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导演谢晋与妻子很健康,为何4个子女三个智障唯一正常的早逝
人生在世,有几条线一直贯穿人的终生:一条是事业线,当我们开始工作后,这条事业线就一直延伸到退休之时。另一条就是感情线,最初是爱情,走入婚姻后,就是与子女的亲情。
每个人这两条线的发展走向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句话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人事业线表现平平,但子女很上进,通过自身努力,后来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有的人事业线非常辉煌,但在子女缘分方面,却一言难尽,甚至是悲情。
有的是年轻时为了拼事业,错过了要孩子,一辈子无子女,比如谢大脚。
有的则是子女不成器,比如成龙的儿子,比如那个歌唱家的儿子。
最为悲凉的是,父母都为人中龙凤,事业辉煌,子女却遭遇不幸,比如先天身体智力问题。
谢晋大导演就属于后者。谢晋是国家著名一级导演,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多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包括《芙蓉镇》、《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等。
谢晋18岁时,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选择戏剧专业。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导演。
但他和妻子一共生了4个孩子, 其中两个儿子都有智障,智力仅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生活必须有人照顾,女儿的智障比较轻微,但生活能自理。唯一正常的儿子又在59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谢晋和妻子一个出生在绍兴,一个出生在四川的江安,并无亲戚关系。所以,不存在近亲结婚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三个孩子智力障碍呢?
出生于绍兴一个望族,父亲曾在上海上大学
谢晋,出生于1923年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谢塘镇。他的家族谢氏在当地颇有威望,祖父谢佐清在清代曾当过挂名的修候同知。
谢晋的父亲谢春溥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商科 ,解放前曾是上海电器公司职员,后创办“谢春溥会计师事务所”,是上海当时很有名的会计师,在上虞同乡会中也非常有名。
解放前谢春溥曾在交通部工作,负责海关税收,解放后在上海大学教书。
母亲叫陈振美,是余姚大户人家的千金, 从小跟着家庭教师学习, 知书达理,她的娘家当时颇为富有,有许多田产,家里还开了银楼和钱庄。
8岁那年,谢晋随母亲、姐弟一起迁往上海,与父亲团聚,从此在上海上学。
电影是上海当时最流行的玩意儿,母亲带着谢晋去看电影。当时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家庭伦理剧《姐妹花》。谢晋看得很入迷。从此,他对电影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夫妻相恋的过程
谢晋的爷爷在世时,曾留下祖训---- 谢家的子孙一不要炒股,二不要当戏子。
谢春溥对儿子的规划是:高中毕业后考上交大,然后去美国深造 。
1941年,18岁的谢晋告诉父母,他要考戏校。谢春溥听完气得浑身发抖,百般劝阻,但无济于事。
谢晋给父母留了张纸条就离开家了。当时让父母异常担心,好在很快他写信回家,信封落款是 四川江安。
原来他考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学院了。
国立剧专先在重庆后迁江安,临时校舍便是与江安女中一墙之隔的文庙。
1942年,江安女子中学正在排练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 有国立剧专的老师在江安女中兼课,排戏时就让谢晋他们这些大学生过去指导。 。16岁的徐大雯在这部话剧中担任主演。两人由此认识,并相互产生好感。
