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古装剧特效越来越差
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阿加汐
从新版《西游记》、《轩辕剑》、《仙剑奇侠系列》到正在热播的《古剑奇谭》,近两年播出的奇幻巨制接二连三,但它们的特效无一例外都惨不忍睹。都说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于国产电视剧的特效来说,简直是毫无长进,原地踏步。
在国外,特效通常是帮助导演为剧情设计加分。在国内,特效却备受忽视,很多时候起到的却是补漏功能,画个道具、设计个皇冠、画只老虎,跟国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特效为什么会被忽视?有业内人士透露,演员高片酬已经给了制片方很大压力啦,如果把大笔资金砸在特效这个烧钱的地方,剧组分分钟受不了。并且,到了宣传期,演员们玩下CP就瞬间推高收视率,谁还真正在乎特效是不是打酱油呢?一剧两星马上就要到来了,演员片酬势必下降,但有行业资深人士悄悄透露,即使片酬下降,制作成本增加,也别指望能落到特效身上,毕竟国产剧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太多。
特效行业太辛苦,万幸的是,靠着中国特产的大量“神剧”,竟奇迹般的走到了今天。
如果说国外特效的存在是为了渲染剧情,让观众自然融入故事中,那么中国电视剧的特效,每次出现都是为了提醒观众,请注意,此处正在使用特效,并增加后期吐槽效果,如果电视播放时有弹幕的话,想来那画面太美就让人不敢看。
说好的特效大片呢
每年暑假观众都看老版《西游记》,虽然特效相当初级,但从来无人抱怨。毕竟那个年代,咱飞得不逼真,还不兴用土办法放点儿带颜色的烟雾和吊个威亚么。
由于演员琢磨角色实在太传神,所以观众也愿意自动脑补特效场景做好忠实拥趸。而且当年咱的制作团队创意能力真是杠杠的,据说孙悟空的腾云驾雾还是当年国内首创的爆炸式起飞。如今看来,老版的特效土是土点儿,但胜在情意够真切。
但偏偏张纪中老师要时隔30年重炒当年的冷饭,善良的电视观众们也并非不想捧场,毕竟随着如今技术的进步,弥补当年特效落后的遗憾也显得很有必要。但是,小板凳都准备好了,大胡子你说好的可类比美国大片的特效场景呢。
新版《西游记》被广为吐槽的,除了造型山寨不自然之外,其耗资上千万的特效更被指相当拙劣,各种被电脑刻意制作出来的打斗场面不仅毫无创意,且失真严重。毕竟,就连苹果系统桌面的动态3D版都可以充当天宫了,那天下还能不是“新魔兽世界加动物世界”吗?如果孙悟空的造型从抄袭“伏地魔”到模仿“阿凡达”还让人觉得不够刺激,那么看完各种妖怪的设计,必定可以脑洞大开了。
别跟我讲“剑气”
要说《西游记》容易被大家拿来跟国外的魔幻巨制类比,显得太过吃亏,那么古装玄幻武侠曾被寄望或许可以杀出一条血路来。
通常意义上来说,武侠特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被熏染出来的产品,个中意境很难被国外特效团队所理解。因为文化不同,跟外国人讲“剑气”、“龙脉”,就好象跟中国讲“中土世界”一样,欣赏可以,但做出神髓来很难。因此曾有国内的特效团队宣称,这类特效必是中国人做来更加得心应手,符合群众心意。
但是,当看到《仙剑》里胡歌摇摇晃晃的在空中玩耍“御剑飞行”时,《古剑奇谭》里一到神功的特效场面就自动幻化为画圈圈的微波时,估计还能保持这种天真想法的观众并不多了。基本上大多数国产电视剧武侠场景连基本的层次感立体感都是没有滴,这让观众必须只能坐电视机前,不由自主的想象几个演员站在荒山野岭里的尴尬,大家不得不互相假装自己的武功很高强,每到这时候心里就替自己的偶像心疼啊,因为最后出来的特效真的没有你们眼神透露出来的杀气那么霸道。
而且,国产电视剧里动物的特效似乎也是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儿。这就像即使没有了《套马杆的汉子》,还会出现《小苹果》一样。不知道有多少观众看到《轩辕剑》里的神兽会立刻升起恨不得一脚踹过去的心情,《古剑奇谭》游戏中萌萌的金色小狐狸,到了电视剧里就像被虐待了还放出来,更有网友评价其第一集出现的大熊特效“如有一只野猪狂奔而来”。此外,基本上武侠剧里面的鸟啊、老虎啊、雕啊,都自动忽略观众的基本常识,显得特别违和。
臣妾做不到啊
