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小区放映露天电影小故事

小区放映露天电影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29 01:55:11

『壹』 露天电影,一种远去的旧时光

说起电影,相信谁都不陌生。现代电影院漫天飞舞的海报,网络上营销热销预订。电影院装修的富丽堂皇,犹如宫殿一般,空调吹着,沙发软椅坐着,再来一杯苞米花,饮料喝着,那是一种花钱的高端享受。但现代人永远体会不到我们那时年少时免费露天电影的感觉,露天电影,一种远去的旧时光,一直记忆心头。

七八十年代,乡下看一场露天电影可是热闹非凡的事件。一听说电影船要来,庄上巷道里顿时就忙碌起来,你拿椅子他拿大凳,也有小凳子,小椅子放前排,一个个步子急促,生怕占不到好位置。偶尔也会为位子争夺,争的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后都不了了之,不就看场电影嘛,又没什么什么深仇大恨,今天吵了,明天一样遇到会说话。

最好笑的,有时候明明当时占的好地方,吃过晚饭来一看,大凳已经到了其它地方,心里也苦笑,又不好说谁,谁知道你放哪里的,有时候找凳子不叫你找半天算好了,有的甚至电影放好结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涂的拿错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时家家户户的大凳子背面都会写上名字,或者写在凳腿上,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特色。

有时候也误传消息,说今晚有电影,结果搞得前庙广场一片繁忙景象,大凳小凳排成行,熙熙攘攘都为电影。等天黑了也看不到电影船,才知道一切都是个假消息,不情愿地拖着凳子,或夹着,或杠着,嘴里诅咒着那个传消息的人。知道是谁也没什么名堂三说出来,人家也是听人说的。

有时候远远看电影船来了,一传十 十传百,前庙广场霎时间凳子摆满,速度是超快,有叫弟弟妹妹占着,自己回家拿凳子,有叫哥哥姐姐的,有叫爸爸妈妈的,有的还用砖头瓦片划个框,表明他的地盘,结果可想而知,你人一走,保准不是你的,风风火火的为电影。最后电影船没有在码头停下,穿过夹沟桥,向北往隔壁村庄去了,气的有人朝电影船扔泥块,都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空欢喜一场。

有时候,电影船突然来了,来的比较晚。有人说有电影又没人信,等电影船机器发动轰鸣声响起真去一看,心里又懊恼不已,好位置都被别人占了。看电影位置就是风水轮流转,谁也不敢说,下次还是好位置。看电影,真是让人喜欢让人忧。

我们里下河地区地处水乡泽国,水路四通八达,没有一个村庄不通水路,所以放电影都是公社和乡文化站组织的电影船到村庄放电影。

老早的村庄都没有电,电影船是挂浆机船,木制船蓬带发电机,电缆线直接拉到放映场,放映员有时晚了就在电影船上休息,倒片,电影放好了都要倒回,下次再放,不要赶夜船。

那时候看放映员是最有本事的人,到哪块都吃香,今天还没看完,就有人围着问明后天到哪庄上放。电影船一到了码头,两根毛篙柱子一竖,电影幕往上一杈,喇叭一挂,电线悬空拉到广场中央的四仙桌边,四仙桌那时都是跟村民借,四仙桌腿上绑一根竖着的竹竿,广播线就就绑在竹竿端上,准备工作就准备就绪了。

这时,家里稍微有点富余的人家家里有余粮的,就炒点蚕豆,豌豆,葵瓜子供孩子嘴里剥剥,解解馋。谁家没炒的,小伙伴也一样跟着沾光,那时的大人孩子都淳朴,你几个,他几个,带到电影场上吃得是津津有味,基本上一场电影下来,地上满是壳儿,加上一些小糖担,卖的糖块的糖果纸,反正是一片狼藉。

放映员来的早,晚上大队里还管夜饭吃呢!夜饭吃好了,放映员去船上拿上放映机,放映机是装在一个精密的木质箱子里,带上几个铁盒要放的影片,拉好电缆线,开动机器,接好电源,打开放映灯,场上顿时就亮了起来,人也慢慢地越来越多。

放映员那时会习惯的放一些演讲片,宣传片。场上人群渐渐多了起来,说话声,喧哗声,吃瓜子,剥豆儿声音,不绝于耳,你找儿子,他找丫头,找位置的,有的还拿着手电筒晃来晃去的,也有拎着马灯的找人的。有给孩子带衣服的,遇上要下雨天,还有人带伞,送雨衣的,也有邻村一些小伙头在周围溜来溜去的。

放映员看场上人员来的差不多了,就话筒拿起,介绍一下今天放什么影片,叫大家保持安静,开始放映了。放映灯关闭,放映机一道光柱射向银幕,放映机的两个圆盘盘一高一地转着,放映机有节奏地嘀嗒着。

场上安静的只听见喇叭里传出的电影声音,人们都在观看着这难的露天电影,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个月,遇上天气恶劣有时甚至两个月才有一次电影,个个别提有多专注了。

