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张良是什么物
有很多个叫张良的,不知道说的是哪个,列两个你看是不是的。
1,张良
(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张庆铸。生于辽宁本溪。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卫士剧团演员。1949年随部队至北京,在卫戍师宣传队任演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战地宣传队任演员。1952年后任华北军区文工团话剧团、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员。1955年主演影片《董存瑞》,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56年在话剧《战斗里成长》中饰演角色,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获文化部优秀演员三等奖。195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2,张良
(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2-3]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如有疑问,可继续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② 张良的主要作品
1957年,主演《董存瑞》
195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参演《战上海》1960年,参演《林海雪原》、《三八线上》、《碧空雄师》
1978年,参演《斗鲨》
1979年,参演《挺进中原》
1980年,编导电影故事片《梅花巾》
1987年,执导《逃港者》、《破烂王》
1988年,编导《女人街》
1990年,编导《特区打工妹》,获广东省第4 届“鲁迅文艺奖”
1994年,编导《白粉妹》,获第4 届中国人口文化一等奖
③ 电影导演张良近况
1987年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王心刚决定息影,息影后,他从不参加公开活动,所以不仅观众见到王心刚不容易,其他老艺术家见到他也难。
王心刚这些年到哪去了呢?曾有报道说他去了美国,他告诉记者:当时去美国是因为我儿子在那,我和老伴去帮他照顾了一段孩子,早就回来了,儿子现在也回国了。这两年,我回老家去了,叶落归根,我回家乡大连(王心刚1932年元旦生于大连)定居了,现在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大连住,一半时间在北京,因为孩子们都在北京。每天在海边晒着,你看我都晒黑了。
他为什么坚持不公开亮相呢?王心刚说:当年息影是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都不适合继续做演员了,既然我的身份不是演员了,我不应该出来面对观众,而我也愿意做个普通的老头。
但也有些老艺术家不演戏了,还在做着与电影有关的幕后工作。王心刚说:“我这个人是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做,我一直都在做演员,再做其他工作,我怕自己做不好,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哎,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让大家到现在还记得我,但这么多年,我没再为大家做什么,惭愧呀!”
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艺术家,王心刚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都好多年没见到了。你看,于蓝大姐85岁了,秦怡大姐84岁了,我都73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她们转眼之间都成了耄耋老人了。那边那个老太太(指叶英)是我妻子的学姐,当年我去她们学校时见过她,那是1958年,快5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妻子23岁,我26岁,我们那时还没结婚,现在一转眼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好多人都不在了,有的人孩子都不在了。”记者知道王心刚说的孩子不在了,是指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于洋,因为他特意走过去跟于洋握手说:都听说了,你一定要保重!于洋刚说:没事,都过去了。轻描淡写的言语之间包含着人生的悲痛与无奈。
王心刚说:估计以后我们要见面到医院里见更容易。我今年5月到301医院去看胳膊,医生告诉我田华3月在那里住过院,我跟庞学勤聊天,我的一个孙子跟他孙子一样大,都是4岁,当年我们还是小伙,现在一转眼孙子都这么大了,不服老不行呀!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心刚说:“那时我们一个月40元钱工资,拍戏到半夜不吃饭,才有4角钱补助。但人活着光有钱是不够的,现在的演员收入虽然高了,却少了很多我们那时候的幸福。”王心刚回忆说:“那时候拍戏要体验生活,演渔民要跟渔民一起生活,演海军跟海军一起吃住。在剧组,大家也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修道具、搭布景,我们跟着一样抬木头、搭架子,全剧组同心协力就是为了把电影拍好,那时在物质上我们很贫瘠,但在精神上却很富足。”现在就是普通的老人王心刚现在过的是普通老人的生活。他说:“我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没当演员,不是我不让他们当,是他们自己没兴趣,他们都从事IT行业,现在他们每人又都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都回家时,我们家是个热闹的大家庭,现在保健、健身对我是最重要的,我每天游泳一千米,闲暇时间,就陪孙子,看书、听音乐。”
王心刚说:“过去我当演员时,工作很认真,事业在我心里最得要,不演戏了,老伴与家人最重要。”与王心刚感情深厚的妻子杨绍采原来也是部队的演员,在电影《突破乌江》中曾扮演红军卫生员。与王心刚结婚后,为全力支持丈夫,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文革”中,杨绍采因受刺激得了重病,王心刚为妻子四处寻医,最终使妻子逐渐恢复了健康。
