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约书亚是哪个电影中的人物
《约书亚》是由乔治·拉提夫执导,雅各布·科冈等人主演的一部惊悚片。
影片讲述了一对生活在曼哈顿年轻夫妻第二个孩子诞生后整个家庭都被笼罩在一股神秘的力量中。
『贰』 惊悚片《约书亚》观后感
看《约书亚》,哥特式的黑暗似角落中潮湿的苔藓,随着影片的开始,慢慢延伸。虽然被评为2007年最佳惊悚片,却并无血腥场面。没有痛感,犹如被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的青蛙,待到发觉,已是在劫难逃。
片中的主角是名叫约书亚的男孩子,一个头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穿着衬衫的一个9岁大的小男孩。很多人觉得约书亚恐怖,却难以说出原因。我想,或许是因为那永远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永远穿着整齐的白衬衫,永远一脸平静。而他只有9岁。那是一种人们出于认知上的恐惧,人们都认为9岁的孩子是活泼的,喜欢运动的,阳光的。而他则相反,讨厌运动,喜欢看书,爱好钢琴,他的一切表现出来的,都如同一个成年人,甚至目光,都是深邃的。他的形象是对人们已知孩童的传统观点上的颠覆,人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恐惧。而影片正是通过人们对于自己所知道的事物的认知和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产生的巨大落差,来营造出人们对他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使得影片被蒙上了一层黑色的纱。
一个9岁并被老师认为是天才儿童的男孩,在证劵公司上班的父亲,家庭主妇的母亲,这样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美好,而故事的一切都是从妹妹的出生开始的。
随着沉稳的钢琴声,故事揭开了扉页。约书亚和叔叔坐在钢琴边伴奏,祖母,父亲,母亲在沙发逗弄妹妹莉莉。沉稳有力的钢琴声伴随着欢声笑语,看起来愉快而美好,而这,正是约书亚发现自己与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的开始。沉重的古典音乐被母亲叫停,取而代之的是莫扎特轻松愉快的小星星变奏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i wonder what you are ”他们围着可爱的妹妹,边笑边唱着。约书亚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他们离自己那么近,又那么远,一切欢乐都是别人的,他只是个看客。
“你怎么看我?我古怪吗?”他问父亲。
“不,不,怎么会古怪。”
“你晓得那点小魔术,当魔术师把人放进箱子,转动箱子把人变没了?”
“嗯。”
“我晓得,只要你仔细看,就能发现。”
“魔术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带你魔术商店,给你买些魔术道具。”
“你不必一定要爱我,那不要紧。”
这样的对话,看似平淡,却透出约书亚的心。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如同能看穿魔术师的把戏,他同样的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亲的神态。或许,他想得到的是父亲的肯定回答,“但我爱你,你是我的儿子,我的孩子……无论如何,依然爱你。”父亲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这却难以拂他心中的阴霾,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是如何怀疑,如何不安,因为他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就像,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但这,却是确确实实的发生了,他知道,他与自己的家庭之间,所有的薄薄的隔阂。
以一段缓慢而沉重的钢琴声作为过渡,生活似乎没有因为妹妹的诞生而又多大的改变,平静的海面却是是暗涌的波涛。
“我作为婴儿怎么样?”他在餐桌上问自己的忙着照顾妹妹的父母。
“很好,你很好……你有很多想法……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
“……我们不会说……你很好,你很棒。”
事后,约书亚看了自己婴儿时期的录像,而录像中的母亲因为婴儿的哭声变得声嘶力竭,烦躁不安。录像的最后,母亲不断重复着那句:“我很好,我很好……
硕大的电视机前,泪流满面的母亲不断重复的“我很好,很好”似乎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而后,约书亚在学校表演的钢琴曲完全乱了套,故事的发展也似乎随着这凌乱的钢琴曲渐入高潮。
妹妹的哭闹的次数越来越多,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坏,甚至出现了幻听,听到从天花板传来奇异的怪声,而这都只是开始。
在一次被妹妹哭闹声吵醒的晚上,她厨房喝水,被躲在身后的约书亚吓了一跳,玻璃杯子的碎片撒了一地,而留意到这的约书亚,缓缓退后,引得母亲行前走,被碎片扎伤了脚板。母亲的情绪因为脚伤而变得更加不稳定了,甚至需要吃药维持镇定。
祖母的到来似乎缓和了家里紧张的气氛,平静的海面下,波涛汹涌。期间,父亲似如亲人的狗死了,而约书亚跟随祖母信教并接受洗礼的决定再次打破了家里的平静,强烈反对信教的母亲与祖母间发生了极大的争执,最终致使祖母愤然离,家里重新被阴霾隆重。
期间,约书亚不止一次问父母“你还好吗?”而父母永远回答“不,我很好,没事。”
在父亲加班的一天晚上,约书亚和母亲玩游戏,故意把妹妹藏起来,并利用妹妹的哭闹声把母亲引上顶层,惊恐的母亲在丈夫回来后,看到站在妹妹小床旁的约书亚,精神终于彻底崩溃,她手舞足蹈地冲约书亚大喊大叫:“你,你,你……而由此至终,约书亚一脸平静得看着母亲,语调平和:“母亲你盯着我干嘛?”
