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电影的基调是蓝色的
《你好,之华》的基调是蓝色的。
基调色是电影创作者以最准确的色彩基调,赋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观念特征。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主题的外在表现,影响影片的总体风格,也反映导演的创作思想和色彩思维意识。
岩井俊二的影片《你好,之华》基调色是淡蓝色。正如之华的指甲油颜色一样,周迅在金马奖的采访中也谈到当时她拿了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但是最终她和岩井俊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淡蓝色。因此这种蓝也被称为“之华蓝”。
之华这个人,像她自己在信里形容的一样,在人群里不是很显眼,可能不是很容易被人记住。但就是这一抹淡淡的指甲油色,说明之华也是个有小心思、有小幸福的人呐。围绕着这个颜色,片中所有人物的穿搭也都意外和谐起来了。
与之华关系越近的人,就越显现出“之华蓝”。 不仅衣服,片中许多场景也被刷上了深浅不一的蓝色,比如之华父母家的栅栏,之华之南小时候家里的门,学校里的围墙,帮之华收信的老人家的门等等,都是蓝色的。整部电影多数时候的色调也是偏清冷的。
《你好,之华》剧情
袁之华(周迅饰)代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参加初中同学会,遇见了彼时倾慕的学长尹川(秦昊饰)。阴错阳差地,之华开始透过没留地址的书信重拾失落的年少岁月,向尹川倾诉心事。另一厢,收到信的尹川把回信寄往之南的老家,被之南女儿睦睦收到。
睦睦也以之南的名义回信,希望探寻母亲的青春时代。一连串错位的倾诉与追忆,尘封往事在字里行间慢慢苏醒,渐渐揭开了两姐妹、三世代之间交相缠绕的故事。
㈡ 影视作品众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哪些作品是你百看不厌的呢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张国荣把程蝶衣那种不成魔不成活给演活了,真的,除了张国荣,再无程蝶衣。影片的色调大部分是偏冷偏暗的,从一开始的黑白到后面童年时间的暖色调,再后面,就全是冷色调了。
影片的色调决定了故事的基调。这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人物的命运都是悲惨的,让人为之惋惜。影片的构图也十分精彩,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㈢ 影片基调的介绍
影片基调:表示影片的主要精神、概念与情调。电影表现手法之一
㈣ 求经典韩国电影,以伤感作基调的
楼主和我一样,都喜欢这种悲情的爱情片,韩国人也很擅长这方面,国产片拍过这么好看的么,楼主看看我的推荐吧,这样你才能找到你真正想看的类型。
不多说了,推荐电影如下,你就只管看吧,如果有一部我推荐的电影你认为浪费了你的时间,请你告诉我,我马上去自杀:(首推假如爱有天意!!!!)
《假如爱有天意》
《我脑中的橡皮擦》
《雏菊》
《悲伤电影》
《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周》(多层次故事结构电影)
《傻瓜》
《外婆的家》这个虽然不是爱情片,但有一种比爱情更强大的力量叫亲情!!
《我的爱》(多层次故事结构电影)
《人狗奇缘》也不是爱情片,但可以比爱情片更感人!!!!!
还有野蛮三部曲(野蛮女友、野蛮师姐、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也都值得一看,本人看遍韩国悲剧爱情电影,但我认为这种类型电影《假如爱有天意》是第一高度,至今无人超越(个人观点)
㈤ 基调 是什么意思
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
摄影中影调来源于音乐,来源于音乐中的术语,是因为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的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是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5)电影故事基调扩展阅读:
电影中的色彩基调,是一部影片色彩构成的总倾向,也是一种色彩或几种相近的色彩所构成的主导色调。它使全片在色彩视觉上、感觉上、呈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色彩基调效果。
色调,是导演在开拍前必须确定的视觉语言形式之一。那么,这对于摄影师、美术师来说,则意味着色调不是一种画面色彩形式效果,而是场景中众多色彩关系的总和。
实际上,在创作中影片色彩基调就是影片色彩色调,只是在表达时,用法不同而已。
基调、色调的艺术处理,在全片和某一场景中,可以是不同的色彩形式。按色彩明度划分,可以分为亮调子和暗调子,浓调子和淡调子;按色性划分则又可以分为冷调子和暖调子;
按色别划分,可分为蓝调子、绿调子、红调子等。重要的是,在影片中要形成不同的色彩风格,就要有一种总体构成关系。没有色彩倾向,全片就没有基调,就没有色调关系。
在影片创作中,色彩基调、色调的形成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就要看在全片若干场景中色彩的倾向性。而在一个镜头画面中,则要看在画面内的色彩配置关系。
㈥ 电影《活着》赏析
---关于中国小说影视中的悲剧
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推出了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乃至现在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张艺谋根据其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活着》,并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斩获3项大奖。尽管电影的主要情节题材取于小说,但是电影与小说的故事基调却不尽相同。小说竭力塑造出一种忧虑和紧张气氛,力图让读者沉浸于无法摆脱的悲剧氛围中;而电影则削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戏剧突变成份上也有所削弱。
小说版本的《活着》,总是弥漫着无穷无尽的死亡气息。主人公福贵,见证了身边四代亲人的相继离世,经历了生命中的大苦大悲大难大劫。父亲跌落粪缸而亡,母亲病重思子而逝,儿子抽血夭折,女儿难产夺命,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死,孙子吃豆噎死。作者总是先营造一个安逸美好的现状,然后现实的打击接踵而来,将美好的梦境粉碎的彻底,凸显出现实的残忍,令读者悲伤和绝望的无以加复。 电影版本的《活着》所营造出的故事基调并没有像原著那样沉重。张艺谋导演让家珍、二喜和馒头都活了下来,一家人最后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饭。相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讲,电影版《活着》算是以喜剧收尾,给观众聊以慰藉。
