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类型 > 微电影援藏干部的故事

微电影援藏干部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02 04:50:13

1. 《雪浴昆仑》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雪浴昆仑》是一部创作成功的作品,也的确是新疆题材中多年来少有的一部影视力作。其故事人物多有其原型,因而生动感人。一是以李三祥、车青云、杨富霖、曹海青、贡布、巴图、奥曲尔、凯赛尔等组成的英雄进藏先遣连创造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他们在风雪严寒的高原上给养中断、陷入绝境。在高山病的袭击下,又有饥寒交迫,先后有63人牺牲。他们的经历举世无双,创造了“继长征之后,我军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行程”。而这支进藏英雄先遣连,还是一支由国民党起义官兵为多数、并由7个民族成分组成的特殊队伍。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者。

二是以车阿里、佟桦为代表的新一代军人驻守西藏阿里一千多公里边防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这些人目前还很多,他们及其相关人员成了此剧的最忠实的观众。

三是以李高原、曹菲菲、武谦和等为代表的新疆援藏干部的传奇而动人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新疆根据中央指示,进行大规模援藏——代管西藏阿里地区10年。期间许多干部、大学生报名参加援藏队伍。他们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兄弟情,及现代文明带向了高原。期间,他们要抓建设,保政权,护稳定,还年年进行剿匪平叛,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目前,包括新藏线养路、为阿里运输在内的这批人至少还有几万人。这段历史,是“新疆精神”的一部分,是新疆各族军民的骄傲,正像著名歌唱家韩红所唱的主题歌——祖国不会记!

2. 电影孔繁森中,孔繁森任职地位书记收到群众送的什么

电影《孔繁森》中,孔繁森任职地位书记收到群众送的哈达。电影《孔繁森》,并于1996年在全国公映。影片根据孔繁森的真实事迹创作改编,由陈国星、王坪执导,高明、曲云等主演,讲述了从事援藏工作多年的孔繁森赴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用生命践行誓言的感人故事。

3. 孔繁森是个优秀的援藏干部,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迹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他帮助藏民德的故事。
孔繁森回到自己的家里,母亲见了他要庆祝一下,晚上母亲请他吃包子,孔繁森吃了半屉包子。夜晚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养老院,把剩下的包子送给了一位老爷爷。他看到这位老爷爷的脚都冻僵了,就把老人的脚放到自己怀里暖和着。
第二天母亲给孔繁森买了一双新鞋,他又悄悄地把鞋给了那个冻伤脚的老人。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个只想着藏民的人。
孔繁森临死前要求把他的墓碑上只写“三木”二字,他是不想让人们知道这是他的墓。
孔繁森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包里有一双破袜子,一分钱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给藏民买药了。
这就是善良的孔繁森。

4. 被誉为"新时期的焦裕禄"的援藏干部是谁

被誉为"新时期的焦裕禄"的援·藏干部是 孔繁森

孔繁森两次到西·藏挂·职,为当地发展到处奔波。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5. 孔繁森援藏的详细事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死于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6.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九几年的,讲援藏的,最后主角死在西藏的故事

中文片名:孔繁森

导演:陈国星
编剧:王兴东
制作人:陈国星
影片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中国
年代1995年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7. 有谁知道曾经央视黄金强档播出过的一部讲诉一个援藏医生事迹的电视剧

八集电视连续剧《雪域情》 是由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西藏军区联合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取材于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将军的感人事迹,在忠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构思,以当代军人献身雪域高原边防事业为原型,把当代军人的爱情、亲情、民族情、战友情作为故事的主线,以雪域高原雄浑壮美的风光为背景,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了以林书芝(剧中主人公)为代表的当代军人形象,充分展示了当代军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崇高的奉献精神。

