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电影波斯语是真实故事吗

电影波斯语是真实故事吗

发布时间:2022-11-25 14:20:32

『壹』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 原型最后结果如何

波斯语课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好莱坞影片,由讲述的二战期间,一个不懂波兰语的人自创了波兰语”,教会了一个纳粹军官,反映出了当时二战的残酷,和主角的机智。那么,波斯语课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原型最后结果如何?其实波斯语课真实事件在历史上找不到依据,电影也是受到相关事件的启发写的剧本,因此我们无法知道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

电影剧情简介

电影中的主角在战乱下非常狼狈,甚至差点就死在了德军的枪口下,不过他用一本面包换来的书籍保住了性命,他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教一个后勤军官学波斯语,实际上他根本不会波斯语,教的语言是临时自创的,而且那些预言其实是被囚禁的犹太人姓名,军官居然也没看出破绽,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主角的智慧。

电影不仅仅是反映主角的智慧,更是把当时的历史事件带进电影,让人们深思,应发人们对当时残酷战争的思考,让大家明白,战争是残忍的,压迫是令人发指的,也在呼吁人们抵制战争,无论是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没有好处的,战争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赢家了。

『贰』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原型是什么

影片开头说的是“受真实事件启发 ”,而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故事情节存在一定的虚假创作成分,没有真实事件原型。

这只是一个受真实事件启发而虚构的故事,并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就好比007的故事是伊恩·弗莱明受西德尼·赖利的间谍经历启发而虚构的,但007的故事和西德尼·赖利的间谍经历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个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很多情节是不现实的。

简介

《波斯语课》是瓦迪姆·佩尔曼执导的战争剧情片,拉斯·艾丁格、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主演,于2020年2月2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21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沃夫冈·柯尔海斯受到真实事件启发所著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年轻的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为求活命,假冒波斯人为集中营的军官科赫教授波斯语,二人之间产生不同寻常的友谊的故事。


『叁』 《波斯语课》的真实事件是什么样的,,

《波斯语课》并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是受到影片开头“inspired by true events”这句话的影响,加上字幕翻译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有原型。

事实上这里用inspired by而不是based on。events也不是story,所以翻译为故事灵感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会比较合适。

电影的确是有改编的故事基础的,故事来自于编剧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说Erfinng einer Sprache。原著是德语,标题翻译过来是《语言的发明》,小说故事基本和电影一样。

角色介绍

1、吉尔斯

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比利时犹太拉比的儿子,靠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才侥幸从纳粹枪口下逃生,但德国军官科赫看中并要求教他波斯语,他只好小心翼翼地编造不存在的“波斯语”。在集中营的700余天里,他每分每秒都可能因为错误而丢掉性命,而强大的求生欲让他想尽办法瞒天过海。

2、克劳斯·科赫

演员;拉斯·艾丁格

好斗但文雅的德国纳粹军官,战前是一名厨师,梦想在战争结束后去伊朗德黑兰开餐厅,非常渴望学习波斯语,因此悬赏让下属找一个会讲波斯语的囚犯来教自己。他不能容忍欺骗,所以不断警告吉尔斯,如果发现吉尔斯在撒谎就会将其处死,对吉尔斯来说,他既是死敌也是自己的生命线。

『肆』 影评︱《波斯语课》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能救命

此刻,我正坐在书桌前。透过窗户,我看到一轮明月,生活如此安宁美好。

可,我的心,依旧沉浸在电影《波斯语课》的情节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起了《易经》中的蒙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意思是说,学习,是学生主动来找老师学习,而不是,老师去找学生。

之所以,想起这个,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学生和老师奇特的,甚至有点荒诞的关系。老师战战兢兢去给学生上课,学生随时会开枪打死老师。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样反常的事件?

