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姊妹花的影片评价
本片是郑正秋先生家庭伦理情节剧编导的巅峰之作,根据自己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通过一出家庭伦理悲剧,生动地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是如何决定了人们绝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命运,而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又是如何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扼杀着人类的骨肉伦常。遗憾的是,象郑正秋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影片的结尾又加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半团圆”结局。尽管如此,由于《姊妹花》的主体内容契合了观众对贫福悬殊的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由于它的伦理内容与社会内容相结合的故事情节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创造了国产片连映六十多天的最高纪录。并成为郑正秋和胡蝶的代表作。 1934年,《姊妹花》被评为最佳有声片;1935年,《姊妹花》曾和《渔光曲》等影片一起被推荐参加莫斯科电影节展映。同胞姊妹大宝、二宝失散多年,一在寒家,一入豪门,姐妹相见不相识,直到大宝入狱,父母相见,方才真相大白。然而虽亲人相认,结局仍是悬疑。本片具有成熟的情节剧特征:情节安排充满巧合,贫富善恶对比鲜明,关键场次煽情动人。大明星胡蝶一人扮演二角,泾渭有别,成绩斐然,当然是该片当年热映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具有社会批判倾向,也表现出作者一定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对社会的不公正进行了暴露、批判;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调和主义的幻想情绪,特别是大团圆的结尾削弱了它的批判性。影片戏剧性强,胡蝶同时扮演大宝、二宝两个性格迥异的形象十分成功。
豆瓣夜月之狐的影评:
《姊妹花》是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的代表作,拍摄于1934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卖座的电影。由胡蝶一人分饰大宝、二宝两个角色。叙述了一个阶级差别、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这个主题被贯穿到社会伦理的情节之中。讲述了大宝、二宝在年幼时分别随父母过活,大宝随母亲留在乡下,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二宝随父亲进了城,长大后做了大帅的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整部影片在声声“我们穷人”、“你们有钱人”的对白中奠定了阶级对立的基调。当大宝一家人穷苦到无米下炊的时候,经人介绍到了二宝家里做奶娘,造成了戏剧冲突,当大宝借工钱给受伤垂死的丈夫看病遭到二宝拒绝,被迫偷东西误伤大帅府小姐性命时,冲突到达高潮。
郑正秋重视电影的教化功能,在影片里热切的关注现实,同情穷人的遭遇,谴责富人的无情,加上通俗的情节,因此大受当时观众的欢迎。
郑正秋在《姊妹花》中还运用了多种电影手段,如闪回镜头的使用,交代童年大宝的欢乐,以及大宝二宝分离的原因。大宝唱摇篮曲的段落,使用了长镜头,画面真实、淳朴、自然,非常动人。特写镜头的使用,通过人物表情,展现大宝的悲哀、痛苦、愤怒以及二宝的轻浮、娇纵、狡黠。
全剧使用对比手法,不仅仅有大宝二宝穷人富人生活的截然不同,也有穷人们的相互依靠、富人们的冷酷无情;纵向上有大宝小两口追逐逗趣,气氛轻松,场面生活、活泼与后来接连遭遇公公的死、两个孩子的出世、婆婆重病以及丈夫危在旦夕,成日价借米度日的困境。
有很少几个外景的使用,一个是在逃难时,有着开阔的全景;另一个是片尾时二宝带大宝出逃,车子在林荫道上飞驰的场景。多数是内景,乡下的房子、院子以及大帅府和官府内院大宝二宝父亲的居所。但看完全片,竟没有如今大陆众多室内剧那样的局促。
精彩的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胡蝶一人扮两角。通过角色发型、着装以及脸上的妆容,已经能区分两个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化妆上还很有些技巧,大宝清秀、明媚、脸颊瘦削,而二宝却是蛮横、庸俗、脸颊丰满。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二宝身体语言大开大合,表情夸张,展现骄横跋扈的一面;大宝沉稳、质朴、贤惠、善良,演出坚强、隐忍的一面。脸谱化的人物给胡蝶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降低了难度,但非常的清晰和了然。
然而,最让我吃惊的居然是结尾部分,如果大宝的控诉中仅仅是穷人遭到富人的压榨,仅仅是阶级对立的仇恨,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全篇就是这样的布局,然而,大宝对二宝说了这样的话,当你年老之后,大帅还会找别的女人,到时罪恶的父亲不会再理会你。于是喊出一句“可怜是穷人,可怜的是咱们女人”。
二宝也正是因了这分讲述,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发誓要救姐姐出牢狱,最终有了带母亲和姐姐一同离开衙门的结局。
正正因为这结尾的突变,给了我意外的震惊。处在阶级对立面的二宝忽而转变为受害者和阶级的同路人;控诉富人阶级的冷酷残忍、不忍穷人的贫苦遭遇竟然加上了男人对女人的压迫。这个意识也未免太新了吧。暂且不说这个结尾是否突兀,也不说二宝带大宝去向大帅求情这是一个多么苍白无力的结尾,就这份突如其来的意识,让我有几分惊喜,这可是真是现代的女性意识啊!
