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电影活着的故事结构

电影活着的故事结构

发布时间:2024-01-01 03:44:45

Ⅰ 我想知道《活着》的故事梗概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

(1)电影活着的故事结构扩展阅读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角色信息:

(1)福贵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他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妻子回来之后,他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他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平安回到家中,但是此时母亲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2)家珍

家珍是一位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贤惠的女子。她与福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当丈夫嗜赌把家财败光,家珍因劝其而不听,一气之下领着女儿回来娘家。但就在福贵一无所有时,当她听说福贵已经彻底戒了赌之后,她又回到了福贵身边与他共患难。她不贪图大福大贵,只想“过个安生日子”。

(3)春生

福贵要好的朋友,为人讲义气,当了区长后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了批斗。

(4)龙二

他是一个掠夺不义之财的暴发户。原是皮影剧团的领班,靠赌博赢走了福贵的全部家产后变为土财主。解放后,他因千方百计谋到了福贵的田产,被划分为地主。他看到要没收他的房产时不服气,一把火烧掉了那所宅子。之后被定为“反革命破坏罪”,判处枪决。

(5)二喜

为人忠厚老实,善良、忠诚、质朴。与凤霞认识后二人喜结良缘。

(6)镇长

忠诚、平和的小农。凤霞长大后,镇长来夫福贵家提亲,将县城里的一名小伙子介绍给了凤霞。

经典电影赏析之7:《活着》

一.故事简介:主人公富贵原本是地主家公子,衣食无忧且游手好闲,因为赌博输光家产。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二十多年间,富贵的人生在时代的洪流中历尽人间沧桑:父亲被讨要房契时气死;无钱医治,母亲生病去世;儿子有庆被医生抽血过量致死;女儿凤霞紧接着难产出血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富贵的孙子吃豆子时撑死。最后剩下一头老水牛,孤苦伶仃的富贵和它一起艰难的活着。这还是一个富家子弟的人生,实际上在世局动荡的 社会 ,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更是不堪一击,命如草芥,湮没在滚滚红尘中。

二.经典桥段:

1.公子哥富贵在茶馆里嘚瑟,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没有想到这一笔下去,竟是半生荒凉和悲怆。

2.内战开打,富贵和春生被抓壮丁,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真的是不容易啊;国民党里能保着命就行,可是共产党里那么多人却舍命的向前冲。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几排字很难,理解“我们的今天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更难。

3.凤霞难产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至亲的意外去世,可以击毁一个家庭,你不信只是没有发生在你身上。

三.经典语录:

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3.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这真的是一句既充满希望又满是绝望的话)

4.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5.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找找镜子,你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吗?)

四.鸡蛋里挑骨头:这是一部悲怆的电影,很容易就流泪了,它和绝大部分老百姓的经历太相似,尤其经历过动荡时局和意外变故的家庭。而在偌大的一个国家,有太多这样的家庭。没有什么骨头可挑,当你觉得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吧,算个球!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Ⅲ 电影《活着》:在艰难中前进,在平淡中活着

影片以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徐福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叙述主线,运用各种电影语言,间以夹杂黑色幽默的调侃手法,在讲述主人公福贵令人心酸的过程中,以独特的角度再现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众多福贵们的生活现状。

徐福贵原来是个富家子弟,却是个纨绔,整日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家里人跟着他没过上一天好日子。

看影片前半段的时候,我感觉福贵就是一个没责任心,无可救药的纨绔。福贵对身怀六甲的结发妻子家珍不闻不问,在外面肆无忌惮地挥霍,家珍挺着大肚子走了十几里路到赌场找他,期望他能回心转意,然而未果。最后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徐老爷子。

国民军抓壮丁是福贵人生的转折点。福贵在军队中做苦力,性格改变了很多。在死人堆里,同村的春生说:“要是能活着回去就好了。”福贵说:“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
(这就是生命的强大之处。在难以抵挡的天灾人祸面前,人们无暇思考什么宇宙真理人生意义,所有的念头都走向了唯一确定的一股劲儿:活着。)

在“大跃进”中刚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外孙馒头问福贵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他说:“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而这句看似幽默却饱含深意的话,福贵同样也对之前年龄还小的儿子有庆说过。

家珍接了一句:“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馒头长大了,所有的时代动荡也恰好结束了。

对于影片中的主角福贵来说,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他的前半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对于活着他依然保持着诚挚的期望,在平淡中安度余生。

过个安生日子。这句话在福贵沉迷赌博的时候,妻子家珍对他说过;在福贵被解放后回到家中时,他也对妻子说过。换用我们现在常说的就是,过个平淡生活。知足。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问题,正如现在2020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却在新年伊始,遭遇了疫情蔓延,结合目前的局势和这部结合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故事,我深深的觉得,活着就有希望!

