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约伯和保罗的磨难:为什么要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日乐趣的远景。
在《圣经》中,约伯正是历经了各种磨难和危险,才培养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保罗正是因为有了坐牢的经历,才使得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使他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人生的磨难和痛苦是精神的最高境界,经历了这些过程的人,他们不会再感到悲观失望,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永远不会褪色。
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你给欢乐下了请帖,虔诚地请它与你做伴,可是,痛苦却蛮横地挤进来,在你身旁纠缠不休。这种情境恐怕是每个人都领受过的。但在这种境地下,你仍然没有理由放弃你的生活愿望,看看下面的故事。
在一次航行中,由于海风袭来卷起很大的浪潮把船打沉了,船上人员死伤无数。有一个人却侥幸得到了一个救生艇而幸免,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上颠簸起伏,他迷失了方向,救援人员也没有找到他。
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灾难使他除了这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自己的眼镜也丢了,他的心灰暗到了极点,无助地望着天边。
忽然,他看到一片片阑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地划着救生艇,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
但是他没有死心,仍然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他想既然那里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还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
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远处闪现,像是在对他招手。
就这样,三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他。有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
第四天,他依然向着那片让他有生还希望的灯光划着。最后,他实在是支撑不住了,昏倒在了艇上,即便如此,他脑海中始终闪现着那片灯光,依然认为自己能够活着到达那片有灯光的港湾或码头。
到了晚上,终于有一艘经过的船把他救了上来。当他醒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
当有人问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
大家顺着他指的地方望去,那里不是灯光,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
生命的路上,谁都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的希望,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像常规的舆论低头,就会渡过难关。
关于希望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水流湍急,他被水冲得不知所措,只好顺流而下。他拼命地在水中乱抓,希望能抓住什么东西来救自己一命,但是手里抓到的除了水之外,连根水草都捞不着。
他心想:“这下完了,没救了!”就这样想着,他身上也就没有了力气,他停止了挣扎,向下沉去。
忽然,他想起在不远处的河岸边有一棵树,有些树枝一直伸到河水里面,他可以抱住那棵树,希望之火又在他心中重新燃起。于是他使出浑身力气挣扎到那棵树的旁边。可是伸到河里的那一截树枝早已枯死了,他刚拽住树枝,就听到“咔嚓”一声,树枝断了。
就在这时,有位樵夫及时赶到,将他从河中救了上来。事后他说:“要不是心中想着那截枯树枝,我根本等不到有人来救我!”
由此可见,人在绝处,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留希望,往往会创造奇迹。年轻人刚刚踏人生活,正像刚刚跨上马鞍的骑手,许许多多美丽的图画展现在眼前。这些图画,就是编织美好愿望的蓝本,能强烈地吸引和推动我们去争取未来。伏尔泰说:“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来日乐趣的图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那么人就会不再去播种,不再去建筑,不再去种植,人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尘世的享受中,人就会缺少一切。”
在我们所走的人生旅途上,不适意总是多于适意,所以一定要记住: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幸运就会在不远处等你!圣经箴言
干吗要对自己刻薄,对别人大方呢?难道你不愿意享用自己的财富?没有比刻薄自己更为十童女:成功绝不是幸运儿头上的偶然事件
成千上万的小事落在我们手里,各式各样的小机会每天都发生,它都留给我们自由运用和滥用,而它依旧默默走它的路,一无改变。
《圣经》上有一个“十童女的比喻”讲道: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
她们中五个是糊涂的,五个是明智的。糊涂的拿了灯,却没有随身带油;而明智的拿了灯,并且在壶里带了油。
因为新郎延迟,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半夜有人喊道:“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吧!”
于是,那些童女都起来,装备她们的灯。
糊涂的对明智的说:“把你们的油分些给我们吧!因为我们的灯快要灭了!”
明智的回答说:“我们的也恐怕不够,你们最好到卖油的那里去,为自己买一些吧!”
