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做人不缺爱是哪个电影

做人不缺爱是哪个电影

发布时间:2022-10-08 11:51:22

Ⅰ 电影《重庆森林》这部影片怎么样

很不错的

因为雨一直在下,阿武不知道有没有好受一点,王菲走了,梁朝伟独自等待,王菲回来,雨一直在下。物是人是,唯有日历翻页——那不跟没翻一样?独特的摄影风格,好的配乐,使这一切在视觉层面变得合理。那么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一座城市。一座下着雨的,有中国人和印度人,有日语和白话,有吃雪糕的小女孩,有伴着加州梦跳舞的大女孩,有给女友买厨师沙拉的警察,有失恋的警察,有孤单的毒枭,的城市。这也是电影用香港的重庆大厦命名的原因。而先前提到的两个镜头则都是导演提供的切入点,用以暗示观众电影的实质——一部城市片,一种情感捕捉。电影拍摄中,若分镜够多,有时一秒钟的动作可以拍好几个镜头,这好几个镜头剪接到一起,用大于一秒的时间表现一秒钟的事;而《重庆森林》也是对香港的某一段时间的分镜、剪辑;现实中的时间流逝,电影里的王菲归来,留了长发,但古灵精怪依旧。随后,配着《梦中人》,《重庆森林》像梦一般结束。所以我们不能以一般的时间线的角度去看待它。《重庆森林》是一个瞬间,一种气息。大家怎样认为呢?

Ⅱ 《人生大事》上演“父女”情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什么

这是一部以殡葬为题材的电影。“死亡”向来是国人很忌讳的一个话题,很少有人愿意提及,更没有多少人愿意将它拍为电影,但是没想到《人生大事》上映以来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因为这部影片实在太真实了,他以市井小人物的角度出发,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最后,这部影片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虽然我们不愿提起生死,但这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看完《人生大事》之后我们忍不住反问自己,难道有什么比死更加重要吗?纵然生活中遇到再多的困难,除了死之外没有其他大事。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总是一味的抱怨,而是要把目光放在前方,珍惜眼前的日子,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Ⅲ 每一次剧情发展都包涵深意,《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乍一听,“告白”这两个字似乎和小清新的文艺爱情片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告白》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再合适不过了。

森口是一位中学老师,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可是她的女儿却溺水身亡了,施暴者正是森口班里的学生

当然了,影片中的告白,不止这些,美月的告白,维特老师的告白……导演借影片中各色各样的人,来表达他的内心,展现我们这个社会。

不管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其实导演就是想透过镜头,给观众展示一个没有美化过的残酷世界,来赤裸地展现人性的善恶,这就是影片的深意,也是导演的告白。

Ⅳ 安娜·卡列尼娜:对于缺爱的人来说,爱是很危险的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悲剧故事,也是关于爱情,某种宿命般的寓言。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比起男性来,女性更在意关系的稳定性和伴侣的忠诚度。

当女性决定出轨的时候,她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对于安娜来说,她的故事,是从目睹另一场背叛,还有一场意外死亡的事件开始的。

2.

安娜的哥哥史蒂文与家庭女教师出轨,妻子杜丽发现后坚决要求离婚。为了挽救兄嫂的婚姻,安娜连夜从彼得堡乘坐火车赶到莫斯科

一路上,安娜和一位贵妇人聊得投机,下车后,贵妇人把自己的儿子--充满魅力、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介绍给安娜认识。

正在两人对视,几乎是一见钟情的瞬间,列车站台发生了一阵骚动:一位老人为了捡掉下月台的包袱,意外被火车轧死。

两人不禁跟随人群看向火车下的尸体,抬眼的瞬间,彼此心潮澎湃,分不清是因为眼前的死亡事件,还是心里暗生的情愫。

3.

舞会上,原本不打算出席的安娜突然盛装出现,渥伦斯基惊喜不已,上前去邀请安娜共舞。

安娜拒绝,说自己不是为了他而来的。

渥伦斯基的回答很妙:“当然不是,但是我可以这么希望(你是为我来的)”

安娜心慌意乱,只想躲开渥伦斯基,但是他一路紧跟,问了一个让安娜无言以对的问题:

“你还记得上次和你跳舞的男人的名字吗?”

