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见芙蓉镇》说了些什么
“把自己烧进去”:实现人的主题
——访《再见芙蓉镇》作者何建新
记者 韦衍行
1、关于《再见芙蓉镇》的缘起
记者:最近您的新书《再见芙蓉镇》在起点中文网首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能和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缘起吗?
何建新:说到《再见芙蓉镇》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家乡,湖南省嘉禾县石桥镇,这里出过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古华,他写的《芙蓉镇》在七八十年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拍成了电影,获奖无数。
记者:我记得电影《芙蓉镇》是在湘西王村取经拍摄的,现在这个地方就叫芙蓉镇。
何建新:是的,谢晋导演的电影拍得非常好,精彩的展现了原著的思想,姜文、刘晓庆的表演也非常出色,电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村改名为芙蓉镇,现在这个地方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而我的家乡,错过了这个荣耀的时刻。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从网上看到有资料说嘉禾县对于“溜走的芙蓉镇”非常惋惜,《再见芙蓉镇》是为了把“芙蓉镇”再找回来吗?
何建新:(笑),我是比较佛系的一个人,如果《再见芙蓉镇》真能把“芙蓉镇”找回来,我当然会非常高兴。这个书名再见芙蓉镇,再见说的是离别,也是再次相见的意思。
近些年,嘉禾县县委、石桥镇政府都在为“芙蓉镇”正名出谋划策,比如嘉禾县政协第九届全会全票通过《关于把石桥镇打造成芙蓉镇原型地特色小镇的建议案》;石桥镇已经将古华出生地申报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名更名为芙蓉村。
经济发展,文化先行。嘉禾县人文历史资源得天独厚:嘉禾是炎帝教耕之地,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嘉禾是民歌之乡,“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凭一己之力代表南方与北方半分天下;嘉禾十景“珠泉涌月”、禹迹龙门、丙穴瀑练、晋屏晚翠、普济钟疏等文化内涵丰富,值得大力弘扬,比如珠泉亭楹联,逢人便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勉励官员清正廉明,惠泽于民。
嘉禾有如此美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我非常愿意把他介绍给全国的朋友,而不仅仅是芙蓉镇。
记者:您好像还没回答《再见芙蓉镇》是不是为了把“芙蓉镇”再找回来,这部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吗?
何建新: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和古华的《芙蓉镇》一样,《再见芙蓉镇》只是自己心中所感所悟,里面有许多人的原型,有30年多年社会的变迁,虚实结合,虚实相间。
我看你年纪不大,应该是个90后吧。你可能无法想象,二三十年前,人们买肉是要挑肥的买,你也可能从来没有体会过吃不饱饭的滋味。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只是想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当你知道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你就会珍惜,就会感恩,就会思考,就会改变,少年强则中国强。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本书是一本教化意义的书吗,现在的年轻人愿意看故事,但肯定不愿意听说教。
何建新:我尽量不惹年轻人讨厌。当一个人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说教,这种人自己的经验并不见得比年轻人高明。我欣喜的看到年轻人不再听什么信什么,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另外,其实我并不老,只是长得比较着急。
我着急的不是没人读我的书,而是现在这个社会文化环境,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思想上,劣币驱逐良币,黄赌毒、麻痹精神的东西一定是最快最容易传播的,因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人性也有许多优点,我只是在我的作品中展现着这一切,提供给人思考,说不上教化意义,如果读者真有所得,那也是他本已具足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记者:这本书你花了八年时间写?
何建新:其实这本书是意外所得。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不是专职作家,我一直在工作,用的是业余时间,每有感悟就写一写,有时候十天半月才写几个字,断断续续,删删减减,8年时间写了30万字,后来删减到10万字,再扩充到20万字,最后发表时大概18万字。
记者:那你对这部花了8年时间的作品满意吗?
