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圣经上有寓意的小故事 圣经经典寓意小故事
1、《贤惠的路德》
在土师执政的时期,迦南有一年大饥荒不幸降临,各地的人们都受着饥饿的煎熬。那时犹太人居住的伯利恒有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逃荒到摩押地寄居下来。这个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子叫拿俄米;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玛伦,一个叫基连。后来,以利米勒死了,留下拿俄米孤儿寡妇三个人,艰难地度日。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便娶了摩押女子为妻,她们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德。一家五口艰难谋生,日子过得很艰难,十年之后,玛伦和基连二人也相继死了,只剩下拿俄米和两个媳妇。她们更是穷得难以维持生活。
拿俄米听人说故乡迦南这几年光景有了好转,就打算离开摩押回去。她领着两个儿媳走了一段路程,又改变了主意,她觉得不应该把两个儿媳也带到异乡去,因为在摩押,她们完全可以在熟悉的人中再找个合适的人家。拿俄米就对两个儿媳说:“我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你们各自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使你们找到新的人家,使你们能在新夫家中得到平安。”
在拿俄米的反复劝说下,大儿媳依依不舍地向婆婆告了别,她流着眼泪向回走,每走一步就要回过头来向婆婆挥手。
“路德,我的孩子,你也应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婆婆送别了大儿媳,转过头来对路得说。
“不,决不!我一定要和您在一起!”路德坚决地说,“您去哪里,我就会跟您去哪里,您的家乡就是我的家乡,您所信奉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除非死亡,否则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分开!”
拿俄米见路德决心已定,就没有再坚持了。有这样的好儿媳,她感到无比安慰。
她们回到了城里,全城的人都非常惊讶,他们议论说:“拿俄米回来了,丈夫和儿子都没有了,只带了一个儿媳回来。”
那时正是收割小麦的时候,为了生活,路德就到地里去拾麦穗。有一天,她来到公公以利米勒亲族人波阿斯的田地里,跟在割麦子的人后面用心地拾麦穗。波阿斯是伯利恒城中的一个大财主,那一天他刚好到田间去巡察。波阿斯看到一个女子在自己田里,跟在雇工后面拾麦穗,就问:“那拾麦穗的女子是谁?”
仆人告诉他:“她就是拿俄米带回来的儿媳妇路德。她问我们说,请让我在地里拾麦穗吧,我们就同意了。很不容易啊,她靠拾麦穗养活她的婆婆,天不亮就来了,天黑了才回去,中间也不见她歇一会儿。”
波阿斯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他对田间的仆人说:“这个女子非常贤惠,你们要多撒一些麦穗在地里让她拾去养活婆婆。”
波阿斯又走过去对正在埋头拾麦穗的路德说:“女儿啊,听我的话,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去别人家的地里拾麦穗,就到我的地里来。你如果渴了的话,就到那边的水罐里去喝点水。”
路德听后,赶忙俯伏在地叩拜波阿斯,感动地说:“尊敬的主人,我是一个外邦人,怎敢蒙你的恩这样体恤照顾我呢?”
波阿斯回答说:“你孝敬婆婆在以色列已经尽人皆知了。愿上帝赐福于你。”
吃午饭的时候,波阿斯又招呼路德过来跟他们一起吃。路德吃饱了,波阿斯还 叫她多拿些饼放在篮子里,晚上带回去给她婆婆吃。
路德那天收获特别大,她拾了一伊法大麦,还 给婆婆带回两张饼。婆婆就问她:“今天你在哪里拾麦穗?收获怎么这么大呢?”
路德说:“我今天在一个叫做波阿斯的人的地里拾麦穗,他叫人特意照顾我,所以收获特别大。”
拿俄米说:“他可是个大好人,还 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很近的亲属。”
临睡的时候,拿俄米对路德说:“女儿啊,今后你就到波阿斯的地里去拾麦穗吧,不要到别人的田里去了。”
在整个麦收的季节里,路德自始至终都受到了波阿斯的慷慨照顾。拿俄米在家中暗想:麦收的季节很快就要结束了,她如何才能把善良的波阿斯和路德撮合到一起呢?
