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院线电影《歌声的翅膀》获赞,你对这个作品了解多少
相信很多人对印度片中歌舞画面印象很深,在国外好莱坞影片中也有很多这种题材,比如《歌舞青春》等,我们国内也终于有这类型电影了。《歌声的翅膀》填补了我国歌舞电影的市场空白,不但票房突破2200万元,而且还获得了官方点赞。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一讲这部电影以及其幕后的故事。
一、《歌声的翅膀》剧情梗概。作为一部歌舞片,本片主要讲述了作为乐队主唱江寒参加比赛时,面对评委的批评,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创作瓶颈,他放弃了复赛,前往新疆去采访意图突破瓶颈。路上遇到了另外两个音乐人,三人在分歧中前行一起寻找创作灵感,最后实现了突破与提升,完成了各自的梦想。
以上就是这部电影的基本介绍,整部影片制作精良,每一幅画面都可以拿来做电影壁纸,欢迎大家一起观看,一起探讨。
② 关于玛纳斯有哪些介绍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它是我国的三大史诗之一,早已列入世界名著之林,名闻遐迩。
早在130年前,国外就刊布、出版了有关《玛纳斯》的资料,吉尔吉斯共和国整理的《玛纳斯》有四大部,叙述了玛纳斯等三代英雄。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尔克孜族民间诗人玛纳斯奇尤素普·玛玛依演唱了8部,长达20多万行。
关于《玛纳斯》产生的年代,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专家认为,《玛纳斯》产生在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鬲昆或坚昆人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时期,即公元前1世纪左右。当时坚昆人处于父系氏族公社的晚期,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阶级萌芽。史诗中关于柯尔克孜族起源的三种不同的神话传说就是有力的证明。故事说,相传在远古时代,叶尼塞河流域有一个汗国,国王叫做汗玛玛依。他机智、勇敢、公正,受到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四十个部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来归顺汗玛玛依,他把归顺的四十个部落的臣民称为“柯尔克居孜”。国王娶五妻均未生子,最后娶了一个寡妇,生子布多诺。国王辞世之后,布多诺继承了王位,他又把“柯尔克居孜”改成“柯尔克孜”。布多诺的后裔分别为:布托依、波颜汗、恰颜汗、喀拉汗……奥劳孜杜、加克普杜、玛纳斯。也有的学者认为,《玛纳斯》产生在9至12世纪。这时的柯尔克孜先民被称为黠戛斯,以畜牧业为生,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黠戛斯正处于父系氏族公社趋于解体,逐渐向奴隶制过渡时期。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史诗产生于16至18世纪柯尔克孜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三种说法各有侧重点,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史诗当产生于公元13—16世纪的部落联盟征战时代,在长期流传中经过不断补充、加工而成。
《玛纳斯》涉及的空间广阔,有阿尔泰山、天山、蒙古高原、哈密、吐鲁番、阿勒泰、阿克苏、塔什干、西藏及国外的叶尼塞河流域、印度、阿富汗等,说明产生地域广,活动范围大。
《玛纳斯》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诗中八代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他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叱咤风云。
《玛纳斯》塑造的近百个人物,或浓笔泼墨,或简单勾勒,或精雕细刻,均活灵活现。
史诗全是韵文,是一种十分讲究的古典格律诗。每行诗多为七个或八个音节。每个诗段均押脚韵,个别部分也有押头韵和腰韵的。诗文的节奏感很强,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民间艺人在考木孜琴的伴奏下演唱时,更是悦耳动人。
史诗也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文学语言的宝库,词汇丰富,妙语联珠,表现力强,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这部长诗博大纷纭,涉及到历史、语言、天文、哲学、宗教、民俗、地理、音乐等方面,是一部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网络全书。
③ 柯尔克孜族最新电影
您在优酷里面输入框里面输入kyrgyz最新电影就可以看到最新电影。
④ 冰山下的来客的电影评论
援疆施大爱,牵手铸真情——电影《冰山下的来客》评论
作者:黄义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电影艺术家梁音领衔主演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到的视觉,把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维护民族团结,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感人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杨排长、阿米尔、古兰丹姆等人搬上了银幕。较好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用电影载体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体现了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方向,发挥出了先进文化为引领所产生出的正能量。
为了使主观诉求和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影片把朴素的英雄形象和充满新疆本土气息的音乐元素,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与互融。凝重的主题赋予了音乐的创新与生命,音乐的创新与生命又作用于主题的张力与升华,使其音乐与主题更加鲜活精彩,更加富有生命力。
