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物类型 > 电影上甘岭穿什么军装

电影上甘岭穿什么军装

发布时间:2022-08-24 06:19:53

㈠ 入朝志愿军有没有军徽和领章之类的吗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真的不佩戴胸章。这要从志愿军军服的演变讲起。

1950年7月,由于半岛局势紧张(此时半岛人民军正向南方进攻,将美韩军压缩在靠近海岸的狭小区域,仁川登陆尚未开始),我国成立了东北边防军,随后就开始准备入朝作战。首批入朝的志愿军第13兵团,主要部队均来自东北边防军,包括38、39、40、42、66、50、20、27、26军,共9个军30个师,全是头等主力,其中第50军还是国民党起义部队。

由于长期驻扎东北,先期入朝的部队保暖工作做的比较好,棉衣棉被齐全。由于还没有入冬,所以首批入朝部队并没有产生冻害伤亡。

由于是志愿军,要求所有部队都不佩带任何标志,50式军服都摘掉“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所有人须将帽徽、胸标等一切具有解放军标记的物品留在国内,连印信,文件,官兵证件都一律上缴。

现实中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绝大多数志愿军官兵都没有胸标。著名影视作品例如《上甘岭》《英雄儿女》里志愿军的胸标,其实只是艺术化的表现,并不符合史实。所以,电影《金刚川》里面的志愿军不佩戴胸标,是符合史实的。要知道,连彭总在19537月赴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他的军装上也没有任何标志。

㈡ 上甘岭战役惨烈到什么程度

即使对战争史毫无了解的中国人,也会因为电影《上甘岭》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国》而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电影固然好看,但它终究是后来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场的真实纪录。了解这个战役的人可能会说:“那个年代、那样惨烈的战斗,不可能顾得上照相之类的事儿。”事实上,在英雄的上甘岭志愿军战士中,就真的还有战地摄影记者,其中一位就是高亚雄。
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每个师都有专职摄影员。那时不叫记者。上甘岭战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总共43天的战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阵地。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干粮—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
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上甘岭的故事吧。
一份关于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上甘岭战斗:1952年的朝鲜战场,中朝部队接连取胜,但美军不想在谈判桌前丢面子,并想在战场上赢得更多的谈判筹码,于是就形成边谈边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局面。到了10月,美军蛮横地单方面中止了谈判,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叫喊:“让枪炮来说话吧!”接下来便开始了他们的“金化攻势”。当时的五圣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控制着金化、铁原和平康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志愿军占有它,就可俯瞰敌人纵深,直接威胁“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倘若“联合国军”夺取了五圣山,就等于从中部突破了志愿军防线,进而危及整个北朝鲜战线。而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又是控制五圣山命脉的高地。所谓的“金化攻势”的要点,就是拿下上甘岭,突破五圣山防线。
当时中朝军队已经转入战略防御,并在上甘岭地区构筑防御工事近一年的时间。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原计划只用两个营的兵力,5天时间,伤亡200人便可拿下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通过美联社驻汉城记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势开始了(指上甘岭攻势)!”半个小时后,美第八集团军第7师和配属的韩2师的16个炮兵营的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597.9和537.7两个高地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炸弹500枚。我军表面工事几乎全部被毁。这一天,45师135团歼敌1900余人,击毁坦克3辆、缴获坦克1辆,自己也伤亡500余人。
高亚雄回忆:
我也随部队上了前线。我虽然是摄影员,但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也很难拍到好照片。大部分战斗是在夜间进行的,我只有在白天反击的时候才能拍。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在一次白天的反击中拍的,而且只拍了一张就又回到坑道里。照片上的战士我都不认识了,因为伤亡太大,为了保持部队的番号就不断地补充人员,连队不断地在重组,只知道是45师的。
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终因敌强我弱,弹药供应不上,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
坑道战是艰苦的。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
十五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秦基伟曾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遗体。硝烟、血腥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双方已经都很难坚持了,这时就看谁能沉住气了。为了掌握情况,志愿军决定抓俘虏。通过审讯俘虏,秦基伟心中有了数。他在日记中写道:“敌人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死伤,按美军(每个)师1.8万人,伪军(南朝鲜)1.2万人,合计3万人。现在能够参与战斗的不到1万人,敌人为争夺我们两个连的阵地,用了两万人的死伤,而阵地仍然夺不去。我想,敌人是不愿意这样来拼消耗的,美军不是缺钢铁而是缺少人力……”据此他决定开始筹备反击战。
11月11日15时45分,志愿军的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秦基伟指示炮兵要巧妙地运用火炮的威力:15时45分炮火进行第一次急袭后,停歇5分钟,再急袭5分钟,然后假意发出步兵攻击信号,但并不冲锋,把敌人引诱到前沿工事后,才使用火箭炮覆盖,几十门榴弹炮也一起轰击。这几次急射,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飞上了天,铁丝网被炸断,敌人的尸首四处飞扬。
战斗共持续了43天,双方共投入了10多万兵力。原本是个局部规模战斗,竟发展成了一个著名的战役。战斗中,“联合国军”向上甘岭两个小小的山头共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炸弹爆炸。上甘岭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硝烟缭绕,犹如阴云。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同时还有300架飞机被击落击伤;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被击毁。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就这样,敌人所谓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消息传到北京,全国人民沸腾了。12月16日,毛泽东发表论朝鲜战争局势及其特点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上甘岭战役。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庆祝上甘岭前线我军的伟大胜利》的社论,把庆祝上甘岭胜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谈到拍摄,高亚雄说:
上甘岭是个朝鲜的小村子,就是两个小山头。我有一个从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莱卡3型相机,还有一盘阿克发黑白片—那还是在国内战场上我们的战士缴获的两盘胶卷之一。另一盘战士们不知是什么,就给打开了,全曝光了。整个战斗期间我就拍了100多张底片。那时也没有意识要多拍之类的。上战场时我还有手枪,加上照相机,是个“双枪手”。我和另一个搞摄影的两个人在坑道里共享一个炮弹箱,在这上可以蹲坐—坑道里空间很小,有时挤得像过节时的火车厢。不冲锋的时候我就在坑道里拍,那时坑道里黑黑的,还没有闪光灯,只有镁光粉。用火柴一点就“扑”的一声,还有白烟,很呛。尽管这样,战士们还是很愿意照相。他们说,照吧,呛就呛点吧。开始我用B门,打开相机,然后点燃镁光粉。镁光粉也不多,我们就把美国人扔的没炸的那些照明弹捡回来,把其中的镁光粉倒出来,用军用电池连在照相机上,电池又连在镁光粉上,这里按快门,那里镁光粉就着了。这土办法挺好。
有一次我和那个搞摄影的一块走,半路上那位说要方便一下,我们就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正在方便时,敌人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的把我们刚才的路炸了个稀烂,我们庆幸自己命大。

