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韦拔群的生平事迹
韦拔群于1916年初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参加了护国运动。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到黔军任参谋。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离开黔军到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次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
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赶跑县知事和团总。1925年初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东兰继续从事农民运动,主办农讲所,培养骨干,发展农会和农民武装,把农运推向右江地区。
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21师师长。
(1)电影拔哥的故事原型扩展阅读
电影《拔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为让人们更详细了解这位革命先烈,“拔哥的故事”将再现荧屏。2011年9月1日,记者从大型电视剧《韦拔群》研讨会暨筹拍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该剧未拍先热,已引起央视关注。
研讨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联、广西电视艺术家协会有关领导及区内影视专家20多人对《韦拔群》剧本进行了热烈讨论。该剧制片人梁润生介绍,《韦拔群》以“拔哥”领导农民革命的全过程为主线,再现他战斗的一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打破传统,更加突出传奇色彩,把红色经典和娱乐性融为一体,重塑丰满生动的“拔哥”形象。
Ⅱ 东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良风洞风景区 位于东兰县城马鞍山脚,景区由良风洞,石云洞、天然石门、石壁崖刻、百年古榕、马鞍山营盘等多处极佳景点构成。
良风洞 位于马鞍山脚的古榕树下,洞口宽约10米,洞深20多米;洞内有许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马鞍山后,洞内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凉风习习,故名"良风洞"。1934年间,陆川萧道龙曾于洞边石壁镌刻"良风洞"三字,该洞历来为东兰山城百姓盛夏纳凉爽消遣去处。
石云洞(又称小月宫) 位于马鞍山腰,山脚至洞口修有石阶60多级;洞深20多米,宽10多米;洞顶乳石垂吊,形状千姿百态,有如天上云朵,有如春笋倒立,栩栩如生。洞内尚有天然神台,卧态石龙等,每到春秋季节,洞内雾气升腾,景致独好。抗日战争时期,该洞曾是抗日军队秘密通信指挥电台设置地。1978年曾是电影"拔哥的故事"拍摄景点之一。
天然石门 位于良风洞与石云洞之间的三角地,门高1.8米,天然雕凿,可供人穿入,门项端古人曾镌刻"石门"二字。
石壁崖刻 位于良风洞景区内之石壁上,多处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万家生佛"、"霸陵小桥流水人家"等赞美东兰山城景色诗句。
百年古榕 位于育风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盘根错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荫覆盖数米,景色迷人。
马鞍山营盘 位于马鞍山顶,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营盘岭。登至山顶营秀,可饱览东兰山城全景。
坡豪湖泊群 红水河从东兰境内穿越而过,全程115公里。长乐镇南面5公里的坡豪村,岩滩电站建成后,由于水位上涨,原低洼地带变成片片湖区,在果园与农田间形成大小湖泊十余处,大者数千亩,小的百余亩,相挨相连,高山、河流、湖泊、果园、农田和村落交相辉映,天造地设;身临其竟,心旷神怡,是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
江平田园风光 出拉甲山谷,便是江平村,这里田园似景,青山起伏,曲水莹莹,翠竹掩隐的村落中,房舍俨然,炊烟缭绕,东平河在田园中蜿蜒欲醉的乡村田园风光画卷,是游人登山、野炊、山村话桑麻、田园风光写生、摄影创作的好去处。
红水河风光 红水河从东兰境内外内穿越而过,全程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河岸百里翠竹葱葱;两岸奇峰异谷,层恋叠嶂;"皇帝岩"、"忘忧谷"、"虎蹲鹰"、"龙凤穴"、"狩猎山"、"苏仙岩"、"望夫岭"、"寡妇岛""断天崖"、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景色十分迷人;长乐至坡豪段十余公里,由于岩滩水库封闸蓄水,地下河水位上升,小湖泊星罗棋布,湖光、山色、梯田、农舍,一派水乡田园风光;红水河流经板文峡谷呈"υ"字形大拐弯,奇伟壮观,堪称红水河第一弯。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东兰红河盖阳朔"的美称。河畔壮村瑶寨依山傍水,星罗棋布;灿烂的民俗铜鼓文化蕴藏其中,铿锵的鼓声,神奇的音韵,使您领略到壮家瑶民优美感人的"蚂拐歌圩"、"舂榔棍舞"、"铜鼓舞"、"猴鼓舞"等民俗风情。