有的,世界就这样复杂。

(一)

我们把历史的大书,快速翻到二战那一页。定位在德国德军的集中营,焦点是一位叫作吉尔斯的犹太囚犯。他九死一生的传奇的经历,让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电影开始,就是几个德军士兵残酷枪杀一波又一波犹太人。这中间,吉尔斯假装中枪跌倒在地。被德军士兵识破,他大喊,他是波斯人。还拿出一本波斯语书来证明。

因为德军士兵的上级领导科赫曾经说,需要一个波斯人。于是,吉尔斯这个假冒的波斯人勉强活下来,被带到军营。

就这样,故事甫始,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开启了主人公的心灵冒险之旅。我们知道,一个慌话,就得需要一万个一千个谎话来圆。比如,电影《欢迎来北方2》中的主人公昆伦汀。为了面子,对媒体撒谎,最后谎言被戳穿,生活陷入四面楚歌之窘境。

而,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吉尔斯为了活命,编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谎言。一句说错或者一个单词说错,就万劫不复,没有改错机会。

(二)

电影《美丽人生》,同样讲述二战苦难历史。一对父子被抓进集中营。那个善良乐观的父亲,为了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我们在玩一个游戏。最终等来了胜利,父亲却惨死在纳粹枪口之下。

在纳粹铁蹄蹂躏之下,无数的无辜的人们,悲惨死去。能在纳粹的集中营活下来,得像猫一样要有九条命。

我们还是说回这部电影,我们来看看主人公吉尔斯,是怎样活下来的?

为了搞清楚这部电影,我们需要知道两人物。一个就是这个吉尔斯,假波斯人,囚犯,也就是电影中的“老师”。他是犹太拉比的儿子,只会一个波斯语“爸爸”。瘦弱,机智,记忆力超强。

一个是德国军官科赫,就是所谓的“学生”。他的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强壮,跋扈霸道。他战前是一名厨师,他有一个哥哥在德黑兰。他心心念念想学习波斯语,计划在战争结束后,去找哥哥。

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这样的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相遇。

假设,吉尔斯真是波兰人,真会波斯语,这故事就会平淡无奇,也不会拍成电影。

故事之所以有强大的情感张力,是因为吉尔斯是假冒的。不懂波斯语,怎么能教波斯语呢?

这个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把人逼急了,什么招都能想出来。

为了活着,我们的主人公开始自创“波斯语”。说白了,就是瞎编。可,一个两个,好凑合。一百个,一千个,怎么凑合?最后,在帮军官科赫抄写囚犯名单时,他忽然来了灵感。用每一个囚犯的名字的词根来编写单词,这样就容易的多。最难的是,编写的每个单词都要记住,记牢。出任何纰漏都是灭顶之灾。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自此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词汇。他在厨房工作,不管看到什么物件,就瞎编一个单词,并记住。我想那样的时刻,这个吉尔斯是用生命来记忆。

军官科赫,之所以能站在那个高位上,可以想到,他并不笨。他说,他最痛恨的是骗子和小偷。对吉尔斯的真假,也有一个渐渐考察的过程。

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在那样的非人的环境中,吉尔斯不小心把一个单词的词意搞错,被军官科赫暴打一顿。这还不够,还惩罚他去采石场工作。被折磨到虚脱,累倒在工地。躺在囚牢里,奄奄一息等死。

或许是,精神高度集中在自创“波斯语”的事情中,昏迷不醒的状态中,他嘟囔的竟然都是自创的假波斯语。而,这些语言,只有军官科赫能听懂。这个时候,科赫才坚定的相信吉尔斯是真正的波斯人。

给吉尔斯衣服,给吉尔斯肉罐头。多次保护吉尔斯不被“转移”。这里的转移,大多指去了天堂。

记得,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曾经记录过残酷的集中营的生活。他说,假若一个囚犯,如果鞋子烂的不能穿了,都会大哭。因为,在集中营囚犯要干活的,走路太慢或干活不利索,都会被打死。当一个囚犯死了,别的人都会去抢死人的衣服,只为了活着。女犯,会咬破手指,把血涂在脸上。男囚犯,用玻璃刮脸,都是为了显得自己年轻一点,可以活得长久一点。(不是原话,大意如此)

