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佛教网
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一切言教听受之后,就要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种种的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的学习就很重要。我们对照论文,应当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犯,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着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着,一有耽着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者用心咒佛号转掉,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下面看两则公案:
临终时依恋妻子死后变成妻子鼻子内的小虫: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上讲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着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地练习,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着,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商人们心生眷恋妻儿之情而落马被罗刹女全部吃光: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着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顶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贪心遭恶报: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过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下场。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着,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着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着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所以名闻利养实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死。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益西彭措堪布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申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❷ 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的释义
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
卷轴:古代帛书或纸书以轴卷束。
尘秽视听:请对方观看自己作品的谦语。
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
❸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十二因缘:由无明、�0�0、�0�8开始。十二因缘包含十二支,并且是佛陀曾经讲述过的内容,然而,到底这十二支包含�0�9麼?以有部的典籍�0�5�0�1有四种�0�1法,如贪从何处缘起、阶段性的缘起等等,可是就唯�0�8以上,�0�1可�0�7照广�0�5的讲法�0�5谈。
排�0�4方面,为何会有十二支?从因果�0�5看,首先必须播种,给予灌溉施肥之後,才会有成果出现。从因素角�0�3谈,一是种因、其次是灌溉所种的因,而无明、�0�0、�0�8,指的�0�1是播种的阶段;爱、取、有,则是滋润的部分。从果的层面谈,就会有名色、�0�7入、触、受,以及生、�0�2、死,�0�0组情况。
播种:无明、�0�0、�0�8
通常会提及能引支(无明、�0�0、�0�8),其内含的意思�0�1是播种,也由於已经播下种子,其结果就会牵涉到名色、�0�7入、触、受。其次,�0�1到滋润、培养之後,产生的是生,有�0�4生,接续著�0�1是�0�2、死。总的�0�5�0�1,必须先播下种子、再加上助缘的滋润,因素才得以圆满,其後方能有果产生。倘�0�6缺少�0�4种子,�0�3管如何加以灌溉、滋润,根本成就�0�3�0�4�0�9麼;反过�0�5�0�1亦然,即�0�1是播下种子,没�0�4其他条件的滋润,�0�9麼也产生�0�3�0�4。