不久,拿俄米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她对路德说:“今晚波阿斯将举办一个丰收的大聚餐。聚餐结束之后,你就去找他,那时他一定是单独一个人。你问他是否愿意照顾我们,因为他是我们的亲戚,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
虽然路德很害羞,但她还 是决定遵照婆婆的嘱咐去做,因为她知道在以色列的律法中,规定了家族里的人应该尽心照顾族里的寡妇。
到了晚上,路德按照婆婆所说,来到了波阿斯面前。波阿斯见到路德来寻求帮助,十分高兴,他仔细地聆听了路德的诉说。在送路德回家的时候,他还 让路德带上了很多粮食。
路德回家后把事情和婆婆一说,拿俄米非常满意。
她说:“波阿斯真是个大好人,我想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助我们的。”
其实,波阿斯很清楚族人应该尽力帮助本族寡妇的规矩,他也很敬仰路德的孝顺贤良,很乐意娶路德为妻。但是,按照当时以色列人的习惯,还 有一个和拿俄米家血缘更近的亲戚有权娶路德为妻,要是按顺序,那个人还 应排在波阿斯之前。
那个拿俄米家的亲戚住在伯利恒城中,波阿斯为了找这个人商量,便来到城门口等候他。那个亲戚不久从城门处路过,正好被波阿斯看到了,波阿斯马上拉住他,向他解释了拿俄米家的情况,并问他是否愿意买下所有拿俄米的丈夫利米勒的家产,并娶路德为妻。这个人的答复是:“不愿意!”
这样,事情就简单了。波阿斯很快便高高兴兴地迎娶了路德,并买下了所有属于利米勒的家产。
当路德为波阿斯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拿俄米高兴极了,她把这个孩子抱回自己身边抚养。整个伯利恒的女子们都来拿俄米家祝贺,看望她刚出生的小孙子。她们赞美上帝赐予了她路德这样的孝顺儿媳和这么幸福的晚年。
那个被拿俄米抱在怀里的小孙子就是后来名震四方的以色列大卫王的祖父。
2、《女英雄底波拉》
左撇子以笏死后,以色列人渐渐又忘记了上帝和他的律法,他们又违约背弃上帝。上帝再次惩罚他们,把他们交在夏锁王耶宾手中。夏锁王兵力强大,有900辆战车,手下还 有一位勇猛的战将,叫西西拉。以色列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根本对抗不了这支迅捷、强悍的战车部队。所以,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残酷压迫下生活了20年。
以色列人在痛苦中便又开始哀告耶和华,耶和华就在以色列中产生一名女英雄,名叫底波拉。开始的时候,底波拉是一位诗人,她住在以法莲山上,在拉玛和伯特利之间的大路边。她常常坐在一棵高大的棕树下。人们总是到这里来寻求帮助和建议,慢慢地她在以色列人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所有的人都相信,耶和华在借底波拉之口说话。
底波拉听说拿弗他利的基低斯有个名叫巴拉的青年,有勇有谋,是当今以色列人中难得的将才。她派人把他请来,对他说:“巴拉,上帝告诉我,你将会组建一支军队来对抗西西拉。尽管西西拉有战车九百,但是上帝将助你取得胜利。上帝要把仇敌交在你手里,你将成为拯救以色列民族的人。”
巴拉没有经验,一想到西西拉的军队,巴拉不免有些担心,回答说:“除非你跟我一起去;你如果不和我一起去,我就不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女先知底波拉出面,才有可能使这场战争具有宗教意义,成为一场圣战,借此才能号召广大的群众。考虑到这个因素,底波拉同意了巴拉的要求,她说:“好的,我一定和你同去,但是女人将会赢得这场战斗,而不是男人。”
于是底波拉在西布伦人和拿弗他利人中招募志愿出征的战士。有一万人响应号召,参加了起义军。
起义军聚集在他泊山伺机行动。耶宾听到这个消息,就派西西拉带领夏锁国的战车和全部精锐之师前去镇压。
底波拉鼓励巴拉说:“向前进吧,巴拉!今日上帝将会赐予我们对战西西拉的胜利。”果然,上帝帮助了巴拉,正在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基顺河谷变成一片沼泽。战斗一打响,巴拉和战士们在大雨中行动敏捷,而西西拉的战车都陷在泥沼里,马匹跌倒,迦南军一片惊慌。巴拉率领起义军急速直追,一直追到西西拉的营地夏罗设。
西西拉几乎全军覆没,西西拉本人见形势不妙,于是他则在半路上悄悄地跳下战车,趁无人注意,徒步逃离了战场。他逃到基尼人希百之妻雅亿的帐篷前。因为夏锁王耶宾与希百家是世交,所以西西拉想到这里来避难比较安全。雅亿见远处狼狈逃来的夏锁军官是丈夫的好朋友,她迎了出去,她看到西西拉已经筋疲力尽,便安慰西西拉说:“请阁下进去坐,不要惧怕,来这里躲一躲吧。”
西西拉也顾不上谦让,就一头钻进帐篷。雅亿把他藏在帘子后面,用毛毯把他遮盖起来。西西拉早已吓得魂飞胆破,此时才感到口渴,他对雅亿说:“请给我点什么喝的。”
雅亿倒了些新鲜的羊奶给他喝。他一边喝,一边说:“请你站在帐篷口守卫着,如果有人来问你说:‘有没有人来这里?’你就说:‘没有。’”
