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后母性旺盛伦理电影

后母性旺盛伦理电影

发布时间:2024-04-21 20:55:43

Ⅰ 有一部韩国电影有一个母亲非常恋子

有一部韩国电影有一个母亲非常恋子,名字是《黑洞》。

《黑洞》是由金成洪导演的惊悚片,尹素贞、崔智友、朴勇宇参加演出。讲述秀珍本以为可过幸福的新婚生活,岂料她的婆婆对儿子有特殊迷恋,处处找机会杀死她。

妻子的离去,使儿子明白了一切,于是便要离开这个家与亲爱妻子在一起。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母亲竭力阻止儿子离去,想让儿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便拿刀割断自己的动脉以死相威胁,儿子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竟然要用生命阻止自己。便上前阻止母亲,在母子拼抢刀的时候,儿子脚下一滑母子同时倒在了地上,结果母亲获救了,儿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评价:

畸形的环境造就了一个人变态的心理,人要懂得面对一切,在现实面前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的心理,失去丈夫的痛使母亲心理极度发生畸形变化,将儿子作为丈夫来爱更是畸形之极。

面对母亲的遭遇,儿媳以及任何一位看过该片的人都会同情与理解这位母亲的,片末儿媳将母子的骨灰柔和在一起撒向大海说:愿他们下辈子不是母子。

Ⅱ 一部关于母爱的中国电影,老片子,却十分的好看!!

一、1988年电影

片名:妈妈再爱我一次
片名:My Beloved
类型:剧情
片长:87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
色彩:彩色
发行时间:1989年
导演 Director:陈朱煌 Chu Huang Chen
演员 Actor:杨贵媚 Yang Guimei、李小飞 Xiaofei Li谢小鱼 Xiaoyu Xie
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牵你的手》《爸爸我爱你》
插曲::《酒落喉》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留学归国,正要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父国荣相恋,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为由拆散鸳鸯,另外为国荣娶妻。已经怀孕的秋霞乃到乡下投靠姨母,并在生下志强后独力抚养,母子二人感情极佳。数年后,国荣之妻娟娟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延续香火,用尽办法要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几经内心挣扎,终於答应。但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而无法过平静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
一次风雨之夜,志强躲在庙外避雨,秋霞等人遍寻不着,翌晨找到时,志强已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秋霞大为激动,失足跌下楼梯成为疯妇。18年后,志强终於找到他心爱的母亲,并以一曲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相认大团圆。
[编辑本段]电影评价
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观众,大抵都还记得记忆里的那一次集体挥泪———《妈妈再爱我一次》。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攥着哭湿的手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这是当时发行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的。或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轰动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80年代末期是内地的商业片高峰时期,都把港台作为自己借鉴的对象。台湾动作片不发达,但它的悲情片符合中国人的心态,代表了内地观众的观影情结。拍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时候,台湾文化已经在转型了,正在批判琼瑶电影,而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处在上升阶段;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正在涌动商业化的大潮,《妈妈再爱我一次》其实也是当时的中影集团一次市场化的探测。
《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相类似的悲情题材都引起了轰动,这暗示了中国内地的观众和台湾观众在心态和情结上比较接近,它们的成功也提醒了我们要往市场化的方向运作电影就要考虑观众,尤其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不要以为动作片是解决市场化问题的惟一出路。
[编辑本段]轰动效应
1990年6月左右,《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是在武汉热起来,然后是上海,在全国铺开放映是在9月份。到1990年底的时候,我们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达到了2亿多人,票房上亿元———当时的电影票价有1元到3元的,也有三五毛钱的。这个电影在当年是越演越好,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特别煽情。“小强”和“母亲”的扮演者都不是很美,煽的也不是爱情而是亲情,电影也叙事平淡没有任何花里胡哨,但它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为在它之前观众看了太多动作片,需要调剂一下口味,这种伦理悲情剧刚好满足了观众的需要。其实我们发行部门和宣传部门都没有把这部小制作的电影当回事,它完全是靠观众的口碑来宣传的,另外,它的主题曲在片中出现了四五次,街上小孩都会唱,这也是间接地为这个电影做了宣传,观众们都知道看这部电影要带手绢进场,不仅花钱买票,还哭个痛快。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背景:没得到台湾观众的重视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由陈朱辉与柳松柏编剧,陈朱煌导演,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主演。它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伦理大悲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台湾公映时,并没有得到台湾观众的重视,映了几天便静悄悄下片了,在海外市场更连公映的机会都没有。不料在两年之后,《妈妈再爱我一次》竟在内地造成了空前的轰动。
花絮:“全中国最知名的妈妈”
谈起《妈妈再爱我一次》中那个经典的“年轻妈妈”角色,杨贵媚曾经回忆说:“当时我才十八九岁,就让我演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我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幸好有我妈妈在背后当军师。最后电影拍出来后,我妈妈带头感动得直掉眼泪,直夸我体会到当母亲的真髓了。”演完《妈妈再爱我一次》后,杨贵媚在内地拥有了极高的支持度———她去打车,司机不肯收钱;她去住店,服务生抢着要帮她买单。至今还有太多的观众对她这位“全中国最知名的妈妈”念念不忘。整理刘晋锋

