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里有个徐宗汉那叫什么片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
徐宗汉黄兴妻子,黄兴在起义中负伤,她悉心照料并护送往香港就医,后结成夫妻。辛亥革命后,随黄兴回武汉、南京,从事女界运动。中国女权活动家,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提倡女权倡办女学,是辛亥革命的女杰和妇女运动的先驱。
(1)有个男的叫黄兴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澄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并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备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⑵ 扫黑风暴黄兴是谁演的
吴晓亮。
《扫黑风暴》中的孙兴,让人恨得牙痒痒。而孙兴在剧中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他是个恶毒的混蛋,毫无人性,把人命当草芥,却因为背后有“保护伞”而逃出法律制裁的时候,但他仍不知悔改,一错再错,又嚣张又乖戾,残害了无数人。
相关信息:
关于孙兴的身世也有很多猜测,很多人都觉得他可能是贺芸的儿子,虽然他一直叫大反派高明远“叔”,但他们的真实关系也很值得让人深思。孙兴这个角色也确实很让人生气和愤怒,但观众都挺理智的,孙兴的扮演者吴晓亮不仅没有被骂。
反而一直被夸演技太好了,他把孙兴那种阴鸷疯狂的感觉给演出来了,观众看到他的脸都觉得有点害怕,而且他那种坏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个眼神、笑容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他的演技是该剧的一大惊喜。
⑶ 电影《幸亥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片讲述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
第一章:《血染黄花岗》
时隔三年,孙中山(赵文瑄饰)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安排黄兴(成龙饰)担任广州起义的领导,并委派新寡的革命女性徐宗汉(李冰冰饰)假扮其妻,两人秘密潜入广州城……而孙中山自己则前往美国,继续为革命募款。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林觉民(胡歌饰)等年轻的起义者攻打总督府,功败垂成。徐宗汉听到噩耗后,强忍悲痛收殓了七十二烈士,却找不到黄兴的尸体……
第二章:《武昌城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杜宇航饰)、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姜武饰)在张振武(房祖名饰)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当上了湖北都督。武昌失守让隆裕太后(陈冲饰)阵脚大乱,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的计划又被海外的孙中山阻挠,隆裕万般无奈下,只得请袁世凯(孙淳饰)出山……
第三章:《阳夏保卫战》
汉口前线炮火连天,“黄兴到”的大旗突然杀到,原来黄兴侥幸在广州起义中生还,他的到来令革命 军士气高涨,徐宗汉也随后赶到,二人经历诸多生生死死,情愫暗生……一个月的阳夏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正在黄兴落寞的乘坐江轮离开武昌之时,远处却漂 来了各地光复的木牌水电报……
第四章:《创建共和制》
孙中山回国后与黄兴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汪精卫(余少群饰)代表革命党人展开与袁世凯的斡旋。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电告袁世凯只要清帝退位,便可让位于袁…… 孙中山如约退位后与黄兴一起来到汉阳,凭吊这一场为天下求民主与共和的战争中逝去的亡魂……
⑷ 求一部马少骅演的黄兴是什么电影
阴阳判官
导演:
余立平
主演:
午马陈锦鸿
地区:
大陆 / 香港
⑸ 电影《辛亥革命》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电影《辛亥革命》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中国的璀璨文化中,君主帝王专制制度占据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在我们的历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纪初,一场辛亥革命却改变了历史,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其中包含了太多国家的屈辱与太多人付出的血泪,当然也有着很多革命人奉献的热血。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悲剧的开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一扇侵占中国的大门。那时的清政府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外部,列强虎视眈眈,一遇时机就咬一口,没有不占的便宜;内部,清朝官员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只贪图自己的一己私利,在国家大难面前都在为自己的小利益争破头。正是在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心担当“洋人的朝廷”。这是让多少国人所唾弃的。
列强在华各处扩张势力,清政府的无能,使得人民对国家的怨言不断。政府的财政紧缺,只得对人民多方压迫,民众叫苦声不断,而政府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在这样的环境中,革命的爆发一触可及:率先醒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他们都是对世界的情势与国家的民族危机有敏锐认识的人,并且也怀着救国必胜的决心,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革命的艰难到成功
