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于电影《万物生长》大家有什么评价
记得在电影院看完万物生长之后,真的感觉到这部电影还可以吧!其中有好几个片段打动了我,很多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和话语真的说到了我的心里,让自己的心狠狠地颤了一下。
接下来我讲讲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吧。
“一直以为自己是最痴情的但没想到一直都是自己在始乱终弃”一直都在自我以为,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却从未为别人考虑过另外,这部青春片确实很不一样在我看来,应该算是最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了自私,贪图享受却标榜成享受青春 。
『贰』 CD该不会只能拿来车上听吧,还有什么别的方式播放啊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在《男生女生》银版的文
再见,珊瑚海 文/苏格蓝
珊瑚海
演唱:周杰伦&lara
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我的脸上始终挟带/一抹浅浅的无奈/你用唇语说你要离开/心不在/那难过无声漫了下来/汹涌潮水你听明白/不是浪而是泪海
毁坏的沙雕如何重来/有裂痕的爱怎么重盖/只是一切结束太快/你说你无法释怀/贝壳里隐藏什么期待/等花儿开/我们也已经无心再猜/脸上海风咸咸的爱/尝不出还有未来
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你有话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我们的爱差异一直存在/回不来/风中尘埃竟累积成伤害/等待竟累积成伤害/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蔚蓝的珊瑚海错过瞬间苍白/当初彼此不够成熟坦白/你有我的不够成熟坦白/不应该/热情不再笑容勉强不来/爱深埋 珊瑚海
音乐像清冷的水从记忆的花洒流下来,流过我的身体。你给的温暖经过第四个季节洗清了所有的泪痕,与我们有过约定的时间竟不说一声便悄然离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场等待,等到最后还要别人把结局写出来。
<一>2005年夏 贝壳里隐藏什么期待
一个中午,我在做化学题,你站在我身边问:“你的家乡叫牡丹江,对么?”我抬起头,看见你纯净的微笑:“是啊。”“那这张CD你拿去听吧。”你将一张CD放在桌子上,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有些莫名其妙,拿起CD看了看,是南拳妈妈的《2号餐》,上面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牡丹江。把它放进CD机,听着这首清新而古朴的民谣,我感到满心温暖。
来到这个海滨城市一年多,每天安静地听讲,做功课,放学去图书馆,回宿舍,一个人单调地生活。只能把我的家乡,那个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和那些属于我童年的大街小巷写进厚厚的日记里。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你和我一样喜欢听音乐,一样在卓越网预订一期接一期的《岛》,一样在学生会工作却从未打过招呼。还知道你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深信。
<二>2005年秋 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我们在校园广播里用自己的声音演绎着《夏至未至》,演绎那片浓郁而繁茂的香樟,演绎那份从未到来的夏天里永不说再见的感情,演绎那段青春岁月里的成长与爱。我们被陆之昂深深吸引,因为他是不可复制的陆之昂。
我们坐在七楼的天台上,用同一部CD机听音乐,听ELVA精彩的动感节奏,听FAYE放肆的女权主义,听五月天的温柔倔强,听南拳妈妈的青涩足迹。一个个夜晚在流动的音乐中布置漫天星光……
我们在每个星期日的下午到学校门口等14路公共汽车,在空荡的车厢里打开车窗,让我的胡言乱语和你明亮的微笑随风飘散。
我想下一站应该是穿着厚厚面包服的冬天,那时许下的心愿会化作轻绵绵的雪,一层层铺在脚下,记录这一路走过的痕迹。
我们在音像店里疯买一阵,出了门才发现钱包空空。你无奈地看着我:“刚才就告诉你,同一张CD我们买一份就够了,你非要买两份。”我气你的没心没肺:“买一张怎么分?”