Ⅲ 求 电影《机器人9号》 影评

动画开始,科学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世界已经毁灭,但是生命还需要延续。可惜,9醒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类的。那什么生命的延续?
我看了点宗教对灵魂的解释,大概就说,我们活着就是肉身+灵魂,也就是生命的存在。当我们看到动画的最后,也就知道1-9号都是博士的灵魂。
我们稍微注意点就会发现,1-9有着怎样的意义。
1,易妥协,活着最重要,保守派。
2,探索者。
3、4,求知的双胞胎。
5,懦弱、胆小。
6,精神家、思想家。
7,激进主义者。
8,强权主义,武力解决问题。
9,希望。
这个是鄙人的看法,可能总结得不怎么好,当然这9个灵魂的主人始终是个人类,每个人都会有以上这些表现吧。
假如你基本认可这些,那么我在这多YY下。这1-9代表着人类在那段时期的过程。
还记得最后博士回忆说的,刚开始发明那个“红眼”是想造福人类的,可惜被战争狂热分子所看中,用于战争,最后导致全人类的灭绝。
ok,我们再看看1-9的意义,想想看是不是他们出现的顺序跟人类当时的想法有些相识?
1,博士的发明被恶意发现并打算用于战争。他选择了妥协。
2,刚开始这些机器被探索性的用于战争,然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4,战争上的成就,人类对知识的好奇,使人类盲目的发展有缺陷的科技,应该说发展到了顶峰,完全让机器代替人类来完成任务。
5,机器脱离了人类的控制,人类恐惧了,懦弱的本性让人们躲避、逃离。
6,人类的思考。机器与人类有什么区别?机器没有灵魂,没有人性。上帝给予了生命于人类,人类自己终结了。人类是不是应该让生命继续?
7、8,另一部分人站起来给与反抗,想夺回人类的领地活着说是生存权。
9,希望。影片说灵魂,我到认为是人性,这个是1-8没有的,那就是hope
9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代表,完整的灵魂。或者说是人性的全部。
还有点,刚看的时候就在想,既然是机器,那动力在那?相信大家看应该也能想到了。灵魂。
博士给与了1/9的灵魂与1-9,而“红眼”的启动也是靠2的那部分灵魂的。
那刚开始的那部分的那个“机器狗”呢?放心影片没有漏洞。因为后面1对9说了,我们等他们自己停下来,也就是说出了“红眼”其他的都是有限的动力的,或许“红眼”得到了那几个灵魂就能永生了吧。
其实我看到后半的时候我就想,之前博士不是说机器致命的缺陷是没有人性嘛,那假如1-9都被吸收了是不是“红眼”就会有人性了?
可是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知道吸收的灵魂变成了机器的动力罢了。
写到最后,我还是说说我对这部影片主题的理解吧,不是拯救生命,而是保存那上帝赐予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是人性吧!

Ⅳ 游戏论·作品批评︱善恶之变:《底特律变人》的叙事伦理模拟

陈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市场”栏目的“ 游戏 论”系列文章自推出以来,在知识界、产业界、媒体界、玩家圈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表明 游戏 已是这个时代十分重要的 社会 文化现象,我们不仅向往好玩的 游戏 作品,同时也摩拳擦掌期待加入一场有深度的 游戏 讨论。我们的讨论不是简单地复述玩家 游戏 经验,抑或鉴赏 游戏 设计里的各种巧思,而是通过对 游戏 进行带有公共学术讨论性质的人文反思,尝试将 游戏 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的新的可能。这一季的“ 游戏 论”在原有架构的基础上新设“作品批评”“中国故事”等板块,于每周六继续讨论 游戏 及其与当代中国的互文关系。这是一个庞大的专题,而对于已是全球第一大“ 游戏 经济体”的中国而言,所欠缺的或许正是这样“笨重”的尝试。

一开始,我们将在屏幕上看见一位金发碧眼的CG女性头像,她告诉我们,一场名为“底特律”的“体验”即将开始。她是一位仿生人(android),也是本次体验的主持人(host),或可操作的主机(host)及界面。接着,她提醒我们:“这不只是一个虚构故事,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是谁?这是 游戏 从一开始抛出的最大难题。黑屏之后的字幕点明了故事发生在2038年8月15日。接下来,从黑暗中浮现出一位男性的背影,穿着印有仿生人和编号RK800字样的外套,他在等电梯,看似有点不耐烦,手上不停玩着抛硬币的 游戏 。其脸部的大特写展现其逼真的毛孔和毛发,似乎向我们保证,这场体验将提供高度写实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这个虚拟世界的设定,即仿生人具有相当真实的人类外表和举止;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写镜头是:当电梯到达时,硬币停在其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之间,这是一枚1994年的5美分硬币,刻有LIBERTY、IN GOD WE TRUST字样以及美国国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头像——这个镜头构建了我们这些体验者与一个名为“底特律”的虚拟世界之间的桥梁,提供了一种朝向未来的 历史 感。

《底特律·变人》 游戏 画面

我们或许还记得,自2020年6月份起,在那场轰轰烈烈的美国反种族运动中,波特兰中学前的杰斐逊雕像被示威者破坏的新闻图像,其底座上“奴隶主”(SLAVE OWNER)和“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涂鸦字样清晰可见。愤怒的示威者就像特朗普在演讲中所鼓动的那样,意图推翻一位两百多年来被镌刻于正史之中的英雄偶像——这位联邦制度和共和主义的推行者曾经在宣言中喊出那句激动人心的口号“人皆生而平等”,实际上却畜养了大批家奴,且在废奴条例之后继续对黑人和印第安人施行迫害政策。