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一提起《冰山上的来客》,人们依然对这部电影充满怀旧之情,对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记忆犹新,对影片表现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无比,对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仅抒发于情,更沉醉于美。充满西域风情和新疆元素的音律曲调,委婉动听,令人陶醉,更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影片放映到哪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唱到哪里,甚至会唱红到哪里。也正是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让亿万观众尤其是内地观众,了解认识了新疆,爱上了新疆。
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冰山上的来客》描写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久远的过去。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新疆历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广阔而富蕴的大地,焕发青春,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为了进一步加快新疆的发展步伐,党中央专题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奉全国之力支援新疆发展建设、改善民生的重大部署对新疆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担负对口援疆任务的省区,迅速到位并及时展开工作。天山南北尽显援疆者的身影,从东到西随处可见援疆带来的变化。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出于对口援疆,自身受益的感动;出于对援疆者信奉职守,忠诚工作,辛劳付出,同甘共苦的见证;出于对中央政策的感恩;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敏感,与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摄制完成了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且不说内容,仅就片名而言,它就是亮点,就有看点。“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说的都是来客,而不同的是分别来自“山上”和“山下”,这“上”和“下”的一字之别,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就会唤起人们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片名《冰山下的来客》可谓是点睛出彩的一笔。
《冰山上的来客》与《冰山下的来客》,拍摄时间相隔几十年,但两者以推动新疆历史文明进程为己任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从宏观大局立项,从微观典型着墨。《冰山下的来客》是《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延续与接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未完成的事业,由孙子杨冰在援疆大背景中去完成。不仅是杨冰,故事主人公和《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原型人物都有联系,在承上启下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对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是遗愿与意志的对接与延伸,是历史推动力的传承与弘扬,是对美好事物的企盼与祝福。
当我们看到,雪山冰峰下,绿草大漠间,神圣的五星红旗,每天从阿米尔老人和千万人手中冉冉升起;看到阿米尔老人常到埋葬自己战友的地方,给他们弹奏库姆孜,和他们拉家常;看到为配合国家在高原上修水库,以覆盖国旗的最高尊重,把沉睡在库区的战友们安置在更加神圣的地方;看到阿米尔老人在新修建的墓碑前,看着难以忘怀,记忆更加清晰的战友们已经十分模糊的相片,饱含热泪庄重敬礼等感人场面等等,展示出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大爱情怀,大局意识,令观众肃然起敬。
我们还看到,杨冰在爷爷坟前百感交集,长跪不起。仿佛让观众听到了他那继承祖辈遗志,把未竟的事业完成好,让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心声。
杨冰的妻子丁一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眼科医生。为了挽救她和杨冰濒临破碎的婚姻,为了得到一个生孩子的机会,她瞒着杨冰毅然参加了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杨冰工作的地方,久别的夫妻相遇了。当二人相见时,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们不知所措。杨冰在一片“阿米尔,冲;杨冰,冲!”的助威声中,将自己的妻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妻子不停的拍打着丈夫,以这种最简单而又是最复杂的方式,倾诉着对爱人杨冰的思念与爱恋之情。
阿米尔老人为了帮助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带着百灵柯孜上雪山给他们采草药。不料遭遇危险,老人的腿部受了重伤。杨冰闻讯带人赶到了雪山上,老人的腿不能再骑马,杨冰急忙背起阿米尔爷爷走下山来。当村民赶到接应现场,从杨冰背上接过阿米尔爷爷。因高山反映,劳累过度的杨冰却昏倒在地上。
老人得救了。
杨冰在医院三天后才苏醒过来。见妻子紧握着自己的手守在床前,杨冰十分感动。