不论是非典,雪灾,地震,亦或是现在的疫情,每当国家和人民遭遇危难的时候,越是能感觉到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共同祈福。社会有爱,有爱就有希望!

Ⅳ 《活着》如何展现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不同于张艺谋一贯的运用色彩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始终使用着一种朴实厚重的色调,但其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得这部影片在平凡中显现出震撼人心的张力。张艺谋试图通过这些毫无修饰痕迹的画面向我们诉说生活的平庸和无奈。 正好对应余华在小说里的那句话:“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与原著的双重叙事不同的是,电影采用的是主观介入的叙事角度,并对原著的许多情节进行了删减修改。比起原著惨烈的故事、冷静且保持距离感的风格,电影显得更为亲切温情,并且结局充满希望。 故事分为两条线索,明线是时代背景,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皮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不仅作为一个视觉符号,更是作为主人公命运的缩影,贯穿全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象征着主人公是命运的玩偶。可以说它具有美学和表意上的双重作用。 故事发生在正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中国——建国、大跃进、文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福贵”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那个年代,个体的幸福被计划经济似的规定为人民的幸福,然后安排给了人民的事业。电影中多处体现这种“革命逻辑”。如镇长要拆福贵的皮影,用铁丝做炮弹,昂扬地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叫他睡不着觉,吃不上饭,拉不了屎,台湾就解放了!”用几根铁丝来解放台湾实在是太过离谱,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照章办事”,然后想出另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将这虚伪的目的架空。我把这种办事的逻辑之上还有一种逻辑,便是“革命逻辑”。 在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他用个体伦理来反《牛虻》的革命逻辑。说牛虻并不是“为革命而革命”,而是“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或痛苦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以此克服个体的欠然。”牛虻并不在乎革命的目的,他只是把无处宣泄的仇恨通过这种集体的疯狂的方式释放出来。“自由、民主、人民的苦难,都是为了抹去私人的痛苦借来用的口号!” 福贵亦然。他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有何意义,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活着比什么都强。”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的命运其实就是时代的命运,《活着》中,有庆、凤霞、春生的个人悲剧其实是这个时代下的社会造成的。个人被历史裹狭着前进,漂泊无根,无力反抗,逐渐地被迫选择了革命的逻辑,跟随大流以寻找安全感。 这里,革命逻辑失败了,让位给“生活逻辑”。也就是福贵用一生的悲剧换来的哲理:为了活着而活着。忍耐命运给你的一切,好好地活着。 有如赖特米尔斯所说:“一个遥远的且不为我们所意识到的结构变迁也许正在形塑我们的集体生存处境和每个人的‘个人传记’。” 个体被时代命运、社会历史环境改变着,鲜有人有向命运发问的意识和勇气。但到关键时刻,人性的本质会被激发,生活逻辑将战胜革命逻辑,个体将作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活着》就像一部史诗,导演也正是用以小见大的民间叙事来反讽那个曾经史诗神话式的中国,反思人性的最终回归。透过个人生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的运作、国家权力的实践以及意识形态的推广,解释执着于“活着”的普通人何以被发动起来投入到一场场政治仪式中,并改变人们的行动逻辑乃至重塑中国国民性的过程和原因。 而电影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导演多次用黑色幽默巧妙地反讽时代的悲剧性,而不是像小说那样,用一个接一个的死亡的冰冷事实控诉社会的残酷。我想,作为观众,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表达。当然,关于影片结局的更改,的确缺少悲剧的震撼人心。 类似的影片还有《霸王别姬》、《蓝风筝》等,它们都从小人物的故事着手探讨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活着,必然要接受死亡的洗礼、经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果你无力与时代的命运抗衡,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忍耐。福贵用他苦难的一生教会了我们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参考: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

Ⅳ 活着的电影讲的什么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它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阅读全文

与电影活着的故事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近外国电影歌曲 浏览:888
曾志伟说的经典电影台词 浏览:10
电影里的科幻护目镜 浏览:830
九斤与七个男人是哪部电影的人物 浏览:943
乔杉大闹课堂是什么电影 浏览:315
还珠格格粤语电影 浏览:41
孔侑寻找女儿的电影叫什么片名 浏览:485
六十年代老电影农村 浏览:831
青春电影时空游戏 浏览:860
怪谈新耳袋百物语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51
科幻电影中大型宇宙战舰 浏览:462
香港经典电影餐厅 浏览:181
一呼一吸电影英文版 浏览:825
海王都是在哪个电影 浏览:692
情人节进电影院怎么发圈 浏览:549
如何在家自己制作电影放映机 浏览:186
电影推荐国产犯罪片被困山洞 浏览:856
电影光棍演的什么意思 浏览:407
2021年新孙悟空大电影 浏览:130
日本中日双语字幕电影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