据“古剑”的特效团队负责人介绍,由于原游戏的设定源于《山海经》,故事以武侠和仙侠为创作题材,“那么把东西做得很真实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因此我们选择了写意绚丽的概念。”在确定了制作方案后,团队遵从原创角色的招式及光效颜色作为基本参考,并在加入新的视觉效果来丰富画面。为尽量把游戏原有元素进行保留后加以修饰,团队也很是下了一番苦工。
对于观众的吐槽,团队也表示颇为无奈。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特技,尤其是神话剧的制作量非常巨大,而且特技量和周期极其不对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做到一些优秀作品和场景,但是有些场景的确会存在遗憾,这个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周期问题、素材管理的问题,甚至当初特技创意的前置和后置修改都会和品质有直接关系!”
业内人士透露,号称投资上亿的《古剑奇谭》,特效制作的费用约为四五百万。
场景“神补刀”
特效什么最难?不是刀光剑影,是“真实的虚幻”。如今国产特效特别流行抠图。比如一些场景,本来用真实场景实拍,很容易实现,但非要用上特效,结果被观众一眼就看出来很假。比如《步步惊心》里要让四爷放电,若曦娇羞的那片荷花池,还能假得更加过份一点吗?据制片方解释是因为拍摄的时间错过了荷花盛放的季节。我不听!我不听!这算什么理由啊喂。要不是真心赶时间着急卖出去,咱就缺这点儿制作的钱么,而且缺钱宁愿你来找我们众筹啊!
对于无数在电视剧出现假得可以的背景场面,有专业特效师傅表示,在蓝幕里搭小景,故意渲染背景,其实是为了降低制作难度。因为在实景中添加特效很难,一旦做得不逼真,很容易看出来,做起来也很被动,要考虑到环境色对所做物体的影响,对制作的各方面要求更高。
特效的制作跟其他行业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一个公式:质量=时间+资金。对于目前大多数的国产特效团队来说,这两个因素都是奢望。因此大家不得不在另外两个方向上追求极致:或者用几十万的设备和投入达到几百万的效果;或者既然不能真得惟妙惟肖,那么就假到独辟蹊径吧。
国产电视剧如今投资动辄几千万、上亿,但令人无法直视的特效场景,常年保持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道具制作水平,令人疑惑真正的技术性进步为何始终无法实现。钱去哪儿了?特效制作公司纷纷表示,我们很无辜。
魏筠劾:恶性竞争相当严重
(北京瑄然飞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视觉效果导演,制作过《妈祖》、《龙门镖局》、《金玉良缘》《十送红军》等剧)
特效上的时间、钱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电视剧,其中神话剧和奇幻剧还占了不小比重。和电影的特效制作不一样,电影的1200个镜头里,有多少特效镜头是可以数出来的,而电视剧的特效必须按照分钟算,一部电视剧可以高达8-10个小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特效方也只好挑出重场戏来仔细做,这导致了电视剧特效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制片公司不理解,花了钱为什么效果不好,但他们不清楚在他们规定的时间里能做完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做到精细?而且很多时候,大家是把前期的责任扣在了后期特效的身上。
行业整体生存困难
特效行业的恶性竞争相当严重。在2005年之前,国内做特效的公司数量较少,但在2008年之后逐渐增多,虽然能有两三百人规模的公司业内也不过三四家,但仍然有80%以上的小公小工作室成为了接“二包活儿”、“关系活儿”的主力军。
很多公司并非专业做特效,可能主业是做广告、做宣传片,虽然对特效不太懂,但是凭借跟制作方的关系也仍然可以接活。而在国外,不仅关系没有用,有的特效团队还会为了参与到项目里,为这个片子去开发创意一些东西。
时间紧费用低
特效的费用在整部剧的成本里占有多大比例?之前有的剧演员占了6成,制作费只有4成,这里面给到后期的就更少了。中国的人工便宜是众所周知的,国外是按照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量,最便宜得到200美金一天,咱们得除以10。因此也有国外的电视剧外包到国内来做的。