安娜愣住了,渥伦斯基见她动情,一把揽住她的腰,将她带入了舞池中央,两人翩跹起舞,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圈一圈地旋转。

安娜嘴角的微笑越来越难以掩藏,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了,

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就好像是行将饿死的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4.

一曲终了,渥伦斯基渴求地望着安娜,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你?

安娜被内心狂涌的激情吓坏了,为了避免再与渥伦斯基见面,她提前返回圣彼得堡。但没有想到,渥伦斯基竟完全抛下自己在莫斯科的军事生涯,一路追到圣彼得堡,

从此以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常常在各种社交场合碰面,安娜欲拒还迎,渥伦斯基紧追不舍,他们之间暧昧互动,在圣彼得堡的社交界,引起了众人的议论。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一个姑妈家里。

安娜气质高雅,妩媚迷人,长大成人后,姑妈为了让她过上好的生活,将她嫁给了卡列宁,一个家境优渥、仕途顺遂,性情却沉闷、麻木,不会表达感情的人。

结婚多年,安娜没有得到过丈夫的欣赏、称赞,也没有感受过【爱】,她与丈夫的关系,似乎更接近于上级与下级同事的关系。

当卡列宁听到风言风语,发觉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后,他当面警告安娜:“要牢记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

安娜挑衅似的问道:“你嫉妒了?”

卡列宁却冷冰冰地回答:“我的嫉妒对你来说是冒犯,对我则是侮辱”

安娜绝望而愤怒地说道:“冒犯我吧,让我感到你在乎我”

卡列宁则说:“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很丢人”

安娜追问道:“不丢人,真的,说出你对我的感觉,你的感情......”

卡林宁打断了安娜:“我们在谈论你的 行为 ,不是我的感情,甚至也不是你的感情, 我不想介入你的感情 !”

安娜彻底对丈夫感到失望了。在一个午后,她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了渥伦斯基的旅馆,敲开了他的房门。

安娜终于成为了渥伦斯基的情人。

6.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娜的出轨,几乎是必然的。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照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心中对于“爱”的缺失与渴望都异常地强烈。

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即使知道丈夫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她也总是会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回应。

可是,面对妻子的热情,卡列宁几乎每一次都用同样的话去回避:

“爱情对于任性的小孩子完全没问题,但是维持家庭,需要更多。”

这样的婚姻持续下去,安娜也许会习惯,会死心,会甘于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日复一日地过着毫无意义,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

可是,渥伦斯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渥伦斯基和安娜一样,心里都对爱充满着渴望,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时候,他就被安娜明亮的眼睛,优雅的微笑,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活力所吸引。

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他展现出的真诚和执着,深深地震撼了安娜,点燃了她对爱情、对生命的热情,也给了她在婚姻中最想要,又最得不到的一些东西:

关注、欣赏,还有爱的激情。

安娜是一个美貌而充满魅力的女性,可是在丈夫身边,她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件物品。

卡列宁忙于官场应酬,很少在家,在家的时间,多半也是在处理公务,根本不会关心安娜,更不会向她表达爱意。

安娜在这段婚姻里,得到的总是忽视、冷漠和孤独。

可是渥伦斯基就不同了。从他第一次见到安娜开始,眼里就好像只有她了。

渥伦斯基的眼神里,总是满满的欣赏与爱慕,他执着出现在任何安娜可能出现的场合,不断地表白着自己的爱意。

在旅馆的幽会结束后,安娜对于这段不伦的关系,突然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渥伦斯基坚定而温柔地抱着她,安抚她的情绪,他给安娜带来渴望已久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让安娜幸福得宛如获得了新生。

可是,这样真诚而热烈的爱,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崩解,走向暴烈而残酷的死亡结局的呢?

7. 