“很简单,我们一起听。”
我扬起脸看你:“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呢?”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尽管我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曾经一个人的生活就像是电影院门口的一张海报,是你的到来使银幕瞬间拉开,让电影温暖了整个舞台,虽然我知道总有一天电影会落幕,回忆会散场,那些曾经幸福的过往只会成为寂寞时的话题。
过了许久,你轻轻叹了口气,笑了。
“以琳,如果有一天不在一起了,你带走你的,我带走我的。”
我知道你在告诉我结局,因为当你转身离开,两个人的难过无声漫了下来。汹涌潮水,你听明白,不是浪而是泪海。
<三>2005年冬 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
冬天像一只大鸟,挥开翅膀,盖住整片天空,露出片片梳理整洁的白色羽毛。
我穿成北极熊的样子在宿舍楼下等另一只“北极熊”,我们说好,圣诞联欢要合唱那首《珊瑚海》。这是从未有过的忧伤旋律,它刻画了一场深刻的爱,一场无奈的别离。
来到这个城市,我还没有去海边走走,只是有一次在爸爸的办公室,透过落地窗,看见远方一片无边的蓝……
<圣诞联欢>
圣诞联欢,两千人的大礼堂热闹非常。华丽的舞台,绚烂的灯光,画着笑脸的气球满场飘荡,穿着厚实的“圣诞老人”骑着电动车满场飞舞。同学们精心排演的节目很精彩,台下掌声不断。
我正在想我们两个没有彩排过,万一出丑怎么办?台上打起一束蓝光,随即泛滥成一片流动的蓝音乐前奏响起。你从后台走来,面对台下灿烂地笑,而我还站在台下的音箱边发愣。然后看你身处这片湛蓝中向我走来,像王子一样深情款款地鞠躬,伸出手邀我上台,伴着你的歌声走上台用心地唱。
“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你牵起我的手,轻轻地握着。而我,想起你满满的如向日葵般的笑容,想起你干净像薄荷果糖一样的眼睛,深信,我们可不可以把时间留在今天,留在此刻,因为牵着你的手,我看见了预示一生幸福的黄昏……
中的一个小白点。音乐停止,我回过神来,听见阵阵掌声,看见你的眼里,倒映着我的泪。窗外,怎么开始飘雪?
晚会结束,你送我。两个人踩着新下的脆雪,声音咯吱,咯吱。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刚才的旋律,你牵过的左手暖暖的。
“以琳,一个星期以后我要去韩国参加冬令营。”
“恩”
“要去一个月”
“恩”
“我会打电话给你的。”
“恩”
“我在码头坐船走,记得要来送我。”
“恩”
“你为什么一直‘恩’?”你奇怪地看着我。
该死,我该怎么告诉你此刻我心里的温度太热,烧得我有点晕眩。到了宿舍楼下,我以“恩”代替“再见”,转身就跑,留下你一脸的问号。
<码头送别>
今天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去码头送你。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海边,鲜活的蓝色铺展到天边。
远远看你穿成个“粽子”站在那里向我挥手。我一路小跑,来到你面前。“这么漂亮,想和我旅行结婚?”你笑个不停。换成平时,我一定会让你化上“彩妆”,可在深伯伯和深伯母面前,我只能红着脸笑。你拉我到一边:“以琳,每天晚上八点都要在家等我电话啊。”我用力点点头。
接着是深伯母一番叮嘱,汽笛鸣响,你走上船,向我们挥别。我才意识到,接下来一个月将会看不见你,于是大声喊:“一个月以后,我来接你,要保重啊!”
