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级片的产生及生产
B级片的产生及在好莱坞的地位 对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而言,由大明星或知名导演拍摄的A级片当然是公司声誉和收入的主要源泉,但是投资大、制作周期长,风险也大。相反,B级片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甚至可以利用其它影片的服装、道具等,可以起到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加速资金周转、平衡投资风险的作用,而且训练了一大批技术人员。而那些实力无法与大制片厂抗衡的小制片公司更是B级片生产的主力军。
B级片是经济大萧条的产物,30年代初的3年,每周观众人数从1亿一千万降到6000万,电影公司为了赢得观众推出双片(double bill)的放映制度,基本上就是一部正片加一部B片。1935年10月RKO和MGM在自己的一线影院推出双片放映,算是B片正式登台,一年之内四分之三的影院都采纳了双片制。原来的影院,一晚上一般是一部正片,一部新闻片,一部卡通片加预告片打成一个包,把卡通什么的升级成一部70分钟左右的低成本正片,算是吸引观众的方法。B就这么出现了,至于为啥叫B,没有统一的说法,以前别人跟我说的是A/B,就是double bill的两部片子。也有说是Bottom of the bill等等。
说到B级片,大家都会有那么一个粗略的印象:粗野、直接,感官刺激强烈,题材总是离不开恐怖、暴力与色情。这个起源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片种,其实从一开始就寡廉鲜耻,它的出身就决定了这一点:一张电影票钱可以看到两部电影,主片制作精良,简称A级片,附赠B级片成本自然低廉,但为了吸引观众,还得想招儿,所以就不得不拿色情、血腥、恐怖等元素来做文章。
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拿色情、血腥、恐怖来作噱头?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们有效。为什么有效?因为它们本质。换一种说法,这些东西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本性,所以不用花什么心思,稍微挑逗一下就OK了。所以永远存在着两种电影,一种试图带我们超出肉体的界限,体验一种美的东西;一种让我们回到肉体,感受欲望的脉动。前一种让人尊敬,后一种能让人得到发泄,B级片无疑属于后者。但不带个人偏见地说,这两者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就如同爱情片与色情片,一个作用于精神,一个作用于肉体,一个是让内心得到安抚,一个是让身体的紧张状态得到纾解,两者都对人有益。
记得一本书里说:文明,就是把真实包装起来,免得看起来恶心。这话很对,我们不是受虐狂,想过得干净一点。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长了,人就会变得难以面对真实或者认为真实就是这样,然后难免有些假惺惺。就像尼采说的:虫子怕被踩到,就把身体蜷起来,人类把这叫作谦恭。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东西,有着精美的外壳,但内里所要表达的东西却始终透着一种腌臜之气,憋着劲勾起你下半身的欲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情愿去看一些更为污秽血腥的B级片。这是,B级片就像一剂解毒药,因为它非常直接地展示自己地兴趣品位,在这个假惺惺的世界里,显得勇敢,甚至单纯。
B片其实很受影院的欢迎,尤其是在南方。这是因为那些大片在分帐上影院是亏的,片子卖得越好,电影公司提成越多,到最狠的卖座片可以留一成给影院。但是B片是一次付清的,一般成本是7万美元,电影公司赚1万,电影院想怎么放怎么放。看Lubitsch的片子反而不如情节简单俗套的电影更爽。电影院会在周中放映单片,而把周六晚上完全送给B片。 B级片的生产可以分成体系内和体系外的 一般大片场都有B unit,由专人负责。Paramount是Sol C. Siegel,Warner是Brian Foy,MGM是Lucien Hubbard和Michael Fessier,Columbia是Irvin Briskin,Fox是Ben Stoloff和Sol Wurtzel。Wurtzel这个名字读着好像worse,所有有个笑话叫“from bad to Wurtzel”。可见B片之B。
