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天鹅的完整剧情是什么详细一点啊。。。
故事围绕着主角妮娜(娜塔莉·波曼饰)展开。
主角是一位芭蕾舞演员,从小在一位身为退休芭蕾舞演员并且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只有舞蹈和职业目标。
随着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饰)为新一季的《黑天鹅》挑选演员。妮娜终于得到了她期待已久的机会,并且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然而,妮娜还有一位十分优秀的竞争者,莉莉(米拉·库妮丝饰)。妮娜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白天鹅的优雅高贵,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
托马斯却要求舞者不仅要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两位舞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甚至扭曲。
为了能够得到这个角色,妮娜开始不断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并且她为追求完美和对手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双重人格,并沉溺于幻象之中难以自拔。
《天鹅湖》中白天鹅、黑天鹅两个角色映射她的双重人格,一面是她现实中的一面,在母亲的督促、照顾下努力习舞,面对导演的“潜规则”不为所动,像白天鹅一样纯洁;
另一面她潜意识中的东西全面爆发,恐惧、嫉妒、对一成不变的压抑生活的抵触,包括对性的饥渴全都展露无疑,像黑天鹅一样邪恶。
影片最后,妮娜抵挡着幻觉带来影响和伤口的疼痛,化身白、黑天鹅为观众献上极致之美,她含泪将目光投降热烈鼓掌的观众和激动的母亲,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切都不重要了,躺在弹簧垫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对着镜头说:我感觉到了,我是完美的。
(1)禁欲者电影的真实故事扩展阅读:
《大众日报》2011年3月24日评价节选:
《黑天鹅》:我与我,争斗久
......
精神分裂、妄想症,一直是好莱坞编剧青睐的艺术片主题。
《黑天鹅》的故事,基本脱胎于一个名叫《替补演员》的故事,讲述纽约戏剧界一个演员通过角色,一步步发现自我内心的黑暗。著名的《天鹅湖》舞剧恰好拥有这样两个互为镜像、彼此映照的一黑一白。于是导演阿罗诺夫斯基为故事找到了更好的躯壳。
在他看来,舞台上的分裂促成了现实中隐性人格的曝露,现实中的裂变反过来成就了舞台上两种极端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追求至纯至美艺术境界的疯魔劲头,令故事的主题更加浓缩经典。
好电影总喜欢为人心做X光片,而人心却总最经不起窥视,它神秘多窍,曲径幽暗。好在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激烈的机会,去和身体里的另一个我甚至许多个我照面。
相见争如不见——谁能预料那些本我的摧毁力呢?还是尽享电影的魔力吧:它引领我们深入内心,再把我们平平安安地送回来,久立中宵,回味无限。
Ⅱ 一部电影 (外国)讲的是监狱里四个犯人因为玩扑克起了矛盾然后弄死了一个犯人(赢了很多香烟的那人)
禁欲者 Stoic (2009)
Ⅲ 想找一电影
电影《一千零一夜》
一部成人寓言童话。
本片是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对名著《一千零一夜》的改编,片名《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讲述一个女奴选中穷小子阿拉丁为主人,教他性爱,给他讲精彩故事,奴隶主争夺这名女奴,两人最终尽享幸福。
在电影世界的导演中,帕索里尼是无可争议的最具争议的人,他也是电影界死得最惨不忍睹的人,就像他的电影一样让人不能促看。本片获得第二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74年)评委会特别大奖,他的艺术性自然不必多说了。
电影的场景设在阿拉伯的国度,满眼都是昏黄的景色,四周是无边的沙漠,中心是风化的房屋的墙壁和毫无生气的生活环境。电影的内容拍得有点情色,但绝对勾不起观众的情欲,这种沙漠里的情欲只是以更加坦白的方式来讲述爱情故事。这可能是对宗教的亵渎,但同时也是对禁欲思想的讽刺。
电影的情节以两个主人公作为主线,故事里的人们讲着自己的故事,就这样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进行下去。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是一个男人在婚礼那天爱上一个不知名的女人的故事。
电影宣扬的是善良和真爱,即使在魔鬼的引导下做了恶事也给予人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片中的两个乞丐就是这个例子,那个在婚礼那天见异思迁的人最后也在真爱的引导下知道了自己表妹的良苦用心。那两个绑架奴隶的人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影片最后男孩在一头狮子的带领下最终见到了自己的奴隶,给这个故事安排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剧情简介:
这部影片依照《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模式,以一个大故事带出若干小故事。女奴苏玛洛得到挑选主人的自由,她选了穷小子阿拉丁,教给他爱的快乐,并给他念了一个书上的故事:国王祭祀出游,国王的诗人弟弟找到三个少男寻找欢乐,国王和王后分别选中一个少男一个少女,令他们陷入爱河。很快,嫉妒的奴隶主找上门来,抢走了苏玛洛。阿拉丁急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中年女人为了得到阿拉丁,帮他找到苏玛洛,却被强盗阴差阳错劫走。苏玛洛用计逃脱,并被一个小城邦奉为天命国王,她一面寻找 阿拉丁,一面向绑架自己的人和强盗报了仇。阿拉丁先被两个修女掳走玩弄,又被一个女人雇去做工,女人向阿拉丁念了个故事。所罗门王子塔尤索打猎时遇到一个年轻人,向他讲述了自己陷入狂爱最后才发现真爱就在身边的悲剧故事。塔尤索发现年轻人身边有一张公主的锦帕,于是放弃自己的王子身份,两人一起去追求公主。公主经常梦见雌鸟落入网内雄鸟独自飞走的梦境,对求婚的男人深恶痛疾。塔尤索买通园丁,雇人在园中作画。两个画匠向王子讲述了各自的故事:一个为救魔鬼劫掳的公主而被变成猩猩,在另一位公主舍身相救之下才恢复原身;另一个在神的旨意下出海,毁灭了在海上制造灾难的“铜骑士”,却在神意指引下无意中杀掉无辜少年作为牺牲。塔尤索终于完成了花园的重建,公主见到比翼双飞的画面,心中的忧愁尽去,两人得享幸福。苏玛洛也找到了阿拉丁,阿拉丁在惊异之中见到国王脱下衣服变成自己的苏玛洛,两人历尽艰难终于幸福
本片是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把印度著名古典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搬上银幕。和前两部作品《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不同的是,在这部叙述者不再出现的影片中,全能的叙述视点取代了前两部影片中的旁观者和叙述者的视点,而对于前两部影片中大量关于性风俗的粗俗描绘也转化为正面的抒情和全面的肯定。影片不再是充满嘲讽口吻的谣言故事,不再是无善无恶的市井描绘,而是基于一种肯定的东方异教风情展示。