那艘白船渐行渐远,你的脸越来越模糊。码头上泊着许多船,仍然忙碌着,喧闹着,告别了深伯伯深伯母,我匆匆离开,不想看见那艘船变成湛蓝背景
我还要去见他——爸爸。
<关于爸爸>
打车来到他的公司,小雪姐姐在门口等我,她是爸爸的助理。不愿听到别人面无表情地说:“苏小姐好”,所以拉着她快走。进了电梯,按下十二楼,我终于吐出一口气。在微微晕眩里,我的感觉更加强烈——爸爸是一个谜,妈妈不愿解开,而我不能解开的谜。
12楼到了,小雪说:“以琳,苏先生安排了一些事情,我不陪你了。”
“谢谢你,小雪,你去忙吧。”
爸爸房间的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看到爸爸靠在沙发上睡着,下巴青色的胡茬,头发有一点乱,微微皱着眉。再看桌上,一堆文件,一杯咖啡,电脑没有关。我走过去关上电脑,轻轻把文件整理好,又到饮水部重新冲了一杯热咖啡。回来的时候,爸爸已醒了,正端起电脑前的那杯凉咖啡,我把热咖啡放到他手里:“爸爸,你累了,喝热咖啡会舒服一些,我喜欢喝凉的。”我端过凉咖啡喝了一口。爸爸笑了:“以琳,爸爸这里总是很乱。”我坐在沙发上叹气:“爸爸,你总是不肯休息,难怪妈妈生气。”又喝了两口咖啡,冲得不错。
“以琳,你过来看看,这是爸爸刚收购的一家饭店,是个黄金地段。”爸爸又开了电脑。我趴在他肩上,看着那些图片,屏幕上映出他的笑容。”爸爸,你一谈起生意就有了精神,可是……”
可是我怎么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倒了下来……
<四>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
醒来时,世界一片雪白。
我躺在病房里,看见妈妈红肿的眼睛和爸爸凌乱的头发。还好,我醒了。
想张嘴问些什么,喉咙干痛得难受,就安静地看着妈妈,她握着我的手,扑簌簌地落泪。爸爸嘶哑着嗓子说:“以琳,你什么也不要想,好好休息,一切问题爸爸会处理……”
我合上眼睛,细细的泪从眼角滑下来……
半个月后,我出院了,身体已经康复,还是回家住着舒服。回到家,刚放下东西就进房间看来电显示——一个陌生的号码每晚八点都打过来,我知道是你。
对不起,深信,我可以想象得出你每次拨打电话却无人接听时的焦急。就这样,我呆呆地在沙发上坐了一天,天黑了,也懒得开灯。直到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我才回过神,一定是你,可是我累了,不想接起话筒……
<五>那难过无声漫了下来 汹涌潮水你听明白
今天是你回来的日子,我答应过要去接你。于是特意穿了一身暖色,让自己的脸色看起来不那么苍白,挽了头发,用了薄薄的唇彩,来到码头……
那艘白船越来越近,泊了下来,你第一个从船上跑下来,满脸神采,在与深伯伯深伯母拥抱后,就问:“以琳呢?她来了么?”然后用目光四处搜寻,试图从人群中认出我。
“深信,深信,我来了。”我用力地喊,用力地挥手,可你为什么不回头呢?拥挤的人群淹没我的视线,我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我就在你身后不远处,你回头看看我啊!“深信,我如约来接你了。”说完这一句,我无力地蹲在地上。来来往往的人奇怪的眼神,像看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然后继续他们的旅程,谁也不会为谁而停下。
我看着你们走远,擦干眼泪,离开。
回到家,对着电脑坐了很久,我想:深信,到了分别的时候。打开电子信箱,写一封E-Mail给你——
深信:
韩国之行一定很愉快吧,呵呵。
很遗憾没能去码头接你,我最近很忙,在办理出国手续,下个月就要到澳大利亚读预科课程。
祝福我吧,可以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可以到真正的珊瑚海边去唱我们唱过的歌。
以后不能和你一起了,相信你不会怪我。谁让我是海鸟,你是鱼呢?海鸟是要自由飞翔的,而你这条“咸鱼”只能在水里游了,呵呵。
原谅我不能当面和你道别,只能在这里说声“再见”了。
即将奔向幸福的以琳
在将邮件发送的一刻,我的嘴角划出了微笑的弧度,的确,很久不曾有这样的笑容。
看看窗外,夜色渐浓,穿上黑色风衣让妈妈载我去海边。她把车停得很远,在车上等我。
天色灰黑,沙滩上只有我一个人。踩着柔软的沙,想起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看海。蓝灰色的海水,一浪接一浪拍打着海岸,那些忧伤连同阴霾从天边翻卷而来。
起风了,我裹紧风衣。“面向海风,咸咸的爱,尝不出还有未来……”原来方文山已经写出我们的结局,写出我们“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的心痛和无奈,我也可以释怀,不再难过。