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通情达理温柔贤惠的妻子。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有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
一、“无力把握”在《活着》中的表现
1、偶然因素(有庆、凤霞)
2、历史因素(有庆、龙二、春生、镇长、凤霞)
3、现实生活中的人力不可抗因素,如“天灾”
二、电影对人生“活着”的看法
1、“福贵,咱可得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2、“不想活也得活……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好受,但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也得受着”
三、生活不是灰色(悲剧)的
1、人情(老全)
2、亲情
3、爱情
4、温情(别春生)
5、中国人的诙谐
四、一代又一代不灭的希望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那时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㈦ 您认为的武侠电影的基调是什么
如果要论武侠,那应该就是英雄主义,往往大侠是和英雄划上等号的。香港武侠引用原著的那些画面似乎都比较灰暗,不过一些喜剧的就比较好了,比如《老鼠爱上猫》等,不过个人比较欣赏《决战紫禁之巅》,不过要论浪漫嘛,要属《剑蝶》。
㈧ 电影《悬崖之上》是讲述怎样的故事
《悬崖之上》的背景是以白雪和人物身穿黑色服装构成的主要色调,暗示着革命事业处在了一个艰难的阶段,也暗示革命者和叛徒之间的黑白较量,给人一种压抑的感情,让人想要去突破这种压抑,而最后的结尾也是以背叛者被杀害而冲破了这种压抑,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电影拍摄中,主要采用了人物特写、中景、全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作为潜伏者,他在烧毁同伴给他的纸条时,用了人物特写,他的面部表情比较凝重,中景拍摄他的手部动作,纸条在烧毁的同时也被他的手慢慢碾碎,这样细致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侧面传达出任务的艰巨,以及担心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张毅饰演的张宪臣被枪决的时候,近景拍摄了他的手颤抖着点烟,掩饰自己的恐惧,对同伴的牺牲感到内疚。
电影开头采用了全景的方式,潜伏的四人穿着灰色简陋的服装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慢慢前行,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基调。
这部电影的主题角度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主题。人物角度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基本潜伏的人员都是冷静沉着的性格,尤其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稍显稚嫩,符合人物的性格。
道具角度方面,一本书联系着所有潜伏人员,为了能够破译失联的潜伏人员,张毅饰演的张宪臣男扮女装进入特务所监视的书店。
这本书就象征着忠诚,只有对组织忠诚的人才会知道这本书,从而破解密码。从场景角度,首先电影开头就拍摄了自然环境,白雪皑皑的森林,社会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内忧外患时期,准确的传达出故事背景。叙事结构角度,采用了正叙和倒叙相结合,电影在故事架构上有了层次感。从声音特效角度,我个人感觉最深刻就是汽车的行驶声,每次特务们出场基本都是汽车,代表着一种权利的声音,可以随意肆虐横行。
整部电影的色彩基本是黑白色,很少有彩色,而唯一穿着彩色服装的就是雷佳音饰演的叛徒,他因为背叛了组织,把潜伏者的名单告诉了特务,所以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只有他一个人每次出场都是彩色的,象征着对背叛者的嘲讽。而潜伏者能见到的其他颜色就是血液的红色,当潜伏者被逮捕,他们被枪杀的时候,被特务折磨的时候,都是鲜血淋漓,象征着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从画面看来,画面向被摄主体方向接近,画面表现的视点前移,形成了一种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具有大景别转换成小景别的各种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被大量运用,比如潜伏者被特务们追击的过程,跟随主角的位置而移动,同时也切换了不同的镜头,来拍摄追击者和被追击者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台词的呈现,可以更加细致的深入故事人物。
拉镜头在潜伏者缓慢行走在覆盖大雪的森林里,整个背景都是白色的,潜伏者就像黑点一样在电影远处,使观众的观看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在张毅饰演的张宪臣被抓捕后准枪杀的时候,是用的仰拍,这种角度是表达人物的性格,一种信仰,一种不屈的革命精神,即使是死,也是死的伟大。
封闭式、开放式构图也被采用,主要就是特务开会,商量对策,潜伏者被软禁的时候,叙事所需的元素都在画框之中。开放式构图则需要画外空间,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和张毅饰演的张宪臣站在阳台上,俯瞰下面的房子被白雪覆盖,暗示革命任务异常艰巨,接下来会被特务逮捕。
电影的中对蒙太奇的使用也很多,当两组潜伏者走散时,一组侥幸逃脱在外收集情报,二组误入特务圈套被软禁了,这两组镜头衔接,最后两组汇合,寓意着无论何时,身在何地,革命家们都会因为革命事业而汇聚在一起。
电影技术的更新带动了电影语言发展,从2D发展到3D和4D,人物和背景都可以虚拟化,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完成了更多不可能的平行世界,电影有更多的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