时间紧,一方面是因为制片方着急赶出来进行销售,因此留给后期制作的时间并不多。商业运作模式已经忽略了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就纯粹是为了补救。比如因为景的问题,或者道具没做出来,大部分是因为抢演员档期,即使没有也得拍呀,就只能靠特效后期补了。通常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特效都没法看。
分包需谨慎
某部国内投资上亿的电视剧,特效制作是宣传的一大亮点,据我所知其实前期准备得非常好,但实际过程中前期和后期脱节了,问题有很多,首先各个部门的演职人员达不到这个水平,其次外请人员的成本也很高,根本做不起。
这部电视剧的特效制作是由好多家公司一起做的,量非常大,导致了不可能做完之后风格统一。但分开去做特效得有一个类似于制片的部门,拍完之后得统计有多少东西,场景的、角色的、打戏的、文戏的,分好了再去发包,而且得有统一的标准,做出样板。国内的电视剧分开做还是有困难。
跟国外至少差距20年
国外做大片的特效公司,可能一年收入有几十到几百亿,但是利润只有5%,钱全花在了研发和人工上,但国内不是,这和特效公司本身的生存环境有关系。单纯接一个戏,养60多人的团队根本支撑不下去,就只能同时接6个戏、10个戏,每个人手里有很多事儿。这个行业里要活着还基本得靠走量,就更别说投入到研发里了。
由于人工高,大量东西只能找学生做,说白了就是鼠标工。国内有太多从培训机构里出来的人,学会的就是软件操作,和国外特效人员在学习阶段的起步就不一样。现在国内做的是人家的小儿科,很基础。目前看来国内的特效制作和国外最少有20年的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由PIXOMONDO(比可蒙多)制作完成的《权力的游戏》第二季,最后一集“ValarMorghulis”获得了艾美奖最佳视觉特效奖。在全球协作的模式下,Pixomondo公司完成了全部《权力的游戏》第二季的庞大视觉特效工作。其全球的12家工作室,有9家参与到了该剧制作中,法兰克福创造了火龙,柏林制作了流体模拟;伦敦和伯班克参与镜头合成和3D建模;北京完成了冰原狼镜头,以及部分远景镜头的合成,同时参与人群增扩和数字绘景;慕尼黑、汉堡和上海协助了项目部分镜头的合成,其中上海也参与了一些3D镜头的制作。
在Pixomondo这个全球的迷你帝国里,每个工作室都规模小而灵活,并专注于本土市场,公司规定每个工作室的国际和本土业务必须严格按照6:4比例。例如,斯图加特是《权力的游戏》的主导工作室,该工作室保留了60%的工作,剩下的40%工作分配到全球联网的其他工作室中,这使公司能够在不依靠外包的情况下完成全部项目,而且有能力让团队持续健康的发展。否则一家工作室承接了像《权力的游戏》这种项目时,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雇佣400个人。
一旦完成这个项目,他们要么即刻需要找到另一个需要400个人的项目,要么就要解聘所有人。在采访中,Pixomondo公司的特效制片人(VFX
Procer)Christoph Zollinger回答了在国内制作《权利的游戏》的相关问题。
1.制作该剧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做电视剧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时间紧,所以特效的制作肯定受很大影响。《权力的游戏》每一季的制作周期都很短,
差不多2周左右,挑战极大。前面的剧集已经在电视上播出了,我们还在做后面剧集的特效。
2.跨国制作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回答问题前,我先解释一下Pixomondo全球工作室协作的架构。由于Pixomondo的十多家的工作室分布在全球各地,有效的沟通是项目管理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素之一。
在PIXOMONDO,每个项目的客户所在地,当地的工作室就自然而然成为这个项目的责任工作室。他们负责与导演、客户的对接,然后再对内,在工作室之间进行分配、协调。而内部每个工作室都复制相同的管理流程和架构,以保证在同一标准下运转。《权力的游戏》的责作工作室在德国。所以由德国同事与客户来沟通。北京公司负责的场次,都会通过视频会议(skype,
cinesync)等进行。
3.从沟通到完成其中的关键环节点是什么?