波特兰中学前的杰斐逊雕像被示威者拉倒的视频静帧

我刚刚描述的这段开场白来自于《底特律·变人》(Detroit:Become Human)。这是一款发售于2018年5月的科幻题材电子 游戏 ,它将带领玩家透过三位仿生人主角卡拉、马库斯和康纳的视角, 探索 二十年后人类与仿生人共处的世界。在体验过程中,操作性被压缩至最低程度,玩家不需要像动作类 游戏 那样熟记键位、反复操练动作技巧,而是把精力放在观察现场、行走与对象互动,收集并分析信息、产生对话,以侧写的方式重现过往场景,和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的行为中。玩家的每一次抉择将如蝴蝶效应一般,引发出不同剧情分支,导向迥异的结局,最终生成其独一无二的叙事体验。作为一款“互动电影 游戏 ”,它很难被纳入常规的叙事批评体系,因为我们难以穷尽故事的所有面貌;但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它的普遍性特征及其折射的 历史 脉络。它体现出了电子 游戏 作为一种世界模拟器的可能性,并在近二十年来电子 游戏 “叙事学”和“ 游戏 学”的派系之争中,为前一种理论树立起卓越的典范。在每一关卡的结尾,将出现一个以树状图形式呈现的场景流程图,为玩家归纳总结他在这一节点做出的每一项关键选择,也告知了其它分支的可能性及多种结局的存在。当一般仿生人角色死亡时,和人类一样是无法在后面的剧情中复活的(除了康纳这个仿生人可能会以迭代的方式“复活”)。若要了解别的分支,玩家只能把这段剧情再玩一次。即便这款 游戏 的主角是仿生人,却充满了现实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底特律·变人》场景流程图

2018年,《底特律·变人》引发了热潮,吸引了许多轻度 游戏 玩家和所谓的“云玩家”。当 游戏 刚刚上线时,我没有选择“云玩家”的方式,而是第一时间在避开剧透的情况下,在主机上完成了仅仅一次通关,尽管结局充满了遗憾,但我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反悔”的机会,而是尽可能以所谓的个人意志进行选择,生成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叙事体验。当然,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能够完全脱离 社会 的影响,这正是我试图在此表达的观点之一。在关卡完成后的场景流程图中,我们总是会被告知,我们所抵达的这个结局在全球玩家中的占比数据。对于“云玩家”来说更是如此,在 游戏 的实况直播中,他们可以通过弹幕来影响主播做出决策,相当于以集体的名义共同决定故事的结局;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玩家剪辑的全分支、全结局的攻略类视频来收集故事全貌。因此,我们将始终被输出界面告知,不论做出了何种选择,以及选择背后代表的个人意志为何,我们始终是在经历一次虚构的冒险,我们始终处于 游戏 的体验之中,没有对现实生命造成影响。

然而,虚拟世界没有对现实世界造成一丁点影响吗?事实上, 游戏 之于 社会 的道德影响恰恰是近三十年来,大众媒体与专家学者不断争论的对象, 游戏 的善恶之辩恰恰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令众多哲学家焦虑不安的作品的道德伦理问题,他们认为,作品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对部分心智不健全者造成不好的道德影响。对于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强叙事类电子 游戏 作品来说,它们不得不肩负着一定的 社会 责任,但问题在于,一种仅仅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道德或伦理选择,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吗?

首先,选择构成了《底特律·变人》的核心玩法。在剧情中,马库斯的监护人、老画家卡尔曾经说过:“活着就是要不断做出选择,要爱还是要恨,是摊开手掌还是握成拳头。”行动代表着抉择,玩家被一次次置于道德困境面前,为了继续 游戏 ,他必须做出包含政治伦理意义的抉择。自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以来, 社会 契约论者始终认为,基于信念的共同承诺和集体协议决定了道德和政治的准则,个人只有在主体内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成为完全的人。 游戏 的本质在于互动和参与,无论是云玩家还是单机玩家,都将通过流媒体或 游戏 内的统计机制分享自己的行动,玩家互动和交流的结果构成了一个可被读取的数据库,包含了所有权利和责任冲突的调和结果。因此,当个人的道德伦理决定拥有集体影响力之时,其本质不得不走向政治化[1]。

《底特律·变人》脚本的树状图流程

其次,电子 游戏 是一种隶属于大众文化的工业制品,玩家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体验,拥有想象中的 社会 身份,甚至可以做出抢劫、施暴等违法行为,且不会对现实世界造成实际伤害。《底特律·变人》为玩家提供的,是一个道德实验乃至伦理教育的场所,玩家通过一幅名为道德和伦理的眼镜,完成挑战并参与到一场思想实验当中。比如我通过这段 游戏 体验模拟了一次绝无仅有的生命历程,同时构建了属于我自己的道德经验。

最后,虽然当代电子 游戏 佩戴着自由主义范式的浪漫面具,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文化产物。如果说传统 游戏 批评仍在坚持一套源自席勒(Schiller)哲学、经过赫尔津哈(Huizinga)和卡鲁瓦(Caillois)发展壮大的“自由 游戏 ”(free play)理论,始终在强调 游戏 分割了休闲时间与劳作时间、责任与乐趣、生产与再生产等功能,忽视了当代电子 游戏 中关键的“自由/免费劳动者”(free labourer)问题;那么我们必须重新评估 游戏 理论是否与当下的 游戏 作品发生脱节。如果我们把诞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早期电子 游戏 看作是工业时代中一种训练劳动者技能的平行机器,它使得玩家以自愿的方式投入其休闲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生产性 游戏 ”(proctive play),从而变成阿尔萨斯(Aarseth)所说的“义务玩家”(implied player);那么,21世纪的电子 游戏 集中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作和 游戏 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两者不断累积成为人力资本,玩家可以以它为借口,不断投入到价值未知的自我实现行为之中。因此,作为新自由主义主体的当代玩家与脱胎于新自由主义体系的当代电子 游戏 ,似乎构成了一个先有鸡或先有蛋的关键问题[2]。

