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上钢琴师》励志电影
《海上钢琴师》励志电影推荐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有意的的暑假生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励志电影。希望大家喜欢。
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1994年所著的《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孤儿一九〇〇天才的一生。《海上钢琴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史上流传最广的电影之一,其中的台词几乎照搬于这部作品,至今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作品简介
从巴里科显而易见的虚构情节中,读者能够领略到童话的般的美妙和历险式的惊悚。他的小说中有人世间战乱和凶杀的腥风血雨,更有心灵中爱情和温情的这神圣角落。他独独的亦真亦幻的故事,浓缩人类悠长的历史,凝聚人类复杂的情感,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本书集结了他的三部重要的小说代表作《蚕丝》、《不要流血》、《愤怒的`城堡》及一部被改编成电影并迅速风靡世界的剧作《海上钢琴师》。每一部作品都题材迥异,但皆具有乐曲般的特质,并以舞台剧的形式铺陈,颇具实验性。巴里科认为,重要的不是在解释这个世界,而是不解释。
作者简介
巴里科,于1958年生于都灵。巴里科最初的职业是音乐评论家和社论撰写人,还制作过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199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愤怒的城堡》一面世,就获了坎皮耶洛精选作品奖(Premio Selezione Campiello), 并且被译成多国文学。1993年,《海》的出版又为他赢得了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Premio Viareggio)的殊荣。而读者对他近几年出版的新书《蚕丝》和《都市》,同样好评如潮。除了小说,他还致力于尝试剧作创作,他的独角戏剧本《十九世纪》不仅在意大利各大剧场频频上演,还被改编成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了使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能有一个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了能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的人,巴里科还在他生活的城市都灵开了一所名叫“杰尼?霍尔登”(“Holden”)的写作学校,在创作的同时,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
1998年发行。发行地:意大利,英国,法国,克罗地亚
;⑵ 瑞士音乐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讲述神童的故事,究竟有多励志
《想飞的钢琴少年》是一部很现实主义的瑞士音乐电影,天才总是孤独的,但也很励志,告诉观众应当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前半段老套,后半段渐入佳境,整部电影不管是情节发展还是结尾,虽然尽显老套,但也抵挡不住此片散发的独特魅力。同样是神童的故事,这部给了我别样的清新和感动,完美结局充满正能量。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和现实的瑞士音乐片,视角独特,虽说当天才真的很累,但谁不想有个这样的天才儿子了,他从深处了解到那很孤独,绝非触觉听觉视觉所能够表达的孤独。关于爱、梦想、飞翔,也许一开始没有什么特别,越到后面,会越激动。或许,影片传达的精神很简单:想要真正的自由,就要具备狠狠赚钱的能力。
一个天才的传奇故事,整个影片的基调很平和,没有跌宕起伏的心动,没有发人深省的道理,但却同样感人至深。影片的各个方面都算中规中矩,很平静,不过钢琴是一个能让人心动的环节。这仅仅只是一部电影,因为他是在是太传奇了。每个人都拥有梦想,但往往缺少去追求的勇气,有时你觉得平淡无味的生活在别人眼里如获至宝,只有懂得追求同时又懂得满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⑶ 经典励志电影之《钢琴课》
经典励志电影之《钢琴课》
《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励志电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励志电影:《钢琴课》,希望喜欢!