徐大雯 喜欢唱歌、跳舞,是文艺积极分子。徐大雯是独生女儿,12岁丧父。 家里当时是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不过,在上世纪40年代,女孩子能去上中学也是非常难得的。虽然家道中落,但还是有些家底的。
多年后,徐大雯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说:“我之所以对他产生好感,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特别有正义感,而且说话也不藏着掖着,很真实”。
后来,徐大雯转去重庆投靠舅舅,当时她的舅舅 在重庆的美孚公司做事。 就读重庆文德女子中学。
1946年,谢晋特意从上海跑到重庆,接她一起去上海。 谢晋当时还带来聘礼:一对金手镯,一对金戒指,一只手表。在江安那个小地方,如此厚重的聘礼,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同年秋天,两人在上海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此时,谢晋23岁,徐大雯20岁。他们从此相守一生。
对电影事业非常投入
50年代,他执导的《女篮五号》 一举荣获了许多的奖项,从此在导演界展露锋芒。
金鸡、百花、国际电影节各种奖项,都曾拿过。
1986年, 《芙蓉镇》 红遍大江南北,更是让谢晋声名远扬。。
谢晋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电影界打拼出一番成就。而且他为人很正派,从没与哪个演员传出绯闻。
谢晋说:“ 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 。” 一个“烧”字,足见他投入的程度。
他拍电影,完全是把自己100%投入进去了,他拍出来的东西,特别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的共鸣。
谢晋对电影的热爱是没有几个人能比的,还有一样东西,他也是爱到了极点。这样东西就是酒。
拍戏现场,别人带的是浓茶饮料,他却带的是酒壶,边执导边喝酒。
谢晋生于绍兴,绍兴的女儿红全国有名。绍兴很多人家都会酿酒,所以喜欢喝酒的人,不担心没酒喝。
据说谢晋的父亲在宴席上喝个十斤、八斤绍兴酒不算回事。他的一个朋友经打探,方知其中的奥秘:谢春溥在赴宴之前必先喝上两匙蓖麻油,油把胃壁糊住了,不再吸收喝下的酒,所以在常人眼里,谢春溥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海量。
谢晋有一次去日本参加电影节,还获得了一个“茅台大王”的称号。
当年去日本参加电影节,离开的时候一个自称茅台大王的人来找中国代表团的人拼酒,谢晋二话不说便出来应战。
那人开了一整瓶茅台,把这瓶酒平均倒入两个大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推到了谢晋面前,谢晋拿起酒杯,扬起脖子将那半瓶茅台一饮而尽,旁边那位自称茅台大王的哥们看到这一幕傻眼了,无奈全场起哄,他只得硬着头皮按谢晋的喝法喝起来,可是才喝了一半,他就不行了。
在场的人见状都给谢晋拍手叫好,茅台大王的桂冠也就当之无愧地落到了谢晋导演头上
谢晋的妻子徐大雯就曾经说过: “我家老谢不能动手术,我怕麻醉剂对他没用 。谢晋的神经,三斤黄酒都麻痹不了,医院的麻药,恐怕更拿他没辙。”
有同事回忆,谢导出外景拍戏随身行李中总要带酒,一次在拍京剧现代戏《磐石湾》时,坐火车去桂林看山洞外景,他把酒放在行李箱里,不小心震碎了。
谢导与作家们讨论剧本也少不了酒。
4个孩子相继出生
结婚后,本来徐大雯还打算读上学,但是公公婆婆不允许她继续读书。她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徐大雯婚后先是在交通大学罗汉祥烈士夜校工作,给工人扫盲,教他们识字、算术等初级课程,后来调到上影厂宣传发行科工作。
1947年女儿出生,女儿也有点智力障碍,但比较轻微,生活能够自理。
1949年,长子谢衍出生。他是四个孩子中唯一正常的孩子,后来也从事电影事业。
老三和老四都是儿子,分别生于1953年、1956年。
老三出生时,母亲徐大雯身体不好,每天还要上班,特地为他从老家上虞请了一位奶妈给他喂奶。
不料半年后,才发现 这位奶妈患有哮喘,老三也因此染上哮喘。老三长期体质瘦弱,智力发育也不健全。
老四生来肚皮比普通孩子大,由于父母都忙, 只能把他送到托儿所入全托 。
由于托儿所孩子多,照顾难免不周,有一次老四发高烧导致抽风,还染上急性肝炎,后来还被烫伤过。7岁又患上了羊癫痫,智力有障碍。
老三两岁的时候就得了哮喘,每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稳,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让谢晋听到都觉得难受。经常往医院跑。