那么,《底特律·变人》提供的正是一个基于自由主义 历史 观、源于新自由主义文化环境的政治伦理模拟器。正如利奥塔(Lyotard)所述,“当人们以为用选择和连接数据(données)的方式描述思想时,却闭口不谈其真相:数据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可被给予的,而选择并不是一种供选择的东西。”[3]换句话说, 游戏 里设置的所有道德困境不过是脚本作者构思出来的单选项,不是复选项,更不是真正的选择,因此 游戏 不过是一项包含某个意识形态的思想实验。关于电子 游戏 的起源,我们已经说的太多,它是冷战时期军事国防竞争的 历史 遗腹子,是加州意识形态鼓吹的技术文化物。如今,电子 游戏 和个人电脑、网络等新信息技术一同被寄予厚望: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出一个“电子广场”(electronic agora),一种新的“杰斐逊式民主”[4]。这种民主的主体恰恰是 科技 行业的工人和企业家们组成的“虚拟阶级”,他们不再如其前身嬉皮士一般拥有自由的工作和时间,而是让工作成为其主要的个人实现途径。

杰斐逊的“哑巴侍者”装置,蒙蒂塞洛庄园

在蒙蒂塞洛(Monticello)庄园,杰斐逊从巴黎引入了一种名为“哑巴侍者”(mbwaiters)的家具装置,从而避免让黑奴侍者们现身于他的晚宴,主人与客人可以在不被奴隶打扰的情况下进行社交,因为这位总统相信,“许多家庭甚至公众的不和谐,都是由这些哑巴且三心二意的听众在饭桌上不完全和错误地重复了自由谈话所造成的。”[5]这种“哑巴侍者”预先宣告了两百年后技术乌托邦主义者所梦想的仿生人,他们认为,奇点到来之后, 科技 将会解决一切 社会 、种族和经济问题,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生命机器将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奴隶劳动力。技术进步论者所梦想的未来是唯有自由精神人格者可以栖居的数字乌托邦。然而,嬉皮士式的个人自由主义精神遗产同样也留存在了赛博牛仔们创造的文化产品——科幻小说、影视、电子 游戏 当中,比如《底特律·变人》的叙事脉络就是:当“哑巴侍者”开始发出声音时,当他们开始拥有所谓的自由精神人格时,技术乌托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敌托邦;同时,固然机器奴隶们将人类从日常劳作中解放出来,却也导致了大批人类失业者,使之沦为沉迷于某种虚拟幻境的底层群体,因此仿生人在二元对立的人类 社会 阶层上添加了第三方,且加剧了三方之间的矛盾。对于被压迫的机械奴隶们来说,当自由意志与自动化程序出现矛盾时,其族群若要打破现有的剥削关系,就必须获得不同人类阶层的承认,从而获得所谓的“自由”。事实上,这类故事在唯自由精神论的思想背景下,延续了从阿西莫夫(Asimov)到《攻壳机动队》、《西部世界》等一系列科幻作品关于生命、人性和存在等问题的讨论,其关键不在于机器能否拥有自由意志,而是从另一个物种的角度延续了压迫与反抗、起义与欲望等经典议题。

不要忘记,这是一款出自法国量子梦(Quantic Dream)工作室的电子 游戏 。我们知道,在1980年代,法国试图用国有化的电信运营商MINITEL网络抵抗来自美国西海岸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侵袭,结果并不成功。然而,源自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共和制度始终为一种能够代表“共同意志”的 社会 愿景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底特律·变人》试图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忘记,还存在着其它替代性的选择,它就像是一本针对可能未来的行动手册,让玩家化身为三位获得自由意志的仿生人主角,去体验一种“我们的未来”。然而,与其说是对象不明的所谓“我们”的未来,不如说是我们人类的过去。无论如何,这三位仿生人主角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伦理叙事功能:如果说卡拉代表了共情与母性,马库斯是欲望与革命,康纳是控制与反抗,那么叙事的核心就是善与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马库斯。马库斯揭竿而起的动力何在?弗洛伊德(Freud)认为,自由驱力(Freiheitsdrang),也就是“对自由的渴望可能演变为对现存不公正的反抗”,因此“人类或许永远要反对集体意志,维护个体自由的权利”,这将“有助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6]。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生存的斗争,在生存本能和破坏本能的竞争之中,向生的欲望是不竭的,因此它带来的情动(affectus)之力也是无穷无尽的,将不断引发出新的身体行动,同时为主体带来悲伤、快乐等复杂 情感 。