糊涂的童女去买油的时候,新郎到了。那明智的童女就同新郎进去,共赴婚宴,并把门关上了。
不久,去买油的童女回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吧!”
新郎却回答说:“我实话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明白:成功并不是降临在幸运儿头上的偶然事件,而是由人们自己把握的。有时候失败者谈起别人获得的成功,总会愤愤不平地说:“别人凭运气”、“赶上了好机会、好时候。”他们不采取行动,总是等待着有一天他们会走运。他们认为成功者的命运是一帆风顺,而自己的命运则全是倒霉。
成功者耽误不起这些时间。他们忙于解决问题,忙于勤奋工作,忙于把事情做好,忙于如何生气勃勃和乐观地对待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运和机会的垂青。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偶然事件在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略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研究。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于重力问题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步做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因此,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像牛顿那样引发出深刻的定律来。有许多发现和发明看起来纯属偶然,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发现和发明绝不是什么偶然得来的,也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些在常人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不过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性虽然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其实也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形式。
虽然时机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并不是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一方面从事手头的工作;一方面注意捕捉取得突破或成功的时机,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他们便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出路,一旦时机成熟就顺应形势或潮流,完成自己的事业。
其实,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在能够把握机遇并且充分地利用机遇的人那里,机会时刻都存在着;而在对机遇毫无知觉也不会很好地利用的人那里,即使机遇来到眼前,他也不能及时地抓住,而是常常让机会白白地失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像莱维·施特劳斯这样的成功者。
曾经有位叫莱维·施特劳斯的德国犹太人到美国旧金山去经商。除了别的商品他还带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帐篷之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下船,除了帆布,货物都一售而空。一针一线都需从外面进口的旧金山人需求之旺给莱维留下深刻印象。下船后,莱维带着帆布开始了他的“淘金”历程。他立刻就和一位挖金的矿工迎面而遇,此人抱怨道,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帐篷而是挖金时经磨耐穿的裤子。头脑灵活的莱维一点也不含糊,随即和那位矿工一起到裁缝店,用随身带着的帆布给他做了一条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亦即今日十分时髦的牛仔裤的鼻祖。那位矿工回去之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订货迅即而来。
矿工需要的是耐磨的裤子,而莱维手头只有做帐篷的帆布。如果莱维的头脑不灵活,他就只会后悔自己带错了商品,而失去这次绝好的赚钱机会。这正表明了犹太人经商方面的精明。
如何抓住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水烧开后的壶盖跳动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多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并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奇之奇。现代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可以说是机遇与危机并存,只要我们思路开阔,头脑灵活,就能够在生活中把握机遇,铸造辉煌的人生。圣经箴言
凡事自己做主,不要让任何事情玷污了自己的名誉。
❷ 电影《门徒》
主要讲述的吸毒,贩毒人群的故事。寓意就是告诫我们吸毒的危害性,不仅对自己,还有家庭和社会,害人害己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叫门徒,我自己理解是,一旦染上赌瘾,跨入吸毒者行列,就回成为毒品的奴隶。
❸ 保罗改弦易辙:为什么说信念是人一生中巨大的动力
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圣经》上是这样记录保罗的事迹的:
保罗的原名叫扫罗,生于基利加的大数城,这座城建于一条名叫昔拿士河的河边,离海不远。扫罗本是拥有罗马国籍的犹太人,出生第8天,父母就按着旧约律法,为他行了割礼。他自小就守着严谨的犹太教,热心学习并遵守摩西的律法。
当他年龄稍大时,父母就把他送到耶路撒冷做了法利赛人,跟着一位既著名又严格的法利赛教师迦马列学习旧约律法。扫罗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进步得很快,成绩也比同族里其他同年的人更好。到他成年时,他不仅熟悉旧约,严守律法,行为也循规蹈矩,按着祖宗遗传的犹太教规矩,热心侍奉神明。