拉甲山景区 位于东兰武篆镇西面5公里处。是沿东平河延绵几公里长的山系,这里群峰雄秀奇幽,山险洞奇,有号称粤西第一洞天的"列宁岩",有形象活脱的天门山、月亮山、小象山、观音山、骆驼山、内廊湖等,并有许多美妙的传说;东平河是一条伏流河,由"东里三潭"汇流而成,绕拉甲山脚而过,时而蜿蜒平静,时而潜入山中,欢快地向南奔流,最后汇入寿乡盘阳河。
文物古迹
益寿桥 益寿桥,位于东兰县县城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为三拱结构石桥。长38.7米,高8.5米,宽4.6米;两端为石级,桥面两旁以石条作栏,系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六十寿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寿桥"。据考证该桥是广西境内建筑年代较早的两座石桥之一(另一座在贵港市)。
旧州古隧道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旧州古隧道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
银海洲 位于武篆镇那烈村,距县城36公里,是座海拔747.3米,顶宽3万平方米的在土山。明代东兰州土司韦虎臣曾设跑马道、演武厅于此。现陈迹尚存。1922年重阳节韦拔群召集东兰、凤山、百色等地进步青年百余人在此举行同盟,提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里三潭 位于距东兰县城35公里的武篆镇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村,由仁潭、后皇潭和小龙潭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畴中间偏东方位,潭面约5000--6000平方米,夏秋水浊,冬春水清。相传五百多年前,地陷洼成潭。皇潭靠西面山麓,宽阔约3000多平方米,潭水从大山溶洞喷涌而出,浪高波急,景色非凡,常为游人兴叹。小龙潭居于村北,它半露半隐,水色湛蓝,晶莹如镜,鱼虾颇多,村民常划筏入内钓鱼作乐。1924年4月,韦拔群从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即在潭里挑灯办公,编写和印制农讲所各种学习资料和革命传单,当时人们称之为"秘密印刷所",是东兰县重点文保护单位。
Ⅲ 五号特工组 马百川的扮演者
马昌钰
国家一级演员,196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话剧表演专业)。 在三十六年演艺生涯中,曾在影视剧中塑造一百个左右影视剧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主要角色。 在话剧《年青的一代》、《海港风暴》、《大桥》、《万水千山》、《报童》、《一双绣花鞋》、《甲申纪事》、《苍天在上》、《世纪彩虹》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中《甲申纪事》李岩的塑造获第三届文华奖。 他主演的电影《我们是八路军》获1978年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还曾经主演电影《拔哥的故事》、《蓝盾保险箱》、《最后一个军礼》在电视剧《雨花魂》、《杨家将》、《刑警队长》、《狄仁杰断案传奇》、《艰难的抉择》中扮演主要角色。 他还演过惊悚电视剧《魂断楼兰》饰文好古。 其中《艰难的抉择》贺长安的塑造获十届金鹰奖最佳主角提名、最佳优秀连续剧"五个一工程奖"。 曾获第三届中国话剧表演金狮奖。
Ⅳ 拔哥的故事原型
在广西右江老区,韦拔群的名字家喻户晓。韦拔群,原名韦秉乾,壮族
Ⅳ 壮族音乐的器乐
壮族民间乐器有擦弦类的马骨胡、土胡、清胡、葫芦胡、七弦琴等;弹拔乐器有天琴、三弦等;吹奏乐器有木叶哨、敦都喔、竹笛等;打击乐器有蜂鼓、铜鼓、边鼓、横鼓、大鼓、八音鼓、八音锣、砻、扁担、棒棒等。多用于戏曲、曲艺、歌舞的伴奏。有自己的伴奏程式、过场音乐、专用曲牌、锣鼓点子。南部方言区有民间器乐合奏班,俗称八音,以鼓吹乐为主。常用曲调有“马走街”、“歌长调”、“采花”、“月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民间音乐得到大力发掘和发展。从中央到自治区和地、市、县、各级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在搜集、整理、创作、演出、出版、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有新成果面世。太平天国民歌,左右江革命民歌,以及其他壮族民歌的介绍和专著,壮剧《红铜鼓》、《百鸟衣》,歌舞剧《刘三姐》,电影《拔哥的故事》音乐,管弦乐组曲《百鸟衣》,马骨胡齐奏《壮乡春早》,舞蹈《春插》音乐,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红水河有三十三道弯》等,受到人民的喜爱。李志曙、黎承纲、韦苇、丁承策、李学纶等壮族音乐家的队伍不断壮大,满谦子、陈良、李延林等汉族音乐家为发展壮族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Ⅵ 拔哥的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而拔哥的故事是1979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Ⅶ 韦拔群的影视作品