推荐理由: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励志电影,获得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3项大奖。
中文片名:《钢琴课》
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弗洛拉告诉了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而柏为什么一直不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斯图尔特就有点怀疑了。
柏因为太爱艾达于是决定把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斯图尔特起初还以为是柏变卦。不在教柏钢琴的艾达其实也早已习惯了弹琴的时候有柏在,也已经爱上了柏。于是她决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剧情逐渐进入性骚动和xx的境界,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和人为的反差。三者都体现着各自的人性:辛勤耕作是爱达丈夫的人生理念;贝恩斯像那片未开化的原始森林,充满着毫无雕琢的野性和本能;爱达对钢琴的迷恋是因为弹琴弥补了她语言的障碍。原始美的吸引力跟琴声的古典韵味一样,对人的本性有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爱达,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激情饱满,表现力强到几乎等同于呐喊。帕昆扮演的女儿更是非同寻常,她继承了母亲的强烈个性,身上还带着教徒般的偏执和军师似的主见。两人均获奥斯卡奖。影片对女主角“红杏出墙”的观察多半是从小孩的视角,因此它的风格有一种似懂非懂的神秘和爱憎模糊的深邃。影片跟《霸王别姬》并列戛纳金棕榈奖。
⑷ 与钢琴有关的励志电影
《钢琴课 》
本片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为出发点的佳作,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片中女主角荷莉.享特的表演特别出色,她以柔美的手语和坚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内心丰富却被禁锢的美丽哑女形象,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男主角为哈维.凯特尔。故事讲述美丽的哑女,她不能说话却弹得一手好琴,也就是以钢琴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爱。影片中有多首古典乐章,钢琴曲会让人如痴如醉。
《神童》
作为"神童"的13岁天才少女钢琴家--成濑歌,寄予了大人们全部的期望。小歌是一个自由奔放,但在音乐相关方面却可以表现出极限的纤细天才少女。开始小歌压力很大,每天都受这样那样的管制,上课也无精打采。加上父亲不在身边和母亲的不愉快也积压在心中,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弹琴。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想考音乐大学的少年菊名和音。两个人开始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开始了一段新的奇妙感情。两人之间清爽和善的交往,谱出了一段如同音乐一般美妙的故事。
但是小歌的身体却发生了变化,她通过了暂时失去听觉的考验,领悟到演奏音乐的喜悦……
《弹钢琴的盲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刘浩自幼双目失明。三岁那年,母亲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摹仿出麻雀的叫声。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孤儿一九〇〇天才的一生。《海上钢琴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史上流传最广的电影之一,其中的台词几乎照搬于这部作品,至今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是一部2006年的瑞士剧情、音乐片,由弗兰迪-M.米偌执导,由瑞士天才钢琴家泰欧·盖尔基和实力派演员布鲁诺·冈茨联袂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具有超群天赋、智商高达180的少年维达斯不愿遵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一名钢琴家,而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人。由于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避,维达斯在祖父的帮助下带上一对木质的翅膀从阳台上跳下去,并假装自己天赋因此而消失的故事。
⑸ 请问与钢琴有关的电影有哪些
《海上钢琴师》,《钢琴课》,《调音师》,《钢的琴》,《想飞的钢琴少年》,《钢琴家》,《钢琴恋曲》,《大钢琴》,《寂寞钢琴师》,《莫扎特传》,《闪亮的风采》,《翻乐谱的女孩》,《为了霍洛维茨》,《指尖的旋律》,《冬日细语》,《神童》,《四分钟》,《复制贝多芬》,《一曲难忘》,《最后一支歌》,《钢琴教师》,《不能说的秘密》,《春光奏鸣曲》,《东京奏鸣曲》,《不朽真情》
⑹ 求一部有关钢琴的日本励志电影!
《神童》刚巧我看过O(∩_∩)O~
中文片名:神童 英文片名:Shindo
导演:萩生田宏治 原著:佐宗光 编剧:向井康介 音乐:服部美穗 类型:剧情/青春/励志 发行:bitters end 上映日期:2007年3月2日(日本)
剧情简介
作为“神童”的13岁天才钢琴家——少女成濑歌,寄予了大人们全部的期望。小歌是一个自由奔放,但在音乐相关方面却可以表现出极限的纤细天才少女。开始小歌压力很大,每天都受这样那样的管制,最近上课也无精打采。加上父亲不在身边和母亲的不愉快也积压在心中,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弹琴。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想考音乐大学的少年菊名和音。两个人开始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开始了一段新的奇妙感情。两人之间清爽和善的交往,谱出了一段如同音乐一般美妙的故事。 但是小歌的身体却发生了变化,她通过了暂时失去听觉的考验,领悟到演奏音乐的喜悦……
⑺ 励志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梅兰恩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供大家参阅!