雅亿温柔地答应了。西西拉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藏在毯子下面,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西西拉根本不知道,雅亿是基尼人,是摩西内弟何巴的后代,因此他们跟以色列人是亲戚。
雅亿听见如雷的呼噜声,掀开毯子一看,西西拉已经睡得不省人事,她推了推他,他毫无反应。这时雅亿拿起一把锤子和一根木橛子,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她高举橛子,对准西西拉的太阳穴狠狠地钉了下去,西西拉就这样死在一个女人手里。
几个小时之后,巴拉领人追到雅亿帐篷前,到处搜寻西西拉。雅亿迎接他说:“快进来吧,这就是你们正在寻找的人。”
巴拉走进帐篷,看见西西拉已经断气了,橛子还 钉在额角的鬓发之中。就这样,巴拉的任务完成了。女英雄底波拉把以色列人从异族统治中解放出来,最终获得了自由。在她的领导下,接下来的40年,以色列民族过着太平的生活。
㈡ 《路得记》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路得记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路得记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4章。记载了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波阿斯的爱心、大卫的家谱等。
正如很多旧约圣经的叙事文一样:路得记的作者是隐名的,全书没有一处提示作者是谁。他勒目记录了一个传统,指路得记是撒母耳所作。四7解释了一个早已被遗忘的古代习俗,表明事件与写作本书之间,一定有一段颇长的时距。
学者对本书日期的意见,从王国早期至被掳归回都有,显然是很不一致。若参照其中最有力的证论,似乎最理想的假设应是被掳之前的时代:若要更进一步定出日期,就没有什么确实的标准,但王国时代的某段时期(十至七世纪)似乎最为合理。
《路得记》的主题:救赎之爱
上帝的爱是救赎的源头,上帝的公益是救赎的手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尽管神学家对救赎论的看法不一,但对于救赎本身的行动却是相同一致。基督的救赎是实际发生过的:过去是、现今是、将来也是。
救赎行动是「不断进行」的,是上帝对世人一种爱的表现。虽然目前对于救赎论仍未有一个合宜的学说,但重要的不是探究理论,而是真实体会到基督救赎所带来的永恒。
㈢ 路得记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本书内容显示神并没有弃绝外邦人。
作者在2:12道出:神的怜悯和看顾并不限於某一民族;凡投靠的,无论是那一民族的人,神必赏赐和眷顾。本书并没有明言神直接的作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华」这名称共出十八次之多,显示神关心属之人的生活,如置诸眼前,无论是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等,都一一掌管带领。虽然让旱灾和悲伤临到人,但使不育的有後,并且赏赐 那些信靠的人。是福乐的源头。 本书充满温馨的爱,故事人物彼此恩待:波阿斯与拿俄米活出信仰的
精粹 ── 「爱人如己」,而路得深受拿俄米的信仰影响,以无私和 忠诚的爱待拿俄米。 「赎业至亲」(和合本作「至近亲属」)、「赎」字常见於本书。波 阿斯虽有力量代拿俄米赎回田产。但他不是至近的亲属,原本毋须尽 此义务。他愿意这样做,实在是出自爱心。这正好表达出本书救赎的 主题。事实上,书末的家谱显然是伏笔,要指出将来的救主是从波阿斯一脉而出。
同时,波阿斯预表了基督,遮盖,接纳投靠他的人,赎出我们。
㈣ 希伯来小说《路得记》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路得记》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希伯来人拿俄米与她的丈夫和儿子一起在外乡生活,她的两个儿子也都娶了外族的女子为妻,路得是其中之一。但是,很短的时间里,拿俄米先后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拿俄米决定让她的两个儿媳各自回家,她自己则要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故乡。另一个儿媳走了,路得却不忍心抛下年迈的婆婆,决定陪她回家。经过旅途的艰辛,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了希伯来人的故土。这时拿俄米已经不能劳动,只有依靠路得每天去田间拾麦穗过日子。善良的财主波阿斯是路得的亡夫的亲戚,他同情两位妇人的遭遇,让手下人每天多留一些麦穗在田里。慢慢地,路得发现了他的好意。婆婆拿俄米则作主将路得许配给了波阿斯。这个篇幅不长的小故事,歌颂了婆媳的相亲相爱和不同民族间的宽容与接纳,这与后来希伯来人强烈的民族排外情绪极不相容。因此,这部作品也是用以说明希伯来民族早期生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作品。