杨冰作为乡党委书记、援疆干部,他的宿舍里摆着一张再简单不过的木床,一本吊着的挂历,一个布质衣柜,一张老式普通木桌。作为乡党委书记的卧室,似乎太过于简单、寒碜、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援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一个缩影。
妻子到丈夫宿舍没见到人,却看到丈夫写给她的一张字条,她没有责怪,却捡起杨冰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杨冰回来看到一件件干净的衣服,抚摸亲吻,思存良久。
阿米尔爷爷在家的旧址前抚今追昔等。
以上几场戏,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落入俗套。而该片则不然,导演把画面交给了观众,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与观众互动,想必观众朋友想的会更多、更远。
援疆人员集体宣誓;村民们挥镐扬锹刨土筛砂;蓝天白云下,清水绿草旁,片片新村,栋栋新房;村民们兴高采烈的搬进新家;欢腾热烈的一幕幕场景;处处春光的山川湖海,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一幅幅画面,使《冰山下的来客》流光溢彩,处处生辉。
说到角色,演员们贴近人物,融入生活,出神入化的个性化表演,令人折服。杨冰的扮演者于洋,阿米尔爷爷的扮演者艾克巴尔·牙合甫,丁一竹的扮演者朱戈,县委副书记的扮演者李书迪,村长的扮演者桑宗中,古兰丹姆的扮演者古丽加孜·买买提尼亚孜,百灵柯孜的扮演者夏提古丽·卡德尔等等,均为国家级表演艺术家。他们把握角色准确到位,情感演绎真实感人,与原型人物贴切吻合。就象放下马鞭从毡房走来,收起锄头从田间走来的生活中的原型,在镜头前自己演自己,不加修饰,真实感人。
《冰山下的来客》这部电影,从立项立意,创新创意,场景变换,人物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可见周文扬导演的匠心独具。
《冰山下的来客》是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和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为广大观众提供的第一部以弘扬援疆精神为主题的电影,是一部故事新颖,场景美观,演技精湛,凝聚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值得观赏的好电影。
通过“上”与“下”的对接,挑战电影艺术极限——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作者:张娴婷
可以说,通过《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这“上”与“下”交错对接的电影蒙太奇艺术实现影片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忠诚戍边、富民强疆”等诸多崇高精神传承的表达意愿,在《冰山下的来客》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为我国第一部弘扬现代援疆精神的主题电影,影片片名最初即以“上”与“下”之间形成的落差让观众最初就在一种错觉的引导下展开联想——该片不会是对那部始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冰山上的来客》的高仿吧?
由片名造成的悬疑,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好奇心,通过挑战人们惯性思维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是制片方为实现“上”与“下”的对接特意设置的第一个心理陷阱。
紧接着,影片创作者们又通过与《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人物关系的紧密关联实现了“上”与“下”的再一次巧妙对接。而且,这次对接,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的。既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中戍边、强疆的精神线索,又通过杨排长后人援疆干部杨冰(中国国家话剧院 于洋饰)和退伍边防老战士阿米尔老人(新疆影视剧团 艾克巴尔·牙合甫饰)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抒发了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展示出新世纪帕米尔冰山脚下各民族团结奋进、富民强疆的理想生活。
这二代代表人物的对接,由于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对整部影片无疑起到开门见山和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其次,从表面看,影片男主角杨冰,只是一名普通的援疆干部。但这种看似普通的关系中依然隐藏着一条“上”与“下”紧密关联的暗线,即杨冰的职务是从富裕江南到边缘穷县的自上而下,以及杨排长和阿米尔老人与杨冰在肉体与精神上一脉相承,自上而下的延续。
面对普遍使用维吾尔族语与外界交流的南疆广大农牧民,该片为消除援疆干部与当地农牧民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失时机地设计了阿米尔老人的孙女百灵克孜(克州歌舞团夏提古丽·卡德尔饰)在内地高中班上学并学成归来。这一完全符合新疆实情的情节设计,既是电影艺术与平实生活的“上”“下”对接,也是剧中人物关系“上”与“下”的对接。否则,从上面来的援疆干部与下面的地方百姓间无形中就形成一条领导干部与群众脱离的巨大鸿沟,使“上”与“下”的对接出现瑕疵,造成小小的遗憾。
恰是这种从始至终、精心设计的“上”与“下”的“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实现了国产电影创作者在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为一部旨在励志的主旋律影片,该片既保留了传统影片在镜头语言、音乐、音响运用等有助于表达人的复杂思想和内心世界方面的合理展现(比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百灵克孜的旁白,这种突破镜头限制,以声画错位的“画外音”表现方式,是传统电影的特征之一);又糅合了现代影片对于人性本原的探索以及在意识流领域对于结构、意识、表现手段多元化方面的积极因素,是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比如为烘托人物心理,给影片增加亮色,该影片时常会不失时机地融入一些新疆唯美的自然风景画面和动人的柯尔克孜族本土音乐,这种通过视听艺术强化完成向观影者内心感受的升华,是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