我在朝鲜受了两次伤,一次是炮弹片打到眼睛旁边,还有一次是打到腿上。另一个宣传队的副队长乔松亭也和我一样被打到了眼睛旁边,他牺牲了。拍完了我就把底片交给了通讯员,由他交给军里,冲洗后由他们负责发稿。上甘岭战斗时我才19岁,许多战友很年轻就牺牲了。战士们经常在坑道里说,“活到20岁就够本了!”可见伤亡有多大!像黄继光那个连队,就打得剩了5个人。炮弹一来,一下子几个连队就没了。我能活着就不错了,幸存的老战友如今还经常联系,战场上的感情是最真挚可靠的。我们的师长今年去世了,他最后升为中将。
上甘岭的照片总共用了20多张,照片都在哪里发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发了不少。有一次我接到了700多元稿费,而那时我的工资才21元!后来这些底片在哪里我也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可能在军事博物馆,有些可能在解放军画报社。朝鲜战争之后我们出版了一本画册,里面也用了我的不少照片。
今天看来,那个场面应该是能出很多好照片的。有一个战士叫王仕佑,他带着另外两个战士一直在坑道里、战壕里穿梭着打,先后消灭了几百个敌人!回来时浑身是土和血,什么也听不见—耳朵早被震聋了!那形象多感人啊,可惜我就没想起来拍,只拍了他在坑道里给祖国人民在写信的镜头。假如有现在这样的技术和观念,那我一定会拍很多照片的。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是“时代性的遗憾”。
http://news.ifeng.com/mil/video/detail_2012_10/01/18027899_0.shtml

㈢ 上甘岭资料片

上甘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编剧: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摄制:1956年

导演:沙蒙、林杉

作曲:刘炽

类型:故事片(黑白)