何建新:满意也不满意,满意的是他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而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我在起点文学首发,后来阿里文学、逐浪文学等网站都主动联系我签约,这说明还是有人认可这本小说的价值,也有影视公司想买断拍摄的版权,再现芙蓉镇的风光;另外石桥镇正在打造芙蓉镇的IP,能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我也非常高兴。不满意的是《再见芙蓉镇》作为我的首部作品,还比较稚嫩,希望读者海涵。
2、《再见芙蓉镇》与《芙蓉镇》的相同与不同
记者:《再见芙蓉镇》说是《芙蓉镇》的姊妹篇,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建新:首先我和古华都来自同一个乡镇,我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对这片土地有天然的热爱,古华的《芙蓉镇》和我的“芙蓉镇”,原则上没有什么不一样,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芙蓉镇”,他们都一样历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但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虽然在同一个地方,但你看到的世界,和他人不一样,因为对你而言,世界,就是你理解的样子。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芙蓉镇日渐冷清,而芙蓉镇的那些故事却在时间的河流中越发显得珍贵。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让你感动。
记者:您书中的一些故事匪夷所思,我很好奇,这些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
何建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里面许多故事都是在集市听来的,我小时候在镇中心完小读书,我对石桥的市集印象深刻。
嘉禾县有赶集的文化,石桥镇每逢一四七赶集,塘村每逢二五八赶集,嘉禾县城每逢三六九赶集。
赶集是乡村人们非常重要的活动,相当于手机的朋友圈,哪天不刷就难受。更何况,赶集3天才一次。
商人每天都有赶不完的集,普通人一般就赶最近的集市。
石桥圩,不大的集市,市集中心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被岁月磨得光溜明亮。
民以食为天,最中心是卖肉的铺子,卖肉的胡屠夫一口大刀上下翻飞,一圩杀一头大肥猪,从来不卖隔夜肉,这样的铺子有十多个,旁边是两家卖豆腐的,村尾的毛头点的水豆腐白滑水嫩,吹弹可破,等不到散场就卖光了;卖菜的王麻子天还没亮就在地里择了青菜,赶了3里的路,绿油油的菜叶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很快就上了人们的餐桌。
肉铺东边是卖箩筐、簸箕、扫把、竹椅、竹筷的,都是用竹子制作而成,清白、墨绿的竹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再往前走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那是附近有名的药仙,从山上挖了喊不上名字的草木茎叶,有治跌打损伤、有治伤风感冒的,还有强腰固肾包治百病的;
南面有针灸拔罐的小摊,理发烫头的小店,还有笑容满面身在暗处的半老徐娘;西边遍地锅碗瓢盆、刀叉剑戟摆在案前,锄头、镰刀、斧子,各种农具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北面是吃点心的小摊,最受欢迎的是米豆腐,还没到晌午就坐满了人,有人吃完就走,也有人打上半斤水酒,要一碟花生,跟南来北往的人一起说天南地北的话,直到散场。
人群来来往往,集市熙熙攘攘,酒香汗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人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我小时候最盼望赶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花1元钱买一个带肉的油糍粑。
人的最淳朴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希望能够满足口腹之欲,希望生活衣食无忧,希望过得幸福。
在物质缺乏的时代,你多吃一口,我就只能少吃一口,而如今,我们已经不再为吃穿发愁,我最大的愿望已经不是赶集花1元钱买一个带肉的油糍粑。
现在这种糍粑需要5元钱一个,我现在还吃,非常好吃,但这已经不是我最大的愿望。
记者:那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何建新: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的孩子生活得更好,能够真正的体验生活,就像我小时候一般,感受到芙蓉镇的烟火气,听大人们讲过去的故事,而不是天天刷朋友圈,看抖音,被动的看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信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电影《无问东西》里面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2. 小说《芙蓉镇》和电影《芙蓉镇》有什么不同
1、性质不同
小说《芙蓉镇》是古华创作的小说;
电影《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
2、发行时间不同
小说《芙蓉镇》首版时间为1981年;
电影《芙蓉镇》上映时间为1987年3月5日。
3、所获奖项不同