电影偶尔有跳片,放映员就会用手压着,有时不停地用小刷子在机上清洁着。有时电影也会经常烧片,只见放映员打开放映灯,熟练的拿下圆盘盘,剪去烧片那一段,再粘连好继续放映。剪的那一段,有时会有好长,或者剪了几段,孩子都抢着拿去看,对着灯光,你传他,他传你的看,放映灯光一灭,片子都不知道传给谁了,只听见不知道谁嘴里的嘟嘟囔囔的声音。

一般都是放两个影片,好看的都在后面放。就那样,我们的童年少年很多经典老电影片陪我度过,《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羊城暗哨》,《渡江侦察记》等。看得一颗红心,热血沸腾!有时农闲,寒暑假之间都会要求加影一个影片,放映员有时也只好答应,好吃好喝侍候着,那么熟悉,不好拒绝。有时一些好看的刚出来的影片,放映员还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去邻村“跑片”,等人家那边电影船放完拿回来再倒片再放,就叫“跑片”。电影拿回来那个欢呼雀跃的劲,甭提有多惊喜了。

说实话,那时乡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电灯电视那时都在幻想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就是广播和收音机。你说,来一场电影,都欢声雷动的喜欢呀,提前做好学习作业。晚上可以疯,可以游戏,可以玩了。大人也不会像往常一样看着,不让出去,全村人都在看电影,哪个不让孩子出去看电影,邻居都会说呢!别管那么紧呀,给孩子看看电影,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该放手就得放手。那时,家长要是不让孩子看电影,孩子就认为是家长不讲理,家长以后说什么,就没那么叫响,所以,一般家长都晓得这个道理。

后来农村有了电,电视也慢慢多了起来,可每天晚上都要到9:00-10点才能来点。只要电影船一来前庙广场放电影,电影场上依然是人头攒动,一如往昔盛况。记得那时看电影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一点小雨,绝不收兵,撑伞穿雨衣继续看,不是落得地上流水,电影机无法放映,都不会撤。有时,雨停了还跑到电影场上看看有没有继续放,不要错过了。

那时,只要是邻村放电影,都千方百计的打听。平时上学不敢去,一放寒暑假就没得我们的过时,老是打听邻村哪庄上有电影,一到天黑就集体行动。有一次暑假之间打听到蚌蜒河北的邻村晚上有电影,吃过夜饭就早早聚集一起,等候比我们年长一点的本家大哥哥一起去。因为蚌蜒河河面没有桥,渡口渡船晚上是不会放人过河的,得撑船过去,大哥哥会撑船。

大哥哥吃摆夜饭,拿了一杆竹篙,我们一行有二三十个,浩浩荡荡地来到圩子口,上了一个停泊在圩边上的一条六七吨的水泥船。大哥哥竹篙一深一浅,声落水起,一摁一收,船驶向北岸,月色下水泥船一会功夫就漂过几百米宽的河面。到达河北岸,大哥哥叫人清点好人数,然后带好船前桩,并把船艄绳也带好了,蚌蜒河大河里经常有拖队船,机动船走,怕浪头把船桩晃动松了漂开去,就回不了家了。

众伙伴猴子似的撒腿就往邻村跑去了,也不等大哥哥了。大哥哥和我是本家,我们几个就等大哥哥一起再往邻村走去。大哥哥边走边说,三小,等电影要结束家来的时候,你们早点出来,结尾一点不要看,我让他们知道不等我的厉害,戏弄他们一下,我们几个答应了大哥哥。

那一次我们在邻村看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眼看电影快结束了,大哥哥朝我使了一个眼色,做了一个动作,我拉了一下几个要好的衣角,撒腿就跑。一溜烟来到蚌蜒河北岸带船位置,幸好大哥哥有经验,前桩被波浪起伏颠松了拔起掉水里了,就剩下后面那深桩带着,船没漂开。

大哥哥也到了,拿起放在稻田里的竹篙。三小,你们快上船,大哥哥招呼着。一些陆续来的都上船了,月色皎洁下,后面还有一拨黑黝黝的人影在奔跑,都知道,慢了可能要上不了船,那劲头不亚于一场冠亚军决赛。早到到了船上的个个基本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大哥哥拔掉船艄的后桩,竹篙一使劲,船离岸而去,快的一个箭步蹦上船,再就要人拉住,一个脚踏船上,不至于掉河里,再后面扑通扑通地跳河里去啦.....船上不少小伙伴哈哈大笑起来。还有的在岸上呼天喊地,有的嘴里带着哨子,有的骂骂咧咧的,有的哭起来,看大哥哥不理,都直接下河游泳,踩水追来,一手举着衣服,一手游河,水乡的孩子,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滑溜的很。大哥哥看岸上没人了,船身就慢下来,河里游河的都跟上来了,就吩咐船上的把河里的一些伙伴拉上船,清点人数,毕竟一起出来看电影的,不能弄丢了。乡村的孩子,有时就是那么逗。

这事过去很多年了,我都一直记得为看一场电影的角逐奔波,苦乐年华的时光。

随着农村供电日渐正常,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有了电视,再后来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络普及。露天电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激起现代人的热情。偶尔村里有一场露天电影,也是人影稀少,形影孤单,没几个人看。有谁还能能懂过去的旧时光,唯有往事如风拂过心头,岁月悠长。