�0�3妨想想播种,无�0�5是花、麦等等种子的种�0�6�0�5�0�3胜�0�5,在佛教�0�5�0�1,业也是一样,其种子的�0�6别多如繁星,但谈到堕到三有�0�3回的因素时,前头少�0�3�0�4的�0�1是无明。事实上,�0�3回毕竟�0�3是个好东西,所以必须在一个比较�0�3的情况产生。一般会�0�1因为执著�0�9麼、�0�9麼,所以会产生烦恼,其实即使是佛陀,会�0�1这是我的衣服等语,或者阿�0�6汉对境亦会拥有悦意或�0�3悦感,也就是�0�1,他们都有受(感受苦受、�0�1受、舍受),可是那种感受,却�0�3会带�0�5�0�3回的因,可是当感受搅和上无明,就会带�0�5�0�3回的业。
谈到种子,无明、�0�0、�0�8之中的�0�0才是真正的种子,�0�0代表的又是业,必须釐清的一点是,业跟烦恼经常混在一块,然而业是业、烦恼是烦恼�0�0者并�0�3相同,只�0�3过当烦恼与业一起交互作用之下,其产物�0�1是�0�3回的因素。有时候,自己可能没�0�9麼太大的感觉,但是身语意已经在晃动,这时候就会成为无记;有时候,自己看看书或看场电影,让自己心�0�9觉得愉快或�0�3舒服,这时候的动作就会比前者�0�5得重一些;一旦真正遭遇到某些事,那时候的愉悦或愤�0�6就会�0�2强�0�7,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快�0�1与瞋恨,又会有强�0�7之分,因此,业也会越�0�5越重。前述的意思是,当贪或瞋生起时,与其五相应的业,会比较重。但是,是否快�0�1或愤�0�6的程�0�3�0�3同,其无明与执著的程�0�3也有差�0�8?答案是肯定的。当执为实有的程�0�3越重,贪、瞋的�0�7�0�5就会越重,进而使得业的�0�7�0�5也越重。当这些业进到�0�8田�0�9,播种�0�1算是完成�0�4,也就是无明、�0�0、�0�8。
阿�0�6汉也会有觉得高兴或讨厌的时候,可是他会把一�0�2都视为幻化,因此�0�3会种下较重的业,�0�2�0�3会进入�0�3回,而且,事实上阿�0�6汉比我们聪明,其思考速�0�3又比我们�0�2胜百万倍,思绪如此之多,
绝非我们能比拟。话�0�1回�0�5,虽然我们常�0�1别想太多、�0�3要分别,其寓意就在於�0�3要执著、�0�3要实有的执著,而非�0�3动脑思考,要�0�3然阿�0�6汉想得�0�2多,可是却�0�3会制造麻烦。
培育:爱、取、有
播种之後的培育、或�0�1滋润,依序�0�1是爱、取、有。有--可以�0�1是培养物,当�0�8田�0�9的种子从滋润到发芽的过程中,第一道水就是爱(贪),第二道为取,有�0�4前�0�0者,因素即完全具备。某些情况下,会�0�1爱、取是贪,有则是业,可是在典籍�0�9包括广�0�5在内,并未给予明确的�0�1明,然而有些人会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将爱、取与贪著和在一起谈:无明、�0�0、�0�8,从出生始就�0�3停地造作,直到快要往生时;至於爱、取、有则是濒�0�2往生时才产生,也就是�0�1,在生时,即�0�1会有极�0�3的贪,可是那�0�3是爱、取。因此,爱、取是贪,但�0�3能将所有的贪,都归属於爱、取。
那麼究竟何谓爱、取,又何谓贪呢?这就好比台湾的总统选举,得经�0�9初选及复选�0�0阶段,初选结果仅决定政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还算�0�3上是总统,直到复选结束,胜出者才是真正的总统。话�0�1回�0�5,一�0�5种子经过强�0�7的滋润,无�0�5再怎麼润泽都无法发芽,所谓的芽即指名色、�0�7入、�0�7触等等,我们无时�0�3刻地造业、或�0�1埋下种子(即因:无明、�0�0、�0�8),然而这颗种子绝对发�0�3�0�4芽,原因是我们的生命尚未结束,爱、取唯有在�0�2终时才会产生,�0�3能与贪混为一谈。�0�6�0�5及定义,爱:让�0�8田�0�9的种子得到滋润的贪;取:五取蕴已经取得,使滋润圆满;有:虽�0�3是真正的有,但�0�6似於有,�0�9如小孩子尚未出生,一般会�0�1有�0�4,也就是�0�1,将果名取到因之上。假使要放宽界线,则能�0�1从无明开始就有有�0�4,只�0�3过,这时�0�3能�0�1是完全确定的有,因为须待因素完全具备之时,才是真正的有。
从另一方面�0�1,就算种子培养得再好,还是会出现逆缘,譬如播种後,虽有阳光、水的滋润,照�0�6�0�1应该会发芽,可是家�0�9养�0�4头羊,一口把种子给吞�0�4,就�0�9麼都没�0�4。如果�0�3是快要往生的阶段,就�0�3足以�0�1是因素圆满。总之,在有的时候,逆缘将完全铲除、顺缘会全部俱足,有�0�4前述�0�0要件,因才算全部圆满,使得果在下一刹那出现。因圆满�0�4,果必定产生,谈到忏悔,�0�6因尚未俱全之时,都还算�0�5得及,因�0�6已经完全具备,�0�1�0�5�0�3及�0�4。
当爱出现而取未产生、或爱、取出现,但有尚未产生前,人是否会往生?举�0�9�0�5�0�1,当一个人心脏病发时,是否可能爱、取、有都还�0�5�0�3及产生�0�1往生�0�4?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这些情况的话,没有其後的相续,这人将凭空消失,也就是�0�1,一定会出现爱、取、有,接著才会有果的产生;亦即人的心相续,会有各种�0�6况,但最终必定有爱、取、有的产生,再下一个步骤,�0�1是进入下一辈子,中间�0�3会横亘其他阶段。