在经典老电影里可以获得多少益处啊。呵呵。
❷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总地来说,故事的取材很真实(那又怎样,这么多年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翻来覆去拍,题材也仅仅是贵在真实、早就不新颖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是导演的提线木偶,更别提6岁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现,仿佛就是导演抢了这么一个小孩的身体在念台词。
女主面对着本就亲情断裂(从小打骂的爸、背着自己改高考志愿、大学之后就没花过一分钱)的原生家庭、一年没见过几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说陌生的6岁弟弟,很多行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差点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医学生,我们差点就买账了。
女主就算18岁高考毕业,护理专业读了4年或5年,考证参加工作,按照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阅历了,这时候至少也25岁了。这还是假定女主是本科护理。如果是专科,还要先专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岁吧。
你说你是性格原因不愿意说话也就算了,电影前半段小孩再怎么捣,女主要么是躲躲躲,要么就说的话几乎没几个字是在点上的。正常人面对一个这样没有教养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该,“你爸妈已经死了,肉包子?自己买去。敢锁门?反手把你关门外面,你闹去?”
熊孩子敢来捣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一开始是用手捣,女主就换位置,换姿势,然后是爬到沙发上用脚捣,左脚捣完右脚捣……我都看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巴掌甩脸就算好的了。对这个情景中的姐姐来说,小孩不能碰别人东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后他还使劲烦你。你指望着平白无故就把6岁小孩感化了?得亏这是在电影里。
看到有别的答主说,女主缺爱,是弟弟给了她爱。敢问弟弟给了她什么爱?6岁,幼儿园都没毕业,跟姐姐一起过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子系鞋带,还是依然那么闹腾,你说他懂烧水泡姜?
6岁的小孩会说“我就想你陪我?”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还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几声姐姐,就心软了?跟弟弟的互动戏,还有跟父母的怀念戏,压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础,硬是发展起来了。
男朋友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的贡献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顶多也就是想着赶紧结婚,给生个儿子罢了。刚跟家长见第一面就说起两米二的大床和婴儿房了,这也有点太司马昭之心了。
且不说舅舅是怎么精准定位到女主是从哪个单元门走出来的,舅舅指示小孩跑过去叫妈妈,是个什么动机?6岁小孩懂不懂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谈恋爱?这一段除了让观众看到小孩的令人讨厌、舅舅的无厘头和女主回家之后又双叒叕没有爆发的闷炮,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尾”——自己好生备考考研,孩子都给别人家养了几个月了,结果你考上了,机票买好了临走前一天了,才来签协议,然后你又不舍得了?又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去踢球?
这如果也能说成是“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别”——导演好不容易煽情,给了那么久的慢镜头看子枫妹妹如何把眼泪憋出来,手颤颤巍巍了那么久愣是没签下字,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舍不得,出去疯跑一圈又给孩子送回来了,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还说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说什么不影响追梦,真是搞笑,6岁的小孩,完全抚养成人还需要多久?12年,前面说过女主已经至少25岁左右了,25+12=37,女主怎么自己带?更何况现在还是6岁,就算卖了房子有点钱,就一定能比养父母给他更好的生活吗?将来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会有“你当初为什么要带走我?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当我爸妈吗?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这样的问题出现。这压根就是异想天开。
❸ 跪求《小妇人>中四姐妹性格的详细介绍。四个姐妹每个性格都要详细介绍
《小妇人》中四姐妹性格介绍:
1、梅格
梅格不屑于上流社会的虚伪,为了追求真爱而选择清贫的生活;尽管婚后生活拮据,她仍然意识到“贫穷不是坏事”,因为贫穷赋予丈夫开创事业的勇气,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强。
2、乔
乔作为小说的核心主人公,充当着小姐妹的领导者,时时都表现出坚强乐观、自强自立的个性;她热爱写作,一方面因为写作给她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写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种方式,让她“能不向别人要一分钱而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作家并开办学校,并且在婚后也强烈要求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着赚钱养家”,体现出女性在事业上的自强。
3、贝思
贝思在母亲到前线照顾重病父亲的期间。担负起照顾自己姐妹的任务;她不求回报地爱着自己的家人,穷人和弱者;甚至因为被姐妹们遗弃的玩具娃娃的残旧而更加珍爱他们;
后来贝思久病不起,在死亡面前,贝思坦然接受,毫不畏惧,因为她相信死亡是与自然的融合,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强。
4、艾米
艾米作为最小的女儿,虽然有点娇气,她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并为此不懈努力,即使受到挫折、嘲笑也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结婚后,她没有按传统为家庭放弃一切,而是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贫苦民众的同情心驱使她投身慈善事业,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人性自我完善上的自强。
(3)善良的姐妹伦理电影扩展阅读:
《小妇人》是由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8年。
该作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
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❹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影片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即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3] 。该片的开放式的结尾可以称得上“绝妙一笔” [25] 。(社会学家李银河评)
影片中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 [23] 。(澎湃新闻评)
影片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目前它或许不能也无法解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对“姐姐”这一身份的审视,对女性困境的正视,对重男轻女的透视,远比一个理想的结局更重要、更深刻 [24] 。(红星新闻评)
该片能够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在于对于人的复杂情感的准确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后的相处中那种双向的靠近,原本受伤害有怨气的姐姐在纠结中对于亲情的丝丝体会,一切繁复微妙都被创作者细腻准确地呈现给观众 [25] 。(中国新闻网评)
该片是对于青年女性成长经历一次深刻剖析,并且尖锐地触及很多令人关注的社会议题 [26] 。(新华社评)
电影后半部分感受亲情血浓于水,在抚养和放弃之间的挣扎抉择是非常直戳泪点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非常立体出彩。导演和编剧做这部电影想传递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展示,让观众看到,这种困境中的女孩真实经历的痛是什么。这是对特殊语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女孩们的缩影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