帕索里尼借讲述东方古老故事机会,把同志之爱顺理成章地推上东方异教的神坛。“生命三部曲"也由对猥琐风俗的恶作剧嘲弄升华为对人类自然爱的歌颂和赞美。片中几乎所有故事都是正面赞美,帕索里尼的观念尤其在苏玛洛讲述的国王出游故事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Ⅳ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是2009年上映的美国恐怖动作电影,由乌维鲍尔执导,爱德华·福隆、Sam Levinson等主演。《禁欲主义者》讲述了一场激烈的扑克游戏让三个男人被监禁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罪行。
Ⅳ 黑天鹅 影评
剧情剖析
一、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天鹅是个复杂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纯洁,却也可以是肉欲的化身: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天鹅雪白的胴体、柔媚的长颈、软滑的羽毛、饱满肉感的身躯,亦可看做女子性征极致的组合。 天鹅的另外一个象征意是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化身,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都用这个意义。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 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 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妮娜试图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悬空出现的自己的脸惊吓,浮出水面,发现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来自慰的手。亦即“抚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鹅”。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纹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 仔细观看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导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着进门时,她的身影出现在多面镜中,被分裂成无数个“妮娜”,暗示此时的她已呈分裂状态;母亲出现,没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时,可能会当做母亲对莉莉的不满或故意忽视,但返回去看便知进门的从头至尾只有妮娜一个人);而此处有更明显的暗示(1小时06分钟):在镜子里一个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着蹑手蹑脚地走开,这表示莉莉就是从妮娜脑中分裂出来的。随后,妮娜“拉着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当她把母亲关在门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门上悬挂着灰色镶嵌粉边的外套——灰色已经是主要色调,粉色退居边缘。 母亲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际的妮娜确已不是母亲的女儿,她归属于自己、臣服于欲望。 当“莉莉”与妮娜以同性方式欢好,由于别致的姿势,观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异扭动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纹身:从并蒂花变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鹅再次出现。 此际两种弦乐——阴险的大提琴与纤细忧伤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映衬着妮娜面庞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纹的枕头,而是暧昧艳丽的肉粉红色枕头,其上饰有彩色圆形图案,象征交合圆满——浅粉色象征纯真少女,肉红色便是肉欲的象征。“莉莉”的面目始终埋在妮娜双腿之间,惟有一种“破茧”的撕裂声传来。当妮娜从高潮中醒来,她发现“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当妮娜在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欢好,然而恍惚间,那张放荡快活的面孔却是自己的,而御于自己身上的人,却也不是托马斯而是剧中的黑魔王。与托马斯的欢好,当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躏,则是她真实心灵现状的物化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背景交响乐中混杂了一种奇怪的、禽类的“格格”叫声,这应当是妮娜心底“黑天鹅”急欲破体而出的声音。在妮娜受惊飞奔开去时,更有鸟类展翅扑棱的声音。 5、母亲: 永远一袭黑衣的母亲,有一张禁欲者的长面孔,苍老的手像鸟爪一样抓在女儿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该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脉,妮娜在公司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掌握。 母亲的爱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画画,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画像上的女子颊上有一颗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过去: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亦渲染此类畸形母女关系。) 6、妮娜与托马斯的三个段落: A、在托马斯的门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丝不苟的发髻(发髻象征禁欲与严格自律),对唇上鲜红的胭脂膏子(唇膏来自贝丝)还不大习惯,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际她心中是矛盾的:为了得到梦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启用长久以来忽略的、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她其实意识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终不屑于张扬和运用,这仍是某些中学女孩子在性别差异萌发时的心理:努力勒紧肿胀的胸部,为性征感到羞耻。 