片场的B unit的基本工作感觉比较像块抹布或者海绵,把那些overhead全吸走。一般B片的B可以从员工,故事,成本,周期等来看。演员一般要么是过气的,要么就是没名气的。比如Bela Lugosi,30年代就开始B了,可见他衰落的有多快。Wings里的男主角Richard Arlen,也是B片老手。新人就不用说了,无数明星都在B片干过,反正都是合同工嘛。导演,编剧也一样,Wyler, George Stevens,E Dmytryk, Fred Zinnemann, Jacques Tourneur, Jules Dassin,Mark Robson,Robert Wise,Anthony Mann。从这点说,片场有自己的一套培养人的体系。不过也不乏永远培养不出去的B片专业户。偶尔B片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教育一些脑子突然进水的人,比如Bogart就被罚过。
B片故事当然也是直接非常老套的公式化生产,片场比较常见的就是把自己的片子改改背景就上了。毕竟B片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到两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利用别的片子的场景,比如Magnificent Ambersons的房子就被用到了Cat People里。B片为了省钱,还大量利用片场现成的素材,有时候会刻意让角色的穿着去跟某些影片剩下来的素材匹配。拍摄周期就更短了,一般就是一个星期。毕竟经费少,利润空间也小,定死了的一万多,补拍两下就赔本了,很多时候就是拍到哪里算哪里。
独立制片的公司其实从成本,拍摄上都跟大片场类似,经费甚至更少。没有现成布景利用,常常就是一个场景用背投解决一切。30年代的小片场起起伏伏后,到40年代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片场:Republic,Monograph,和PRC (procers releasing corporations)。像Edward G Ulmer就是在PRC。他说他们通常是一次想出几十个电影的名字,就把这一年要拍的片子定下了,然后在往名字里塞故事。比如他看了Billy Wilder的Double Indemnity,就想出了一个Single Indemnity,不过,片子拍完了后,还是把名字改了。Ulmer还利用John Ford的Hurrican拍摄后剩下的200颗棕榈树模型拍摄了一个大饭店的古巴版:Club Havana。比起大片场体系内的B片,Ulmer觉得独立制片的B片创作自由度更大,除了经费问题,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其它对内容的控制。经费怎么影响呢?比如一个服务生的角色,如果没有对白,就是16块5,如果他说了一句thank you,就是25。为了省这8块5,编剧/导演就得设计点情况让角色比如嗓子坏了啥的,不能说话。
Monogragh的主要手法是拍系列片,他们有个牛制片,叫Scott Dunlap,此人特别能打头炮,一部片子卖好了,接着就粗制滥造一批同系列影片,靠着头一部的名声卖钱。Monogragh还有一个自己的准B unit,专拍B片中的B片,负责人是Sam Katzman,Bela Lugosi在系列里廉价重复自己。惊悚片是B片专长,Monograph的负责人是Kings三兄弟。
独立制片公司自己没有院线,他们利用州里的规定在附近影院找到稳定的放映渠道。后来做得比较大如Republic和Monograph也在大城市设自己的发行代理。不过大部分公司还是依靠本地的关系户。
后来Republich破产,PRC经过一系列购并后被UA买走,Monograph更名成Allied Artists,逐渐走大片路线,50年代后它既支持Roger Corman的低成本B片,也能投资Billy Wilder和William Wyler的影片。Godard的Breathless美国发行权就被Godard象征性的送给了Monograph。
传统意义上的B片生产在50年代初解体。曾经占全国人口7成的电影观众,从57年已经减到4000万,到70年代减到2000万。电视开始播出自己制作的系列惊悚片或者西部片,制作者往往就是老B片的制作者们。B片影人面临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投诚进入了电视行业。
