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莎士比亚有哪些戏剧
1 爱的徒劳 莎士比亚
2 奥瑟罗 莎士比亚
3 暴风雨 莎士比亚
4 错误的喜剧 莎士比亚
5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
6 冬天的故事 莎士比亚
14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15 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
16 科利奥兰纳斯 莎士比亚
17 理查二世 莎士比亚 65K
18 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 81K
19 李尔王 莎士比亚 75K
20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68K
21 麦克白 莎士比亚 53K
22 莎士比亚诗选 莎士比亚 137K
23 裘力斯·凯撒 莎士比亚 56K
24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莎士比亚 56K
25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莎士比亚 73K
26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莎士比亚 59K
27 维洛那二绅士 莎士比亚 49K
28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60K
29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莎士比亚 62K
30 无事生非 莎士比亚 60K
31 辛白林 莎士比亚 80K
32 驯悍记 莎士比亚 59K
33 一报还一报 莎士比亚 58K
34 雅典的泰门 莎士比亚 54K
35 约翰王 莎士比亚 60K
36 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 65K
37 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 51K
B. 莎士比亚四部喜剧
仲夏夜之梦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书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时爱上了女青年郝米娅(Hermia),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Helena)又恋着狄米特律斯。郝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丽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Puck)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此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跑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而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荒唐的“相爱”。这个滑稽可笑的织工本来是和几个同是手艺人的伙伴们来林中来排戏,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是看见了这个可怜的家伙。于是对于织工而言,“横祸”又变成了“横福”,因为他得到了尊贵的仙后的恩宠。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显得多么滑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节选)。
《无事生非》写作年代应在1598-99年,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成熟时期的创作,内容热闹欢乐,富有哲思。故事主旨为面具、伪装或游戏,剧中人物探寻的则是男女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真诚与尊重。
在伊莉莎白时期的英国,「无事」(nothing)的发音与noting极为类似,因此「无事生非」也有「注意」、「纪录」、「窃听生非」的双关语暗示。「窃听」在剧中不仅常见,而且至关重要,是造成误解或澄清事实的关键。
比起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如《连环错》、《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本剧的特征是场景及语言都较为接近真实生活。《无》剧没有脱离现实的浪漫场景(如《皆大欢喜》里的亚登森林或《第十二夜》里的伊利亚),而是在梅西纳城;剧中人并非一见钟情(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皆大欢喜》的罗莎琳与奥兰多),而是相识的友人;本剧语言也不像极度浪漫的诗文(如《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而是当时代的一般口语。诸如此类的安排,使得本剧真实性高,彷佛是一般人也会发生的故事。
剧中的架构主要由两对情侣所组成。希柔和碧翠丝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劳迪和班狄克是亲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双双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希柔优雅沉静,克劳迪叱吒战场,两人代表传统的结合。碧翠丝和班狄克之间则是永无休止的唇枪舌战,尽管最终配对成功,但两人都仍坚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讽的面具。
这两条故事线,是莎士比亚取材不同故事改编而成。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似乎是根据意大利的亚瑞欧托(Ariosto)1516年出版的《愤怒的奥兰多》(Orlando Furioso,英译本於1591年出版),以及邦代罗(Matteo Bandello)於1554年出版的《小说》(Novella)中的第二十二个短篇小说所改写而成。这则含悲剧成分的故事,带有浪漫多情的意大利风味。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而可见未婚女子被污蔑的题材,其中也有不少以悲剧作收,史宾赛的《仙后》(Faerie Queene)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碧翠丝与班狄克的故事源自英式幽默。在中古时期的英国,两性战争是个常见的主题,乔叟和韦克非(Wakefield)都写过这类故事。莎士比亚早期的《驯悍记》也是类似的题材,凯瑟琳和皮楚丘最初充满敌意,互相羞辱和攻击,最后却彼此倾心。碧翠丝和班狄克的故事很成功,为英国的喜剧文学立下良好典范,王尔德和萧伯纳都是后来的佼佼者。
这两段感情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本质。碧翠丝和班狄克这两个角色的心理层面较为复杂,他们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自恃较高,对伴侣的要求也高。然而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和真实情感相左,因此需要助缘来让两人卸下高傲面具。另外,两人都是在偷听到友人的谈话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诚恳大方地接受批评,并放下身段接受被设计而来的感情。
1861年,白辽士将此剧改编为歌剧时,将故事改名为《碧翠丝与班狄克》(Beatrice et Benedict),无数的演员、观众及读者都能认同,但两人的恋情无法自成一个剧本,因为碧翠丝如果不要求班狄克去杀克劳迪,就无法显示班狄克在旧友与新欢之间的为难与冲穾,也无法证明他对爱情的承诺。
相形之下,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就显得平板单调,因而往往被视为次要角色。希柔温驯听话,并不像希腊神话里的希柔,为爱打破宗教誓约,甚至牺牲性命。克劳迪对他和希柔的婚事很慎重,他请求亲王作媒,在确定希柔和她父亲都同意了之后才安心。这段姻缘理性而有计画,一切遵循社会规范与门第观念。
克劳迪冤枉希柔,看似是一场「无事生非」的误会,但那种惨痛经验却是剧中人的试炼,绝非毫无意义。碧翠丝和修道士深信希柔清白无辜,班狄克尽管内心挣扎,但也通过了碧翠丝的考验。克劳迪轻易拒绝并羞辱所爱的女子,暴露了对自己和对希柔的无知,因此这场误会并不能完全归咎於为非作歹的唐降。但尽管如此,希柔仍愿意原谅并接纳他,代表了某种高尚的情操。
希柔的父亲里奥纳多一听到他人对女儿的指控,马上信以为真,以为女儿做出不名誉的事,又为确保女儿对未来夫婿忠贞不二,甚至宁愿她就此死去。克劳迪、亲王和里奥纳多的反应,反映了男人对女人不忠的深刻恐惧,同时也显示出社会文明所建构的似乎不过是外表的秩序,它忽略了人们内心真正的情感,因为两性情爱竟能如此轻易地就遭到破坏与误解。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几乎都是在与死神错身而过之后,才得到圆满结果,例如早期的《连环错》、《仲夏夜之梦》和后来的《皆大欢喜》等。但与《威尼斯商人》和《一报还一报》相较之下,本剧中的死亡威胁就显得毫不紧迫。私生子唐降和《奥塞罗》中的以阿苟一样邪恶,善於利用人们不可靠的视觉和听觉来误导仇人。但他陷害希柔并不是为了求什麼好处,只不过是想恼怒亲王兄长,让亲王和亲王周遭的人都变得和他自己一样阴郁罢了。剧中对唐降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和背景并未加以著墨,故只能说是为阻碍喜剧收场的一项安排。
1748年,在盖瑞克(David Garrick)重新搬演之前,《无事生非》只有零星的演出,之后才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几年前过世的英国资深演员约翰.吉尔格爵士(Sir John Gielgud),就曾成功地扮演过班狄克。《无事生非》极少被搬演上大萤幕,1993年,布莱纳导演此剧,由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与肯尼斯.布莱纳(Kenneth Branagh)分别饰演碧翠丝与班狄克,广受好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之。
作 者: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 著
出 版 社: 福光
出版时间: 2007-6-1
版 次: 1
页 数: 126
印刷时间: 1998/10/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0140621266
包 装: 平装
内容
《第十二夜》的简介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
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