母亲因为精神原因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祖母代替母亲照顾他们。父亲辞了工作,专心照顾孩子,然而却意外发现约书亚录制了妹妹的哭闹声,用以把母亲引上顶楼。而当时,祖母与约书亚带着妹妹了博物馆,感到危机的父亲赶博物馆。在把婴儿车抱下楼梯后,父亲背对着还在楼梯上的母亲和约书亚,把莉莉抱着怀里,却不料,听到身后母亲的尖叫声,母亲从高高的楼梯上摔下来,死了。约书亚接触到父亲的眼神后,连忙从楼梯上跑下来,趴在祖母身上痛哭。
这一切都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发生的,父亲认为是约书亚做的,但当他告诉小叔时,小叔一脸不相信。无论是谁也不会相信这发生的一切会和一个9岁的小男孩有关。小叔甚至认为他应该看看心理医生。
“爸爸,我布置了一晚的房子,你喜欢吗?”约书亚看着积木堆的房子对父亲说。
“我知道你干了什么,约书亚,虽然我不理解,但我支持你。”
“它们是积木堆的。”
“你不会再伤害别人了吧。”
“你在对我发脾气?你还爱我吗,爸爸?”
“我认为你有病,约书亚。”
“我没病,我一点病也没有。”
“那你为什么干这些?”
“你知道最好的部分是哪里吗,爸爸?”
他走到积木旁,把最下面的一根抽出,哗的一声,高大的积木应声而落。
随后,父亲找来儿童心理医生,想向医生证明约书亚有心理问题,心理医生反而因为约书亚的画认为约书亚有被虐待的可能。
最后,无计可施的父亲决定把约书亚送走,约书亚知道后,故意引得父亲在公众场合打自己,从而导致父亲接受审讯。
影片的最后,约书亚的叔叔代为监护人,他与约书亚坐在钢琴前,轻盈的弹奏声揭示了约书亚的心境。
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前后呼应。约书亚在母亲开始有精神问题时说要送给朋友的玩具,其实就是后来造成母亲产生幻听的元凶。母亲所听到的怪异声音,其实是约书亚制造出来的。而那句“你还好吗?”“我很好。”似乎贯穿了影片的全部,约书亚在报复正式开始之前,曾问过父母亲对自己的感想,而父母亲总说很好,但即使在母亲出现精神问题后,他们依然回答很好,这似乎是一种谎言,一种莫大的讽刺,而这种谎言,似乎也能造成约书亚对父母亲的不信任。而在引发父亲在公众场合打孩子的时候,约书亚曾对父亲说:“小心杰博沃克!”(那个儿童心理医生)。还有之前父亲与老师谈话,无意中看到空荡荡的笼子,老师解释是仓鼠们食物中毒,而这些仓鼠们,在影片的最后,所出现的,是被如同木乃伊般被缝合的尸体。影片的最后,搬运工不小心撒在地上的画作,也透露出约书亚的心声。这些都透露出了约书亚的心理变化。
这些细节,都是影片的亮点,导演的巧妙设计,是构成整部电影的重要元素。这是碎片如同一个个可以窥视约书亚内心变化的拼图,只有把它们都串联起来,才能尽可能接近约书亚的内心。
“你爱我吗?”
