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电影鼓书艺人故事梗概

电影鼓书艺人故事梗概

发布时间:2023-05-16 23:34:02

❶ 求!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演过的一个作品

这是他的大概简介。。。。也许有你想要的。。。

朱旭,男,生于1930年4月15日,辽宁省沈阳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剧协会会员。
1949年4月考入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干部训练班,7月随华北大学文工队三队到天津等地演出,11月调华北大学文工队二团(即后来的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
1952年,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先后演出过《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左邻右舍》、《哗变》等话剧。
1984年,在话剧《红白喜事》中扮演三叔,获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
1991年,获中国话剧金狮奖。
1984年,偶然涉足影坛,在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的《红衣少女》中扮演女主人公父行顷拿亲,表演准确,自然。
1985年,受峨嵋电影制片厂之邀,在喜剧片《小巷名流》中饰演卖花圈的司马二哥,表演自然、质朴,很有幽默感和喜剧性,深受好评。
1987年,出演影片《鼓书艺人》,饰方宝森,因在《小巷名流》、《心香》、《阙里人家》的出色演出,三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评委会提名,他以纯熟的演技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塑造出多个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
乎睁1993年,因在电影《阙里人家》中成功地扮演了孔令谭这一人物获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1995年,在吴天明执导的《变脸》中成功地扮演了老艺人变脸王形象,获得电影界内外的好评。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中国剧协会会员。
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朱旭塑造了众多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如《非这样生活不可》中的休特尔,《明朗的天》中的孙荣,《武则天》中的唐高宗,《悭吝人》中的雅克大师傅,《女店员》中的卫默香,《蔡文姬》中的左贤王,《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左邻右舍》中的李振民,《咸亨酒店》中的阿Q,《哗变》中的魁格,《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得谢夫等。 1984年他因在《红白喜事》中扮演三叔,获文化部主办的“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配演一等奖,并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表彰。
近年来,朱旭活跃于影视界,在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等众多文化意蕴深厚的影片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朱旭还参加了《末代皇帝》(电视剧)、《似水年华》等大量电视剧的拍摄。他以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编辑本段话剧作品
《咸亨酒店》
《哗变》
《芭巴拉少校》
《北街南院》
《屠夫》
《非这样生活不可》
《明朗的天》
《武则天》
《悭吝人》
《女店员》
《蔡文姬》
《骆驼祥子》
《左邻右舍》
编辑本段电影作品
《红衣少女》
1985年《小巷名流》
1987年《鼓书艺人》
《偷来的爱》
1990年《大太监李莲英》
1991年《心香》
1992年《阙里人家》
1993年《高楼边》
1995年《变脸》
1996年《毕业交响曲》
1997年《黄连,厚朴》
1999年《人间草木——打一字》
《洗澡》
2002年《汉方道》
2004年《阳光天井》
《刮痧》
编辑本段电视剧作品
末代皇帝 (1984年)
武生泰斗 (1989年)
粉墨情痴 (1990年)
小楼风景 (1994年)
日落紫禁城(1997年)
似水年华 (2002年)
编辑本段评价
在影视圈里,大家都亲切的称朱旭为“老爷子”,这大概和他所塑造的形象有关,因为朱旭老师似乎总在饰演着“老爷子”的形象。
有人形容朱旭的话剧表演“真切感人,入木三分”,没错,在北京人艺,朱旭的名声叫得很响,许多舞台艺术形象,由于他演而成为永恒,很难再有人会超越他。在话剧舞台上朱旭堪称“当家老生”,在影视这个大屏幕上这样称他也不为过之,他在影片中始终惟妙惟肖的驾驭着一个个性格鲜活、亦庄亦谐的人物。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的老溥仪;南方小镇上司马相如的后代司马寿仙;清凉寺里那位仙风道骨的一苇法师;阙里之地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潭;还有电影《心香》、电视剧《武生泰斗》、《粉墨情痴》、《小楼风景》以及最档搭近两年来大家所熟知的《洗澡》、《刮痧》等,每一部作品都为观众带来一个难以忘怀的形象。
朱旭的表演自成一格,他常常以喜剧的手法去演绎悲剧人物。在令观众捧腹大笑之后又能引起苦涩的回味。朱旭是个相当随和的老者,和他交谈,你可以从他的言语中体会到他思维的缜密,他的语气淡而雅,笑声轻而柔,不时散发着机智的诙谐,从他丰富的笑谈及表情中,你似乎又可捕捉到影视中那一个个活着的灵魂,若隐若现,令人回味无穷。
编辑本段戏外的朱旭:
朱旭平生爱下围棋,以前在剧院排戏时,一有闲空儿总爱与棋友对上一局,像英若诚等人便是这样的高手。朱旭自退休后,棋艺见长,在一片黑白云子间的“厮杀”中,摘走了业余围棋三段。
戏台下的朱旭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为他的四大乐趣。朱旭拉的一手好京胡。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现在也派上了用场,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师操琴上阵,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在电视剧《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艺更是帮了他的大忙。朱旭的另一嗜好就是喝酒了。在他来讲,喝酒乃人生一大乐事。朱旭酒量大,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得过过酒瘾,但是他却不贪杯误事,若是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摆着“茅台”还是“五粮液”,他绝对滴酒不沾。他说:这叫为了艺术,在所不惜。 朱旭爱下棋,以棋为友,以前在剧院排戏时,一有闲空儿总爱与棋友对上一局。朱旭自退休后,棋艺见长,现在还是业余围棋三段。这就是朱旭,舞台上认真做戏;舞台下谈笑风生。
所获奖项
2001年荣获第2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刮痧》