当她对着托马斯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孩子面对手拿她的糟糕成绩单的老师。随时准备哭出来的急促气息、这个时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来争取角色,竟像请求老师给予补考机会,始终喃喃说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过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当托马斯夸奖她“美丽、优雅”的时候,妮娜脸上并未出现释然和些微欢喜,目光甚至更焦虑,慌乱地躲闪开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舞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扑朔迷离的“完美”,往往令他们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着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运津咀华,顺势往来一番,然而竟有妮娜这等不晓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说托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锻造她的过程,或可说在妮娜的咬啮中,托马斯看到了她并不懦弱、甚至有些凶狠的一面,于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时候,灰色托马斯的举动,会引人误解他是个想把妮娜潜规则的上司,其实他绝非心地龌龊,他看出这女孩有如浑金璞玉,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境界。 所有艺术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实都是模拟性快感。因此,不懂得爱与性爱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到达最高境界。她们需要先捉摸、领略过那个园中果实的异香与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拟一二,以此引领观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从托马斯的办公室出来后,妮娜盘坐在墙角(她总是独个儿坐在墙角,是胆怯小女孩的表现),狠狠地将散发再次绑起,这意味着她后悔方才的“放荡”,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欲的壳子去。 (在影片45分钟时,妮娜第一次在练习舞蹈时拆散了发髻,旋转时,长发在空中飘散出曼妙曲线,喻意她内心的“黑天鹅”的风情初露。) C、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用手掌娴熟地抹过女子的敏感处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乐逐渐加强,危险而充满诱惑,黝暗的练功房恍如亚当夏娃的园子,托马斯反复说“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渐情动,扬起手反抚住托马斯的头颈,与他唇舌交缠。这是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的关键时刻。 (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后,他轻声说:“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楼梯上向托马斯哭诉。他仰头看着她,看着她那张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泪盈盈——是他把她托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7、地铁 地铁是个奇妙之处。嘈杂昏暗、狭小拥挤的空间,不得不亲密贴紧的无数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门窗,凄厉的呼啸风声,车厢像是一个盛满梦魇的巨大铁盒。 妮娜第一次涂口红,便是在地铁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马斯曾问妮娜的男伴舞:“你想与她欢好么?”——此时妮娜全无性方面的吸引力。当妮娜的性意识觉醒后,地铁中一个老者对着她大做猥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荡荡的车厢中有许多空位——地铁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惟有此次车厢几乎是空的,导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换座位,但她既未没露出异样神情,也未更换座位,只是平静地转开脸去——她其实并不厌恶,甚至暗暗喜悦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会结束后,妮娜在大厅中等待托马斯,厅心有一尊奇异的雕像。当妮娜对牢雕像凝睇,音乐阴郁奏响,提醒观者注意。雕像有如梦魇中的妖魔,吸引满脸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涂成惨白的人脸,手臂断折不见,只有两只翅膀高扬,两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征。 这个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抛弃双臂,等待受难。 ——下体的男子性征,喻意不明。或暗喻“合体”? 9、贝丝: 妮娜在被贝丝砸得乱七八糟的化妆间中,偷取了一只唇膏。这表示她其实暗暗期望像贝丝一样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贝丝的小刀象征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鹅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担心的:贝丝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看到贝丝/自己疯狂地将刀子向脸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象征对年老色衰的恐惧);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但此段太像《变蝇人》),她的眼睛变得血红(血的意象),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手,又是手),最后昏晕过去。 在她从昏迷状态醒来之后,在镜头中始终没出现母亲的右手,令观者疑虑: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当妮娜为了抢回门闩,捏住母亲受伤的手,才明示昨夜的争执其实都发生过。