电视的生产非常接近B片。生产周期短,这让电视台首先想到了B片制作者。事实上,Republic标榜的5万美元成本电视也可以拿出来,只是电视台的制作周期更紧凑。资深B片导演如Lesley Selander,Joseph Kane,Lew Landers都很自然的进入电视生产,电视制作人对他们的评价是:unexciting but always reliable。到后来电视电影的出现实际上是彻底的将B片移植了过来。
另一部分B片制作者开始开发新的B片,包括William Castle和Sam Kazman组合,Albert Zugsmith(此君被大部分记住是因为他之前是Written in the Wind,Tarnished Angel,Touch of Evil等经典影片的制片), Samuel 和 James Nicholson (两人在55年建立了AIP),当然还有Roger Corman。尽管观众人数在下降,依然有很多潜在观众群大片场不愿意开发。比如汽车影院,这里的观众普遍是年轻人。新的B片主要针对teen america挖掘市场。科幻,恐怖,飞车,吸毒外加狂欢是常见主题。这时候的B片成本不超过10万美元,发行宣传费用大约相当。为了发片,各种耸人听闻的手段都用了,在观众座椅下接电极,穿着骷髅服在观众席间走,售卖意外心脏病保险……
1970年Roger Corman因为跟AIP在Gas-s-s-s的剪辑上吵翻,自己创立了New World,以exploitation movie著称,比如护士系列和女监系列。Corman也曾短暂开发过黑人系列,但是放弃了,因为觉得这10%的观众划不来。他的销售经理总结说,影片的成功有7成在片名和宣传。Big Bird Cage的宣传语是“Women so hot with desire they melt the chains that enslave them”,Fly Me是“See stewardesses battle kungfu killers”。
New World在拍摄上坚持着40年代B片的风格,比如Peter Bogdanovich的影片Targets,其实是因为Boris Karloff欠Corman一些工时,为了扯平弄出来的。而The Terror是因为影片The Raven比计划提前两天拍完,为了不浪费而拍出来的。Hollywood Boulevard则完全是个赌注,公关经理Jon Davison说他可以用公司以前拍过的最便宜的片子的三分之一的钱拍一部片子,结果,就出来这么一部Godzilla和Fly一起客串的片子。Roger Corman亲自指导编剧,给他们整个框架。Jonathan Kaplan说拍Night Call Nurses时,Corman跟他开了一个工作会议,会上Corman列出了详细的需要遵守的概要:要利用男性观众的性幻想;打斗和暴力要充足;要有两条故事线,一条偏喜剧,一条要反应偏左的自由派价值观。正面裸体必须腰部以上,背裸可以全身,绝对不能出现阴毛,片名要在影片里被利用上。 B级片名人 ed wood那样的电影狂人,他对于电影的执著和热爱,让人感动,也许他只是以个很烂很烂的导演,可是失败的人生和胜利的人生并无实质区别,人终归是要死的,wood在不断地拍电影的过程中获得了别人难以体会的快乐,这已经足够了。 低成本影片与“大片”:良性互动营造繁荣 美国电影市场如同一个生物圈,如果说每年几十部“大片”代表着狮熊虎豹等金字塔顶端物种的话;“小片”、“B级片”等为数众多的低成本影片,则代表了羚羊、斑马、鼬鼠……等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丰富种群。它们聚集在一起,每一种电影类型都拥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如同每一个生态位都拥有自己的代表物种一样,不同的特种之间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共同构成美国电影界的繁荣体系。
低成本影片尤其是B级片,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A级片的模仿之上。《侏罗纪公园》带动了《史前巨鳄》等一批低成本怪兽片的问世。《黑客帝国》推出后,那招牌式的“子弹时间”亦出现在越来越多的B级动作片中。而在曾经一度登上北美票房排行榜榜首的体育喜剧励志片《疯狂躲避球》里,男主角在最后的决战中蒙住眼睛战胜对手,则明显有向当年《星球大战》结尾致敬的意味。所谓物极必反,模仿的极致便是反讽,在“白头神探”和“惊声尖笑”系列影片中,美国电影界各路“大片”几乎尽数遭到戏弄,可以说无一幸免——于是不禁折服于美国制片人的商业头脑,同一个题材或情节,“大片”拍一遍,低制作影片拍一遍,最后还要再来一次反讽,挤牙膏的本事实在一流。