露天电影曾经风靡红极一时,一种远去的旧时光,再也找不到那种气息和味道。但这种时光记忆却一直永远萦绕在我们心中,百转千回,回味一生。

『贰』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我最难忘的是银幕用两根杆子挂在中间,放映时两面都能看到电影的内容。

『叁』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慎旦穗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那时候的我还太小,看不懂电影演了什么,但我和小伙伴们却能“看懂”大人们在看电影时发生的各种偷偷摸摸的事,因此发生了很多有趣并且惊险的事。


我的家乡通电比较晚,那个时候人们的 娱乐 活动少得可怜,除了迟旅逢年过节“打花鼓子”(花鼓戏)外,就剩下农闲时为数不多的几场露天电影了,老家人叫“演电影子”。

所以,只要听说有哪个村晚上会“演电影子”,村里人奔走相告宽卜,早早做好晚饭,一吃完碗都顾不上洗就拿着小板凳往那边赶。有时要翻山越岭,老人们还会备上火把,年轻人则把家里所有的一号电池都找出来,一节一节试哪个还有电,然后将三四节接在一起,拼成一个超长号手电筒。

我们小孩子则聚在一起,根据听说的电影名字,讨论“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场面),打得凶的,我们跑得比大人还快,打得不凶,我们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干脆聚在村里不愿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后来不知道哪一天,一个大孩子告诉我们,他在电影开始之后看到有人“亲嘴”,开始我们还以为他说电影情节,都觉得甚是无聊,那是大人们才喜欢看的画面,我们毫无兴趣。

但那家伙却敢用全家人来赌咒,说不是电影,是某某和某某某,这下我们都来了兴趣:这不是那谁的妈妈和谁的爸爸吗?他们两个咋亲嘴了呢?于是我们发现了比看电影还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积极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着那个大孩子观察几次皇,我们知道他的确没有撒谎,虽然没有再看到他说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场电影真的都会有一些大人“亲嘴”的事情在黑暗中发生。


慢慢地,我们从露天观看的位置上就能发现秘密:

每场电影,永远积极抢点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个村里平时能说会道、说话喜欢大声大气的人,大部分都是小伙子和比我们大的孩子,因为他们回村后会负责直到下次电影开场前的“讲电影”工作,经常在一起干农活或者乘凉歇息时看到很多人热火朝天地和他们讨论有趣的电影情节的场面。

中间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顺序,补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婶这类人占了,有些听说邻村某个亲戚今晚会来看电影的人家,还在小凳子摆有零食吃的,占一片地方早早地等着。


我们这些看不懂电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场地四周奔跑呼叫,兴奋无比地期待着电影开场。个高一些的孩子,会跑到银幕前比比划划搞怪,在空白的银幕上留下影影绰绰的样子。

放映的电影有些是已经放过很多次的老电影,但每次放映场地也是人满为患,大家看电影热情依旧不减。


而最让大家兴奋、举村拖家带口去看的则是那些刚刚流传过来的“新片子”,特别是听说“打得特别凶”的那种。这时候放映员也特别忙,一个村挨着一个村赶场,有些村子为了早点迎来放映员,还送礼请客。

我印象中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放映员在热情的村民家里喝多了,没来得及“洗电影片子”,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倒带”——把上一次放过的胶片卷到另一个盘子上倒回去。于是经常有放映员在电影开场前在场地片“洗电影片子”。

这是我们所有孩子最兴奋的时刻,能最近距离看到神奇的电影片子,有时洗断了,还能看到放映员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员完全忘了“洗电影片子”的情况,我们就曾经和大人看过一场“倒着演”的电影,里面的人和车都是往后退,武打片中本来飞上楼顶的人,会从楼顶上“摔下来”,耳光从脸上“飞”起来,子弹从脑袋上飞回枪里面……看电影的男女老少都兴奋得像自己演电影了一样,哄笑声淹没了放映员“不要吵,不要吵,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对于我们这些躲在人群背后的小孩子们而言,真正的“电影开场”是在银幕上的电影演到关键时——通常是刚过1/3或者过半,所有人全神贯注瞪着银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来的时候。

这时,坐在后面那些“怀着某种目的”的人,就开始动作了:我们经常看到有小伙子偷偷拉起旁边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给小伙子一个什么东西,然后两个人一起低下头。任凭人群吵闹,银幕上如何热闹,他们都毫不在意,就那么偷偷拉着,偷偷看对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脸红。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类型的人,就比小伙子大姑娘们大胆的多。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看电影时靠得很近,边看边不时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电影还没演到一半,他们就开始四下张望,然后自语一句“呀门忘了锁”“火可能没熄”之类的,往人群外面黑暗处走,另外一个隔一小会也偷偷摸摸跟着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动得眼睛发亮,偷偷跟着他们看他们干嘛去。但经常他们去的地方太黑了,我们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几次,可能他们太着急还是怎么了,被我们模模糊糊看到,我们就兴奋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亲嘴了”,其实每个跟来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们总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听到声音的大人会像被蛇咬到了一样突然跳开,对着我们骂一句“哪来的小杂种瞎扯!”然后一前一后去了其它地方,这时他们都会走得很快,我们经常就跟丢了

只有一次,我们特别幸运!