8. 是关于西藏爱情的,一个年轻的援藏干部,一个藏族女孩,说长大了要嫁给他,后来有机会援藏干部走了,女孩

在路遥的小说里有这么一段。

9. 翟青的援藏经历

在1995年赴任的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中,原国家经贸委派去的翟青是最年轻的副局级干部,时年31岁,正值而立。弹指一挥间,十五载春秋荏苒。当现任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的翟青向记者回忆援藏岁月时,已至中年。“那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回忆的阶段”。说话时,翟青嗓音低沉而富具穿透力,眉宇间流露出坚毅,恍然间仍是那位刚刚走上高原的年轻人。计经委来了个年轻人1995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在多位报名援藏的候选人中,最终决定选派最年轻的翟青。“当时,一方面各部委正在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另一方面时值国内掀起学习孔繁森的高潮,所以大家进藏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之所以报名援藏,翟青除了热情,还有“底气”。“我在1992年去过一次西藏,到过海拔5000多米的定日县。第一天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疼得要命,感觉头皮发胀,就想揪着头发往外拽。但还是仗着年轻,吃些药,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了。因为有这次经历,所以很有信心。”其实也有忐忑。翟青报完名,才想起事先没有征求家人意见,尤其是还没和怀孕的妻子商量。“结果回到家一说,家人都非常支持”。说到这里,他不免感慨。6月29日,翟青一行89人抵达西藏。这一天,也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进藏后,翟青被任命为自治区计划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计经委”)副主任,负责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等工作。上任之初,因为年轻,他难免更加引人瞩目。翟青晚上在单位院子里散步时,常能听到有人议论“这就是北京来的年轻人,当了我们的副主任。”对翟青而言,这种瞩目是压力也是动力,或者说是清醒剂。“刚去时,我要求自己多看、多听、多想、多向别人学习。”他说:“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像钦差大臣一样,指手划脚,肯定不行。要时刻想着自己就是一名自治区党委和计经委党组领导下的普通干部,这样大家才会相信你,接受你,总之要和大家融合在一起。”紧接着,更大的考验不期而至。当时,自治区国有企业以轻纺、手工业为主,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即便是自治区规模大些的支柱企业,如拉萨啤酒厂、水泥厂、皮革厂、地毯厂以及几个矿业企业等,和内地同类企业相比,仍然显得规模偏小,生产工艺落后。拉萨啤酒厂,这颗西藏的“明星企业”,在刚开始生产时一度供不应求,后来因为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到了1995年,生产经营已经非常困难。自治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决定由计经委牵头,围绕加快自治区支柱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510工程”,即滚动安排10个技改项目、10个新产品开发项目、10个拳头产品培植项目、10个企业改组、10个企业改制。上任不久的翟青被任命为“510工程”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技改、新产品开发和拳头产品培植工作。深感责任重大,翟青马不停蹄的和同事们投入工作,先后奔赴山南、林芝、日喀则、那曲、拉萨等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协调财政、银行等部门,引进内地经营管理人才,改造企业生产工艺。在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一番努力,从1996年开始,拉萨啤酒厂、拉萨水泥厂、拉萨地毯厂等几家国企很快脱胎换骨,走出生产经营困境,焕发了“第二春”,步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到翟青离任时,“510工程”共批准22个项目立项,安排投资1.9亿元,完成企业改造15家,为自治区培植了诸如藏药、红景天、啤酒等一批品牌产品,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510工程”项目完成工业增加值1.3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4.2亿的31%,实现利税3500多万元。拉萨啤酒厂甚至重现了供不应求的昔日风光。一次,计经委一位同事结婚,想尽办法也买不到婚宴用的啤酒,排队等又不赶趟,无奈之下找到翟青,说“翟主任,赶紧帮我买些啤酒吧。”翟青以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信任。自此,不管是主要领导还是同事,都支持他放开手脚干工作,“在工作环境上,那几年是非常好的。”“那几年,做了一些事情”提起在西藏的工作,翟青对自己的评价是“那几年,做了一些事情”。其实言犹未尽。在西藏三年,两个春节在拉萨度过,无暇探望襁褓中的孩子,都是为了手头的工作,当得起“尽心尽力”。而同事对他,亦是有口皆碑。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翟青说:“我刚开始去的时候和后期工作中是不一样的。刚去时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实际上西藏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实际情况。怎样把自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拿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出来,才是最重要的。”1996年初,西藏自治区组建经贸体改委,翟青出任副主任,同时兼任自治区房改办主任。除了负责企业发展改革,又负责起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国家以及自治区有关房改政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牵头制订了《自治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配套实施细则,仅起草的文字材料就有近10万字。同时着手组建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标志着涉及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到1997年10月,投资近7000万的拉萨市第一期安居工程如期竣工。翟青负责的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房改办的肯定。另一项让他印象深刻的工作,是在自治区政府领导下,搞了一场“百人百日企业大调研”的“双百行动”。由自治区领导牵头,经贸体改委具体组织,会同相关部门对自治区的国有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大调查。翟青介绍说,当时内地企业改革改制改组进展比较快,自治区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原因在于,企业家底不是太清楚,经营状况不清楚,改革方向不清楚,具体的改革措施不知如何下手。为掌握一手资料,翟青在负责协调相关工作的同时,还带队调研了近30家企业。这场“双百行动”最终历时3个多月,调查了660多家自治区国有企业,涉及职工6万多人。调查范围之大,涉及面之广,时间之集中,在自治区企业工作史上堪称前所未有。通过大调研,摸清了家底,找准了问题。情况既明,对症下药。经贸体改委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加快西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向自治区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使企业管理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翟青在工作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经贸体改委党组的领导下,翟青组织有关处室制定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510”工程项目申报程序》、《西藏自治区“510”工程实施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拳头产品培植项目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边境配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翟青深知,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针对自治区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业务素质不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他组织了共有50多人参加的自治区企业领导培训班,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授业解惑。此举不仅赢得了企业领导的欢迎,而且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真正想做些事情,必须以当地实际为基础,结合中央政策,拿出的办法才可行。”翟青说。他还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是,想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争取当地干部、老援藏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否则这些工作落实不了。“如果想法很好,但由于工作方法、工作策略不妥,得不到理解和支持,那工作就没法落实,甚至会适得其反。地方干部有非常宝贵的一些经验。他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法,很有价值,不可能抛弃。所以,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自己其实也有遗憾,“有些工作情况熟悉了,时间也结束了,来不及做得更好”。“能不能给我们西藏一些项目?”回到北京后,翟青先后从国家经贸委到国家发改委再到国家环保部,几易其职。但不管单位怎么调动,职务如何迁升,他的心里总是惦念着西藏高原。刚回京时在国家经贸委任副司长,有次听取项目汇报,一听到有国际援助资金,他打断汇报张口就问:“能不能给我们西藏一些项目?”后来从事环保工作,每到一个城市,心中都会不自觉地拿当地环境和西藏比一比。“我经常想,像北京这些内地城市,什么时候天空能蓝得像西藏那样,该有多开心呐。”“真想西藏啊!”离开西藏十二年,他一直没有机会回去。仅有的几次出差机会,被他让给了那些没去过西藏的同事。但他一直关注着西藏的一切消息。每次见到从西藏回来的同志,翟青都喜欢问东问西,听到有好消息,他就高兴。“在西藏的朋友、同事一直都有联系,他们说那里的变化很大,连我以前住的房子都拆了。”在西藏三年,翟青和当地干部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同事认可他,说他为人坦荡、开诚布公;朋友喜欢他,称他是好兄弟。“在拉萨过节没有感到过孤独。公觉次仁书记对我们这些援藏干部很好,经常把我们叫到家里,包饺子、吃面条,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一次过藏历年,去尼玛家里拜年,和他喝青稞酒,一碗有差不多一斤,喝得我晕晕乎乎。”说起他的那些朋友,翟青的眷念之情溢于言表。藏历正月初三,藏族同事、朋友们还会拉上翟青,结伴来到宝瓶山和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插旗挂幡以后,大家找一处背风、向阳的坡地,喝酒、唱歌、谈笑,酒浓情重,尽情享受新鲜清洁的空气和明丽灿烂的阳光。“尽是高兴事,有没有觉得苦的时候?”记者问他。“生活习惯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苦。何况,我在拉萨生活已经比在地方的同志条件好多了。”他笑着讲了一个故事:一次,陪领导去格尔木,途经那曲黑河镇,天色已晚,遂决定就地住宿。晚上,到当地干部家里吃饭,那位干部一边擀面条,一边添火。只要火苗弱了,他就抓起几块牛粪扔进火堆,然后拍拍手,继续擀面条……现实环境远非翟青形容得那样轻松好玩。且不说高原缺氧,仅仅是依靠电热毯应付冰冷的寒夜,捱过漫长的冬天,已令人闻之生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除了热情,还需要毅力,需要决心,需要忠诚。进藏工作三年,无论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还是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都曾留下他不畏艰辛的身影。藏族同胞的帐篷里,也曾传出他那爽朗的笑声。“三年的时间,在人生经历中是短暂的,但三年的西藏生活却为我积累了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它让人永远难忘,一直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勤奋努力、奋发上进。”他这样饱含深情地总结西藏历程:“青春有限,三年无悔。”