❷ 李雪健演宋江演的好不好

好。

对于央视版水浒传,很多人将它视为经典,这里面有很多因素,除了大家经常所提到了比如对应水浒中角色对演员的选择,细节的把控,武打动作的设计,以及道具服装的真实感,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的精湛演技。

在水浒中扮演宋江的李雪健老师。很多人会说,央视版的宋江看一次让人痛恨一次,看一次让人就想打他一次,这个版本的宋江完全是一副工于心计的酸腐文人形象,那种对权力的膜拜,对朝廷的跪舔,简直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正是大家所痛恨的这些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出李雪健所扮演的宋江的精湛演技。

大家都知道李雪健老师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称为表演艺术家的演员,他用毕生的时间都在研究演技,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角色,无论是焦裕禄还是今天所说的宋江,都是堪称经典。

他演的宋江这么传神,这么让人痛恨,这是因为李雪健老师正在将宋江骨子里最深层次的东西给挖掘了出来。

比如在私放晁天王的故事上,当时出现的画面是郓城县街市喧嚷,茶铺酒肆里一众吃客正吃得热火朝天。这个时候宋江出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个押司,大家注意他走路的细节,他上身端直板正,抬头挺胸,双手放在身后、但走路却不是阔步向前,而是小碎步一步步稳稳前走。

这种人物形象,与当时宋江的地位有关,他是衙门押司,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他把自己的品牌经营得非常好,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的名头无人不知。

而电视画面中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宋江一边走,一边经过饭店,结果饭店小二一下就认出了宋江,热情接待,宋江刚进到店里,其他正在吃饭的人全部站起来,马上抱拳打招呼。

宋江面露微笑,十分享受。这些人见到宋江抱拳行礼,其实和后来宋江流落江湖的时候,那些江湖好汉见到宋江,听到及时雨的大名,纳头便拜其实是一个道理。

李雪健出现在这个场合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趾高气昂的样子,而是十分谦和,这是宋江的表面,而李雪健老师在表现宋江的这种心态的时候,刻意用了小碎步,就是为了突出宋江的稳健,这个人是非常有心计非常沉稳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定位,他只是衙门的押司,虽然驰名在外,但是做人并不张扬。

而当济州缉捕使臣何涛拿来缉捕文书,这个时候宋江一边看文书,一边不动声色,只是用手指着文书,这个表演尤其精彩,宋江一方面是在想如何保护晁盖,但是他又必须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同时他的所有一切都要对得上他的身份。

所以,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有拿捏的,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和今天的小鲜肉的差别所在。

(2)电影鼓书艺人故事梗概扩展阅读:

1980年,李雪健参演第一部银幕作品《天山行》,扮演指导员于海洲;同年,凭借话剧《九·一三事件》林彪一角,夺得首届“梅花奖”。

1985年,李雪健在影片《钢锉将军》中饰演将军李力,从30岁演到60岁,该片获"政府奖"优秀影片奖。

1987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同年,受田壮壮导演之邀,在电影《鼓书艺人》中饰演老艺人方宝庆。1988年李雪健又在《大侦探》中扮演旧时代一个机敏狭义、耿直幽默私家侦探杜义甫。

1990年,主演电影《焦裕禄》饰演焦裕禄,凭借《焦裕禄》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十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同年,参演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扮演邻家大哥宋大成,夺得第十一届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第九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2年,在李少红导演的电影《四十不惑》饰演知识分子曹德培;1995年,参演张艺谋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饰演配角“六叔”;1998年,参演电视剧《水浒传》饰演宋江。