小说《芙蓉镇》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电影《芙蓉镇》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
3. 《芙蓉镇》的主要内容
《芙蓉镇》主要内容是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在芙蓉镇以卖米豆腐为生,她美丽大方,生意兴隆,有"豆腐西施"的美誉。使得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非常嫉妒。
"四清"运动中以李国香为首的工作组把胡玉音打成新富农,没收新屋,黎桂桂被逼自杀。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的镇党支书黎满庚,早年为服从组织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也因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
粮站主任退伍老干部谷燕山也被撤职,只因他卖给胡玉音碎米。
镇上二流子王秋赦被李国香利用而成了运动骨干,又在"文革"中表现积极当上镇党支书,芙蓉镇笼罩在恐怖中。
胡玉音每日早起扫街劳动与一起劳动的右派分子地区歌舞队原编导,外号"秦癫子"的秦书田逐渐相爱,相互照顾生活在一起。
1978年,古华到一个山区大县去采访。时值举国上下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国城乡开始平反这十几、二十年来的冤假错案。
该县文化馆的一位音乐干部和古华讲了他们县里一个寡妇的冤案。故事本身很悲惨,前后死了两个丈夫,这女社员却一脑子的宿命思想,怪自己命大,命独,克夫。古华听了,也动了动脑筋,但觉得只写寡妇的冤案意思不大。
在之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给了古华一个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乡镇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民情变异。
1980年7月,古华开始写作《芙蓉镇》。
4. 如何评价《芙蓉镇》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具有对新中国电影史来说的里程碑意义,也是世界电影史中一部不朽的杰作。其对文革悲剧进行人性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是尖锐犀利的。
该片的构思可以说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文化界集体开始以人道主义结合社会政治角度反思国家历史的思潮。它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反思社会、警醒世人的背后亦贯穿着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网易娱乐评)
主要介绍
《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于1987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
该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靠劳动致富,却在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产生真挚爱情,共同迎来拨乱反正的时刻。
5. 电影《芙蓉镇》故事梗概
芙蓉镇》 (上、下集)(上影厂出品) 编剧:阿城、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谢晋
1963年初春,山青水秀的芙蓉镇,青石板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胡玉音(刘晓庆饰)与丈夫黎桂桂(刘利年饰)在街上卖米豆腐。胡玉音人称“芙蓉仙子”。由于她美丽热情,服务周到,人们都愿吃她做的米豆腐,摊前顾客络绎不绝。而对面的国营饮食店由于服务态度不好,门庭冷落,经理李国香(徐松子饰)对此十分恼火。
胡玉音和桂桂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攒了点钱盖起一幢新房。但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担任工作组组长,她把“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祝士彬饰)作为依靠对象,大抓起阶级斗争。慑于压力,胡玉音将积攒的一千五百元钱托镇党支书黎满庚(张光北饰)代为保管,自己跑到镇外亲戚家避风。黎满庚与她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真诚相爱,但因胡的家庭出身不好,组织不允许,而未能结合。为此,他曾发誓一辈子要保护这位干妹子。然而,严酷的阶级斗争又迫使他向工作组交出了这笔钱。粮站主任、南下老干部谷燕山(郑在石饰)也因供给胡玉音碎米而被审查、撤职。待胡玉音回到芙蓉镇时,新屋已被没收,丈夫自杀,自己也被定为新富农。她,这个年轻的寡妇,面临着坎坷多舛的命运。
1966年“文革”的风暴席卷了芙蓉镇。李国香也被揪了出来,与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姜文饰)一起被批斗。而李国香亲手培养的王秋赦却当上了镇党支书,黎满庚倒成了他的秘书。过不多久,李国香又被结合进领导班子,王秋赦一变嘴脸,多次找李国香认错,大表忠心,又取得了她的信任。
被人称作“癫子”的秦书田与胡玉音被罚扫街。每天清晨他俩在青石板街上从东扫到西,从西扫到东。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三年多相濡以沫的苦难岁月,使两个被扭曲的灵魂、两颗干枯的心灵撞击出爱情的火花。爱情使胡玉音对生活产生了希望。多年停转的石磨子又转动了,她偷偷地给秦书田做米豆腐吃。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去申请结婚,凄楚地说出“我们再坏,再黑,就是鸡鸭猪狗,也不能禁止我们婚配啊!”然而,他们正当的要求不但未获批准,还遭到进一步的惩罚。秦书田被判刑十年,胡玉音被判刑三年,因怀孕监外执行。