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亲,为何一反常态,锁了门不许她去参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远不曾当上天鹅皇后,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时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衬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鹅之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后一种声音暗喻着欢好,而欢好之愉悦亦有人形容为“飞”,比如老三(《山楂树之恋》)。 可以看到身着黑衣的男舞伴将惊艳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应对了前面托马斯那一问(你愿意与她……吗?)。音乐暂停,妮娜回到幕后,表情仍像沉溺在欢好之后的余韵中。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当然,为什么观众始终看不到血渍?为什么众人围上来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白裙上的鲜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鹅》的故事,很像毕飞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来(莉莉),甚至最后一场演出的“迟到”桥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随。
二、戏与人生
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 骇人的是,她还这样年轻,小金人迟早是她的——不过,也许不是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几眼,便觉优雅迷人、透骨而来,暗叹莫妮卡挑枕边人的眼光着实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处地有点肉欲色彩,时有媚气一闪,符合他在女人堆厮混的身份;他特殊之处是双眼生得有些开(钱老云:会略害相思病),感觉像《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凑巧也是欲望的象征。 “莉莉”米拉-库妮丝,看过她的《忘掉莎拉-马歇尔》和《约会之夜》。她确实是能让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鹅的邪魅之美,算是选对了代言人——不过,映衬女主角一定要烟熏眼么?《穿Prada的恶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烟熏眼一次之后便星途坦荡,但愿米拉妞能为这条“烟熏眼定律”再做佐证。 薇诺娜的戏份不多,但相当出彩。其实若无当年一场偷盗波折,“白天鹅”这个角色由她担纲亦非不可能,然而心里的黑天鹅毁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飞不起来,如今只能看着年轻的波曼挟风直上,夷犹如意。戏中戏外之况味,不知何如? 舞蹈团中牙伶齿利、刻薄轻佻的维罗妮卡,肉脸厚唇,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的小团体中,是必定会有一个这般人物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摄中结识该片编舞、舞蹈家本杰明-皮勒米,相恋订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难道波曼与本杰明真的像妮娜与托马斯一样,在耳鬓厮磨、肌体交缠的共舞时,情愫滋生?戏中妮娜因一部《天鹅湖》醒觉了性意识,戏外波曼因《黑天鹅》得到爱情婚姻和胎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此谓也。
Ⅵ 禁欲主义者在线观看
http://hi..com/haokan001/blog/item/e2b45830120109f31b4cff4d.html
我刚看完
Ⅶ 禁欲主义者的介绍
《禁欲主义者》是2009年上映的美国恐怖动作电影,由乌维鲍尔执导,爱德华·福隆、Sam Levinson等主演。 《禁欲主义者》讲述了一场激烈的扑克游戏让三个男人被监禁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罪行。
Ⅷ 黑天鹅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啊能给个超超详细的分析么要把每个细节都说说哦、谢谢喽
围绕娜塔莉·波曼饰演的妮娜,一位纽约的芭蕾舞演员展开,她与母亲——退休的芭蕾舞演员艾丽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好机会终于降临,当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决定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新演员时,妮娜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不过,她还有一个竞争者,莉莉(米拉·库妮丝),托马斯要求舞者不仅仅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渐渐的,两位舞蹈演员的竞争与对抗进入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这也将毁掉她。
(8)禁欲者电影的真实故事扩展阅读:
幕后花絮: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认为《黑天鹅》和《摔跤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床戏,为了能让娜塔莉·波特曼不那么尴尬,米拉·库妮丝建议她在拍摄前喝一点酒。于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龙舌兰酒。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对此,阿罗诺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剧组最早曾经考虑要在法国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拍摄全片。但是最终由于预算问题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影片最初的剧本叫做《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发生在纽约大剧院内。阿伦诺夫斯基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建议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员的生活。
为了拍摄好那些发生在后台的故事,阿伦诺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后台观察那些演员们是如何准备上场和下场之后的表现的。
Ⅸ 《断背山》中JACK到底因何而死