当这个军官科赫能给吉尔斯衣服,鞋子和肉罐头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一般敌人和囚犯之间的关系,不比寻常。

而,这个电影,妙就妙在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随便贴标签概念化的刽子手与囚徒。我们发现,军官科赫,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有同情心,有对未来的规划,也是误入歧途,才当了纳粹军官。

而,吉尔斯,也怕过,也曾想着逃走。因为到处都是电网,是枪口,才又返回了集中营。在那个连自己都吃不饱的地狱般的地方,他还把军官科赫送他的肉罐头给了牢房里身体更虚弱的兄弟俩。也是因为这一点点善意,在关键时刻,其中一个人,挺身而出保护了他。使得他得以幸存。从这个细节,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电影《巨齿鲨》中,乔纳斯和伙伴们,想尽办法杀死了巨齿鲨,正在拍照相庆。结果,出现了另外一头巨齿鲨,又把电影掀起波澜。

而,在这部电影中,吉尔斯是唯一的波斯人,假的很真的波斯人。就在他取得军官科赫的信任,能稍微喘息一口气的时候。“坏消息”传来,集中营又来了一个真的波斯人。于是,气氛又莫名的紧张起来。坐在屏幕前的我,都不由自主的为吉尔斯揪心。我甚至,希望那个波斯人,最好是个哑巴。

好在,这个时候,事情又出现反转。有人抢先一步杀了这个真的波斯人。而,他也因此死在德军士兵的枪下。这个人,就是吉尔斯之前帮助过的犹太兄弟俩中的哥哥。

(三)

在军官科赫的保护下,我们的主人公吉尔斯终于等来了胜利。

而,科赫在吉尔斯的教育下,竟然能用假的波斯语做诗了。达到这种程度,得储备多少单词啊!

当胜利的曙光照亮集中营的时候,德军开始准备做撤退,逃跑的工作。临行前,德军烧毁了所有重要文件,包括千千万万的囚犯名单。

军官科赫在最后逃跑时,顺便也把吉尔斯带出了集中营。这个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如同兄弟一般。

也算是给教会他波斯语老师的一点回报。坏人,也不是一直都坏,这也是人性复杂的地方。

最让人震撼的地方,是结尾。科赫在机场用假波斯语和人交流,被发现有蹊跷,现场逮捕。或许,那一刻,科赫才明白他被骗了。

而,吉尔斯跑过危险,最后到了盟军驻地。

当盟军向他询问,他记得几个集中营囚犯的名字时?他说,他记得2840个。当这样的数字说出来之后,把一屋子的人都震惊了。

原来,在集中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为了给科赫教波斯语,也为了活命,硬是记住了2840个名字。冒险,蒙混过关,等来了胜利的一天。

他因此,成了历史的见证人。他创造了一段奇迹,他也成了纳粹暴行的记录者。

也是因为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竟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且,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好电影,会让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两个小时,似乎很快就过去了。电影结束了,还觉得意味深长。给人的离场感觉也好,觉得还想再看一遍。

之前,我介绍过不少经典老片。这是一部新电影,2021年3月19日,在大陆上映。豆瓣评分8.1,真心不错。

烂片和好片的区别,就如同杂牌汽车和奔驰的区别,感觉截然不同。

而,看这部电影就如同开着奔驰,行驶在心灵的大道上,不信,你可以试试。

『伍』 《波斯语课》这部电影为何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电影中故事的构思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每一个画面和转场都让人觉得惊心动魄。通过描绘军营中的德国士兵对犹太囚犯的肆意虐待和杀害,上尉和雷扎的这份“友情”在种种冷血的行为下似乎显得格外的有温,度和有力量。在雷扎屡次三番陷入险境时,上尉总是剧情极具张力,残酷之余却又笑料不断。严肃的大屠杀题材和黑色幽默融合得恰到好处,结局的反转也令人觉得很为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吉尔斯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吉尔斯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陆』 《波斯语课》的真实事件是什么样的