电影海上钢琴师基本信息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梅兰恩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
电影海上钢琴师剧情简介
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蒂姆·罗斯饰)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比尔·努恩饰)收养,取名为“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而麻烦也接踵而至。
电影海上钢琴师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片中挑战1900的那位爵士乐钢琴家,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杰利·罗尔·莫顿,《The Crave》本来就是他的作品,其父克拉伦斯也是早期爵士乐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是第一位在谱子上使用爵士乐这个字眼的人。
电影中的弗吉尼亚号在历史上确有其船,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它还与泰坦尼克号有关,据说沉船时弗吉尼亚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卢西塔尼亚号及其姐妹毛里塔尼亚号。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毛里塔尼亚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拍摄《海上钢琴师》使蒂姆平生第一次访问意大利,之前甚至没有看过《天堂电影院》,说服他的并不是托纳多雷,而是那部独白剧《1900:独白》,这个讲述无名钢琴家的虚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虽然蒂姆·罗斯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蒂姆·罗斯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由于中途曾一度中止,剧组花了110天的时间用于拍摄。在罗马搭建了19处外景,奥德萨11处。45名演员。75名工作人员。10000名群众演员。2500套服装。弗吉尼亚号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长的俄国退役般艇。
在乌克兰时,由于环境恶劣,语言不通,对剧本的分歧,加之两人脾气都不好,蒂姆与托纳托雷一度只在万不得已时才同对方讲话,剧组移师罗马以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旁观者描述他们像好朋友一样亲密。
饰演令1900钟情的女孩的梅兰妮·蒂埃里是一名模特,多次出现在《Vogue》等杂志上,出演本片时她只有16岁。
包括纽约、南安普敦、那不勒斯等港口的外景,都是在罗马搭建而成的。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家缔尤特布塔。
该片耗资2千万美元,远远超出了当时在意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
该片在意大利公映时长达3小时。最初,它的海外放映版已被托纳多雷剪掉22分钟,但该片的海外发行商Fine Line公司,仍坚持电影应该再删改得戏剧化一些,并不顾《伯尔尼公约》关于“电影的最终剪缉权属导演”的规定,威胁说否则将不会发行此片,包括各大电影节上的放映;它们要求至少再删掉40分钟。
该片原定在柏林电影节参展时长度为2小时45分钟,托纳多雷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一惜一切代价也不删戏,为此他错过了这届柏林影展。
穿帮镜头
46分钟左右,又一批乘客到达美国后,一个老头上来和1900聊天。聊了一段时间后,特写显示他手中的烟灰只有一小节,下两个镜头(大概也就2秒左右),那烟灰已经变成很长一段。
与杰利·罗尔对决时,杰利·罗尔在第三次弹奏完以后站起来时把钢琴的凳子往后推了一段距离,下一个镜头凳子却出现在了原位。
电影海上钢琴师影片评价
《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新浪评)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碎的快乐。就像节目所说:这部影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⑻ 青春励志电影:《钢琴课》
青春励志电影:《钢琴课》
《钢琴课》
中文片名:《钢琴课》
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推荐理由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励志电影,获得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3项大奖。
;⑼ 有哪些以钢琴为主题的电影,例如《海上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
《钢琴课》(澳大利亚 钢琴别恋The Piano (1993))
《钢琴师》(法国 钢琴家The Pianist (2002))
《神童》 (日本 神童Shindô (2007))
《森林中的钢琴师》 日本 Piano no mori (2007)
《钢琴教师》法国 La Pianiste (2001)
《四分钟/情键四分钟/琴键四分》法国 Vier Minuten (2006)
《布达佩斯之恋》 德国 Gloomy Sunday (1999)
《翻曲谱的女子》 法国 Tourneuse de pages, La (2006)
《维达斯》 瑞士 Vitus (2006)
《闪亮的风采》 澳大利亚 Shine (1996)
《顾尔德的32短篇》 加拿大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