对于现在平淡的生活,王心刚完全适应。虽然是少将军衔,享受副军级待遇,但王心刚一直把自己当普通人,他一直不愿做官,当年他服从上级调动不得不但任了八一厂的业务副厂长,被迫从集体宿舍搬进了高干楼,但他享受不惯特权,退休前专门配备的专车他很少用,除了开会,他就愿意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想知道更多王心刚的消息吗?欢迎来到网络王心刚吧 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CD%F5%D0%C4%B8%D5&rs2=0&myselectvalue=1&word=%CD%F5%D0%C4%B8%D5&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参考资料: http://wo.cnmdb.com/review/577
④ 王静珠的个人经历
王静珠夫妇 因主演电影《董存瑞》而名扬全国的著名影人张良与妻子王静珠昨天来到青宫电影城参加“情?爱不老”电影联欢会。这对相濡以沫50年的模范夫妻与影迷现场交流夫妻间的相处之道,老两口幽默的话语让全场笑声不断。活动结束后,张良和王静珠在影城售票大厅的“相思树”上留言,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建国初期,当时还是华北军区文工团青年演员的张良因主演电影《董存瑞》而红得发紫,崇拜他、追求他的漂亮姑娘数不胜数。这时,只有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姑娘来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表演上的不足,希望他戒骄戒躁———她便是清纯秀丽的苏州少女王静珠,当时她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动画车间工作。两人“不打不相识”,从此经常通信畅谈理想。
在反右风暴中,张良挨整,许多人对他避之不及,王静珠却在此时挺身而出,向他公开示爱。她宁可放弃许多人羡慕的北京职位,主动要求调到北大荒工作,为的就是离张良更近一点。张良昨天谈起这段往事时仍十分激动,他表示从那时起就认定了王静珠是自己相伴一生的伴侣。张良得到爱情滋润后,重振雄风,在军营喜剧片《哥俩好》中一人扮演双胞胎兄弟,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经过文革十年动乱,张良、王静珠夫妇落户珠江电影制片厂。张良转做导演,接连执导了《梅花巾》、《雅马哈鱼档》、《女人街》、《少年犯》等多部既获奖又卖座的电影,迎来人生的第三次辉煌。
72岁的张良已经退休了,可是他仍闲不住,最近出了一本回忆录《情爱不老》,以真切生动的文笔深情回忆了他与爱妻王静珠50年来情比金坚的悲欢离合。张良透露已有单位计划将本书拍成电影与观众见面。
⑤ 经典故事片《打击侵略者》的主要演员现在都怎么样了
国产经典故事片《打击侵略者》在年轻一代中应该很少人看过,我在小时候有幸在电影频道还是在碟片上看过,总之还算不错,该电影就是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共同严厉打击侵略者的某次战斗过程,然后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与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人想知道,当初的主演们现在都怎么样了,毕竟当年演得那么好,现在也没有个消息。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李炎在电影中饰演李国栋军长,早年李炎是解放军军队中的话剧演员,因此对于军队生活也比较熟悉,可以说他是扮演将军的专业户,在后面的《特混舰队在行动》《带轱辘的摇篮》都扮演了将军,1997年李炎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于纯棉在电影中饰演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崔凯,后面他也参演了很多影视剧,他在1991年去世。
黄焕光在电影中饰演小豆豆,他在2000年已去世。
以上就是当年的主演的基本情况。
⑥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在我心目中,除了大家熟悉的60年代电影22大明星外,还有同年代的冯喆、杨丽坤、袁霞、张良、张勇手、王润身、刘琼、李炎、刘尚娴、印质明、于纯绵、罗泰等,都是实力派和优秀演员,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 冯 喆 】1921-1969、天津市人、原籍广东佛山南海区,代表作《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记》、《桃花扇》等。
【 杨丽坤 】1942·4·2-2000·7·21、云南宁洱县磨黑镇人,代表作《五朵金花》、《阿诗玛》等。
【 袁 霞 】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黄县,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苦菜花》、《奇袭》等。
【 张 良 】1933年出生于辽宁本溪,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董存瑞》、《哥俩好》、《打击侵略者》、《战上海》等。
【 张勇手 】1934年11月10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市,代表作《地道战》、《奇袭》、《林海雪源》、《赤峰号》等。
【 王润身 】1924-2007、河北雄县人,代表作《林海雪源》、《战上海》、《野火春风斗古城》、《不该发生的事情》等
【 刘 琼 】1912-2002·4·28、湖南湘阳人,代表作《国魂》、《女篮五号》、《海魂》、《阿诗玛》等。
【 李 炎 】1927-1997、河北保定蠡县人,代表作《东进序曲》、《夺印》、《打击侵略者》等。
【 刘尚娴 】1941年12月出生于上海,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代表作《英雄儿女》等。
【 印质明 】1928-2008·10·8、河北香河人,代表作《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等。
【 于纯绵 】1928-1991、山东文登人,代表作《东进序曲》、《金铃传》、《突破乌江》、《雷锋》、《打击侵略者》等。
【 罗 泰 】1924-2005、原名陈衷、福建厦门人,代表作《铁道卫士》、《英雄司机》、《赵一曼》等。
另人难忘的有上海著名影星冯喆、刘琼、向梅!八一厂张勇手、刘尚娴、李炎、于纯绵、曲云!长影厂的浦克、印质明等!
还记得象,李仁堂,张连文,、李默然,方化,等等,他们在银屏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可深入人心,无愧老表演艺术家!