《波斯语课》并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是受到影片开头“inspired by true events”这句话的影响,加上字幕翻译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有原型。

事实上这里用inspired by而不是based on。events也不是story,所以翻译为故事灵感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会比较合适。

电影的确是有改编的故事基础的,故事来自于编剧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说Erfinng einer Sprache。原著是德语,标题翻译过来是《语言的发明》,小说故事基本和电影一样。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被逮捕,并被送往德国的一个集中营。他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逃避了枪决。

虽然这个谎言暂时拯救了他,但吉尔斯被德国军官科赫(拉斯·艾丁格饰)看中并要求教他波斯语。对波斯语一窍不通的吉尔斯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只能每天心惊胆战地编造“波斯语”单词求生。

科赫对吉尔斯的袒护,引起另一位党卫军警卫(约纳斯·奈伊饰)对吉尔斯的怀疑,在七百多天的集中营生活里,吉尔斯每一天都与死亡擦肩,他不知道这门只有两个人知道的语言,究竟能帮自己隐瞒多久。

『柒』 《波斯语课》的真实事件是什么样的,,

电影《波斯语课》由导演瓦蒂姆•佩尔曼执导,于2020年2月22日于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讲的是二战时期,德国军官克劳斯•科赫与犹太人吉尔斯俩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故事。

在进入集中营前吉尔斯偶然得到一本波斯语书,为了活命,谎称自己是波斯人,德国军官克劳斯•科赫想战后到德黑兰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因而他下令保住了吉尔斯的命,并安排他到厨房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教他波斯语;完全不懂波斯语的吉尔斯,每天必须编出新的单词,并记住教给军官的每一个“波斯语”单词而活命。

因为名字,吉尔斯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克劳斯军官为了学会所谓的“波斯语”,对吉尔斯保留了一份好感,甚至在德军败了的时候,然后把吉尔斯救下,携带他逃跑。

但讽刺的是,他因为吉尔斯教授自己“波斯语”救下了主人公,却在逃跑时因为自己所学的这门根本不存在的语言,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首尾呼应的剪辑方式,让题眼“名字”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讽刺意义。

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比利时人,因为共享着同一门语言而产生了微妙古怪的亲近感。这门凭空臆想出的语言在他们之外并不流通,因而这种链接是如此私密而且如此罕有。语言,传达着信息,附着着情感的语言,在敌我间,在枪和猎物间,在鹰和麻雀间,猫与老鼠间,再造了一重关系。

听与说,问与答,在比利时俘虏和德意志后勤军官之间,形成了常规之外的羁绊。导演为了塑造主人公之间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两人相处时用窗外射进来的自然光,光晕的晕染下,不考虑到当时的背景,更像是两位挚友在吟诗作对,更渲染了两人之间这种“暧昧”的关系,为最后克劳斯放走吉尔斯埋下伏笔。

战争所摧毁的是家园,而最初在土地上建起家园的,是人。他们每一个都有名字,都有家乡,在被战争夺走生命前,他们每一个都有希冀,和恐惧,战争是如此暴虐,能弥合分歧的只有爱与和平。

『捌』 影评|《波斯语课》,自创一门语言的背后...