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障碍,安娜的丈夫卡列宁终于同意离婚,放手让安娜和沃伦斯基在一起。两人迫不及待地相拥在一起。

“活着就该是这样!”

沐浴在爱的激情与狂喜中,两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8.

为了庆祝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也是为了躲避离婚的事件在圣彼得堡社交界引起的流言蜚语,两人启程去了意大利旅行。

旅行开始时,安娜非常地幸福和满足,仿佛是一只逃离牢笼的小鸟,可是慢慢的,她就没有这么高兴了。

她发现,沃伦斯基经常会流露出怅然若失的表情。

有一天,两人在公园里散步时,见到了两位骑着马的威武军官,和他们身后举着旗帜的两列侍从。

沃伦斯基羡慕地看着他们走远。

9.

旅行前,沃伦斯基为了她,从军队中辞职,完全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涯。

此刻安娜有些慌神了,她害怕沃伦斯基后悔,所以情不自禁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

“我爱你,我是如此的爱你,以至于吓到了自己”

说完,她用热切地眼神看着他,可是沃伦斯基并没有回应她的话,而是默默地把话题岔开了:

“你知道吗?我正在想重拾以前的旧爱好,绘画,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是有前途的,你知道......”

10.

一天,沃伦斯基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我们回去好吗?回圣彼得堡......”

安娜知道,在他的心里,这个念头已经盘桓很久了。

她心里一惊,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故作兴奋地附和着说:“当然,我又能见到我儿子了......还有戏院,我非常想回剧院。”

可是安娜的眼里却满是泪水,她意识到:

对于沃伦斯基来说,光有爱情,是不够的,只能给他爱情的自己,已经无法满足他了。

11.

不久后,安娜与沃伦斯基回到了圣彼得堡,现实的情况比他们料想的要残酷得多。

声名狼藉的安娜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处处碰壁,甚至连曾经参与撮合他们的,沃伦斯基的表姐贝琪,都把她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原本已经答应离婚的卡列宁,又在一位多管闲事的贵妇唆使下,声言离婚后,不允许安娜再探望儿子。

而沃伦斯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不仅为了安娜辞职,还与自己的母亲闹翻了。眼下,他和安娜已花光了积蓄,他得不到母亲的接济,又因为名声不好,没人敢借钱给他,经济状况日益窘迫起来。

12.

重重压力之下,沃伦斯基和安娜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激烈争吵。

一天晚上,安娜盛装打扮,想要和沃伦斯基一起,以伴侣的身份去剧院看戏。

沃伦斯基不想这样,他担心在剧院安娜会受到旁人的侮辱和白眼。

安娜非常愤怒,她责问沃伦斯基是否不再爱她了,沃伦斯基心里的委屈也终于爆发出来:

“我为你抛弃了一切,朝廷、军队,我身无分文了!”

安娜没有回应他的话,只是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

“我给了你一切,一切,为什么你不能够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呢?”

沃伦斯基也绝望了:“我还要怎么做才能证明呢?”

争论无果,在一阵激情的抚慰后,沃伦斯基再次提出了建议:

“我们走吧,去莫斯科,那样我更容易处理事情”

13.

在莫斯科,两人的生活非但没有好转,还每况愈下。

安娜想让哥哥嫂子帮自己向卡列宁说情,让他允许自己探望儿子,嫂子杜丽询问她未来的打算。

安娜却说,她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办,只求沃伦斯基能够一直爱她就够了。

杜丽很同情她的境遇,却不能够理解她对爱情的盲目激情,她劝说道:“安娜,没人值得你这样牺牲。”

安娜却说:“沃伦斯基值得。”

杜丽反问:

“他怎么回报这样的爱?哪个男人可以?”

安娜无言以对。

另一边,处于经济压力,沃伦斯基不得不去向母亲求助。

而见面之后,老太太却坚持说,她现在立刻就要到乡间别墅去,只要他离开安娜,去乡下找她,就会得到他需要的一切。同时,还把一位年轻貌美、身份高贵又妩媚迷人的女客人介绍他认识。

沃伦斯基拒绝了,可是,就在他在送母亲和年轻女客离开的时候,被恰巧路过的安娜看见了。

14.