革命是什么?在电影片头,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其实在我看来,革命就是一种必须的手段,让我们整个民族不再受列强的压迫,我们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屹立在世界之上。在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镜头,青年战士们怀着对革命的热情,身上随时都揣着写给家人的信,应该算是遗书吧,他们在战场上也不退缩,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革命;革命烈士们的家人都全力支持革命,就算失去亲人他们伤心,他们也坚信革命是必须的。但是觉醒参加革命的人却只是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民众都是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状态。革命人受刑时,民众们却是在旁边充满好奇的围观,他们的脸上没有悲愤没有痛心,有的只是对受刑这个小小事件的看热闹心情。看到这里我是感到很悲凉的,民众是革命的目的,而民众却不理解,这样得来的结果又有什么好处呢。
唤醒沉睡的人民,也许这才是革命的关键。
⑹ 扫黑风暴黄兴谁演的
没有黄兴,只有黄希这一角色,扮演者是江疏影。
江疏影,1986年9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并取得了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传媒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5年,出演情感剧《飞花如蝶》,由此进入演艺圈。
人物评价
江疏影外形清丽窈窕,性格淳和雅致,肤白貌美、身材高挑的她无论走到哪都能很快吸引众人的目光。她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姣好清纯的面容和轻盈纤弱的身姿唤醒了很多人对校园时代的青涩回忆,表演也备受肯定。
⑺ 求电影辛亥革命,成龙演的那个
大概明年10月左右会公映《辛亥革命》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场地就在阜新,海州露天矿场景在片中将出现20分钟左右。辛亥革命》将于9月初在阜新开机,在阜新的拍摄时间为一个半月左右,阜新海州露天矿将成为电影拍摄的主要取景地。影片中的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重要战争场面,还有群众演员众多的战争场面都将在海州露天矿完成。在开机仪式上,群星璀璨,影迷可一睹赵文瑄、孙红雷、姜武等30多位国内一线明星的风采。
演员
孙中山 赵文瑄(饰)
增肥十斤 还得戴牙托
作为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中最核心的人物,孙中山绝对是第一男主角。
其实对赵文瑄来说,出演孙中山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已经演过四次的他,堪称“孙中山专业户”。
赵文瑄说,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接近孙中山,按导演要求必须得增肥10
斤。“我的脸不够丰满,为了更像孙中山,拍的时候还要戴着牙托。”
角色介绍 孙中山肯定是贯穿整个影片的。这次的剧作中突出他的医人与医国。
为突出职业特点,孙中山一出场,就有为他的亲密战友黄兴听诊的动作,听诊器连接着两位伟人的友谊。为即将肩负广州起义指挥的黄兴听诊心脏和肺部,这个细节很有味道。
黄兴 成龙(饰)
戴着大胡子示人
黄兴在剧中的戏份仅次于孙中山。这个角色是最早定下的角色,因为成龙是影片的总导演。
从形象上看,成龙和黄兴可不太像。黄兴身形较胖,脸部比较丰满,而且剧中黄兴不到40岁,而已经56岁的成龙,略显老态。
为使外形更加接近黄兴,成龙将黏上大胡子示人。不知道看惯成龙大哥的小人物喜剧形象,此次变身历史革命英雄会有怎样一番滋味。
角色介绍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世人以“孙黄”并称。1911年4月27日,他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亲自率敢死队百余人。同年还参与了武昌起义。
袁世凯 孙淳(饰)
这次主打“沧桑牌”
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身材较胖,这对标准身材的孙淳是一个难题。
所以,孙淳和赵文瑄一样,首要任务是增肥。而长相方面,孙淳相当自信,“当我看过化妆师给我做好的造型,我自己都吓一跳。”
不过,孙淳说这次扮演的是袁世凯进行权利角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他“比较沧桑”,“我得重点抓住沧桑的感觉。”
角色介绍 大家对袁世凯是再熟悉不过了。在辛亥革命中,他主要是后期出现。他凭借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军阀武力,利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黎元洪 姜武(饰)
不用化妆都能演
黎元洪的扮演者,一开始片方就想到了姜武。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两人都神似,甚至连妆都不用化。
听说,姜武本人也对黎元洪这个角色相当感兴趣,自己还找来有关黎元洪的各种史实资料进行研究。
不过,片方说,姜武其实还没有给他们最后的答复,但如果档期能调得过来,他演黎元洪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角色介绍 黎元洪被称为“墙头草总统”,他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三大配角
徐宗汉 李冰冰(饰)
女革命家徐宗汉是黄兴的妻子,也是片中所有女性角色中戏份最重的。这也是成龙、李冰冰成功出演《功夫之王》后的第二次合作。而他们二人的革命爱情也是影片一大感人看点。和其他参演演员不同的是,李冰冰除了担纲女一号,还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担任影片的联合出品人和监制。李冰冰以片酬的方式投资《辛亥革命》,成为该片联合出品人,最终她将不收取片酬,而是收取该片的票房分红。
袁克定 王亚楠(饰)
王亚楠是在开拍前才知道自己演袁克定,所以王亚楠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
同时他还要学习德语,因为袁克定有德国留学背景,在片中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
林觉民 胡歌(饰)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与妻书》的作者。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中途受伤被俘。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林帅哥。
所以从外形上来看,胡歌绝对能胜任,只要他不把在“仙剑”中那股痞子劲带进来就成。
还有这些大牌龙套
秋瑾 章子怡(饰)
在片中章子怡扮演秋瑾,她将在影片开始时出场,戏份约3分钟。
汪精卫 余少群(饰)
余少群有望在片中饰演汪精卫,因为档期问题还在协调。
张振武 房祖名(饰)
房祖名出演武昌起义中的湖北军官、黄花岗72烈士之一张振武,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父亲成龙执导的影片。
⑻ 求电影《辛亥革命》影评,总800字,要500字左右感想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⑼ 电影《辛亥革命》有哪些看点
