⑴ 如何评论韩国电影《思悼》
剧情在现在与过去的回忆之间轮替闪回,如抽丝剥茧般看着父子二人的浓浓亲情逐渐化作猜疑、敌对、直到仇恨,却在生死之隔的尽头土崩瓦解,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剧情在宫斗的外衣下,将一段扭曲的亲情讲述得百转纠结,发人深省。剧终,会让你反思自己与家人相处时候的种种不是,可能是你对子女的教育,也可能是父母对你的教育。
《思悼》是由李俊益执导,宋康昊、刘亚仁、文瑾莹主演的古装电影。
该片以朝鲜王朝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朝鲜时代英祖时期思悼世子在父王的命令下被关进米柜8天而饿死的悲剧故事,于2015年9月16日在韩国上映。
剧情简介:
李氏朝鲜第21代君主英祖李昑(宋康昊饰)一直希望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思悼世子(刘亚仁饰)培养为一代明君,在思悼世子小时候父子关系也曾和谐有爱,然而对于儿子过度的期待感令英祖对思悼世子的表现日益失望。
在英祖望子成龙的重压之下,父子感情生隙,思悼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父子关系完全破裂。英祖将儿子贬为庶民,并下令将世子关进米柜里8天活活饿死。
⑵ 这部满屏都是荷尔蒙的韩国伦理片,却成了戛纳史上评分最高的电影...
今天分享的这部影片,曾于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点燃亚洲电影界的热情,它不仅以尺度最大的船戏,展示了令人窒息的表演,其名字就是《燃烧》。
《燃烧》是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改编而成。当年,这部作品一举刷新了戛纳史上二十几年的场刊评分纪录,成为了戛纳史上评分最高的电影。
在豆瓣平台,25万观众为其打出了8.0的高分。
导演李沧东是一位以关注生活和韩国社会为视角的导演,他倡导平民和诗意的表达,电影中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生活化视角与娱乐性。他的电影总能给人亲近之感。
韩国知名导演金基德曾公开表示,韩国导演中,他只能排第三,而李沧东则是第一。
影片主角由韩国新晋实力派男演员刘亚仁饰演,他在15年凭借电影《老手》成为了韩国影史票房第三的主演之一,之后又在《思悼》中获得韩国青龙奖新晋影帝,该片还代表韩国参选奥斯卡。
在《燃烧》中,刘亚仁饰演的钟秀,是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成为了一名搬运工,虽然他的梦想是成为作家,但现实让他不得不先养活自己。
钟秀的父亲因打人被带走接受审判,他的母亲早已经离家出走多年,没有音讯。一天,钟秀在工作中被一位美女拉住,她塞给他一张带号码的小纸条,结果,他中了百货公司的大奖,获得了一块高级女士腕表。原来,这位美女是钟秀的同乡,她用这种“作弊”手法让老乡中奖。
钟秀没有女友,将表送给了她。两人逐渐熟络,回忆起过去,钟秀曾救过惠美的命。晚上,惠美提出请钟秀帮忙照顾她家的猫,作为回报,她选择了“肉偿”。这段刺激的船戏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惠美告诉钟秀,她即将去非洲旅行,并请他帮忙照顾家里的猫。钟秀在乡下老家照顾猫,整理心情,同时前往城市帮助惠美照顾她的猫。他期待惠美尽快归来。
然而,当惠美回来时,她身边多了一个神秘的富二代本,由韩裔明星史蒂文·元饰演。本是惠美在肯尼亚机场遇到的旅伴,有礼貌、有风度、有钱。他与钟秀形成鲜明对比,是钟秀眼中无法理解的富人生活。
之后,钟秀得知本的朋友正在跟踪本的保时捷,而本还开着保时捷带着惠美去钟秀的家,一个位于南北韩边境,被政治广播和荒废农田包围的地方。三人共同度过了夕阳下的美好时光,惠美裸身跳起了“great hunger”舞蹈,展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本告诉钟秀,他有“烧塑料棚”的法外之乐,并透露自己每月烧一次,已经踩好点,最近就在钟秀家附近。与此同时,钟秀的爸爸被判刑,钟秀向惠美表白,却在表白时侮辱了她。惠美离开后,钟秀开始寻找她的下落。