这样的夜,这片大海,它们仿佛拥在一起,跳一曲华尔兹。夜穿着黑色的燕尾服,不时掀动海谧蓝色的裙摆,让看舞的人沉浸其中……
我想再次唱起《珊瑚海》,可歌声还是被海浪盖过。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到底谁是欲飞的海鸟,谁是等待的鱼呢?或许我才是不听劝的海鸟,因为我真的要走了。就像你说过的“如果有一天不在一起了,你带走你的。我带走我的。”我会带走我全部的记忆和思念,把你的幸福完整的留给你。<六>爱深埋 珊瑚海
我离开了这座城市,去了最想去的地方,过上了独立平淡的生活。
我租了一位俄罗斯老奶奶的房子。她们一家来到国外十多年,儿女们都已成家,几年前丈夫去世,就把房子的另一半出租,收入不错,更重要的是在异国他乡可以有个人陪陪她。
她得过喉癌,声带被切除,不能讲话,我们沟通起来很困难。我白天要去上课,晚上回来和她一起做饭,看电视,吃水果沙拉。渐渐熟悉以后,她开始教我手语,我学得很快,我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她喜欢坐在小花园里给我讲她曾经的故事,讲她美丽如花的爱情和失去爱人东尼的悲痛。夕阳的余辉染亮她的白发,她的手不停比划着,我认真地看,看她用手语讲故事,为她和爱人的温情而感动,我们仿佛是一对真正的祖孙。
有一天,她笑着用手语对我比划:“琳,讲讲你的过去。”我告诉她:“奶奶,我有点累了,想休息。”
回到房间,打开电脑,想看看那封几个月前你发来的邮件。
“以琳:
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你过得好么?
那片蔚蓝的珊瑚海,是不是真的很美?
你说过你最喜欢行走的状态,不停地寻找新的体验,直到有一天你找到了足够的幸福才会停止旅行。可是在我快要相信自己就是你可以留下的理由时,你离开了。
想起在韩国找不到你时的焦急和担忧,想起在码头寻找你身影时的失望,这一切问号在你离开之后变成了省略号。
对啊,誓言跟时间比要怎么赢?你给了我一段“曾经”就转身离开,你把我一个人留在北半球的冰天雪地里,你让我学着接受失去和放手,你让我后悔不该唱这首预言结局的《珊瑚海》。
如果海鸟跟鱼相爱,真的只是一场意外,那么,以琳,谢谢你曾经放慢脚步,陪我这条鱼一起看过日出时大海的颜色。让我单薄的生命可以在回忆的海洋里漂流,海水不曾结冰,鱼的眼泪流在水里,谁也不会看见。
我知道,当你看海看累了,你会想起两个人曾经深信不疑的感情,和故事里的深信。
如果有一天遇到最爱的人,一定不要再飞走。
为你祝福。
深信”
我点了“永久删除”。
深信,有些事情你永远不会知道。
你不会知道我没有去澳大利亚,没有看过珊瑚海,而是回到了牡丹江,回到“初次的相遇”。
你不会知道在码头送走你以后,我在爸爸的房间里喝了一杯凉咖啡,然后晕倒。
你不会知道我的爸爸用过太多极端手段试图垄断这个城市的餐饮业,恨他的人买通公司的员工在咖啡里下了药。
你不会知道当我在病房里醒来,为自己还活着,还可以再见到你而高兴时,却发现自己哑了的无助和痛苦。我不能再讲笑话给你听,不能再和你一起大声唱歌。
你不会知道我坐在房间里听到电话铃声响起,却无法接听时的心情。我搬起椅子,在房间里疯狂地乱砸。
你不会知道我在码头等你归来,站在人群里一遍又一遍地用力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的绝望。
你不会知道我离开之前一个人去了海边,想再唱一遍《珊瑚海》,可用尽力气只能让海浪的声音灌满耳朵。那一夜,我的泪流干了。
你不会知道你是真正的海鸟,而我才是故事里的鱼。我丢掉鳞片忍痛游开这片海,是为了让你飞得更自由。
你不会知道我学会的第一句手语是“我永远像昨天一样爱你”。
你不会知道我的表情只剩下一种,那就是微笑。我想告诉每一个人我的勇敢,我的知足。
有太多事情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你只要记住曾经的男孩和女孩对爱的虔诚,对幸福的深信不疑。
一个人隐瞒,另一个人祝福,成全了回忆的天长地久。
再见,深信。
再见,珊瑚海。
『叁』 点评《九降风》或《阿甘正传》的海报
昨天晚上到北师大看这个电影,完后,我们三人走在人流稀少的校园里,一个感慨说,还是应该时不时来一下学校咯。我没应声,无意仰头望去,二楼宿舍里一个哥们儿正躺在自己的上铺忘情地念书,房间里白炽灯分外明亮,而我们隔着窗,看到的,是他边仰躺着念书边翘起来的二郎腿,真放松,令人羡慕。一个又说,就为这个,也该再回学校呆两年啊。其不实,那个时候的我们,也是那个样子,终要告别,早晚的事。只是那个时候,觉得没有尽头,漫漫无来日,亢奋,全是精力,挥霍不完,不知道失眠这回事,根本会忘了自己是谁,转眼回过神来的时候,发觉那只是一瞬间,如若你不狠狠地将它埋葬,你必须用更长更长的时间去缅怀去祭奠,即便如此,青春的影子,依旧阴魂不散。