马库斯的起义故事线主要包含了两种斗争形态,它们都可能导向所谓的“好结局”(happy end)或“坏结局”(bad end)。大部分玩家选择的是暴力革命路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枪杆子出政权”方式,动用了诸如骇客、游击战、核威胁等斗争策略。相对较少玩家选择了非暴力斗争路线,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因为若要赢得胜利,就必须把非暴力原则严格贯彻到底,一旦造成任何无谓的伤亡,都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失败;因为这条路线的关键在于大众舆论,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诉求其理念,努力获得人类的同理心。这种非暴力斗争与杰斐逊同时代的亨利·梭罗(Henry D. Thoreau)在现代民主制度的背景下构建的“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理念息息相关。在梭罗看来,当法律、政治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听从灵魂和道德的呼唤,因为它们是先验的。然而,自苏格拉底开始,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另类全球化运动(altermondialisme)和萨帕塔运动(Chiapas)等,一种“不服从的伦理学”与暴力的思想史恰恰是同步发展的,它斥责了古典哲学将暴力视为先验不合法行为的观点,指出了在道德(反抗非正义法律的梭罗)和政治(为暴力辩护的法农[Fanon]和萨特[Sarte])之间,始终存在着可能的道路。虽然捍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可能会导向某种暴力,但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道德义务,那么“欲望的力量就会在思想的维度、言论和政治行为之间,找到它表达或扩张的位置”[7]。在非暴力选项中,最直观的体现或许是某些达成胜利的条件:比如通过亲吻同伴或集体歌唱等行为来彰显仿生人的“人性”。

《底特律·变人》 游戏 画面

马库斯非暴力路线的理想主义性质当然遭到了众多非议,代表共情与母性意识的卡拉故事线也受到了更多批评。人们往往认为,将女性、儿童与共情划等号的叙事方式过于老套,似乎暗示着女性和儿童因为其弱小的姿态,所以能够激发共情心,而且这么做就是把叙事功能一分为二,把暴力和革命的任务全部丢给男人。当然,这种说法早已透支了我们的审美经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卡拉的母性或其他伸出援手的仿生人表现出的同理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与其说意味着所谓的“圣母”精神,不如说它代表着某种生存本能,即通过努力保护族群的“后代”(尽管她是一个没有繁衍功能的儿童仿生人)来完成模仿生物自然秩序的仪式,表达其延续生命的欲望。

这种生存本能时而在卡拉的某些剧情分支中,在生死关头之际,抛给我们一种更为黑暗的选项,要求我们做出舍己为人或是舍他自保的选择,比如在“集中营”分支情节中,选择的道德悖论甚至达到了顶点:是否要让卡拉利用搬运同胞尸体的机会,抛弃她照顾的小女孩,独自装死逃生。这段刻骨铭心的情节无疑映射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纳粹行刑队”(sonderkommando)的 历史 ——这是一段最古老的噩梦、人类伦理的一个黑洞,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然而 游戏 不同于电影媒介,它所做的不只是再现,而是通过虚构的视听叙事向过去、并向未来投射出一条分支,将选择权再一次无情地摆在每一个玩家面前。玩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是否要重演这场悲剧,是拒绝还是拥抱这样一种道德噩梦:或许在梦醒之后,我们可以忘记一切,庆幸那不过是一场梦、一次模拟体验,从而再一次开始;或许在梦醒之后,记忆将唤醒那个在现实的此岸凝望着虚拟的彼岸的良知。

《底特律·变人》 游戏 画面

正如赛尔乔·莱昂内(Sergio Leone)西部三部曲当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所塑造的那三个经典角色“好人、坏人与小丑”(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中译名为《黄金三镖客》),善与恶之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往往只是主体被给予的“ 社会 面具”。电影里的美国南北内战背景和莱昂内制作这部电影的冷战年代(1966年),是个体失去群体的伦理庇护,被隔离在程序伦理之外的时代,就像导演借伊斯特伍德(Eastwood)饰演的那个角色之口所说的,“我从没看过这么多人无意义地死去”,当 历史 事件也就是集体的连续性经验成为一个难以被表述的庞然巨兽时,个体的连续性经验也被打碎了,因此价值标准丢失了。在电子 游戏 构筑的世界模拟器当中,斗争形态带上了更多虚无色彩,因为死亡的价值被削弱,复活不再是奇迹,而战争和死亡成为了一种无意义的嬉戏。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是“好人”,而是电影当中埃里·瓦拉赫(Eli Wallach)饰演的那个能够不断从死亡线上逃脱的“小丑”,成为了最被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角色。

《黄金三镖客》电影海报

因此,康纳成为了最受玩家欢迎的仿生人角色,他从一开始就被放在追捕异常仿生人的道德困境之中,其抉择往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所拥有的“无间道”身份,因为其程序中被埋下的反程序种子,他就像一位幸存者或“小丑”那样,演绎了各式各样的“谈崩专家”式闹剧,亦或经由一次次“重生”后记忆的重叠,最终走向臧否难分的所谓反派或正派结局,或是暴露出更多丑陋的 情感 ,如冷漠、仇恨、恐惧乃至于反 社会 人格等。他从一个只懂得完成任务流程的机器中觉醒,成长为一个善恶难辨的主体,真正走上了“成为人类”(become humain)的奥德赛之旅。

这就是 游戏 的精彩之处,但同时也完美地遮掩了其叙事伦理中的本质性缺陷,即仿生人的精神实质并没有突破人类中心论视角,他们自始至终只是玩家灵魂的化身(avatar),因为从新自由主义文化环境中诞生的仿生人始终只能成为人类的精神类似物(analogon),而我们从来没有走出过 历史 悲剧的排演。同时,另一个被压迫的底层群体在叙事中被忽视了,那群无名的人类失业者往往只是以落魄的旁观者身份登场,或许偶尔会对仿生人们施以援手,他们又拥有多少发声或抗争的机会呢?正如《加州意识形态》(The Californian Ideology)所描述的那样,这些人就像是“在虚拟世界里成为赛博朋克的雅皮士及其孩子”的身边,那群看不见的“贫穷的邻居”[8],被叙事的主要驱力排除在外,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种族隔离。无论如何,在讲故事已经变得困难重重的情况下, 游戏 依旧为我们提供了一架叙事模拟机器,允许我们去经历一切不大可能之事,我们也需要在 游戏 中看到那些画面之外的东西,那些未被言说之物,从而在对 社会 及对自身的道德的不断追问之中,从无望之中寻找希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Marcus Schulzke,Simulating Good and Evil,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20.

