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短片为什么
我最喜欢《回归》这个短片,见证了祖国繁荣富强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当初《我和我的祖国》发布海报的时候,我习惯性会觉得,这不过是一部在国庆黄金周的固定节目,应该也没啥可聊的。但当曝光的信息越来越多,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导演,来执导七部小短片,这些短片背景,分别会放在祖国70年来值得纪念的时刻,影片这样的组成结构,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师傅,有警官,有谈判升旗负责人,有升旗手,每个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点水,且不说短片时长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时间,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不过影片时间的主题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师傅是代表岁月情感时间,谈判升旗负责人代表重大历史时刻时间,升旗手代表物理精准时间,三个时间最后汇集到一点,如同时间一样精准。而且当罗大佑版本的《东方之珠》响起时,可以说很意味深长了。希望以后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❷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短片为什么
我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前夜》。因为这部片子主旋律,命题作文用短故事连接,要红要新颖还要能让观众接受,对每个导演来说都很不容易!票房证明:这部影片很成功。我观看时,场内座无虚席,有些十多年不进影院的人,也都来看。
所以我觉得黄勃主演的《前夜》其实也非常的精彩,作为电影中开篇的第一个小短片,给观众的记忆也特别的深刻。我觉得这些,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是很好的引导。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无论自己从事哪个行业,要做到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❸ 我和我的祖国,你最喜欢那个片段
管虎《前夜》
不同导演分到了不同的题材,但不得不说,所有的题材里,最不容易垮掉的片段就是《前夜》,因为其讲述的故事是1949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事儿,题材深度已经足够,加上黄渤逆天的演技,看下来后果然够催泪。
张一白《相遇》
接下来就是张一白的《相遇》,讲述的是中国研究出第一颗核弹时的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这个片段吹爆张译的演技。整部电影所有主角里,台词最少的。但是就偏偏靠着眼神和面部表情把任素汐完全压了过去。
徐峥《夺冠》
徐峥的《夺冠》,把上海弄堂的情调拍得刚刚好。围绕女排夺冠和小男孩要给小女孩送离别礼物两个故事展开。两个小孩子真的可爱,演技也不错。徐峥的风格也展露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小男孩最后一次上房顶举天线,不小心勾到窗帘,变成了超人的披风,我就觉得这片段太“徐峥”了。
陈凯歌《白昼流星》
关于最差片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白昼流星》、《回归》以及《护航》。先不说故事,一个70周年献礼片,你找自己的外国国籍儿子陈飞宇是怎么回事。而且陈飞宇还不是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换的国籍,人家是18岁的时候自愿宣誓的。
❹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七个故事,你最喜欢哪个
我觉得我最喜欢《相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触动了我的是在《相遇》里,张译的眼神和微表情,在任素汐重温当年二人的浪漫学霸的浪漫故事时,张译并不是一块水泼不进的木头。他不说话,但他的眼睛和微表情里表现出了他从坚定的对爱人保密,到被爱人的思念触动,这一整套心情的变化历程。还有在人潮中,任素汐指指号外,张译微微颔首点头。张译对爱人的爱,对国家的爱都深刻地体现出来。
我们歌颂不是因为男角色本人有多少外在的魅力,也不是因为女角色的那些发生在自己心里的爱恨情仇;我们歌颂的是那种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不怕自我牺牲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稀有的,也都是值得我们去歌颂的,所以我喜欢《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这个故事。
❺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我觉得我还是最喜欢《相遇》!
祖国70年华诞,真的是件令人务必愉悦的事情呀。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7个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献礼。
对国家,他无私奉献,隐姓埋名搞国防科,牺牲自我去排除法试错科研结果最终受到核辐射。首长过来扶他,他特意后退了一部,出去的时候即使跌跌撞撞也不让同事扶着。在医院,撑着最后一口气,就是为了亲耳听见那个重大消息。这是一种极致的工科浪漫与情怀。对爱人,他有些呆板木讷,不知道怎么哄你开心,不会讲话,只是傻乎乎地对你好。约在一起看书就算是对相亲女孩的喜爱,没打招呼就跑到郊外买三个大西瓜,见了面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喘着气对你笑。总之,这个故事展现的完美,我非常喜欢张译的表演,从《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开始,这是一个非常有质感的演员。
❻ 我和我的祖国喜欢内容有哪些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观影过程中,我曾数次落泪。在电影的七个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前夜》和《相遇》。《前夜》这个故事给我们讲述了的开国大典前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的一个情节给我的感触特别深:为了让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稳定下来,旗杆顶部必须装一个固定的金属球。但是,在演练升旗的时候,由于这个铁球的强度不够,受到旗帜的冲击后就断裂了。
为了能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时,能让五星红旗顺利升上旗杆,必须将铁球内加入适当的镍和铬,让铁变成钢。可是,当时的新中国刚刚结束了战乱,百废待兴,哪里去找镍和铬这种有色金属呢?最后是再一次发动人民群众,动员大家捐出含有镍和铬的东西。一听是为了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积极地参与捐赠,但都不是炼钢所需要的镍和铬。最后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教授捐出了实验室最后一块铬的样品,最终制出了升旗所需的钢球。
看到这里,我感触很多。有谁能想到70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是这样积贫积弱,物质匮乏呢?今天的中国,冶金、制造,石油,化工等各种工业门类齐全,产量丰富。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党能在短短的70年中,让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绩。我真为祖国自豪!