主演:高保成

徐林格

刘玉茹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万岁军”就做不到?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一、50年前的战火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对于中朝一方来说,相对于1950年底鸭绿江边的岁月,己方已经小占便宜。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首先挑起战争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一厢情愿的梦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CHAN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

尽管我们的宣传是乐观的,以至于让我们在几十年后也认为我们当时只要愿意,就可以替朝鲜人民完成统一的大业,可是历史是会告诉人们真相的:当时的情况曾是如此的严峻。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只是恐吓,可是当时的事实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BloodyRidge)”和“伤心岭(HeartbreakRidge)”——由于朝方的扬胜讳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中朝一方对这两战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称谓来叙述了。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他动用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

《毛选》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

这一天里,敌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10月18日,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十五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的还有三十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19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

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十九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是拖条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给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里压,压进去就炸了。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乱飞,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0号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16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了。还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黄继光没喊后来那句让四亿五千万人热血沸腾的口号:让祖国人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血都在路途上流尽了。

当时的目击者大都在后来的反击中牺牲,只有万福来重伤活了下来,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追授“二级英雄”,大为不满,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获得过这种级别的荣誉。

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这样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十七个营,伤亡七千之众,惨到每个连不足四十个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导: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里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一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一个副排长,还有二十五个兵。

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动用了133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10月14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的狂轰。

5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阿比西尼亚营反攻,发动了四十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三十一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能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七师,南朝鲜九师再度反扑,打DAO2日拂晓反被我坚守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鲜九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四十五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后送: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一号坑道,只走出了八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下牺牲了2个,到军部,又被饼乾和牛肉罐头撑死一个。

随手抓把土,数出三十二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但是毫无例外的都有夸大对方损失,少报己方损失的毛病。

我方战报:歼敌两万五千余人,十五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人,其中阵亡五千二百一十三人。美方战报:损失九千余人,共CHAN党死伤一万九千余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二、谁的胜利?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1952年9、10月间,北朝鲜部队相继丢失两个重兵把守的要隘——9月5日,联合国军攻占北朝鲜部队据守的“喋血山岭”;10月13日,联合国军攻占“伤心岭”。10月14日,联合国军挟连胜之威,进攻上甘岭,打DAO11月中旬,苦战之后,美国人承认失败。
我们对朝鲜的历史,负得起责。北朝鲜人对自己的历史,却未必负得起责。

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只有北朝鲜和联合国的旗帜,北朝鲜人认为南韩人不配作为谈判对手,至于中国人,如果过分突出他们的功绩,那么“主体思想”的伟大之处如何体现?他们认为这是金日成思想,即“主体思想”的伟大胜利,所以撤去了中国国旗。上甘岭注定要和“伤心岭”、“喋血山岭”一块被北朝鲜的历史书所遗忘。但是历史终将恢复其本来面目,我只能希望我们自己永远都不要遗忘先人们在另一片国土上为国家争来的荣誉。

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来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这就是历史的崇山峻岭,让人们一眼就看见了她:“呵,这就是上甘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基本上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1961年3月,中央军委从全军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八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一支,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

这位上将选择了十五军,理由是:“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

国家赢得了地位,从此美国人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将军们赢得了荣誉,几十年后秦基伟将军踌躇满志地登上国防部长的位置,不能说和上甘岭没有一点关系。

历史已经记不完那一万多在战火中浴血的战士的姓名了,他们的身躯已经和朝鲜半岛的五圣山揉和在了一起。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中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舞台艺术往往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比如说美国大片《珍珠港》吧,历史事实是日军损失飞机九架,飞行员二十一人,其中没有一架战斗机,但大家不妨借一部来仔细数数看看雷夫他们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战斗机!可是看看我们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可以说没有一部中的英雄事迹是编导们胡编乱造的,如果要说不足,那只能是他们表现的还不够,不能在屏幕上完整的再现每秒钟六发重炮炮弹爆炸的震撼。

3•8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残破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美国人不是输给了地利。他们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醒来。”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股力量。

上甘岭的鲜血会不会被遗忘?五十年了,灵与肉都化为了清风明月,值此五十年祭,谨以此文悼念先烈于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我一道,摒除一会儿生命中的物欲,回忆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纪念一下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和热血的人们

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图片: http://ke..com/pic/14/1147401020261617_small.jpg

