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庸的小说基本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为什么《越女剑》没人拍
提起金庸老先生,我们就会想到一句诗词“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去概括金庸先生一生撰写的武侠小说,同时还有一部《越女剑》总计15部小说可以说是金庸先生一生才华的标杆,然而金庸先生的大部分小说都已经被翻拍成电视剧,并且都是十分的经典,什么儿女情长,侠骨柔情确实让很多人痴迷,唯独《越女剑》镇姿没有被翻拍,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至于《越女剑》没有被拍成电视剧,很多武侠痴迷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其实,《越女剑》这部武侠小说很早之前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只是没有被翻拍过而已,也没有像《神雕侠侣》或者是《射雕英雄传》那么火热罢了。《越女剑》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通俗易懂,人物也并不多,篇幅总体来说比较短,排成电视剧可能题材上有一些局限性,需要编剧外加很多内容去“拼凑”,轮陆外加《越女剑》是金庸先生较早的作品,拍摄需要编剧花费一定的能力。
《越女剑》的女主角阿青被吹成神,然而具体的故事情节还是需要参考整部作品的内容。主要故事情节是描述越王勾践于吴国争斗,最后成功复仇的事情;主要人物就是著名的谋仕范蠡和一个虚构的剑侠越女,同时范蠡也不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身手敏捷反应很快的人物,越女剑阿青也是用一把神剑斗赢整个皇帝的侍卫,确实是把阿青吹成神。然而最后是由于著名美女西施登台,越女黯然神伤撤出之后归隐山林。
总的来说,《越女剑》没有被翻拍成电视剧,一方面由于篇幅太短,年代也是金庸先生早年的作品,拍成电视剧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越女剑》故事情节比较短暂,拍成电视剧难以引起重视,就算拍成电影,也需要编剧有一定的能力,同时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限制,确实不在适合拍成现在流行几十集的电视剧。
其实,这部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只是还没有被重新翻拍罢了,也不像其他那些小说那么火热。
这部中篇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也不多,总的篇幅也不长,我们闲暇时阅读用不了多长时间。
其主要情节是越王勾践与吴国争斗,最后成功复仇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著名的谋士范蠡和一个虚构的剑侠越女,而范蠡也不再只个是文弱书生,而是身手敏捷反应很快。最后,著名美女西施登台,越女黯然神伤的撤出,归隐山林了。
所以要说改编成电影还可以,但是受内容的限制,不适合现在流行的几十集一部的电视剧改编与拍摄。
真要是有人要加工拍摄电视剧的话,应该那编剧需要下大功夫,增加不少的内容才行。
谁叫女主阿青最后被甩,注定是孤独一人。其实《越女剑》还是有人拍的,至少港剧里面就曾经拍过《越女剑》,只不过它的名气当然是比不上《神雕侠侣》或者《鹿鼎记》,以后也没有见到有什么人翻拍,所以也就造成了没人拍的感觉。
天马菌认为,金庸的《越女剑》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受到广大的观众欢迎,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喜欢最后皆大欢喜的感觉,而阿青最后的遭遇,其实她是非常喜欢范蠡的,但范蠡喜欢的却是西施,所以阿青最后被甩,成了一个单相思的人。
从感情上来说,一部小说里面的女主角最后成为了单相思的人,那当然是有点令人难以接受腊旅顷,但小说就是小说,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小说结局都写成是皆大欢喜,毕竟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有些事情也是无法两全其美。
相对于金庸其他的作品来说,尤其是《鹿鼎记》,男主角韦小宝其实武功平平,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武功,因为韦小宝练得比较好的武功,也就是九难师太传给他的神行百变,这只不过是一种轻功而已。但韦小宝凭借着他的口才,每一次都可以化险为夷,而且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这种故事情节本身就已经够吸引人的了,最后还可以得到七个老婆,这也是现代人的梦想,所以当然也会非常受到观众的欢迎。
其他一些受到普遍欢迎的金庸作品,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男女主角郭靖和黄蓉本来就是一见钟情,但是一开始黄药师是反对的,到了后来郭靖又要去蒙古做金刀驸马,最后郭靖和黄蓉还是走到了一起,剧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已经是非常吸引人的了,而最后他们可以走到一起也符合了人们对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认识,所以这样的结果也是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
《神雕侠侣》里面的男女主角杨过与小龙女,他们的爱情就更加曲折了,其中小龙女还失了贞,而杨过也没有抛弃她,反而还坚持要娶小龙女为妻,虽然他们都双双身中之毒,但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感情线相对差一点的《连城诀》,男主角狄云一开始就被别人算计,他的遭遇本来就是个悲剧,作为女主角的水笙也没有说过要将终身托付给他,只不过是到了结局的时候,狄云跑回雪谷里面隐居,而水笙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虽然金庸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他们最后的关系,但按照这个剧情来看,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所以也算是相对比较圆满的。
所以总的来说,人们是比较喜欢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吧,但是《越女剑》却是让女主角孤身一人,所以说这个结局并不是很好,人们也当然不是非常愿意接受了,受到的欢迎程度当然也比不上其他的作品。因此,最后阿青被甩就是一个败笔。
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是被翻拍次数最多的,次数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其他作家,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却也并不是每本都受欢迎,也有些作品翻拍次数非常的少,甚至没被翻成电视剧。
金庸先生的14部代表作品中,《鸳鸯刀》是唯一一本完全没有被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的作品。相对来说《越女剑》作为他14部代表作品之外的一本短篇小说曾被亚洲电视台拍成过20集的电视剧,结果不温不火,也就只此一版,以后再也没有翻拍过。
我想之所以《越女剑》没人现翻拍,原因其实很容易想到。
《越女剑》是一本短篇小说,字数非常少,看书快的人可能半个小时左右就读完了。如果翻拍成电视剧,首先是改编难度大。因为原著情节相对单一,要完全按原著来拍,可能几集就完事了,为了最大化收益,势必将大量填充内容,增加剧情线,增加矛盾冲突,拉大剧集数量,这样一来无疑于是重新创作一部小说了。相对来说这将陷入一个现代IP改编剧固有的怪圈:原著党觉得改动太大不尊重原著,不愿看。新观众没听说过这本书,必须要靠新颖的剧情来吸引住新观众。那问题就来了,费这么大劲新创作的剧本又何必呢?找一部成熟的作品不更好?