而另一方面,低成本影片又为“大片”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大多数世界级的导演或演员都曾经从低成本影片起步,《蜘蛛侠》系列的导演萨姆·雷米当初便是凭恐怖片“尸变”系列迈出了成名的第一步。直到今天,在《蜘蛛侠2》中的“手术室大屠杀”一节中,还依稀可以看到他对于当年B级片生涯的留恋与致敬。梅格·瑞恩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作品,是《西雅图夜未眠》和《网络情缘》这样的小成本爱情片,而她竭尽全力向“大片”冲击的《生死豪情》,却被多数影评人归为“甜姐儿”的失败之作。
从目前我国引进的美国影片的构成看,“大片”占据了其中的绝对优势。而且即使像《未来水世界》、《纽约大劫案》和《亚瑟王》这样在美国本土遭遇冰雹一样恶评的作品,也照样引进不误。然而另一方面,在低成本影片引进方面却显得过于吝啬。不但佳作基本上被排斥于国门之外,而且反而引进了像《云中漫步》、《神秘的大亨》这样从情节到表演都乏善可陈的平庸之作。 美国“小片”:观照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美国每年的电影产量在500部左右,其中高成本的“大片”大约不到百部,另外80%都是小投资的制作。在这些影片中,有一类作品几乎处处与“大片”背向而驰。它们的投资一般只有“大片”的几分之一,极少使用一线大牌明星,情节多以贴近现实内容的爱情、家庭、青春、体育或喜剧题材为主,片长极少超过100分钟——截至目前为止,电影研究者们还没有发明出一个统一的名词来概括这类影片。为了便于叙述起见,本文特别统称其为美国“小片”。
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各路“大片”往往只在暑期和圣诞档引领三四个月的风骚,其余广大的区域,则几乎全被各种各样的“小片”所占据。“小片”也有自己的领地划分。尤其是从每年2月份开始,恰逢情人节和新学期开学,爱情与青春片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04年放映的《高校天后》、《坏女孩》、《女孩梦三十》等影片便都属于此类,浪漫爱情和艳光四射的青春美少女成为其中最大的看点。
“小片”中的价值观往往趋向于传统,很少有《黑客帝国III》或者《现代启示录》那种激越反叛的主题存在。清教徒的道德观是这类影片的主流色彩。《偶像有约》和《儿女一箩筐》对爱情、友谊和事业的忠贞,《新秀》和《温布尔登》中的个人奋斗与自我牺牲精神,既是美国社会的精神基石,更是美国“小片”的内涵指南。从某种意义上讲,众多美国“小片”宛如观照现实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描述现实生活的同时,寄寓了普通人最美好的幻梦与理想。
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几世纪前的童话母题,却往往能在美国“小片”中找到宿主。仅一个“灰姑娘”的类型,近几年便有《曼哈顿女佣》、《王子与我》和《灰姑娘的玻璃手机》等多部作品问世。体育类与励志类的影片由于迎合了现代观众的理想和口味,也一直层出不穷。更有不少表现“体育运动中的女人”的小制作影片,由于糅合了美国“小片”中永恒的两大主题,更是颇受欢迎。《女生出拳》、《乔丹传人》和《背绳一战》等影片,便是其中的代表。但若由此认为美国“小片”都是千篇一律的泡面式作品,则未免失之偏颇。像《初恋五十次》这样的影片,巧妙地把爱情放在“失忆”的反应皿里考验,就创意而言着实新奇。
除此之外,美国“小片”还往往是美国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凡是曾经或正在风行的文化产品,几乎都可以在“小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最好的例子便是《八英里》中的说唱,《摇滚学校》中的民间乐团,以及《闪电舞》等一批劲舞影片等。 如本文开头所述,所谓美国“小片”是指在主题方面与“大片”主题有较大差异的一类小制作影片。除此之外,另一些影片的成本虽然只有“小片”的水平,但在情节和内容上却完全朝着“大片”看齐。这便是通常所说的“B级片”。
Ⅱ 兄弟姐妹们,看看这是什么电影啊
《电锯惊魂》系列电影,已经出到第四部了下面是前三部电影的介绍
电锯惊魂
片 名:Saw
中文名:电锯惊魂/恐惧斗室/你死我活
别 名:你死我活/恐惧斗室
年 代:2004
国 家:美国
类 别:惊险/恐怖/犯罪
IMDB评分:7.5/10 (24,875 votes)
片 长:102 Minutes
导 演:詹姆斯·温James Wan
主 演:加利·艾尔维斯
丹尼·格洛弗
迪娜·梅耶