结果:名色、�0�7入、触、受(所引支);生、�0�2、死(所生支)
总结�0�5�0�1,把种子植入�0�8田,相当於无明、�0�0、�0�8;接续著灌溉、施肥除虫直到发芽,�0�1是爱、取、有,这时,种子可�0�1已经圆满,等待结果。前三者称做能引支,带有将种子抛洒出去的意味;後三者为能生支,意涵著滋润培养。既然种下种子,就应该生果,而所生的果�0�1从名色、�0�7入、触、受四者出发,亦称所引支。至於生、�0�2、死,�0�1是所生支。这之间有何差别呢?有�0�4因素会生身体与
受用,而身体�0�1�0�5自於名色与�0�7入;受用则是触与受,其中触是受用的因素,必须透过触而产生受用。
名色又可称做名或色,因为在无色界没有色可言,然而名色是根据色、受、想、�0�0、�0�8五蕴为名,但事实上�0�3一定会有五蕴,只有色界跟欲界一定会有五蕴,所以从五蕴�0�5谈并�0�3恰当,�0�6称名或色,在三界名必定会有,至於是否有色,就另当别�0�5�0�4。名色中的色,指的是五蕴的色法,名则是指五蕴中其他的法,亦即除�0�4色之外的,都属於名。回到前述所言,色�0�3�0�2得都会有,但至少受、想、�0�0、�0�8一定会存在,针对欲界、色界的人,则是有名亦有色。
�0�9麼是名色呢?通常会�0�1命、意�0�8、意根,势必三者并存,换�0�7话�0�1,当投胎时,这三者是一起投胎,�0�3会各自独�0�3,在此情况下,就称为名色。意�0�8、意根即受、想、�0�0、�0�8这部分,一旦投生进入父精母血,�0�1产生色,这时,虽�0�1意�0�8、意根已经投生,但眼根、耳根、鼻根等等还没产生。就程序上而言,先有命、意�0�8、意根三者,接续为身根及身�0�8、之後才是舌根、鼻根、耳根等等依此�0�6推,当眼根产生时,�0�7根算是全然具备,而当�0�7根俱全时,即为�0�7入。
�0�7入,意指�0�7根齐备,但根齐全又�0�3�0�2得会有�0�8,�0�9如有�0�4眼根、耳根,但眼�0�8、耳�0�8还没有出现。就如刚才所言,最重要的受用者--意,已经完备,然而尚未圆满,直至眼根产生之後,才能�0�1是受用者圆满。也就是�0�1,当名色、�0�7入的阶段完成後,�0�1是受用齐全之时。
接著为受用。当�0�7入完全,代表�0�7根齐备,可是这时候还没有�0�7�0�8,於是渐渐地发展,到�0�4眼�0�8出现,�0�7�0�8产生即称为触。事实上,根、�0�8与境必须要和合,亦即根完备之後,�0�8接续产生,同时也得有境的配合。我们可以�0�1当�0�7�0�8齐全为触;也能�0�1�0�7根、�0�7境、�0�7�0�8齐全是触,�0�0者�0�1法并无差�0�8。可是在那时候的触,可谓是�0�8触、�0�8摸,�0�9如因肚子饿�0�4,在本能的反射下,即使是摸到粪�0�1也会直接�0�8入口中。虽�0�1当下其实是会想要追求快�0�1并避免�0�3快,但毕竟那时还搞�0�3清楚�0�6况,无法确�0�2得知该取�0�9麼、又该舍弃�0�9麼。进一步�0�5�0�1,那时的受用者已经有�0�4,可是受还没圆满,无法辨别好或坏,一旦知道其中的分别,受才能称上圆满。
触、受,既是受用者,亦是受用。通常会�0�1,�0�1受所享受的是�0�1,而�0�1被�0�1受享受,因此,�0�1、�0�1受都称为受用。
综合以上的排序为名色、�0�7入、触、受。一般会谈到「五根、十二处、十八境」,事实上,�0�7根与�0�7处完全相同,�0�7处和�0�7界也一样,也就是�0�1:�0�7根、�0�7处、�0�7界完全等同化,其中,�0�7界比较少人�0�1;而前面提及的十二处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其馀�0�7个指的是其他;至於十八境�0�9也涵盖�0�7根。
根之所以称之为根,在藏文与印�0�3文�0�9有全权处�0�6之意,常言的增上因就是指根,以父子而言,父为子的增上因;就西瓜�0�5�0�5,其增上因�0�1是西瓜种子;话�0�1为�0�9麼会产生眼�0�8,�0�1是因为有眼根之故;再者,明明是�0�5自同一条水管的水,从厕所水�0�4头�0�0出的�0�1被称为厕所的水,从厨房水�0�4头打
开的就会是厨房的水,总而言之,这都是就�0�3同处所的水�0�4头,即增上因所讲,换�0�7话�0�1,也就是全权由因主宰。而在此情况下称做根,取其增上命名而�0�1。处,内含生、处所的意思,�0�9如由此生、由此�0�5;又好比�0�7�0�8是由�0�7处所生。心与境的结合称为触;受则指�0�1受、苦受、舍受等。
总的�0�5�0�1,十二因缘由播种产生的支、滋润的支、因缘尽取之後所生的果为生,而从果的过患面�0�5看,即为�0�2、死。此外,也有人谈十�0�7因缘或十八因缘,多出�0�5的内容大�0�8是描述哀嚎等悲惨的痛苦层面。�0�3过,後代仍旧以十二因缘为主,因为生於�0�3回免�0�3�0�4有种种的苦,但�0�3�0�2得人人皆如此,�0�9如有些修�0�0人,就�0�3会有哀嚎的情况,於是仅保�0�3人人都会经�0�9的十二支,而舍去并非每个人都会遭遇的现象。
紧接著就广�0�5的内容消文。
在十二因缘图中,代表名色的是小船上承载著一个人,小船象徵著我们的身体,其所承载的是我们的意。而人在船上,将被载著渡过这一生。�0�2完整地�0�1,当我们的心、意�0�8、命投生到父精母血之中,其逐渐发展成的身体正如小船般,载著我们渡过这一生。而名色的性质: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0�0�0�8非色四蕴。
