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儿童影视的意义和作用
儿童影视的意义和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开展少年儿童影视教育,是激励少年儿童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帮助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有力措施。
是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少年儿童认知的积极举措。
适合儿童看的5部影视作品:
1、《精灵鼠小弟》
这部电影讲述了家和归属的意义。整部电影诙谐幽默而又温馨感人,脑洞非常大。
孩子们能通过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思考家人的意义。现在无数家庭养了宠物,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更能增加孩子的爱心和珍惜之情。
2、《夏洛特的网》
这部电影借助身边的萌萌哒的动物们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勇敢说不的人。
3、《ET外星人》
这部电影能让孩子们学会懂得大爱,无私心的爱能跨越种族甚至星球,同时,能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欲望。
4、《天生一对》
这部电影始终充满阳光的基调,温馨的剧情和欢声笑语,让孩子们在快乐看剧中就能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进而更加珍惜身边之人。
5、《狐狸与我》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让孩子学会爱不是占有,爱更多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给他自由,让对方自己选择合适的方式生活。
爱,是种深沉的联系,但却不是束缚。也许,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孩子能更加理解爱的真谛。
❷ 六一到了,可国产儿童电影都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❸ 六一到了,好看的国产儿童电影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❹ 适合八岁儿童励志电影
《音乐之声》《精灵鼠小弟》《玩具总动员》《查里与巧克力工厂》
❺ 六部儿童励志电影
六部儿童励志电影推荐
1、儿童励志电影《魔法保姆》
在一个黑暗的、非常适合讲童话的夜里,汤普森饰演的面色丑陋却具有强大魔力的妇人敲开了鳏居的布朗先生的家门,她企图进入这个家庭驯化布朗先生那7个顽劣的孩子。孩子们在老大西蒙的带领下,已经成功的赶走了先前的17个保姆。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赶走这个也不在话下。但当保姆麦克菲掌握了大局后,他们不得不开始注意自己的恶劣的行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起作用了……
2、儿童励志电影《魔法灰姑娘》
影片根据影片根据1998年纽伯利(Newberry)儿童文学奖《魔法灰姑娘》(Ella Enchanted)改编,讲述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童话。小说以魔法为娱乐元素,集合了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的精华大成,重新演绎出一个另类搞笑的浪漫喜剧。女主角“艾拉”,外表长得甜美乖巧,骨子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叛逆又勇敢,不是等待被拯救的公主,相反地,当王子身陷危难时,她还运用智慧救出自己的王子。影片的精彩多数来自于奇幻与童真并重的原著主题,而影片那明显的不足也就是因为其过于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致使其迷失了本应更为珍惜的人物性格塑造与丰满剧情的把握。
3、儿童励志电影《12月男孩》
根据迈克尔·农南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偏僻的海滩胜地来了四个孤儿,这四个孤儿不光是来度假的,在这里他们要想办法吸引那些没有子嗣又有意收养小孩的家庭注意,找到新家。他们有心在他们之中领养一个……于是,四个男孩--迈普斯、斯帕克、米斯蒂和斯皮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都想让自己成为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而一直以来被各种家庭拒绝所积累起来的所有痛苦,也终于在那一刻全部爆发,他们之间的.友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再加上最年长的迈普斯爱上了一个来自于海滨城市的女孩露西,所有的矛盾都被推到了浪尖上……好在牢固的友谊最终还是打破了所有的冲突和敌对,四个男孩分别知道了友谊、家庭和爱背后的真正意义,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儿童励志电影《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马克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真挚动人的温暖叙事,娓娓道出这则充满梦想与勇气的感人故事。
5、儿童励志电影《欢乐糖果屋》
电影《欢乐糖果屋》讲述男孩查理出身于贫苦家庭,不但吃不到甜美的糖果,还要和母亲一起供养整个家庭。当地最著名的糖果商威利·旺克公布了一条喜讯,他将选取5名幸运儿参观自己的糖果厂,其中的一人将被授予终生享用旺克巧克力的特权。深刻到位的表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充满教育意义却有不失情趣,《欢乐糖果屋》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已,它是一部启蒙人生的教科书。
6、儿童励志电影《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儿童经典读物《奇妙的奥兹男巫》,它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励志电影。