莫妮卡·波特
简 介
两个只能活一个
年轻让亚当(雷·温纳尔 饰)率先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身处一间破败的地下室内,两手被铐在一段锈蚀的铁水管上。头部的巨痛一时还无法消去,眼睛却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这昏黄的灯光:在这间房子的对面,还铐着另外一个人:同样是一位不知所措的被绑架者,罗伦斯·戈登(卡利·埃尔维斯 饰),在两个人的中间有一具躺在血泊中的尸体,他的手里握着一把三十八毫米口径的手枪。
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绑架,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样一个诡异的地方,没有人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但凶手却已将指示留给了他们。在那具尸体的手里握着一部小型的采访机,里面录着绑架者的指令:戈登必须在8个小时之内杀死他的难友,如果任务失败,不仅两个人仍然要死,而且戈登的妻子,艾莉森(莫妮卡·波特)和她的女儿也都难逃厄运。
绑架者的这些做法不禁让戈登想起了警探泰普(丹尼·格劳沃)最近正在调查的一个凶手,这个精神变态的凶手喜欢将自己认为没有珍惜的受害者绑架,让他们在相互残杀中体验生命的价值。现在,他和亚当两个人已经成为了凶手的棋子,面临着和从前受害者相似的命运。
现在距离死亡的期限只有几个小时了,可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又是如此悬殊:凶手似乎对他们了如指掌,而他们却只知道他是一个绰号“链锯”的精神分裂狂徒;凶手控制着两个人和他们家人的命运,可他们能够从现场获得的蛛丝马迹似乎都是凶手有意留下的;凶手用各种设备掌握着他们的行动,却只给他们留下了两只手锯——它们不足以打开他们的手铐,却完全可以碎肉断骨……
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才能找出这个精心设计迷局中的漏洞,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找出自救的方法,在这个猫鼠游戏扭转劣势,逃出生天!
《电锯惊魂》花絮:变态的良知
为了活命人能做出什么事情·如果你不知道答案,那么欢迎观看《电锯惊魂》,进行一次惊心动魄的恐怖之旅。这部狮门电影公司出品的恐怖电影,中心人物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怪人,他幻想去教会受害者生命的价值,这个施虐杀人狂总是寻找在道德边缘徘徊的猎物,然后强迫他们进行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让他们在这些杀戮中感受生命的可贵。而这种体现杀手的变态的良心的电影还有许多。
在《绝命电话亭》中,基弗。萨瑟兰这次扮演的变态杀手,也同样给柯林·法瑞尔上了这样一课,这个平时游走在妻子和情人间的浪荡子在这个时刻被迫接受良心和生命上的教育。而在另外一部电影,和《绝命电话亭》非常类似的《55分钟》中,也有非常相似的情节主线。同样表现这种变态杀手的电影,还有经典的《七宗罪》虽然情节主线不同,但七种原罪的设置也带有非常强烈的说教意味。
暑期上映的悬疑片《熄灯追缉令》中,塞缪尔·杰克逊扮演的变态杀手杀人的动机除了因为自己的爱情受挫,同时还被装饰成了保护自己好友的女儿,也可以算成这类悬疑电影的类型之中。
点评:更血腥悬疑,更出人意料
《电锯惊魂》是一部非常血腥和野蛮的电影,它不可避免会使部分人感到恶心,如果一部恐怖电影让人产生这种感觉,那意味着它已经成功了一半。一个病态又疯狂的杀人狂,各种怪诞又恐怖的杀人方式,一个意味深长的中心主旨,成就了詹姆斯·温杰出的处女作。甚至与前辈创作的那些优秀悬疑片《凶心人》(Memento)、《致命身份》(Identity)、《七宗罪》相比,《电锯惊魂》也丝毫不逊色。
演员表:
加利·艾尔维斯 Cary Elwes .... Dr. Lawrence Gordon
丹尼·格洛弗 Danny Glover .... Detective David Tapp
迪娜·梅耶 Dina Meyer .... Kerry
莫妮卡·波特 Monica Potter .... Alison Gordon
托宾·贝尔 Tobin Bell .... John
内德·贝拉米 Ned Bellamy .... Jeff
麦克·巴特斯 Mike Butters .... Paul
Alexandra Bokyun Chun .... Carla