名指的是受、想、�0�0、�0�8。只要有意�0�8,接著�0�1会产生其想法、对境产生受等等四种。
色者�0�6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馀位羯�0�6�0�6等色,如应当知。
羯�0�6�0�6:人有十个阶段,胎中五个、出胎後五个(幼、少、青、中、�0�2)。在胎中的第一阶段即为羯�0�6�0�6。然而,这是针对我们所言,如果是色界、欲界天,由於是化身,根会同时具备并拥有神通,�0�3会经�0�9此阶段。
倘�0�6生至无色,则只有色法的种子而没有实际的色;如果生到色界、欲界,还是会有,以欲界的胎生、�0�9生�0�5�0�1,指的是羯�0�6�0�6的时候。
只要是化身者,诸如色界、欲界天、地狱、阿修�0�6等,一旦投生至该处,�0�7根、�0�7�0�8会一齐俱全。如此一�0�5,其次序会有�0�9麼改变呢?方才所言就人�0�5�0�1,可以�0�1的通,可是对欲界天及色界天似乎有所出入。事实上,名色、�0�7入并�0�3冲突,对人�0�6�0�5�0�1的顺序是如此,可是对欲界天及色界天而言,出生的那一刹那,即是名色,同时也是�0�7入、触、受。
�0�7处者,�0�6是胎生,由其最初�0�8入精血,为羯�0�6�0�6,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於羯�0�6�0�6位而有。
�0�6是胎生,一开始�0�8进入精血,是羯�0�6�0�6,然而这时候只有名,接下�0�5舌根、鼻根、耳根、眼根会渐渐地增长,为�0�9麼只谈这四者?因为身与意处,在羯�0�6�0�6位,也就是名色的时候就已经有�0�4。换�0�7话�0�1,在�0�7处中,会增加的是前述的四根。
�0�6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前者谈的是胎生,�0�6是化生,结生的时候,诸根顿起,没有这样的次序。
�0�9生湿生唯除住胎,馀者悉同。是本地分所�0�1。
�0�9生湿生没有住胎,其馀者相同。
�0�9生真的没有住胎吗?其实有另一种�0�1法:�0�9生应称为�0�0生动物,第一阶段是胎生、第二阶段才是�0�9生;其他的如胎生等,则是一生动物。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0�7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於无色中无。
自体:�0�3�0�3。
差别:特色、支分。
五有色处:眼、耳、鼻、舌、身等根为色法,只有意根为无色法,因此前五者称为有色处。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到的是身体,�0�7处则是成为身体的差别,以我们�0�5�0�1,犹如硬体与软体,当名色之时,硬体已经有�0�4,可是有�0�4硬体却还�0�3能开始运转,直到该加挂的软体齐全之後,受用等始得运作。而五个有色处,在无色中没有。
触者,谓由根、境、�0�8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0�1「�0�7处缘」者,亦表境�0�8。
先前曾讲过,有�0�4名色还�0�3具备�0�7根,待拥有�0�7根,�0�7�0�8还没产生,直到触的时候,才有�0�7�0�8,当�0�7�0�8有�0�4,�0�7境也会有,这时是根、境、�0�8和合,取诸可意、�0�3可意以及中庸三境。佛经�0�9会谈「由�0�7处缘」,佛这麼�0�1,难道就�0�3是由�0�7根缘或�0�7�0�8缘吗?其实这也代表由�0�7�0�8缘、由�0�7根缘。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0�1舍。
受,即是由触取三种境而生苦、�0�1、舍三受。
补充�0�1明:刚刚谈名色之时,其象徵是人乘坐在一艘小船上。�0�7处,为一栋没住人的空房子,形容有�0�4�0�7根但尚未有�0�8。触,由亲吻代表,指根、境、�0�8三者结合。受,则是以眼睛中箭描绘,意味著强�0�7的感受,�0�9如嫉妒心一升起,看任何事都�0�3顺眼,就犹如眼中钉般难以忍受。
爱,由饮酒享�0�1的绘图代表。爱是贪的一种,人们一旦接近喜欢的境�0�1�0�3愿�0�1开,就好比有�0�4酒瘾的人遇上酒一般,�0�3过按现代的观点�0�5�0�1,毒品或许�0�2为贴�0�2,明明知道一沾上毒的後果�0�3堪设想,仍然愿意�0�4迷。以下分成四个段�0�5:
一、自性。
爱者,谓於�0�1受起�0�3�0�1爱,於诸苦恼起乖�0�1爱。
爱,即是想要�0�1苦得�0�1。
二、何谓缘受而生爱。寂天菩萨在入�0�0�0�5曾提及「由受引起爱」,这一席话引起�0�4轩然大波。由於
寂天菩萨十分�0�4�0�3起,大多�0�5人对其�0�1法全然接受,因此,当他提到受会生爱(贪),与佛教所认为的由无明生贪、瞋等等的�0�1法出入时,�0�1使得众人哗然。在佛教的�0�1法�0�9,罪魁祸首是无明,所以如阿�0�6汉,即�0�1有很好的受用,但是没有无明,事实上也没有关系。回到寂天菩萨的�0�1法,其实在解释上,虽�0�1是由受生爱,可是有�0�4无明、也有�0�4感受,就一定会产生爱;相反地,如果没有无明,�0�3管有任何感受,必�0�3生爱。
�0�1「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0�6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0�3生。