那次我们跟着两个人,到了一片玉米地边,他们就在地头草丛那里被我们看到“亲嘴”了,我们激动得刚喊了出来,就看到那个男的向我们这边扔了什么。我们都以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几个没反映过来的孩子弯腰找到扔过来的东西,发现是糖!我们激动疯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样爬在地上摸找起来……等我们找得差不多时,那两个人已经从玉米地里面出来了,路过我们身边时,还“嘻嘻”笑着。


也大概就一两年光景吧,我们村通电了。

村里慢慢有黑白电视机,人们都开始晚饭后聚在有电视的人家看电视剧。露天电影渐渐没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现场也经常没几个人了,还都是老头老太太,再也没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乐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电视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连聚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也没有了。

村里的夜,变得像白天一样平淡无奇和没有乐趣了。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地道战>地雷战>双枪老太婆>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肆』 看露天电影写作文题目

1. 关于露天电影的作文

露天电影,这个名词在我的记忆中十分模糊。我觉得,那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会放映的东西。而且我只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在舅舅家楼下看到过,但早已忘记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直到现在,我也从未看过一场完整的露天电影。直到有一天,电影放映队在我家楼下放映了一场精彩的露天电影。

一台放映机,一块银幕布,还有两个音箱,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放映场所。放的电影名叫《举起手来》,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并且带有浓浓的喜剧色彩。看电影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气氛十分活跃,而且马上要过年了,更给街上添加了几分热闹。

在我记事以来,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几乎为零。不过现在,我对露天电影产生了一份独特的喜爱。因为我在看露天电影时,仿佛感觉穿越时空,来到20世纪六十年代,去领略那时人们在忙碌之余短暂的休闲。

露天电影,虽然在21世纪早已少见。但它带给我的,则是无限的遐想。

2. 【日记(二)看露天电影作文】

7月8日星期四多云晚上,我刚放下饭碗,擦好嘴巴,忙忙地向三湘小区篮球场跑去。

那里,今晚要放一部露天电影。早上,居委会就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了。

我已经等了整整一天。嘿嘿,今晚可以不学音标了。

所以晚饭后,妈妈一同意,我马上就想溜走。爸爸把我拉住,想陪我一起去。

“才不要呢!”我拒绝了爸爸。我心想:只要爸爸带我去,电影还没结束,如果时间晚了,就必须回家。

虽然看露天电影时,会有顽皮的小孩在眼前窜来窜去,影响别人,但是看电影还是比学音标有趣。电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和另外一部喜剧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美中不足的是每次都是喜羊羊战胜灰太狼,没有悬念。但每次灰太狼被老婆用平底锅打得飞上天都让我开怀大笑。

电影结束了,我才发现,我居然在两个多小时里没有去小便,也没有喝水。平时学习时,我十几分钟就出来小便或喝水。

这么大的差别,就连我自己也很奇怪,真让人不可思议!看来我学习真是不够专注。回家的路上,我暗暗抱怨:居委会为什么斗瞎闭不一个星期放一次电影呢?我多么盼望下一次的露天电影啊。

3. 写一遍去书城和看电影的作文题目最好是什么

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人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我也无暇顾及这些,我冲进二楼,冲向学生书刊区,我要找一本我最感兴趣而且有教育意义的书,我找到了《红岩》,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江姐》,因此我很早就想看《红岩。》了,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站着读了一会儿,退好困呀,我想坐在哪里,一转身,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老人们坐在一个书架前面的地上,他们手中拿的都是古典文学,《水浒传》呀,《三国》呀,神梁《东周列国》呀,他们戴着老花镜,仔细的看着;妇女们也坐在地上,她们手中拿的都是同一个话题的书: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年男子拿的书几乎也是同一个话题:成功男人的秘诀;上初中的学生都在看古今中外的名着;小学的学生多数在看漫画,还有许多在看童话······

人很多很多,都挤满了走廊,而没有听到丝毫吵闹的声音,那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氛围呀,我渐渐陶醉其中。

坐在又硬又累的地上是很不舒服的,但是书对我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我相信哪里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书看,是那样的陶醉。

时间过得快极了,我还没过瘾,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诶,无奈,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我的《红岩》还没看完呢,我明天还有去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文化素养也增强了,这些都要归功于书,是书让我们对文化引起了重视,我们既然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去了解它,而了解它的途径就是读书,那些真日在家无所事事的人呀,我奉劝你们:读书吧,否则你的孤陋寡闻会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