谷燕山看不惯这些左的做法,却又无力扭转。他借酒浇愁,怒骂颠倒了的世情。他不畏压力,在秦胡偷偷结婚时,前去贺喜;胡玉音难产时,又大义凛然,在漫大风雪中拦下军车,救了她母子性命。
“四人帮”粉碎后,胡玉音终于盼到了秦书田归来。米豆腐摊又热闹起来。而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住的吊脚楼坍了,他也疯了,只有那面每逢运动就敲打的锣还在,虽已破得不成样子,却还发出刺耳的声响……
6. 推荐电影:《芙蓉镇》一段不应也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写这部电影赏析的时候,我要首先感谢作者古华老师,导演谢晋,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勇气将这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为奴十二年》中我写过人类历史的进程不可能不犯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与不承认。希望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当然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按理说我们没有资格做出评论,可是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却有权去赏析这部经典的国产电影,阅读这本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的剧情片,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于1987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为了能写好这篇文章,我特意去看了古华老师的原著小说,很感谢导演和编剧,忠于原著,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动。电影用真实的人物让我们感同身受,小说用文字的力量震慑人心。
在那个年代,是非的判断标准以一种畸形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忍看,不堪看。
天还没有亮,胡玉音(刘晓庆饰)就已经和丈夫黎桂桂( 刘利年饰)开始准备食材,借助仅有的幽暗的煤油灯,一勺一勺的挖着,慢慢的磨出细腻的米浆,再上锅蒸,切成小块,弄好佐料。天微亮就开始摆米豆腐摊,热情地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因为分量足,干净,大受欢迎,熟客,生客络绎不绝。胡玉音被乡亲们调侃为豆腐西施,这让她成了一个活招牌。这可不是胡玉音承袭了什么祖业,而是饥肠辘辘的苦日子教会了她营生的本领。踏实,纯良,吃苦的普通老百姓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份美好的生活,这是勤劳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千年来的美好品质,胡玉音只是其中一员。
电影开篇的音乐非常好听,略带感伤,为故事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基调
1963年,电影里后面有解释,农民在不影响大集体劳作的情况下,是允许多一份营生,勤劳致富的。
日复一日的劳作,两口子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用牙缝里剩出的钱盖了新房,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踏实的好日子,却不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风暴的中心就是她和她周围的人。
房子的每砖每瓦都是夫妻搬来的。
这部分的场景导演用交叉的画面,一边是胡玉音凌晨磨米豆腐,一边白天建造新屋,是想告诉我们,这个房子的每一寸都是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汗水堆砌的,没有剥削过任何人。
李国香(徐松子饰)原国营餐饮店的女经理,因为生意不如胡玉音的米豆腐,本就心怀嫉妒,她自认为高人一等,国营企业,是国之根本,怎么可能比不过一个农户的小小摊贩,定是其中有猫腻,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四清运动的领导人,目的就是彻查。
徐松子老师在剧中全程高光演绎,当之无愧的金鸡奖最佳女配。她视察工作,神色凝重,调查小组的办公位置暂定在运动分子王秋赦(祝士彬饰)吊脚楼上,进到小屋看到脏乱不堪,简陋的环境和胡玉音刚建的新房子对比,李国香对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尤为伤心,她认为胡玉音单凭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背后定有人撑腰,如果是小集团模式的操作,那就非常可怕了,如此这般下去,领导会被腐化,资本主义风潮会席卷重来,社会主义胜利的果实难保,责任重大。唯有杀一儆百,才能有震慑效果,她把矛头指向了胡玉音。