虽然随着声名鹊起,谢晋变得很忙。但是只要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会在家里陪两个孩子,
帮他们洗脸、刮胡子,教他们拿筷子。成年后,老三老四的智力才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在谢晋的坚持不懈下,老四还学会了给客人酌酒。
老四还几十年如一日帮爸爸做一件事: 每天早晨,爸爸出门时,他把包递给爸爸,同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前,他把鞋放在门口,等爸爸回来,他就帮爸爸拿包。
老三最恋爸爸,爸爸一出门了,他就躲在门后的孔往外张望。巴巴地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着爸爸回家。
谢晋还经常带着这两个“傻儿子”出外游玩,因为平时一直关在家里,他怕闷着孩子了。
每逢过节,他还会带孩子们回老家上虞。每次回老家,老三老四特别兴奋。他们其实也有着正常人的 情感 ,只是智力发育比正常人低一些。
谢晋出差,每次都会花心思挑礼物带给老三老四。
1991年,就在谢晋拍摄电影《启明星》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家里的消息,老三病危。
谢晋求医生,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治好他”。但老三最终没能经受病魔的折磨,在38岁那一年,还是走了。这一年谢晋68岁。
老三一直等到父亲来到身边,才断气。父亲对他的爱,他心里都明白。
他38岁病逝前,肺活量还不如90岁老人。
老三去世后,谢晋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
老四的身体情况比较 健康 。谢晋就想方设法让他学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谢晋的耐心教导下,老四学会了叠被子,还学会在饭前摆碗筷。
每次吃饭时,他会等到谢晋落座后,然后细心的为爸爸倒上酒,他每次不会倒很多,不让爸爸喝多了。
虽然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在谢晋眼里,是难得的亲情,更是老四非常大的进步。
谢晋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老四就学着为爸爸整理报纸。这边是早报,这边是晚报,他都一一整理的清清楚楚。
老四学会了这些,让谢晋和妻子心里感到很欣慰。
可是,父母总有离去的一天,谢晋心里又担心着,自己和妻子有一天驾鹤西去了,老四怎么办?
为了彻底锻炼老四,谢晋在社区街道办事处下设的工厂里给老四找了一份简单的工作。在工友们的帮助下,老四学会了用锉刀锉钢管。
谢晋还请保姆阿姨每日领老四上下班,并教老四认路。
过了一段时间,谢晋又想进一步锻炼老四,他让老四自己去上班。
那一天他老四也正常到了工厂上班,但是直到晚上很晚都没有回家。这下家里人可慌神了。直到老四应该是走丢了。
当时谢晋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里加班,当他听到老四走丢的消息时,二话不说扔下手中的工作就急忙赶回家里。
街坊邻居都说没见到老四,去公安局报案,也一时没有回音。万般无奈之下,谢晋只能求助于上海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希望在上面刊登一则寻人启事。
谢晋当时已经是知名的导演,而且一看就是火烧眉毛,于是,晚报的编辑就帮他在显眼的版面写了一则寻人启示。就这样,一条“儿子走失急煞父母,谢晋渴望读者帮助寻找爱子”的 社会 新闻被刊登在了1989年6月14日的《新民晚报》上。
这则新闻见报不到一个小时,谢晋家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最后有人提供线索,终于找到了老四。
谢晋总算松了口气。
他一直觉得, 是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 自己对孩子就有责任。
这些年,谢晋对自己非常节俭,经常穿的衣服就那几套。他是想多存点钱,将来老四生活有个保障。
2002年,谢晋被媒体问及自己的儿子,他说:“智障并不是傻子,他们也有自己感情的表达方式, 每次我回家,老四都会给我提前放好拖鞋” 。
生出“傻儿子”的原因
谢晋与妻子都身心 健康 ,也不是近亲结婚,那为何四个孩子会出现两个智障呢?