“你依旧爱我吗?”
“无人爱我。”
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爱。从困惑,到疑惑,到肯定。约书亚通过一步步证明,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无人爱我。他不断地试探,不断寻找的,或许是这样的肯定,当虚伪的面纱被揭开,露出满目疮痍,是的,你们并不爱我。
而当父亲在最后,听到他露出邪恶的微笑并说出那句“无人爱我”的时候,彻底失控。
父亲口口声声说爱,却并不理解自己,母亲有精神问题却努力装成正常人,狂热的宗教控制狂祖母,这个病态的家庭才是真相。他们都说着爱,却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看到的是血缘,因为他是他们的后代,他们身上曾经的一部分。他们爱的是血缘,而不是他,这个人。他问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除了“好”“很棒”之外,没有其它的词。
父母亲所说的“很好”,是另一种虚伪。
如果仅仅是由于妒忌妹妹,没有必要把家人都除掉,约书亚真正想做的,是保护自己,妹妹,妹妹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也只会变成任他们摆弄的洋娃娃。正如他结尾所说“我爱她,胜于一切。”而“在混乱中重新建立秩序”便是约书亚的计划。他物色的最佳人选便是能跟自己四手连弹的舅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
第一个是影片刚开始,约书亚第一次问父亲“你爱我吗?”时,他对父亲说:“你不必一定要爱我,那不要紧。”就像一个熟练的杀手在杀死自己爱人时的甜言蜜语。
第二个场景是影片的结束。约束亚和舅舅坐在钢琴边,清脆的童声似乎告诉了我们一切。他不择手段策划出一场巨大的逃亡,为的是保护自己与妹妹。或许正如约书亚对舅舅所说的:“你和我,这样很好,本来就该这样。”
『叁』 电影《约书亚》的思想是什么,要告诉大家什么
从孩子的角度看,很容易想这个孩子是缺乏爱,可是既然是并非孩子的智商了,就要从成人的角度想。这个孩子的家庭矛盾隐藏已久,但仅仅是这样过着,直到最聪明的人--约书亚感觉自己的生活和状态被打扰了为止。作为一个自负于自己不同常人的人来说,他只想看到他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把不愿意看到的部分都除掉,去掉多余,留存让自己舒适的部分。所以他对舅舅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惊悚之处在于,没有人对这个孩子有戒心,所以觉得这个孩子可怕。
悲剧的是,孩子的母亲不够强大。看看《孤儿》就知道,一个家庭里,母亲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
『肆』 《美丽人生》这电影主要讲的是什么
电影内容叙述二次大战时期,德国将犹太人送往集中营,对犹太人管制、虐待、屠杀的故事。故事并没有以血腥的画面呈现德国纳粹的残暴,而是以喜剧的方式让观众领悟生命的真谛。
一名意大利犹太裔青年基多(Guido),来到了意大利的Arezzo。基多是一名幽默风趣而吸引人的青年,他爱上了一名教师朵拉(Dora),基多使用各种方式希望追到朵拉,而朵拉则是已经有了婚约,不过基多仍是在朵拉的生活中添加许多惊奇,朵拉也渐渐爱上基多,基多更是在朵拉的订婚宴上抢婚。
两人多年之后有了第一个儿子-约书亚(Joshua),基多也开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店,只是基多梦寐以求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一切梦想在一家人送往纳粹集中营后幻灭。
天性幽默的基多不愿毁了儿子的天真无邪,由于两人都有犹太人的血统,两人被送往了集中营,朵拉则要求一同前往而被送到女子集中营。基多故意编故事游戏来骗约书亚,只要谁先能得到1000分就能得到一部真的坦克,使得约书亚不但适应集中营的生活,更逃过了被送去毒气室毒死的命运。
基多也要让朵拉知道两人还活着,让朵拉能够有活下去的希望。在德军投降的前一晚,基多为了不让儿子受害,再度编游戏让儿子躲到箱子当中,慢慢等待美军的到来,约书亚照做了。
但是基多在寻找朵拉时却被德军发现了,在被处死之前基多仍是要让孩子以为这一切是个游戏,基多最后则是死在纳粹守卫的乱枪之下。
翌日,美军抵达,约书亚按照与爸爸的约定从箱子中出来,他见到了美军的M4雪曼坦克,认为自己赢得了游戏,最后约书亚也与母亲重逢。
所获奖项
1998年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
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银缎带奖最佳男主角
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AFI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