武侠剧不是目前主流方向
在2000年之前是武侠剧的春天,那时候不管是武侠题材的电视剧还是电影,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等优秀电影,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古天乐版《神雕侠侣》等优秀电视剧,但此后武侠剧影响力却日益下滑,只剩下有限的几个优秀IP还有点市场。
到了现在,带有魔幻色彩的古装剧,或者职场剧、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才是现在的主流,武侠类的电视剧已经有好多年都没有人拍过了。试想在武侠剧盛行的年代《越女剑》都只被拍过一次,现在怎么可能会有人冒险来翻拍这个相对金庸先生其他作品来说很是冷门的作品?有些金庸迷可能自己都忘记还有《越女剑》这一部作品了。
总之,《越女剑》由于自己存在的如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矛盾冲突少等种种不适合改编电视剧的缺陷,以及目前的大形势,导致了现在无人翻拍的局面。
在我眼里《越女剑》这部小说是金庸所有小说里可以排在top3的,因为篇幅不长可以很快看完,还有就是虽然内容少,但是传达的信息一点儿不比《射雕英雄传》这种大部头少,而且比射雕更神秘,更引人入胜。
为什么没人翻拍?我觉得这个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最致命。
众所周知,《越女剑》是金庸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只有一万多字,连射雕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是传达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
这部小说本来是为清人任渭长的版画集《三十三剑客图》做的配文,当时金庸是打算改变给文章插图的做法,改为给图片配文字,《越女剑》是这个图集里的第一篇,本来要写满33篇的,但因为多方因素,最后只写了一部《越女剑》。
以现在的这些编剧功力来说,让他们改编故事可能没问题,但是要改编出让观众满意的就很难了。
一来,越女剑讲的并不是剑,而是阿青。 但这个故事背景是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西施、范蠡都是家喻户晓的 历史 人物,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比阿青有名,改编过程中很容易喧宾夺主变成范蠡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二来,《射雕》中出现过越女剑的传人,因此射雕迷一定会对阿青这个人物有要求 ,但原著中的阿青在小说后半段才出场,对她的直观描述很少,就是个天真烂漫又身怀绝技的牧羊女,所以编剧想要塑造好阿青这个角色可参考的资料太少,没有深厚的编剧功底和对金庸小说的深刻研究,很难创造出让金庸迷和射雕迷都满意的人物形象来。
《越女剑》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点很难被影视化。一个是阿青的武功,另一个是西施的美貌。关于这两点,咱们来看看原著是怎么描述的:
首先是阿青的武功 。
1000名甲士和1000名剑士都挡不住阿青,以一人之力单挑2000士兵,别人拿的是刀剑,她的拿的是竹棒,就这样她还能毫发无损。
试问金庸小说里还有谁能拥有这样的神功?100个杨过都比不上半个阿青。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还能具象化,可一个人单挑2000全副武装的士兵要怎么具象化?
阿青又不是神仙,她不可能用法术,必须是靠自己动手打落兵刃,根本没法拍啊,怎么拍都会显得假。
还有西子捧心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是被阿青的竹棒所发出来的劲气所伤,这个耶很难通过表演传达。
最后就是阿青和白猿之间的比试,还有阿青教越兵练剑的场景,都很难具象化。
其次是西施的美貌。
原著中对西施的美貌根本没有正面描写,只有阿青的那句“天下竟真有这样的美女”,
其实这点要比武功好拍,毕竟美貌这个东西见仁见智。找个漂亮的女演员来饰演阿青,再找个更漂亮的来饰演西施,勉强也能凑合。
但关键的是,阿青不仅要漂亮还要有气场,还得天真烂漫。西施不仅得有让大多数人认可的超高颜值,还得有我见犹怜的柔弱,能够让人尤其是女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她是真的美。
这些条件一出,真的就很难了。众口难调,选谁都可能被嘲。
其实《射雕英雄传》的翻拍没有几个口碑好的,但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有人翻拍?
因为有利可图啊。
首先,原著够长,可以参考的资料够丰富。
其次,影视化的次数多,可参考的资源够丰富。
最后,原著名气大,83版《射雕》名气更大,怎么拍都有热点能蹭。
为什么《射雕》翻拍了这么多次,都是拍电视剧而不是电影?
还是因为有利可图啊。
电视剧怎么拍都有人看,只要有人看,广告就可以安排。可电影拍完是要担票房的,票房太差不仅没面子,关键是要赔钱。
所以《越女剑》为什么没人翻拍就很明显了,因为无利可图。
这部小说原著中金庸的作品中存在感最低,出版至今也只有亚视在1986年拍过一部20集的电视剧。这部剧由打女李赛凤、岳华、汤镇宗、苑琼丹等主演,颜值、演技都在线,而且李赛凤是有实打实的武功底子的,打起来动作流畅优美。
但这部剧的网络里连播出后的反响都没有描述,可见是扑街了。投资商拍电视剧是要赚钱的,既然已经有83版射雕这种大热模板在了,谁还会再费精力去翻拍86版的扑街产品呢?因此越没人拍就越没名气,以至于再无后来者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无论是投资商、导演,还是编剧,都想要躺赢,根本不愿意花心思去搞创作。
《越女剑》是香港亚洲电视(ATV)出品的改编自金庸同名短篇武侠小说的电视剧,于1986年在亚视本港台播出,由王心慰监制,李赛凤、岳华主演,总集20集,这也是唯一一部没有被翻牌的金庸电视剧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写的14部中长篇小说书名头一个字组成的一副对联,《越女剑》是唯一短篇不在联中,是附着在《侠客行》这部长篇小说之后的。虽说是短篇,但小体量有大能量。看似情节简单,实则内含丰富。不是不拍,而是比较难拍。难哪里呢?跟我去看。 用金庸先生自己的话说,“我很喜欢读古典章回小说,也喜欢小说中的插图。我手边有一部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像,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写一篇短篇小说。”这就是金庸先生创作《越女剑》的缘起。 《卅三剑客图》的第一幅插图就是《赵处女》,说的就是一位来自于赵国的女子如何教导越人剑法的故事,许多书籍都把她说成是越国南林的越女,久而久之,赵女就变成越女。金庸先生认真写完首篇《越女剑》,本来想继续写第二篇《虬髯客》,但可能是因为当时事情太多太忙,写不下去了,改写成了叙述文,“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所以比较遗憾的是金庸先生没有完成自己为三十三剑客各写一个短篇的愿望,只留下这一篇,就是《越女剑》,对于金庸迷来说,这个短篇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越女剑》确实比较短,按其文字规模只能算成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写得非常精彩,为了写成这篇小说,金庸先生参考了大量的著作,它的主干是《吴越春秋》中有关越女的记载,除此之外,还参考了《孙子兵法》,《文艺类聚》,《剑侠传》,《东周列国志》《越绝书》《绿野仙踪》等古籍,并且撷取这些著作的精华,以非凡的才气融合为一篇精彩的短篇。 小说中,阿青与白猿激斗,并且把白猿击伤,白猿在凄厉的长啸声中远偱而去,这个情节取自《吴越春秋》,说赵女经范蠡推荐越王相邀准备北上去见越王勾践,路上被一位自称袁公的老翁拦住比试武艺,一试身手老翁即飞上树变为白猿,别去了。而这个袁公其实就是取白猿的"猿""字。《文艺类聚》,《剑侠传》,《东周列国志》等古籍让都采用了这样的叙述,只不过又多加进去袁公和赵女比竹剑的情节。金庸先生更为杰出,他不仅写了白猿和越女的激斗,而且加进去了白云袭击范蠡,越女为保护范蠡而击伤了白猿,白猿长啸而去。这就让白猿具备了人性,读者读到这里不难看出,白猿其实是喜欢越女的,抑或是说白猿不想让这人类夺走它的玩伴,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所在。白猿与越女的故事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写到这,我要说,金庸先生喜欢唐人杜光庭所做传奇《虬髯客传》,给予极高的评价,充满了溢美之词。他认为“《虬髯客传》一文虎虎有生气,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我一直很喜爱这篇文章,高中一年级那年在浙江丽水碧湖就读,曾写过一篇《虬髯客传的考证和欣赏》,登在学校的壁报上 。