原来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西巴斯辛,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警察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西巴斯辛,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最后,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兄妹重逢,西巴斯辛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C. 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共写作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是历史刷和喜剧,代表作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六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主要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理想,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中期(1601—1607)是悲剧时期,代表作有《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四大悲剧,和《一报还一报》、《雅典的泰门》等,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入,这时期剧作的批判力度加强了,风格也变为悲愤沉郁。后期(1608—1612)是传奇剧时期,有《暴风雨》等4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都宣扬宽恕和容忍。
D. 莎士比亚的喜剧三部曲是什么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无事生非》写作年代应在1598-1599年,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成熟时期的创作,内容热闹欢乐,富有哲思。故事主旨为面具、伪装或游戏,剧中人物探寻的则是男女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真诚与尊重。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
《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这部作品以抒情的笔调,浪漫喜剧的形式,再次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表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这些剧本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诗如画的抒情,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冲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塑造了一批勇气过人又执着、风趣、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力,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戏剧舞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E. 莎士比亚搭的37部戏剧
1.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维洛那二绅士
2.The Taming of the Shrew 驯悍记
3.Titus Andronicus 安特洛•尼克斯
4.Henry VI Part 1 亨利六世,第一卷
5.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第二卷
6.Henry VI Part 3 亨利六世,第三卷
7.Richard III 理查德三世
8.The Comedy of Errors 错误的喜剧
9.Love's Labour's Lost 爱的徒劳
10.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和朱丽叶
11.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12.Richard II 理查德二世
13.King John 约翰王
14.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15.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第一卷
16.Henry IV Part 2 亨利四世,第二卷
17.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温莎的风流娘们
18.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
19.Henry V 亨利五世
20.Julius Caesar 恺撒大帝
21.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22.Hamlet 哈姆雷特
23.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24.Troilus and Cressida 特罗伊洛斯与克里希达
25.Measure for Measure 一报还一报
26.Othello 奥赛罗
27.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终成眷属
28.Timon of Athens 雅典的太门
29.King Lear 李尔王
30.Macbeth 麦克白
31.Antony and Cleopatra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
32.Pericles 沉珠记(泰尔王子佩里克里斯)
33.Coriolanus 科利奥兰纳斯(英雄叛国记)
34.Cymbeline 辛白林
35.The Winter's Tale 冬天的故事
36.The Tempest 暴风雨
37.Henry VIII (All Is True) 亨利八世
38.The Two Noble Kinsmen 两个高贵的亲戚(与弗莱彻合著)
F.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整部戏剧情调轻松,它所包含的,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皆大欢喜》内容简介
已故的罗兰爵士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阿立夫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嘱好好的照顾小儿子欧兰得,于是欧兰得准备拿着属于自己的遗产离开哥哥,阿立夫为了不让欧兰得得到遗产,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
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儿罗斯兰却因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儿西利亚要好而留了下来。罗斯兰和西利亚去观看了比武,胜利的欧兰得爱上了罗斯兰,罗斯兰也对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罗斯兰,西利亚决定和她一起走,她们带着小丑试金石去亚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里,罗斯兰和欧兰得相遇并且相爱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产,也来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释前嫌并且和西利亚相爱。最後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产,欧兰得继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财产,故事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G. 莎士比亚有哪些戏剧作品
一、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等。如下表所示:
二、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
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H.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简介
大家常说的四大喜剧是指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四部喜剧作品,分别是: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2、《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又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
3、《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著名喜剧。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4、《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这部作品以抒情的笔调,浪漫喜剧的形式,再次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表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几百年之后,《第十二夜》的巨大艺术魅力依然不减,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
拓展资料: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I. 你还知道哪些有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请利用暑假观看并写一篇简短的影评
电影《夜宴》根据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进行改编。以王子复仇为全故事的主线,表现的一个王朝的爱恨情仇。
故事的主人公以一袭白麻布粗衣,一张面具,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懦弱的王子从不谙世事到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