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类最佳男主角
第71届奥斯卡奖
最佳电影提名
最佳导演提名 罗伯托·贝尼尼
最佳男主角获奖罗伯托·贝尼尼
最佳剪辑提名 Simona Paggi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文森佐·克拉米
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获奖尼古拉·皮奥瓦尼
网络-美丽人生
『伍』 有谁知道电影约书亚的结局是什么意思啊
首先,这不是一部乱伦电影,也不是什么恶魔之子的恐怖片,也不是关于嫉妒 怨恨,不是讨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跟社会、家庭毫无关系。
约书亚是重建秩序的神。
片中的约书亚从一开始就是在重建秩序,他在为这个家庭重建秩序。尤其在他的妹妹出生之后,他为她的妹妹重建整个家庭。他认为他的爸妈、奶奶都不是够资格的。这从影片中很多地方得到印证。
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为的是创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
他在录像带中看见了自己小的时候,那时候的神经质的妈妈。他不想他的妹妹也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之后他对爸爸说,他比妈妈强多了。
他为什么杀学校里的仓鼠,他认为小孩不应该从小就喜欢囚禁动物。所以他按照他的方法重建了秩序,杀了那些老鼠。
他为什么杀死老狗巴斯特,影片开头提到应该把狗关起来,但是一直都没做。在有应该的屋子里,养大型狗很危险。但是爸妈却没有做什么,约书亚为了她妹妹,重建了秩序。
他为什么要杀奶奶,他试图把婴儿车推下去,是证明奶奶没有尽责保护他们。除掉奶奶后,他以为剩下爸爸和他会很好照顾妹妹,没想到他爸爸怀疑他,于是他意识到爸爸也不合适,接着利用心理医生等一系列事件,赶走了爸爸。记得他要爸爸搂着他睡觉,等爸爸醒了却看见他拿奶瓶喂妹妹,说明他都可以做的比爸爸好。而公园一役也证明他爸粗暴一面。不是一个好父亲。
就这样,他重建了家庭,摆脱了他原本无法选择的父母。给她妹妹一个她认为洁净的环境。
结尾的细节:画 是他的计划。 变成干尸的宠物,是他知道宠物总有一天会死,而他要让它永远在那就是把它变成“木乃伊”。
故事就是一个小孩,为了重建他心中的秩序所做的一切。除去他认为不合格的父母,让宠物永存,让老狗消失,让班里的老鼠消失。一切都是因为他在用他的方法重建他心目中的秩序。
他是约书亚。
『陆』 有谁知道电影约书亚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这个电影我看过,小约书亚最后被一家人收养了,等到了德国战败
『柒』 昨天看到一个电影
美国电影《约书亚》(2007)
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让你觉得害怕?这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尤其是在这个孩子为家里的其他成员带来了生命的危险时。在纽约上东区一座豪华的公寓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布拉德和艾比·凯安,他们正沉浸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喜悦之中,并为她起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丽名字--莉莉。
可以预见到,莉莉将会在一个充满爱的舒适环境中慢慢成长,除了堆满房间、价值不菲的玩具,她还有溺爱自己的叔叔、慈祥的祖母……一切都是如此地完美,只除了一点,莉莉9岁的哥哥、家里的长子约书亚也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这个约书亚,似乎不是一个普通的男孩。
通常情况下,像约书亚这样的孩子,完全可以用“神童”二字来形容,他不仅有着异于常人的高智商,那令人无所适从的早熟也成了所有不安的源泉。天使般的优雅与从容的冷漠都在预示着约书亚将来的成就肯定非同小可,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拥有的。布拉德和艾比早就习惯了约书亚与家人那形同陌路的相处模式,也就由着他高兴,却忽视了莉莉的出生给约书亚所带来的情绪波动。
这个家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在围着莉莉打转,没人注意到约书亚流露出越来越明显的不满,只是放任他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弹奏着钢琴。当始于约书亚的黯淡与晦涩席卷了凯安一家所居住的房子时,被精美无瑕的生活所虚掩着的毒瘤开始露头……先是莉莉没日没夜地哭闹,搞得全家在夜晚都无法安睡,艾比的产后抑郁症也没头没脑地突然加重,情况越来越糟糕。至于布拉德,失眠让他肩头的压力骤增,即将抵达崩溃的边缘。