“有 历史 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 历史 ;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乃十八九佳丽人也”);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于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有大量财富和慷慨的赠送;有神气清朗、顾盼炜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有兵法的传授……所有这一切,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我们不是常常读到吗?这许多事情或实叙或虚写,所用笔墨却只不过两千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写得生动有致。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从这段文字当中可以看出金庸当时创作《越女剑》受唐人传奇《虬髯客传》的影响。武士宫廷比剑,长街痛饮高歌,铁匠造剑,人猿激斗,吴越大战于五湖,五千越甲长剑闪烁攻入姑苏城,越女爱慕大夫,西子捧心…… 看啊,这里不正是有《虬髯客传》当中十万甲兵,英雄美女,市井酒肆,马匹人头的类似描写吗?金庸先生写《越女剑》的时候用的是现代文字手法,但笔法却却带有强烈的向《虬髯客传》俯首,向唐人传奇致敬的色彩。 正如同越是短的文章,越不好写,越是短剧越不好拍一样。《越女剑》虽然是短篇,但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寥寥几笔就是一个宏大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虽然比较难拍,但我相信也会拍的,现在的影视剧大都是以女主当家,《越女剑》主角本身就是一个女主。相信将来《越女剑》会与广大观众见面。
越女剑这部金庸先生的短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70年1月《明报晚报》上,全篇共19000字。
这部小说并不是没有人拍过,越女剑早在1986年,香港亚洲电视拍摄了该公司唯一一部金庸电视剧《越女剑》,由李赛凤、岳华主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话代表了金庸所写的全部武侠小说,当然这里没有包括越女剑。上述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我们知道都是属于长篇小说。这些小说中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小说被翻拍了不止一遍。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了。这些小说在翻拍之前就拥有着大量的小说迷,受众基础非常好。
个人认为《越女剑》只所以很少被人提及并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主要如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诗说的是金庸老先生的十四本武侠小说。他还有一本短篇小说《越女剑》没有写进这首诗里,带这一本,金庸一共创作了十五本武侠小说。《越女剑》也确实很短,只有一万来字,因此也没有其余的十四本名气大,看过的人相对来说要少很多。
关于题主说的《越女剑》没有拍成影视,这是不对的,香港亚洲电视改编自金庸同名短篇武侠小说的电视剧,于1986年在亚视本港台播出,总共20集。不过播出后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到现在也没有人在尝试去翻拍这部金庸武侠小说了。
之所以后面没人翻拍,我认为无非以下四个原因:
一、篇幅太短,剧情不够这个原因也是大家公认的,总共才一万来字的小说,你要拍电视连续剧难度有点大。排短了没啥意义,排长了,相当重新在写一部小说,你在挂上金庸的名号自己都不好意思,观众也不会认账。
二、《越女剑》属于不完整的作品我们知道,金庸之所以写《越女剑》,他原本是打算根据《三十三剑客图》创作一个短篇系列的。《越女剑》只是第一篇,后面因为种种原因金庸一直搁置,没有继续写下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尽管这是正宗的金庸武侠作品,但是创作方式是按系列小说来构思的,因此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复杂性都不具备拍一部电视剧,这也是无人去拍的一个原因。
三、 历史 代入感太强,不好定位这部短篇一共就七章,而关于越女阿青的描写连两章都没有,其余的不是写勾践,就是写范蠡和西施。这个对所有编剧来说都是很尴尬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勾践卧薪尝胆也好,还是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也好,都是可以当成主线来拍的。不管你是拍 历史 剧,还是戏言 历史 剧都是很有卖点。但你现在加一个虚构的阿青进去,那就只能拍武侠剧了,阿青当主角,这些 历史 名人当配角,观众估计会很矛盾。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武侠剧就得要会武,你让勾践和范蠡、西施都飞来飞去,大打出手,估计所有观众都会吐槽,(大家想一想拍一部武侠红楼梦会有什么效果就明白了 )这也是无人去翻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市场决定一切,人气不够金庸的小说也不是每一部都精彩,每一部都有超高人气。人气越高的的小说被翻拍的次数也就越多,因此像射雕三部曲、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这些小说,电影、电视被拍了无数次还是有很多人看,而有很多也就拍了一两次也就无人问津了。而《越女剑》这本小说无疑是金庸所有作品中人气最低的,因此对任何投资方来说都没啥吸引力,总不能拍一部不赚钱的戏出来吧!
我认为以上四点就是《越女剑》至今无人翻拍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市场决定一切,市场明显不认可,又何必把钱往水里扔!
首先明确一点,《越女剑》已经影视化了,饰演女主阿青的女演员是李赛凤!这姑娘很有把江南女子和侠女风范融合在一起,灵气逼人!
你觉得好看吗?我觉得阿青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
但是相比于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几乎五年一次的翻拍率,《越女剑》从来没被翻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一、这本小说男女主最后不在一起。男主范蠡早就有了官配西施,女主阿青黯然神伤出走。这种剧情不太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要求!
二、演员不太好找。《越女剑》中的阿青是金庸笔下第一高手,剑术登峰造极,一人可以单挑一直军队,这个不好表现。范蠡也不好演,一不小心就成渣男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美女西施就更不好找了(小说中西施没有出正脸,但阿青一看到她就自卑了)。这里插一段书中描写—— 她凝视着西施的容光,阿青脸上的杀气渐渐消失,变成了失望和沮丧,再变成了惊奇、羡慕,变成了崇敬,喃喃的说:“天……天下竟有着……这样的美女!范蠡,她……她比你说的还……还要美!”纤腰扭处,一声清啸,已然破窗而出。
三、小说中有人和动物的感情。教阿青剑术的白猿爱上了阿青,具体表现是白猿很不喜欢范蠡。这个表现出来确实不太好。
四、《越女剑》篇幅比较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如果拍电视剧需要加很多戏。这也是个问题!
五、故事情节是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的事情!女二西施是个女间谍,她被送给吴王回来后又成了范蠡的最爱。女主阿青本是个无忧无虑不理世事的牧羊女,为了范蠡入世,可最终却……
其实我倒是挺想看的,阿青这样的结局跟《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有点类似,这俩姑娘我都很喜欢,形象很出彩!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嘛!
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越女剑的女主阿青!阿青——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第一高手,《越女剑》的女主角,却被第一美女西施败于无形!她在一次牧羊时巧遇一头会使竹棒的白猿,并从那次以之后就常与它以竹棒交手,因而悟得高超的剑法。十多岁已达到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水平。八十名越国剑士没学到阿青的一招剑法,但他们已亲眼见到了神剑的影子。八十个人将一丝一忽勉强捉摸到的剑法影子传授给了旁人,单是这一丝一忽的神剑影子,越国吴士的剑法便已无敌于天下。
『贰』 在这部电影里,邪神有很多,但最厉害只有作者一人!
