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馆电影影评
茶馆就像现在的网络贴吧论坛,能各抒己见,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个不小心就会招徕口舌之灾。比如一身正气常四爷,因为一句“我看着大清国,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运营这样一个茶馆的掌柜,也必须圆滑和气的,能在言语间消减了刀光剑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场。
《茶馆》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电影拍出来,也有浓厚的舞台话剧感,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情紧凑很有冲突,人艺演员个个都是老戏骨,每个角色都很出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都是戏,入木三分,演出了历史的酸辛苦辣。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数来宝唱出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兵荒马乱、抗日胜利后盘剥民脂民膏的民国政府,影射出旧时代的很多社会百态。
茶馆王掌柜是中国传统的老百姓的写照,一生顺民,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也善良,一辈子运营茶馆,也跟着时代不断改良,晚清末期人声鼎沸算场面敞亮;军阀混战时缩减面积,开学生公寓;国民党执政北平时,只剩两张茶桌,生意荒凉,评书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
② 如何评价《茶馆》这部影片
国内比较经典的老电影《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了历史时代新旧替换的必然。
还有影片中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
最后再看看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进一步为影片《茶馆》增添更强的感染力。
③ 茶馆影评
《茶馆》这部电影时长仅仅两小时,但跟每个观众带来的触动却远远地超过了两个小时。虽然画面简陋,制作粗糙。但是每一名观众都能感觉到剧组打磨得十分用心。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演员,都活跃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荧幕上。
电影中的刘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诚、唐铁嘴的扮演者张瞳,分别在经典喜剧《我爱我家》中饰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两个经典角色。扮演秦二爷的演员蓝天野,也在老版《封神榜》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姜子牙形象。
该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剧重要情节和精华,在艺术的各方面并不次于舞台剧,没有看过舞台上的《茶馆》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赏到它美妙隽永的艺术。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强调的东西也举重若轻地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影片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比方用了一些王利发的特写镜头把他的表情较突出地展示出来,让人物更加鲜明。
剧情简介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④ 老舍先生的《茶馆》被改编成电影,评价如何
小时候大家去学语文课本的时候,其实都学过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她去讲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馆的一个心衰千变,也反映出了北京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个电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非常的高,有9点5分,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次把这样的一个有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下来的话剧搬上银幕之后的一个巨大改变,不断给中国的影迷,同时也给世界的影迷带来了返璞归真的一个感受。
能够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历史时代,去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都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完全没有错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部电影也完全是改编老舍先生的一个茶馆,那么在茶馆里面作为一个公众场合,自然会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听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这样的一个茶馆当中,能够很好的去浓缩出这个社会的一个实际情况,所以会给人们非常真实的感觉。
⑤ 比较老舍剧本《茶馆》与电影《茶馆》的异同
你想在这里找到答案还不如自己去搜索,反正即使有答案也是搜索的
⑥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
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
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
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6)茶馆电影和剧本哪个结尾好扩展阅读:
茶馆背后故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老舍先生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
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黑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老舍曾回答为什么写《茶馆》,他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茶馆》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⑦ 《茶馆》话剧和电影哪个好,哪个更切合原著
原著就是话剧剧本,电影是改编版而已。
⑧ 电影版的《茶馆》和话剧版的有何区别
首先我们说说原著,看完“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著作小说《茶馆》之后,使人受益匪浅。对故事里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历史的再现等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读了书后,只是自己的一些联想。通过对电影版和话剧版《茶馆》的观看使人更加回味无穷。这里就对《茶馆》的电影版和话剧版两部不同形式且同一内容的故事表现做一个分析,看看它们有何不同?
第一从戏剧表演形式上说,电影版的《茶馆》演员们表演的都很接近人们的联想,感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带我们观众到了那个年代和到了那个茶馆里。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十分接近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节,很自然,也很平和的。而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笔者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更容易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电影版的作品一般在拍摄完以后和观众交流,比较固定了拍摄模式。而话剧版的作品就可以当场一边表演一边和场下的观众相交流。演员随时可以根据场下观众的反应程度来做出调整。我们也会时不时的听到观众的掌声,笑声,甚至叹息声等。所以说,不同的表演形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源于表演环境的需要和不同艺术表现的展示。他们不同的风格都会带给我们观众美的享受。叫我们尽情的感受艺术的魅力,没有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