缘受而生爱的�0�1法,是从与无明和合的感受而产生爱。�0�6没有无明虽有诸多感受,爱也�0�3能生。
三、触、受,其�0�4义及�0�3�0�4义之解释。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0�6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境界受用:对境的感受。
生受用:对自己的感受,即自心作意。
方才�0�1明过,名色、�0�7入属於受用者;触、受、爱,则是受用。这�0�9进一步谈到,触是境界方面的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当这�0�0种圆满,就称受用圆满。
四、分�0�6。
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一、自性。
取者,於四种境起四欲贪,
二、分�0�6。
谓欲著馀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0�2馀诸�0�3�0�2,�0�3�0�2系属�0�3戒,�0�3禁及萨迦耶�0�2,是为欲取、�0�2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的内容有四者:欲取、�0�2取、戒禁取与我语取等四种邪�0�2。以五蕴�0�5�0�1,属於欲贪的禁�0�2;�0�2的话,有�0�7十种�0�3�0�2;崇尚外道则是戒禁取;至於我语取是属於萨迦耶�0�2等我执的贪著。
举�0�9�0�5�0�1,大部分人贪的�0�3外乎是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否有人贪�0�2解呢?也有,如影响,好比�0�1要求民主、宗教信仰等都属於�0�2解上的贪著。此外,贪亦包含�0�0为方面,在戒禁取的部分较多,�0�9如某些外道对於解脱的作法,就是从高处一跃而下并且以某种毛�0�1准心脏死亡,最後�0�1能进入天国。我语取则是关於我执方面,贪著的是我执。
一、自性。
有者,谓昔�0�0於�0�8,薰业习气,次於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後有有大势�0�7,
在�0�8田上的业跟习气,经由属於贪的爱取滋润後�0�1引发起�0�5,而且能圆满产生�0�5世的因素。
二、名义。
是於因上,假�0�3果名。
这些都是在因上假�0�3果名。
因上假�0�3果名的用法甚多,在西藏,人们很喜欢�0�1太阳都照到屁股,还在睡觉等语,事实上,阳光才是太阳的果,这�0�1是把因取到果上的一�0�9;也有些时候,会把果取在因上。话�0�1回�0�5,有,指的是三有�0�3回的有,这是属於三有�0�3回的因素方面:习气。三有是下辈子,从生开始才会有三有,可是当它圆满之後,造就�0�4三有的因素,�0�1称其为有,这也就是把因取在果名上。另外,谈到取,常言五取蕴,为何称色受想�0�0�0�8为五取蕴?这�0�9的取其实与爱取的取有关,�0�9如,我的身体是由爱取的取而�0�5,所以五取蕴是假�0�3因名。
回过头�0�5�0�1,取、有在十二因缘图的象徵分别是摘水果与孕妇,前者意指取�0�5世,有则像是怀胎的孕妇,还没生但已经有�0�4小孩。至於生,图中画的是小孩出生;�0�2死则是以背著屍体的中�0�1人代表。
生者,谓�0�8於四生最初结生。�0�2死中�0�2者,谓诸蕴成熟转变馀相,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四生:�0�9生、胎生、湿生、化生。
生,是�0�8於四生中的最初结生。�0�2是蕴的转变,死为弃舍同分诸蕴。
�0�2死在世间的�0�1法相违,可是在佛典的讲法相同。�0�3停地转化、变化就是�0�2,�0�2言之,就是遗弃前面的。进一步�0�5�0�1,把有的变成没有、或者把没有的变成有,就是起变化,也能称做死。
以上�0�1是十二支的�0�1明。
第二支分�0�8摄者。
支分�0�8摄,指的是将十二支摄在�0�9麼地方,如先前所�0�1将苦谛、集谛归�0�6在十二支�0�9,�0�1是其中一种,比方�0�1,果属於苦谛,因:无明、�0�0、爱、取、有皆是集谛,至於�0�8,包括因位�0�8及果位�0�8,分�0�6上比较难,可能还是要归在苦谛。按前述分法为�0�0种分�0�6,此外也有三种分法:有多少是业、多少是烦恼,也就是将集谛再分成�0�0�0�6,接著�0�1是苦谛,由此分�0�6法,�0�0、有是业;无明、爱、取皆是烦恼,除此外都是苦谛。摄为几�0�6的分法很多,还包括之前曾谈过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等,详述如下。
一、四分法。
如集�0�5云,「云何支分�0�8摄。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谓无明�0�0�0�8,所引支者谓名色�0�7处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0�2死。」
二、释疑:十二支究竟是一重因果、抑或二重因果?倘�0�6是一重,为何出现�0�0组因果?倘是二重,那麼爱、取、有难道�0�3是无明、�0�0、�0�8所造就的吗?反之,无明、�0�0、�0�8发扬光大之後,�0�3会产生爱、取、有吗?