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喜好用超大场景、奢华服饰以及夸张另类的扮相去吸引观众眼球以赢取票房收入。这种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毫无灵魂的奢华攀比,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理性审视,是电影从业者艺术生命末路穷途时的垂死挣扎,终究难逃其过客般的命运。
《冰山下的来客》却不同,虽然它描写的是21世纪中国新疆最边远地区各族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却通篇传承了《冰山上的来客》那种朴素淳朴的自然格调,第一次用电影的语言,将朴实无华的援疆之情和古朴醇厚的高原民俗风情以高端艺术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质朴自然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新疆本土音乐“花儿为什么那样红”【博文作词,叶林华作曲,井怡丹演唱】,重温那些久违的电影艺术的原生态,极大程度地规避了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存在的食如鸡肋的弊端。其产生的最终效果,必将如一坛酿造精良其味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鲜。
从另一层面说,该片完全可以称其为高屋建瓴,因为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杨冰带领群众协助修水库),还是从官民平等【援疆干部杨冰在县委方副书记(原新疆军区话剧团 李书迪饰)大力支持下,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当地农牧民分忧解难,体现了“上”与“下”对接后的和谐平等】的角度,更或者从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统一的政治角度去考虑,该片都做到了合理的安排和展示,与同类题材的影片相比,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新疆本土电影的作品,《冰山下的来客》依然融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视听语言,同时让一对爱侣的婚姻在新疆这块大地上得到了奇迹般的洗礼。
只不过,60年之后的人们不再可能有《冰山上的来客》中真假古兰丹姆与阿米尔之间的那种反特式爱情悬疑。于是,影片创作者们通过集思广益,运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巧妙结合的手法,让杨冰与丁一竹(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 朱戈饰)因为生育引发危机的婚姻,通过阿米尔老人一家智慧善良的帮助得到化解,既实现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感人至深,又跳出了世俗爱情的千篇一律。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实情感,其感人程度,相信绝不亚于60年前的《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传奇爱情。即便如此,影片创作者们依然不甘心用一个简单俗套的方式草草了结这场银屏上的旷世情缘。为了不在观众心里留下丝毫的缺憾,他们妙笔生花,在影片的最后,又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两朵更加精彩的片花,即杨冰喜得贵子与杨冰和夫人丁一竹向县委方副书记提出继续援疆三年的郑重请求。
这个结局,既合乎现实中国的国情,又大大出乎观众的预料,在充分表现影片一号人物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展示出了作为一个普通援疆干部的家国情怀两不误。
这种在同一部影片中实现N次“上”与“下”无缝对接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毕竟,这是在无形中,实现影片政治与艺术双重魅力的高品质提升,而这种堪称挑战电影艺术极限的方式,在同类题材的影片拍摄乃至整个国内电影制作业,都不能不说是一次令人称绝的尝试。
《冰山下的来客》上映,届时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前往影院观看。能够给观众们带来一次愉悦的观影感受,相信这就是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创作者们最最期盼的奖章。
⑤ 关于鹰的纪录片有哪些
国外关于鹰的纪录片:《野性阿尔巴尼亚之鹰的王国》《鹰:空中女王》《动物的职业之老鹰鲁佛斯》《猎奇第二集训鹰人和他们的猎鹰》《THEEAGLEHUNTRESS》《鹰与心的追寻》国内关于鹰的纪录片:《马坎与鹰》《海东青》《老鹰想飞》《老人与鹰》《雏鹰长成记》《纳西鹰猎》《驯鹰人》《中国故事之哈萨克驯鹰人》!猛禽力量。飞猎者传奇部分。古森林传奇部分。the hunt第三集部分。空中生灵第二集部分。鸟瞰地球部分。捕食者部分。猛禽威力。自然空军。白鹰白狼。蛮荒杀手猛禽物语。巨鹰擒猴。丛林(草原)动物构造大揭秘部分。初中看到现在大概就这些雅酷播放页面显示 雅酷自身的视频用RealPlayer自动显示 要下载不 视频显示优酷 芒果的用火狐游览器按个NetVideoHunter插件 用火狐游览器下载 或用 维棠 !刘湘晨1954年出生,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23位“十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最擅长拍摄反映新疆民俗风情的纪录片。
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纪录片导演、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网络上这样形容他,“透过镜头记录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地理与文化资源,探讨各种地域文化的迥异与共生共融,挖掘作品内涵的深度和世界意义”。
·刘湘晨纪录片展播·