4. 以一部电影写一篇作文

扬中金苇路名思教育校区,热线:051186093509 一、“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是一种应用得很普遍的开头方法.它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因为这一开头就直入本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时间弥足珍贵,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题外转悠,那么,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激起空裂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对我们考场作文来说,阅卷教师承担着繁重的阅卷任务,一个“开门见山”直入文题的、“不蔓不枝”的开头一定可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使阅卷人对你的开头对你的作文留下极佳的印象,从而有助于你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极常见,可谓俯首可拾,如: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朱自清《背影》) 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开篇第一句明确了赞颂的对象——白杨树,定准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赞颂. 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开头首先交代了海燕勇敢高飞的战斗环境,接着从“色”(黑色)、“形”(闪电)、“神”(高傲)三个方面,显现了海燕迅猛高飞的战斗英姿. 以“开门见山”式开头获得成功的作文为数众多.如: 1、看到这个题目,我内心深处不禁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表达了女儿对妈妈的赞许和钦佩之情. 要是两年前,我可要为妈妈喝倒彩了. (《作文》杂志,1999年第十期) 这是1999年“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蒋靖菲同学的《掌声响起》的开头部分.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同时欲扬先抑,又为下文设伏并构成悬念. 2、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到处芦苇丛生.秋天一到,芦苇花争相开放,把家乡掩映在一片花海里,很是好看.(同上 二等奖 郭慧芳《家乡的芦苇花》) 3、我九岁那年的春天,父亲买回一头黑水牛.他说:“咱家田多,农忙季节,没头牛不行.待这牛长大了,就用它来耕地.”(同上 二等奖 任美娟《与牛结缘》) 4、忘不了她那张给我鼓励的笑脸,忘不了她激发我上进的朴实的话语,忘不了她曾给我生命中带来的一片绿色.忘不了她,我至亲的爱友.(《忘不了她》) 二、“写景烘托”式 画家画月,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个月亮,就会显得格外单调,甚至会神采匮乏.如果在月亮周围勾上几缕云彩,以云托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那个月亮就会格外有神,这种技法,就是“烘托”.作文也需要这种技法. 作为一名初中生,考试大多为写人叙事类作文,一个好的“写景烘托”式的开头,有利于为人物的摹刻和事情的叙述设置入情的域境和氛围.作为一种实用易解的行文技法,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可资典范的例子.如: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换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 这是小说驿路梨花的开头.以对山的描写为情节的展开铺垫.如此大山,暮色又迫临,对行进在路途中的人,夜间的住宿确乎是一个必须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心情该是多么焦急啊!由此可见,对小茅屋的主人的猜度与赞美等一系列的情节张本铺垫,是为“写景烘托”式开头. 2、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哪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叶君健《看戏》) 以“静”烘托人们等待开戏彰的宁静气氛.不仅如此,而且与后文梅兰芳表演之时山呼海啸的场景对比,表现艺术穿透性的感染力,反衬梅兰芳高超的表演技艺. 3、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之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同样,同学们因“写景烘托”式开头成功的文章也为数不少,如: 1、公元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天空下起暴雨.地上透亮的水泡,圆了又破,破了又圆,一张一合地哭诉着一位世纪老人的溘然长逝.水泡千百次地重复着一个永远的名字:冰心 (樊瑞《百年冰心》见《作文》1999年第十期) 2、我的头发湿了,浑身沾满了泥浆.清明节特有的雨丝欲断不续,从遥远的天际无声地飘落在荒凉的山野上.我踩着泥泞艰难地走着,寻找着,任凭雨水洒在头上、脸上、身上…… (胡波 《又逢清明节》 见李晓明 毛剑冰编“金榜作文系列丛书”《写人散文》) 3、3月26日晚18:55时,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尚未褪尽,周末的钢城还沉浸在一片热闹欢快的氛围中.十里钢城,电车、巴士、“的士”穿梭不已,自行车的铃铛声,汽车的嗽叭声,小摊贩的叫卖声,时起时伏.大大小小的百货店、食品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谁能料想到,这将是一个血色黄昏. (江俐《血色黄昏——“3·26”车祸纪实》 见王竞前 宋怡明编“金榜作文系列丛书”《记事散文》) …… 当然,好的作文开头技法决非仅此二种,但如果同学们熟练掌握并能结合文题恰当选用一种开头技法,一定会对同学们作文质量和成绩的提高裨益良多. 古人称文章里佳妙开头为“凤头”。

5. 看一部优秀电影或名著完成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我最喜欢的一部文学名著

我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只要一看书,我就要打瞌睡。可我已经改了,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改掉吗?请听我漫漫道来。

有一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儿干,就到书柜里拿出一本叫做《三国演义》这本书。当时,我很好奇,不知“三国”是哪三国,一个中华民族怎么会有三个国家,“演义”大概就是故事的内容了吧!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桃园结义”,看着这四个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录,故事的名字真精致,真新颖。我一口气就看了四章的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要睡觉,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继续往下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书,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没有感到半点疲倦,只是打算着明天接着看,一定要把书看完。

有好几次我看作文书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作文书可真起到了催眠的作用。而且我看《老人与海》、《呐喊》、《少年维特之烦恼》……都会想睡觉。但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都会越看越有劲。我这才知道了为什么。原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我很喜欢看历史故事,现代的都不喜欢看。其实我看电视又何尝不是呢?我很喜欢看古代篇,但不喜欢看现代篇。

现在,我看什么书都抱着像看古代书一样的心情看,所以,现在,我看什么书都没问题了。但最喜欢看的,还是《三国演义》,因为这本书让我对所有书都起了兴趣。

『伍』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我曾经为了看电影掉进了粪坑,终身难忘,事情是这样的……

记得那个一个夏天的中午,吃了中饭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村边的小水渠里洗澡,到了两点多钟看到镇上的电影放映员来了,竟然在村口的空地上拉起来了电影幕布。

哇塞,今天晚上有电影看了。我们当时那叫一个兴奋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村上连个电视机都没有,难得放映一场露天电影,附近几个村的人都会过来看的。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农忙的人们看到电影幕布拉起来,就会早早收工赶紧回家弄点吃的,自带小板凳过来占位置,不然来晚了,可能就不是坐在小板凳上看电影了,而是站在小板凳上看电影了!