王秋赦(祝士彬饰)出生是雇农,如果贫下中农算半无产阶级,那他就是出生高贵的十足的无产阶级,他就像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上边和旁边都无三代,身世清白,社会关系纯良,思想端正,不劳偏门财。因此在土改的时候,分得了水亩地,屋基和一座安身的吊脚楼,可是这地他不种,房子不收拾,他把地贱卖给其他农户,做吃山空,美其名曰,帮助他们解决温饱,房子不收拾那是工作忙,每天需要挨家挨户的调查民情,屋基也卖给了胡玉音,有房子住还需要这个做甚?”艰苦朴素“”不霸占不浪费国家一寸资源“。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李国香到胡玉音的新房子去视察,给她算了一笔帐,说她从经营米豆腐摊开始,每月净收入已经超过一个省级干部的,胡玉音与丈夫起早贪黑的劳作,这些可都不能算作成本。另外胡玉音每月从粮食站长谷燕山进购60斤碎米骨头子,被李国香说称是60斤大米,胡玉音赶紧解释那不是大米,村里很多人买这个都是喂猪的,我在里面慢慢挑选,做成米豆腐。却不知这一解释正好掉下了陷阱。李国香平平和和说到 ”别人买去喂猪,最后卖给了国家,可你呢?变成商品,进了自己的口袋” 但是这句话却犹如五雷轰顶, 一个普通老百姓被扣上这样大的罪名,如何可以承受,胡玉音慌了,她就像被闪电击中一般,懵了。她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躲避风头,新屋不敢住了,搬回旧屋,自己就是个住栏板屋的命,米豆腐不卖了,自己辛辛苦苦存了1500元钱,这该死的钱怎么办,丢掉,她舍不得,这是她的血汗钱,她想到了黎满庚(张光北饰)镇上的大队党支书,这个和她有过旧情,但是因为她出身而无法结缘,认了她做亲妹妹的哥哥,她把性命放在了他手上。
一对普通的劳动夫妻,靠自己的双手,积蓄下款子,盖这么一栋楼,说明了什么?劳动可以致富,可以改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可是那个年代黑可以说成白,白可以委屈成黑,这种话可以被曲解,被打碎,重新组合成另外一种扭曲的含义:拿国家的利益发自己的红财,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黎满庚(张光北饰)镇上的大队党支书,这个人物代表了当时很多检举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妻子,自己朋友的人,他们本性是淳朴,善良的,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违背伦理,违背良心,同时自己也深陷这样的煎熬,在“你死我活”的思想斗争下,他把胡玉音给她的1500元上交给了国家。把胡玉音推向了深渊。被扣上富农的帽子,丈夫惨死,成了被人批斗的年轻的寡妇。
谷燕山(郑在石饰)这个以好脾气,老好人在芙蓉镇上享有声誉的“北方大兵”被扣上了“丧失阶级立场,盗卖国库粮食”的罪名,被锁在小屋交代问题,接受停止调查。他打过小日本,打过蒋介石,现在却反被人从背后偷袭。他在房间里吼叫,可是没有人理会他,斗争是无情的,来不得半点“人情味”这种资产阶级的虚伪玩意。难道自己给胡玉音的碎米头骨子在她那变成了米豆腐就是量到质的改变,酿成大祸了?!电影中这段李国香和谷燕山的对手戏特别出彩,为了坐实这个以谷燕山为头目,富农胡玉音赚私财,黎满庚协助,秦书田宣传资本风气的小集团罪名,李国香威逼利诱,要谷燕山承认与胡玉音的私情。。。。。一个打过仗的铁汉子,不怕枪,不怕刀却被这歪曲事实的罪证弄得冷汗浸透,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秦书田外号秦癫子(姜文饰)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疯癫的外表下是清醒的思想,他用疯癫来对抗这令人窒息的黑暗,在卑微中求得活下去的权力,他和胡玉音在大雨中被批斗,被人唾弃,他还是坚强的撑下去,并把这种力量传递给了胡玉音,让她感觉到自己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同病相连,因为互相支撑,在这乱世中他们相爱了,秦书田向王秋赦上交与胡玉音的结婚申请时,王秋赦要求他用白对联写上“两个狗男女,一对鬼夫妻”贴在门框上,他照办了并乐观的向胡玉音解释“鬼夫妻,也是夫妻,这说明组织同意了我们的结婚申请。在如此泯灭人性的社会下,这份乐观让人如此心疼,可即使这样低到尘埃的妥协,也被人强行拆散,秦癫子被抓后,告诉胡玉音,一定要活下去,即使像牲口一样。
是的,好死不如赖活,赖着脸皮也要活,人家把你当鬼看,你就当鬼一样活着,总有一天希望会到来。
秦书田在门口贴对联,胡玉音在家里痛苦
电影中有个场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黎满庚组织五类分子训话教育,其中点名时一个小毛孩站出来了,因为爷爷生病吐血不止,只能孙子来顶替。这样的阶级斗争和封建社会的连坐之罪有何区别?稚嫩的脸孔,不懂这一切,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深深烙上了”有罪“字眼。这样的斗争会延续到下一代吗?多么可悲。
五类分子是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等五类人的统称
胡玉音怀孕后,为了等自己的丈夫,苟且地活着,这段我不忍写,因为我的文字不足以体现当时扭曲的价值观和畸形的社会,如果欣赏了电影,你的内心会更加悲愤。像这种勇敢的电影就像一坛老酒,随着时间的沉淀会越来越醇香,越来越值得评味。
乌云遮天终又散了,芙蓉花谢重又开,平反后的芙蓉镇恢复了多年前的热闹和祥和,胡玉音的米豆腐摊重新开张,我想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新时代的崛起。
7. 古华<芙蓉镇>的故事梗概
因为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物情节都是从芙蓉镇展开的。
中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8. 芙蓉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赏析展示了从1963—1979年间4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农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文革”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如此风云多变的大动荡年月,各色人等在历史舞台上一一亮相,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在黑暗、混乱与痛苦中,透出了更多的温情,似乎处处都散发着人性的真、善、美。