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简介】在一个名叫“黑石头的耳朵”的美丽牧场,有一位柯尔克孜族老人被人尊称为“鹰王”。老人一家生活的地方阿合奇自古就有“金雕之乡”的美誉,帕米尔的柯尔克孜人养鹰、驯鹰的传统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本片以浓郁的柯尔克孜风情为背景,讲述鹰与人共生的传奇,在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充分展示了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风貌。
⑥ 少数民族中的三大英雄史诗是哪三大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1、《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在古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
2、《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国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或“卫拉特”地区。
3、《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为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6)柯尔克孜族故事历史电影扩展阅读: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有一座名为格萨尔的寺院;果洛州玛多县境内有格萨尔的鄂博;海南州共和县曲沟乡属宁玛派的当加寺中曾塑有格萨尔的雕像;玉树州称多县孕桑寺的大经堂内有格萨尔的壁画;著名的格鲁派寺院塔尔寺的大金瓦寺顶部,有格萨尔的壁画;果洛州达日县查朗寺附近新建有格萨尔的狮龙宫殿;海南州贵德县昨那寺和果洛州甘德县隆恩寺,都有格萨尔藏戏团。
⑦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是谁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
新疆史诗《玛纳斯》
1995年,对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来说,是个有时代划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柯尔克孜文版的《玛纳斯》八部18集共23万行,全部出齐。这是至今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印刷版本,彻底实现了从口头传唱文学到文字印刷、出版的转变。
在这之前,1991年我国出版了《玛纳斯》第一部的汉文版上、下册。前苏联也曾出版过《玛纳斯》的前三部。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传唱的八部英雄史诗,产生于公元10世纪,形成于13世纪。近10个世纪以来,一直由被尊称为玛纳斯奇的人以传唱的形式流传。“玛纳斯奇”,柯尔克孜语意思为“能传唱玛纳斯的人”。
《玛纳斯》是我国民间三大史诗之一,共有八部。第一部中主人公的名字为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最为崇拜的一位英雄。史诗以主人公名字冠名为《玛纳斯),又以《玛纳斯》之名统领其他各部史诗。其余各部,虽各有其名,但均无统领资格。
史诗以玛纳斯等八个英雄的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研究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网络全书。《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同胞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传唱的过程中,由于演唱者总要对史诗进行雕琢加工,使其更加完美,一步一步走向高峰,同时也产生不同风格的演唱变体。因此,它被称为活形态的史诗,被誉为民间艺术的奇葩。
收集、整理、出版《玛纳斯》史诗,是对柯尔克孜族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对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保护。从1961年起,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翻译以及有关人员,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始了对《玛纳斯》的收集整理工作。
歌手在哪里,他们就到哪儿去,“忠实记录”、“不漏掉一个歌手,不漏记一行史诗”。他们历尽艰辛,足迹遍布我国柯尔克孜族居住区,先后走访了五百多位民间艺人,邀请了一百多位“玛纳斯奇”进行演唱、记录,发现丁国内惟一能演唱八部《玛纳斯》的大师居素甫·玛玛依。
居素甫·玛玛依是国内外著名的“玛纳斯奇”,被海内外史诗专家誉为“活着的荷马”、中国的“国宝”。他在背诵、演唱八部《玛纳斯》的过程中,将《玛纳斯》中原来的散文部分,改编成韵文,倾一生心血,创造出自己的演唱变体。这是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结构严谨、气势恢弘、艺术性强、倍受群众学者青睐的不朽变体。他也因此获得国家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奖励,被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政协常委,还被吉尔吉斯斯坦授予“人民演员”称号。
在我国抢救、整理《玛纳斯》的过程中,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整理稿多已散失,已经年过花甲的居素甫·玛玛依,从1979~1983年,用5年的时间,重新演唱、记录了八部《玛纳斯》23万多行,为《玛纳斯》的抢救工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玛纳斯》的汉文翻译工作一直由汉族学者、翻译家刘发俊主持。1995年,已全部完成。刘发俊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参与《玛纳斯》的抢救工作,为其付出了毕生精力。
在各族学者、专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拥有100多万行史诗资料,八部完整的《玛纳斯》史诗,成为世界上这一资料最丰富、最完整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