风把云吹向东方

在那里

处处是渴望和平的灵魂

我知道我会幸福

随着云飘向的地方

上面这是一首诗。诗,必须是需要语言承载的。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赖以沟通、交流的工具。当我们不懂某门语言的时候,别人说的话我们听不懂,更是无法了解这个人的内在。语言,在人类历史中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经由地区、文化、需求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体系,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运用过程,方能达到它沟通和交流的功能。如果说,让你在一天、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创立一门新的语言,你能做到吗?这像是个天方夜谭,对吧?能做到的都会是一个奇迹,即便自己真的能够创立一个体系,也很难把自己的体系在短时间内记住,因为语言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牢记和使用,才能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奇迹的发生不能说不可能,在强大的求生欲面前它便可以成为可能。

但是,语言也只不过是一些符号,人们约定成俗地使用它们,赋予了它们统一的意义,便有了交流的功能。那么,如果是两个人,共同约定某些符号,也赋予它们统一的意义,那它也可以成为一种语言,只不过是,这种语言只存在于这两个人之间,只有彼此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作为了解一个人,它已经绰绰有余了。但是,想要以它来谋生,或者以它来获得某种救赎,那可就不一定了。而作了上面那首诗的人,世界上也仅有另一个人了解他内在的渴求了。

看完最近热度很高的一部外文电影《波斯语课》,陷入一种悲伤之中。主人公做到了我上面所讲的奇迹,就如他逃跑时在树林里遇见的那个人,说,自创一门语言?不可能吧。不过,根据故事发生的场景,这种惊人的能力就这么激发出来了,因为迫使这种奇迹发生是在纳粹的压迫之下,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葬送性命的集中营里。

故事的开头由一本波斯语的书开始,首页Baba的发音听起来颇有几分亲切感,因为这个也是我初学波斯语时第一个学习的单词,它的意思是“爸爸”。因为这本书,这位名叫吉尔斯的小伙子逃过了一劫。他在死人堆里握着这本书声称自己是个波斯人,士兵们没有扣下子弹,因为他们要杀的只是犹太人。当时不像现在,没有网络,说自己是哪国人还真的没有人能够辨识出你的真伪。加上德国人和波斯人都属于雅利安人人种,他们对波斯人并没有种族愤恨,再加上那个年代人口流通少,还真没有几个德国人知道真正的波斯语又是如何的。那么,故事就有了。

吉尔斯被押到营里,他意外地被一位上尉留了下来,暂时免去了杀身之祸,原因是这位上尉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渴求——他渴望学习波斯语。这也是影片比较牵动人心的一部分。上尉为什么钟情于波斯语,并冒险把一个声称自己是波斯人,自己又无法确定的囚犯留在身边,并且还愿意跟他学习呢?

影片中除了讲述这位小伙子在求生面前如何在短时间内自创一门语言来蒙骗这位上尉,另一方面也通过上尉这个人物来诉说那些纳粹的“帮凶们”(为希特勒效劳的所有人)的内心世界。上面那首诗便是来自这位上尉的内心,这门只有两个人懂的语言反而给了上尉一个安全的倾诉区域,他尽可使用这门吉尔斯胡编的语言来袒露自己的心声。他的童年、少年、成年,以及内心对和平的渴望。他渴望“东方”,而东方指的就是德黑兰,波斯。不知是否他的哥哥真的在那里,还是他冥冥中觉得那里才是和平的象征,他心心念就是为了去那里。

影片中被杀害者的部分名单

即使上尉半信半疑吉尔斯是个波斯人,但他内在的渴望驱使他暂时不杀害他,并要求吉尔斯担任自己的波斯语老师。而吉尔斯压根没听过任何的波斯语,为了活命,他需要快速编造一门语言,把它当波斯语教给上尉。有很多的细节,特别是他尝试用背记囚犯的名字来做拓展的单词,才有了后面让人流眼泪的地方。对于吉尔斯来说,他教给上尉的每一个单词就是每一个丧命的犹太人的名字。当时纳粹的势力被其他盟军摧毁,他们把所有纸质的证据(囚犯的名单等)烧毁之后,人们都无从知道在一个营里到底多少人被关,多少人被杀。因为上尉这个不为人知的,内心的巨大秘密而想学波斯语的渴望引发了吉尔斯巨大的背记潜能,他在短短时间内记住了2840个犹太人的姓名。

