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铁道游击队原型
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根据题主描述的问题来看,《铁道游击队》原型本身就是真实的故事,首先他是又同名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而来,这部小说本身又是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山东枣庄,八路军刘洪就是原来的铁道大队的队长刘金山和洪振海。
《铁道游击队》是很早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走过来,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时时都会浮现出这些英勇的铁道战士。特别是那首电影主题曲更是激起了很多人的心潮澎湃。
《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最早在1953年由刘知侠完成写作,3年后于1956年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为同名电影,当时就非常轰动,基本是一夜红遍大江南北。
笔者小的时候就看过这个片子,如今这个片子已经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了,如此宏大的片子更加详实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更多细节。
②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要内容50字左右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6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评
该片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它情节曲折惊险,险象环生,紧扣观众心弦,同时也有相当强的抒情性,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影片的细节设计的机智幽默与剧情的紧张展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摄影和美工的创造也各具特色,较好地展示了环境和人物风貌。
③ 永远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经典电影都有哪些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就是《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十年间的故事,片中群星云集,大腕众多,演技精湛的演员不在少数,整个阵容上无论是从颜值还是实力上看都是非常抗打的!
每次看到这种红色影片我都心潮彭拜,久久不能平静,之前看《甲午大海战》时我就时不时想拍案而起,最后甚至都忍不住为英雄的牺牲而落泪,恨不得拿唾沫星子喷死那些贪官,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中国从来不缺爱国志士,只是往往被这些贪官污吏所害!一股愤慨之情涌上心头。
而《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并不像传统的历史片那样会让人觉得枯燥,其中每个人物的言语都是那样简练,用极少的话就可以表现出那个人的个性和血性。
尤其是关于“五四运动”的部分,当我听见那些历史伟人的呼号,我都忍不住鼓掌,仿佛我就是那个时期的学生,我也想跟那些爱国青年一起上街游行,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在监狱唾骂那些官员、一起走公安厅门口喊冤。
总而言之《建党伟业》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红色影片,这是一部让人全程都心潮彭拜,慷慨激昂的影片!
④ 电影(铁道游击队)是哪一年拍摄的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由赵明执导,邓楠、冯奇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⑤ 铁道游击队讲述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微山湖一带为主要区域的抗日武装。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及世界留下光辉篇章。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铁道游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过境。被肖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从百姓中走来的抗战特种兵部队——铁道游击队 1945年10月,在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 这支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和流浪者组成的非正规部队,舍生忘死,在铁路线上与日军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华的心腹之患。 铁道游击队的雏形——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枣庄情报站出手不凡 枣庄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能源重镇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中兴公司。1938年5月,日军占领枣庄后,在此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开始对这里进行疯狂掠夺。 当时,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移到了抱犊崮山区之后,由于情报比较闭塞,经常和敌人遭遇,使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及时掌握敌人出动的情况,总队选派两个排长洪振海和王志胜到枣庄建立了抗日情报站。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车司机,正是这个机缘,使洪振海很快学会了开火车,并能在时速40公里的火车上上下自如。日军侵占枣庄后,25岁的洪振海放弃在铁路上的偷煤营生,在一位共产党员的介绍下,他和朋友王志胜一道加入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洪振海在微山湖潜伏下来后,迅速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报站,并派王志胜以搬运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开办的“正太洋行”。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列满载日军的火车驶入枣庄站。王志胜迅速将这一反常现象报告给洪振海。洪振海判断,日军增兵枣庄,其目标极有可能是山中的抗日义勇总队。他一面通知总队迅速转移,一面考虑怎样才能有效地牵制日军。 火车站南边的“正太洋行”吸引了洪振海的注意。表面上,这个小院显得十分普通,但私下里,它却担负着收集山东南部、特别是山区根据地军事情报的任务。打掉它,就打掉了日军在山东南部的眼睛。但是洪振海和王志胜潜入枣庄时并没有携带足够的武器,他们大胆决定使用家家都有的菜刀去袭击洋行。 第二天,洋行里的三具尸体使日军大为震惊。于是,他们中断了扫荡行动,开始全城搜捕,但此时洪振海等人已经转移到山里隐蔽起来,而王志胜正在日本人的指挥下,忙着搬运尸体。 此后,情报站又陆续向山里送出了一系列情报。洪振海感到,枪是他们最需要的。仍在洋行工作的王志胜,在一次装卸日军货物时,意外地发现了枪支,于是他巧妙地做了记号,并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个夜晚,当装有枪支的火车缓缓开出车站,早已埋伏在铁路旁的洪振海,飞身爬上火车…… 就在洪振海搞枪的同时,八路军115师的主力也开进了鲁南抱犊崮山区。原在这里活动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被整编为115师苏鲁支队,其性质也由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部队。 八路军精心打造由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组成的枣庄铁道队,原来的草莽英雄开始了令敌胆寒的特种作战生涯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铁杆弟兄,在枣庄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因为主要在铁路线上活动,洪振海将它命名为“枣庄铁道队”。