但是扫罗反对耶稣,迫害刚刚接受基督教义的基督徒。因为,当耶稣在各地传福音时,常常受到别人的反对,那时反对他最厉害的就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总是夸耀自己超凡的宗教生活、对神的虔诚与对《圣经》知识的了解。他们空有许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真正运用,甚至最后和祭司长商议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也是法利赛人。他们不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所差来的那位救赎他们的人,也不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杀害了耶稣,还逼迫跟从他的人。
扫罗自幼就受法利赛人的教导,长大了自然而然也以为跟随耶稣就是与上帝作对。所以他想尽办法,去威逼迫害信耶稣的人。扫罗只要听见谁呼唤耶稣的名字,就知道谁是跟随耶稣的人,立刻不由分说地把他们拉到监狱去。
有一天,扫罗去见大祭司,求大祭司写一封捉拿信耶稣的文书,让他带到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诏告犹太人,凡是找到跟随耶稣的人,无论男女,都可以捆绑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扫罗就是如此厉害地逼迫所有跟随耶稣的人,他一个也不肯放过。
当他求得这份文书后,就启程前往大马士革。在路上,扫罗很兴奋,他得到了权力,可以捉拿一切跟随耶稣的人,把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投进监狱。就在他快到达目的地,接近中午的时候,忽然有光从天上四面照着他,他于是仆倒在地上。
这时候,扫罗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你为什么步步逼迫于我?”
扫罗当即双目失明,问:“你是谁?”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扫罗向来认为耶稣已经死了,他以为跟随耶稣的人是错的,是违反祖宗传统的,所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他哪里想到,现在向他显现的这位神,就是他所逼迫之人的精神向导,并且竟然对他说,他逼迫的不是人,而是神自己,他的名就是耶稣。原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就是逼迫耶稣,而且这位耶稣是真的死而复活了,并且是活在那些跟随他的人里面!现在扫罗不仅外面被阳光照着,他的内心也感觉照进了光来,知道他以前那样的逼迫信徒,完全是在抵挡上帝。
他立刻问耶稣:“我当做什么?”
耶稣对他说:“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有人告诉你。”
进了大马士革后,耶稣让一个名叫亚拿尼亚的信徒去见他,为他医好眼睛。扫罗于是受洗,做了耶稣的使徒。他此后改名为保罗,成为早期基督教向外邦传道的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从扫罗到保罗,他的信仰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完全改弦易辙。
我们从故事中很容易就明白: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你的信念程度。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同样,一件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奇特的故事,也可以说明信念的魔力。
基督教信仰疗法的创造人玛丽·贝克·艾迪,当时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抛弃她。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以后有31年之久,都没有再见到过儿子。
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她一直对所谓的“信心治疗法”备感兴趣。可是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却发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路时突然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她不停地痉挛,医生甚至认为她活不长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来像是送终的床上,玛丽·贝克·艾迪打开《圣经》。她后来说,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耶稣对瘫子说,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个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怎样好起来,以及怎样才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信念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勒格森·卡伊拉年轻时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他的故事同样也证明了信念的神奇力量。
勒格森仅有只够维持五天的食物,一本《圣经》和《天路历程》,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条毯子。带着这些,他急切地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他将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
对勒格森来说,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不管是多么遥远,这个梦想促使他决心要接受教育。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亚伯拉罕·林肯那样,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想要像布克·T·华盛顿那样,是华盛顿打碎了奴隶制度的枷锁,成为一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他自己和他的种族带来了希望和尊严。
勒格森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那些英雄那样能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要实现他的目标,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