故事梗概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然而这却与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结了仇。后来胡玉音夫妇以劳动所得盖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
“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任工作组长。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也被查封。曾帮助过他们的粮站主任谷燕山、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均受牵连而遭审查,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动的依靠对象。
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欺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秋赦当上了支部书记,李国香被赶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她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威风显赫。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大祸临头。秦书田被判10年徒刑,胡玉音被判3年徒刑,因怀孕在身,监外执行。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分娩时无人照顾,多亏谷燕山拦住一辆军车,将她送进解放军医院,才救了母子性命。
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李国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则疯疯癫癫地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
9. 芙蓉镇电影
《芙蓉镇》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i3V0EzQz33ywmibY43WCDQ
《芙蓉镇》是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于1987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
该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靠劳动致富,却在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产生真挚爱情,共同迎来拨乱反正的时刻。
1963年初春,芙蓉镇上人称“芙蓉仙子”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前拥挤不堪,她美丽热情、服务周到,而对面的国营饮食店却因服务态度不好而门庭冷落,经理李国香对此十分恼火。胡玉音和丈夫桂桂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才攒下点钱盖了一幢新屋,落成之日,镇党支书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邻们都来庆贺。“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作为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阶级斗争,胡玉音把自己千辛万苦攒下的1500元钱交给黎满庚代保管,自己跑到远亲家避风。黎满庚自小跟她青梅竹马,真诚相爱,只因胡玉音家庭出身不好、组织不允许而未能结合在一起,为此,满庚曾发誓一辈子要保护干妹子。然而,残酷的阶级斗争终于迫使懦弱的满庚向工作组交出了这笔钱。胡玉音回到芙蓉镇,新屋已被没收,丈夫自杀,她也被李国香定为“新富农”,要和原县文化馆馆长、右派分子、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街。夜月寒光,乱坟岗上,她哭叫着丈夫,然而草色昏黄,雾罩坟岗,这个年轻的寡妇不知道路在何方。
10. 《芙蓉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本书的主要内容
1、胡玉音
演员:刘晓庆
芙蓉镇上卖米豆腐的小摊贩。美丽质朴,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热情直爽,与人为善。她靠公平交易致富,却无端成为罪过引来灭顶之灾。她一开始把一切归结为命运,甚至认为是右派秦书田在她婚礼上唱喜歌带来了厄运。后来,在与秦共患难之中,她从单纯走向成熟,成长为反抗命运压迫的坚强女性。
2、秦书田
演员:姜文
原县文化馆馆长,是镇上最有文化的人,却被打成右派。他感情细腻真诚,思维敏捷机灵,用扭曲的形式来反抗。虽然被打成右派,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没有泯灭。在人不如狗的年代,他敢于帮助胡玉音,敢于去爱,敢于享受生命应有的权利,心中充满光明和希望,坚信黑暗终究会过去。
3、李国香
演员:徐松子
小镇上国营饮食店的经理,后来当了“四清”工作组组长、公社主任、县委常委,文革后又高升。作为极左路线的积极推行者,她随意践踏伤害无力抗争的小人物。
同时,极左路线又成为她心灵的桎梏,使她心理和生理上发生变态。她嫉妒胡玉音的美丽,不能忍受那么多男人被胡玉音吸引,而她不敢爱,也得不到真正的爱,只能亵渎爱。