2000年11月份,李雪健在拍戏时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当时,他正在陕西参加一部描写高科技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轨道》的拍摄。

2002年,李雪健复出拍片,在以税务为题材的故事片《至高无上》中塑造国家税务稽查员老李。2003年,李雪健有开始参与拍摄《中国故事》在剧中的一集《老师的故事》里扮演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

2007年,参演电视剧《新上海滩》饰演冯敬尧。与黄晓明、孙俪、黄海波合作。

2011年,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2012年11月,参演电影《一九四二》,并凭借电影《一九四二》夺得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2013年3月31日,首届“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年度明星盛典”从艺近40年的著名演员李雪健获得“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3年,参演电影《背条大路回故乡》。

2014年,参演电视剧《嘿,老头!》。

2015年,参演电影《道士下山》。

2015年12月18日,作为嘉宾出席了第十五届电影频道出品电影百合奖颁奖典礼。

2016年1月11日,参演电视剧《少帅》饰演张作霖。与文章、宋佳合作 ;7月1日,主演真人改编电影《老阿姨》,饰演龚全珍(陶慧敏饰)的丈夫开国少将甘祖昌;

10月,凭借《嘿,老头!》及《少帅》获得第28届金鹰奖最佳表演艺术奖 ;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

2017年2月,古装历史剧《天下长安》开机,李雪健在剧中饰演李渊一角;3月2日,获得2017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年度品质表演剧匠。

2018年9月28日,凭借《老阿姨》获得第16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12月2日,参演电视剧《北部湾人家》饰演韦大壮。与刘莉莉、斓曦、杜源等合作。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雪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2019年10月,由李雪健特别主演的献礼剧《希望的大地》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11月6日,参演的卫国战争电视剧《河山》播出。

❸ 老舍先生有八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分别是什么

1.老舍先生的作品被拍成电影的一共有8部。最早公映的是《我这一辈子》,时间是1950年,由石挥自导自演;依次是《方珍珠》,1951年公映;《龙须沟》,1952年公映。以上3部均为黑白片。30年后的1982年,《骆驼祥子》和《茶馆》公映。接着公映的是1987年的《月牙儿》和《鼓书艺人》,1992年的《离婚》.这8部影片除《茶馆》属彩色舞台艺术片外,其余7部均为故事片。

2.老舍生平: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逝于1966年8月24日,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❹ 李雪健主演的电影

李雪健主演的电影如下:

1980年,李雪健参演第一部银幕作品《天山行》,扮演指导员于海洲。

1985年,李雪健在影片《钢锉将军》中饰演将军李力,从30岁演到60岁,该片获“政府奖”优秀影片奖。

1987年,在电影《鼓书艺人》中饰演老艺人方宝庆。

1988年,李雪健在《大侦探》中扮演旧时代一个机敏侠义、耿直幽默私家侦探杜义甫。

1990年,主演电影《焦裕禄》饰演焦裕禄,凭借《焦裕禄》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2年,在李少红导演的电影《四十不惑》饰演知识分子曹德培。

1995年,参演张艺谋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饰演配角“六叔”。

2011年,电影《建党伟业》6月上映,饰演杨昌济; 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2012年11月,参演电影《一九四二》,并凭借电影《一九四二》夺得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3年,参演电影《背条大路回故乡》。

2018年9月28日,凭借《老阿姨》获得第16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❺ 电影《我爱我家》的相关资料

片长:120集
总制片人:杜禹、马景全
总监制:张明智
总发行人:杜勇
导演:英达
副导演:林丛、王栋
策划:王朔
文学师:梁左
编剧:梁左、英壮、梁欢、臧里、臧希、英达、吴彤、刘国华、束焕、张越、孙健敏、冯俐、赵志宇、汤一原、戴明宇等
编审:滕明义
总摄像师:王小京
摄拦旁像师:闫英、李京明、白卫平、王茂琪
美术师:戴延年
剪辑:逯庚春
录音师:晁君、孙逾、张申燕、黄东斌
灯光师:胡耀辉
作曲:关峡
作词:甲丁、陈涛、徐安利
演唱:章鹏、韩磊、戴娆、陈琳、周艳泓、瑛侠、杨洋、那英、红豆、毛阿敏、臧天朔、牟青、沈艳
演奏:北京首席乐队、北京青年爱乐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队
主要演员:文兴宇、宋丹丹、梁天、杨立新、赵明明、沈畅、关凌、张永强、李眉
摄制公司: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长春市恒达企业发展公司

120集情景喜剧,透过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人物各有特色,几乎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当今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
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生活故事(长一些的故事则分成上、下两集),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策大略。每集结束之前还会有数分钟的“我家花絮”(NG镜头剪辑)和“我爱我歌”(简简橡主题MV作品)。