刚刚才讲过,谈十二因缘有好几种�0�1法,那些都是�0�5自於有部。�0�9如刹那缘起,在做某个动作的当
下,因为有无明,�0�1含括�0�4无明支、也涵盖�0�0、�0�8等支,也就是�0�1,在一刹那�0�9头,就谈这十二支;还有囊括十二支的十二刹那,这是从阶段性的角�0�3�0�5谈。另外,亦有如广�0�5所提的只有一组: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因为无明、�0�0、�0�8相当於爱、取、有,反之亦然,既然如此,�0�1有人认为只要一组�0�1足够�0�4,毕竟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与爱、取、有、生、�0�2、死是一样的,虽然我们谈的是前者在造、後者是滋润,但有此看法的人就�0�3会如此�0�1。事实上从整体�0�5看,十二支是�0�0重因果,虽�0�1是十二支,�0�3过真正只有�0�7支,因为�0�7支�0�9头又包含另外�0�7支。
�0�6尔引生�0�0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显�0�0重耶。�0�6如初者,则已生起果位之�0�8,乃至於受,後生爱等�0�3应道�0�6。
究竟是一重因果或�0�0重因果?�0�6是一重,按顺序排�0�4:无明、�0�0、�0�8、名色、�0�7处、触、受,当经�0�9这些阶段,死�0�4已生,之後又生爱就�0�3对�0�4。
�0�6如第二,则後重因果中缺无明�0�0及因位�0�8,前因果中缺爱取有。
�0�6是第二种,则後者缺少无明、�0�0、�0�8;前者又少�0�4爱、取、有。
答,无过。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0�3生�0�2死故。
针对前者问题的答案是没有过失。无�0�5我们种�0�9麼,结果必生�0�9麼;当我们顺著滋润它,也会生出结果。因此,从播种、滋润的角�0�3�0�5看,都会生其结果,而�0�0重因果只是将这�0�0组交错�0�5谈,事实上,所�0�5的�0�3脱播种、滋润、结果等范围。
三、目的。
�0�6尔何谓�0�1�0�0重因果耶。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0�8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0�5苦,後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又为�0�1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0�1二重因果。如本地分云,「问,�0�8等至受及生�0�2死,�0�6是杂相,何故�0�1为二种相耶。答,为显苦相�0�8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0�2死。问,几苦谛摄当�0�5为苦。答,�0�8乃至受诸种子性。」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馀重缘起果位。
❹ 佛教中的佛可能以什么形式(物质 能量 。。其他)表达出来
有句话叫:幻化空身即法身。用现代的属于来表达的话可能不太贴切了吧,要是强加的话,物质可以理解为色身(结暗为色),能量就是法身,可是现代科学发现,能量和物质是一样的,可以说能量组成了物质。
第一句话出自心经,我这有它的原文和解释,不过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注解的,看起来有点费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第二个问题我这也有也是憨山大师的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叙意》
论教乘
或问。三教圣人本来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观。不独三教本来一理。无有一事一法、不从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观。不独三圣本来一体。无有一人一物、不是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现。故曰不坏相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圣凡平等。但所施设、有圆融行布、人法权实之异耳。圆融者。一切诸法、但是一心。染净融通、无障无碍。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浅深不同。所言十界谓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谓小始终顿圆也。所言五乘、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也。佛则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进、因果阶差、条然不紊。所言人者、即盖载两间、四海之内、君长所统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诸天、帝释所统。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为本。色界诸天、梵王所统。无色界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禅九次第定为本。此二乃界内之因果也。所言声闻所修、以四谛为本。缘觉所修、以十二因缘为本。菩萨所修、以六度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则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故曰圆融。散而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诸经备载。由是观之。则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众生根器大小不同、故圣人设教浅深不一。无非应机施设、所谓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证知孔子、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远越四生、弃人天而不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来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则超圣凡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据实而观、则一切无非佛法、三教无非圣人。若人若法、统属一心。若事若理、无障无碍。是名为佛。故圆融不碍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碍圆融、一际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辩哉。故曰、或边地语说四谛。或随俗语说四谛。盖人天随俗而说四谛者也。原彼二圣、岂非吾佛密遣二人而为佛法前导者耶。斯则人法皆权耳。良由建化门头、不坏因果之相。三教之学皆防学者之心。缘浅以及深、由近以至远、是以孔子欲人不为虎狼禽兽之行也。故以仁义礼智授之。姑使舍恶以从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赏罚之权。作春秋以明治乱之迹。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伦之节。其法严、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当人欲横流之际、故在彼汲汲犹难之。吾意中国非孔氏、而人不为禽兽者几希矣。虽然、孔氏之迹固然耳。其心岂尽然耶。况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观其济世之心岂非据菩萨乘、而说治世之法者耶。经称儒童、良有以也。而学者不见圣人之心将谓其道如此而已矣。故执先王之迹以挂功名、坚固我执。肆贪欲而为生累。至操仁义而为盗贼之资、启攻斗之祸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圣用智之过也。若绝圣弃智、则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则民不争矣。甚矣、贪欲之害也。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其为教也、离欲清净。以静定持心、不事于物。澹泊无为、此天之行也。