项目管理上来讲,一个所有设计师都可以实时访问的中央数据库,并且Pixomondo各个工作室都使用相同的工具,这样,使执行一个大项目成为可能。必要时随时分担或互换工作,最大化地使用全球资源。
4.如何把握特效制作的艺术美感?
我们尽量在早期,开发阶段就参与创作,从而更好的理解影片的基调和风格。并且各个部门都要有质量监管,以保证技术、艺术上的最佳效果。我们的优秀的艺术部门会创作气氛图、风格帧和其他概念设计;跟踪/构图部门负责前期可视化预览,再到后期的各个实际制作部门,并且合成总监会确保最后所有素材组合在一起时在技术上完美无瑕。这是一个团队细致分工,并完美协作的过程,所以,每一个人,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最好,才能把导演的视觉想法完美的呈现出来。
5.特效预算占整体预算多少?
对电影来说,根据电影不同,特效约占总成本的20-50%,当然具体取决于电影类型。如果是有很多太空飞船而故事主要发生在太空中的科幻电影,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而对于浪漫喜剧,可能就只需一些视觉幽默来讲帮助故事。电视剧这几年,特别是像《权力的游戏》,投资正在加大投入,因此特效结果也达到了电影级别。
6.特效行业发展有哪些进步?
目前,我们用于每个项目的参与创作的工具就是前期可视化预览,即在拍摄前就能安排好整场戏,导演对于画面、节奏及技术方法都已在拍摄前有方案。此外,这也是制片很喜爱的工作,因为对于准确的预估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预算做到了极好核算。
结语
中国的特效行业也曾摸着石头走过很过弯路。《古剑奇谭》的特效负责人说,行业里做技术积累,最开始照葫芦画瓢照着别人做的样子扒,结果扒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没有现有的参考工程文件,也没有技术支持,只能看着一堆参数自己调来调去,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很多次,时间就变成了最好的老师。
而如今,在目前愈发国际化的影视制作分包模式中,其实未曾不是中国特效公司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去参与和体验,以不断总结,更加接近国际水平。”业内人士表示。但难度颇大。
一方面亚洲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强,比如韩国对特效行业接国外制作实行了反税30%的政策,这让其行业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快速进入国际市场,行业挣的就是反税钱。
另一方面,中国特效在市场上建立起信任感和话语权,也需要从自身价值的体现上获得回收,然而现在更多投资方对它的要求是弥补现场缺陷以及减少美术制景资金,如此做法无疑也是对行业的长久发展进行着持续性伤害。
B. 为什么古装片古代人施法术的时候会有一段黄光拍是怎么拍出来的
那个就是特效啊,就是为了让自己死法的时候看起来更酷炫,不至于那么沙雕。
C. 介绍好的古装武侠电视剧要有好的特技效果的
我觉得特效做的最好的武侠剧是张纪中版《天龙八部》,有一段是慕容复一行人遇到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聚会,他在黑暗中与他们打斗的场景,感觉做得很好。后面所有人齐聚少林寺那段高潮也不错。
D. 为什么古装剧都跟科幻片一样那么多特效
中国拍的,要不就是打仗,要不就是古装剧,青春剧,爱情剧。这些剧情的知道了。自然就喜欢看国外的电视剧了。还能看到帅哥美女。特别是科幻片,特效做得又好,剧情还不狗血,尿点又少。商业成分比中国的少很多很多!!
