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A Song to Remember (1945),译名《一曲难忘》。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剧情: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与蹂躏下的波兰,凄风惨雨,沉重的脚镣声,马蹄声,枪声,不时响起。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
十一岁的肖邦,在老师埃尔斯纳教授的指导下,弹奏钢琴的水平已相当出色了,他不仅能演奏,还会谱写曲子。老师对他的才华赞赏不已,并为他联系了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费耶尔,让他去巴黎试演,一展风采。但是肖邦的父亲是普通的教师,无力筹备这笔路费。
十二年过去了,步入青年时代的肖邦长得英俊潇洒。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
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下面,他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一下子站起,走到总督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这一举动,四座震惊,但也遭来了杀身之祸。
肖邦在秘密组织的帮助下,准备离乡背井,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去巴黎。
离开波兰那天,肖邦的妹妹康丝坦蒂抓起地上的一把土,用手绢包好,双手捧给肖邦深沉地说:“弗雷德里克,这是波兰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肖邦伸出颤抖的手把这捧神圣的国土接了过去,心中荡漾着难言的情绪!到了巴黎,埃尔斯纳带着肖邦找到当年约请他们去巴黎演出的出版商费耶尔。可费耶尔事过境迁已不感兴趣,埃尔斯纳极力推荐肖邦。一阵悠扬的钢琴声从外屋传来,肖邦惊喜地喊道:“这是我的音乐!”原来在琴房里,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正在演奏肖邦放在钢琴上的曲谱。李斯特的脸上流露出惊喜赞叹的神情。肖邦高兴地坐在李斯特旁边的一架钢琴上弹奏起来,两人和谐地弹奏着,倾心地交谈,还不时伸出一只手,紧紧相握。这就是两位音乐巨人初次而又有特色的相识!埃尔斯纳欣喜地看着,费耶尔已在考虑为肖邦举办音乐会的事了。
李斯特介绍肖邦认识了喜欢女扮男装的小说家乔治·桑。她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取了男人的名字,喜欢在公众场合穿男人的燕尾服。她很欣赏肖邦的才华。
肖邦与埃尔斯纳期待已久的音乐会终于要举行了。可就在那天,他们收到了华沙的来信,肖邦的战友为掩护肖邦出境而被捕牺牲了。肖邦哀鸣地大叫着战友的姓名,带着悲愤难忍的情绪在音乐会上弹奏了《波兰舞曲》。他在乐声中似乎看到了沙皇警犬的罪行,看到了战友殷红的鲜血……他悲愤得难以演奏下去,手指终于停在琴键上了。他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会场。这一举动引起全场哗然。听众窃窃私议。费耶尔大为不满。
埃尔斯纳极力解释。第二天报纸评论也不佳,但是乔治·桑在文章中却大加赞赏:“像弗雷德里克·肖邦这样的天才,一百年里只能出现一次。一颗空前的明星已出现在我们中间……”乔治·桑并致函约请肖邦和他老师参加在她家举行的音乐招待会。
在乔治·桑的客厅里,高朋满堂。主持人高声宣布:“李斯特将为大家演奏!”客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斯特建议,为了提供适当的气氛,把注意力贯注在音乐上,他愿在黑暗中演奏。仆人将所有的灯烛全熄灭了,客厅里一片黑暗。
优美的琴声回荡在客厅里,屏声息气的听众陶醉在音乐的温柔乡中,连门外的行人和马车夫也停步欣赏这动人的音乐。
突然一道光亮从听众席中间的甬道,由远而近地向演奏者的钢琴挪近,乔治·桑手持明亮的烛台缓步走向钢琴,她将烛台放在琴上,烛光映照着在弹奏的肖邦的侧面,显得他更加英俊洒脱,气宇不凡!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客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欢呼起来。李斯特拉着肖邦的手,向大家介绍着:“这是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肖邦。”听众热烈地欢呼起来。肖邦频频地向观众鞠躬致谢,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喜悦的泪光。
肖邦感激乔治·桑和李斯特的帮助,表示要尽快地开音乐会:“艺术家必须生存,某些事业必须生存,我在想念我故乡的人民。”然而乔治·桑对肖邦的这些目的不感兴趣,她建议肖邦到她的乡间住所诺昂去度假。肖邦不愿违背她的好意,来到诺昂。
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一首又一首的华尔兹,玛申卡,小夜曲的曲谱寄到了费那尔的手中出版。
然而埃尔斯纳教授等待的是肖邦与李斯特一起弹奏过时还没有写完的《波兰舞曲》,他也期待着肖邦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由于乔治·桑的阻拦,他已许久没有见到肖邦了。
肖邦也在日以继夜地构思着《波兰舞曲》,这是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已没有心思去写那些轻松愉快的练习曲了。连续的阴雨天,疲劳的创作,使肖邦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沙俄又一次对波兰爱国者下毒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监禁,被杀害,肖邦的妹妹康丝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埃尔斯纳,希望肖邦为波兰革命筹款,并要求他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康斯坦蒂最后让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
在一个音乐沙龙里,埃尔斯纳见到了肖邦,他脸色苍白,显得十分疲乏。埃尔斯纳向他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期望。乔治·桑闻讯赶来,打断了他们的话头说:“弗雷德里克并不对人民的斗争负什么责任。”埃尔斯纳愤慨地反驳她:“如果他荣辱不辨,到头来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单的一条可怜虫!”震耳的话语使肖邦清醒了,他诚挚地说:“要是我能的话,我愿意给予帮助。”他接过装着波兰国土的小口袋,慢慢地将土倒在手里,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陷入了极其痛苦的沉思中……
