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翰祥的主要作品
时间名称备注1953年《金凤》(与严俊合作)在台北“国语片展映式”上获最佳国语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54年《嫦娥》与姜南、古寿林合作1955年《雪里红》1955年《水仙》1955年《马路小天使》1955年《黄花闺女》1956年《窈窕淑文》1956年《移花接木》1957年《春光无限好》1957年《安用儿》1957年《丹凤街》1958年《貂蝉》获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等五项大奖1958年《全家福》1958年《给我一个吻》1958年《杀人的情书》1958年《妙手回春》1959年《江山美人》获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大奖1959年《儿女英雄传》1959年《倩女幽魂》1960年《后门》获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61年《杨贵妃》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1962年《武则天》《王昭君》1963年《一毛钱》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黄梅调电影从此风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邓丽君也因演唱插曲《访英台》获黄梅调歌曲演唱一等奖 1964年《七仙女》《状元及第》1965年《西施》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
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68年《冬暖》台湾文艺片经典作品之一1968年《四季花开》1969年《扬子江风云》获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情节片奖、
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 1969年《富贵花开》1969年《鬼狐外传》1970年《喜怒哀乐之乐》1970年《缇萦》获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古装片奖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1年《骗术奇谭》1972年《骗术大观》1972年《只爱鸳鸯不羡仙》1972年《大军阀》获第19届亚洲影展描写人物最成功喜剧片奖1972年《风月奇谭》1973年《牛鬼蛇神》1973年《骗术奇中奇》1973年《北地胭脂》1973年《风流韵事》1973年《一乐也》1974年《金瓶双艳》1974年《声色犬马》1974年《丑闻》1975年《港澳传奇》1975年《倾国倾城》获奖影片1975年《捉奸趣事》1976年《瀛台泣血》1976年《洞房艳史》1976年《拈花惹草》1976年《骗财骗色》1977年《风花雪月》1977年《乾隆下江南》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获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术设计奖1977年《佛跳墙》1978年《乾隆下扬州》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1979年《销魂玉》1979年《军阀趣史》1979年《鬼叫春》1980年《乾隆与三姑娘》1981年《徐老虎与白寡妇》1982年《武松》1982年《三十年细说从头》1982年《乾隆皇君臣斗智》1983年《火烧圆明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垂帘听政》梁家辉因主演咸丰皇帝荣获第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1984年《火龙》潘虹因饰演李淑贤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86年《八旗子弟》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1989年《金瓶风月》1989年《敦煌夜谭》1993年《金瓶梅》1993年《情人的情人》1993年《少女潘金莲》1996年《火烧阿房宫》(40集电视连续剧) 《八旗子弟》 .... 导演
《八旗子弟》 .... 编剧
《缇萦》 (1970) .... 编剧
《潘金莲》(1964) .... 导演
《武松》 (1982) .... 导演
《武松》 (1982) .... 编剧
《倾国倾城》(1975) .... 导演
《倾国倾城》 (1975) .... 编剧
《佛跳墙》 (1977) .... 导演
《乾隆皇与三姑娘》(1980)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导演
《酷男之恋》 .... 导演
《儿女英雄传》 (1959)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编剧
《风流韵事》 (1973) .... 导演
《徐老虎与白寡妇》 (1981) .... 导演
《声色犬马》 (1974) .... 导演
《乾隆下扬州》(1978) .... 导演
《雪里红》 (1956) .... 导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导演
《金瓶双艳》 (1974) .... 导演
《北地胭脂》 (197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监制
《火烧圆明园》 (1983) .... 监制
《金瓶风月》 (1991) .... 美术指导
《敦煌夜谭》 (1990) .... 作词
《一代妖后》 (1988) .... 编剧
《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7) .... 导演
《浴室艳尸》(1952) .... 置景
《结婚廿四小时》(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别让丈夫知道》(1952) .... 美术(制作设计)
《玫瑰花开》 (1951) .... 美术指导
《嫦娥》 (1954) .... 导演
《窈窕淑女》 (1957) .... 导演
《雨夜歌声》 (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雪里红》 (1956) .... 编剧
《金凤》 (1956) .... 编剧
《黄花闺女》 (1957) .... 导演
《黄花闺女》 (1957) .... 编剧
《翠翠 》(1953) .... 导演助理
《马路小天使》(1957) .... 导演
《笑声泪痕》 (1958) .... 编剧
《笑声泪痕》 (1958) .... 导演助理
《安琪儿》 (1958) .... 导演
《给我一个吻》 (1958) .... 导演
《丹凤街》(1958) .... 导演
《丹凤街》 (1958) .... 编剧
《全家福》 (1958) .... 导演
《春光无限好》 (1957) .... 导演
《妙手回春》 (1958) .... 导演
《杀人的情书》 (1959) .... 导演
《貂蝉》 (1958) .... 导演
《水仙》 (1956) .... 导演
《水仙》 (1956) .... 编剧
《江山美人》 (1959) .... 导演
《杨贵妃》 (1962) .... 导演