这也许是当时中国惟一一支在铁路上活动的游击队。 次年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并抽调三营副教导员杜季伟任政委。 此时的铁道队,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他们大都是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在他们身上,既有比较勇敢的一面,又有组织纪律性差的一面。在日军重兵把守的枣庄,铁道队散漫的状态令杜季伟格外担心,他下决心整顿好这支队伍。经过整训,队员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根本转变。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 擒贼先擒王,铁道队铲除日军特别侦谍队头目高岗 1940年,日军32师团和独立第10旅团共集结5万日伪军,对115师所在的抱犊崮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作战。 铁道队战斗胜利后的情景洪振海按上级命令率领铁道队迅速展开行动:5月,再次袭击日军“正泰国际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6月,袭击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8月,破坏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枣庄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枣庄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 115师政委罗荣桓在给铁道队的嘉奖信中说:你们就像一把钢刀插入了敌人的胸膛。 铁道队的一系列行动,引起了日军的高度警觉。日军在枣庄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日军还专门从济南调来特高课长高岗,在临城组建第五特别侦谍队。 高岗是个中国通,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对中国的风俗民情十分了解。他采用极具中国民间色彩的拜把兄弟、认干亲等手段,使临城附近的50多个乡保长,与他结拜为兄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网络;另一方面,利用他指挥的特种作战小队伪装成假铁道队,趁夜间到群众家里敲门,只要群众一开门就被抓住,说是私通八路,所以后来真铁道队来了之后,去敲门,群众分不清真假,不敢开门。一时间,铁道队连喘息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队长洪振海想到了一句古话:擒贼先擒王。一天夜晚,铁道队分成四个小组,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分别潜入临城车站。10点钟,担负攻击任务的第一组队员刘金山等人就摸到了高岗的门前。刘金山第一枪打死了高岗的卫兵,高岗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一抬头,刘金山第二枪就打过去了,正好打在他脑袋上。 高岗之死,起到了隔山震虎的作用,也使他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 建立新四军与延安的秘密通道,刘少奇等平安穿越封锁线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迁移到了江苏盐城一带。由于通讯不便,急需开辟一条通往延安的秘密通道。经过再三考察,最终确定了一条从盐城北上、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路线。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这段的护送任务,落在了铁道队的肩上。 1942年夏天,正在待命的铁道队忽然接到鲁南军区的通知,要他们护送一个工作队通过津浦铁路,同时军区还专门嘱咐:工作队中有一位代号为“0号”的首长,务必要保障他的绝对安全。 晚上,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的0号首长在铁道队的掩护下,顺利抵达姬庄附近的津浦铁路东侧。由于事先已经做好了伪军工作,所以沿途气氛显得十分平静。 0号首长平安到达115师教四旅所在地后,拍来了电报,最后落款是“刘少奇”。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如此重要的0号首长! 自护送刘少奇过路后,铁道队又相继成功地护送了陈毅、肖华、罗荣桓等党政干部穿越津浦铁路。从1942年到1944年,铁道队先后护送干部近千名往返延安,从未出现一次差错,受到了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 乘勇追穷寇,智逼顽敌就范,23岁的铁道队政委成为1000多日军的受降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南京,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递交了投降书。 铁道游击队群雕与此同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下令敦促华北、华东日军立即放下武器,向所在地的抗日武装投降。然而,经过几次谈判,驻扎在临城一带的日军却始终拒绝向铁道队缴械。而日军惟一能够选择突围的路线就是乘火车沿津浦铁路南下到徐州。当残留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着夜色悄悄开出临城车站,行驶到临城南边的沙沟附近时,发现前面的铁路已经被破坏,当他们又试图退回临城时,铁道队事先埋下的炸药拉响了,日军的退路也被切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了3天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只能选择向铁道队投降。 1945年10月,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铁道队投降。而出面代表铁道队接受临城日军司令官投降的,是刚刚继任政委、年仅23岁的郑惕。
⑥ 《铁道游击队》是何时拍摄的
《铁道游击队》“翻拍”史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第一次将刘知侠同名原著搬上银屏,同时刘知侠本人还担任了该片编剧。该片由赵明导演,曹会渠、秦怡等人主演。影片中,导演的处理朴素而又生动,细节设计的机智幽默与剧情的紧张展开有机结合,摄影和美工的创造也各具特色,较好展示了环境和人物风貌。
1957年,本片在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日报联合举办的国产片评选中列入该年度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这部电视剧本身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反倒是其中的主题曲成为传唱一时的佳作。
1995年由谢洪执导演的《飞虎队》也是《铁道游击队》家族中的一员,这部影片汇聚了众多的著名演员,其中有刘威、李雪健、陈小艺、张丰毅、王志文、潘长江等人。 电影以老洪、王强参加游击队与日伪军作斗争为主线,以他们最终舍身炸临城作为结局,浓缩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但是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后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倒是被称为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警匪片”。
导演王新民让《铁道游击队》变得更“武侠”
时间:2005年10月18日08:18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已家喻户晓。日前,该故事再次被翻拍成35集电视连续剧,并在众多电视台播出取得收视第一的成绩。该剧由曾经导演《侠客行》、《连城诀》《燕子李三》等剧的著名导演王新民执导。
本报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王新民,他就读者关注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让战争片呈现出武侠色彩