当然有啦,并且不输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她们是,第一,刘三姐黄婉秋,第二,杨丽坤,第三,陈学洁,第四马金凤,第五,常香玉,第六,新凤霞,第七,严凤英,第八,魏云,她们的演技,炉火纯青,形象清新靓丽,人品高尚。诚影坛之巨匠,梨园之冰梅也。
冯喆,由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未入二十二大明星,超越二十二大明星。
⑦ 电影演员张良的年龄
张良,国家一级导演。原名张庆铸。1933年出生于辽宁本溪。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卫士剧团演员。1949年随部队至北京,在卫戍师宣传队任演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战地宣传队任演员。1952年后任华北军区文工团话剧团、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员。[2]
⑧ 老电影:哥俩好,里面的陈大虎和陈二虎是同一个演员演的吗
都是著名演员张良饰演的
张良还回忆过一人演两角的创作经历
一个演员的最大愉快,就是能遇上个好剧本,假如再有一位好导演、好的创作集体,那么他的愉快就更大,创造的欲望就更强,他的所有的愿望都会得到导演和全体合作者们的支持和帮助、并使它逐步的实现。在这次的《哥俩好》演出中,我可以说集中了这几个方面的愉快。白文、所云平同志为我们写出了这样一部好戏。还记得第一次读剧本的情景,我久久的坐在那里,如痴如呆的傻笑着,深深的被剧本情节吸引住了。陈大虎、陈二虎、雷班长、洪军长,还有那几个各有特色的战士,都活生生的站在我的眼前,尤其大虎二虎这哥俩的形象,更深深地吸引了我,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
想法和实际总是有距离的,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重大的新课题:我得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一样的军装,一样的脸,如何分辨得出?我接到剧本后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区分开这两个人,进而想到如何从性格上使他们更不同、更可爱。
从剧本上看,哥俩都是新社会培养起来的一对新人,是人民公社里的好青年。他们有着同一的美好理想:当一个真正的兵,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共同的好品质:忠诚勇敢、热情向上。他们初到部队上来,都还算不得一个好兵,但是他们有着不可动摇的志向。在这些方面,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好品质,但是又有各人性格上的绝对不同。大虎待人处事忠厚诚恳、腼腆拘谨;二虎则热情豪放、无拘无束。作为演员,不仅应看到他们共同的好品质,更应着力刻划他们的不同性格。我就是本着这些想法,开始了我对这两个人物的探索。
首先,我想了解这哥俩在对待同一事物时的个人想法和态度。比如在帮助群众干活这一点上,大虎是觉得:帮群众干活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自己当了兵,就应该学习老同志们的精神,发扬这些传统。所以他在干活时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毫无个人打算。而二虎则是为了完成个人的立功计划。这哥俩都有着进取心和荣誉心,大虎更多的想到了集体,二虎更多的想到了个人。为此他们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据他们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再本着他们的性格,去找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外形特征,更明显的区别开这两个人,是我在创造人物时走的第二步。我想在他们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比较鲜明的印象。除了在人物的整个精神状态上,我极力掌握住大虎的老诚腼腆、二虎的机灵豪爽外,还选择了两个人在敬礼时动作上的不同,以帮助观众去识别人物。这两种敬礼,一则是从他们的性格出发,再则是吸收了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生活里我见到许多新战士,他们在敬礼时,有的就像二虎那样叉开两个指头,挺胸扬头显出他们性格上的豪爽。有的又像大虎那样,手慢慢地贴着身子拉上来,头歪过一点去就他的手,显出他们那么沉稳腼腆。这两种敬礼都算不得标准,但是放在这一对刚刚入伍的新战士身上,又是这样一对性格不同的哥俩身上,我想这种夸大还是可以的。此外,在着装上也想给人物作些区别。同样的军装,由于大虎的懂事爱清洁,军装总是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由于二虎的顽皮、淘气,经常东跑西跳掏鸟窝,所以帽子总是有些歪,衣服也任它长短不齐。当然这只是在敬礼和着装上给人物一点区别,而真正重要的,还是应该注意如何在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因为剧本中对二虎有着较多的描写,我也就想着重谈谈自己在表演二虎这样几场戏时的性格掌握。
第一幕,连长授枪,二虎不要。这不要的态度也可以表现得很温和,用商量的态度。但是我想二虎此时的心情是平静不下来的。由于前面几段戏的发展,二虎已经认准了:“我当了兵,发的枪肯定比民兵的好,而且一定会把那支冲锋枪发给我,这我事先已经和班长说好了。”所以他满怀信心,等着发好枪。万没有想到连长发的却是那支自己拉了半天没拉开的步枪呢!因此,在表现二虎此时的心情时,我是先由兴奋期望、突转惊愕,继而委屈不满,噘着嘴迟疑着,极不情愿的接过枪,转回身越想越窝火,越看越憋气,再也忍不住便冲口喊出:“我不要这支!”这之后,对着连长和指导员的两种不同的开导方法,我表现二虎一面去商量,企求换支好枪,一面又板起脖子硬要。之所以这样,就想能表现出二虎复杂的心情,和他那憨直、倔强、又充满稚气的个性,使他能在这第一场里就给人留下个可爱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