《九降风》是一部青春电影,1996年的夏天,七个男生,一群好友,来自竹东高中的不同年级,那个有风的夏天,职棒曾是他们的心中大爱。他们支持时报鹰队,他们死挺一个名叫廖敏雄的球员。算起来,这是几个坏学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抽烟,中午偷偷爬到屋顶上一起吃便当,然后把凉茶从高处狠狠地砸下来,放学后他们聚在土地公庙前大槐树下混日子,有机会就一起去看职棒比赛,甚至不满判决,率先向场地里丢鞋,引得全场观众都跟着丢东西,还有一次,他们半夜里爬到学校游泳池里面,在池畔大喝啤酒,通通脱光光裸泳,肆无忌惮的情绪和不顾一切的快乐溢出泳池,哪里都是……这些场景都是装载在脑海里会被一次又一次纯化美化的记忆吧。在七个男生中,大家都不约而同比较听阿彦的,这不光是因为他高三,还在于他长得帅气,话不多,喜欢女生,处处留情,虽然还远远不懂得爱。在七个人中,阿彦是唯一有女朋友的,同班同学小芸,互相喜欢,但总有小小的矛盾。小汤是另外一个高三生,与阿彦的张扬帅气相比,小汤内敛,情绪常常是自己收着。虽然性格各异,这七个男生在一起,依旧是一个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小团体,总是一起行动。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多久,阿彦同女孩子搭讪,引来黑社会的小混混,结果阿彦刚巧在和小芸约会,小汤错挨了一通打,他们之间升出小小的芥蒂,虽然很快又随时间自然合好;再有一次,小芸想要同阿彦分手,托小汤把分手信交给阿彦,然而,就在小汤骑摩托载着阿彦横穿马路时,撞上了迎面来的车,阿彦倒在路上,当时,阿彦正拜托小汤到路对面的电话亭,他一定是想要给小芸电话,那时,他还没有看到那封信……过后,大家都说要送阿彦到医院,阿彦不同意,说只要回家休息下就好,随后便一起到阿彦的小阁楼,大家像往常一样,喝酒打牌玩电动,阿彦说要躺一下,大家约定轮流半个小时去叫醒他,因为阿翰说:“听说脑震荡以后不能马上睡觉,不然会一觉不起”,后来,一定是大家玩累了,睡着了,反正,阿彦也就再也没有醒来。阿彦昏迷在医院里的日子,少了这个领袖人物,这群男孩子,慢慢越走越远,原来隐在暗处通常给阿彦盖着的的不愉快和不顺眼都慢慢显了出来,终于因为摩托车事件——博助把偷来的摩托车借给阿升骑,却被警察抓到了,然而博助怕被退学,却不敢承认,最讲朋友义气的阿行于是出面帮阿升顶罪,落得两人双双退学的命运……小汤始终努力维系原有的团结,努力调庭每个人之间的冲突与不满,努力回到信任和放肆的过去,做一切以为有效终于徒劳的努力。最后,他们散了,阿彦死了,毕业典礼那天,小汤独自一人去屏东,拿着阿彦私底下偷偷自己签上“廖敏雄”三个字的满满整箱的棒球,去找廖敏雄先生——阿彦曾经的精神偶像。
在故事刚刚开始旋即结束的九月,贯穿着职棒的新闻,它曾经是年轻人追捧的纯粹的竞技比赛,转又陷入赌球泥沼,受到社会抨击,后来大家又遗忘了此事,像没有黑幕般继续关注比赛,这个过程就是步入成年的隐喻吧。我们曾经眼里容不了一点沙子,那一点,在我们眼中,就是整个世界,看起来勇敢无比,却受不得一点伤。后来,改头换面了,重新做人了,甚至对龌龊熟视无睹了,我们以为那是坚强,其实根本不是,那只是麻木,只是自欺欺人,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们总还是会想起不羁岁月里的荒唐事,想要重新来过,然而那种再也回不去的绝望感总是在最忘我的时候把迷美的梦击打得粉碎。比起那种对未知的未来和大自然的恐惧,来自成人内心的欲念似乎更为可怕。幼稚并不可耻,可是我们还在可耻地活着。
故事结束在1997年的夏天,影片结束,张雨生的声音一下子响起,我们恍然回过神来,这个人的死去,已是十一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正直青春。现在想想,那青春就像这绝版的声音一样,你稍一怠慢,它随时可能借尸还魂地回来,气势汹汹,不留余地。
片尾曲《我期待》和整个电影搭到不行,好听得一塌糊涂,忍不住要再听张雨生的歌。隔着11年的距离远远望去,看到那个挥挥手以为就此告别的人,似乎对“悲喜交集”四个字更了了一些。
我期待 有一天我会回来 回到我最初的爱 回到童贞的神采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 明白人世的至爱 明白原始的情怀
我情愿 分合的无奈 能换来春夜的天籁
我情愿 现在与未来 能充满秋凉的爽快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前前后后 迂迂回回地试探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昂首阔步 不留一丝遗憾
『肆』 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额~(赏析评论)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因为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国产电影,也是个人认为目前为止国内最好的青春片或爱情片。