㈣ 《上甘岭》女卫生员王清珍的结局是什么

《上甘岭》女卫生员王清珍的结局是以出色的表现,受到志愿军官兵的广泛赞扬。她荣立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在国旗前照了相。

1958年,王清珍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握着她的手说:“听说你就是《上甘岭》中的王兰,好哇!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当劳模。这正是我们党需要的接班人。”

(4)电影上甘岭穿什么军装扩展阅读

原型简介:

1、王清珍: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1936年出生在湖北武汉,1951年初入朝参战,担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中以出色的表现荣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2、吴炯: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1933年出生于原四川忠县(现属重庆)。1951年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监工一连的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吴炯救治伤病员达百名之多,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㈤ 上甘岭电影原型清唱《我的祖国》,这是有多让人感动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出现在连线镜头前时满头白发

穿着当初制式的军装,胸前的勋章熠熠闪耀

当被问到当年上战场时是否会恐惧

她的回答平淡而坚定:“不会”

老人说自己只是当时医务人员中的普通一员

“我没什么可骄傲的”

可祖国和人民为她骄傲

也为镌刻在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烈士英名墙”上的英魂而骄傲

我们并不陌生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重要时刻

总会响起这个熟悉的旋律

从1956年一直传唱至今

经典传唱人金志文怀揣

与歌曲中对祖国江河湖海无比热爱的共情

再次唱响这首经典老歌

在吸收各种经典版本精华的同时

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

为这首震撼人心的曲目

注入崭新活力与澎湃朝气

随着婉转悠扬的钢琴声缓缓流淌

闭眼就仿若身临祖国秀美画卷

波涛奔涌的大河宽阔无际

扬着白帆的船上,艄公的号子不时响起

两岸的稻花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香飘悠长

《我的祖国》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

三段歌词就组成三幅美丽的画面

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

三个方面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景

唤起人们深切的思乡之情

对今年94岁高龄的词作者乔羽而言

战争是残酷的

但战士们在面对时

依然拥有镇定乐观的精神状态

正因如此

诞生了《我的祖国》

这样一首温情而动人的歌

㈥ 电影《猪排山》丑化的是哪些志愿军

美国韩战电影《猪排山》被认为是美国的《上甘岭》。从故事情节来看,区别不大。不同的是,
板门店谈判中的中方人员

1,《上甘岭》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而《猪排山》中,美军的普通士兵除了也一样地英勇顽强外,他们还在战斗的间隙探讨起他们所要夺取并保卫的猪排山到底有没有价值,显然,这不应该是他们思考的内容。这在中国士兵那里是绝对不可能想像的,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打仗并且打赢。

把赞美慷慨地送给了志愿军战士

2,《上甘岭》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团结一致,互爱合作,战友情、阶级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在《猪排山》中,居然出现了想当逃兵的战士,每次进攻的时候,还必须派人监视着他进攻。3,《上甘岭》没有误伤,《猪排山》美国军队却出现了自己的的友军打开探照军“帮助”志愿军打自己人的镜头。

英勇善战的志愿军战士

有网友说,在当时作为敌对势力的美国人拍摄的《猪排山》居然没有丑化志愿军。那意思我明白,不外是说我们的志愿军确实是那么地英勇,也同时佩服了一把美国人的客观和公正。是的,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志愿军很能打仗。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丑化志愿军的镜头。1,志愿军里的那个广播员。他年纪三十多岁,长得斯斯文文,白白净净,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面对话筒,他展开了对美军的政治攻势和心理攻势,既有威胁,也有利诱。给我的印象是阴阳怪气的。

志愿军播音员

2,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美国官员据理力争,志愿军官员却是一言不发。非但一言不发,两个志愿军官员,一个手持铅笔傲慢地轻叩着桌面,一个抽着香烟,翻着白眼,整个一无赖的形象。所以我认为,说《猪排山》没有丑化志愿军那是不真实的。只不过,他们丑化的不是第一线也即战场上的志愿军罢了。

㈦ 电影《上甘岭》演女医生的演员当年几多岁

电影《上甘岭》演女医生的演员当年22岁。

《上甘岭》中女医生王兰饰演者刘玉茹介绍:

王兰是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在最初的剧本中并没有这个人物形象。导演沙蒙认为剧本写得不错,但林杉自己并不满意,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至于缺什么又说不出来。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的报道,才顿开茅塞,决定在剧本中增加女护士王兰的形象。