【Jack的死因】Thank you,Matthew!_《THE LARAMIE PROJECT》
ENNIS怀疑JACK的死因,有充分的道理。
《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60-80年代,安妮-普劳克丝小说发表于1997年10月。就在小说发表一年之际,1998年10月6日,怀俄明大学21岁的学生Matthew Shepard因为是同性恋者,而被人挟持到Laramie郊外,被绑在栅栏上凶残毒打,5天5夜后断气。证实了在牛仔神话的地盘上,同性恋者没有任何自由呼吸的空间。
这个真实的事件后来被改编成著名的纪录片式(并非纪录片)电影《THE LARAMIE PROJECT》
http://board.verycd.com/t181431.html
HBO公司在2002年出品,由Moisés Kaufman执导,此片曾荣获2002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处女作特别奖、2002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有线电视电影奖(Best Film Made for Cable TV)。
《THE LARAMIE PROJECT》里访问了当地的同性恋者,他们说,在怀俄明州实在找不到同志可以休憩的场所,因此他们都必须开车几个小时去丹佛喝杯酒。这段采访,和《断背山》的内容不谋而合(JACK曾提议和ENNIS一起搬去丹佛,逃离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它的东边是内布拉斯卡州,西边是犹他州,南边是柯罗拉多州。怀俄明州有壮观的景观(著名的黄石公园),人烟稀少,风沙遍天,空间特别开阔,也特别封闭,在这里生存,要禁欲守份。这样的地理位置,就是《断背山》的故事背景。
莫迪领军的5人小组来到怀俄明的酒吧,开始并没有暴露自己来此的真实目的,只说是“路过”。
号称“爱与自由”的怀俄明州。
他们展开深入调查。
马修的好友诺梅:他总是笑呵呵的,和他相处很愉快。他很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
采访当地的同性恋者。
这里的规矩是你不干涉我,我也不干涉你。我说这都是胡扯!如果我不告诉你我是同性恋,你就不会胡说,而我对此感激不尽?同性恋者在怀俄明找不到可以去的酒吧,不得不跑去丹佛,那里的人听说我们从怀俄明来都大吃一惊:“你们怎么会住在那个地方?”
酒吧老板指称当时安德森和麦克尼尾随马修离开酒吧:我想当时我能做些什么,我本可以阻止他们的。
马修当晚被安德森和麦克尼带到郊外残害。
18个小时之后,第一个发现马修的孩子:我对那儿并不熟悉,我认为是上帝带我去找他的。开始我以为是栅栏上的一个稻草人。我走近想看个究竟,当看到他的头发时,我才意识到那是一个人。我大叫“快来人啊!”他没一点反应。我的父母是天主教徒,从小就被教育同性恋是丑恶的。我是第一个看到他的人,我不该去那儿,在我内心深处,我不想看到那一幕,这让我开始怀疑我的信仰,为什么让我见到他?
解救马修的警官瑞吉:他双手被用胶带反绑在栅栏上,光着脚,一动不动。我试图解下他,他全身是血,满脸是泪。我要特别小心,不能伤害他。我从侧面解下他,他开始呻呤。几天后我看到马修以前的照片,根本认不出来是他。
医生:我第一眼看到马修,就知道自己也无能为力。他伤势非常严重,头部骨折,从头后到耳部,造成脑出血。你很难想像怎么会对别人做出那种事。1小时15分钟后,他陷入昏迷。我们检查出他是HIV阳性。
迈阿密警方捉拿了凶手:我们在被告的身上发现了马修的信用卡和皮鞋。很明显这是一起预谋抢劫伤害案。
几百名记者来到小镇。拉拉米尔成了全美风暴的中心。
全美国都在为马修祈祷,并迅速成立了马修基金会,帮助抢救马修。
克林顿:全国都沉浸在悲痛中,这一次我们敞开心扉,我们要采取行动,尽管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希望国会能通过相关的法律。
当地居民对此事的看法并不统一:我们认为从这件事里受益最大的是同性恋组织。同性恋总是把性看作最重要的事。
我向来憎恶同性恋,我对孩子们说,同性恋者的行为和野兽一样,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不过是死了一个人,犯罪是犯罪,不要管死的是同性恋还是妓女,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这就是真实的怀俄明,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在这里发生?我们应该羞愧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这是犯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认。
马修事件使得拉拉米尔的同性恋者们走到一起:我们被吓坏了,不敢独自外出。我们常常审视自己。
怀俄明州游行庆典上,一群同性恋者勇敢的打出了“马修”的旗帜,走在队伍的最后。
队伍慢慢变得越来越庞大,人数甚至超过了游行队伍。
史密斯神父:马修为社区做了很多好事。我也很害怕,我向主教请示能不能给他做祈祷。主教没有同意。但我决定做对的事,他们对马修使用了暴力,私下来说,每一次你被别人称为“FAG”,那就是侵犯,你应该反击。
主教Phelps:受害者的生活方式也是违法的。当马修被绑在栅栏上时,有人用上帝之意折磨他,在他昏迷之前,他该重新考虑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听到主教Phelps对马修的指责,记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10月12日12:45分,马修挣扎了5天5夜之后死于医院。
医院替马修的母亲发表了声明:感谢大家的关心。马修过早的来到这个世界,也过早的离开了。回家去,抱抱你们的孩子,别忘了每天都要说你爱他们。
马修下葬那天,上千人等候在暴风雪中。
但有人在葬礼上打出牌子“马修下地狱”。
诺梅震惊了,决心反抗。
小镇上有人在庆祝“马修下地狱”、“爱滋病惩治同性恋”。
诺梅和朋友们扮作天使,展开反击。他们把反对者围住,用天使的翅膀挡住他们。
两个凶手面临审判。
安德森认罪,被判谋杀和绑架,终身监禁。
麦克尼不认罪,声称是马修先勾引他的,自己是自卫杀人。结果被判谋杀与绑架,执行死刑。
法庭上,马修的父亲最终给了他生存的机会:马修在他22岁生日前50天死去,他死在医院里,其实在农场上他已经死去,死得很仓促,但他还能看到天上的星星,闻到草的芬香,听到风的声音,我知道他并不孤单。我很想念他。我希望你死,麦克尼,然而,现在是表现人性的时候,对不肯仁慈的人的仁慈。我将给你生命,这是很难做的决定,因为马修。我希望每天你从牢里醒来,都会想到你夺走了我最宝贵的马修。愿你长命百岁,经常能想起他。
1999年10月13号,马修去世一周年之际,《天使在美国》在怀俄明大学上演。
影片借这位同性恋者的口说出了“Thank you,Matthew!”
至今,人们仍在纪念Matthew,刊载《断背山》整版广告的Ultimate Brokeback Forum论坛( http://www.davecullen.com/forum/ )就准备将剩余资金捐给以Matthew Shepard为名所成立的慈善基金会。
From QafCn|侍卫官
Ⅹ 美国的知名文学作家有哪些呢!
美国文学的雏形
早期的美国文学是从欧洲文学的样式和风格中衍生出来的。例如,维兰德和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英格兰哥特小说的模仿。就连华盛顿·欧文的杰作《李伯大梦》和《沉睡谷传奇》也是十足的欧洲风格,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改为美国而已。