谢晋是个直率的人,有时候对待个人的隐私也不回避,说到两个傻儿子,谢晋曾内疚地说:问题很可能在我的身上。
他说:“ 老三、老四出生的时候,恰好是我纵酒最过的时候,喝起来豪气冲天 ,家乡的黄酒,各地五色杂酒,尤其是茅台、汾酒、五粮液、衡水老白干、桂林三花酒、兰陵美酒,甚至内蒙羊羔酒、新疆马奶子酒,逢酒必喝,尽兴而醉,痛快啊! 但 痛快是痛快,也留下了这笔孽债……”
拍戏现场,别人带的是浓茶饮料,他却带酒壶,边执导边喝酒。
谢晋曾说:
“照中国传统说法,他们是‘讨债鬼’, 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虽然这样说,他还是在竭尽全力地还清这笔欠的债。
1988年,谢晋曾在老家上虞建造了一套面积150平左右的房子,上海还有一套别墅,这一切都是希望自己和妻子走后,老四能有个生活保障。
长子有成就,但一生未婚,59岁早逝
由于两个弟弟生活一直需要人照料,谢衍从小就很懂事,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爸爸妈妈。
谢衍年轻时曾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后被调至县文工团,再后来到杭州市话剧团、浙江电影制片厂。
1983年,赴美国学习电影,就读于纽约大学电影系。他与著名导演李安是校友。
学成归来后,先后拍摄了根据白先勇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花桥荣记》,周迅初登银幕之作《女儿红》以及励志电影《牵手人生》等。
《花桥荣记》拍摄的时候,不幸遇到亚洲金融风暴,谢衍的投资中断,一下子陷入绝境。
这时候的谢晋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帮助他从香港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剪辑,更把多年的伙伴指派给儿子,料理日常事务,还帮助挡债主上门。终于,作品最后成功诞生,还获得了大奖。
尽管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是谢衍却一生未婚,有没有孩子。
他曾对知心朋友说:我应该为女方着想, 万一婚后生育的孩子像两个弟弟(智障)也不 健康 怎么办?!
谢晋在晚年,曾经交代谢衍,说:“以后我不在了,一定要照顾好他(老四)!无论如何,以后你都不能抛下苦命的弟弟。”
可惜的是谢衍后来得了肺癌,于2008年8月过世,享年59岁。
确诊肺癌后,本来定居在美国的谢衍, 悄悄变卖了在美国的房产,回到上海,并留下遗嘱,所有财产75%留给弟弟阿四,25%留给父母。
回到上海时,谢衍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他是怕年老的父母为自己担心。他还提前买了一块墓地,计划将来作为家族的墓地。
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去了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他恳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让爸爸、妈妈到医院来。他念叨着:“不要来,千万不要来,不要让他们来……” 他不忍看到父母担心的样子。
这些年,父母为了老三老四操了无数心,他都看在眼里。爸爸妈妈实在是太累了。
直到谢衍去世前一个星期,父母才得知儿子病重,赶到医院的时候,谢衍已经无法起身,形容枯槁。
走时安详
2008年10月,谢晋应春晖中学之邀,参加母校的百年校庆。
那天晚上,谢晋胃口很好,吃了一份海鲜、两片饼干、一块蛋糕,还小酌了几杯家乡的女儿红。
次日一早,发现谢晋侧卧在床上,身体已经冰冷。后经医院判定,死亡时间为凌晨1点左右,病因是心源性猝死。享年85岁。
和儿子谢衍的离世只隔了56天。
谢导的猝然离世,让无数国人无不感到悲伤。
遗体在龙华殡仪馆火化那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手捧鲜花、挽联,为谢导送行。
曾受谢晋培植的几代影视明星祝希娟、朱时茂、潘虹、刘晓庆、濮存昕、赵薇、范冰冰等人悉数到场,由于前来参加悼念的人太多,导致人群发生混乱,殡仪馆玻璃门被挤碎……
八年后,谢晋夫人徐大雯在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去世, 享年90岁 。 她在临终前,将老四托付了女儿和女婿。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结语】
谢晋作为一名导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更可贵的是,他对于两个智障儿子的爱,是那样的深厚和温柔。
他乐观而坚强地接受了自己孩子是智障这个现实,并拼尽全力让他们在这个世界能够过得好一点,快乐一点。
他将孩子智障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狂饮酒,并说:“ 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他这份清醒、这份对孩子的责任心,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智力问题,他不离不弃,还爱之愈深。
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父子之情,“ 我将你带到这个世界,我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过得好一点。”
参考资料:
《徐大雯: 我与谢晋一生情》
⑵ *******邵逸夫 是何人
邵逸夫简介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点: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亲邵玉轩是当地漂染业商人。 一九二四年与亲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负责外埠发行。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美国人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打理电影业务,开拓电影市场,自始便与电影圈结下不解缘。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华,「天一」于香港另起炉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两子两女。 沦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复后,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获英女皇颁授CBE勋衔。
一九七七年获英女皇册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勋衔。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担任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此后数十年,邵逸夫捐助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学府、医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黄美珍病逝美国,享年85岁。同年邵氏停产。