(本文由火锅剧场原创:hottheater)
说到恐怖片这个话题,很多朋友都是属于又爱又恨的。嘴里说着不敢看,但身体就相当诚实。
不少人看恐怖片估计都有以下习惯:
装神弄鬼,可以说是现代恐怖片的常态了,这点就算是经典的《招魂》系列都无法避免。
可以说没个鬼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拍恐怖片了。
不过相对于这一类挖掘人类对灵异事件恐惧感的恐怖片,其实我更喜欢一类探索未知恐惧主题的片子。虽然就气氛来言,可能恐惧感略微的有些薄弱,但细想之下却余味十足,不会看完就忘。
而今天所要说的这部电影便是如此。
一部相当CULT,年代久远却思想超前从未超越的恐怖片——
《死灵之书》。
光看海报的风格就知道这是一部相当久远的电影,其上映时间估计可以追溯到不少朋友刚出生。(换句话说,这部上映于1993年的恐怖片和不少朋友在年龄上差不多都是一般大了。)不过,这部电影对于大部分的朋友来说,它其实是默默无闻的。
虽然它的意义非凡,在某种程度是很多游戏和恐怖片的始祖,但它却很少真正走到现代观影者的面前。
这是来自一个众人“神话”的故事,它是人类对未知恐惧的源头化身。
如果说当年的《恐怖游轮》以人性深处的绝望恐惧来诉说故事的话。
那么这部《死灵之书》就是完全建立在人对于未知事物过分索求导致的灾难。
未知的力量所带来的在灾难
无论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上,还是在电影本身所带来的思考上。
这部电影都是在阐述未知既是恐惧这个理念!
传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部魔典,它拥有着决定人类命运的力量,蕴含着宇宙的秘密,超凡的知识,未知的神秘,被记载在上面。一切的古今未来,让愚昧的人渴望拥着它,聪慧的人为它而疯狂。它的力量能够让死者复苏,让希望变成绝望,而它被异教徒追逐的奇迹——死灵之书。
霍华德•P•洛夫克拉夫特
这部电影是建立在一位恐怖小说家的叙说中,而这位作家则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呈现虚幻可能性。
为此他不惜从守门者欧姆修士那里窃取钥匙,在这个“安全”的地方翻阅这部并不安全的魔典。
这是一个危险的行为,他的行为是被禁止的。
如果被发现他的,他将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估计到时候恐怕并不是收回给予的特权那么简单。
但这一切却不能妨碍到一位求知者的行动。
洛夫克拉夫特偷进藏书室,从墙壁的暗阁里拿到了那本传说中的魔典。
但当他翻开魔典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他在里面找到了他所想要的第一个故事——溺死鬼。
这是一个使用了未知力量的故事。
禁忌的力量在填补了内心的空虚后,将会在你喜悦过后显露绝望,带着你的一切。
狄拉波家族的后裔在经历痛苦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继承下了自己家族的财产——一栋老房子,他叔叔的遗产。
这是一个有着许多传说的地方。
而他叔叔的惨剧也让他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记忆。
——他爱人的死亡。
这种悲痛让他日也难眠!
他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已经忘记了,但现实的冰冷却告诉他的内心是什么。
他和他叔叔一样都是因为自己最爱之人的死去而痛苦!
这让他在痛苦之余开始查看叔叔的遗忘。
这个狄拉波后裔在冰冷的炉火前阅览着这封用痛苦书写下的遗书。
他的叔叔在信里坦白了自己的一切。
妻儿的意外死亡,让他的叔叔失去了理智。
甚至背叛了自己多年的信仰,成为了一个无信仰者。
而这种举动则让他叔叔获得了另一种选择。
那是一种最为邪恶的做法。
在一个与往日一样痛苦的夜晚里,他叔叔遇到了一个陌生人。
并且获得了一本书籍——魔典。
而从这部魔典之中,他叔叔找到了一个仪式。
这是一个能够让死亡逝世,让死者重新复苏的魔法。
但这仪式带来的并不全是希望……
而狄拉波后裔看完这封信后,那种对爱人的思念再一次涌上心头。
他和他叔叔一样,希望再一次见到自己心爱的人。
他毫不犹豫的使用了魔法,复苏了自己内心最愧疚的爱人——克拉。
不过与他叔叔不同的是,这个狄拉波后裔并没有完全沉浸到对爱人的愧疚中。
他人很坚强,在发现爱人的真实面目不过是一些怪物假扮后,
开始反抗起来,并经过一番搏杀后逃之夭夭。
而这或许就是所谓救赎的一部分!
第二个故事,洛夫克拉夫特找到的则是一个贪求永生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段少女爱蜜莉和记者之间的对话。
少女爱蜜莉在记者的威胁下,说出了一个听说上违反科学常识的故事。
迈登医生是一个企图永生的人。
他在魔典中找到了让凡人永远保持青春和欺骗死神的方法。
他用低温保持青春,用人的新鲜脊髓来维持自己身体的活力。
而少女爱蜜莉则在医生对她的呵护下,
逐渐心存爱慕。
并决心成为医生的助手兼爱人。
但在另一个助手刺激下,
爱蜜莉吓得离开了医生的家。
但这一却却让事情变得无法挽回。
而当爱蜜莉再度回到医生家时,则发现医生在杀一个自己的熟人。
这一打起来却让整个实验室着起了火。
医生也因为高温而变得更加虚弱,最后化为了一副骸骨。
而爱蜜莉本来也要被医生助手杀死的。
但她却因为怀有了医生的孩子而幸免于难。
不过,她也不再是当初那个爱蜜莉了。
为了活下来,她成为了迈登医生一样的存在。
虽然能够永葆青春,但却惧怕炎热,需要人的脊髓活命。
与此同时,她还需要为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准备食物。
从当初的天真,到现在冷酷!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轮回,
而第三个故事就有点简单了,这是一个述说一个名为屠夫怪物的故事。
年轻的女警和她的丈夫兼同事保罗出去办案,
但没想却发生了一场车祸。
她丈夫保罗被人从车子里拖了出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当她离开车后,寻找她丈夫时,她却遇上了一件让她永远梦魇的事情。
一对看起来普通的男女,一个听说上像民间传说的屠夫故事。
让她的噩梦开始不断出现。
在寻找她丈夫的过程中,抓捕屠夫的过程中,
她被这对男女偷袭,
掉到了一处地狱,
所望之处近身被神秘生物吃得还剩下骨头的人类残骸。
从保罗躯壳里出来的诡异生物,还有着一丝保罗的意义。
准确的说,是保罗的大脑还在。
这一切都仿佛是一场噩梦,
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一点尤其是在她昏迷醒来后。
一切似乎变得正常起来了。
那对男女还是个好心人,将她送往了医院。
但是事情的真相却是,
她 的噩梦是真实的,她醒来看到的安逸一面则是虚假的。
一切最真实的唯有痛苦。
最后故事的女主在死前完全就是崩溃了!
而在这三个故事讲完后,这位洛夫克拉夫特也是牛了一回。
先一刀捅死了脚下水槽里的水怪,
然后表演了一回如何手撕人形邪神。
可以说这应该是史上电影里最牛的作家了。
分分钟钟吊打BOSS邪神。
不过,说了这么久的剧情,
其实归根结底这四点:
1、永远不要使用自己不曾理解的力量,也不要奢求这股力量能够带来美好。强求,只会将你带进地狱。
2、永远不要滥用你的好奇心,否则必然有灾祸发生。
3、不是自己该拥有的事物,强行留下,到头来只会加倍偿还。
4、永远不要低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去放弃。
所以说这部电影说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的恐怖片。
虽然吓人程度,比起一些鬼怪类电影,会稍显不足,但就电影内涵而言,
这部电影却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更多的猜疑和敬畏。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源头“克苏鲁”神话所存在的意义。
永远不要胡乱的揣摩任何一次未知,否则你所获得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恐惧!