不要去想勒格森名下毫无分文,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不要去想勒格森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学,也不知他会不会被大学接收;不要去想勒格森的旅途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有数百个部落,说着50多种语言,而且他对此一窍不通;不要去想所有这一切。勒格森还是出发了。他必须踏上征途。他一心只想着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帮助他把握自己命运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
他并非总是那么坚定。作为一个不大的男孩,他有时把自己的贫穷作为在学校没尽最大努力和不能成功的理由。
对勒格森来说,他和村里的许多朋友一样,原本相信居住在尼亚萨兰卡荣谷镇的穷孩子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后来从传教士提供的书籍中他发现了亚伯拉罕·林肯和布克·T·华盛顿。他们的故事启发了他,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且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于是他就有了徒步到开罗的想法。
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后,勒格森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但勒格森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
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他继续前行。
有时他与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孤独地步行。每到一个新的村庄他都非常小心,因为不知道当地人是敌意的还是友善的。有时他找到一份工作,暂时有栖身之处,但大多数夜晚却是风餐露宿。他依靠野果和其他植物维持生命。艰苦的旅途生活使他变得又瘦又弱。
一次高烧使他病得很重。好心的陌生人用草药为他治疗,并给他提供了地方休息和养病。由于疲惫不堪和心灰意冷,勒格森几次都想放弃。他推断说:“回家也许会比继续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险更好一些。”
他并未回家,而是翻开了他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继续前行。从他开始这次冒险旅行已经有15个月的时间了,他走了近1000英里,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此时,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他在坎帕拉待了6个月,干点零活,并且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
在图书馆里他找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美国大学指南书,其中的一幅插图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个看上去庄重而又友好的学院,位于华盛顿佛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成为勒格森请求的第一个具体院校,这似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决定立即给学院的主任写封信,述说自己的境况,并向学院申请希望得到奖学金。因为担心可能不被斯卡吉特接收,勒格森决定在他的微薄积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院校寄去自己的申请。
其实这大可不必,斯卡吉特的主任被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深深感动了,不仅接受了他的申请,还向他提供了奖学金和一份工作,其工资足够用以支付他上学期间的食宿费用。
勒格森向着自己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但更多的困难仍然阻挡着他的道路。要到美国去,勒格森必须具备护照和签证,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自己往返美国的费用。
勒格森只好再次拿起纸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求助信。结果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勒格森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但他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正是他非常坚信这一点,他花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双新鞋,使自己不必光着脚走进学院的大门。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地广为人知。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00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最后,经过两年多的行程,勒格森终于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成功者能终年一致地施行有效的做法以达成美梦成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各种各样的事务中呢?答案就是——信念的力量!
所以说,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坚强的意志,还需要有强烈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不要让现实俘虏了你。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圣经箴言
我只专心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全力追求前面的目标。
❹ 问:出埃及记的创作背景、