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安娜责问沃伦斯基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爱自己的,为什么要去找母亲,是不是想要欺骗和抛弃自己?

沃伦斯基则感到安娜的疯狂猜疑越发地不可理喻:

“我厌倦了这些责难,安娜,你没有权力(这样对我)”

说完,沃伦斯基就赌气离开了两人的居所,坐上了通往母亲乡间别墅的火车。

15.

翌日,得知消息的安娜在恍惚中收拾行李,想要将沃伦斯基追回来。

走到莫斯科火车站的时候,她看着站台边几对依依不舍的恋人,陷入的绝望和沉思。

“......我对我们的爱情有着太多的期望了,现在却恨对方,

“......我的渴望让他厌恶,这让我狂暴,

“......当你厌倦了周围的事物,为什么不闭上眼睛......

想到这里,她纵身一跃,从月台跳入了铁轨中央,万钧雷霆瞬间将她的生命永远地带走了。

16.

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呼应着故事开头,安娜与沃伦斯基初相遇时,目睹的那场意外死亡事件。

对生命的渴求,对爱的激情,在死亡事件的刺激下迸发,却终于无法维持,燃烧殆尽后,又再次回归于死亡的虚无。

也许有些人,看了这样的故事,会感到心酸、悲戚,把爱情,把自由,乃至许多可以称之为人生意义的追求,都认为是华而不实,甚至很可能是有害的,应当被抑制的冲动。

不仅是在这个故事中,在很多其他的故事里,也常常可以见到【热烈的爱情走向毁灭】的桥段。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导致这些毁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就像是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迸发的,更多的是 一种欲望,一种依赖,一种不成熟的,爱的雏形 。

这种不成熟的爱,常见于缺爱的人身上,可以给他们带来一时的慰藉,却总也免不了走向毁灭,这种毁灭的破坏性,随着当事人自我牺牲的程度、偏执的程度而增加,即会伤人,也会害己。

17.

要怎么识别这种不成熟的爱?又或者,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爱、成熟的爱,到底是怎么样的?

“只要你爱我,我的生命就得到了救赎,如果你不爱我,我的生命就完全没有了意义”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足够爱,一切冲突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类似这样语言,很经常地出现在恋人们的情话中,我们想通过这些表白,让伴侣感受到ta们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增添浪漫梦幻的气氛。

可是,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真的笃信这样的信念,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爱】,也许就只会给我们带来失望、挫折、痛苦和不幸。

在电影刚开始不久,有一段安娜就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你还年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爱是全能的。”

安娜在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中,也是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的。

在安娜的心里,爱情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渴望从这种爱里,得到自己长久以来缺失的一切,亟待被满足的需求。

为了和他在一起,永远地抓住他的爱情,她不惜和丈夫决裂,和圣彼得堡贵族圈里、她所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决裂,抛弃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的幸福来换取”,“只要这份爱足够强烈,我都不会后悔”(安娜语)。

可当她发现,沃伦斯基不能够满足她的所有期待,爱情也不是沃伦斯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追求,并且她后来发展到有些病态的疑虑和妒忌,正在将他的热情熄灭,让他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安娜感到不安的狂怒,感到受骗般的怨恨和空虚,整个地吞噬了她,最后无可避免地把她推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即使沃伦斯基真的如安娜所愿,为了她放弃一切,那么身为独立个体的,有着自己意志和追求的沃伦斯基本人,也就死去了。

所以,不成熟的爱,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对方,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无法共存,关系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18.

如果幼稚的爱是可怕的,那么成熟的爱是怎么样的呢?