微信ID:hottheater
无论你爱看电影还是想看电影
我们每天都会推送有意思的电影,电视剧,动漫
快来加入我们!
火锅剧场等着你!
『叁』 这些小说,中国怎么不拍成电影
作为一个爷们儿,喜欢看的自然是具有史诗气魄的大部头小说,像琼瑶、亦舒就从来没对她们产生过兴趣。
因为喜欢看电影的缘故,所以总是希望好的小说能够拍成电影,这样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的站在你的升皮面前,你的想象,也就成为了现实。名著改变成电影的作品,经常都是毁誉参半,原因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名著都有自己的理解,改编成电影之后,对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如果和演员有较大的偏差,那么就会对这部电影作品很不满意。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就不说这些作品。这几年我看了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觉得这些小说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大有看头。
作家王旭峰
我看电影喜欢看三部曲,看小说也是,近年我看的小说三部曲有印象的是——刘斯奋著“白门柳”三部曲《夕阳芳草》、《秋霞危城》、《鸡鸣风雨》,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买血记》、《活着》,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这三套作品风格都不一样,内容也是大相径庭,共同的都是写了三部吧。“白门斗笑仔柳”系列,讲述的是明王朝覆灭前后,文人组织“复社”和“阉党”及其余孽阮大铖、马士英之间的激烈斗空汪争。全书视野广阔,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涉及的人物有上百人之多。始终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有:钱谦意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还有黄宗羲。这些人物见证了明朝和南明王朝的灭亡,他们痛恨满清入侵的同时,也对于明王朝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痛心疾首。这不小说中描写的女性角色很多,主要女性角色多数都为风尘女子,柳如是和董小宛皆为一代名妓,她们俩和钱谦意与冒襄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来文人所关注的话题。这部历史小说对于了解明朝末年江南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是一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书中描写了激烈的“党争”和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些都增加了全书的可看性。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书,书中的一切元素都适合拍成电影,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好了,那一定是卖座鼎盛。中国人本来就擅长拍摄古装片,并且这样的题材,近十年都没有出现过,就算是喜欢明朝历史的胡金铨大师,也只是拍摄明朝特务机关追杀忠臣后代的故事,对于这样的历史大戏,他可是从来都没碰过,估计全世界人民也没几个了解明朝末年和南明王朝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样的题材拍出来,拍好了肯定火啊!
余华的这三部小说,我曾经在他的一本随笔集里看到过他对于这三部小说的解释,他说这三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写的是童年,《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年,《活着》是老年,这三部小说他写的就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三本小说我觉得最好看的是《许三观买血记》,不过我最欣赏的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有些太悲惨了,看着心痛。余华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作者,我的中现文史老师曾经说过他心目中的八个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大师,其中就有余华。《活着》已经拍成电影了,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许三观卖血记》可能是这三部小说中如果拍成电影,是最好看的一部。这部小说写得太精彩了!把一个现代阿Q式的人物带入读者的视野,这个人物喜欢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能够凭借努力来摆脱困境。这个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角色,非常真实,有血有肉。他的生活和所遭遇的一切,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都经历过,他对于事物和生活的看法,也是那个年代人的普遍思想,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生活的戏剧性可比福贵要精彩得多了,关键就在于他的性格,这个人有种与生俱来的不服输的意志,他为了救儿子不顾生命的四处卖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执着精神。他在全书末尾说的那句话,也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粗俗和幽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物。这套小说中,最应该拍成电影的,就是这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有些诗化的感觉,小说不像《许三观卖血记》那样采用直叙,或是《活着》那样倒叙。这部小说是插叙的方式,有倒叙,也有直叙。小说采集了主人公回忆的各个片断,一会儿是17岁,一会又是5岁,顺序错乱,但是条理清晰,读者看着也不会混乱。小说倒很有电影蒙太奇的味道,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情在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经历,难得的是余华能把这些经历写得这么好看,小说得的结构安排的这么巧妙,他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只是时间的问题。
“茶人三部曲”描写的是两个家族的历史,时间有100多年,从清末一直到当代,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书,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描写的时间是从清末到大革命结束,第二部《不夜之侯》时间是抗战八年,第三部《筑草为城》主要就是描写66年-76年的十年里,这两个家族的后人的种种遭遇。《南方有嘉木》曾经拍成电视剧,但是没引起什么轰动,估计改编得不成功。说实话,这三部曲也不适合拍成电影,因为三部曲得容量太大了,都想不出中国有哪个导演能有这种功力,能把这三部去拍成电影,还能拍好。拍成电视剧还不错。只是我太喜欢这套小说了,这套小说描写的是茶人世家,字里行间也透着一股茶叶的清香,每个人物都有一种不凡的魅力,即便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也能让你又爱又很。小说作者还是个女性,文学功力这么深厚,真让我肃然起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先看到这套小说的电视剧版本。
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非常多,多到想拍电影都拍不完的地步,就着样,中国的电影题材还是无甚新意,真希望这种局面能够早点打破。
『肆』 观电影“自由作家”有感
暑期在家网上观看了美国电影《自由作家》,电影感人,让我几次落泪。影片的主角青年教师艾琳在电视上看到洛城暴动不断,她想拯救那些青少年,所以选择了在威尔森学校担任高中种族融合实验班203班的英文老师。从她做教师的初衷,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亚裔、黑人和拉丁裔人的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除了一个白人孩子外。她的第一节课,上课不到五分钟孩子们就打了起来,有一个孩子口袋里竟然还别着一把手枪,她无所适从,只能向他人求助。别人在拉架的时候,她呆呆地站着,震惊的一句话说不出来。然而第二天她仍是满脸笑容地上课,可就在这一天她的学生艾玛和同伙为了抢占地盘,在学校校园里跟另一帮人火拼。她的父亲认为她在浪费时间教不想读书的学生。但是她没有退却,她昌粗开始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不再照本宣科。她播放年轻人喜欢的吐派克歌曲,让他们听着音乐根据歌词体会这首歌的韵味,孩子们停止吵闹,不过新鲜了不到两分钟,又有两个同学争吵起来。古灶历威老师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按照她的指令统一换位置。她想通过改变学生原有的地盘,来改变班级混乱的状况,但是课上吵闹、互相敌视的情况还是没有明显好转。即便这样她仍然没有放弃,那是因为她对学生无条件的爱。有了这份无条件的爱,即使古威老师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
一次上课中,帝多画了一张杰莫的漫画在同学间传看。艾琳拿过了那张画,脸色一变,很严肃地让学生们合上课本,问孩子们是否知道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班上唯一的白人孩子知道,其他同学对此一无所知。这时孩子们表达了他们対艾琳的强烈不满,因为她是白人,她根本不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马克斯说希望自己能活到十八岁,因为随时可能在街上或路上被暴打、被劫杀。很多孩子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被棒打致死或被枪杀而死。他们第一次向老师吐露他们的心中的怨恨和对白人的仇视。艾琳非常震惊,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帮派仇杀、种族歧视、生死一线的世界里,跟她生活的世界完全是两个世界。她意识到孩子们的心就像一颗玻璃心,随时破碎;他们的人生观是灰暗的,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他们的世界观是狭隘的扭曲的。
