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沂蒙山六姐妹》观后感 800字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
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② 沂蒙颂历史背景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这首源于真实故事改编的《沂蒙颂》,唱出了在战争年代里,每一个山东省沂蒙山区儿女的激情热血。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特别是在黄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有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洒疆场……
从1946年开始,山东解放区通过支援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等各大战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前组织,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支援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这一经验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直观地看到,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巨大贡献。战役总共动用民工543万人、担架20余万副、大小车辆88余万辆、挑子30余万副……其中山东解放区就出动民工218余万人、担架5万余副、大小车33万辆、挑子19万副……在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当中,山东仅沂蒙山地区就有17万之众。
位于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为战士们做军鞋,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全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为解放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朱村,也因此获得了“支前模范村”的称号。
近年来,临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坚持艰苦奋斗,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对朱村这类“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朱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村庄布局混乱、基础道路设施薄弱、明清古建筑和红色历史印记缺乏专项保护。为此,临沭专门成立了朱村改造提升和柳韵田园综合体建设两个指挥部,聘请浙江大学编制《朱村村庄规划》,实行居住区、农业园区、旅游区‘三区同建’,到2022年打造出一个集居住、产业、旅游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宜居村居。”临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淑军说。
临沭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先是将原来的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红色纪念馆升级改造,与朱村民俗展馆、烈士墓、纪念碑进行整合,打造一条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又对50间明清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成“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规划实施“沭河人家”精品农家乐等项目,以自助采摘、观光休闲、特色饮食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也在逐步壮大。目前,朱村已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均接待游客3万余人。
朱村村民张雪英原来在外打工,这两年看着村里的产业越来越红火,她也从外地归乡,自己做起了小生意:“一到节假日,来咱这儿旅游的人可多了。我就把柳编的草鞋、帽子、小篮子拿出来卖,来的游客可喜欢了,每人都能带几件走。今年,我准备在红色文化街区租一个摊位,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回家一起干。”
③ 山东出品的都有哪些电影说点比较有名的,谢啦
临沂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电视剧《沂蒙》、《沂蒙英雄》、《地道英雄》、《真心英雄》、《娘》、
《红嫂》、《红日》等。
电影《斗牛》、《沂蒙六姐妹》、《岛城风云》、《果儿满山红》等。
临沂国际影视城:电视剧《书圣王羲之》、《纯真岁月》、《大商城》、《嫦娥奔月》、《并肩作战》、
《兄弟英雄》、《好人老高》、《颜真卿》、《山外的天空》、《王羲之》、
《干得漂亮》、《泰山功夫》、《心远》、《柳王》、《孙思邈》《子龙卸甲》、
等。
电影《并肩作战》(儿童喜剧电影)、《孙子兵法》(3D)、《梦想家》(美国
大片临沂取景)、《绿染大地间》、《绿满山乡》、《心愿》(儿童励志电
影)、《虎口脱险》(临沂本地草根电影)、《我的电影梦》、《新沂蒙颂》
(电影故事片)、《铁面侠》等。
④ 祖秀莲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公映
齐鲁网2014年6月9日讯(通讯员 李成臻)由沂水县委组织部、沂水县委党校等联合拍摄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近日公映。这对提高全县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为沂水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年初,针对沂水县红色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沂水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决定拍摄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影,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颖教材。经仔细斟酌,电影最终定名为《祖秀莲》。二三月份,校领导会同组织部等部门紧锣密鼓的筹备电影的剧本、演员、装备等工作,四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开始拍摄,历时近一个月,于四月底杀青。该片主要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回到沂蒙山区奉养祖秀莲终老的感人故事。广大党员干部观看此片后,深受触动,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工作实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展现自身良好形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⑤ 目前为止拍过哪些关于沂蒙地区革命事迹的电影、电视剧
我知道的有《孟良崮战役》《好人老高》《红日》《南征北战》还有前段时间在自己村里看了《沂蒙颂》的歌剧,真的是很老的电影了。
http://www.56.com/w54/play_album-aid-4066453_vid-MjY2NjAxNjk.html
⑥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都拍过什么电视电影
。时好时坏
⑦ 《沂蒙》观后感 100字
《沂蒙》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上辈人和大上辈人真实发生的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奉献,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献,那段历史,也就被掩埋了。剧中的马牧池就是沂南县的一个乡的名字。
作为沂蒙人,我是眼含热泪看完《沂蒙》的。曾经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耳熟能详的老辈人亲身经历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一下子聚焦了我和电视剧的距离。除了亲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气,出了扬眉吐气的一口气。忍辱负重,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沂蒙山人终于得到了一个言说历史,言说自己的机会。被逐渐淡忘的那段历史终于从历史纵深处走入走入前台,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沂蒙》堪称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诗。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孙犁在他的小说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劳纯朴、内秀委婉、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体现着特定时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们沂蒙山女人,与她们相比,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能说超过她们,但至少也不会逊色于她们。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除了在沂蒙山区的历史中提到外,几乎不为外界的人知晓。近10年来,高军在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战争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过,那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群的气候。那段历史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遮蔽了。感谢《沂蒙》展现了一群憨厚、朴实、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的沂蒙山妇女,她们站成一排,成为沂蒙山最美丽的风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赞美诗。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乃至理想。这也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于宝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但当这一切被战争践踏,国家处于危难时,平凡人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战争的洪流中。此时,家文化被国文化所遮掩,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爱来,这种人间大爱与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辉映,这是电视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奉献出了所有能奉献的东西。
《沂蒙》是对遗忘的言说。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但记忆往事需要勇气,尤其是直面那种血淋淋的现实。遗忘,就必须言说,言说一切的事实与真相。在这个善于遗忘的时代,《沂蒙》犹如一道闪光,直逼人的心灵,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欲望时代的良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动人心,净化人心灵的精品电视剧,它塑造了一群真实、朴实的百姓群像。特别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他们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图汇报、富于牺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点,甚至是一些明显的缺点,正因为作品真实的反映和塑造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会给人以亲切、感动,才会喜爱这些朴实善良的乡村百姓。感谢作者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伟大的作品!
⑧ 沂蒙六姐妹的影片评价
《沂蒙六姐妹》 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下烟庄村六姐妹带领全村乡亲们所做的感人事迹,艺术手法独特,情节生动感人。 (人民日报评)借助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了齐鲁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浪新闻评)
《沂蒙六姐妹》以唯美且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完美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歌颂了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沂蒙女性,集艺术的美感、曲折的故事于一体,情节动人、笔法细腻。 (第11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沂蒙六姐妹》有着极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而又细致入微的真实历史故事。 在这部表现解放战争的影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伟人的身影,这也就是影片在主题上的成功,彻底把故事主人公从伟人变成普通群众。用一个十分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一段红色历史,所以影片中的牺牲、奉献、情感,不是供人瞻仰的,而是让人感动的。 (齐鲁网报评)
⑨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
1、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
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毅然将乳头塞进小战士嘴里,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
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3、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4、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抗战期间,渊子崖村群众坚决抵制日伪军敲诈掠夺。1941年12月19日,盘踞在小梁家的伪军约156人包围渊子崖,被自卫队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时许,日伪军1000余人扑向渊子崖,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直到太阳偏西敌军才拥进围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渊子崖,敌人被迫撤退。
此战役中渊子崖自卫队员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但也有147名自卫队员和男女村民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渊子崖民众英勇抗敌的事迹,在莒南党史和山东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被当时的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1995年被拍成电视片在中央台播放 。
5、厉家寨
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⑩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