把这部片子定位为青春片或者爱情片并非臆断,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但是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烟、武斗和内参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爱情当然是少不了的,撬锁那段场景其实是暗示了马晓军在爱情刚刚开始萌芽时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开的第一把锁当然就应该是锁着避孕套的抽屉,因为好奇的而引发的探索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遇见米兰,确切的说应该是遇到了米兰的照片。在那个经典的把玩望远镜的场景中,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所以当时看到的米兰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记得那个时候是没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疯狂迷恋米兰的时候,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迹”,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游泳池里面一干人等为米兰的争风吃醋,使得他对米兰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后将米兰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脚明白无误的表示了此刻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情节是:米兰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在马晓军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轻盈,神秘不可测,高不可攀,可是在电影快结束时米兰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个场景中,观众会留意到在马晓军视角中,米兰爬上游泳池的动作是如此的笨拙,在仿佛是马晓军审视她的眼光的摄影角度里,观众也会和他一样感觉她是如此肥胖,这跟第一次见到米兰时她戴着墨镜距人千里之外的记忆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马晓军能够近距离接近米兰无非是她让他给自己倒水洗头或者用自行车载着她去农场,而在对曾经爱恋过的异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尽后,马晓军终于摆脱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冲进了米兰家里,扯断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断的束缚在米兰脚踝上的钥匙链,之后那个在国内影院公映版中删去的米兰半裸的镜头表现了马小军渴望发泄的青春冲动,也见证了他与那段怀着朦胧的爱情感觉在屋顶上穿行的青少年马晓军的决裂。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以至于不真实一样,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也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所以马晓军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场雨中场景里,马晓军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声大米兰的名字,当米兰问他“你怎么了?”的时候,他在片中毫不犹豫地唯一一次当她的面的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我喜欢你!”,而米兰也如他所愿,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然而却那么不真实,因为这场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日子里显得如此不真实的雨………雨过天晴后米兰依旧在和刘亿苦打情骂俏的现实,证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生日宴会上那个和刘亿苦对战的场景也不过是马小军脑海中未遂的壮志!其实从来没有过那么温情的雨,从来没有过那么灿烂的阳光,也从来没有过那么壮怀激烈的青春!
