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电影牛虻哪个版本好

电影牛虻哪个版本好

发布时间:2023-01-25 21:42:09

Ⅰ 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版本和1957和1975哪个版本接近原著或者好看

电影与小说相比,电影只是个腰斩版,革命胜利后的都没拍。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值卫国战争,影片有鲜明的保卫国家抵抗外辱的色彩,因此在影片中革命的敌人只限于德奥联军和盖特曼伪政权,其余的,白军、民族主义者等全忽略了(有一部分原来的反革命流亡者,当时已经成了反法西斯的同盟者,这时候就不好再说他们坏了),而电影中的红军骑兵按照1918-1919相应的时间点,仍然是科托夫的军队,不是另对方闻风丧胆的第一骑兵军。舍佩托夫卡的共青团组织也比小说中提前建立了一年,团员们被德军杀害,而不是原著的波兰人。
至于人物设定,对阿尔焦姆和谢廖沙的塑造与原著接近,朱赫来比较亲和,但领导者气场不是太够。保尔的扮演者面容清癯,目光明亮且单纯,形象上很适合演青少年时期的保尔,如果演中后期的保尔就很有挑战。电影与原著设定最大的不同,就是保尔和冬妮娅在影片结束时幸福结合了。冬妮娅在电影中直接读《牛虻》(《钢铁》第一部,《牛虻》是保尔在战争时期才从营政委手中借到的。在他给侦察队员读《牛虻》片段时,还被上级误以为是侦察队的指导员。),还借给保尔看,而不是原著中提到的《萨什卡 日古廖夫》,不过也差不多,都是描写民粹派倾向的革命献身者,能算姊妹篇,两个人的感情也自此开始。影片中表现冬妮娅和保尔在思想倾向上的契合做得还可以,但没有表现原著中冲突的一面(见如何评价《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
1942年版电影版《钢铁》对冬妮娅进行了“左转”化改动,并非出自电影编剧的某种情怀,而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生前意愿,这里面还有“事”。我详细说说来龙去脉。
在《钢铁》出话剧版时,奥氏认为保尔和冬妮娅分手的情节设定过于突兀,原因是小说中的一些暗示在舞台上表达效果差,于是加了一段,在不愉快的团员聚会后,冬妮娅声明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中与保尔冲突的一面:“我绝不会去附和众声”,还为挽回爱情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向保尔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一起离开基辅,去父亲所在的小城市生活,那里离政治中心有一定距离,两人的思想冲突受外界影响减少,还有可能慢慢解决。保尔拒绝,而且回答还是很伤人的,“已经成了生活的主人,却要退下去再受操控。”最终两人不得不选择分手,这段情节极有可能时奥氏取自亲身经历。我国人艺版《钢铁》话剧的母本(高莽译)就保留这段情节。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5年底,意外收到因理想冲突分手,已经联系中断十一年的女友别莲富斯寄来的和解信,别莲富斯赞扬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就,并承认虽然自己没完全接收奥氏的思想,但仍受到他的极大影响。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即回了信,认为他们是能够更深程度互相理解的。这个经历对奥斯特洛夫斯基1936年曾与敖德萨电影厂的编剧合作改编的《钢铁》电影剧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剧本的情节除了“托派”用间接方法带过外,大致依据原著,但女主角变动极大,可谓是化三为一的“魔改”,她与保尔早年相识,在内战中因同情和支持苏维埃方面,甚至被波兰人迫害和逮捕,后来参加工作,与保尔聚少离多,这间双方因一些理念磨得也很厉害,保尔车祸伤残后两人结婚,之后保尔病重、出书,她都陪在保尔身边。这个剧本最终未获通过(换成我,我也不支持),现在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里,还保存有几个预拍时的片段。后来影视、舞台作品大多有冬妮娅读《牛虻》的情节,而最早的来源就是这个电影本子。
与《钢铁》的早期改编作品对冬妮娅还算较友善的描写不同,1956年电影《保尔•柯察金》中冬妮娅的形象庸俗生硬、令人生厌,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冬妮娅的定位,影片中冬妮娅和保尔甚至都没谈恋爱就吹了。后来在筑路时相见时,冬妮娅对保尔冷嘲热讽,吵急了最后还大力摔门,完全成为反面角色。有意思的是,1956年12月,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学研究机构在共青团员报上刊登了早期发行版中删除的关于冬妮娅的约5000字段落,展示了女主人公相当复杂的思想倾向,与电影形成强烈对比。《保尔•柯察金》偏重于小说第二部,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6年的电影剧本也有一定渊源,筑路和战胜轻生念头拿两段拍得很出色,但删除了农村工作和党内斗争的戏份。
至于孰优孰劣,以我个人评价,目前我所知《钢铁》改编的作品,其内容和思想都远远赶不上原著。

Ⅱ <牛虻><追风筝的人><穆斯林的葬礼>谁译的版本最好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著名长篇小说,作者霍达;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本书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 19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节选人高中和大学语文教材。是中国的

Ⅲ 牛虻 电影有几个版本

两个,都是前苏联拍的。
前几年有个中国导演拍了电视剧,但一直没有播出。

Ⅳ 苏联的牛虻电影 网盘谁有

这部电影实在太老了,别说网盘,几乎找不到下载资源,去优酷土豆一类的网站搜索一下吧,或许会有一些老片。
牛虻的剧情简介 :
本片的1955年版曾经在50年代的中国上映,改编自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给整整一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冲击。影片以19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亚瑟,从幼稚到逐渐成熟。他与神学院的蒙泰里尼神父有情同父子的亲密关系,但随着一系列事件的磨练和战友的被出卖,他逐渐认识到宗教的伪善和邪恶,在他得知自己的生父竟然是蒙泰里尼神父时,充满了怨恨和痛苦,决定出走。13年后,意大利的自由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个代号为“牛虻”的革命领袖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解救受难或被捕的革命同仁。他就是当年的亚瑟。后来牛虻不幸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他与生父蒙泰里尼神父相认,并希望父亲跟他一起投身革命,但遭到拒绝,牛虻英勇就义。