《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拍摄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成荫
编 剧:谢夫民、成荫、毛正三、马元杰
上 映:1978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片名:《东兰出了个韦拔群》
2009年11月4日,央视七套军事节目播出一部由柳拂桥最新撰稿的电视文献片《东兰出了个韦拔群》。《东兰出了个韦拔群》是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活动软件建设项目之一。该片2007年11月启动,摄制组两年来分赴全国各地,追寻韦拔群烈士的历史足迹,先后采访了韦拔群生前警卫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人大主任黄荣、韦国清同志的夫人许其倩、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少将等10多名老领导和了解相关事迹的人员,梳理历史史实,尽可能收集、整理出大量的珍贵史料。该片几经求证、修改、斟酌,既全面深刻,又重点突出,是最新最权威的反映韦拔群烈士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电视传媒,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缅怀韦拔群,发扬其革命精神,具有较强的历史性、艺术性、可视性和感染力。 电影《拔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为让人们更详细了解这位革命先烈,“拔哥的故事”将再现荧屏。2011年9月1日,记者从大型电视剧《韦拔群》研讨会暨筹拍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该剧未拍先热,已引起央视关注。研讨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联、广西电视艺术家协会有关领导及区内影视专家20多人对《韦拔群》剧本进行了热烈讨论。该剧制片人梁润生介绍,《韦拔群》以“拔哥”领导农民革命的全过程为主线,再现他战斗的一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打破传统,更加突出传奇色彩,把红色经典和娱乐性融为一体,重塑丰满生动的“拔哥”形象。剧中的“拔哥”不仅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山歌王,有大量的武打戏份。因此在演员的选择上,不仅要求演技纯熟,能够表现出“拔哥”丰富的内心情感,也要有一身好功夫。据悉,《韦拔群》剧本已修改两稿,基本定型,预计明年初开拍。
Ⅷ 东兰镇的旅游景区
良风洞 位于马鞍山脚的古榕树下,洞口宽约10米,洞深20多米;洞内有许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马鞍山后,洞内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凉风习习,故名良风洞。1934年间,陆川萧道龙曾于洞边石壁镌刻良风洞三字,该洞历来为东兰山城百姓盛夏纳凉爽消遣去处。
石云洞(又称小月宫) 位于马鞍山腰,山脚至洞口修有石阶60多级;洞深20多米,宽10多米;洞顶乳石垂吊,形状千姿百态,有如天上云朵,有如春笋倒立,栩栩如生。洞内尚有天然神台,卧态石龙等,每到春秋季节,洞内雾气升腾,景致独好。抗日战争时期,该洞曾是抗日军队秘密通信指挥电台设置地。1978年曾是电影拔哥的故事拍摄景点之一。
天然石门 位于良风洞与石云洞之间的三角地,门高1.8米,天然雕凿,可供人穿入,门项端古人曾镌刻石门二字。
石壁崖刻 位于良风洞景区内之石壁上,多处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万家生佛、霸陵小桥流水人家等赞美东兰山城景色诗句。
百年古榕 位于育风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盘根错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荫覆盖数米,景色迷人。
马鞍山营盘 位于马鞍山顶,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营盘岭。登至山顶营秀,可饱览东兰山城全景。 益寿桥,位于东兰县县城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为三拱结构石桥。长38.7米,高8.5米,宽4.6米;两端为石级,桥面两旁以石条作栏,系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六十寿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寿桥。据考证该桥是广西境内建筑年代较早的两座石桥之一(另一座在贵港市)。
Ⅸ 求七十年代电影 (八哥的故事)
有个(八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