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
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源头不同。电影源于照相,电影的本质就是记录生活的原生态。电视剧源于戏剧,强调戏剧性,以故事冲突和人类命运的悲喜吸引观众。
中国第一部游贺电影:戏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20世纪30年代 英国BBC电视剧《嘴里叼花的女人》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第二,二者的竞争形成了影视艺术各自追求艺术特性、各寻优势的第二个原因。由于电视剧的审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人物命运铺排出的故事的生动曲折性,因此电视剧较侧重叙事性,更注重于表现事件发展过程和对人物命运变化的描绘。正因为如此,电视剧所讲的“故事”更吸引观众,所以,电影的以讲故事取胜的那一部分“饭碗”被电视剧无情地“抢”了过来。电视剧的凸起和冲击,迫使电影不得不调整或改变自己的创作思路而“另谋出路”。其立足点在于寻求自我优势,发挥优势又离不开其自身艺术特性的展现。所以,电影艺术在与电视剧的竞争中,愈发重视现代高科技手段与真实纪录手法的结合运用。我一直认为,这便是美国“大片”出现的一个背景。
第三,对时空的选择不同。电影对时空的选择就非常重要,特别重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特定环境能够给人物特定行为得以最好最充分的表现。所以我们看到电影的外景戏较多,常常是天空、大海、高山;飞机、轮船、火车;即便在室内,往往空间也比较大,以便给人物的动作提供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相对而言,电视剧对环境空间的要求相对宽容得多,因为在室内、室外“说”,在卧室、客厅“说”,都不大影响表述剧情。甚至有时人物挡住了环境看不到环境的特点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观众关注的是由人与人复杂关陪磨旅系引芦凳发的“故事”。
第四,,突出造型的冲击力是电影的一个显著的艺术标志。电影有时还用空镜头来展现环境。真正有功力的电影导演用空镜头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而是透射出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对于这些,电视剧也并不是不能表现,但力度、气势、震撼力都无法与电影相比,往往是力不从心的。我觉得用“冲击力”来概括对电影的感受是最合适的、准确的,冲击力不同于看电视剧的那种感动,是电视剧所难以达到的。电视剧表现的是平面的、线性的故事,极端一点儿说,人物景物只是叙事的符号。而电影是立体的,所以它能产生艺术冲击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看电视剧好象是看连环画,而看电影如同看一组雕塑。
电影的艺术造型优势是与电视剧相对而论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电影化的表现,都能体现出电影化表现的优势。一般来说,电影更偏重于在大场面、大空间内展现的题材,以高视点、大视野的宏观角度,全景式地观照社会生活。这当然是因为电影银幕大,观赏环境和条件特殊,可以运用远景、大全景来描写广阔的场面,体现出一种纵深感,造成一种大气势,渲染出一种特殊的氛围,从而达到瞬间爆发的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对比来谈电视剧呢,它的小屏幕呈现其景宽、景深都极为有限,它的远景和全景镜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表现力,所以其镜头的景别多以近景、特写为主。这样一来,电视剧便更擅长普通空间的日常化题材的表现。正如许多电视剧导演偏爱家庭题材,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冲突来构成情节,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五,电影和电视剧题材选择的不同特点或者说不同的关注点、关注层面的确较为明显。这使我想到了80年代末曾出现过的一个叫人产生兴致的艺术现象:源于同一题材的两部《末代皇帝》分别在影视界出名。一部是西方人所拍摄的电影,捧下60届奥斯卡金像奖;一部是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夺得第9届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应该说,两部作品的取材是完全相同的,但不同的审美视角使它们所提炼的主题,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艺术风格都迥然不同。电影选择的是人性变化的主题,而电视剧突出的是人在历史中的变迁;电影巧用“神来之笔”,电视剧则选择性格刻划;电影空灵,洋溢着诗化风格,电视剧叙事显示了史剧气质。我曾将二者概括为“东方的历史悲喜”与“西方的现代幽默”。
第六,时空观念上的差异。对于同属时空艺术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可以相对而言:电影是偏重于空间的艺术,而电视剧是偏重于时间的艺术。相比之下电影较看重空间表现,讲究空间的象征意义、空间的震撼力以及空间感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前边说过,在电影中,空间往往不单纯是人物生活环境的展示,而常常以特殊角色的身份与主人公形成人格冲突的力量,以其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反,电视剧是家庭小屏幕,在空间表现上,天生缺乏力度,这一点我们已经深有体验,比如上面提到的影片,如果在电视里欣赏,不但不过瘾,而且审美价值会大打折扣,基本上只能是了解故事内容了。这就如同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和在家里观看贴在信封上的邮票《江山如此多娇》,对于作品所具有的气魄和艺术魅力的感受显然大不相同,后者要大打折扣。我们看到有些电视剧编导总是想方设法突破屏幕画框的局限,力图通过画内空间的启示,引导观众想象出更为博大的画外空间。这种探索精神是可取的,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为空间造型实在不是电视剧之所长。但是电视剧在时间上的优势,电影却是望尘莫及的,它更多侧重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抒写人物的命运历程,要展现过程,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电影受时间的控制很严,不得不在时间的表现上进行压缩,过程的展现不能过细,讲究省略、跳荡。而电视剧在家庭里收看,适于连续播放,所以在时间的自由度上,电影就比不过电视剧了。
第七,欣赏和接受方面的差别。影院提供的观赏环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黑暗性与封闭性。黑暗,使观众相互间失去联系的条件;封闭,则切断了影像世界与影院外部现实的联系。这种黑暗与封闭的环境,把观众一步步引向对银幕世界的专注与认同,从而产生奇妙的艺术幻觉,甚至忘记自我,同电影中的角色合为一体。电影的感染力使观众更易于获得一种“当事人”的感觉,以当事人的视点来体验剧情,体验剧中人物的经历,对其欢乐和痛苦感同身受。这似乎很符合艺术审美中的“移情说”,与所观赏的对象发生共鸣。
电视剧则不同,电视机小屏幕的边框,时时让观众觉得是在看一个画框内演绎的故事,而不是自己亲身体验故事(如看电影),这就使观众与电视剧的情境存在一种“隔离”的现象。还有,由于是在家庭环境里欣赏,很容易受到干扰,难以进戏,因此,看电视剧时总是与剧情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当然,在屏幕前,观众也常常被感动,但这种感动同看电影的感动有所不同,是一种基于感受的感动,往往是你与剧中人物有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体验、相近的看法等,引起你的同情。所以我们说电视剧强调的是感受,似乎更符合艺术审美中的“同情说”。
2. 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分别诞生于
报纸: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
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中国在2世纪,西汉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6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电视:
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设计的“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
电视发明者贝尔德
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电视的发明者之一美国人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1]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这种大众[2]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3. 电影是在什么时间诞生的电视是在什么时间谁发明的
电影的诞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4. 中国近代社会,电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比电影的出现时早还是晚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其前身是1946年10月1日建于黑龙江的兴山(今鹤岗)的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2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节目。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CCTV)。中央电视台现有八个频道,覆盖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为配合当时进行的阶级教育而推出的二十分钟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便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制作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到82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50余部电视短剧摄制完成。
我国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是在1905年秋拍摄的。
导演:任庆泰
摄影:刘仲伦
主演:谭鑫培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当年的《定军山》在拍摄手法上受到西方影响,但取材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和古典文学相结合,非常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曾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作为一个开端,《定军山》只是对京剧表演片段的简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