《一毛钱》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监制
《神仙·老虎·狗》(1961) .... 其他
《凤还巢》 (1963) .... 导演
《倩女幽魂》 (1960) .... 导演
《手枪》 (1961) .... 导演
《七仙女》 (1963) .... 作词
《七仙女》 (1963) .... 编剧
《情人的情人》 (1994) .... 导演
《火龙》 (1986)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编剧
《火烧圆明园》(1983) .... 导演
《火烧圆明园》 (1983) .... 编剧
《一代妖后》 (1988) .... 导演
《西大后》 (1988)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编剧
《大军阀》 (1972) .... 导演
《大军阀》 (1972) .... 编剧
《金瓶风月》 (1991) .... 导演
《金瓶风月 》(1991) .... 编剧
《武则天》 (1963) .... 导演
《武则天》 (1963) .... 编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导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编剧
《后门》 (1960) .... 导演
《敦煌夜谭》 (1990)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编剧
《貂蝉》 (1958) .... 导演
《冬暖》 (1968) .... 导演
《王昭君》 (1964) .... 导演
《西施》 (1965) .... 导演
《缇萦》 (1970) .... 导演
B. 李翰祥导演作品
李翰祥导演作品:
1、《雪里红》
《乾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执导的香港喜剧片,刘永、李昆、姜南参加演出。故事取材于乾隆下江南之野史以及民间传奇。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扬州,为体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卫一人微服出访。
C. 李翰祥执导的《红楼梦》电影是哪一版
李翰祥执导的《红楼梦》电影是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号“李黑”,中国香港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1948年先后在大中华、长城、大观等影片公司任广告绘制员、布景师。1949年入永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后任演员。1954年起任导演,1955年独立编导影片《雪里红》。
系列作品:
1960-1961规划《倾国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丽华、尤敏、乐蒂分饰古典美人王昭君、杨贵妃、西施、褒姒;后因杨贵妃部分服装、布景预算超出太多,决定分为局部独立作品,并由《杨》片原班人马加拍《武则天》,以消化服装布景;
《褒姒》与《西施》因故搁置,《王昭君》则延宕经年,于1964年上映。1963年,《杨贵妃》在台上映为1963年度票房总冠军,并获颁第一届金马奖多项大奖。
因黄梅调影片大受欢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总策画,率新进胡金铨、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侪何梦华等四位导演开拍四部彩色阔银幕黄梅调电影,由李监督脚本、服装、布景、道具等。
李任总导演,加上朱牧、田丰、胡金铨、刘易士、宋存寿等人分组抢拍《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上映后,年度票房总收入八百余万新台币的纪录。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届金马奖于台北举办,《武则天》获颁优等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颁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李翰祥
D. 导演李翰祥导演电影有哪些
火烧圆明园,竹夫人,佛跳墙,垂帘听政,大军阀,武松,乾隆下江南,声色犬马,杨贵妃,杨乃武与小白菜,瀛台泣血,王昭君,嬉笑怒骂,
E. 李翰祥拍过的所有电影
倩女幽魂》《江山美人》《火烧圆明园》《垂廉听政》《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十年细说从头》《大军阀》《军阀趣事》《乾隆皇与三姑娘》《徐老虎与白寡妇》《风月奇谭》《声色犬马》《金瓶双艳》《风流韵事》
F. 推荐一下李翰祥最好看的片子
独臂刀是张彻的。李翰祥的电影大致分为三类,宫廷片比较景点的有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还有就是讽刺诙谐片,比如大军阀、军阀趣事等。你所说的风月片就多了,比如《风月奇谭》《声色犬马》《金瓶双艳》《风流韵事》等等
G. 邵氏乾隆微服有几部电影
共5部。
1、《乾隆皇奇遇记》
《乾隆皇奇遇记》(Emperor Chien Lung)是由王风执导,司徒安编剧,刘永、史仲田、汪禹、田青、汪洋、林风、米兰、夏萍、詹森、姜南、卢宛茵主演的香港喜剧风月电影,1976年6月2日上映。该片是关于乾隆皇下江南的有趣故事。
H. 李瀚祥的主要作品
黄梅调电影
黄梅调电影在港台地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30年,是一出经久不衰的剧种。当时,黄梅调电影甚至比功夫片还要抢手,港台地区的各大电影公司都争相拍摄黄梅调电影。可是能够傲视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为邵氏资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邵氏有李翰祥这个金字招牌。毫不夸张地说,李翰祥是把黄梅调电影推向顶峰的人,他绝对称得上是黄梅调电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影片获得了成功,市场反映良好,还在亚洲影展上斩获5项大奖。才华横溢的李翰祥并没有沾沾自喜,《貂蝉》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市场试探,好戏还在后头。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导演的《江山美人》,这是让李翰祥名声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当时的规模,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华巨片,由当红影星林黛和赵雷主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剧中几首经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区传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亚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项大奖,李翰祥风头一时无两。