随着剧情的深入,影片的后半部分转向了韩国电影擅长的悬疑和政治主题。惠美与本之间的故事,以及钟秀的心理变化,展现了社会阶层分化、人性的复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影片通过“留白”和“直白”的手法,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反映了李沧东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韩国现实的批判。
《燃烧》的精神内核不仅仅局限于村上春树或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它将两篇作品的气韵融合,强调了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这使得《燃烧》不仅是一部爱情片,还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探讨。
⑶ 《思悼》的影评
韩国电影《思悼》讲述的就是思悼世子被君王父亲关在米柜里八天至死的故事。每一天,故事重复回忆上演,最后交织成一部值得久久沉淀的作品。感慨颇多,思绪翻飞,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扬长避短,以三对关系为思路,把观后感记录成文字,虽主观杂乱,贵在真实。下面是我带来的《思悼》的影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父与子
影片着墨刻画了两对父子关系。一是主上和世子,二者性格冲突,渐行渐远,最终只能在死亡岔路泪流满面互诉衷肠;二是世子和世孙,彼此有关爱有理解,世子虽逝,世孙却用着他的一生追忆和铭记。
可以说主上不是一个好父亲。首先,他严厉到独断。以一切未来君主的高标准严格要求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其有任何不符合预期状态时就开始不加掩饰地表露出训斥和失望,也许早就看到了儿子心中对父爱、对自由的向往,却佯装不知果断扼杀,于他而言,世子要活着,就只能按照他规定的框架活着,并且必须活成他心中的模型。然后,他决绝到自私。当世孙的聪慧与勤奋足以弥补世子的堕落,世孙成为他心中下一个君王候选人时,他果断选择了对儿子的抛弃。为了一个废除世子的契机,他强行命令世子身边的大臣上书,最后只不过徒增亡魂;对于密告世子谋反者直接杀无赦,罔顾儿子嘶哑乞求对质辩白的呼喊,终于将世子逼上绝路。最后,他终究还是成了一个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君王,亲子逝,凯乐起,石板桥上,素帷轿里,他依然是那个威严庄重不可侵犯的君王。
惟愿化为空中箭,奈何生在帝王家。主上望子成龙,世子却偏偏背道而驰,懈怠学习、傲视礼仪,他把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绪,失落、悲苦、愤懑、甚至恨意,最终通通转化成了消极的颓废,无形中的抗衡似乎是他对自己桎梏人生所能发出的所有呐喊。他渴望父爱。比起王权财富,比起江山天下,他更想要的是父亲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得不到肯定,他就用否定引起重视,可最后两个极端性格的碰撞只是让双方越走越远。他重视孝道。母亲大寿,他冲破宫中一切礼法规矩,只愿了却母亲心愿,拜礼行得比任何人都庄重执着,行进路上一声声哽咽的“中宫娘娘”将人物内心的苦楚诉说到极致;祖母逝世,他奏哀乐,唱到沉沦,穿丧服,直到临死,饮着祖母为了孙儿留下的滴滴血泪,直至泪落。他向往自由。不想像稻草人一样活着,活成父亲平衡党争的工具,活成父亲心目中的傀儡,所以他抗争,用不作为来反抗,“射向空中的箭总是那么有力”,可心有力,却终究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父亲一切不思上进、不懂规矩的类似责备世子都选择了漠视,可谋反的冤枉却着实触碰到了他的神经,大雨夜,翻来覆忍无可忍,最终带着愤怒冒雨急奔。“既然背了这个虚名,那我就坐实这个罪行给他看”,最后,他还是拔出了指向父亲的剑,却终究没有刺出。