渐渐地,布拉德和艾比发现,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要摧毁掉他们的家……那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系列的折磨,让他们遭受痛苦?所有可怕事件的发生,是纯属偶然,还是有人在背后进行了邪恶的预谋?难道是约书亚?全家惟一一个没有受到影响的人?他真的会像那个出现在《圣经》中、和自己同名的人,只会带来毁灭的力量吗?
一句话评论:
一个发生在房子里的完美恐怖故事,很有那么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好莱坞报道》
由于过早地解释了所有神秘事件的根源,也就直接导致影片提前结束了。
——《电影回顾》
很好地结合了恐怖、惊慌与悬疑,对角色也进行了深入地挖掘,没有一点点聒噪的感觉。
——《票房杂志》
一个新生儿对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的影响往往是非常惊人的,而这部影片也成功地帮助导演乔治·拉提夫从纪录片领域过度到电影长片中。
——《电影沙龙》
幕后制作:
【儿童凶猛】
《约书亚》成名于2007年的圣丹斯电影节,虽然只是小有收获地得到了最佳摄影奖,但故事中所体现出的智慧和令人震惊的悬疑感,却着实让正在衰退的独立电影业小小地震憾了一下。影片讲述了一对居住在纽约高档社区的完美夫妻,他们拥有一座漂亮的公寓,养育了两个招人喜欢的孩子:一个是才华横溢的神童,另一个则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个典型的幸福家庭最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家中的9岁儿子隐藏在内心中的黑暗--悲惨的现实,远胜于超现实主义。影片熟练地将强迫性的恐惧结合进黑色喜剧中,给观众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的信仰中,似乎只有孩子才具备真正的纯净和善良,然而,当这最后的一个信念也轰然倒塌之后,就构成了《约书亚》所遵循的故事主题。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故事出自一位长年将自己浸泡在心理恐惧题材的导演之手,你一定不会感到吃惊。《约书亚》是乔治·拉提夫(George Ratliff)的导演处女作,这位曾凭借纪录片《地狱房子》(Hell House)而备受赞誉的电影人,一直都本着从日常、自然的观念中寻找恐惧源和人性弱点的基本原则,于是“养育孩子”就成了他在《约书亚》中所创造的故事大环境,而剧本,则是拉提夫与合作伙伴大卫·吉尔伯特(David Gilbert)共同创作的:“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小孩,就是比成人还聪明的孩子。”
大卫·吉尔伯特为了让约书亚这个角色丰满且可信,仔细研究了几个在经典的惊悚片中出现过的复杂、邪恶的儿童形象,其中包括《坏种》、《驱魔人》、《天魔》和《闪灵》……那么吉尔伯特究竟为约书亚注入了哪方面的特质呢?乔治·拉提夫表示,就连他自己也被这个角色吓到了:“我刚刚有了自己的小孩,所以最初的时候并不确定到底应不应该拍摄一部描述孩子的可怕的影片。”但是,当拉提夫和吉尔伯德越来越深入地发展这个故事时,也发现了它那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最终,他们共同将其带到了一个预想不到的领域,拉提夫说:“影片会给你一种递进式的感觉,你的情绪会随着故事变得越来越灰暗。我们都希望观众对这里描述的家庭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计算出每一个角色隐藏起来的心理问题。”
通过凯安家的家庭成员的心理演变过程所连接出来的故事,最终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情节设置紧张的完美剧本,并且很快就吸引了ATO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乔纳森·道夫曼(Johnathan Dorfman)和泰普尔·芬奈尔(Temple Fennell)的注意,道夫曼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字字勾人的好剧本,不看到最后一页,你都不舍得放手。” 道夫曼不但是南非纪录片《阿曼德拉:四党联合之解放》的制片人,同时还是ATO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继续说:“我们都把孩子想象得纯洁无比、生性善良,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看似正常,实则拥有一个邪恶的灵魂……相信这将会是所有人最害怕的梦魇之一。”