在59年到63年之间,李翰祥也转变风格,导演了多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这也奠定了他日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62年他拍摄完成了历史大戏《杨贵妃》,也是一部黄梅调电影,由巨星李丽华主演,影片同样获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变,这部影片也令整个东南亚的华人为之倾倒与疯狂,这就是无与伦比的爱情巨制《梁山伯与祝英台》。一部《梁祝》,让李翰祥成为亚洲最具票房价值的导演,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都在追看这部电影,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30年后的《泰坦尼克》。仅在台北,这部影片就公映了长达半年之久,很多观众连看了数十遍还拍手叫好,经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经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轰动程度是空前绝后的,电影工业的往日和将来都难以再现这样的场景,这话或许是真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黄梅调电影的巅峰之作,也是李翰祥个人电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后就去了台湾,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成为电影大亨的梦想。当李翰祥再次执导黄梅调电影,已经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败回归邵氏之后,只导演了一部黄梅调电影,就是林青霞和张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当然无法重现往日辉煌,但也为自己的黄梅调电影画上圆满的句号。
风月片
如果说用一个字来形容黄梅调电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画面赏心悦目。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风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间笑谈。华语电影风月片,李翰祥是开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风月片和黄梅调电影走的是两个极端,李翰祥日后备受争议,也是由于他拍摄风月片肆无忌惮,挥洒自如。
风月片即情色片,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即便强如李翰祥,很多风月作品也难免流俗,为后人诟病。李翰祥开发风月片这一类型,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在台湾创业失败之后,回到邵氏虽然还是导演,可早已一贫如洗,为了重振声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赚钱的情色电影,没想到大获成功。后来他拍摄了大量同类型的影片,成为自己电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种。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后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视为风月片鼻祖的《大军阀》。今天来看《大军阀》,情色镜头只有少许,可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开风气之先了。《大军阀》一炮打响,不仅为李翰祥重新积聚不少人气,也捧红日后叱咤影坛的笑星许冠文。李翰祥和许冠文继而还合作了《一乐也》、《声色犬马》等经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欢研读《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学修养颇深,这在他早期的黄梅调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据他对《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风流韵事之惠莲》、《金瓶双艳》、《武松》三部电影。其中尤以《金瓶双艳》成绩最为突出,堪称风月片代表之作。《金瓶双艳》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于一般风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现情色场面的同时,更突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这部影片成为具有一定艺术品味的风月片。
李翰祥的风月片还有一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掘了一大批性感艳星,为香港影坛增“色”不少。经过他的提携,胡锦、恬妮、邵音音、余莎丽、白小曼、陈萍等等,她们都成为红极一时的性感女星,为邵氏奉献了无数佳作。
李翰祥的风月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过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他风月片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另一个特点就是取材广泛,李翰祥的风月片的题材五花八门,戏曲、相声、中外名著、坊间笑谈、民间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觉得可取,他都会放到自己的电影之中。所以,李翰祥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可是没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觉,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李翰祥风月片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结构,他的风月片大多都是结构松散的作品,往往是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分成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电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几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之所以能够把它们拴在一起,就是因为几个小故事都是讲述男女拈花惹草,它们主题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后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他后来似乎也是乐此不疲,虽然他的风月片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是非常具有观赏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并且他在风月片中对于旧时民俗形象刻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影响资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与众不同,这样反映出大导演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