美国文学的诞生
美国第一位在小说和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于1835年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包括《红死病》、《陷坑与钟摆》、《颓败之屋》和《莫尔格街凶杀案》。他的创作触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学领域,并且将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
1837年,年轻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将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出版,名为《重讲一遍的故事》。这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及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后来,霍桑又开始写作长篇的传奇小说、类寓言小说,他的本土小说《新英格兰》以人类的内疚、荣耀和情感上的压抑为主题。霍桑的代表作是《红字》,讲述一个因通奸行为而被驱逐出社区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说创作对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赫尔曼·梅尔维尔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经历为蓝本创作了许多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在霍桑的影响下,麦尔维尔的小说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索。在其代表作《白鲸》中,作家通过对一场惊心动魄的捕鲸历程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痴迷状态、人性中罪恶成分以及人类如何战胜这些天性的思索。在他的另一部短篇杰作《比利·巴德》中,梅尔维尔则戏剧性的描写了战争时期一艘船上人们责任和同情心的主题。梅尔维尔的那些涵义深远的杰作销量少得可怜,而梅尔维尔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直到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发掘并被给予公正的评价。
1836年,曾经做过联邦政府部长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世界来代替笃信宗教或试图达到某种玄妙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家,以致于形成了一股“先验论”的文学思潮,而且还通过他本人大量的演说而影响了公众。
除爱默生外,最具天赋的先验论思想家是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他是一位坚定的新教徒。梭罗曾独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环绕的湖畔小木屋中独居了两年,并完成了《瓦尔登湖》。那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对无所不在的、组织严密的社会对人性的束缚。梭罗激进的思想对后世美国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真名为塞缪尔·克莱门斯,1835-1910)是美国第一位生于美国边境密苏里州而非东海岸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论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说《顽童流浪记》。马克·吐温的风格受新闻学影响很大,尽管根植于美国本土,语言质朴,却也具备很多发人深省的幽默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文学创作语言。他笔下的人物的言谈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国味”,并且使用方言、新生词汇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的作品关注所谓的新旧世界(指欧洲和美国)的差异。尽管他出生于纽约,却在英国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他的很多小说都关注那些旅居欧洲的美国人。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结构复杂、风格高雅的语汇,注重描写情感上的细微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晦涩难懂。相对而言,他有两部作品比较容易读懂,分别是《黛茜·米勒》和《碧卢冤孽》。前者描写一个迷人的美国女子在欧洲的生活,后者则是一个灵异故事。
美国抒情诗
19世纪美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彼此的性情和风格都截然不同。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曾经做过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战争中志愿做过护士。他是一位诗歌的革新者。他在篇幅浩大的诗集《草叶集》以无拘无束的诗体和长短不一的诗句来象征美国无所不在的民主精神。诗人将自己生命的历程和美国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视为一体,努力使自己不要变成一个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例如,在《草叶集》中收录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写道:“这就是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处所的人们的思想/ 我对他们并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关注人的实质而非精神的诗人。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研究美国经典文学的时候,曾经如此评价惠特曼:“他是第一位向‘人类的灵魂高于肉体’的陈词滥调开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1886年)是一位独具在马萨诸塞小镇的上流社会的未婚女子。她的诗作充满灵性和智慧,结构精巧,深入心灵。她的作品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诗作都以死亡为主题,并带有揶揄的意味。她的一首诗这样开头:“由于我无法逃避死亡/ 死亡却对我望而却步了”。她的另外一首诗作则戏谑自己一样的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她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你呢?/你也是个不存在的人么?”