而乔纳森·道夫曼选择这个剧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代表着一个对现代电影工业的类型片划分的公然挑衅,从头到尾都在使用紧张的现实主义以及少见的恐怖元素来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夫曼认为:“影片游离于家庭剧和心理恐怖故事之上,里面包含着许多能够让我们产生联想的元素。当一个新生儿降临到一个已经有小孩的家庭中时,总会引发嫉妒的情绪。从某些方面看来,约书亚的反应似乎是很正常的,但这只是表相,因为正是由于他的嫉妒,才会让这个家庭开始土崩瓦解。”
从乔纳森·道夫曼第一次看到剧本,到影片正式开始拍摄,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这在电影工业完全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了:“在看过《地狱房子》之后,我非常确定乔治·拉提夫拥有执导一部电影长片的能力……而且我和泰普尔·芬奈尔都迫不及待地想制作这部影片。”
那么,《约书亚》到底是一部惊悚片、恐怖片,还是心理悬疑片?乔纳森·道夫曼则认为这里全都包括了……影片的主题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不安的恐惧,因为家长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这是一部能够真正吓到你的影片,同时也会引发你的思考。
【成为约书亚】
影片中包含的所有悬疑成分,都是围绕着一个超级聪明的9岁小男孩展开的,所以寻找能够担纲此重任的小演员,就成了整个剧组所面对的最大难题--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不仅能表演,还要会弹钢琴的人,而且这个小演员必须有能力让观众产生疑问:约书亚到底是一个被困在恐怖事件中的无辜小孩,还是一个邪恶的化身?
在全国范围的试镜招募之初,导演乔治·拉提夫就联系了一位正在制作一档儿童节目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帮忙找几个有表演天分的孩子过来试镜,拉提夫还记得那位朋友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不用麻烦了,你要找的那个人,肯定就是雅各布·科冈(Jacob Kogan)。”
乔治·拉提夫前前后后看了不下70名儿童演员,但还是朋友推荐的雅各布·科冈最合他的心意:科冈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虽然乍一看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可是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冷漠感,那种沉着与智慧也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具备的,制片人泰普尔·芬奈尔描述第一次见到科冈时的情景:“我们面试了很多小演员,他们中的一些确实不错,但都没有科冈身上的那种浑然天成的冷静,他就站在那里看着摄像机,眼眸散发出了冰一样的雾气……我突然没来由地打了个寒颤。”乔纳森·道夫曼补充道:“当我们看到科冈时,立即意识到合适的人选已经出现了……他的这种特质是天生的,所以只要本色演出即可。”
而雅各布·科冈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就是与约书亚一样的天才神童:高智商,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乔纳森·道夫曼回忆道:“在确定了演员人选后,我们立即为科冈安排了钢琴课程,因为他在影片中要亲自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最初的时候,钢琴老师觉得科冈的手不够大,可能没办法弹奏鸣曲……然而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他就克服了这个难关。现在,虽然钢琴课程已经全部结束了,但钢琴老师却希望科冈能继续练下去,并称赞他在钢琴方面有着很好的天分。”
对于雅各布·科冈来说,这个不同寻常的角色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从一开始他就走对了方向,而且似乎特别能理解约书亚为何会有如此神秘、危险、怪诞的忧郁:“他天生冷漠,情绪波动很小,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认为,最终导致约书亚走向邪恶的惟一原因,就是妹妹莉莉的出生。其实他并不是特别生莉莉的气,只是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关爱和温柔,都被莉莉抢走了,所以才会被嫉妒所吞噬。当然,他父母对他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没发现这一点,反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只为了重新获得父母的爱。”