E. 为什么很多古装电视剧的特效都很渣
我觉得很多古装电视剧的特效很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剧的投资太大,所以导致在特效方面的投资比较紧缺,或者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所请的特效团队不是非常的优秀,在做特效这方面还不是非常的顶尖。所以,他们的特效都不是很好。
F. 看了这么多年古装的你,有哪些很好看的古装影视造型推荐呢
在国内影视圈中,其实蓬勃发展了许多年的剧类应该就是古装剧了。比如从前几年大火的《仙剑奇侠传三》、《大唐荣耀》、《美人心计》、《陈情令》等等,还有近期的玄幻古装剧《琉璃》都很吸引人。并且这众多的古装剧中,它们不仅剧情吸引人,而且也有很多优美的古装影视剧造型让观众目不暇接。那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有哪些很好看的古装造型吧!
一、《琉璃》中,成毅饰演的禹司凤近期大火的玄幻古装剧《琉璃》确实是给人带来了许多乐趣。而其中成毅饰演的禹司凤就有许多好看的造型,但是小编最喜欢他的这一套白色衣服造型,十分仙气飘飘,也很适合他又高又瘦的身材,很完美的将禹司凤的“美强惨”扮演了出来。
最后,各位读者,对于小编总结的问题,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
G. 一共有哪些影视特效
影视特效大致可分为视觉特效(视效)和声音特效(音效)。
一、视觉特效:
1 胶片时代
传统特效又可细分为:化妆、搭景、烟火特效、早期胶片特效等。
在电脑出现之前所有特效都依赖传统特效完成。大家熟知的就是八十年代的西游记,里面妖魔鬼怪全部由传统特效的化妆完成。专业人士制作妖怪的面具,演员再套在头上进行拍摄。搭景体现为天宫的场景,建造一些类似于天宫的建筑,再放一些烟,就营造出天宫云雾缭绕的情景。
2.CG时代
CG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电脑创作。当传统特效手段无法满足影片要求的时候,就需要CG特效来实现,CG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像出来的效果。
CG时代的特效制作大体分成两大类:三维特效和合成特效。其中,三维特效由三维特效师完成,主要负责动力学动画的表现,主要分类:建模,材质,灯光,动画,渲染。合成特效是有合成师完成,主要负责各种效果的合成工作。主要分类:抠像,擦威,调色,合成,汇景。
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公司有:工业光魔/新西兰维塔公司等,近二十年中无数震撼人心的大片大都由这几家公司完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
工业光魔由乔治卢卡斯1975年创立,代表作:阿凡达、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终结者、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等。最为经典的作品是侏罗纪公园的史前恐龙、加勒比海盗的章鱼脸等。
新西兰维塔由彼得杰克逊创立,代表作有指环王系列、阿凡达(诸如此类特效大片基本由很多特效公司共同完成)、金刚等。咕噜姆和金刚基本代表了业内最高水准形神俱备的CG生物。还有一个影响非常大的成就,就是开发了群组动画工具MASSIVE,通过MASSIVE这个软件创造了指环王中千军万马史诗般的混战。这个软件国内研究了几年,限于成本和人员水平,鲜有成果出现。
二、声音特效:
声音特效既所谓的音效,通常是由拟音师,录音师,混音师协作完成。拟音师负责画面中所有特殊声音(例如:爆炸声,脚步声,破碎声等等)的捕捉。录音师负责将拟音师的声音进行收录,最后通过混音的编辑加工成为影视使用的音效。
影视特效的视觉感受
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想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电影让人们做梦,好的电影让观众不愿醒来,但没有人愿意梦到自己司空见惯的人景物。影视特效让这个梦更加精彩,通过影视特效,电影创造出观众没见过,也没有想过的梦境。作为电影创作手段之一,影视特效的创作也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真实。
1、人景物、声光色逼真
人景物、声光色是视听语言最重要的元素,他们是构成画面信息的主要成份,影视特效处理这些视听元素的原则是复原他们相互间的整体关系,不论是虚拟生成,还是抠像生成,都应结合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线情况,统一影调、色彩,恢复质感,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这一点做不好,会让观众察觉到哪些是影视特效的结果,从而产生渐离感。