傅明:文兴宇饰演。原名贾敬贤,退休的老局长,习惯性的官腔重。
和平:宋丹丹饰演。鼓书艺人,文艺工作者,曲艺说唱团工作,贾志国的妻子。
贾志国:杨立新饰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副处级,知识分子,傅明的大儿子。
贾志新:梁天饰演。无业游民,无远大志向,有时好倒弄些小买卖,关键时刻往往才显出很爷们儿的一面,傅明的小儿子。
贾小凡:赵明明饰演。女大学生,傅明的女儿,志新的妹妹。
张凤姑:沈畅饰演。外地来京打工的保姆,后与贾志新远赴海南闯天咐隐下。
贾圆圆:关凌饰演。和平里小学学生,新时代的小学生,后被保送上了171中学,贾志国与和平的女儿。
孟朝阳:张永强饰演。贾小凡的男朋友。(续集)
薛小桂:李眉饰演。小张走后找来的小保姆,河南腔。(续集)

❻ 求根据老舍鲁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编的电影..

老舍:
《二马》——有电视连续剧,陈道明主演;
《离婚》——有电影,也有电视连续剧;
《骆驼样子》——有电影(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电视连续剧(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电视连续剧(郑邦玉、李维康等主演);
《鼓书艺人》——电影,建国初拍的,侯宝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儿》——好像有电影,记不清了;
《我这一辈子》——电影(石挥主演),电视连续剧(张国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龙须沟》——电影,有电视连续剧吗?记不清;
《茶馆》——电影。

鲁迅:
《铸剑》,根据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同名故事改编,由徐克监制,CCTV6还放过
还有就是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很老了
《药》、《伤逝》、《祝福》、《祥林嫂》、《风雨故园》及纪录片《鲁迅传》、《鲁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浩如烟海,却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儿女》、《寒夜》、《故园春梦》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电影作品不仅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陈燕燕、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潘虹等一代中国电影人。

鸿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万苍、徐欣夫、周贻白等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由徐莘园(高老太爷)、梅熹(觉新)、刘群(觉民)、王引(觉慧)、袁美云(梅表姐)、陈云裳(琴表妹)、顾兰君(瑞珏)、陈燕燕(鸣凤)组成的明星阵容,使影片连映一个多月场场客满,各家报纸好评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编是1953年1月,香港当时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第三次则是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第三次搬上银幕的《家》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这在当时可谓是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个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作品,《春》与《秋》则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联摄制完成,由李晨风导演的《春》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在秦剑导演的《秋》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环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深入到志愿军中体验生活,回国后巴金创作了这部作品。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调———《故园春梦》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影片表现了一个城市封建家族在社会动荡中的变迁衰落,塑造了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这部内地与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的影片未能在两地大规模公映,当时也未能引起轰动。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说《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汪文宣的生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华联拍摄,仍是李晨风任编剧和导演,而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版本则为广大国内观众熟知。潘虹与许还山的表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

❼ 李雪健出演的所有电影名字

电影作品

《天山行》 (1982) 饰 佘海洲
《钢锉将军》 (1986) 饰 李力
《父亲的战争》中饰演罗大成
《鼓书艺人》 (1987) 饰 方宝庆
《大侦探》(1988) 饰 杜义甫枝袭
《焦裕禄》(1990) 饰 焦裕禄
《四十不惑》 (1992) 饰 曹德培
《特殊手术室》 (1992) 饰 办公室主任
《如烟往事》(1993) 饰 万仁乐
《沙镇的故事》 (1993) 饰 杨明远
《蓝风筝》 (1993) 饰 李国栋
《生死拍档》(1994) 饰 李警长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5)饰 六叔
《飞虎队》(1995) 饰 王强
《有话好好说》(1996)饰 出租车司机
《横空出世》 (1999) 饰 冯石
《剑客春秋》(2000) 饰 中山夫子
《幸福时光》(2001)饰 老李
《云的南方》(2004) 徐大勤
《合同父子》(2004)丁镇海
《吴清源》(2005)李玉堂
《至高无上》缺渗(2005)李文要
《你是我的传说》(2007) 尚为民
《越光宝盒》(2009)
《山楂树之恋》(2010)张村长
《建党伟业》(2011) 饰演 杨昌济
《百年情书》原名(《与妻书》)(2011)饰演 林觉民猛扮兄之父
《杨善洲》(2011)饰演 杨善洲
《温故一九四二》(2011)饰演 李培基