美国文学的黄金世纪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小说家们将观察的触角深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同时关注上流社会和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伊迪丝·华顿(1862年-1937年)的小说反映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于美国东海岸富裕的地区。她的杰作之一《纯真年代》描写了一个男人徘徊于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却最终选择了那个传统的、被上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和她同时代的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克莱恩在他的《街头女郎梅季》中描写纽约妓女的生活。西奥多·德莱赛(1871-1945)在他的小说《嘉丽妹妹》中讲述了一个乡村少女来到大都市芝加哥,并成为一个有钱人姘妇的故事。
作家们在文学风格和形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并终于导致创作主题彻底的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彼时正流亡法国巴黎的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说《三个人生》。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体主义、爵士乐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思潮等元素。
诗人艾兹拉·庞德(1885年-1972年)生于爱达荷州,却在欧洲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他的作品体系复杂,晦涩难懂,经常在文学中融入其他艺术样式的元素,并在东西方文学中广泛汲取养分。他对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影响,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另一个旅居海外的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诗作以玄奥著称,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诗人通过描写一系列支离破碎、气氛可怖的图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满敌视和偏见的社会。艾略特的诗歌和庞德的诗歌一样晦涩难懂。《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诗人自己作大量的脚注,才能让读者大致读懂。艾略特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的作家们也喜爱选择战后世界的觉醒与幻灭作为题材。费滋杰罗(1896年-1940年)的小说创作生动的描述了20年代美国社会躁动不安却又无比沉闷的氛围。费滋杰罗最热衷于表现美国年轻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中融入社会的过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传》(乔志高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间从事过救护车司机的角色,亲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惨烈。战场上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径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学语言,认为这样的语言只能粉饰太平,误导读者。于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语汇,语言洗练简洁,直接切入主题。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约束,并颂扬那些在重压之下的勇敢者。他小说中的主角通常是强壮、沉默却不懂得取悦女人的男人。《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史坦贝克(1902年-1968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的很多小说便以故乡作为背景。史坦贝克的小说风格简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却无法讨得文学评论家的欢心。史坦贝克经常描写贫穷的工人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的过程,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具社会意识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讲述了贫穷的裘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千里迢迢的迁徙至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的故事。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薄煎饼》、《人鼠之间》、《罐头工厂》以及《伊甸园东》。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繁荣的美国戏剧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戏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他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的剧作在古典神话、圣经以及现代心理学等领域取材,直白的描写性和家庭争端问题,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问题的探索。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夜漫漫路迢迢》(乔志高译)是一部规模很小,主题却很深刻的悲剧,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蓝本。
这个时代的另一位美国本土的剧作家是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他来自美国南部,热衷于以自己的家乡为故事的背景。他的剧作通常十分诗化且煽情,经常以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被困于一个蛮荒的环境为主题。他的一些剧作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包括《欲望号街车》和《朱门巧妇》。
来自南方的声音
其实,在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五年,便已经有一位美国作家获得这一殊荣,那就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福克纳以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名为“约克纳帕塔瓦”的虚构的地方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看似未经修饰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线索来叙事,以此来揭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一技巧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意识流”。作家还经常打乱时间顺序来叙事,用以揭示过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等。