10. 西藏有哪些红色故事

摘要 孔繁森,1979年作为援藏干部从山东聊城来到西藏日喀则。他在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的3年时间里,跑遍了全县的农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1988年,山东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他担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前4个月,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解决尼木县续迈乡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问题,他多次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1994年,他因车祸不幸殉职,但他的为民情怀和感人故事仍在雪域高原、在祖国大地广为传颂。

阅读全文

与微电影援藏干部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语电影十大经典台词 浏览:914
2021恐怖电影预告 浏览:837
超搞笑的和尚电影推荐 浏览:640
香港电影小姐诱心台词 浏览:338
香港粤语动作电影 浏览:900
灰姑娘电影是哪个国家 浏览:125
盐城哪个电影院是可以躺着的 浏览:323
搞笑电影类似四平青年 浏览:442
一幅美女画像的电影 浏览:724
香港武侠电影梁朝伟 浏览:111
救了一个女孩电影 浏览:599
可以上传自己的意识科幻电影 浏览:356
漫威即将新拍的电影 浏览:650
微电影什么主题好 浏览:14
西安哪里能看120帧电影 浏览:361
街趣看电影 浏览:141
在网上购电影票在哪个软件上 浏览:745
女孩裸体电影 浏览:196
剪映怎么剪辑电影片段教程 浏览:773
战争游戏电影剧情 浏览: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