这样一来,整个故事马上就鲜活了许多。当年,王清珍在上甘岭战斗中,一直坚持在战场的第一线救护伤员。有的战士因为受伤,排尿困难,当时战场上缺乏导尿器械,王清珍甚至用嘴把伤员体内尿液吸出来。王兰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优秀女护士的原型创作出来的。

沙蒙和林杉谈到这个角色时候说,这样的女孩子,记得当时在解放区和延安也有不少,但是现在具有那种气质而且能够胜任王兰这个角色的女孩子不太好找。起初,摄制组选的是一位唱歌剧的演员,身材形象都无可挑剔,但导演沙蒙总觉得她身上缺少点什么,

人长得过于漂亮,与那个严酷的环境和普通的战士不大协调。就在这时,沙蒙在长影大院里偶然遇见了一位姑娘,她就是22岁的刘玉茹,刚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不久,到在长影工作的姐姐家走亲戚。

一看到刘玉茹清澈的目光、淳朴的形象,对演员十分挑剔的沙蒙眼睛为之一亮,觉得她的气质和剧本中的王兰十分接近。一问她又是演员,接受过专业训练,就这样,王兰的任务就落到了这个初出校门的女孩子身上。

(7)电影上甘岭穿什么军装扩展阅读:

电影《上甘岭》中女医生原型王清珍介绍:

王清珍,电影《上甘岭》中的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1951年初,年仅15岁的王清珍入朝参战。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作为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 所的卫生员,王清珍参加了这次战斗。王清珍以出色的表现荣立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8年,王清珍复员回到北京老家,在东城区科伟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几个月后,她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以后,又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来因工作需要,王清珍又重返部队,1982年在15军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

㈧ 我是特种兵第五集里卫生员说他爷爷传蓝裤子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他爷爷当空军了,因为当前空军的军服是蓝色。

《我是特种兵》第五集中,卫生员和鸵鸟聊天内容如下:

鸵鸟:我是大名鼎鼎雄鹰师的,知道上甘岭不,黄继光连你该知道。

卫生员:我知道,早就知道了,我爷爷以前就在上甘岭打过仗,他跟黄继光是一个连的。

鸵鸟:你爷爷也是卫生员啊?

卫生员:原来是,后来部队打散了,他就升官了,副连长。

鸵鸟:后来呢?

卫生员:后来呀,就穿蓝裤子了,离休以前,在空降兵军直医院当副院长。

第5集剧情:

为了苗连,小庄报名特种兵集训,以第十名的成绩进入。参加集训的队员登上一辆卡车开往集训基地,半路遭袭,众人被告知,前十个被抓到的就取消资格。高中队亲自开车准备抓小庄,第九人的时候,小庄被高中队抓住,灰狼故意假装自己肚子疼下车磨蹭时间,就这样小庄幸运的留在了集训队里。

喜娃、老炮、陈排、强子、耿继辉、海军陆战队史大凡、空降兵邓振华陆续被抓住了。探照灯下,被俘的侦察兵们双手抱头,戴着手铐坐在场地中间。十个最先被抓住的侦察兵们没戴手铐,站在场地外围,他们后面是一面五星红旗。高中队的伞兵突击车高速开来,小庄被扔下车。

高中队转身面对那边的倒霉蛋宣布,摘下钢盔,意味着他们已经被淘汰。剩下的人将要成为菜鸟,开始武装越野20公里。菜鸟们开始了疲惫不堪的训练,刚回到宿舍,刚进入梦乡,枪声爆响,十几颗催泪弹在地上旋转,喷出白烟。菜鸟们一阵咳嗽,从梦中惊醒。高中队面无表情看看表,宣布现在是午夜12 点,地狱周正式开始。

地狱周名不虚传,长达60个小时的连轴转,中间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且是在沼泽地里面。在这一周中,菜鸟们历经了各种非人的训练,其间不断有人被淘汰,放在五星红旗下的钢盔也越来越多。

