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青春片
在90后的心中,台湾一直都是青春片的盛产地,从最开始的《蓝色大门》,中期爆红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去年的《我们的少女时代》,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的青春片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青春片历来就是台湾所擅长的,所以自然越来越多了。
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曾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从《蓝色大门》到《艋舺》,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台湾青春电影在占据台湾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也时常为大陆观众带来惊喜。
以上就是台湾为什么那么多青春片的三个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原因总结起来,一方面就是源于台湾本身的人文地域风貌特质,第二点就是有那么一批十分优秀的青春片创作人,二者结合,所以台湾才会有这么多的青春片。
⑵ 台湾的青春电影与大陆的青春电影在感觉上有很大区别,这是导演们风格的不同还是两地的地理文化的不同
我觉得都有吧,相对於大陆来说,台湾整个历史和地域决定了在某些程度上的思考角度和大陆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就像从台北到台南,大家讲的话,吃的习惯等等都不会差太多,文化异质性不会太大,大陆就不一样啦,光是福建,闽北到闽南就差别很多,更不用说整个大陆地区了。况且目前台湾很多教育模式和美国是类似的,也有很多台湾人到外国留学,然後再回来发展,文化多元,等於说是在一个点上辐射出很多角度。而大陆是在很多不同的点上辐射比较一致的角度(和谐太多),所以差异也就出来了。
⑶ 青春片在电影市场很受欢迎,它里面含有的哪些元素引起你的共鸣
青春题材一直都是大热元素,它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我想,大家只不过是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引起了共鸣,而这逝去的青春却不会再重现了,只能通过电影来缅怀一下。
《同桌的你》则是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学生时代的同桌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我们之间或是一起玩耍,或是斗嘴,但无可否认的是多年后的我们可能记不清班上其他人,但是同桌一定是不会忘记的。青春片之所以受欢迎,正是他们让我们想起了逝去的青春,让我们在影片人物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那一去不复返的单纯与美好,是我们在经历了社会残酷无情后再也不能拥有的。
⑷ 真正反映青春的电影应该是怎样的
一、青春题材电影需要有明确的主题
⑸ 电影《年少有你》即将上映,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在中国有市场吗
随着电影《年少有你》的上映,可以预见到像这样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在中国依然拥有非常大的市场。
在许多人的青春回忆当中校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那里经历过的一些小故事后来成为了人们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该类型的电影则让那段在校园里度过的青葱岁月仿佛又回到了昨天。学生时代里发生的那些故事里既有欢笑也有泪水,但不论当初的感受是苦还是甜,在岁月沉淀后留下的只有不舍和感动。过去的时光无法再一次重现,但通过青春题材的电影却能够依稀看见自己曾经青涩的模样。尽管那时的人如今看来都幼稚得可爱,但恰恰是这份幼稚,随着人的成长而不知不觉遗失了。
一、校园青春电影拥有特殊的意义
校园在一些人的回忆里,或许是黑板上密密麻麻的题目,或许是饭点时拥挤喧闹的食堂,又或许是操场上挥洒不尽的汗水。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有时候电影里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画面,也可能会触及观众的泪点。
你认为青春电影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呢?
⑹ 怎么看待国产青春电影
在众多的类型片中,占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类型较为突出、系列性较为连贯的电影,比如动作片和喜剧片。从这一点来看,青春片其实难以企及。在票房回报率上,它不及动作片和喜剧片的商业价值,同时,如果论及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文艺片相比,它又显得相对单薄。但是从另一方来看,这一类型片却有着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会话题。
中国近几年的青春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从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从2012的《青春荷尔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这些青春片在近几年大荧幕上的频频露面,也让我们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反映内容,以及它背后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进行窥探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定义,什么是青春片?网络上对此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在笔者看来,今天要讨论的所谓青春片,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处于青春阶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调承载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讨仔细的话,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是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高考问题、就业问题、学习阶段的成长问题、80后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现实中有些刺手的问题反映到影视作品上来,其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从2010年的《老男孩》这部短片谈起,这部微电影相比与其他电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网络上传播,并没有在院线上映,可是引起的社会反响丝毫不亚于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评分是8.4,时光评分是8.0。从影视本体论来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制作水平或者是主题探讨的话,都是比较过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创人员、制作经费和制作水平不谈,一部仅在网络上流传的电影,它的电影制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它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对“当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怀旧片。
片中的肖大宝和王小帅无疑是7080后下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个是婚庆主持,一个是理发师,生活趋于平淡,有时还遭人白眼。可是当过往的梦想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怀揣着探试的心情企图再次验证自己过往的笃定,这是一份属于“老男孩”的梦想。但是电影在此刻并没有落入俗套———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昭示光明路途的电影,而是一部唤醒曾经梦想的电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题曲中,愈加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细心观赏,其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十分具有象征意味。在肖大宝开车听广播的路上,广播里的内容一段是国家的强盛壮大,一段是平民大众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两段相互交错。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强与弱的直白,把80后放置在整个中国大环境中去冷眼旁观,这样的景像描写极具深刻性,也让身为观影者的我们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笔者觉得这应该是本片在电影镜头与话语处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两部青春片中,我们看到另外的感觉。对于《青春期》这部生猛片,个人觉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尔蒙》衔接起来,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前传。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这两部电影在画面的主色调处理、叙事方式、台词风格以及主题探讨、演员整体面貌等等电影参数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部电影探讨的是当前中国学生的生活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尽管电影企图利用一切的噱头去保证票房回报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词前卫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连最基本的现实反映功能都没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们在评论界上的败走麦城。
其实这类学生生活电影是较难把握的,国内电影在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而反观美国和印度,他们的两部电影是值得国内导演和制片人借鉴的,一部是美国的《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一部是印度宝莱坞的《三个傻瓜》。
国内的两部电影都是停留在电影的商业吸金度,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价值。王道新《影视批评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整体意义上的电影应该是‘商品’、‘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毫无疑问,《青春期》和《青春荷尔蒙》只是看中了电影的第一个属性,而当我们观看《死亡诗社》时却经常被里面的创新思维和自由精神所打动,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无知少年的打打闹闹,青春也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意味的描述词,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剧性和形而下的现实愉快感。
所以在这种本原出发点上,《死亡诗社》带给了我们在青春中才能获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样的在《三个傻瓜》中我们发现了属于青春的热烈与执拗的意念,那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信念。所以有人说:“青春是狂放不羁的,是完全由个人意志控制的年岁,这样的年纪最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⑺ 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
美国——主角参加各种社团、比赛,然后顺便谈个恋爱,最后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抱得美人归,最后主角说:“我们的青春是如此精彩!”——一段青春期奋斗史;
单纯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坏孩子的天空》、《青之炎》这样令人感伤的、《听说桐岛要退部》这样带些哲学意味、描写青春众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种其他电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发了不少精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