宫廷片
宫廷片就是历史大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史诗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摄历史大戏的宏图伟愿,并且不断付诸于实践。历史大戏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个片种,制作态度极为认真,制作规模也是率创新高。
早期的黄梅调电影《貂蝉》、《江山美人》中,已经有了宫廷片的雏形,可这些影片以叙事为主,淡化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恰恰是历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摄的《武则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宫廷大戏,人物命运紧扣时代主题,通过武则天一生的政治命运,反映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观赏性并重的影片。
宫廷片由于拍摄周期过长,制作经费庞大,投资的风险也很多,所以李翰祥并没有过多的机会一显身手。导致李翰祥在台湾一败涂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投资制作的历史巨片《西施》票房惨败,电影大亨的梦想也彻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对拍摄历史巨片更加谨慎。李翰祥后期在邵氏拍摄的宫廷片巨制,只有《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而已。但是《倾国倾城》完全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全剧无论是布景、服装,还是人物刻画,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准,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气魄,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电影。《倾国倾城》讲述了慈禧60大寿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一段历史,李翰祥将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慈禧太后奢华的寿筵,反映出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实质,这也是直接导致八国联军横行无忌的最根本原因。《倾国倾城》几乎动用了邵氏当时所有的一线红星,制作规模空前庞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内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严与肃穆,彰显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学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宫廷大戏,他也拍摄宫廷小戏,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这个系列都是由刘永主演,这也是刘永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执导了5部,分别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斗智》、《乾隆皇与三姑娘》、《乾隆下扬州》、《皇帝保重》。这些电影戏说的成分很重,这或许也是今天清宫戏说剧的滥觞。这几部电影题材上是属于宫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从小处着眼,主要都是讲述乾隆皇帝轶闻趣事,结构上和风月片相似,都是由一个主题串起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强,风趣幽默,很多情节还照搬了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来到了内地,与内地合作拍片,因为内地极为丰富的物力资源,也促使李翰祥宫廷大戏修成正果。《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都是在北京故宫实景拍摄,整体的气势和规模,都要远远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为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极少数走遍两岸三地拍片的电影人,他在无形中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电影技术的经验交流,为华语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李翰祥一生飘忽不定,作品的风格也随着人生境遇不断转变,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影片,将注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
I. 邵氏风月电影有哪些
另外,《声色犬马》是李翰祥与许冠文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两人自《大军阀》开始,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李导、许演,票房、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此次在《声色犬马》中许冠文再次一人分饰多角,将老太爷、影评人、医生、马仔江郎四个不同阶层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不过,拍完《声色犬马》之后,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转投嘉禾,成立许氏兄弟公司,自此走向事业辉煌——此是后话。
其实关于《声色犬马》,当年还有段轰动新闻,那便是女主角白小曼在影片还未上映时便自杀身亡,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实非三十年后之笔者所能揣测。但此女死时年仅十九,却生得容颜俏丽成熟,堪为天生尤物,甫一出道便被称作“林黛之后的最大发现”,如今在下观摩该片时,方知此言不虚,心下未免感叹天妒红颜了。忽然就想起李翰祥回忆白小曼演戏的一段趣事,原来演《声色犬马》时,白小曼无论怎么用功都记不住台词,所以整部影片都是李翰祥在旁边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提词,她是一边按着对白表演,一边从容不迫的说着对白。结果试片的时候,非但观众们看不出,连配音演员们都不相信是如此这般拍摄的。最搞笑的是,居然还有人赞她的演技生动自然。所以有人就问曾经想用白小曼却因以为她不会演戏的导演杨世庆:你说白小曼不会演戏,怎么一到了李翰祥手里,就演得那么好呢?——杨导演纳闷了半天只挤出一句:开了窍啦,没办法!