于是艾琳到学校图书馆里为孩子们借阅书籍,然而遭到学校教务主任的断然拒绝,原因是孩子们成绩太差,根本看不懂,还说他们拿到书不是弄丢、损坏,就是在上面涂鸦。为此艾琳自己出钱为班上每位同学买了一本有关帮派故事的小说《杜兰戈街头》。尽管受到同事们的嘲笑和排挤,艾琳还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她要尽她所能去改变这种现状。看到校园的帮派林立,下课后各占一处地盘。智慧的艾琳在上课时跟学生玩起了划界限游戏,在教室的中间用红色胶袋拉了一条分界线,她提问题,回答是的学生,就走上前站在分界线旁,当她问道,“谁有朋友因为帮派暴力丧命?”。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站在了分界线的两边。当问到,“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请留下。”几乎一半的学生留下来。艾琳眼睛潮湿,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算是说给自己听都很重要,我要你们每天写日记,想些什么就写什么,现在,过去或是未来的事,你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诗写歌,好事或坏事什么都行,随身带只笔,想到什么就写下来,要我看的话就放在教室的储物柜里,上课的时候柜子打开,要我看的同学就把自己的日记放进去,下课后我会把置物柜上锁。” 她自己出钱为孩子买了日记簿。
学校召开家长会,203班没有一位家长到场,艾琳很失落,然而当她打开储物柜的时候,她吃惊地看到四摞日记簿摆放的整整齐齐,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读着孩子们的日记,她内心沉重,这些14、15岁的孩子,这耐辩镇些来自社会里不同种族的各类底层阶级的孩子,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存活问题,他们的心被仇恨填满。艾琳努力用事实说服校长上级单位学委会同意,她周末自费开展校外教学活动,采取赏识制度,让学习成绩有提成的孩子走出他们从未离开的出生地,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思考和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了给孩子们买《安妮日记》,为了有钱能做她想为孩子们做的事,她在丈夫不满的情况下坚持周六周日去百货公司内衣部卖胸罩,同时在酒店做接待员。
高一下学期她带学生去了西蒙威森索中心的大屠杀纪念馆,通过音像资料了解犹太人尤其孩子在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孩子们第一次抬头望天,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到活着的希望,冷酷的目光中第一次露出一丝柔软。艾琳老师特意在饭店安排了晚宴,邀请大屠杀中生还者与孩子们见面对话,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艾琳老师为他们做了那么多。这次大屠杀的参观是这群孩子教育的关键切入口。孩子们自己感觉到应该改变,也愿意改变了,这时他们的改变真正地开始了,他们半夜把藏匿的枪悄悄地推出子弹扔到了下水道里;晚上在家主动地拿出日记簿一笔一句地写下了自己的成长记录。
高二上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艾琳老师用鲜花布置了教室,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书写了“Cheer for Change””“为改变干杯”,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礼品袋,里面有本学期要读的四本书,孩子们很高心,不再是抗拒和嗤之以鼻。不过在拿上礼品袋之前,艾琳老师让每位同学端起一杯苹果西打,互相举杯庆祝,为改变干杯。艾琳说,“从这一刻开始,每一个说你们办不到的声音都被消音了,每一个认为无法改变的原因都消失不见了,就在这一刻之前的你们也随着消失,这是全新的你们。”孩子们感动地主动上前表达自己的心情,主动朗读自己的日记,感谢艾琳老师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尤其是读到,“谈到去年的英文课和课外教学活动,我的心情逐渐好转,我拿到课表第一节就是艾琳老师,当我走进教室就觉得,生活的一切问题都不再重要,我回到家了。”很多孩子都落泪了,尤其是那些曾经打打杀杀的孩子,同学一年彼此不知道姓名,但是大家走过来拥抱在一起。资优班的一名学生要求转到203班了。现在公交车上、教学楼的走廊里、楼梯口、操场上,到处都可以看到203班的孩子拿着一本书在阅读。
班级在共读《安妮日记》,艾玛为安妮的死不平,而马克斯却说她没有死,因为她把她的故事写下来了。马克斯还去阅读了有关此书作者米普吉斯所有书籍,他给了艾琳老师一个灵感。她不让孩子们写读后感,而是让他们给米普吉斯写信,也就是为安妮一家提供庇护的好心人,写信告诉她他们看了《安妮日记》的感受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们提议把信寄给米普吉斯,请她来作演讲。米普吉斯生活在欧洲,年龄大了,如果能来,一定得花不少钱。孩子们为此举办了 “长堤餐厅协助高中募捐活动”,为改变品尝美食、“高中学生募捐演唱会”为改变募捐。收到孩子们的信,远在欧洲的米普吉斯接受邀请来到203班与孩子们见面。在老人讲到安娜被士兵从她家阁楼上搜出,她挣扎着想去救安娜时,士兵拿枪抵住她的头,马克斯举手说 ,“我从来没有一个英雄,但是您是我的英雄!”老人平静地说,“我不是英雄,我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那么做是对的,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过就算是一个普通的秘书、家庭主妇或是青少年,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你们的老师也告诉了我你们的经历,你们才是英雄,你们每天都在当英雄。你们的面孔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在场的孩子们动容。是的,他们自己就是英雄,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不但自己生存下来还要保护家人,是多么得不易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老师的魅力同时看到了阅读的力量。他们的转变,应了台湾作家林语堂的话,‘阅读会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博学问;广见识,养性灵;’。
艾玛的男友帕克深夜在便利店里误杀了她的同学辛迪恩戈的朋友葛兰特莱斯,现场只有她看到帕克开枪,在法庭上为了践行父亲从小对她的教育,“不可以背叛自己人”,她指认挑衅的朋友葛兰特莱斯为凶手。艾玛进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在法庭在说出了真相。虽然她知道说出真相意味着背叛她的自己人,要遭到追杀和暴打,可能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她还是站在了正义法律的一边。马克斯自从加入了帮派就被母亲赶出了家门,现在他认识到要想改变靠他自己打杀是办不到的,他需要妈妈,于是静静地站在家门口,主动跟母亲道歉等待母亲的原谅,最终母子和解。辛迪恩戈因为艾玛说出了真相与她言和,主动送给艾玛她喜欢的化妆盒。
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彻底改变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他们在讨论中,在辩论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同学间互相友爱,
艾琳她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所在,她流着泪说“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我很高兴。当我帮助他们了解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也知道我该怎么过,有多少人能得到这样的领悟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谢云老师在《阅读照亮教育》一书中说到:教师和学生是“互相陪伴,彼此成全”。所以当丈夫让她在学生与他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尽管她非常爱她的丈夫,非常地不舍,她还是选择了学生,因为她品尝到了忙碌的成果;体验到了忙碌的意义;体验到了忙碌的价值,这些更坚定了她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份使命感。
高二下学期结束前,艾琳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日记集结成书,就像《安妮日记》一样。她告诉孩子们,他们不只是高中生,而是写出自己心声和故事的作家,就算没有人看,这本书也会留下他们自己存在的记录。这又让我再次想起谢云老师在《阅读照亮教育》一书中的一句话,“写作是更好地记录自己,表达自己,成全自己。”她为孩子们的日记簿取名为“自由作家的街头日记”。孩子们认为203教室是他们放松的地方,每个同学都是朋友,大家互相了解,他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做自己,203教室是他们唯一的避风港。为了这些孩子们,她在学委会、在教育局与校长、教导主任据此力争,她说,“这些学生和这个班级已经成为一家人,他们彼此的家人。203班已经成为他们的家,他们对我的信任已经凝聚成一股力量。”教育局领导肯定了班级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取得进步,肯定了孩子们的“街头日记”,最终她为自己也为孩子们赢得了应有的权利——继续任教他们高三、高四的英文课,影片的结尾是孩子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互相拥抱,喜极而泣的场面。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竭尽全力去争取,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的勇气。