㈤ 路得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哪个时代
这是对真正认识圣经的人最丰厚的报偿之一。鲜有像它那样蕴含着采之不尽的宝藏。你愈读就愈觉得它是一本读不完,也是不愿意合上的书。虚心的人都会发现从本书所得到的是那样截然不同,就更叫本书的地位特出了。至于圣经是神所启示的证据,实在没有比路得记展示的更有力,它叫敬虔的读者得着的,永远都是最新鲜,最有力的。
——皮尔逊博士
无价之宝总是埋在不显眼之处的,就如在峻岩怪石中会发现奇葩异花,阴霾满布的天空会突然出现彩虹,或是一个远足的人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一拐弯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路得记,一首奇丽无比的村景诗。
它一开头就说:「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很明显,本书的时代背境是在士师时候——正如我们说过,那是一个悲惨的时代,但这本感人肺腑的路得记就插在其中,它如像一颗苦药后的凉果,一个酷热跋涉后的凉亭。我们不大会期望一本如此美丽可爱的路得记,竟是发生在士师的时代吧!
读完士师记,就叫我们深信道德败落是当代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翻到路得记,我们看见在墨黑的天空现出了萤光,在全国衰败沦亡之际,仍有尊贵的爱和敬虔的信仰的存在,这无疑是沙漠的玫瑰,废堆中的珍珠,叫人心神为之一清。
尤有进者,既有人把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这件事挑出来写成书(可能是基于它与大卫王位的特别关系),我们就很有理由推测同类的事情必不止一两件,其他的只不过没有记录吧了。就是因为这缘故,麦拉林先生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代,实情可能不像表面看来那样糟的。」
这本小小的传记是以故事形式表达出来的;其背境是村野的阡陌,叙述的是一个摩押的寡妇对她婆婆——一个希伯来的寡妇——赤胆忠诚的爱,与及她的报偿。
这故事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它那晶莹的单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实,里面的人物及姓名都在耶稣基督的族谱出现过,莫理逊博士(Dr.James Morison)说得好:
「本故事所牵涉到的关系十分微妙,它若有不尽不实的地方,必会立刻被发觉。因为整件事与皇室的族谱有关,书中重要的人物都是大卫王的先祖,它特别的地方乃是:皇室中的摩押血统!大卫王本人,以至皇室中每一个成员,和以色列大部分的人民一定深知此事,而这血统还不是很远的事(只有四代),如此奇特的事,他们不可能置之淡然的。再说,皇室内外一定常会谈论,研究这个历史事实,因此执笔编写本书的人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写出有违实情的记录来,任何杜撰的事实或渲染的罗曼史,必然立刻给皇室成员或当时的群众——大卫王的崇拜者——指出来。」
㈥ 问答题路得是哪里人,与大卫有何关系
路得是生活在大约 公元前1100年的一位摩押族女子。以色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卫王的曾祖母。
路得记
4:13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
4:14 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
4:15 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4:16 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
4:17 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
4:18 法勒斯的后代记在下面:法勒斯生希斯仑,
4:19 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
4:20 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
4:21 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