■[邵氏][李翰祥][杨 群]金瓶双艳[1974]
1973年的《风流韵事》票房告捷,李翰祥发现观众最喜欢看的是那段香艳刺激的“金瓶梅之蕙莲”,于是趁势开拍《金瓶双艳》。当时艺名尚为陈元龙的成龙亦被李翰祥相中,在片中出演伶俐打诨的郓哥。这是成龙首次在银幕上扮演重要角色,并以俏皮搞笑的方式演出,当时距他真正成名还有四年,当年他还是单眼皮。影片从潘金莲竹叉挑帘误击西门庆、奸夫淫妇毒死武大郎开始,至西门庆纵欲而死结束。通篇皆是西门庆与金、瓶二人的风月荒淫生活……
■[邵氏][李翰祥][许冠文]大军阀[1972]
话说七十年代初,正值巅峰的邵氏公司由于走了邹文怀及何冠昌两位得力干将而实力大减。加之邹、何的嘉禾公司有了李小龙这位票房保证,《唐山大兄》、《精武门》票房连破纪录,竟打得邵氏电影王国无从招架。正当邵老六一筹莫展时,恰逢60年代盗反邵氏、远走台湾的李翰祥经营国联失败后,悄然返港。邵老六深知这黑老李目前虽然落魄,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票房直追《精武门》,同样广受欢迎。
《大军阀》是李翰祥杂取民国诸多轶闻趣史改编,庞大虎的艺术形象和荒唐事迹可以看做是张宗昌(三不知、轰日求雨、奉继父至孝)、韩复渠(性癖审案,乌龙百出)、孙殿英(盗东陵)三大军阀的集合体。影片采用折子戏结构,将各种笑料轶事串在一起,虽然松散,但在擅长描摹世情百态、注重细节铺陈的李翰祥执导下,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依旧趣味十足。
纵然《大军阀》是讲述民国军阀轶闻的笑片,但“叔嫂对簿公堂”、“军阀姨太偷情”两段情节却是十足的“风月”艳事,是以该片堪称风月笑片的开山之作。初上银幕不久的胡锦尽显风骚狐媚,在多部粤语片(如《七擒七纵七色狼》等)中以性感色诱闻名的狄娜也终于褪下衣衫全裸上镜,她们活色生香的演出自然令观众大饱眼福,影片票房大卖之余,还坚定了邵氏公司和李翰祥拍更纯粹的“风月片”念头。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风流韵事》、《风月奇谭》《声色犬马》和《金瓶双艳》等大受欢迎之作。
另外,《大军阀》的另一大贡献是捧红了香港近20年来最重要的喜剧演员许冠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位平时举止斯文,戴着副眼镜并且除了做电视节目主持从没拍过电影的人,会将那个出身绿林、满肚茅草、笑话百出的“大军阀”演得惟妙惟肖。难得李翰祥慧眼识才,此片一出,许冠文立刻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还被尊称为“冷面笑匠”。
■[邵氏][李翰祥][秦 煌]军阀趣史[1979]
本片可以看做《大军阀》的续篇,讲述庞大虎之后又一位山东军阀的轶闻趣事,连智审风化案、给老太爷祝寿、军阀姨太偷情等桥段都大同小异。不过,较之《大军阀》的包罗万象、正谐兼备,这次《军阀趣史》的情节主要集中在风流韵事上,查暗娼、访私娼,叔嫂通奸、姨太偷情,一路香艳到底,胡锦、邵音音、余莎莉、楚湘云等一班艳星各展风情,自然噱头十足。
只可惜,《军阀趣史》已是李翰祥在邵氏的后期作品,众多桥段虽然依旧被老李饶有兴趣的精雕细琢,但拍来拍去,无外乎偷情、捉奸,观众看得多了,难免似曾相识,有些审美疲劳,是以到得70年代末期,李翰祥的风月笑片其实已然风光不再,票房亦多平平,但这并不能说李翰祥作品的水准下降,只能说拍得太多太滥,观众没啥新鲜感了。