肖邦请费耶尔安排巡回演出,将钱交给埃尔斯纳再转到波兰爱国者手中。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他在《波兰舞曲》的乐曲声中看到了离国时康斯坦蒂给他的一捧土;看到了埃尔斯纳亲切的脸,听到了他的教诲:“天赋得到发展的人应该更接近那些普通的人,以使自己变得更伟大,并用自己的天才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
肖邦在掌声,欢呼声中,到罗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一个又一个城市去巡回演出。他的脸上渗出汗珠,神情疲乏,体力衰弱,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尔斯纳的怀抱中。
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埃尔斯纳赶到乔治·桑的住处,她拒绝了,她抑制住内心的不平静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弥补他的伟大的生命吗?”教授回答说:“有,他在千百万人心中所留下的精神!”
康丝坦蒂、费耶尔站在肖邦的床边。李斯特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李斯特的琴音忧伤而又缓慢……
❷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音乐会》(The Concert ) 法国女演员梅拉尼·罗兰主演,也是从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爱上了老柴的小D,就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听了无数遍之后决定去学小提琴(学了一年后来因为懒和工作忙放弃了)。《汉尼拔》,S01E01中出现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Aria。S01E02同样来自巴赫的一首曲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G大调,第一乐章:快板,S01E05有两首古典乐,都是肖邦的夜曲。第一首,出现在拔叔和Dr.Bloom见面那段。是肖邦的第九首夜曲,B大调,OP.32之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比琳男爵夫人。第二首是降E大调夜曲,Op.9 No.2Op9共有三首曲子,创作于1830-1832年间,并与1833年出版。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肖邦的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经常可以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听到,也是和肖邦有关的各种音乐会的常驻曲目。S01E05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 Ii Adagio。S01E06这一集依然用了肖邦的钢琴曲g小调叙事曲Op.23 No.1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S01E07整集的重点就是亨德尔的歌剧第一段出现在拔叔去听音乐会选段:Piangerò la sorte mia下一首出现在博士和Dr.Bloom在厨房的片段肖邦的一首前奏曲Prelude Op 28 No 13 in F# - Lento博士挑菜谱和食材的那一段选自法国歌剧《浮士德》,作曲家为古诺Le veau d'or下面一首出现在拔叔去找了小茶杯之后,两个人一起出外勤~选自威尔第歌剧《麦克白》,选段名字为Patria oppressa。S01E08巴赫的小步舞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的间奏曲出现在拔叔请黑人吃饭那一段最后一首曲子是羽管键琴版的《哥德堡变奏曲》。
❸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是的。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电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波兰钢琴家,生于1911年,于2000年7月6日辞世,享年88岁。一直住在华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后来,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钢琴家》。
席皮尔曼——网络
钢琴家——网络
❹ 钢琴家电影中的音乐有哪些啊
《I Like Chopin》、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一叙事曲》、《华丽大波兰舞曲》里的第二乐章、《马祖卡舞曲》第17号第4段乐曲。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踟蹰。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
(4)哪个电影的背景音乐用了肖邦的夜曲扩展阅读:
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生命如此甜美,又如此脆弱。影片当中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
❺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最好翻译一下
《触不可及》音乐网络网盘资源下载 免费在线欣赏
链接:https://pan..com/s/154VWTi8fdhDYASi_Gs-SmA
触不可及Intouchables
❻ 钢琴家电影中的音乐有哪些啊
1、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兹皮尔曼一家在迁入犹太区时的背景音乐)
2、八段萧邦的乐章
(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雅纽兹·奥列伊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
3、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电影的开头,钢琴家在电台录制的)
4、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德国军官在废弃的房间里,再杀害了藏匿的犹太人之后所演奏的)
5、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兹皮尔曼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德国纳粹军官,得以幸存,当时演奏的曲目)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
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
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