当那些人的名字从他口中一个一个说出来,那一刻我流眼泪了。那些名字的背后反映出多么可怕的人间浩劫。

我和先生2017年去欧洲探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先生的大哥把我们领到一个墓园,里面葬着当时被杀害的很多犹太人。墓园的外围,四面的墙上刻着当时被杀害的,能够记录在册的人名。一面面的墙,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编号,当时有记录在册就有6百万人被杀害。

影片里,上尉对和平、对幸福的向往,也许也是很多身不由己的“帮凶”的缩写。在战争面前,生存、温饱是第一要素,那些对幸福的向往也只能深埋心底。

看完影片久久不能平静,和先生聊着德国。在德国探亲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很好。我说,现在的和平面貌真想象不出当时那种血腥的场面。人可以疯狂、狠毒到那种地步,他(希特勒)的内心不会不安吗?你觉得他的灵魂现在会不会还在痛苦?

先生点点头。

我又说,他在下一个世界难道没有进步的机会了?永远都痛苦吗?

先生的回答让我对有生之年要保持善念更加敬畏:

“你会为他祈祷吗?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人会为他祈祷。那他的灵魂又怎么会进步呢?人们会毫不犹豫地为甘地祈祷,为曼德拉祈祷,为特雷莎修女祈祷,但是没有人会为他祈祷。”

嗯......那就把他交给世界的定律来处理吧。

观影期间,我和先生一边看,一边猜测着结局,我们都没有猜对。听说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可能为了尊重原来的故事,上尉这个角色展示得不是很饱满。上尉这个角色,他内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渴求,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挖掘,或者结局会像我和先生猜测的那样,也许会更加让人动容一些。不过,真实的故事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鲜活地把历史呈现给我们,上尉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个体的渴求完全比不上让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也可以说,像上尉这样的帮凶们的渴求,在无辜的生命面前是不值一提的,甚至是可耻的。

真实的故事、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引以为鉴,不再重蹈覆辙,不再出现纷争和战争,人类,是有这样的能力走向成熟的。感谢电影制作者们让我们看到这段历史。

『玖』 如何评价电影《波斯语课》

评价:

战争破坏了日常生活秩序,重建了新的秩序。德国纳粹的集中营里,人们的日常身份通通被抹去,只剩下迫害者与受迫害者的角色对立。于是,对于那些服从并习惯了新秩序的德国士兵而言,他们不再有基本的良知,只觉得执行命令才是合理的行为。

正是纳粹的历史提醒了我们,人类竟然这么容易受操控,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独立思考和判断善恶的能力,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点,二战发生的一切在今天还会重演。

详细介绍:

《波斯语课》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被抓的犹太人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营中有个德国上尉在找人教他说波斯语,从而让这个犹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捡回了一条命。

于是,男主用两千多个集中营犹太人的名字,创造了一门新的语言蒙混过关,上尉则学习热情高涨,从每天学四个单词,到每天学四十个单词,还自己制作了单词卡用来背诵,简直比考四六级的大学生们努力多了,却没有意识到他拼命学习的根本是一门不存在的语言。

阅读全文

与电影波斯语是真实故事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电影女孩分手跟别的男人 浏览:63
经典搞笑恐怖鬼电影 浏览:884
海底两万里1997电影国语在线观看 浏览:627
2021年新电影你好李焕英 浏览:902
韩剧小弟看上黑社会大嫂电影名字 浏览:64
英语经典励志电影对白 浏览:61
电影什么女维维 浏览:414
最近又什么新电影 浏览:792
戴在头上可以看电影的叫什么 浏览:766
战争之王电影在哪个平台上看 浏览:144
美国麻辣老师电影 浏览:345
成龙最近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37
韩国电影在线观看中文版 浏览:478
如何实行电影分级 浏览:370
米老鼠的电影名字叫什么 浏览:69
看电影安娜 浏览:317
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1电影 浏览:620
日本电影优势是什么意思 浏览:90
韩国电影新爸爸百度百科 浏览:407
哪些电影中用过解脱这首歌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