李翰祥拍电影,素擅杂取百家,比如《军阀趣史》中“关公战秦琼”一段,其实就是完全照抄自侯宝林的同名相声,连对白唱腔都一模一样。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李导笑片《一乐也》中“老太太去医院看病”一段,竟是一字不差的抄袭老舍的短篇小说《开市大吉》。——如今我们皆说王晶擅模仿抄袭,孰不知李老早在20年前就已将“拿来主义”玩得熟溜呢。
■[邵氏][李翰祥][乐 蒂]倩女幽魂[1960]
本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李翰祥尽显大师风范,细节考据,花尽心思,服装华丽,道具精致,重新塑造古典世界。李翰祥画功了得,电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手笔;电影古风飘溢,情韵空灵,有古典美人之称的乐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赞叹。
宁采臣(赵雷)和聂小倩(乐蒂)的人鬼书生恋,情节诡异,树妖姥姥逼小倩取采臣性命,幸得剑客燕赤霞所救,掀起人鬼大斗法。最后小倩借尸还魂,与采臣共谐连理。李翰祥强化了原著人物性格,为三十年后,徐克的重拍《倩女幽魂》奠下基础。
■[邵氏][李翰祥][刘 永]乾隆下江南[1977]
刘永饰演的乾隆与两个智囊纪晓岚(井淼饰)和刘罗锅(李昆饰)的关系微妙逗趣,纪在赤膊编修四库全书时,乾隆突然驾临,来不及穿衣的纪只好躲到桌子下面,被乾隆叫出后靠机智才避免欺君之罪。乾隆微服私访,显露出一般平民的喜怒及爱打抱不平的爱心,与草民周日清(汪禹饰)的结下友谊,并在周的帮助下,查出和教训了一批贪官污吏……
「风月大师」李翰祥根据清代民间野史编导的一部古装喜剧,他摆脱以往拍古装宫廷历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说书人的态度,风趣而技巧地叙谈出有关乾隆的奇闻轶闻,并着重于君臣雅趣的斗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娓娓道来,津津有味,看来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而起用刘永一改形象演绎风流皇帝乾隆,更发掘出他喜剧才华的一面,证明李翰祥用人之眼光独到。而李翰祥早在70年代就已把纪晓岚和刘罗锅的故事搬上了银幕,比大陆电视剧早了20多年。本片曾获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奖。
■[邵氏][李翰祥][刘 永]乾隆下扬州[1978]
此为《乾隆下江南》的续集,上集最精彩的捉弄纪晓岚的好戏,这集换作刘墉智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来郑不肯为乾隆作画,不料刘墉棋高一着,先以香肉等引诱郑,待他喝醉时,再反以不让他作画来激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乾隆理发吓死理发师、刘墉用巧计赢垮标花会等故事,别有一番乐趣。
■[邵氏][李翰祥][刘 永]乾隆皇与三姑娘[1980]
李翰祥自小受北方市俗文化浸淫,年长后南下来港,便多拍北方民间传奇。他最爱听老北京的天桥相声,编导谐趣小品时,竟也直接从相声取材。好象《军阀趣史》中的“关公战秦琼”,《风流韵事》中的“小神仙”,根本是照抄一些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再比如李翰祥拍的“戏说乾隆系列”,无论是《乾隆下江南》,抑或《乾隆下扬州》,还是这部《乾隆皇与三姑娘》,主干情节都是乾隆与刘墉君臣斗智,而这很明显是来自流传已久的相声评书《金殿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