我们几个洗了一会澡,就跑过去问今天晚上放什么电影?放映员说,香港电影《小飞侠》。当时也没看过,反正觉得是个电影就好看。于是呼啦一下子全部散了,各回各家,约好了晚上这里相聚。

天色刚刚擦黑,大姑娘,小媳妇,小伙子,老头子,老太婆,这个村的,那个村的,都陆陆续续拎着小板凳各就各位。空地上已经坐满了人,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当然,我们小孩子是不用带凳子的。因为我们的位置在草垛上,树枝上。

天色黑下来,电影终于开始了。这是我童年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电影。以至于若干年之后电影情节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

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谁喊了一句:失火了,快来救火啊!原来是哪个短命鬼,在草垛底下抽烟,把草垛点燃了。而我们几个家伙还在草垛顶上,下面着火了,下也下不来。急得哇哇大叫。

看电影的庄稼人,丢下小板凳就跑回家,端来了水盆,拎来了水桶,加入了救火大军。眼看着火要烧到草垛顶上了,不知道哪个家伙喊了一声,这边没火,可以滑下去。

然后,我和草垛上几个小伙伴,赶紧跑过去,他第一个滑下去,就听一声哎呦。我们喊他,有事没?他说没事,下来吧!然后我们几个一起滑下去了。

就在我滑下去落地的一瞬间,我感觉扑通掉进了一个泥坑,然后立马感觉不对劲,怎么这么臭。原来,是旁边一户人家的猪圈粪坑。此时,几个站在粪坑里的小伙伴面面相觑。臭的不可开交!

好不容易,从粪坑里爬出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可怎么办?就这样回家?估计屁股开花。商量一下,去小河里洗干净,再回家吧!

几个小伙伴,站在水里,问最先跳下来那个。为什么你掉进了粪坑不说一声。他说,为什么要说?我已经掉粪坑里了,你们难道不应该下来陪陪我?然后这个家伙,被我们按在水里揍了好一会!

记得那天晚上回家,鞋子衣服还是湿的,只是没有了猪屎味,我妈就问我怎么了?我说,草垛着火了,他们救火被水泼的。压根没敢提,爬在草垛上,然后掉进粪坑的事情!哈哈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有一次在一起喝酒走提起这事,当年那个第一个掉进粪坑的小伙伴,被我们逼着罚了一杯酒。也算是对童年的一个致敬吧!

干杯

『陆』 难忘的儿时记忆‖露天电影

越是艰苦的岁月,人越容易获得满足感,快乐的来源也非常简单。

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无法和当下相比的。但回忆起童年,却依然是充满快乐和温暖的岁月,那种快乐和温暖已经镌刻在那段生命的年轮里,成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和宝贵财富。

弹溜溜、掏鸟窝、推铁圈、打鸟、追野兔、玩泥巴…… 农村孩子每天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在村庄和田野间寻找快乐,放飞童年!

小时候,电还是稀缺资源,只要一到晚上,十有八九是要停电的。好在家里还有一样重要的家用电器----收音机。那是唯一能听到外面世界声音的电子产品。儿童节目“小喇叭”和广播剧是最好听的节目了,但却不是每天都有。多数时候,晚饭后就是听老人们讲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居多。每次听完鬼故事,都吓得我们黑夜里不敢出门,晚上睡觉把头深深的埋在被子里。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农村地区开始有了露天电影放映,这让精神世界空虚的我们异常兴奋,也让少年的激情在困苦的岁月里燃烧着,升腾着。

那时候一个乡镇只有一个放映队,几十个村庄轮流放映,一个村庄有时一两个月才能轮到一回,这样算下来,一个夏天每个村庄只能放三四场电影,这还不算赶上停电和下雨天。所以在学校里,孩子们便伸着长长的耳朵,刺探着放映队的行程。除了自己村庄里的场次,在附近的村庄里的放映,我们也会追着去看。

晚霞映衬的村庄场院里,人们七手八脚的帮放映员立起幕布,拉紧固定的绳索…… 这是大家都特别愿意干的活,可以借此机会接近放映员,得到一些放映行程的信息,也可以近距离接触一下那神奇的放映机,提前知道电影的名字!