我是中航工业的航二代子弟,我的爸妈是国家小三线建设中的一员。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我们福建省三明市的三明钢厂也是三线企业。我父亲是196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即今天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我们的山沟。听父辈的人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茫茫原始森林,野兽出没。
❼ 《我和我的祖国》中哪个故事讲得最精彩
在建国七十周年的今天,大火的红色爱国主义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火爆上映,在内地仅用了短短14天的时间,累计票房就达到了25.6亿元,直接超过了《西虹市首富》跻身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十。
这部影片,通过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 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
❽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七部短片你最喜欢哪一个原因是什么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七部短片,与我最有共鸣的是 《相遇》,《相遇》是一个难度颇高的片段。这可以说是全篇表演难度的巅峰——纯靠一个演员独白式的台词调动观众情感。这是一次挺疯狂的尝试。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很棒,但这注定只能被一部分观众共鸣。可以预测,对这一段落的评价注定是两极分化的。而且故事最后任素汐知道张译死讯的那个段落,情绪调动我有点没看懂,比如外边的游行我看来就有些突兀,这个结局也没有开放式的结局更能使人回味。
❾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那就来说说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吧。
前段时间看到《我和 我的祖国》全阵容盛典活动,才真正有了 一种深切的体会,当时是在《前夜》剧组做讲演的环节,演员黄渤号召全场起立,现场奏响国歌。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在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齐声歌唱起来。忽然间,内心涌起一阵无以名状的感动,眼角滑出泪来。再看身旁的观众, 也都湿了眼眶,在结束歌唱之后奋力鼓掌,像是突然获得了 某种力量。
影片以负责让国旗顺利升起的工程师林治远为核心人物, 重点描绘小人物在大事件背最下所做出的的种种努力,开国大典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不必多说在管虎导演紧凑的叙事下,一个 工程师为了保障国旗能顺利升起,在开国大典的前夜遭遇 阻碍然后解决阻碍,带来悬念丛生、扣人心弦的观看体验。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评论中分享一下。
❿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我最喜欢陈凯歌的《白昼流星》。电影里7个故事六赞一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陈凯歌?
《白昼流星》时代背景是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也真人出演了。
只有大约21分钟的篇幅,讲述了内蒙古两个被贫穷生活逼上歧路的少年,被一个老人引领着找到精神力量的故事。
陈凯歌找准了航天员和少年的共同点:都是回乡的人。
陈导做电影是个实在人,在CG大势的当下,他拍电影可以建一座城,被戏称电影圈最烧钱的导演,这次拍《白昼流星》也力求还原,据悉特种车辆、返回舱降落伞是实物,连片中两位航天员的宇航服亦是当年穿过的。
故事开头就引出了“白昼流星”的典故:爷爷的爷爷传下个故事,要是有一天,能在白昼里看见夜里的流星,人们在这片穷土上的日子,才会过得兴旺起来。
到后来,“白昼流星”有了具象,是从天而降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电影语言的烘托下,有了一种传说照进现实的如梦如幻,也让苦难中的人儿大为振奋,结束自暴自弃,未来也有盼头了。
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哥俩,在外形上都很突破,白嫩鲜肉双双成了犀利哥。刘昊然演得挺好的,眼神有戏,陈飞宇生涩些,不过作为弟弟的他本来就有点躲在哥哥身后,戏的风头不如哥哥也正常。
田壮壮太棒了,把一个从旗政府已经退下来了的扶贫办主任演得十分动人,驯服哥俩的过程充满智慧和情感。他吐了一口老血,我的眼泪也一下溢出来了。
田壮壮本身是名导,近两年频频亮出演技,在每部片都很亮眼,这才是真的导而优则演。
《白昼流星》的台词是7个故事里最诗意的。
“和你们一样,是回乡的人。”
“孩子们,那是你们的星星,快追!”
“当我们见到从天上回来的宇航员,我和哥哥像变了一个人,心都化成了河里的春水。”
《白昼流星》的画面也很美。
有老人和少年的策马奔腾。
有戈壁里军车的白烟阵容。
还有骑马少年和军车的相融应和。
有“白昼流星”的空中绽放。
病倒的老人也有凄美的谢幕。
最后是内心受到了冲击和洗礼后的少年,可以自立向前冲了。
即使饭圈女孩要挖八卦素材,也有画面提供。
两个少年的共浴,犀利哥要变回帅哥了。
弟弟给哥哥剪头发。
有两个少年的捆绑play。
呵呵,玩笑了。陈导可是一本正经在拍的。
把边陲扶贫和航天大业结合起来,在我看来,不逊于《北京你好》里把奥运开幕带出汶川地震。
陈凯歌被吐槽,也许是因为他儿子是主演之一(星二代、祖传资源就跟贫富差距一样很容易引起反感),也许是因为神舟不如女排、奥运那样容易有共情,而且这个故事有点沉重,跟其他几个故事或轻快、或紧张、或燃情的节奏相比,它对观众的刺激不是那么直接。
观众本就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不可强求。我只能说,我挺喜欢《白昼流星》的。
片中各号的呼报很燃。
长江明白!
黄河明白!
泰山明白!
可惜观众不明白陈凯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