Michael Emerson .... Zep Hindle
Avner Garbi .... Father
Paul Gutrecht .... Mark
肯·兰格 Ken Leung .... Detective Steven Sing
Benito Martinez .... Brett
Shawnee Smith .... Amanda
麦肯兹·韦加 Makenzie Vega .... Diana Gordon
-------------------------------------------------------------------------
片 名:Saw 2
中文名:你死我活2/电锯惊魂2/恐惧斗室2
年 代:2005
国 家:美国
类 别:剧情/惊悚/恐怖
IMDB评分:7.1/10 (10,245 votes)
IMDB链接:http://imdb.com/title/tt0432348/
片 长:93 分钟
导 演:达伦·鲍斯曼 Darren Lynn Bousman
主 演:托宾·贝尔 Tobin Bell John (The Jigsaw Killer)
Lyriq Bent Rigg
Tim Burd Obi
John Fallon Video Techie
弗兰克里·吉 Franky G Xavier
Noam Jenkins
Erik Knudsen Daniel
迪娜·梅耶 Dina Meyer Kerry
Beverley Mitchell Laura
Tony Nappo Gus
Glenn Plummer Jonas
Shawnee Smith Amanda
艾玛奴勒·瓦吉尔 Emmanuelle Vaugier Addison
唐尼·沃尔伯格 Donnie Wahlberg Det. Eric Mason
剧情简介:疯狂游戏
凶残成性的变态杀人狂带着他新发明的杀人游戏回来了,这回他要用更诡异的方式,令他指定的游戏参与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又一位带着“竖锯”标签式的死亡特征的受害人被警方发现,这令探员艾里克·马休斯(当尼·沃伯格 饰)重新回到之前的惊竦噩梦之中,但这一次令他意外的是杀人者留下了十分明显的线索,这些令人意料之外的收获让调查进行得十分顺利。
但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在“竖锯”(托宾·贝尔 饰)的掌控之中,留下线索并令自己被捕正是他进行下一个邪恶游戏中的重要前提:即将有8位相互陌生的人被迫加入游戏,而更疯狂的是,除此之外的另一位游戏者已经被锁定为马休斯。
在“竖锯”的策划下,又一场充满惊险的生死游戏就要开始了……
幕后故事:被期待的续集
《电锯惊魂》是那种典型地被期望拍摄续集的电影,因为在其结尾,虽然谜团已经被揭开,但仍然有大量的疑问等待着制作者去解答。曾经有许多热心影迷写信到制片公司询问一些故事的细节,而例如“竖锯”的身份等基础的问题也的确需要有人为他们做出解答。
从制片公司的角度来看,为做一部独立制作,《电锯惊魂》的成本仅仅1200万美元,但是出色的创意和精良的制作掩盖了所有低成本的粗糙,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这也为影片的续集埋下了伏笔。
原作的导演詹姆斯·万是位马来西亚华人,在执导这部处女作时仅仅27岁,编剧同时担任主演的雷·沃纳尔也未到30岁,原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年轻的创造精神,在续集里他们退居幕后担任执行制片人,将导演的工作交给了更年轻的今年仅有26岁的达伦·林恩·鲍斯曼。
鲍斯曼原本是位音乐MV和广告片导演,本片同样也是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他希望这部续集能够更加侧重变态杀人狂的内心描写,令影迷更加深刻地了解疯狂背后的东西,同时也对影片最后的结局讳莫如深,并解释说这也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利夫·汉纳尔担任本片的编剧,而之前他是活跃在澳大利亚银幕上的演员,直到2000年他在《骇客帝国2》露面并以这部影片进入美国电影圈。在本片里,他显示出过人的编剧才华,当然他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行,在本片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