电影还没开演,场院里的人已经满满的了。离家近的带着凳子早早的占据了最好的位置,来得晚的,只能站在人群后面翘着脚,伸长了脖子努力寻找着最佳角度,费力的张望着。

孩子们抢不过大人,干脆爬到树上,房顶上,有的甚至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画面开始在幕布上闪现,嘈杂的人群像是被按了开关,瞬间安静下来。大家屏着呼吸,盯着屏幕,很快人们的情绪就被带到电影里……  人们随着情节的进展一会情绪紧张、一会哄堂大笑、一会急得跺脚骂娘、一会呐喊助威……

每次放映结束,人们都不愿离场,意犹未尽的和放映员询问下一场的放映时间、地点,七嘴八舌的评论着电影的情节,孩子们跑着跳着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模仿着武打动作,欢天喜地的跑回家里……

伴随我们成长的电影从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神秘的大佛”…… 等经典战争题材的影片,到后期的武打片“少林寺”,“南拳王”,“海市蜃楼”,“大刀王五”……

从此,少与外界有过接触的我们知道了世界之大,人生的精彩!战斗英雄和武林高手成了少年心中的偶像!课间大家用稚嫩的口气讲述着电影的情节,学着大侠的样子与同学过招,嘴里发出“吼”“哈”的声音……

露天电影,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黑白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渐渐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但那快乐的岁月却永远印在了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这些年在城市的广场上,偶尔能看到露天电影的放映,但围观的多是中老年人,也许大家只是想找一找曾经的记忆吧。毕竟如今丰富的传播媒介和豪华的影院早已不是那个时代能够比拟的了。

曾经的露天电影,虽然经常经历停电的焦急等待、因为下雨只看半场的尴尬,但那兴奋和充满期待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快乐的幸福时光!不知不觉我们在追逐和期待中长大,露天电影也成了美好的回忆,而那美好的记忆却成了一生都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柒』 散文:露天电影,那一场场黑白电影,成了永久的回忆,你还记得吗

人的一生中所经过的事有许许多多,有的随风流逝,雁过无痕;有的萦绕脑际,唇齿留香。小的时候,我的老家农村接露天电影的事,至今仍驻足在我记忆的叶脉里,化作了心间的咖啡和唇间的蜂蜜,令我静静地回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在家收听老式收音机外,再就是靠村部一年上头接来几场电影,在村部放映,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那时节,我们乡里有三十多个自然村,乡上的电影队很走俏,先天晚上在邻村放了一场电影之后,就轮到下一个村去接。我们村部如果不派人抢先把放映机箱和片带盒接回村部,就会被别的自然村接走。要想再等来一次接电影的机会,又得等上一个两个月的。

记得我在村部学校读小学的时候,每每听说村里接来了一场电影,放学以后,我总要跑到村部的办公室去看看,摸摸放映机箱和片带盒子,直到看见有人到放电影的广场上去栽木柱子,扯起幕布时,我才放心地跑回家去,催母亲赶紧生火做饭。

村里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听说村里接来了电影,家家户户都抓紧做饭吃饭。俗话说:“看戏不看头,等于炒菜没放油。”大家生怕看不到电影的开头,都雷急火急地吃罢晚饭,关门闭户,带上手电,沿着泥巴村路,高一脚低一脚地往村部赶去。

电影开映之前,村部一般都要利用放电影的机会,在银幕上播放一两个村里工作的通知,比如水稻、棉花防治病虫啦,兴修水利要求民工上工地啦,接着便播放一个科教片什么的,然后再放映正片子。这时,村里的后生子就会在耳朵上夹着纸烟,或嘴里叼着一支纸烟,在银幕前穿来穿去,张扬自己的风度;妹纸也会三三两两地从银幕前走来走去,晒晒自己的靓丽;而我父亲却肩上掮着我弟弟,一手牵着我,在放映场上寻找我们看电影合适的位置。

有的时候,小弟在父亲的肩上,看着看着,就开始打哈欠,来瞌睡了。这时,父便会把小弟放下肩,脱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把小弟包裹好,避寒避露水,并抱在怀里,让他睡觉,自己却带着我继续看。一直看到电影挖了台脚,银幕上出现“再见”的字幕,我和父亲才打着手电,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走上了回家的泥巴村路。此时的村路上,人声鼎沸,笑声不断。村民们亨受了一阵子精神文化生活后,忘掉了白天劳作的辛苦,有说有笑的好开心。一束束手电的灯光,像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着大家前进的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由童年进入了少年时代,对电影更有了一种特别的渴望,每每看完一部电影,都为片中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所牵心和回味,天天翘首以盼,期望村里能够接来电影。

时光飞逝,指间凝香。一转眼,离农村接露天电影,放露天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好几十年,农村的旧貌变新颜,换了人间。村村不但通了光洁如镜的水泥公路,而且村民们家家户户都进入了电灯电话和广播电视的时代。村民们看电影,学科技,找致富信息,不用出门啦,坐在家里就能够看到哈。如今,尽管我身居城市,村里接露天电影的事已经远去了,但至今想起来,还是蛮温馨的呢!