4:22 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㈦ 路得预表什么俄耳巴预表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27
㈧ 讲讲 路得 和 波阿斯 的爱情故事
在第二章中,大部分是波阿斯和路得的对话,而这些对话主要发生在波阿斯的麦田里。在对话中,波阿斯尽显族亲之义,大大方方的帮助路得,虽然路得是摩押女子!而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波阿斯都在聪明女子路得的掌控之中。当然这么说不是说路得预谋这样,我是说路得是在生活方面是智慧的,尤其是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哪怕是路得喜欢了波阿斯, 路得还是在家里和婆婆同住,尽自己的孝心。这里显示的路得是关心的和责任的性格。路得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这是因为她从开始就辨认婆婆的神就是自己的神,婆婆的国家就是自己的国家,婆婆的家乡就是自己的家乡。其实人一辈子要有许多的认定和选择,可是关键是你的认定和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是过眼云烟呢还是永恒稳固呢!路得记给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提醒就是,要认定的选择自己的归属,之后祈求神的智慧给你去度人生的岁月 波阿斯和路得是圣经中着名的夫妇,他俩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特别在混乱的士师时代,犹如淤泥中的莲花,清丽幽雅。他们是大卫王的曾祖父母(得四21-22),亦是耶稣基督的祖先(太一5、路三32)。 波阿斯(Boaz)这名字意为「活泼」、「迅速」或「有能力」。他是犹大支派撒门之子(得四21),是一位大财主(得二1),而且对人充满祝福和欣赏的话(得二4, 8-16、三10-11)。他深爱路得,不断恩待她,更为她赎回产业和尽亲属的本份,而且「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得三18)。 路得(Ruth)这名字意为「友爱」或「美丽」。她是摩押地的女子,丈夫死后,就跟随婆婆拿俄米回到犹大伯利恒,后来巧遇波阿斯,最后结为夫妇。她以坚贞和勤劳见称,为照顾婆婆,不怕辛苦,卑微地在田间拾麦穗。 波阿斯预表主耶稣是丰富和有能力的主,为教会不辞劳苦;路得是教会的预表,亦特别说到外邦人能蒙神恩典,成为教会的一份子。他们爱的故事亦预表基督与教会良人佳偶的爱。 路得记中,较容易被误会的内容就是路得悄悄地来掀开波阿斯脚上的被,躺卧在他脚下(得三7-8)。原来按当时以色列人的习俗,男子用衣襟遮盖女子,是表示愿意保护她、与她结婚的意思。婚礼中,新郎要用他的外袍盖在新娘头上,表明一生一世保护她。
㈨ 异国女子路得立麦田,孝敬媳妇结良缘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这是士师统领以色列的时期,有一年,各地连续发生灾情,饥荒不断。
住在伯利恒城的富裕居民以利米勒和全族人一样,全家老小啼饥号寒。为了活命,他只得带着妻儿逃荒到摩押投亲靠友,因为辛勤劳作,不久客死他乡,留下了妻子拿俄米和儿子玛伦、基连。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分别娶了摩押女俄珥巴和路得。他们一起生活了十个年头,一家人和和睦睦,感情甚笃。谁知,好景不长,两个男人又先后去世,只剩下两代寡妇苦熬光阴。
可怜的拿俄米,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又身在异国他乡,她终日悲痛愁苦,思念故乡。一日,她听说家乡的年景好转,决定离开悲伤之地,返回家园。可是,俩媳妇怎么办呢?她必须为她们着想呀!
于是,她对两个媳妇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媳妇们哪,现在,我想落叶归根,准备回国去了,我虽然很喜欢你们,但也不能把你们带到我的国家,让你们生活在陌生人中间呀。”见媳妇们要说话,她用手制止了她们,继续说:“你们呢?我建议还是各自回娘家,找个好人嫁了,重建幸福美满的小家庭。愿上帝恩待你们,就像你们恩待自己的丈夫和我一样。”说完,准备吻别她们。
可是,两个媳妇舍不得婆婆,她们失声痛哭:“婆婆呀,我们决不离开你,要跟你一块回到你的国家。”
拿俄米心里也很难过,她与两个媳妇相处得如同亲母女一般,但她还是含泪规劝她们:“女儿们哪,听我的话,回到你们亲人身边吧,何必跟我一块背井离乡,去那不熟悉的地方受苦呢?”两个媳妇坚持自己的意见。她又说:“如今,我年岁已大,再也不能生儿子做你们的丈夫了,你们何苦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地活一辈子?即使我现在生子,你们也不能等他们长大而不嫁人呀!”