在本片中饰演侦探马休斯的当尼·沃伯格在自己20岁前就已经成为超白金销量唱片的音乐组合成员,并且从1996年开始专心投入的电影事业,他曾经在《赎金暴潮》、《第六感》等影片中演出。扮演变态杀人狂的托宾·贝尔之前曾参演过《好家伙》等影片,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小角色,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表演个性。
拍摄花絮:结局高度保密
影片秉承了独立制作一贯的高效率,从2005年5月2日开机到6月6日完成全部拍摄工作,仅仅用了25个工作日。布景设计师海克尔仅仅3个星期去制作杀人狂为自己和受害者布置的那些巢穴,但他却成功地一切变成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他在一间摄影棚里建筑了27个不同的恐怖布景,包括其中阴冷的设备和隐藏的杀机。
续集将会保持更多的情节转折,而结局将会是最令观众震撼的一个。为了能够保持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神秘感,避免剧情泄露,即使在影片拍摄的时候,也只有少数几位关键演职人员才拿得到剧本的最后几页,同时导演还为这部影片安排了4、5个备选结尾,这也令影片的剧场版结局变得更加变幻莫测。
影片最初版本的海报在未报送MPAA分级的时候就已经在各地发行,但MPAA认为海报中用来表示2的两根被肢解手指的图案具有太强烈的恐怖意味,在影院发布时会影响到儿童,同时制作公司在未分级时已经在海报上印有R级字样,虽然他们对自己影片的恐怖程度足够重视,但这不符合相关规定,最终狮门公司不得不招回所有已经发出的海报,并最终将其海报中的断指图案修改为两只手指才获得发行许可。
点评:低成本大成功
恐怖片是花费最少,成功机会最高的影片类型,这种观点曾经被国内导演阿甘阐述过,他之前执导的几部低成本恐怖片在票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按他的话说,是至少没有亏过本。恐怖片成功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创造性的因素,而不是来自资金上的支持,这也是众多低成本恐怖片大行其道的原因。
除了选择了更年轻的导演之外,影片保留了前作主要的幕后制作者,包括摄影、配乐和剪辑等重要工作,这将会保证影片保持一定新鲜感觉之外,前作诡异惊险的风格得到更好的延续,更大的资金注入也许会让影片变得更加精彩,但同时也令人担心这会改变前作特立独行的独立风范。
根据导演的介绍,续集将会更多地将笔墨放在杀人狂竖锯的身上,无疑这也将会令影片更加阴森诡秘,希望在上一集中就扮演这一角色的托宾·贝尔能够有好的发挥,在《电锯惊魂2》中他的戏份更多,作用也变得更加关键,而在前作中,他的工作只是每天化妆2小时,然后躺在地板的血泊里一动不动而已。
-------------------------------------------------------------------------
片 名:Saw III
中文片名:电锯惊魂3/链锯惊魂3/你死我活3/夺魂锯3/恐惧斗室3
导 演:达伦·鲍斯曼 Darren Lynn Bousman
编 剧:James Wan
Leigh Whannell
主 演: 迪娜·梅耶 Dina Meyer .... Kerry
安格斯·麦克菲戴恩 Angus MacFadyen .... Jeff
唐尼·沃尔伯格 Donnie Wahlberg .... Eric Matthews (attached)
托宾·贝尔 Tobin Bell .... John Kramer
Shawnee Smith .... Amanda
Bahar Soomekh .... Lynn
类 型:惊悚/恐怖/犯罪
级 别:美国:R
国 别:美国
出品年份:2006
IMDB评分:6.4/10 (16,485 votes)
影片简介
变态杀人狂的最后华彩
“竖锯”失踪了。那个臭名昭著、掌控人心的大师,那个设计出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游戏,让人人自危、警方失颜的杀手级人物,又一次躲过了追踪,和新学徒阿曼达一起,消失得无踪无影。警方依然四处搜索,寻觅着“竖锯”的踪迹,满城风雨也还迟迟不敢落下帷幕,他们不知道的是,“竖锯”的血腥死亡游戏又找到了新的棋子。
一天夜里,刚值完晚班的女医生莲恩·戴伦惨遭绑架,醒来时惊恐万分的莲恩,发现自己被捆绑在一间废弃的空屋里,同屋的还有另一名倒霉受害者杰夫。此时“竖锯”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莲恩被告知除非她能在死亡游戏完成前保住这个疯子的性命,否则她和杰夫必死无疑!