花絮:
·约书亚的妹妹莉莉由雅各布·科冈现实生活中刚刚出生的妹妹饰演。
『捌』 一个电影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老女人的爱情故事
讲述一个男孩和一个老女人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叫做《中央车站》。
(8)约书亚的电影故事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朵拉(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饰)在里约热内卢最主要的火车站-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这一天,安娜(Soia Lira饰)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又译乔舒亚,文尼西斯·狄·奥利饰)来,因为约书亚一直很想见他素未谋面的爸爸。
朵拉和邻居艾琳以念白天写的信取乐,她们认为重要的信就寄,其他的信则统统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约书亚给父亲的信就在其中。
第二天,安娜与约书亚又来到中央车站,口述了第二封信给约书亚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安娜就发生车祸身亡,母性的驱使下,朵拉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
『玖』 心理学电影影评《约书亚》
首先我要说,约书亚是个非常聪明、善良、敏感、思维活跃的好孩子!我一点都不觉他很恐怖,这些事情的发生其实也是“必然”的。我能体会约书亚的失落,他多次问父母他们爱他吗?他多次提到埃及木乃伊,可以永生,还提到混沌之神。多次征询“我怎么样”这个话题。约书亚太需要亲人们的关注了,约书亚也是一孩子,同样需要爱和被爱,衣食无忧能够替代爱吗?约书亚说爸爸的爱和妈妈的爱不一样,是的,父母的爱不能被相互替代,那是不同的。
即使约书亚杀死了学校的动物、杀死了狗、造成了奶奶的意外、把妹妹弄哭和想要伤害她……但约书亚这么做只是想被关注,只是想有人关爱他,这是一个小孩子甚至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当约书亚看到录像里,妈妈抱着自己痛哭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再对比抱着妹妹时全家的反应,他发现是那么不同!是自己不好吗?
妹妹夺走了本属于他的关注度和爱,原本平静的家因此而聚焦在另一个事物上,约书亚饱受着精神的折磨和心灵的拷问,质疑自己质疑周围的人。
再看看约书亚的母亲,本身有产后抑郁症,喜怒无常,孩子看到了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约书亚的爸爸承担了很多,一边要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应对着周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做这样的男人其实很累,约书亚的爸爸很不错了!
片尾约书亚唱的歌,给我带来了很多思索,其实那也是约书亚所想的,一个9岁孩子的思想竟然这样深刻!他喜欢和舅舅在一起,只有舅舅关注他、理解他,但很可惜不能朝夕相对。
“你知道他们从来不必爱我,不不不,如今将无人爱他们,但不知如何他们总是想要拯救我,为什么啊为什么,基于同情的缘故他们应该救他们自己,可你总是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曾弹错,无人像你这般了解我,你总是说平安无事,我真的只曾想与你在一起”——片尾约书亚所唱。
『拾』 求一部欧美电影一个高智商男孩因为家人喜欢新生的孩子而杀死家人的故事,结尾是他的舅舅在弹琴
2007年美国电影《约书亚》
简介:
生活在曼哈顿年轻夫妻布拉德与艾比迎来了他们第二个孩子,小生命的降生给夫妻俩无比的喜悦,全家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围绕着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幸福的家庭开始出现诸多奇怪的事故,夫妻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刚刚出生女婴本来安静可爱,却在半夜无故哭泣,艾比产生的幻觉让她神经衰弱几近崩溃的边缘,整个家庭都被笼罩在一股神秘的力量中。终于布拉德注意到那些可疑的状况都与他们9岁的儿子约书亚 有着关联,这个在学校中被老师夸奖聪明异常的孩子,有着超过同龄人的高智商和成人都莫及的心智,但是表面上,他同家人一样爱护关心着自己新生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