当我们有了爱的感觉,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与锻炼以下的这些能力,让爱变得温暖、成熟起来:

·非常了解自己,也愿意了解对方

·发生矛盾时,可以做及时、开放、诚实的沟通

·发现对方的缺点,和彼此间的差异时,以接纳、理解、怜惜的态度对待

刺激和迷恋总会消逝,如何学习一起成长,静静地了解和发现彼此,是一份成熟的爱的核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

Ⅳ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人生,没有回头是岸

这部电影06年上映,不知为何在17年冬天突然火了起来,且评价甚好,但我出于对具有年代感电影的某种偏见和对该电影海报的一种不适感(真的,海报让我觉得十分不舒服,外貌协会病根深重啊),一直没有观看这部电影。

最近几日,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提起兴趣,是因为某个人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马戏团事件|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中评论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句话,出于好奇,我便去看了,看完的感觉便是:幸好自己没有错过这部佳作!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与其说讲的是松子的人生,倒不如说是讲松子的情史。只是因为她一生中都在追求爱,一生徒劳,所以才将她的人生和她的情史划上等号吧。

该电影中有句话时常被松子挂在嘴边: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可是她却一次次活了下去,后来她给出解释: “可是我的身体还想活着。”

起初我的理解是人与生俱来的求生欲,后来我想,这两句话并不冲突,松子的人生也许很早很早就结束了,她从很早很早就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人。

作家、作家的朋友、让松子卖身的小混混、理发师、松子的学生,他们都只把她当作一个女人,把她的爱与付出看作一种美的徒劳,而她却在每一段爱情中,都把他们当作全部。

她说,“总好过一个人。”

陪伴,对于松子真的太重要了。

看到许多影评里都在抨击松子的人生观,我固然不会对她这一路的选择作出认同,但是也不会觉得她的人生观要遭到完全否定,对于“松子们”,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最凄惨的一种活法。

在我看过的书和电影中,觉得有两个人物和松子极为相似:《雪国》中的驹子和《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驹子和松子一样,都付出着“充满诚挚的爱”,但都被 “充满诚挚的爱的行动所鞭挞” 。但是驹子能看得开,她的生活中有歌舞,有酒,有客人,有亲人,有未婚夫,爱情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却不是全部。而松子,尽管她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但细细想来,她的人生不过始终如最后那样,孤苦伶仃一个人罢了。

之所以说简和松子一样,是因为她俩在性格方面有极为相似的一点: “她们都太容易对人产生好感,从来看不到别人的短处,在她们眼里,天下人都是好人,都很可爱。” (改自《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简的评价。)

但是简满腹才华,虽然出身在一个令人羞耻的家庭,但而她自身的优秀让她天真的性格显得温和,她的才华和教养也不允许她那般放荡不自爱,最终得宾利这一如意郎君。

松子除了自身的堕落,她将人生过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另一原因,还来自于她遇人不淑。

如果,如果她能遇到一个爱她如生命的人,用真爱去愈合她童年受过的伤,用真心去包容她的脆弱、敏感和天真,也许她这一生,会是被深爱的松子的一生吧。

整部电影中,我第一次感慨“ 人生,没有回头是岸 ”,是在松子对泽村惠这个狱中老友渐渐疏远的过程中。

尽管泽村惠的人生也并不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对其人生观予以认同,但至少她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生活,而松子之所以对她疏远,我想就是因为,她发觉自己在自己铺垫的追逐爱情、堕落颓废的道路上已走得太远,她一心求爱,已经无法过那种正常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然后我发觉,整部电影,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人生,没有回头是岸。

松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向深渊的逼近。

人这一生,处处都是选择,唯有出身不能选择。松子一生的漫漫长路,她的出身就是最大的伏笔。

那个不苟言笑的父亲,那个因体弱而倍得怜爱的妹妹,那个没有爱的温度的家庭,自始至终都笼罩着她那颗脆弱又敏感的心。父亲的不苟言笑让松子觉得是她自己不够讨父亲喜欢,变得敏感;妹妹的体弱遭怜爱让她没有安全感;没有温度的家庭让她缺爱,孤独,所以她后来用尽一生,都在追求她所谓的爱情。

“缩成小小的一团,和风儿说话吧。”

让无法选择的事情影响乃至决定着余生全部的选择,这大概就是松子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松子第一次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是身为教师的她因“偷钱风波”而被学校辞退。