使人学此、离人而入于天。由其言深沉、学者难明。故得庄子起而大发扬之。因人之固执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于诽尧舜、薄汤武、非大言也。绝圣弃智之谓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谈也。甚言有为之害也。诋訾孔子、非诋孔子、诋学孔子之迹者也。且非实言、乃破执之言也。故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诃教劝离、隳形泯智。意使离人入天、去贪欲之累故耳。至若精研世故、曲尽人情、破我执之牢关、去生人之大累。寓言曼衍、比事类辞、精切著明、微妙玄通工、深不不可识。此其说人天法、而具无碍之辩者也。非夫现婆罗门身而说法者耶。何其游戏广大之若此也。枇糠尘世、幻化死生、解脱物累、逍遥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尝谓五伯僭窃之余、处士横议、充塞仁义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后世难言矣。况当群雄吞噬之剧。举世颠瞑、亡生于物欲、火驰而不返者众矣。若非此老崛起、攘臂其间。后世纵有高洁之士、将亦不知轩冕为桎梏矣。均之济世之功、又何如耶。然其工夫由静定而入、其文字从三昧而出。后人以一曲之见而窥其人、以浊乱之心而读其书、茫然不知所归趣。苟不见其心而观其言、宜乎惊怖而不入也。且彼亦曰、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然彼所求之大圣、非佛而又其谁耶。吾意彼为吾佛破执之前矛、斯言信之矣。世人于彼尚不入、安能入于佛法乎。
论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现十界之像。是则四圣六凡、皆一心之影响也。岂独人天为然哉。究论修进阶差、实自人乘而立。是知人为凡圣之本也。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狖之悲。修罗方嗔。诸天耽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由是观之、舍人道无以立佛法、非佛法无以尽一心。是则佛法以人道为镃基、人道以佛法为究竟。故曰、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之谓也。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民生日用之常也。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识不知、无贪无竞、如幻化人。是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此世界为乐之国矣。又何庸夫圣人哉。奈何人者、因爱欲而生、爱欲而死。其生死爱欲者、财色名食睡耳。由此五者、起贪爱之心、构攻斗之祸。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先王之赏罚、不足以禁其心。适一己无厌之欲、以结未来无量之苦。是以吾佛愍之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故现身三界、与民同患。乃说离欲出苦之要道耳。且不居天上而乃生于人间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从人道建立也。然既处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故吾佛圣人不从空生、而以净梵为父摩耶为母者、示有君亲也。以耶输为妻、示有夫妇也。以罗侯为子、示有父子也。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无君亲也、割君亲之爱也。弃国荣而不顾、示名利为累也。掷妻子而远之、示贪欲之害也。入深山而苦修、示离欲之行也。先习外道四遍处定、示离人而入天也。舍此而证正遍正觉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贵也。成佛之后、入王宫而舁父棺、上忉利而为母说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依人间而说法、示人道扬趣菩提也。假王臣为外护、示处世不越世法也。此吾大师示现度生之楷模、垂诫后世之弘范也。嗟乎、吾人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处人间世、不知人伦之事。与之论佛法、则儱侗真如、瞒顸佛性。与之论世法、则触事面墙、几如梼昧、与之论教乘、则曰枝叶耳、不足尚也。与之言六度、则曰菩萨之行、非吾所敢为也。与之言四谛、则曰彼小乘耳、不足为也。与之言四禅八定、则曰彼外道所习耳、何足齿也。与之言人道、则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义礼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远、动以口耳为借资。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离欲之行为第一也。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师孔子。以知人欲为诸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皈命佛。
我觉得憨山大师的辩证就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辩证。现代人的注解就没法看了,各寻己见,难以折中。
❺ 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一切言教听受之后,就要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种种的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的学习就很重要。我们对照论文,应当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犯,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者用心咒佛号转掉,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下面看两则公案: 临终时依恋妻子死后变成妻子鼻子内的小虫: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上讲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地练习,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商人们心生眷恋妻儿之情而落马被罗刹女全部吃光: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顶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贪心遭恶报: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过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下场。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著,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著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所以名闻利养实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死。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益西彭措堪布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申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❻ 求一部国产青春电影,CCTV6看过,女主角癌症
欲尘
7.8分
主演:郑梦瑶陈强生
导演:元子
类型:爱情网络电影
时长:62分钟
年代:2016
地区:内地
简介
❼ 关于现在人出家当和尚
净空法师谈出家的含义(选摘)
佛就说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所以你要想成就,尤其是出家,你必须心理上要准备,第一个要持戒,第二个要吃苦。你要守不了戒又吃不了苦,在家学佛很好,一样有成就,又何必出家?
