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电视剧或者电影或者是其他电视节目,有些台词什么的看不懂,不理解,这种情况常见吗正常吗
正常。影视作品实际上是某种象征符号的集合,理解这些作品就是去把这些符号翻译成自己懂的语言。毕竟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考方式不一样。刚开始涉猎电影和电视剧时容易产生此类问题,看外国作品时更是如此。看得多就好了。
㈡ 为什么我看不懂外国电影有中文字幕也能理解说的话,但就是不知道什么剧情,总是看不懂剧情,
很正常,因为你看电影的时候字幕和画面不能同时兼顾,看句子了就影响看画面,光看画面就看不到字幕。再加上看外国人大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脸盲,所以看不懂很正常。而且大多英剧美剧剧情想传递的道理很奇葩,以我们的思维难以理解,心会有排异心里,更加难以理解剧情。这个跟智商没关系,我本人在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也只能看懂一半,很多剧想传递道理都不能理解。
㈢ 为什么好多电影我看不懂
我晕,看来你需要增强自己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东风雨》你看一遍看不太明白是正常的,这部片子很复杂,细节上的东西要仔细推敲。
但是《夺命手机》《阿凡达》和《波斯王子》都是很简单的剧情啊,可能是你在影院里没把心思放在屏幕上吧。
㈣ 很多电影都看不懂是为什么
这正是艺术家们所苦恼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艺术作品当中,并渴望出现懂得欣赏,能够理解他们的人,他们尽可能地把作品当中一切暗示变成明示。可依然让大部分人不知所云,有人看懂了,便和作者一起叹息,也有人自作聪明,完全曲解了原意,更有人热衷于进行过度解读。如果说一部作品有十个观众,那么或许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含义,而其他人要么是跟风要么只不过图个热闹。作者对此也很无奈,既然那么多人看不懂,我又为什么不直接把想说的告诉他们呢。因为,即便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是会让观众大为糊涂,并非观众智商不够,仅仅是因为,这就是大众而已。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痛,是旁人理解不了的。患者曾以为十指连心的痛只不过是古人夸张的想象,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竟然什么事都没有发声就开始莫名流泪,而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流泪,紧接着是心口沉重的被闷住的感觉,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似乎在倒流,十根手指跟着一起发胀发痛,然而这在科学上却是不可能的,人的心脏不会被不存在的东西压住,人的血也不可能倒流,更没有科学能够解释什么是十指连心。他告诉身边的人,别人都说他是小说看多了又想的太多了,他一开始也是这样想,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可在身边人眼中,他已经是一个正常而乐观的人了,他乐观向上又很成功,人缘很好。可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一切都是他自己装出来的,他是在努力假装自己很乐观很正常。。他终于忍不住向父母求助,说想要自杀,父母说你如果死了对得起身边的人对得起你自己吗,他说“我一直都是这样劝自己的,我让自己睡觉,告诉自己还有那么多爱我和我爱的人,告诉自己只是想太多又想不开,拼命做个正常人,告诉自己还有希望。可最后我终于发现原来我最痛苦的原因就是一直都有着希望,就是因为有希望,我才不甘心自杀,我明白身边的人很爱我,可爱上我这样的人真的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我觉得自己即便是死了都会污染这个世界,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存在过那该多好,这个世界能够接受我,对我很温柔,是我无法接受自己存在于这么美好的世界。世界越美好,我便越不该存在!”……
请问,即便艺术家们这样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内容之后,你便可以理解了吗?他们很清楚没人能够理解他们,于是他们决定不说出结论,只是把自己的所有经历摆在作品当中,就好像只给你讲一个故事却不告诉你其中含义一样,因为讲故事比直接说结论更能让人信服。然而观众们依然无法信服。
这便是艺术家们的痛苦,他们拼命让自己的表达变得直白,可始终不过是自说自话。一些效仿他们的人也开始故作高深,被观众揭发出来之后,真正的艺术家们便也被认为是故作高深装腔作势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感叹“逝者如斯”和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感叹逝者如斯,还有一个云淡风轻的老年人感叹“逝者如斯”,其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心境,而在于对同一句话的理解。那么这时候一位老艺术家在二十多岁的你面前说了一句“逝者如斯”,你会按照哪种理解呢?
艺术家们,冤啊!