反观自己的教书育人,我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或是学生习得知识的技能,而忽略了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心的教育。谢云老师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陪伴 彼此成就。教师工作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也许并不在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或让学生习得的能力,而在于他曾经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尊重和宽容,陪伴学生所走过的岁月,所经历的旅程,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电影中的艾琳老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先打开学生的心门,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首先反省的是自己,为了改变,她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传统的课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即使校方不认同,她也没有轻易地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教导主任、找校长不行,就直接找董事会,有凭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尽管有挫折、有沮丧、有非议、有排挤更甚者有丢掉饭碗的危险,她还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她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重,也赢得了自己的尊严!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伍』 作家转型导演,落落的两部电影评分都没有过六分,哪些作家成功转型导演了
作家转型当导演在如今并不少见,尤其是近几年争议不断的郭敬明。而最近也有网友指出人气作家落落此前执导的多部作品在正基信豆瓣上的评分均未超过六分,对于作家转型导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在中国影视界是否真的有成功转型为导演的作家存在吗?如果单从票房,好评上看,其实是有的。
乘风破浪,低调有才的韩寒纵观近几年韩寒的电影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后会无期》、《乘风破浪》还是《飞锋伏驰人生》在豆瓣的评分均超过了6分以上,作品之中无不透漏出了韩式小幽默和人生感悟,有文艺青年的沧桑和伤感,有亲情的沉重和滋养,有友情的坚定和支撑,有爱情的追寻和守护等等,电影无不充斥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孤独的体味,对放纵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思念,吸引了一种书粉和文青的喜爱。很多人 常常拿韩寒和郭敬明相比,但我个人觉得韩寒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作品,所讲述的元素更多,内容也更饱满,引起的思考也更多。
『陆』 这些看似不出名的作家,居然也能这么厉害。
现在的网络作家太神奇,一年可以创造一个亿,文学也能谈GDP?别忘了还有一些经典作家,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作品却十分惊艳,你知道都有谁吗?
刘以鬯
中国长篇意识流小说第一人
说起刘以鬯你也许不晓得,但是你一定知道墨镜王-王家卫,王家卫可是很喜欢读刘老爷子的作品。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十多岁的刘以鬯写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酒徒》, 这本书很厉害,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 被人认为是香港小说的一个里程碑 , 香港文学的扛鼎之作, 香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评价几近登顶。
但是却鲜有人知《酒徒》正是王家卫电影《2046》的故事来源。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小说《对倒》又被王家卫改编成了电影《花样年华》,在这部电影的片尾字幕,王家卫还专门对刘以鬯表示了感谢。电影中有两句是直接引用小说,在小说中是已步入人生晚年的淳于白在回想起初恋的时候一段描写:
以前看王家卫的电影总觉得有点意识流,后来才明白原来都是来源于刘以鬯。 看刘以鬯的书,你会不自觉的从作者的角度去经历故事,听作者娓娓道来,非常有趣,也会在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里渐渐沉迷。
白先勇
树犹如此,公子世无双
说实话白先勇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知名度还不如他老爸白崇禧高。
他老爸白崇禧十八岁的时候投笔从戎,从武昌起义的学生敢死队做起,从抗日侍巧战争到国共内战,军事领导能力卓越,被称为“小诸葛”,也是国共共同尊敬的“抗日英豪”,被日本人称作“中国战神”。但是他的儿子白先勇却不同,一生挚爱文学,与父亲的道路截然相反。
说起白先勇先生的文学成就,可以这么说, 如果你谈论起中国的当代文学,你没办法绕禅敏过去,不信你去豆瓣搜一搜,他的书找不出评分在8分以下的。
他最著名的莫过于《台北人》,这本书在香港《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七位,是在世作家中的最高位,而前六位分别是鲁迅《呐喊》、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钟书《围城》和茅盾《贺谈枝子夜》。
连三毛都说自己是看白先勇小说长大的,知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五四以来,在艺术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后期小说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也不过五六人。”
不过更特殊的是白先勇的同性恋身份,虽然他出身豪门,但是一生都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虽然他父亲是一代名将,但他却是一个勇敢的同性恋。 1976年,他写了有同志恋情题材的小说《孽子》,这也是华文文学同性恋书写的开山之作。
尤其是他的那篇纪念他同性恋人王国祥“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树犹如此》,自他们乔迁新居写起,讲他们如何布置庭院,如何一起饮酒煮蟹,如何植下三棵意大利柏树,柏树又如何生长与凋零,国祥的病情又是如何一步步加重,直至身故,读罢让人唏嘘不已。
读白老先生的书,你仿佛能看见一个温情干净的老者,穿着长袍,提着软绵绵的黄酒,在阴雨天的亭子里,跟你讲百态人生。
李碧华
爱你,就要口一口吃掉你
对很多读者来说,熟悉李碧华是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始的。
但实际上李碧华的小说除了《霸王别姬》之外还有很多都改编成影视作品,如《胭脂扣》、《青蛇》等,这些小说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社会、美学、哲学上给人的思考,可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所能比拟。
在她的笔下,女性的形象叛逆而美丽,如《霸王别姬》中的菊仙,《胭脂扣》中美丽又幽怨的女鬼,再比如《青蛇》中冒生死、违天命只为一场杏花春雨的白蛇。
而男性的形象一般都是自私、卑劣、 丑陋。如《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虚伪残忍的武松,《诱僧》中反复无常的石彦生,《霸王别姬》中“霸王意气尽”的段小楼,还有《胭脂扣》中背信失约的十二少。
纵观她的小说题材,大多都选自人们熟悉的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如《青蛇》取自《白蛇传》,《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则截取《水浒传》中关于潘金莲的故事,《川岛芳子》描写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秘女间谍的一生。
她作为一个流行作家,与银屏巨星相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她的志怪和通俗小说,扎根在香港市民社会的土壤里,爱恨交织,充满丰富的戏剧性。 香港市民们喜欢她的故事,因为奇情、诡谲、刺激,甚至带有强烈的情色元素。
李碧华人也洒脱,她曾说过,人生在世,快乐二字。她不做奴才文章,也不以作家头衔奔碌,只从心而写,不删不改,但图快活。
这种洒脱浸透在她的小说里故事里,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她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抽丝剥茧, 她的书不能读,一读就细细的侵入你的五脏六腑,让人欲罢不能。
毕飞宇
中国最会描写女性心理的男作家
毕宇飞,一个被称为“中国最会描写女性心理的男作家”,但是知道他的大多都是从《推拿》开始,而了解《推拿》的不过是因为这部作品被娄烨拍成了电影并获得了金熊奖。
实际上,《推拿》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毕飞宇以盲人的视角写社会浮沉,人生百态,而是他用盲人思维写盲人,没有高调的讴歌,赞美,只有细腻的情感。
《推拿》中的盲人们所遭受的疼痛 , 来自于光明世界里的人们 , 与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亲缘关系的人群 。
譬如 , 王大夫的弟弟 , 既嫌哥哥出现在婚礼上给自己丢脸 , 又把自己闯祸后的难题硬生生地塞给哥哥;泰来的父母觉得两个瞎子结婚不体面 , 因而不愿给儿子操办婚礼 ,怕被人笑话 ;小孔在深圳做推拿时被 “前台 ”反复欺凌;高唯和金大姐挑起的 “羊肉之争 ”,让两个曾好得掏心窝子的盲人老板之间的关系迅速出现裂缝 ;向天纵为了和情敌竞赛而让十六岁的沙复明遭遇了两个多小时的 “小爱情 ”, 残酷至极 ......
