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国内的青春电影都是早恋堕胎
青春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回忆,但是每个人的青春又是不一样的,电影想要抓住每个人的青春,这是不太现实的。另外,很多人的青春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只是伴随着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慢慢打磨过来的。如果再符合这样的要求来拍电影。好,帅不过三秒,电影开始没多久,人都走光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哈,不过我觉得这些导演大概也就是这么想的吧。
⑵ 青春片从网络电影中消失,是大众审美疲劳了吗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青春片,当时的青春片可以说是电影类型的王者。在那个时候没有看过一两部青春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电影。国内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改编自小说,青春片的套路也是相当的统一,全篇围绕“感情”在进行,一条路走到黑。而现如今青春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电影的类型逐渐增多,有奇幻的,喜剧的,刑侦的,军事的,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多样化,相比青春片里面老土的剧情,确实是别的电影类型更受欢迎。
所以青春片并没有从网络电影中消失,是大众对于毫无意义的青春片审美疲劳了。青春题材电影,现如今的关键是如何打破固有的套路,应该多多尝试多元化风格,才有可能使青春片重回巅峰。
⑶ 怎么看待国产青春电影
在众多的类型片中,占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类型较为突出、系列性较为连贯的电影,比如动作片和喜剧片。从这一点来看,青春片其实难以企及。在票房回报率上,它不及动作片和喜剧片的商业价值,同时,如果论及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文艺片相比,它又显得相对单薄。但是从另一方来看,这一类型片却有着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会话题。
中国近几年的青春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从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从2012的《青春荷尔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这些青春片在近几年大荧幕上的频频露面,也让我们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反映内容,以及它背后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进行窥探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定义,什么是青春片?网络上对此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在笔者看来,今天要讨论的所谓青春片,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处于青春阶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调承载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讨仔细的话,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是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高考问题、就业问题、学习阶段的成长问题、80后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现实中有些刺手的问题反映到影视作品上来,其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从2010年的《老男孩》这部短片谈起,这部微电影相比与其他电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网络上传播,并没有在院线上映,可是引起的社会反响丝毫不亚于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评分是8.4,时光评分是8.0。从影视本体论来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制作水平或者是主题探讨的话,都是比较过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创人员、制作经费和制作水平不谈,一部仅在网络上流传的电影,它的电影制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它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对“当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怀旧片。
片中的肖大宝和王小帅无疑是7080后下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个是婚庆主持,一个是理发师,生活趋于平淡,有时还遭人白眼。可是当过往的梦想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怀揣着探试的心情企图再次验证自己过往的笃定,这是一份属于“老男孩”的梦想。但是电影在此刻并没有落入俗套———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昭示光明路途的电影,而是一部唤醒曾经梦想的电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题曲中,愈加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细心观赏,其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十分具有象征意味。在肖大宝开车听广播的路上,广播里的内容一段是国家的强盛壮大,一段是平民大众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两段相互交错。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强与弱的直白,把80后放置在整个中国大环境中去冷眼旁观,这样的景像描写极具深刻性,也让身为观影者的我们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笔者觉得这应该是本片在电影镜头与话语处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两部青春片中,我们看到另外的感觉。对于《青春期》这部生猛片,个人觉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尔蒙》衔接起来,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前传。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这两部电影在画面的主色调处理、叙事方式、台词风格以及主题探讨、演员整体面貌等等电影参数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部电影探讨的是当前中国学生的生活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尽管电影企图利用一切的噱头去保证票房回报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词前卫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连最基本的现实反映功能都没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们在评论界上的败走麦城。