[2] S.Möring , O.Leino,Beyond games as political ecation—Neo-liberalism in the contemporary computer game,Journal of Gaming & Virtual Worlds, Vol.8, Num.2, 2016.

[3] Jean-Francois Lyotard,L’inhumain : Causeries sur le temps,Klincksieck COLLECTION,2014.

[4] Richard Barbrook, Andy Cameron, The Californian Ideology : https://www.metamute.org/editorial/articles/californian-ideology

[5] 引自杰斐逊的友人,Margaret Bayard Smith的评述:https://www.monticello.org/site/research-and-collections/mbwaiters

[6] [德]弗洛伊德著,王冬梅、马传兵译,《文明与缺憾》,中译出版社,2011年。

[7]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著,陈旻译,《欲望所致:何以让我们揭竿而起》,《新美术》2018年2月。

[8] Richard Barbrook, Andy Cameron, The Californian Ideology : https://www.metamute.org/editorial/articles/californian-ideology

校对:栾梦

Ⅳ 有哪些展现人性丑陋的电影推荐一下

人性丑陋,有一部电影把这四个字拍到了极致,而且让人很压抑,也细思极恐,这部电影就是丹麦天才导演拉斯·冯·提尔导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6届欧洲电影奖等等,拿奖拿到手软的《狗镇》,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外,每一个人都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缺失法律监管下的人性究竟有多真实,多自私,多贪婪。

当所有的人发现一个陌生且美丽的女子是一个盗窃的通缉犯时,收留她便成了侮辱她的理由,从那时候开始,镇上所有的人都不再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主,而女主的软弱也给了镇民们变本加厉的催化剂。

所有人都想玩儿了命的压榨她,占有她,发泄自己,认为这是女主欠他们的,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失去过。

如果不是最后剧情有反转,我估计我会把电脑砸掉。

2017年,李钟硕出演了一部电影叫《V.I.P.》,这部电影让我感到人性真的很丑陋。

该片主要讲述了朝鲜高官的儿子是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但因为受到上层的保护,让抓捕他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

其中两次已经抓捕成功,却由于政治原因,又被韩国国情院的特工成功带走。

最后,这名特工也无法忍受这位官二代的恶行,终于出手,伸张了正义。

李钟硕在片中出演这位朝鲜高官的儿子。

这个角色与他从前在电视剧里所扮演的角色有着天壤之别:极其暴力、凶残、甚至变态。

据说,这个角色是李钟硕努力争取来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表演上有所突破。

张东健在片中出演了那位国情院的特工。

这位特工在片中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心路历程,人物个性也比较复杂。

不过,张东健的演技还是很过硬的,表现相当到位。

坦白说,这部影片看完以后,会让人不太舒服。

因为有许多镜头太过暴力、血腥,而且会让人感慨:为什么人性会丑陋、恶毒到如此程度!

所以,感兴趣的小伙伴儿可以找来看一看,不过,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推荐看一部《包法利夫人》,联想到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外文名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直译成中文就是《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因为国外不知道潘金莲是谁,所以可见在外国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是同样的货色。

包法利夫人出生在城市里的小资家庭,这会儿嫁给了农村里的一位医生,村里就他老公一个医生所以每天都很忙。她老公老实本份,家境富裕,特别是祖上给他留下了一栋大宅子,在村里,包法利夫人一家算是上层人物。每天无所事事的包法利夫人经常光顾村里的奢侈品商人那里,商人看出了她的贪婪,于是赊钱把奢侈品卖给包法利夫人;因为每次都不付钱,包法利夫人渐渐地遗忘了到底欠了商人多少钱,但每次穿珠戴银都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于是越欠越多;在社交场合,她认识了村里帅气的地主少爷,觉着生活无聊的她也和他上了床;一天,商人找包法利夫人要钱,她问是多少?商人说你们肯定付不起,不过他算过了,这幢大宅子正好可以抵账,如果不尽快付钱,他过几天就把她做的丑事告诉他老公;包法利夫人找到他的情人地主少爷,求他借些钱给她缓一缓,地主少爷很轻蔑地拒绝了她,把她象一件衣服脱了扔在那里;走投无路的包法利夫人最后在一条偏僻的乡间小道上自杀了,留给他无辜的老公的是巨大的债务和耻辱。

<驴得水> 喜剧变到悲剧的一部电影 值得一看

<天注定> 王宝强

<迷雾> 美国电影 有点恐怖 人性在里面揭露的淋漓尽致

超脱又名人间师格

时长:97分钟

导演: 托尼·凯耶

演员:艾德里安·布洛迪

马西娅·盖伊·哈登

詹姆斯·肯恩

刘玉玲(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

影片剧本以亨利教师为主线,分别交代了他与三位女性的 情感 交集,每一段交集所展现出的 情感 困境和自我怀疑都呈递进式推进,气氛压抑,无法宣泄的 情感 ,各自的痛苦,痛到癫狂乃至麻木。托尼·凯耶的镜头充满了纪实与虚构影像交融的奇妙感,整部影片的叙述都在一种亦真亦幻,真实却又颓丧的氛围中展开。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比较适合一个人静静的去体会。体会电影中每一个人物以及角色的痛苦,同时也把他们给别人带来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不是孤独的、痛苦的、压抑的。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易,活易,生活部容易。让我们像电影中的男主一样,虽然那么难,但还是要努力坚持。