这么看来,二十出头的松子的生活还是不错的。相貌出众,唱歌好听,是一名不错的人民教师。

但是她的选择,却亲手毁掉了这一切。

有人说她为学生的偷窃买单这一行为太过愚蠢,甚至还偷同事的钱帮学生还债,对于偷窃行为自己还供认不讳,是个正常人都会考虑万一被反咬一口呢。但我觉得按照松子的性格养成来看,这一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

如果你真正接触过敏感缺爱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渴望被任何一个人喜欢和善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老好人”,所以在做事情上,总是希求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哪怕自己多遭点罪,只要让别人开心,只要别人能喜欢他,这就够了。

松子就是这样,因为敏感缺爱而显得天真。

她断然不会想到,以“看身体”作为交易的上级会出卖自己,自己放弃尊严袒护的学生会指控自己,害得自己丢弃工作。

人性的揭露就此展开。

松子第二次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是她第一个同居的男人——一个颓废的作家当着她的面卧轨自杀。

“你在这儿我什么都写不出来!”那个男人将写作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她的身上,她没有反抗,只是略微地闪躲,然后双目含泪却挤出一个卑微的笑容,说道:“你看,我向我哥哥要到钱了。”

松子不怕挨打,不怕欺辱,不怕没有尊严,她害怕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没有别人的认同和关注,害怕没有爱。

她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另一个人,而别人却只管主宰自己的人生,她一路走下来,似乎都没有什么人对她负责过。

松子第三次说“我觉得这次自己人生彻底完了”,是她第二个同居的男人——一个用她卖身赚的钱养其他女人的小混混,被她愤然杀死。

尽管这个男人让她卖身,对她家暴,嫌弃她人老珠黄,当着她的面和别的人女人缠绵,她都十分放心地将自己的财产全权交给这个人管理。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

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作过多的教育意义的讨论,家庭关爱、人性阴暗、社会冷漠、男权主义这些词语我都想在这里一笔带过。

我只想讲清楚这个道理:人生,没有回头是岸。也算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吧。

如今想来,选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选择和出身有关。松子一生的徒劳在于,她一生都受到出身的羁绊。她一步步走向深渊的选择,仿佛都是因为她年少时的缺爱造成。所以这凄惨的一生,似乎是值得被理解的,可是细细想来又是不是有种“倚老卖老”、倚缺爱而卖缺爱的感觉?

所以,我不觉得她有多么值得同情,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她无限放大了自己的爱儿时的伤痛,无限放大了别人的幸福,却从未看到自己这一路上的做了多少错误的选择,走了多少自找的危险道路,留下多少比儿时的伤痛还要难以愈合的伤疤。

选择和遇到的人有关。松子这一生中,遇到的唯一一个真心待她的人,是泽村惠。我想松子如果没有选择疏远她,那么她的生活也不至于那惨淡,就从最后她从泽村惠给的名片找到了重生的希望就可以看出。当然,如果上天对松子能再多一点垂怜,让她遇一良人,遇一真心之人,对于一生逐爱的松子,必定是不一样的人生。

当然,选择最终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松子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她悲惨的一生看似是自主的,实则一直在由别人牵着走。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要让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从别人那里得不到爱,殊不知自爱才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坚定、最忠诚的爱情啊!

人生,没有回头是岸。

请慎重对待你的选择,你的道路,你的爱。

这里空花。

不定时更新书影评,以免生活淡淡无痕迹。

请多指教。

Ⅵ 我从来都不缺爱我只是希望爱我的那个人是你是什么电视剧或者电影

觉得你应该走过去,毕竟经常靠手机视频聊天,不能够像面对面相处,那样更有利于感情的增进,感情的维持,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到男朋友那去吧,虽然距离不是问题,但是如果这个距离经常为远距离的话,距离真的成问题了。所以如果珍惜两人的感情的话,我觉得你还是有必要去他那儿去。

Ⅶ 做人不缺爱最爱不缺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很多人爱你,你也有最爱的人。

岁月是浩瀚星河,每个人都不是独立星球,你身边肯定会围绕许多行星,他们是你的亲人、爱人或者朋友,他们以自己的轨迹和光芒,确认着你的存在,而长久维系你们之间关系的,从本质上来说,是爱。

许多人的问题不在于没有人爱,而在于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有个姑娘说,因为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想要找一个温柔、听话、体贴、忠诚、愿意为她付出的男朋友。

我说,那你要做些什么?