其实这类学生生活电影是较难把握的,国内电影在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而反观美国和印度,他们的两部电影是值得国内导演和制片人借鉴的,一部是美国的《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一部是印度宝莱坞的《三个傻瓜》。
国内的两部电影都是停留在电影的商业吸金度,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价值。王道新《影视批评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整体意义上的电影应该是‘商品’、‘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毫无疑问,《青春期》和《青春荷尔蒙》只是看中了电影的第一个属性,而当我们观看《死亡诗社》时却经常被里面的创新思维和自由精神所打动,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无知少年的打打闹闹,青春也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意味的描述词,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剧性和形而下的现实愉快感。
所以在这种本原出发点上,《死亡诗社》带给了我们在青春中才能获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样的在《三个傻瓜》中我们发现了属于青春的热烈与执拗的意念,那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信念。所以有人说:“青春是狂放不羁的,是完全由个人意志控制的年岁,这样的年纪最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⑷ 为什么大陆的校园青春电影都感觉很山寨
国内的大多青春片都是让那些青春早已逝去的演员来友唯拍,习惯以明星招揽票房的电影市场没有适龄、演技好同时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而且普遍剧本假大虚,不接地气:要么翻拍欧美,要么就是太过小众。加上受众消费力问题或目标受众审美喜好问题,青春片常常会给人难以盈利的刻板印象。很少有人愿意去拍,没有一定的数量打底,质量自然很难上去。
我毕业后进的一家电影公司,最近在筹拍一部这一题材的电影,前后已经筹备快一年了,目前,还没有开机。首先就是因为演员实在是难找,苏南一带,包括上戏、南艺、南广、浙传,甚至是南大、南师大、南林这样的非艺术好纯培院校都扫了一圈,另外找了很多南京本地的高中生,仍旧没找到让导演觉得百分百满意的演员。另外就是剧本一直不满意,磨了将近一裤简年,最近才刚刚定下来。
⑸ 为什么青春片总得差评
靠偶像、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它只是消费自己的热爱者的热情,而不是粉丝经济真正要做到的路人转粉。
暑期档刚刚过去,而经过9月两个票房并不乐观的周末档之后,青春片《七月与安生》成为中秋档电影的一匹黑马,不但获得豆瓣评分最高成绩,还被誉为近几年“青春片救市之作”。《七月与安生》上映9天,累计票房0.98亿元,豆瓣评分7.7分,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商业电影。相比之下,暑期档上映的几部青春片票房低迷,票房和口碑双双下滑,多部影片质量遭诟病。
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许晓和笔者进行了一番畅谈,暑期青春片为何集体作死?围绕在青春片上的那些回忆,咋就撑不起一个看上去凑合的票房呢?
愚以为,今年的青春片整体上看来,今年的青春片还停留在“贩卖回忆”的游离状态下,想要通过类似《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样,用满满的记忆来勾引票房,满满的回忆却没有实质的话题。这其实并不代表中国的青春片走向没落,而是说明中国的青春片还在停滞不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去理解今年青春片票房口碑不佳的背后原因,就不太困难了。特别是刚刚走过几年的红火期。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青春片数量每年都达21部,票房不断上涨,分别为12.4亿元、25.6亿元、35.7亿元。可到了2016年,据统计,1月份至8月份影片数量就达17部,接近去年的全年影片数量,但票房却不尽人意,仅13.3亿元,不及去年票房的一半。
在我看来,“编剧没用心”是我个人对青春片口碑不佳的主要认知。比如《致青春2》,其所致敬的青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面容,前作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当时出现时,国内青春片正是荒漠状态,因此简单的说说恋爱、校园和堕胎,也能勾起长期没有通过银幕去回忆青春的人们的情怀来,可当青春片泛滥之时,没有一个强烈刺激的“重口味”主题,只是靠颜值爆表或演技铺张,并不能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至于《陆垚知马俐》、《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乃至《谎言西西里》,则更多的希望借助类似《夏洛特烦恼》这样噱头式的片名、经典校园民谣的回忆以及向经典致敬的取向来赢得关注。但同样,在编剧的初始阶段,就没有真正为他们的青春片,设定出一个能够勾起回忆的核心议题和冲突来。
观众们对青春片并不腻味,他们只是渴求更加深刻的回忆,触及灵魂,而不是仅仅是翻开老相册浮光掠影一番。
而且市场的急功近利也颇为明显,最典型的就是吴亦凡演的《致青春2》、《夏有乔木》,短时间内上两部同一个偶像主演的两部同类型电影。
这完全是对粉丝经济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靠偶像、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诚然,会有粉丝因此去买单,为了看自己的偶像一眼,但那只是很小一撮极品粉丝。更多的观众,是因为影片的叙事、演员的演技,而变成粉丝。粉丝经济是一个特别虚、特别没有忠诚度的概念,它只是消费自己的热爱者的热情,那本身就是对偶像前途的最大伤害。用好的作品,不断实现路人转粉,才是粉丝经济的真谛,即你不是消费粉丝,而是吸引粉丝。
最后说个最老套的话题,拿什么来拯救青春片?个人观点是,青春片的出路是去偶像化,走话题路线,就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将那十年和大院文化,通过一群孩子的成长、玩闹,表现出来,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同时,每一个人都能因此而引发深思。无思考不青春,可以小成本、更要大智慧,这或许才是青春片未来的出路。而且,请不要将青春片和校园简单的划上等号,它其实只是青春出现的一个场景。
⑹ 中国的校园青春电影你有什么看法
中国的校园电影在我看来大部分都难落俗套,无非就是堕胎出国分手,然后多年后两个人重新见面又在一起了,否则就是女主或者男主有非死不可的病,然后走了一次伤痛青春的路,没什么新鲜的,不太现实。
⑺ 真正反映青春的电影应该是怎样的
一、青春题材电影需要有明确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