内容: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 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 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 待客热情, 黎桂桂心地善良, 忠厚老实, 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
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 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 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 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
不久, "四清"运动开始了, 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 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 他们二人狼狈为奸, 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 新屋被查封, 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
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 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 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 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 因而也被撤职了。
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 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 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 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 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被在脖子上挂满了破鞋游街, 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
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 处处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 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 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而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 她身兼数职, 又恢复了从前威风显赫的嘴脸。胡玉音怀孕后, 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 不料因此惹恼了李国香, 厄运又一次降临, 秦书田被判刑10年, 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 因怀孕而监外执行。
从此, 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 挣扎求生。寒冬腊月, 大雪纷飞, 她因难产而险些丧生, 多亏谷燕山拦下一辆军车, 将她送到部队医院, 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冬去春来, 历史又一次发生了逆转, 动乱的年代终於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 一家三口终於团圆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 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 米豆腐摊前兴隆如初了。
李国香又高升了, 而这时运动分子王秋赦已经变成了疯子, 他敲着破锣, 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 "运动了, 运动了......"
(10)芙蓉镇小说与电影故事情节扩展阅读:
1981年,古华的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北京、长春、广西等地的电影制片厂都有意将其搬上银幕 ,北影厂准备让王好为执导,刘晓庆主演,但剧本没能通过。
北影厂另一位导演水华也下分愿意拍摄该片,但北影厂却没有同意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拍摄计划最后都搁浅了。1985年,经陈荒煤穿针引线,在上影厂厂长徐桑楚支持下,谢晋顶着各种流言,决定投拍《芙蓉镇》。
1987年春节前夕,《芙蓉镇》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试映,随着试映范围的扩大,关于该片的非议也越来越多 。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给社会主义抹黑,主张马上禁映。
为了避免引起麻烦,在试映前后,谢晋对片中一些镜头进行了处理,比如片中原有秦癫子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被减掉,疯人背毛主席语录的片段则换人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