电影《辛亥**》在拍摄时就引发网上一股又一股的忐忑,估计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更各怀鬼胎。原因在于前边有两个庞大的参照物——《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二者以史无前例的全明星阵容、给朝廷送生日蛋糕的必中主旋律题材猎取了惊人的票房,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主旋律商业化模式,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辛亥**》,同样是讲史,同样是主旋律片,但是要照着模子去走《建国》和《建党》的路子,显然是很危险的。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建国》和《建党》模式失去兴趣的情况下,《辛亥》究竟如何玩出新意呢?说实话,在之前的报道中突出强化成龙导演+主演的主导地位后,还真对这部片子不抱什么希望,尤其在临近上映时竟然曝光被电影局删得干干净净的成龙李冰冰的激情床戏,彻底让我看扁了这部片子:如果一部严肃的主旋律历史剧要靠床戏镜头来博眼球时,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首先唱衰了自己的实力和品质?因为这一般是烂俗商业片的炒作手法。
怀着忐忑心情看了首场,竟然在片尾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念头——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不用忙着全天候数星星了。虽然影片之前号称有70余明星参与拍片,但片中其实也就成龙、赵文瑄、孙淳、李冰冰、胡歌、房祖名、姜武、陈冲等有限的几个人出镜较多。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星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上片子比较立体,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也面临着像《建国》和《建党》那样的繁杂的历史事件表述,总体来说《辛亥》并没有单一的用真实事件表现人物,也没有让事件如同截取片段一样散乱的出现,算得上及格。片子结构上略显松散一些,相对还算完整,小错不断、大错没犯。例如比较恰当地对林觉民和黄兴感情世界做了特写,虽有刻意之处,但却很感人,更加衬托出反清斗争的残酷和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我们有幸结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时。我不忍独善其身,能够为国捐躯,百死不辞。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梦里来寻我吧。”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栩栩如生,这确实是个妙笔。
第三,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是最成功的一个角色。影片用细腻的情节,充分还原了一世奸雄袁世凯窃国的整个过程。孙淳把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演绎得干净利落,入木三分。在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这三个主要角色中,孙淳的表演形神兼备,一举一动让人拍手叫绝,也契合袁世凯留给后世的印象。
当然,《辛亥》的硬伤同样很明显。也可体现为三点:
首先,作为一个武家出生为功夫影片做出杰出贡献的巨星,成龙舍弃看家本事,扎扎实实的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不花哨的**者实属难得,而大体尊重历史的表达方式也让观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不过,不管是港人对历史的了解深浅也好,还是作为画面语言的表达,影片在处理清廷和袁世凯的部分时有些过于的丑化现象,或者说度的拿捏不够准确,以致人物也好,戏份也罢显得过于扁平,甚至有些滑稽。这对讲求剧情和人物性格立体的当下观众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其次,作为一部客观表现历史的电影,在表述的过程中又套用了情节叙述的方式,缩小了整个历史过程的格局,以致整部影片缺乏主旋律电影惯有的大气、深刻。没有鲜明的观点,即便再客观,史实讲述再完整,依旧显得空洞,更何况影片的格局被人为的缩小了,人物的精神与品德又未能在拔高的同时落地,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感。同样的硬伤,还在于用以往动作片里个人英雄主义方式去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虽然黄兴在这场**中是个伟大的实干家,但是他仍是谋略多于蛮干,事事顾全大局,成龙式的个人主义并不适合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还有一点,黄兴在辛亥**时才30多岁,年壮气盛,而成龙演的黄兴已尽显老态,已近老年黄兴在“兴风作浪”。事实上,黄兴1916年死时也才42岁。
第三,尤其要说的就是黄兴成龙和徐宗汉李冰冰之间的爱情戏。一方面显得有些过多,俨然战争版的《云水谣》,历史剧差点拍成了爱情片。另一方面是显得多余,和林觉民的《与妻书》细节相比,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硬塞进来的,幸亏把那部分床戏一点不留地给咔嚓掉了,要不然真倒了胃口祸害了整部片子。作为成龙出演的第100部片子,为了给老成面子让他在主旋律里多露两手,也不必如此牵强上床戏;而且还有一段武打,分明成龙范儿。
100年前那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以武昌起义第一枪来看,这件事的偶然触发性实在明显(当然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它更谈不上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前仆后继的死难,形成了南北割据而日后杀机四伏的僵持局面。就这个事件本身前后的故事性看来,是编导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再就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以《辛亥》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有着重要的特殊影响力。作为让人担心的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辛亥》与《建国》《建党》相比,有着诸多亮点,且用了一些有效的新手法,能拍成这样,宜属基本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