2、镜头的视点、运动和物体的运动轨迹合理
镜头的视点就是观众的视点,其合理的位置仍然要遵循真实感受的原则,其合理性是围绕人的视觉习惯有一定的拓展。镜头的运动也有其规律的,传统的摄影机运动有着非常严谨、成熟的规范,在数字特效中仍然不能打破,如果随心所欲地让摄影机运动,会造成形式脱离内容的结果。物体的运动轨迹在自然界中早已形成,影视特效只有严格地复原,才能体验到真实。如果稍有偏差,立刻会改变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体关系,造成不真实。
详解当代CG特效
1 三维特效。绝大多数有立体透视变化的角色和场景都由三维特效创造。三维特效几乎是整个特效里面技术最难,但也最能解决问题的一环。比如说影片中各种逼真的怪物、2012中淹没全城的洪水、摩天大楼轰然倒塌等。一般制作流程为:模型-材质灯光-绑定-动画-渲染。
具体实施的软件:国内以MAYA平台为主,MAX、realflow、huodini、C4D、XSI、LIGHTWAVE等数十种软件为辅。
2 合成特效。合成特效最常见的体现为古装片中的大侠施展轻功在天空飞来飞去。具体实施方法:演员打斗和天空分开拍摄,其中演员打斗部分由演员吊着钢丝在蓝幕或绿幕背景中拍摄,然后在电脑中利用后期软件将蓝幕和钢丝去掉,光留下演员部分再贴到实拍天空前面。这样看起来演员就像在天空中打斗。当然,具体合成比这个复杂得多,很多后期软件也能做出三维特效的部分效果,但只作为辅助,不太可能替代三维软件。
常用软件:nuke/fusion为主流,也有部分公司用AE/COMBUSION/SHAKE/flame/smoke等平台。
3 数字绘景和概念设计。数字绘景和概念设计可以理解为绘画。
数字绘景:比如说某影片中出现远古城市的全景,涉及到数千幢古民居或宫殿花草树木小桥流水等等,如果要求三维软件做出来,成本将非常大,通常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但有了数字绘影师,他一个人就可以把这些全部画成一张图。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通常用于前期制作参考。比如说影片中要出现一个怪物,但怪物长什么样子?导演用语言说来出,概念设计师根据导演要求以图片的形式画出来,确定形象后,再交给三维特效做出栩栩如生的各种怪物。
作用:
在当前的电影制作流程中,从分镜头剧本开始,特效的思想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影视特效改变了原有传统的电影制作的流程和方式。剧本策划时,叙事的安排中,影视特效让创作者跳出了传统的线性的思维模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概念,因此一些局限于拍摄技术的画面可以被实现了,创作者放开了手脚,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传统的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外,影视特效还需要自己的特效剧本。
前期拍摄时,除了实地拍摄外,搭景、蓝幕、模型、数字天光画等镜头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抠像的要求,演员被要求在蓝幕的摄影棚内拍摄,因为在蓝幕棚内,没有场景,全靠演员想象,还要求表演的情绪动作与合成的画面中场景相符合,这无疑是对演员的经历和表演功底的一个挑战。
而且对照明、道具的要求与传统的拍摄的要求不一样:灯光人员要结合将要合成的背景光线、环境变化包括风雨雷电,设计摄影棚内的灯光,道具的某些部分也会隐藏在蓝布中,在制作中也需要和要合成的道具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对置景和道具人员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做一些实物的模型了,而是要在计算机中画出所需场景和道具,以便后期合成使用。
前期工作完成后,后期合成处理,完全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原有的遮片、叠影等传统方式的特效方法被计算机软件的某些功能所取代。
影视特效的表现手法