面对时刻逼近的死亡,在“竖锯”微弱的心跳限时内,备受煎熬的莲恩想尽办法让他保住最后的呼吸。然而她却怎么也想不到,杀人狂暗地里有着更可怕的杀人计划--那将会是恶名彰著的“竖锯”绞尽心血的死前华彩!最后的终极死亡游戏即将开始……
另类杀戮恶魔重演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突发奇想的“竖锯”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没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绑架,没人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诡异破旧的废弃房屋里,只有“竖锯”留下的指示:在指定时间内破坏所有障碍,才能逃出生天。哪怕是死亡陷阱,哪怕是互相杀戮,哪怕是疯狂自残,原来为了活着,人能乾出的恐怖事情远远超出想象!
眼看万圣节就在不远处,已经杀戮到第三年的《电锯惊魂》系列又一次在这个鬼节登场。憋了一年的它,自然等不及大肆作怪,变态的“竖锯”老兄依然充当着上帝之手,用恶魔般的形式证明生命之可贵,据说就快嗝屁的他老人家,这次是死前最后一搏,想必血腥程度和折磨人的新玩意升级得不是一倍两倍。
至于《电锯惊魂3》到底会有多变态?导演伯斯曼早早就拍胸脯发誓赌咒,这第三次斗室残杀会让前两部看起来像迪斯尼温馨家庭剧。如果你对《驱魔人》里那恶名昭著、头倒转360度的一幕还有所印象,那么“竖锯”的新式发明之一会完全挑战你的肠胃,它能让你全身骨头翻转直到血肉分离!看看被锁链穿透的身体,听听切割机的狂笑轰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请尽情享用嗜血大餐!
血腥智力方程式
从两个人的密室“游戏”, 到拘禁八个倒霉蛋进行神经摧残,天才杀手又翻开了新的一章,他可不管选中的受害者愿不愿意,总之这恐怖的活命游戏你玩定了!在不堪想象的恐怖之旅之后,是一个另类的“学习”过程,用痛苦和死亡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可贵,恐怕也只有这个施虐杀人狂才想得到更精彩更耍人的招术了。 悬疑、创意、残忍、变态、血腥、恐怖,残酷,生存游戏一次比一次淋漓尽致、直白露骨。
从第一集1800万美元的开画,卷走5500万美元北美票房,到第二集影院发飚,首映当周洗劫了3100万美元,最终还以8700万美元的总票房洋洋得意,电锯惊魂在恐怖血腥道德边缘的徘徊,显然很受欢迎。 而且,没人需要担心导演编剧的“三部为止”声明,就算变态老家伙“竖锯”真在影片里被癌症折磨得一命呜呼,已经找到的继承人也会代替他接下死神的旗帜,是为票房黑马精神不灭的真谛也。废弃大楼、肮脏房间、遍地血迹、各式各样变态杀人工具加吓得魂不附体的倒霉鬼们,绝望杀戮即将上演,还可以顺便期待一下下个万圣节的电锯惊魂,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