㈨ 随着《长津湖》的热卖。大家认为《上甘岭》适合重拍吗

不是吃烂饭的话可以重拍,但《我的祖国》无法复制,而朝鲜战争中可歌可泣的素材实在太多
第一个担心的是,会被借题重拍成电视剧,这样投资风险小很多,而且电视剧和电影可以重名,但不同类型,可以躲过比较挨骂。比如要是重拍《大决战》电影,不来几个长镜头好意思拿得出手?而现在想拍一个这种长镜头,花费恐怕要比你整部电影的预算都还高。就怕吃“烂饭”啊,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炮弹如雨下,每一秒会有5发炮弹落下,尘土、弹片、血肉横飞,再现这种残酷的战斗场景花费也跟流水一样。就怕到最后导演战斗镜头没放几个,坑道里士兵跟小护士谈恋爱成为主题,那真是草(一种植物)蛋了。

凭心而论《上甘岭》,还有《英雄儿女》这几部当年的朝鲜战争经典电影,是应该重拍。五六十年前的拍摄手法跟现在有很大不同,观众认知喜好也有很大不同,对年轻一辈的吸引力有限。但前提必须是真正的拍好电影,不是一心想要赚钱吃烂饭。拍《上甘岭》时编剧和导演到朝鲜攀登过五圣山,演员跟上甘岭英雄连队一起生活,虽然现在做不到,但至少要进行足够的“体验生活”,而不是抹上发胶,点上雪茄,换上崭新的军装,抱起加特林机枪就上。

第二是,插曲《我的祖国》是无法逾越的巅峰,这歌曲蕴藏着伟大而又澎湃的能量。而在电影中,处上甘岭坑道战这种非常压抑环境下,突然唱出如此欢快的旋律,从而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也堪称经典。任何想要重现上甘岭战役的影视剧,都不应该忽视这首歌曲。

最后,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可歌可泣的战役,远不止这些,实在太多太多了。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反映的松骨峰阻击战,志愿军一个连阻击三个师,全连百余名战士最后战斗至仅剩七人。铁原阻击战,志愿军63军采用的“拔碎牙战术”,全军以班组为单位分成数百个战斗单位,分散到数百个小阵地上,每个小阵地的战士尽可能久的坚守阻击敌军,阵地被打碎后,剩余人员撤退到后方重组建立新的小阵地。这意味着全军基层所有官兵没有一个是懦夫,在孤立无援,面对兵力火力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进攻时候会坚持战斗到最后,只有当年的志愿军敢用这种战术,以血肉之躯硬生生的挡住李奇微的“坦克劈人”。

不适合。珠玉在前。 上甘岭已然是经典不可复制, 有人想重拍的话,无异于自取其辱, 我想没有人傻到这个地步。 直接把片子修复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上映即可。

松骨峰、三元里,那么多题材。别盯在上甘岭,因为要拍出那种精神,靠形式是不可能拍好的!

千万不要重拍,不然的话非得拍出个坑道里谈恋爱不可

适合重拍

老版上甘岭是个经典,但也希望看到重拍的上甘岭。改革开放40年,这种经典几乎没有,更别说配合电影的穿越时空永恒流传的歌曲了。一个电影只是成功的一半,一首歌曲是这个电影成功的另一半,甚至占2/3。

完全有必要,建议将几个经典战疫都拍一下,现在的无论拍摄技术手法特效早就是之前的那个水平了, 历史 和前作摆在哪呢再加上好的剧本二次创作和提炼,在尊重 历史 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用心专业的团队,再打造出一批新的经典完全可以!

其实好好拍一部《抗美援朝》电视剧势在必行!(20年前此剧已经拍成,结果美国911,没有播放!)

铁源阻击战可以拍

不合适重拍,适合拍更多关于上甘岭的战斗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上甘岭穿什么军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八佰电影儿童绘画 浏览:344
印度老头开车搞笑电影 浏览:146
哪个行刷卡看电影 浏览:745
猎狐行动电影女演员 浏览:238
电影兵临城下国语 浏览:695
电影少年插曲叫什么名字 浏览:919
外国看电影看不了下什么软件 浏览:708
电影悬疑破案类国产 浏览:903
啄木鸟电影的保镖女主是谁 浏览:791
刘德华白血病小女孩的电影 浏览:128
在线线恐怖电影 浏览:313
警察的故事电影国语免费观看 浏览:803
扫黑决战电影粤语 浏览:31
妖兽都市96分钟粤语电影天堂 浏览:153
好听香港电影音乐 浏览:781
近期好看的军旅电影 浏览:662
小王子英文电影台词资讯搜索 浏览:178
2003年好看的电影 浏览:4
怎么分步骤写电影文案 浏览:200
中国有小孩的电影 浏览: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