❽ 求一部挺老的片子,大概是80年代初的电影

喜盈门是一部很好看的老电影
渔岛之子(简装DVD)(袁东保、张汝郊)
喜鹊岭茶歌(简装DVD)(王琴宝、赵春常)
出嫁女(简装DVD)(陶慧敏、剧雪)
杨门女将:京剧(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3VCD)
赛上风云(简装DVD)(舒绣文、黎莉莉)
南岛风云(简装DVD)(上官云珠、孙道临)
胜利重逢(简装DVD)(冯喆、凌云)
平原枪声(简装DVD)(胡军、刘琳)
慧眼丹心(简装DVD)(张安福、王辛)
南国之春(简装DVD)
一件提案(简装DVD)(李久芳、陈强)
风雨江南(简装DVD)(冯喆、戴耘)
大清炮队(简装DVD)(辛明、刘晓庆)
无穷的潜力(简装DVD)(谢添、陈弋)
人民的巨掌(简装DVD)(魏鹤龄、王蓓)
神鞭(简装DVD)(王亚为、徐守莉)
大地重光(简装DVD)(潘文展、张铮)

松花江上(简装DVD)(张瑞芳、周凋)
奥斯卡经典影片--莫斯科之恋
黄梅戏老电影--牛郎织女
阮铃玉老电影 --神女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风雨故园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成吉思汗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风雨下钟山(上)(下)
国外经典影片--海豹的故事
奥斯卡经典影片--战争前奏曲
国外经典影片--出水芙蓉

国外经典:

【 克莱默夫妇 】【中英双语】【1DVD】
【 三个火枪手】【上译经典配音】
【水晶鞋与玫瑰花】【上译经典配音】
【罗马之战(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2DVD】
【苦海余生(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1DVD】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童自荣)】【上译】【1DVD】
【 孤星血泪(童自荣、刘广宁)】【上译经典配音】【1DVD】
【 基督山伯爵 】【央视配音】【双语】【1DVD】
【 廊桥遗梦 (丁建华、乔榛)】【上译经典】【1DVD】
【罗马之战(毕克 丁建华)】【上译经典配音】【2DVD】
【 似是故人来(曹雷等配音)】【上译经典】【1DVD】
【 游侠传奇 】【 经典配音 】【D5】【1DVD】
【 虎虎虎(严崇德、毕克)】【上译经典】【1D5】

【排球女将 [经典配音版] 1-36集全】

国内经典:

经典电影: 丰收(DVD)
经典电影:鬼话(反一贯道题材)
夜航[雾海夜航]
女局长的男朋友 (邮缘续集)
大上海1937
海之恋(DVD)
最后的疯狂
最后的贵族
黑炮事件
第九号悬案
红粉(王志文,王姬主演)
北国江南
烦恼的喜事
乳燕飞 (金馥丽 娜仁花)

乱世冤家(上译)
夜袭机场(长译)
罗马假日 (DVD长译配音)
蝴蝶梦 长影译制 (DVD)

被抛弃的人
端盘子的姑娘
大雁北飞


怪圈
叛国者
姑苏一怪
鼓书艺人
十字街头
燕子李三
印度往事

夜半歌声
鲜花盛开的村庄
白沙疑案
朝霞

当代人
无名岛
碧海丹心

清凉寺的钟声
苦恼人的笑
笑比哭好
七月流火
子夜
张衡
良家妇女
应声阿哥
魔术师的奇遇
女大学生宿

特高课在行动
蓝盾保险箱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保密局的枪声

蓝色档案
R4之迷
林中迷案
海外赤子
红河激浪
绿色钱包
神鬼不灵

❾ 老舍的资料 阿斯顿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磨核乱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氏行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瞎档(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阅读全文

与电影鼓书艺人故事梗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风声电影演员 浏览:823
搞笑电影方言配音爆笑 浏览:113
看电影的刘老师 浏览:430
美女肢体变异的电影 浏览:192
电影中独白感怎么做 浏览:646
你在周未看电影用英语回答 浏览:839
美女与泰国蟒蛇现代电影 浏览:515
老人的伦理电影完整版 浏览:742
各种科幻特工电影 浏览:616
千与千寻电影名字英文翻译 浏览:363
97伦理不用下载的电影网站 浏览:337
怎么可以免费看到电影 浏览:867
封神演义台湾版电影1987 浏览:247
中国电影报道我是女王 浏览:806
7d电影有哪些 浏览:829
结局很遗憾的电影 浏览:615
工作细胞电影在线观看中文 浏览:717
如何把自己替换成电影中的人物 浏览:39
唐人街美国电影台词 浏览:936
电影孔子高清下载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