㈤ 为什么有些电影我们看不懂
在我的上一篇讨论电影的《电影十思》文章里,我谈到了电影的分类,我主张电影应该拆掉商业与艺术的藩篱,从电影对观众的影响效果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电影的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 娱乐电影:注重电影的娱乐效果 美思电影:注重电影的认知效果与思想效果 调和电影:将娱乐电影与美思电影的不容之处进行调和,集电影的娱乐、认知与思想效果于一身 后来,我请豆瓣著名影评人艾小柯过目了这篇文章,她对我将商业与艺术电影重新分类的提议表示赞同,并将她从前对于电影分类的相关文章发给我看,我当天就看完了所有文章,看完之后我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个问题之前很多人都讨论过。 对于这个问题,她还向我回复到:“ 简单而言,我认为如果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出发,观众的接受度(也就是商业、艺术之类)已经不是一个作者所能控制的维度(当然考虑还是必要的,毕竟电影创作的成本很高,也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形式,必然要考虑投资——不论是精力、时间或是金钱——的收益),电影更是作者世界观的反映与重现,是对美及真知的寻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电影的话,它与书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并无重大区别,甚至与科学都可相通。而普通意义上的商业、艺术之分,我觉得更是投资人、发行渠道等的商业区分用语,与电影创作本身关系不大了。 ” 在他们的讨论中,我明白了,其实电影的创作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人爱看,电影的创作有不同的创作目的,而受众的欣赏角度也千差万别。往往那些被我们认为闷、不好看、没意思、节奏拖沓的艺术片,如果我尽量摒弃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的想法,而换成欣赏导演非同寻常的谋篇布局,或者欣赏他对人物心灵那细腻的挖掘阐述、再或欣赏影片画面的艳丽眩目抑或净雅细致……如果我们能够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欣赏、去分析、乃至借鉴,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好看的,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学术的角度它都拥有极大的价值。 其实我们常常所谓的电影好看或者不好看,只不过是我们从观众的角度对于电影一厢情愿的看法,或者是电影销售人员对于电影是否带来商业利益的评估用语。但是,电影的放映就像是服装的发布,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T型台上模特所穿的衣服都被我们坦然地穿在大街上,每年的那些国际知名服装发布会,其很大的目的在于对服装潮流领域的引领,在于展示服装崭新的风格特色。 这个目的就类似很多公司推出的概念产品,比如概念手机,概念汽车,这些产品的最大功能,在于对未来产品功能与特色的介绍与展望。 就像上文所举的例子,固然我们可以穿衣服,可以开汽车,但并不是所有的衣服,所有的汽车都可以被穿、被开,从研发者对产品的创作的角度来讲,他们更注重的是产品所开辟的新领域,展现的新特色,在业界所产生的新影响力,而非单单的实用效果。 电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没有谁会因为T台模特的衣服不能穿或者概念车不能开而向厂商提议——仅仅生产能穿的衣服或者能开的汽车,但是,却会有人因为电影的不好看而呼吁多拍大家能看的进去的电影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是同服装、汽车乃至文学、音乐的创作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之所以有人呼吁要创作好看的电影,很大的问题在于电影产品的供求不平衡,观众想要看到的电影与符合观众口味的电影差距很大,供低于求,因为才会有观众“越界”呼吁少拍一些看不懂的艺术电影,多拍商业电影。 同时,另一个原因在于,观众对于电影功能的狭隘认识。自打我们呱呱坠地,看电影在我们的眼里,绝不会是为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乃至启迪思想,多数人看电影是为了图乐趣、图享受。在大部分人的眼里,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娱乐。 归根结底,这暴露了我国电影领域的两大矛盾: 一是电影整体产量过低但观众欣赏口味逐步放宽之间的矛盾。进入新世纪,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各地种类丰富的电影,国人对于电影的视野也逐渐被拓宽。然而,国内电影创作、发行体制的缺陷,制约了电影的繁荣发展。虽然电影的类型在几代导演的探索下和借鉴下得以拓宽,但是电影整体产量的底下导致了不同电影类型产量的整体匮乏,因此才会导致部分观众为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呐喊甚至排斥其他类型的情况。我在《电影十思》里也提到,如果换成歌曲,因为现今歌曲数量与歌曲种类的极大丰富,不会有人因为喜欢周杰伦的歌而呼吁所有歌手都模仿周杰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蔬菜”的数量足够,这个矛盾便会得以化解 第二个矛盾是电影教育的精英化与电影创作的大众化之间矛盾。时至今日,虽然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办了电影创作的相关专业,学生可以自由的创作电影,但是有关于电影创作的正统思想和核心理念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同,以至于许多电影创作者也对电影进行商业、艺术二元分类。 但是这样就有暴露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拍商业电影的创作者基本功不如正规老牌院校的人员牢靠,创作思维也较之更为局限。他们认为只要对商业元素进行堆砌就能够吸引眼球、获得利益,他们过多的分担了电影制片人与销售人员的职能。其实,作为娱乐电影(商业电影)的导演,其创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电影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潜在欲望,这样才能自内而外的使观众通过电影获得欢乐、享受与震撼,以此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票房。 对于偏向于拍摄艺术电影(美思电影)的另一部分创作者而言,同样是由于电影教育的精英化与电影创作的大众化的矛盾,他们过分的追求电影的极端与革新,往往也是在创作基本功不牢靠的基础上,过分追求形式,空谈艺术效果,盲目追求个人风格,其矫揉造作的刻意追求,直接导致了部分观影层次较高的观众反而对该类艺术电影的失望、不理解乃至厌恶。 对于第二个矛盾所带来的问题,我认为是国内整个教育体制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经费所占人口比重全球极低,教育资源也极为不平衡,因此不同学校不同区域所培养的教育人才也参差不齐,这样的后果一时难以扭转。在现有的环境下,也许只能靠个人的经验、感悟、到名校进修或者与更高层次电影人的交流,才能逐步转化创作理念,提升创作层次。 总的来说,当下一部分电影观众乃至电影人,对于电影分类思想的提出,很大程度是受到以上两个矛盾的影响。但是别忘了,就像服装与汽车的生产制作一样,不是所有的产品仅仅都是为了使用,那些能够为电影创作领域开辟崭新道路、提供全新观念的片子比仅仅好看的电影更有价值。当然,这是从学术上来说。 所以,既为电影人,就需要明白任何影片都有其价值,观看的同时要从学术的角度对去揣摩,去借鉴。之前提到的电影分类法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
㈥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说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的原因。这都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我们需要仔细的去分析才行。
一、悬疑类的电影很多观众刚开始都看不懂。我们只要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文艺或者悬疑之类的电影,很多观众看一遍两遍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电影,如果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话,那说明这个导演的水平是非常的高超的。比如说像《电锯惊魂》这种电影,你可能在刚看前面一部两部的时候,你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但是你往后看之后,你越来越思路清晰,就说明这个电影是好电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有可能是导演的原因,有可能是观众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