姑娘说,我什么都不用做。

我说,为什么?

姑娘说,因为他爱我啊。

好吧,姑娘,你这不是在找一个男朋友,而是在找一条宠物狗。

我们总是以为,要遇上一个对的人,才会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比这更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成为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其次你要真正拥有爱人的能力。

因为爱情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呈现,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构成了爱的要素。

爱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你付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爱。

Ⅷ 电影《29+1》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剧情如下:

2005年,林若君(周秀娜饰),一个典型土生土长的香港都市女性。她即将踏入“三字头”,开始拥有大部分同年女子的忧虑: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年纪老迈却越变啰嗦,稳定但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种种不安突然来袭,更令她对三十岁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黄天乐(郑欣宜饰),同样是快将三十的女生,却踏着不一样的人生路:未尝恋爱,事业一事无成然而永远乐天知命,生日前她决定提起行李箱完成儿时梦想。

她们互不认识,性格各异,因缘际会林却搬进了黄的家,没想到二人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林若君通过黄天乐的日记阅读著对方人生点滴,两个女子在空气中互相融合影响。

(8)做人不缺爱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29+1》是由亚洲裕丰有限公司,捷成世纪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斯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彭秀慧执导,周秀娜、郑欣宜、金燕玲、蔡瀚亿、梁祖尧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6月2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香港同名舞台剧,讲述两位女生用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迎接即将到来的三十岁的故事。

2016年10月,该片成为香港亚洲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角色介绍:

1、林若君:演员 周秀娜

配音:苏柏丽

永远活在升职、缺爱,保持身材,严格自律的自危派,踏入三十岁的林若君,面对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病重、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突然来袭的这些不安,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2、黄天乐:演员 郑欣宜

配音:阿步

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乐天派,即将迎来三十岁的黄天乐,却永远乐天知命,不为生活所困扰,身患癌症却坚持环游世界,寻找爱情,告白初恋,甚至从未因为微胖身型错过美食。

3、张汉明:演员 蔡瀚亿

配音:萧亚辉

黄天乐的知己。心地善良性格开朗,每当黄天乐需要陪伴,和她共同分担喜忧的时候,张汉明都会在她身旁,逗她笑,陪她玩。无论什么事都先为黄天乐着想。

参考资料:

网络-《29+1》

Ⅸ 祝你做人不缺爱什么电影

战略特勤组

7.8分
主演:塞缪尔·杰克逊凯瑞-安·莫斯迈克尔·辛布兰登·罗斯
导演:格雷格·乔丹
类型:剧情惊悚动作悬疑
看点:除暴安良揭露真相特工现代
时长:97分钟
年代:2010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不可思议 战略特勤组
简介

阅读全文

与做人不缺爱是哪个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华尔街电影好看吗 浏览:516
今日分享电影 浏览:969
二战电影恐怖战争 浏览:356
油管评价中国功夫电影 浏览:949
越战黑金刚电影中文 浏览:974
龙兄虎弟电影完整版高清 浏览:95
阿坤看电影 浏览:240
王新演过的电影 浏览:283
一年级儿童电影 浏览:454
科幻狮子王电影 浏览:140
歪歪怎么播放电影 浏览:70
草民一起看宅吉伦理电影 浏览:972
狗蛋大兵国语免费完整电影版 浏览:185
狮子王电影英文版双语字幕 浏览:162
爱奇艺里好看的电影 浏览:950
电影天赐良缘粤语小调 浏览:632
今日奥斯卡电影 浏览:290
蜡笔小新最搞笑的电影 浏览:321
8个字的日本电影有哪些 浏览:342
哪些是最恐怖的电影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