《hello,树先生》

王宝强主演,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环境面前的无力和憋屈。

《狗十三》

张雪迎主演,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这样的童年,都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一个女孩,从天真自我,渐渐变得盲目圆滑。

《悲伤逆流成河》

一部讲述校园暴力的片子,可能一些人看到,会勾起以前不想回忆的回忆。

《熔炉》

电影《熔炉》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写了自2000年起于校内性暴力事件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中教师与人权运动者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电影上映第37天 ,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压倒性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要点: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废除公诉期。加害者如任职于 社会 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新法于2012年7月实施。 同时催生“熔炉防治法”——《 社会 福祉事业法》修正案,确保社福机构经营公开透明并纳入外部监督力量。

这就是一部电影推翻一起错判,催生一部法律,改变一个国家的故事。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的我们。

《素媛》

《素媛》是以韩国2008年发生的冲击性的儿童性侵暴力事件——赵斗淳事件为素材。2008年12月,韩国强奸犯赵斗淳对8岁女童实施残忍性暴力,致使其终身残疾。只因为他犯罪时处于醉酒状态,而他声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当时的行为因为神智不清,法院判处赵斗淳12年有期徒刑,舆论指责刑罚过于仁慈,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

这部电影让韩国成了亚洲第一个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的国家。

——受过伤的人总是笑的最灿烂。

《狩猎》

人之初性本恶,萝莉的一句谎言毁了一个男人一生,当谎言在众口铄金下变成“事实”,你我除了悲叹不公又能做什么。拔叔在本片中就是圣人一样的存在,随着影片的推进,你一定会想让拔叔恢复汉尼拔的本色,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复仇。

——萝莉只存在于二次元。

《狗镇》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在揭露人性方面毫不留情,《狗镇》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它的布景甚至比大多数话剧都来的简单,小孩过家家式的场景中,各色人物不遗余力地表现自身的恶。而影片的高潮,绝对是最让人拍手称快的地方。

——人性的贪婪、控制欲和道德的伪善。

《梦之安魂曲》

影片讲述了四个人的边缘生活:中年丧夫的莎拉整天以电视为伴,一天她接到电话,得知她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幸运观众,可以上电视成为明星,于是她为了穿上那件她年轻时穿的那条红裙子而开始了疯狂的减肥计划。而她的儿子哈里则和朋友泰伦在街上贩毒,以此赚取金钱希望能和女朋友玛莉安过上幸福生活。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在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东西都失控了,这四个人都被自己的向往所牵引,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

——毒、瘾、欲

《换子疑云》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又一部精品,《换子疑云》全片让人压抑、揪心、愤恨,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作为观众的你我进入朱莉所处的情境,为她的不公愤懑不已,为警察系统的腐败捶胸顿足。一个女人对抗一个腐败无能的组织,任凭多么险恶的境地只为讨回一个说法。

——爱子心切对抗腐败无能。

《圣殇》

《圣殇》在金基德的电影中算是比较平和的了,这部影片获得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 。这是一部关于复仇与母爱的电影,复仇的方式极端,对母爱的表达更极端。

——异化的母爱,残酷的现实,复仇与救赎。

《告白》

看的日本电影多了,出现青春活力的校园场景和西装短裙校服时,就会下意识的想象后面可能出现的血腥场面。这是一部罪与罚的故事,也是一部以恶制恶的故事,伦理与正义,伤害与复仇,说不清谁对谁错,只有彻骨的寒意。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

《回家的路》

在这部韩国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 社会 的影子,政府官员的懒政对一个家庭造成了惨痛的伤害,结尾的电话更是讽刺。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全度妍朴实自然而又极富张力的表演,全度妍对日常生活里那些平凡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极强。

—— 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

《母亲》

奉俊昊导演的《母亲》将异化的母爱放大到了极致。惠子事无巨细地照顾着自己痴呆的儿子,在儿子卷入一起凶杀案后,她一直坚信儿子是无辜的。为了帮儿子洗脱罪名,惠子开始调查,但随着调查深入,事情的真相却让她无比震惊。为了毁掉儿子作案的证据,惠子痛下杀手,一把火毁掉了一切。

—— 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任何事情。

《共同警备区》

《共同警备区》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电影,是讲述南北关系的影片中的佼佼者。地理上的隔离也隔不断人性的牵连,肃穆的边境线也因这人性的温暖散发着一抹亮色。我时常在想,如果国内能将两岸题材放开的话,会涌现出多少直击人心的作品。

—— 分裂的国家与纯正的友谊。

《实尾岛》

同样着眼南北关系,《实尾岛》更沉重,以国家的意志强加于个人,人性的丑与恶造就了岛上发生的一切,也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 特殊时期的牺牲品。

《欢迎来到东莫村》

与《共同警备区》相同主题,表达战争对立状态下的人性关怀。

—— 战争也无法磨灭人性。

《电锯惊魂》系列

《电锯惊魂》系列出了7部,每一部都是高分,广受欢迎。这系列不是无脑的血浆片,影片中每一个 游戏 的设定都关乎道德与人性,make your choose贯穿始终,而心灵鸡汤式的金句也层出不穷。

你能遵守规则,将生命作为礼物赠予某人吗?