两个媳妇放声大哭。不得已,俄珥巴只得与婆婆含泪吻别。路得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婆婆,她要陪伴她,照顾她,尽一个媳妇的孝道。
拿俄米劝她:“好女儿,你看,俄珥巴已经留在本国,回到娘家去了,你就跟着回去吧。”
路得决心已定,她回答:“你怎么说也不行,如今,你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我必跟着你,你的国家就是我的国家,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往哪儿去,我也往哪儿去;你住在哪儿,我也住哪儿;你死在哪儿,葬在哪儿,我也死在哪儿,葬在哪儿。”
拿俄米见路得的态度如此坚决,就不再劝她回娘家,而是带着她回到自己的故乡——伯利恒。
当两个寡妇出现在伯利恒时,全城人都很惊讶,乡亲们问:“这不是当年逃荒出去的拿俄米吗?”
拿俄米回答:“乡亲们哪,不要再叫我拿俄米(甜美的意思),我不再是幸福的人了,我很痛苦。你们看,我满满出去,却空空回来,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对于我这个苦命人,你们应该叫我玛拉(苦涩的意思)。”
当人们知道了她的不幸遭遇,了解到她媳妇的一片孝心时,无不感慨万千,同时对路得格外的赞扬和尊重。
婆媳二人回到原来的家,只见多年无人居住的祖宅破败不堪,四周荒草丛生。路得马上卷起袖子,打扫清理,毫无怨言。
两个寡妇,两手空空,她们必须找事做,自己养活自己。当时,正是开镰收割季节,路得和婆婆商量说:“婆婆呀,为了糊口,让我到田里去拾点麦穗吧。”婆婆无可奈何地点点头,嘱咐她早去早回。
路得来到城外麦田里,跟在收割人身后,拣漏下来的麦穗。她拣麦穗的地方,是本城财主波阿斯的田地。正巧,刚从伯利恒城回来的波阿斯来到麦田里,他客气地对仆人们打招呼:“愿上帝与你同在!”
仆人们都热情地回答:“愿上帝赐福予你!”
他放眼望去,只见成熟的麦穗,在微风下轻轻摇曳,大垛大垛的麦捆,一排一排地立起,蓝天白云下,大地一片金黄。忽然,他发现一个陌生的女子,正弯腰在田里拾麦穗,便好奇地向监工打听:“那是谁家的女子?”
监工回答:“那是跟随拿俄米回来的摩押女子,名字叫路得,她要求在地里拣点麦穗,让她们婆媳俩吃饱肚子。她从早上一直拣到现在,中间只休息了一会儿。”
波阿斯走过去,主动与路得打招呼,路得见了主人有点害怕,波阿斯笑笑,温和地说:“路得姑娘,你放心,只管在我这儿拾麦穗,不要再到别人田里去了。以后,你就跟着我的仆人们,他们在哪儿收割,你就在哪儿拣,口渴了,就喝他们打来的水。我已经吩咐过他们,不许欺负你。”
路得听了,叩拜谢恩,说:“我是外国人,承蒙你照顾。”
波阿斯回答:“你不用客气,我已经听说过了,自从你丈夫死后,你很孝敬婆婆,为了照顾婆婆,你离开自己的国家和亲人,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来谋生活。愿上帝眷念你,赐福予你。”
路得听了很感动,她说:“主啊,谢谢你能理解我,我们虽然不熟悉,你却说出这番话来安慰我。”
到了吃饭的时间,仆人们围坐在一起,只有路得一人躲在麦堆后面。波阿斯见了,立即招呼她:“路得姑娘,到这儿来和大伙一块吃吧,拿面饼蘸点酱,很好吃的。”
路得便来到仆人中间坐下,波阿斯递给她一些烘麦饼,她只吃了一点点,把余剩的收起来,准备带给婆婆吃,自己又继续拣麦穗。
波阿斯看在眼里,私下嘱咐仆人:“你们听着,大家要善待那个拾麦穗的姑娘,她就是在捆好的麦堆里拾取,你们也不要吼她,羞辱她。还要有意抽一点麦穗丢在地上,让她去拣。”就这样,路得一天拣了许多麦穗。
收工后,她把麦穗带回城里,摊开给婆婆看,又把烘麦饼拿给婆婆吃。婆婆看她丰收了,便问她:“你今天是在谁家田里拣麦穗呀?愿上帝保佑那个好心人。”
路得告诉婆婆:“我今天是在一位名叫波阿斯财主的田里拣麦穗,他真是一个好人。”
拿俄米立即明白了,她说:“愿上帝恩待他,他是本族人,我们家的一个近亲。”
路得又告诉婆婆:波阿斯让她在他田里拣麦穗,直到收完庄稼。拿俄米高兴地说:“那是再好不过了,你不要往别家田里去了,免得人们议论他不照顾亲戚。”于是,整整一个收割季节,路得都是早上离开婆婆出城拣麦穗,晚上收工回家照顾婆婆,天天如此。