电影是表现的艺术,创作者通过视听语言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表现人物的情感,感染观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视特效把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搬上了银幕,建立了全新的电影语言样式和风格。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电影人的思想从技术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通过影视特效,导演能够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人、景、物,能复原庞大的古代建筑,能让现代人和历史人物对话。还能根据风格和剧情的需要调整摄影机的视点和运动轨迹。
数字特效将与人景物、声光色、镜头运动等一起被归为视听语言的元素,可以想象,没有数字特效就没有《骇客帝国》,也没有《骇客帝国》式的叙事结构和哲学,也没有被视为典范的静止旋转视角的影像。因为在创作者沃卓斯基兄弟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就开始以影视特效的思维来叙述故事,渲染画面了。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新的拍摄制作技术,也创造了利用特效才能实现的画面语言、叙事语言。
6行业现状
近几年国内CG特效进步明显,比较有名的公司有中影集团的华龙公司,打着美国旗号的BASEFX公司等,还有一些国外特效公司在中国的分部,比方说多特蒙德、视点特艺等。但总体来说,国内CG特效水平与前述三家公司差了几个等级。如果说工业光魔是博士生,那么国内最好的公司也就高中或中专生的水平。
香港特效公司代表有万宽和先涛数码等,FATFACE也不错,主要作品有周星驰的功夫/风云决/长江七号/机器侠等,水平介乎与大专与本科生之间。
国内电影投资较大而特效比较复杂的电影如唐山地震、赤壁等,主要部分都交给香港或国外特效公司完成。除去华龙等少数几家公司,国内绝大多数影视特效制作公司靠一些相对初级的电视剧特效和低成本电影生存,特点是制作费用低,要求也不高,从业者勉强生存。
由于近千家大学开设了动画等相关专业,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林林总总数百家MAYA培训机构,初级人才已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动画毕业生平均动画就业率估计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刚就业的工资也大都800-3000左右(北上广)。无数学生花掉高额学费和培训费,却无法在行业立足;而院校及绝大多数培训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不遗余力鼓吹CG行业及影视特效行业等缺口十万十五万,一声叹息。
国内电影业种,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对影视特效的认识还处在很缓慢的发展阶段,尽管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影片带来的冲击。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影视制作的能力的今天,大众和媒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是关注整个行业,而是关注美国电影中影视特效的同时,兼顾国内影视特效行业的一种关心。除了从业人员本身,并没有很多关心影视特效工作。
在这种大环境下,影视特效的运用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情况:(1)导演对影视特效感兴趣,想做些尝试。但尝试的规模很小,不是电影生产的全过程中,所以不能达到很深刻的效果。(2)在不考虑回报的影片中,影视特效的到了比较充分的应用。如:《冲天飞豹》、《惊涛骇浪》。(3)影片创作者希望影视特效给影片增添些亮点和卖点。在《致命一击》中,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了一些很难实现或根本不能实现的镜头。
总而言之,影视特效尚未形成一种很规范的商业操作。真正处于商业目的的实用影视特效的影片很少,所以影视特效制作行业并没有形成。缺乏专业人员的窘境也困扰着这个尚未成型的行业,从事影视特效制作的人员很少是电影行业出身,多是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的人员。对活动影像的理解还不够,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本领还不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影视特效的本质和作用逐渐被我国的电影人认可,并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