但是毕飞宇最好的作品绝对不仅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一看 , 比如《玉米》里面讲一个农村女孩由淳朴到毁灭,对于人情冷暖的刻画。《青衣》里写一个女戏子台前幕后的一生,其中有几个对戏台上女子姿态大段大段的描写也非常的美。
正如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上,学者陆建德他对毕飞宇的评价: “读到这样的文字生出一种欣慰感。其实,任何文学奖的垂青都不是很重要的,对自己的这种警觉才更可贵,因为它是一种道德的价值。我没有读过毕飞宇的作品,就对记忆的认识而言,他比穆勒更成熟,也更诚实。”
毕竟,伟大的作家不会被后世遗憾,随时间而愈发沉淀发光,留待后人说。
『柒』 请问,日本知名作家有那些
日本知名作家有: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捌』 如果可以,你想邀请哪位作家看哪部电影
我想邀请琼瑶看《窗外》,我们大概都不陌生,从她那一部部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的小说中,认识了琼瑶。看过琼瑶小说的人都说,琼瑶怎么那么会编故事。那是因为好胡圆你不了解真实做磨的琼瑶,实际上她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说都离奇曲折,痴情动人。
本剧琼瑶1963年创作的同名处女作小说改编,小说基本上是反映她本人中学时代恋爱经历的自传。贴合实际大众生活。
『玖』 写作者该如何看待创作中的“三观不正”
这个话题是由朋友提到的刘若英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所引发的。我说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因为听说三观不正,不感兴趣。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三观不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对于写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三观与“三观不正”是什么?二、每个人三观的形成与发展。三、写作中的三观有标准吗?
“三观”,我们都知道,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里又包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人对世界的总和、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人对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则是指对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和看法。
我网络了一下,“三观不正”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可见这个词是客观存在的。它指的是在社会中带来的腐败现象严重。
“三观”的出现比我们的出生要早一百多年,可以说在这种稳固的大环境下,我们从小被接受“原则教育”、“主义教育”,我们一路受着一种叫做“正确的路”的教育,慢慢长大,思维非常习惯于“正”的一方。
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不断产生与增加对于外部客体的认识。再以这些积累起来的认知为基础,通过对自己这些不断沉淀积累的认知,系统地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三观,这是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甚至时代背景等等;一方面是内心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感知能力。就像一株植物,需要阳光、土壤、水分等等,也还需要自己的努力成长,最终开花结果。
但是,世界是变化的,人的三观也会有所调整甚至大的改变。我觉得要用一种观察的、品味的态度,来看待三观变化的过程,不管人与人三观如何不同,都应该包容,而不是急于否定。
说回电影,《后来的我们》中,女主主动接触已经结婚多年的恋人,仅凭这一点,很多人便说它“三观不正”,我想除了这一点,应该还有些其他评价作为补充,才是一个客观的态度。不然,一顶“三观不正”的帽子,是对很多人用心创作的人的不公,这也是我沉下心来想到的。
朋友给我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当中,很多经典都是有关婚外恋的题材,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它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作者凭空创作的,但它反应了真实的生活,它的价值就是真实,发人深省的,这大概就是朋友的意思。我理解这种真实的价值,大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观点,通过一个特定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非曲直由人评说,我们习惯于将这样的真实归为人性。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是觉得小三就是可耻的,出轨就是渣男,不能有好下场;或者你是站在支持文学创作中可以写婚轮物陵外恋的,我觉得都应该把这样的观点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让它有前因、有后果。
先说为蚂历什么那么多经典作品当中都有婚外恋、畸形恋、乱伦恋等等,不是因为这种题材受读者欢迎,也不是因为写这种题材的太多,毕竟几百年来,经典是有限的,而关于这些特殊类别情感的经典,还没有多到可以改变人类世界观的地步。
如果我们能就一个故事来讨论,而不是单独就“小三到底该不该有好下场”这样的问题来表明观点,事情就会清晰得多。
举几个例子。
《包法利夫人》讲得是一个想死又巴不得能住在巴黎的女人的故事。受过教育的农家女孩爱玛嫁给乡医包法利,却向往更奢华浪漫的生活,在历经两次出轨,面对累累负债后不得善终。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出轨的故事,写了当婚姻并不能腊戚满足对爱情的期待,当新奇的魅力褪去,情爱裸露出永恒单调时的那些遭遇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福楼拜借此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腐朽堕落的社会生活,和小市民的鄙俗与猥琐。
再看《廊桥遗梦》,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翻检出了一段尘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丝卡婚后生活平静琐碎,缺乏激情。《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为拍摄廊桥而来,与居于此地的女主相遇、相识和相恋。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女主选择了后者,而男主则选择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半生的彼此怀念。这样的故事,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最后说一下《失乐园》,这是渡边淳一情爱小说代表作,超级畅销书。是一部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讲述的也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
也许对“三观很正”的人来说,会承认艺术创作可以让人反思,但那是艺术家、作家的责任,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或许有更多激愤的人会说:“这样的创作有什么意义?有必要存在吗?写点正能量不行吗?”(我可能说得太客气了)
首先说明,我的态度是中立的,因为一旦有立场,就会倾向于某一方。
就写作者在创作中,将人物的三观设定得“正”与“不正”,我觉得是要根据正在创作的故事本身而言。刚才已经说了,在一些作品中, 婚外恋只是整体故事的一部分,不是作者推崇的理念。
至于批判文学作品中不该出现“小三、出轨”等等这些“三观不正”因素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站队问题,当问题一出现,我第一感觉是否定“三观不正”。这是种微妙的心态,相信人多人都如此,出于习惯的惯性,来对待我们印象中的某一类现象,不管前因后果,也不论特殊环境,比如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但仔细地想想,我觉得任何一种立场都是片面的。谁都不应该在注重克服一种主要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时,造成一定程度上出现另一种极端,另一种片面性,它会反复纠缠我们。我想作为一个写作者,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否定与不肯定的态度,不是只会批判、否定,与争论,或者只会讲宽容、退让,与和合,哪怕它是看似缥缈,却又如影随形的“三观”。作为观众、读者,我们身处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里自己的三观来看待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就好,别太计较,那都是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