一九九一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九月八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贡献。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共谐连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获政府颁发大紫荆勋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国语片电影的蓬勃发展;所摄制的电影更经常于亚洲影展中夺得奖项;旗下拥有大量着名影星,十数年间,推出多部脍炙人口之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及《独臂刀》等,开创电影发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气的有钱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逸夫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英文学习,不但使他能讲一口流利 的英语,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 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在上海拍制电影。1925年,他三哥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开始涉足电影业。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并一直把持着公司的决策大权,从而把持着香港电影的命脉,影响着东南亚乃至 世界电影市场。1957年,邵逸夫携带着巨额资金,携带着经营电影业20多年的经验,从新加坡来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统计清楚。据汉威估计, 把地产、电视、电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内,他的财富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从南洋创业到超级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赚钱之道是什么呢?
邵氏兄弟刚在南洋创业 时,历尽了艰难。在新加坡,他们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制作海报,什么都要亲自干。到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们行走在道路上,饱受颠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着大地,雷雨说来就来,他 们常常是刚刚还热得头晕眼花,霎时又被淋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 最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 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难就有好几次。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当地的许多商店相继倒闭,人们连生 活都难以维持,哪还有心看电影呢?电影院的观众大减少,虽然他们把电影票价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们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举步维艰时,1931年8月6日,一场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设在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制片厂的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都被烧光,他大哥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家当毁于一旦。三是当他们弟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发展起来,拥有139家戏院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军燃起的战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 化为灰烬,邵逸夫并被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后经朋友帮助才得台出狱。四是1970年,当邵氏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内部 发生了较大的人事震荡,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由于素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能力出众,在职员中颇有口碑,他一走带 走不少很有才干的演职员,差一点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楼空”的窘迫境地。但是,这些磨难,都没有动摇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办下去的决心, 并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力挽狂澜,安然度过难关,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 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随他多年的朱旭华先生 私下说:“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5时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时仍在灯下工作。”
黄金脑智囊群认为邵逸夫创业以来,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员工做到“顾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众面前塑“可人形象”,是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顾客喜欢不 喜欢。凡是顾客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3年,从第5届到第16届亚 洲电影节,“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口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谦逊有 礼,态度安详,笑容可掬,使人觉得他是一位锋芒内敛、儒雅外流的长者,从来没有因“财大”而显露出“气粗”。在影视圈内,他为人也面面 俱圆,每有请柬,总尽量抽空出席,不摆架子。
⑶ 有哪些因为演反派而深入人心的演员
影视圈里有很多专门演反面角色的演员,他们外形特别,天生反骨,凶狠毒辣,但是,内心善良,很有爱心。热衷慈善,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计春华
1961年7月2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功夫演员,在《少林寺》、《少林武王》、《武当》、《连城诀》、《侠影仙踪》、《天龙八部》、《新少林五祖》、《无敌铁桥三》等百余部影视作品中,都是演的反派角色,部部经典,深入人心。计春华老师2018年7月11日去世。
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