顾长卫的摄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马晓军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这段非常意识流的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那种窒息感,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吧!
最后提一句,马晓军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时,以及在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时,所放的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这首来自国外歌剧的古典音乐与中国文革时期的爱情配合的如此协调,以至于最早引用这首间奏曲的那部《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认为是不适合配用这首曲子的了。
『伍』 同样是青春片,《闪光少女》为什么就比《秘果》《青禾男高》好
《闪光少女》才是青春片应该有的样子,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即使不谈恋爱,不叛逆,不狗血,他们的青春依然可以闪闪发光。
《闪光少女》就题材上来说,其实是一部小众影片,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群学习民乐的学生,一直以来处于乐器学习鄙视链的最底端,备受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的蔑视,最后,他们和西洋乐器的学生进行了一场音乐大赛,影片也正是在这场音乐大赛达到了高潮。音乐是引起共情的最好方法,每个观看电影的观众,在听到主角的演奏时,都会被这群孩子的青春活力感染,也会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闪光少女》这部电影,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就像是阳光。一个天生积极的怪力少女,一场发扬民乐的终极较量,一段默默守护的纯真爱恋,就像是在人的心上洒满阳光一样。正能量少女的奋斗史,绝对值得观看。
『陆』 从电影《乘风破浪》出发思考,韩寒拍电影有哪些特点
韩寒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惊世绝句”+低成本宣发+“好听的BGM”,
在他的电影里,总是能蹦出几句听上去意义深刻且脍炙人口,说出来淡淡的,但是配上BGM却贼有范儿的话。例如,在《后会无期》中苏米的那句,“从小我就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仍旧过不好我这一生”。这句话在电影上映当年、甚至直到现在,可谓是经典金句了。还有当晧汉找到刘莺莺,却被告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却是克制”,以及那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是不是全都是经典台词,且现在还常在用呢?在《乘风破浪》《飞驰人生》虽然减少类似语句的数量,但是大多都融化成了电影的笑料。
『柒』 电影《闪光少女》值得一看吗如何评价
我当时看《闪光少女》还是因为里面有大可爱彭彭彭昱畅出演的,当我看完之后就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我是很推荐给大家看的。
《闪光少女》将二次元与民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东西方乐器的现实情况真是描绘,该燃的时候燃魂,让你哭的时候也毫不留情。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缺点就在于较为烂俗的名字和前期的无宣传,以至于好多人都是在下线之后才看的。
『捌』 日本高中生集体自杀是那部电影的片段
循环自杀(Suicide Circle 或 Suicide Club)