Ⅳ 如何评价《牛虻》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电影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电影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电影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电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电影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电影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电影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Ⅵ 《牛虻》有电影版的吗谁拍的最精彩

外文名称 The Gadfly 更多外文片名: Ovod Овод.....(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导演: Aleksandr Fajntsimmer Iosif Shapiro ....2 (co-director) 编剧: Viktor Shklovsky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Ethel Lilian Voynich ....novel 主演: Oleg Strizhenov ....Arthur Marina Strizhenova ....Gemma Nikolai Simonov ....Cardinal Montanelli 影片类型: 动作 / 剧情 / 历史 国家/地区: 苏联 上映 1955年 对白语言: 俄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Lenfilm Studio 发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国] (1956) (USA) (subtitled) 剧情 影片主人公牛虻(即亚瑟),开始由于他的幼稚、无知,受了教会的欺骗,连自己的情人琼玛也因出于误会而和他决绝。后来,他逐渐成熟,成为一个革命者。当琼玛于十三年后重会牛虻时,依稀认出他就是当年的亚瑟。他俩并肩战斗,牛虻不幸被捕牺牲。 幕后花絮 片名“牛虻”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也有认为是取材于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意思是指那些敢于飞蛾扑火、针砭时弊、为革命理念和社会变革而自我牺牲的先驱者。故事有通俗剧的框架,也有煽情的处理,过于片面地将牛虻的形象高大化和理想化,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深度。1980年版由邦达尔丘克领衔主演,但评价不如旧版,1928年苏联也曾拍过一部《牛虻》的电影。 外文名称 Meksikanets 上映日期: 1957年3月2日 美国 更多外文片名: Мексиканец.....(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The Mexica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informal title) 导演: Vladimir Kaplunovsky 主演: Daniil Sagal ....Areliano (as D. Sagal) 鲍里斯·安德列耶夫 Andreyev Boris ....Paulino Vera Mikhail Astangov Vladimir Dorofeyev ....Diego Nadezhda Rumyantseva ....May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 ....Maria Oleg Strizhenov ....Felix Rivera 影片类型: 剧情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 俄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苏联] 发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国] (1957) (USA) (subtitled) 其他公司:Kinostudiya "Mosfilm" proction unit 同名电视剧 根据英国作家伏尼契同名名著改编。 中国人重新演绎,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著,传递着“生命、爱情、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贵族戏、爱情戏、革命戏、生死戏、人性戏…… 中国名导吴天明执导中国版《牛虻》,重新全释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著。导演吴天明说,受《牛虻》影响最深的是现今社会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时期深受《牛虻》的影响,有一批人以主人公亚瑟为自己的偶像。所以,重拍《牛虻》将让这部分观众重温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也可以让新一代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那个年代崇尚美好、坚持信仰的英雄人物。 该剧是先由乌克兰著名剧作家阿历克将原著改编成剧本,再由国内专家完成最后稿。剧中所有角色,全部起用乌克兰演员。 全剧结合了革命与战争、人权与神权、爱情与背叛等各种元素,,传递着“生命、爱情、人性”的永恒主题。

Ⅶ 【牛虻】电影最新版的是哪年的啊

是1980年版的。

牛虻(1980)

导演:NikolaiMashchenko

编剧:埃塞尔·莉莲·沃伊尼克YuliDunskyValeriFrid

主演:安德烈·哈里托诺夫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阿娜斯塔霞·维尔金斯卡娅

上映:1980年

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颜色:彩色

时长:210分钟

类型:剧情片

Ⅷ 牛虻谁的译本最好

“被迫退出《牛虻》出版市场的除中青社外,还有同在1995年推出《牛虻》新译本的译林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古绪满译)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蔡慧译)。综合来看,这两个昙花一现的版本,尤其是前者,是所有《牛虻》中译本中语言最流畅、翻译也最准确的。出版后便不能重印不仅是出版社,也是读者的损失。版权之争的另一个插曲是漓江出版社与1996年擅自出版《牛虻》的海天出版社对簿公堂,官司迁延日久,最终漓江社胜诉”。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话 李俍民的有删节 译林社古绪满译本最好

Ⅸ 牛虻哪个版本比较好

译林、人文(可能很少见)、上海译文的都不错。千万别买燕山的,不论什么书,只要看了燕山的,绝对不会喜欢,因为书前的译者全部是假的。李俍民的就好

Ⅹ 谁知道《牛虻》最好的译本是哪个

李俍民的译本。对不起,记错了,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来又出过新版,收集在80年代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伏尼契小说集》中。翻译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与文艺创作不同。

阅读全文

与电影牛虻哪个版本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视剧电影里的人物 浏览:108
吝啬鬼法国电影剧情 浏览:346
水银人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77
女孩找保安气爹电影 浏览:113
电影卧底秃鹰演员表 浏览:598
男人捡到古代女人的电影 浏览:474
为什么中国看不到日本的电影 浏览:809
四年级优秀英语电影推荐 浏览:137
电影呕吐在女人头发上 浏览:174
好的电影素材在哪里找 浏览:185
1986国外老电影哪里下载 浏览:186
美国科幻大电影大片 浏览:561
外国经典电影异形 浏览:495
盲人学生的电影 浏览:529
郑州电影小镇什么时候关门 浏览:512
包法利夫人电影国语 浏览:156
怎么可以放电影给别人看 浏览:206
法国电影叫什么狼 浏览:544
香港武功电影 浏览:552
党史故事讲开国大典电影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