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南部文学的代表作家还包括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和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尽管卡波特的创作领域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他最杰出的作品却是纪实文学《冷血》。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一宗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体现了一位小说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优美的文风的绝佳结合。其他擅长写纪实文学的作家还包括诺曼·梅勒(1923-)和汤姆·沃尔夫(1931-)。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军》中的《五角大楼》一文中描写了一场反战大游行,而后者的《太空先锋》则真实的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的生活。汤姆·沃尔夫是美国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够以旁观者的冷峻目光观察她的家乡——新教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社会。她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统的新教徒,同时迷恋上帝与魔鬼。她以其悲喜剧风格的短篇小说而著称。
黑人文学
20年代,位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区的黑人艺术家社区逐渐崛起,发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文艺运动中产生了诸如朗斯顿·休斯(1902年-1967年)、康蒂·库仑(1903年-1946年)以及克劳德·麦凯(1889年-1948年)等极具天赋的诗人。小说家佐拉·尼尔·赫斯顿(1903年-1960年)将传统的小说叙事与非裔美国人的口头传播的传说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且融入了人类学元素。她在小说《凝望上帝》中描写一个非裔美国女人的生活和婚姻。她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黑人女性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文学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许多黑人作家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詹姆斯·鲍德温(1924年-1987年)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中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蔑视和对性解放运动的支持。拉尔夫·艾利森(1914年-1994年)在《隐形人》中以“隐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将非裔美国人的境遇和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结合起来。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国的西海岸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些人热衷于爵士乐,认为战后的社会已经疲惫不堪,主张人们应该在毒品、酒精和东方的神话传说中寻求更多新鲜的体验。诗人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这一流派反抗社会和追求视觉迷幻的风格。这部作品以惠特曼风格的句式开头:“我亲眼看到我们这一代最美好的心灵被疯狂所毁灭……”。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在他插话式风格的小说《在路上》中为“垮掉的一代”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大唱赞歌。
后现代主义文学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画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致轮廓: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罗伯特·库维尔、威廉·H·加斯、约翰·巴斯、雷蒙德·费德曼、唐·德里罗。这些作家共同的特点在于:主张每个具体的“文化结构”都应该服从一个范围更庞大的叙事结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结构是完美的;理想的叙事结构是人们所无法预知的;知识具有无法改变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思想导致“类型之类型”理论的诞生,以及《芬尼根守灵夜》式的结构迷阵。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仍在建构之中,目前学术界还无法为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下一个客观的评述和结论。人文主义与解构主义,整合与分裂,单一和多元,究竟孰优孰劣,目前尚无法判断。而实际上,这也是托马斯·品钦、雷蒙德·费德曼、奥斯瓦德·维纳、汉斯·沃尔什朗格、雅克·德里达、詹姆斯·乔伊斯、阿诺·史密特、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初衷。
充满智慧的灵魂
从欧文和霍桑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短篇小说一直都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约翰·奇佛(1912-1982)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将不断成长着的美国大城市周边城镇人们的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奇佛长期供职于以智慧和成熟著称的杂志《纽约客》。
近些年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来自边缘人群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取得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例如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意识流小说中的杰作;莱斯莉·玛尔蒙·席尔柯(1948-)的小说《美国土生子》大量应用口语,并引入民间传说等元素;华裔作家谭恩美(1952-)在小说《喜福会》中讲述了她的父母早年在加州的经历。古巴裔作家奥斯卡·黑杰罗斯(1951-)的小说《曼波之王的情歌》荣膺1991年普利策文学奖。埃德蒙·怀特(1940-)所著的包括《一个男孩的故事》的系列小说反映了美国同性恋人群的欢乐与痛苦。近些年来,美国的一些黑人女作家大行其道。其中,托妮·莫里森(1931-)以其小说《宠儿》和一些其他作品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二位获此荣耀的美国女作家。
其他人物
海明威 ,达希尔·哈密特和雷蒙德·钱德勒,欧·亨利、辛克莱·刘易斯、艾茵·兰德、左拉·尼尔·赫斯顿、蕾切尔·卡逊、理查德·赖特、薇拉·凯德、保罗·奥斯特等。
拥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包括:艾略特、艾伦·金斯堡、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约翰、格林里夫·惠蒂、瓦尔特·惠特曼、埃米莉·迪更生、罗伯特·佛洛斯特、艾兹拉·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查尔斯·布考斯基、罗伯特·劳、格温多林·布鲁克斯、朗斯东·休斯、奥格登·纳什、谢尔·希尔弗斯坦、威廉·S·伯罗斯、E·E·肯明斯、玛雅·安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