世孙出生那天,世子梦见了青龙,他近乎痴狂地将青龙一笔一画细细描摹,伴着婴儿的响亮啼哭,他的心终于踏实,而那幅“飞龙在天”后来被制成了纸扇,成了他死时身边唯一的陪伴。逐渐长大懂事的世孙看着父亲一切可谓离经叛道的行为并没有反感或是远离,而是于沉默处仔细聆听默默理解着父亲内心的声音。世孙懂世子,懂那支射向空中的箭,懂那次越礼的贺寿拜礼,他看懂了父亲的心。世孙爱自己的父亲,烈日当头带着妻子送水时的嘶哑呼喊是他的担忧,青龙折扇翻飞回旋中的定格特写是他的悼念,多年之后的坟前哭泣,埋怨自责的依然是自己对父亲的连累。正是因为这份理解,这份亲情,阻却了世子刺向主上的剑,让他在濒临死亡的绝望里找到坚持的动力。相较于主上与世子这对父子的隔阂与冰冷,世子与世孙的父子情刻画多了一份温情和暖意,二者对比中影片给予着观众自由思考的空间,关于亲情,关于教育,关于其他种种。
二、君与臣
家庭、国家、父子、君臣,帝皇之家,是先有父子,还是先谈君臣?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与国家仕途的权谋追求就真的不能并存吗?父子之情又能否凌驾于君臣礼法之上?不同的性格见解,导致了三代人不同的人生结局。
身份重叠引起的冲突背后往往都预示着选择和取舍。作为父亲的主上舍弃了儿子,选择了国家和君王,然后一步步走到了自己的权力顶峰。身份低微却被送上皇权之位,受群臣扶持却常常受制,所以主上把他得到的位置看得格外重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世子也有对政治王权的见解和追求,但不狂热、不痴迷。尚且稚嫩的年纪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思想行为,所以遭遇父亲的`责备和刁难他只能选择忍耐,可就是年轻的灵魂往往更有着他人不能理解的心性,所以世子最后还是忍不了。傲气让他无法虚以委蛇地假装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谄媚讨好不适合他,戾气让他愤怒暴躁压抑到无处发泄时甚至可以随时斩杀侍从于家人眼前,这样的人,也许终究不适合成为固定模式培养下孕育的君王。而失了君主之能,也就失了父亲之爱,他做了自己的取舍,同时也承受着选择的后果。
世孙也许是最适合做王的人。一方面,他有王者的隐忍和理性,懂得世俗的迎合和伪装。“我也不想这么活着,但是爷爷喜欢”,所以他选择了顺从,“只有你登上王位才能解你父亲今日之恨”,所以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的忍耐。另一方面,他也有人性中的善良与仁义,无法对父亲的死冷眼旁观,所以冲破阻拦送水、哀求、控诉、哭泣。两个极端的有效中和,经过槽粕取精华,结果往往是取长补短,再加上天生自带的聪慧,最终世孙走完了君主的路。
三、人与礼法
影片最深刻的两个场景便是父子间关于人心的讨论。主上问世孙,为什么你对别人行了只能对君王和中宫娘娘才能行的大礼?世孙回答说,就算您不是王,何止四拜,就算百拜、千拜甚至更多,我也愿意给您行礼,因为您是我的爷爷,这是我心中的孝道,而父亲,他让我看到了他的心。因为这句“人心”,世子放下了手中准备刺向主上的剑。临死之前,世子控诉着父亲对他的压制让他窒息,质问着学习和穿衣着装有那么重要吗?在主上的回答里,学习和礼学是国家治理的宗旨,一切背道而驰的行为都不应该是一个君王该有的风范。所以当重视人心的世子遇上看重礼学的主上,二者只能在不断的摩擦升级中生死相隔。“先有人,再有学习和礼法,礼法和学习怎么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呢”?影片最后借世子之口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使思考的范围从父子间的教育问题、君臣间的相处之道,跨越到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思考、对封建社会礼学学习的思考,而整部影片的格调也从父子之情、君臣之道的主题限制中升华到了社会国家的大层面。
故事的结尾,已经成为新一代君王的世孙,在寿辰喜悦的乐曲中,一个人庄重地舞着,伸展的双手似在重绘当初父亲拉弓的动作,那次的拉弓是对着天空。手中折扇依旧,青龙依然栩栩如生,上面还残留着父亲的泪和血,点点滴滴都承载着他的心。抬头处,是母亲流着泪的苍老容颜,回忆里,是父亲手捧折扇泪流满面的绝望痛哭。起起浮浮的舞动,终究是走向哀伤的凝结,最后的定格,倾泻一地的是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