电影《出埃及记》,改编自里昂尤里斯的畅销名著。 与《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摩西的故事)以及相关题材的电影不是一回事。 本片描述保罗.纽曼饰演的以色列反对派领袖排除万难,将六百名犹太人从集中营救出,成功发动民族解放战争。伊娃.玛丽.圣饰演一名非犹太裔的军中护士,协助营救行动。全片长达三小时半,剧情推进的节奏比较缓慢,战争动作场面也只是小零星地出现,娱乐性不算高。但导演奥图.普雷明杰从多个角色的观点来探讨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初期的历史,仍不失其时代意义。 本片是一部以色列人争取自由的历史巨制,导演从多个角色的观点来探讨以色列的建国历史,对中东问题的根源作了较全面的诠释,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❺ <出埃及记>是谁演奏的
是电影《出埃及记》主题曲,马克西姆演奏。而《出埃及记》正是《圣经》中故事。网上找来的资料:有些影音乐必需要依附催生它的电影而存在,有的电影音乐却恰恰相反,它是为某部电影而生,但最终它却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为它做诠释,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注解使它显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戏剧性已经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于一部电影可能给它的,于是,它获得自由,独立,以及长久的生命力,有时,它甚至比它最初所依附的电影拥有更久远的拥戴和记忆。《出埃及记》的电影主题曲就是为数不多的比电影更广为人知的电影音乐之一。 依据《圣经》中《出埃及记》故事改编的电影有三部,他们是1956年的《十诫》,由查尔顿.赫斯顿扮演摩西,1960年由保罗.纽曼主演的《出埃及记》,以及1998年由“梦工厂”制作的卡通巨片《埃及王子》,和其它两部相比,《出埃及记》几乎是最不为人知的一部。但《出埃及记》的主题音乐却是所有的电影音乐中最感人、最悲壮的,它已经摆脱了那部一闪而过、在很多辞典中都查不到资料的电影《出埃及记》,并获得某种永恒的生命力,足以用来诠释某种更为广博、更为深刻、更为苦痛但却更为深沉和坚韧的人与事。 《出埃及记》是《旧约》中的第二大章,一开始,残暴的埃及法老下令把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丢在河里,唯独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成年以后的摩西被耶和华所启示,决心拯救在埃及人重压下的他的同胞,耶和华先后降下水变血之灾、蛙灾、蝇灾和雹灾都未能使法老有所悔改,于是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法老派兵追杀,被获得耶和华帮助的摩西淹没在海中。以色列人到达西奈山后,耶和华在火中降临,并传下十诫。 这样的故事是适合电影来表现的,它几乎容纳了一部电影所需要的全部戏剧因素却又并不显得突兀,种族冲突、信仰的冲突、灾难、追杀,几乎每一小节都可以被用来大作文章。所以,《十诫》、《出埃及记》都长达近四个小时。 被改编成电影后,《出埃及记》的故事有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动,但编导还是很谨慎的,这样的题材,一个不小心,就会招致人们的垢骂,除非你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拍一部《基督最后的诱惑》那样的片子。所以,在《十诫》以及《出埃及记》中,编导们“既尊重历史又做了合理的想象”,为摩西配上了一位美丽的伴侣,以便使这个原本充满男性气质的故事增添些可看性,摩西被启示的年龄在原书中是80岁,在电影中也被含糊过去了,白发苍苍的老头有什么好看?诚如亦舒所说,她最不爱看马普尔小姐破案,因为她是老旦,白发萧萧挣扎着去办案,有什么意思?还是俊男美女更入眼。于是我们看到的摩西,是保罗.纽曼和查尔顿.赫斯顿,好莱坞男性神话的代言人。 《出埃及记》和《十诫》中的特技也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无疑,在当时的条件下拍摄《出埃及记》故事,需要巨大的勇气,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那些显示神迹的大场面看起来真实可信,那需要超乎前人的巨大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从这点上来讲,《出埃及记》和《十诫》的创作者们比卢卡斯要伟大得多,因为他们没有先例可援,更没有数字技术的帮助。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制作方式,使得《出埃及记》至少充满了真诚,那种不单单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更是要显示信仰的力量的真诚态度在片中处处可见,大概也正因为这样,这部电影才能培植出那样一首大气磅礴的主题音乐。 乐曲的开始,是沉重的叙述,这一段总让我想象出许多人前行的景象,随后,那种沉重到达它的极端,似乎就要到了转机出现的边缘,乐句在有可能变得昂扬的希望中努力振奋,但在一个简短的对延伸主题的重复之后,音乐又回到最初的悲郁、沉重主题之中,但隐隐地,在这一次的重复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东西,那是一种被压抑的愤怒,一种觉醒后的期待,终于,它酿成了一种终于变得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前行,最终到达它极盛的顶峰,并且显出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但忽然,一把小提琴从乐队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用一种凄婉的语调再一次重复了主题,象是回忆,象是提醒,并且几次就在差一点无法继续的哽咽中变弱,这一段倾诉导致了乐队对主题的再一次重复,只是这一次重复有了不同的意义,它变得沉着、坚定,并不断递进,最终在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最强音符上停止。 然后,是静默。对苦难的静默,对我们自身无法超越的事物的静默。我们自身的经历在这种音乐中变得渺小,我们的静默,也是我们致敬的方式,对可知的、不可知的力量,以及我们内心的空白状态。 参考资料:原创回答团 灭0行动
❻ 跪求《公元:后圣经故事》2015年百度网盘资源,胡安·巴勃罗·迪·帕塞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WSNEFDMAwbaqUjJ1t7Yg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