孝敬媳妇遇到慈善的婆婆,拿俄米常常为路得着想,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她明白波阿斯和路得之间互有好感,有心成全这桩婚事。
一天,拿俄米对路得说:“女儿哪,作为长辈,我应该为你找个安身之处,让你好好享享福。按我族习俗,近亲应该娶本家的寡妇做老婆,生下的长子过继到死者名下,以便继承产业,传宗接代,不让人死家空,名字在人间消失。我看波阿斯是个好人,又是近亲,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娶你?”为了试探一下对方,她对路得说出了自己的计谋:“女儿哪,你不是在波阿斯田里拣麦穗吗?今天晚上,他定会在禾场簸麦,你快去沐浴抹膏,梳洗打扮一下,换上新衣裳,去到禾场,别让他认出你是谁。等他吃完饭睡觉时,你就进去掀开他脚头的被子,躺在那里,顺从他的意思。”
路得回答:“我听你的,按你的吩咐办事。”
晚上,路得照婆婆说的做。到了半夜,波阿斯翻身,发现一个女人,惊醒地问:“你是谁?”
路得回答:“我是你的仆人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的近亲。”
波阿斯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说:“路得姑娘,愿上帝赐福予你,你后来的福定比先前的大。因为你可以找一个年轻人嫁了,好好享福,你却不嫁,要孝敬你的婆婆,善有善报。现在,你不要怕,城里人都知道你是个贤惠淑德的女子。我呢?的确是你的近亲,但还有个人比我更亲,明天,我要征求他的意见。如若他愿尽一个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他如若不肯,我在上帝面前起誓,一定为你尽本分,娶你为妻。今晚,你就在此住宿,好好休息,躺到明天早晨。”说完话,他俩各自安寝。
第二天,东方发白,路得便起身,波阿斯说:“你赶快离开吧,不要让人家知道你昨晚在这儿,以免闲言闲语,坏了你的名声。”然后,撮了六簸箕大麦,让她用外衣包好,扛在肩上进城去了。
婆婆见了,关心地问:“女儿哪,事情办得怎么样?”
路得就将波阿斯的一言一行向婆婆叙说了一遍,婆婆安慰她说:“你只管放心等候,那个人是很讲信誉的,他不办成这事,决不会罢休。”
波阿斯送走了路得,自己也进了城,等待那个比他更亲的亲属。当那个亲属来到城门口时,他招呼说:“你坐下吧,我有事与你商量。”同时,波阿斯请来四位长老,也招呼他们坐下,回头对那个亲属说:“拿俄米从摩押回来了,想卖我们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块地,我与你都有资格赎买那块地,但你比我更有资格,你可以当着我和几位长老的面,说说你的想法。”
那位更亲的亲属说:“我当然赎买。”
波阿斯说:“你赎买那块地可以,不过,按习俗,赎买这块地的人,必须娶拿俄米家的寡妇路得为妻,使死者在产业上有个名分。”
那个近亲摇摇头说:“那我就不买了,还是你自己买吧。”边说边脱下鞋子递给波阿斯(按当地规矩,做交易或决定什么事,其中一人要脱下鞋子给另一个人,以作凭证)。
波阿斯当场宣布:“请各位长老作证,凡属以利米勒和玛伦、基连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赎买下来了,同时,娶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产业上给死去的人留个名分,以免他们在本族灭绝。”
几位长老和周围的民众都说:“我们可以作证,愿上帝保佑你们,蒙福、发财,赐你们后裔。”
于是,波阿斯名正言顺地娶了路得,后生下一子,妇人们祝福拿俄米:“上帝眷念你,没有撇下你这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婆,我们称颂永远的上帝!这孩子将来一定会爱你,孝敬你,因为他是爱你的媳妇所生。有这个媳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强。”
拿俄米高兴地把孩子抱在怀中,做他的养母。有人建议:“拿俄米晚年得子,就给他起名俄备得吧。”
后来,这个俄备得生了耶西,而耶西就是英雄大卫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