“铁道游击队”这一题材,1956年有轰动一时的同名电影,上世纪90年代有名为《飞虎队》的电视剧。那么,再次翻拍是否能够出新意?是否能超越观众心目中的那些经典作品呢? 对于这些问题,导演王新民显得相当自信。他说,作为动作导演出身,他一直以来都想做一部反映战争的动作片,《铁道游击队》刚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其实电影带给我的压力不小,毕竟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是这种压力也是动力,翻拍也意味着能够把这些老观众吸引回来。” 说到出“新意”的问题,王新民导演十分自信。他表示,为该剧加入武侠元素,应当是最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观众在新版《铁》中可以看到非常刺激的打斗场面,动作的部分也十分精彩,我要做的就是让战争片呈现出真正的战斗的感觉。”那么,加入武侠元素会不会让观众觉得很假呢?王导指出,“铁道游击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动作元素的注入,无疑会为观众带来很大的看点。
人物不再是高大全
说到对经典电影精髓部分的继承,王导指出,在新版电视剧中,他特意保留了老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场面,并把这些“照搬”在电视剧中。 至于对原作的颠覆方面,王导告诉记者,刘知侠的原小说《铁道游击队》有40多万字,之前的一些影视作品没有一个版本拍出小说的全部内容。同时,以前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打斗场面的设计等方面都较粗糙,那么,新版《铁》刚好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王导特意指出,仅打斗场面而言,“我们将传统武术和电脑特技制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真实性和欣赏性俱佳的武打风格。” 说到主要人物的塑造,王导表示,以前的作品中,刘洪、王强等人一出场就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篇幅的限制,观众很难看到他们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新版电视剧中,“这些英雄人物不再像以往那么高大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再次狠狠地“怀旧一把”
记者在采访追看该剧的观众时了解到,不少人在新版《铁道游击队》中看到了连环画似的场景,其中不少几乎是对连环画上的场景的重现。记者就此向导演王新民求证时,他笑言,这的确是故意而为的。 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在全国十分风行,许多人就是看着这样的连环画长大的。为了通过电视剧狠狠地“怀旧一把”,重拾那一代人当年的激动心情,王新民在拍摄一开始,就给剧组每人买了一本《铁道游击队》的连环画,大家一有空就琢磨当年的场景。于是,电视剧中的许多镜头都是根据这些画面“照搬”上去的。
“心爱的土琵琶”不可替代
翻拍经典作品,新老版本有着纠缠不清的关联。电视剧《铁》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照搬”连环画的经典画面之外,连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也未加改动。 对此,王新民的说法是,这首歌曲的影响太大了,而其他任何一首歌曲都无法替代。对王导来说,保留这首歌曲,也是对经典作品致敬的一种方式。
在火车上表演真功夫
新版《铁》打出的宣传口号是“中国最大的火车戏”,可见其制作人员的自信程度。王新民导演表示,为了拍好火车戏,导演组特意在枣庄搭建了一条10多公里的铁道线,另外,还调来了一整列十几节火车协助拍摄了一个月。“我们不少演员都是演动作戏出身,但在拍摄过程中还是有7个人受了伤。我们这样尽心付出,就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打斗场面。我相信我们这个戏是红色经典中最好的一部,而打斗场面一定超过港台武打剧。” 尽管导演在语气间表现十分自信,但是记者在观看火车戏时,发现不少特技镜头看上去却有点“假”,看来,在这方面,制作组以后还需要再下工夫。
⑦ 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什么时候上映的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由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的剧情片。
⑧ 铁道游击队又叫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
“铁道游击队”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出现在中国山东鲁南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别名又叫作“飞虎队”,千万要分清楚,既然是铁道游击队,那么就不是香港警匪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香港特警“飞虎队”了。
铁道游击队的历史便不科普了,主要就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山东地区成立的一支人数不多的游击队武装力量,人数不多到什么情况呢,最多的时候人数也才达到300人。
而谈到“铁道游击队”,除了真实历史,文艺作品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不得不提的是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1953年出版的《铁道游击队》,它对后世的影视文化作品影响巨大。
不管如何,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抗日武装力量,“铁道游击队”一如“狼牙山五壮士”相同,是中国人抗击侵略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后世拍摄的很多战争剧,却被抗日神剧败坏英烈名声。
希望中国影视圈能够正视历史现实,愿历史上抗日先烈们的精神永远长存。
更多关于《铁道游击队》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⑨ 电影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由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⑩ 赵明严恭执导的电影
01.《铁道游击队》
电影《铁道游击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队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战》
《地道战》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至今为止,《地道战》已创造出共18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是一部表现我党地下斗争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员孙道临在片中扮演的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1974年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鸡毛信》
电影《鸡毛信》,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4年。
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期间,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给八路军送鸡毛信,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海娃利用老绵羊的尾巴保住了鸡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八路军全歼了敌人;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
06.《冰山上的来客》
该片1963年上映,曾获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
影片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惊险的反特斗争生活,惊险紧张、引人入胜。
07.《地雷战》
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在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08.《小兵张嘎》
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09.《红色娘子军》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0年,著名导演谢晋执导。
影片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