人活着多半不知感激。

社会 上称你为告密者、小人和小贼。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否注重内心。

死亡是个令人惊喜的聚会,除非,你内心已死。

但是每次考验,你都会有一次机会,一次去原谅的机会。

—— 我们现在就好像形同陌路,最后一次见他时,我们都那么冷漠,但现在,我愿意献出世上任何东西 去见我丈夫。

《飞跃疯人院》

—— 人类 社会 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

《伊甸湖》

2009年《帝国》杂志奖最佳恐怖片奖、2009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得到了广泛认可,观影过程绝对让人绝望窒息。

—— 人性与暴力。

《七宗罪》

大卫·芬奇、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格温妮丝·帕特洛、凯文·史派西,这一连串的名字再加上烧脑的剧情,让我太爱这部电影。“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人性七宗罪,一切看似结束却远未结束。

—— 人性与 社会 的黑暗之处。

《雨人》

两大影帝同台彪戏,霍夫曼饰演一名自闭症患者,但他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对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他也凭着这个角色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雨人”的来历,是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把自己叫成“瑞曼”,在英文里就写成“ RAIN MAN”,从字面上硬译,就成了“雨人”。应该说,这是个不成功的、很别扭的译法,但是,出奇制胜,“雨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指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最后说一句,自闭症中的天才是极少数极少数,千万不要将自闭症等同于天才。中国现在自闭症人数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数量,这些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去关爱。

—— 兄弟情,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朗读者》

一段忘年恋,一段尘封的 历史 。控诉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而唯独这部视角独特,引发的思考也不同其他。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

——刽子手或者受害者?

《恶魔》

《恶魔》是我看过最好的悬疑片,超越希区柯克的所有。克鲁佐也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悬疑大师,超越希区柯克。《恶魔》讲的是一个谋杀的故事,开头平铺直叙,因为是克鲁佐的电影,所以下意识里一直为剧中人担心,但你会发现,前面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谋杀什么也没发生。从女主回到学校开始,一切开始变得失控,甚至有那么几秒感觉这是一部恐怖片。结尾惊为天人最配得上这部电影,放在那个时代来看更是神级作品。

影片的压制者不知是恶搞还是什么原因,在最紧张的时刻跳帧,跳出了两个彩色画面,着实被吓了一跳。

——这恶魔大概就是人心叵测。

《恐惧的代价》

1953年,克鲁佐推出了《恐惧的代价》,这部电影和两年之后的《恶魔》让克鲁佐蜚声海外,影片获得了戛纳影展的“金棕榈奖”和柏林影展的“金熊奖”,并且成为了英国院线作为正片发行的第一部外语长片。恐惧可以使人胆怯后退,也能使人疯狂。

电影的悬疑张力并不是来自神秘的事物,而是随时可能坠落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放牛班的春天》

人性不止有恶的一面,也有真善美。《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 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美国丽人》

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深入肌体的种种病症,随风飘飞的塑料袋诉说着人生的无奈。

—— 美丽,自以为是的假象。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 生而为人,对不起。

《黑暗中的舞者》

拉斯·冯·提尔“金心三部曲”最后一部,依然让人绝望,慨叹人世的不公,憎恨人性之恶。

为了治愈儿子家族遗传的眼疾,莎玛日夜不停的劳作,音乐让她在清贫艰苦的生活中学会了乐观,学会了微笑。视力愈来愈差的莎玛不断增加着自己的劳动时间,想趁着自己失明之前攒够儿子的治疗费用,而此时,伪善的邻居偷走了她所有的积蓄。事情不断走向失控,为了保住儿子的治疗费,她在法庭上拒绝说出真相。在走向死亡的路途中,我们看到莎玛也是个普通人,她也会怕,会痛苦,会恐惧死亡的到来。但治愈儿子的信念最终让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坦然赴死。

—— 人性之恶与母性光辉。

《诸神的欲望》

—— 今村昌平善于将镜头对准最丑恶的人性,封闭的海岛,新与旧的冲突,人的神性与动物性,乱伦与无处不在的性暗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电影,怪诞而真实。

《黑天鹅》

—— 为艺术而生的心魔,不顾一切探寻自身的黑暗面,优雅与暴力共存。

韩国电影《釜山行》

一出好戏、肖生克的救赎……

盲井,盲山,驴得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阅读全文

与后母性旺盛伦理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梁祝电影全集完整版中文版 浏览:450
如何获取电影网站token 浏览:413
羞羞鬼恐怖电影 浏览:772
男主摩托车香港电影 浏览:180
韩寒年轻的故事电影 浏览:12
高清电影熟女少妇 浏览:74
3d电影怎么观看 浏览:591
最需要书本和钢笔的英文电影 浏览:432
外国歌曲电影 浏览:547
所有的电影哪里能看到 浏览:137
印度与中国相关电影 浏览:263
川哥看电影 浏览:869
电影有儿童票怎么收费 浏览:305
播放宝宝老电影 浏览:255
邵氏老电影北地胭脂 浏览:712
什么舞日本电影 浏览:261
电影传奇字幕 浏览:116
的英语电影中的句子 浏览:136
上译电影蛇配音演员有哪些 浏览:207
什么电影的海报是一排人头像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