循环自杀 Jisatsu circle (2002)
循环自杀 Jisatsu circle (2002)
导 演: Shion Sono
主 演: Mai Hosho Mai Hosho Ryo Ishibashi Akaji Maro Masatoshi Nagase Tamao Satô Rolly Teranishi Kimiko Yo
上 映: 2002年01月27日 ( 荷兰 )
地 区: 日本 ( 拍摄地 )
评 分: 7.0/10( 780票 )
类 型: 恐怖 惊秫 音乐 神秘
剧情简介:
最近,听说附近有所中学一个15岁的男生自杀了,有人猜测是由于前几天男生没交作业,老师把几个没交作业的学生家长都叫到学校教育了一通,家长回家后也没如何严责该男生,只是告之其要做作业,也许男生就是不想做作业,结果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放学回到家在自家的电风扇上上吊自杀,等家长发现送去医院却为时已晚……据说,事发那天,男生放学后还买了羊肉串一路吃着回家的。
为了不愿做作业而自杀,这个原因在成年人看来未免有些可笑,虽然可以当作故事来听,但心情无比地沉重起来。近日正巧看了一部有关自杀的离奇电影,片名叫《循环自杀》(Suicide Circle),不妨在这里重温一下。说它离奇,倒不是这部电影的构思有多新鲜,而是开头的自杀事件有点匪夷所思, 54个穿着制服的女学生,手拉手谈笑中同时跳入新宿地铁的甬道,任由疾驰而来的列车从身上碾过,一时间,甬道、车厢、站台上血肉横飞,54个人的鲜血染红了整个世界。
事件立刻造成轰动,警方尽全力调查,但自杀事件却防不胜防,连负责此案件的黑泽刑警本人也在侦察工作中自杀身亡,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警方终于逮捕了自杀俱乐部的首脑Rolly,却没能阻止自杀人数的上升,事实上以Rolly为首的自杀俱乐部所犯下的罪行与本案无关,真正的幕后黑手竟是一群小孩,他们依靠正走红的少女演唱组的歌词及海报等向人们传递着讯息……
演员表:
Ryo Ishibashi .... Detective Kuroda
Akaji Maro .... Detective Murata
Masatoshi Nagase .... Detective Shibusawa
Saya Hagiwara .... Mitsuko
Hideo Sako .... Detective Hagitani
Takashi Nomura .... Security Guard Jiro Suzuki
Tamao Satô .... Nurse Yoko Kawaguchi
Mai Hosho .... Nurse Sawada
Yoko Kamon .... Koomori (The Bat)
Rolly Teranishi .... Genesis
Kimiko Yo .... Kiyomi Kuroda
Mika Kikuchi .... Sakura Kuroda
Mai Hosho .... Nurse Sawada
外文别名:
Suicide Club(2002)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USA) (fest
Suicide Circle(2002) (USA)
影片拍摄背景:
涉及到文化和族群心理了……岛国人的焦虑和孤独感,我看到的最恐怖的电影和漫画都是出自这个民族的,平时最压抑,最后也最放肆。
还有就是如果一种文化极力渲染死亡的艺术(剖腹自杀等)如樱花坠落,又如死后便为神,生前的种种都不被人计较(像是为靖国神厕的罪犯辩解),不过日本人潜意识中或许就有这种文化心理。"死亡是美的,死亡就是解脱或者脱俗"这种理论就潜移默化成为这个族群DNA,集体无意识嘛。就像我们中国人潜意识中活着就要出人头底,要做人上人——所以我们对权利无限崇拜。
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一就是不在别人的面前显露出自己的软弱,如果他们一旦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基本上都自己扛着,而不是找人透露或者寻求帮助。全东京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口中的比率甚至比北京还要低。这是民族文化使然。
《循环自杀》最后以活出你自己作为片尾曲,其也是大有目的的。
日本的自杀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本片在给你恐怖的景象同时,也在告戒一些企图自杀的人,要活出自己。不要轻易舍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