出家的身分,人天师范,不但是人间一切人的老师(老师就是表率),你的思想言行,别人向你学习,你是代表释迦牟尼佛的,续佛慧命,远绍如来,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好,太难得!不但释迦牟尼佛欢喜,一切诸佛都欢喜,龙天善神哪个不保佑你!可是做不到,做不到,佛不会护念你,善神也不会保佑你,会有一些鬼神来找你,妖魔鬼怪他来找你,帮你作恶,接引你到三恶道。三恶道多半都是地狱道,这些恶鬼邪神他来护持你,让你造业,最后把你送到阿鼻地狱。这些恶鬼邪神,我相信都是自己过去生中所结的冤孽,全是冤家债主。这就是你虽然出家,你有障碍,你没有办法好好的学习,无法断恶修善,反过来远离善法,无恶不作,那个麻烦就大。
古德常讲,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都要清楚。你要明白之后,我如果做不到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那就在家学佛。在家出家,这个好,维摩居士给我们做了好榜样,在家出家。家有四种,第一个叫田宅家,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家,你有财产,你有土地,你有房舍,你有事业,你有妻子儿女,这是家,世俗之家。一般人讲出家,离这个家,这个家并不重要,更重要的,佛给我们讲的烦恼家,我们刚才讲的十善,十善的反面十恶,十恶是家。你把十恶断掉,从此以后,起心动念、言行都跟十善相应,十恶的家你超越、你出了,这个好,出烦恼家。
出也有四种,第一个是身出心没出。身出,真的你离开你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你跟他离开,你到寺院里面去住,现出家相,可是心里面念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还是搞的这些,那你就是心没出。身出心没出,你的障碍就大,不但没有解脱,你造的罪业也就重。这是古大德所说的口诵不能行。念经念佛,会念做不到,表面上装一个善人的样子,不是真善,说得不好听一点,自欺欺人。人可以欺骗,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有没有想到?身出心不出,你要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不敢出家,谁愿意造这麽重的罪业?
今天在这个环境里面,纵然发心,发心纯正出家,到哪里去学法?哪个地方有真正的道场?这个道场是真是假?为什麽?现在这个社会伪善不少,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得很好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过去在洛杉矶有个朋友是出家人,法师,他比我小几岁,在洛杉矶遇到西藏的仁波切,非常尊敬,跟他学佛。仁波切回到西藏去,他就跟着去,大概去了三个多月,回到美国告诉我,假的。我说怎麽是假的?他说他不是仁波切,他是西藏人,住在尼泊尔。因为听说外面对於出家人供养很多,所以他是冒充仁波切到美国,收了一大批供养回去之后,才晓得他不是的。他是个在家居士,他对佛法懂得,仪规也知道很多,冒充仁波切到美国。凡是到美国都会得一些供养回去,他可以过几年好日子。现在这个社会无奇不有,佛门里有,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也有。这是说什麽?修道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真善知识?找一个好道场?不容易。
也正因为是这个关系,所以我们老师,这老师是真的善知识,也知道现前的环境。我的老师,一个是章嘉大师,一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两个人都有特殊环境,我们无法跟他们一辈子。又何况章嘉大师教我三年,他就走了,我二十六岁跟他,他老人家那一年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李老师是个特殊环境,都不能长久亲近。所以李老师教导我学孟子、学蕅益大师,这是什麽意思?孟子跟蕅益大师都是古人的私淑弟子,是今人以古人为老师。孟子是以孔夫子做老师,孔子过世,不在,念孔子的书,跟孔子学,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真的学得像孔子。你看夫子在中国称为至圣,孟子是亚圣。夫子之道,真的是传给孟子,不是传给别人,孟子真的完全得到,给后人留下一个好榜样。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他是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往生,莲池大师的着作在,他是依莲池大师的着作来学习,学得非常像。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祖师,依古人。
❽ 急!!求高人解答:贪口,贪狼,贪懒,贪满,欲色,欲尘,贪喜,贪易,八个词各是什么意思!!急啊急啊!
贪口,贪图口欲,贪吃
贪狼,贪狠 (还有其他解释,不过都是名词)
贪懒,贪安逸;图省力。
贪满,不知足。
欲色,欲界和色界。也可以理解成欲望与美色
欲尘,佛教语。佛家谓财、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尘埃,故称。
贪喜,贪爱与欢喜
贪易,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