致读者:如果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转发、点赞、收藏……

点关注,更丰富,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捌』 以露天电影为主题散文:难忘的露天电影

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视、电影、广场舞、街舞、KTV等等多彩多艺,数不胜数,况且一部手机兼容了很多的文艺项目,文化生活更加广泛,更加炫丽。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艺生活相当匮乏,除了几种儿童游戏如:捉迷藏、跳绳、打陀螺、老鹰捉小鸡等最向往的就是电影了。那时候只有县城有电影队,由于电影机械少,而且面对全县的村庄放映,一年内一个村庄平均不住一场电影,好在七十年代末各人民公社成立了电影队,才能每年能看上几场电影。

那个年代电影放映人员的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最羡慕的了,每到一个村庄放映,村里就像接天神一般,好吃好喝招待,更换村庄派人接送,也体现了村领导对电影的重视和期盼。

那时候通信相当闭塞,来了电影队后村支部书记都是用口信通知各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在集体干活的时候通知社员,今晚我村放电影了,然后社员再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还有的跑去通知临近村庄的亲戚,叫亲朋好友过来看电影。

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固定放电影的场院,放映人员在白天维修、调试发电机,那时候我们都叫发电机为“磨电机”,看热闹的人把发电机围的水泄不通,感觉非常新鲜和好奇。下午不黑天前就扎好银幕架,挂好银幕。小孩早早的拿着板凳、搬着椅子等去占个好的位置,晚饭都顾不得吃,真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每次放电影,放映师傅调试好设备,在放映前都是插上话筒让村干部讲几句话,有的村干部在此场合讲话出口成章,有的人拘束这个场合,讲话吞吞吐吐,磕磕绊绊,有的讲讲当前的村里农活安排,有的讲天气预报,有的讲计划生育,各式各样,水平各异,村干部讲完话后马上放电影。

那时候放电影人们程“正片”和“电片”,正片为主片,.电片为新闻简报、科技、木偶片等。放主片是收费的,“电片”是免费的。新闻简报是报道国家的重要新闻,因为那时候农村没有广播,没有电视,都是拍成电影片来传播,到了我们这里看到时有的新闻过去好几年了。

我记得那时候的电影都是黑白影片,还没有彩色电影,人们都乐意看战斗片,记得最早看的《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等。由于电影胶片放映次数多了,电影画面不清晰,出现布纹,声音失真,时常有咔嚓声和呲呲的噪音,有时候还经常出现断片现象。

特别是冬天,天气寒冷时,观众冻得直哆嗦,电影放完一片在换片的短短几分钟的间隙中,马上原地跺脚,随即尘土四起,满场飞扬,一片黄昏,只听见啪啪的跺脚声和喧哗声,换片后又回复寂静,观众又聚精会神的观看。

在看电影时一般前面观众是坐小板凳的后边是坐高凳子的,再向外就是站票了,看电影人有本村的,外村的,有爬到场地周围的树上看的,还有骑在墙头上看的,还有看银幕反面的。电影结束后,整个场地有石头、砖头、柴火等,场院周围大便、小便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有了新的影片,我们都是连着看六、七晚上,看了本村的再去外村看,一直看到眼里都有血丝。去外村有几里路的,有十几里路的,还有去二十几里路的步行去看电影,买不起手电筒,只好摸黑徒行,由于通讯闭塞,情报不准确,常常出现去外村看电影扑空现象。

有了好看的电影,各村都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争取,先睹为快,实行“跑片”的办法看电影,就是在同一个晚上,两个村同时看一部电影,一村一套放映机,只有一套电影胶片,这时一个村先放映,放完第一片接着派专人将影片送到另一个村接着放映,以此类推,这就叫两地“跑片”。

儿时的露天电影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伴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 张兆席

公众号:临朐


『玖』 小学一年级作文350字:难忘的露天电影

作文标题: 难忘的露天电影
关 键 词: 小学一年级 350字
字 数: 35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一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一年级350字的作文,题目为:《难忘的露天电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我家对面新组建了一个兴达文化农贸市场。白天卖农产品,傍晚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只要一到傍晚,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对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来说,当然少不了滑板了。吃了晚饭,我们都像约好了似的,滑着滑板,互相追逐着帆源桐,轻巧的穿梭于人群之中。真是快乐极了。

然而,有一种东西,能使我们放下心爱的滑板,前去观看,那就是露天电影。这种东东只在妈妈的故事里听到过,的确挺让裂拆人眼馋。白布支起来了,大人们都陆续就坐,也有在后面站着的,我们是不肯坐的,天气太冷了,我觉得,如果我在那里坐一会儿,非把鼻涕冻成态坦冰不可。我们边滑着滑板边看。但那块布上变换的影像太吸引人也太壮观了,比家里的电视电脑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都不知不觉的跳下滑板,把滑板立起来拄着滑板站着看,就好像忘记了冷。

露天电影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充实了我的童年时光。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辽河小学五年二班 冯泽远

本文系作文网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阅读全文

与小区放映露天电影小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丑和小丑女电影免费中文 浏览:974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金鸡奖 浏览:718
有九头蛇组织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30
关于寒冷经典电影 浏览:905
女孩子装男孩的电影 浏览:173
纯真年代美国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浏览:666
国产老电影歌曲大全集 浏览:362
电影演员范增 浏览:15
我和美女教师作爱电影床戏 浏览:926
国产十大感人催泪爱情动漫电影 浏览:92
香港电影油炸鬼完整版 浏览:159
宽恕电影剧情 浏览:468
暗杀教室电影免费观看中国语言 浏览:158
突然约看电影 浏览:368
李达康是什么电影 浏览:896
人脑计算机印度电影真实人物 浏览:130
讲故事系列电影 浏览:99
高二学生不愿意去上学看什么电影 浏览:873
看电影一定是 浏览:725
女人成为植物人韩国电影 浏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