;❻ 如何申请儿童电影的扶持基金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简称"中国儿基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慈善基金会,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致力于辅助国家推进少年儿童的教育、福利事业。20多年来,中国儿基会恪守为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宗旨,汇聚社会爱心,为我国儿童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儿基会资助幼儿园、儿童福利院、少年宫、SOS儿童村、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等儿童生活、学习和活动场所,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9年,中国儿基会推出了旨在救助我国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项目"春蕾计划"。
1996年,为推动"春蕾计划"的深入实施,使那些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的春蕾女童回乡后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中国儿基会特别设立了"春蕾女童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截止到目前,"春蕾计划"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共募集资金6亿多元,救助贫困失学女童达170余万人次。"春蕾计划"已经发展成为多视角、多方位促进女童全面发展的儿童公益项目。
2000年,为呼吁全社会给孩子们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儿基会推出了又一个大型公益项目--"中国儿童安全健康成长计划",简称"安康计划"。"安康计划"推出后,通过在全国各地捐建"安康教室"、"安康图书站"、"安康宣传栏"、"社区儿童德育中心"、救助"贫困弱视儿童"等项目,帮助孩子们安全健康地成长。
为了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深入实施"春蕾计划"和"安康计划"两个品牌项目:
2002年,中国儿基会创造性地策划并推出了新的大型公益活动--"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搭建公益平台。在"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活动中,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公益明星单位"、"中国儿童慈善家"等荣誉称号,并将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中国儿童慈善功德碑"上,实现了捐赠者和公益组织、公益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为进一步创新劝募模式,中国儿基会坚持"零钱慈善"理念,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上万台募捐箱。2003年、2006年,紧紧抓住我国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机,先后与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在我国率先推出了"8858"、"9592"手机公益短信募捐项目。随后又开通了"12361"固定电话募捐特服号码,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奉献爱心提供了全新便捷的捐赠平台。
2009年4月,中国儿基会推出了"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创新式地将慈善与保险相结合,以慈善的方式、通过公益化的保险手段为3到15岁少年儿童健康的机制性保障提供补充。"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借助公益性的保险手段,变事后的被动救助,为事前的主动保障;变临时的应急救助,为长期可持续的系统性保障;变通常情况下的大额资助,为包括普通公众可广泛参与的小额资助。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覆盖受捐人群,帮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风险来临的时候,获得及时的经济支持。
20多年来,中国儿基会恪守为我国儿童教育福利事业竭诚服务的宗旨,用诚信凝聚了社会爱心,用执著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儿童公益事业的动人乐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和赞誉,先后被中央机关和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抗击'非典'先进全国性社会团体"、"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中国扶贫奖'劝募模式创新奖'"、"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是一项恩泽后代、造福民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衷心希望与国内外一切热心于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友好联系,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为了孩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奉献出我们的一片爱心。
❼ 10部儿童必看电影
10部儿童电影推荐有:《何以为家》《海蒂和爷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头脑特工队》《菊次郎的夏天》《岸上的波妞》《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小鞋子》《爱丽丝梦游仙境》《宝莲灯》。
这些都是在豆瓣电影评分高分榜里的电影,都是讲的小孩正能量故事,很适合家庭带小朋友观看。例如《何以为家》上映时间为2019年4月29日,影片时长达110分钟,获得十多项奖项。
这部电影讲述: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❽ 儿童片为何钟爱苦难叙事
暑期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但这份热闹却不属于国产儿童片(非动画电影)。这类影片在电影院的排片表上表现惨淡,这在业内并非新鲜事。长久以来,儿童电影、戏曲电影、农村题材电影一道被归为弱势题材,在巨大的电影市场中处于陪衬地位。难道孩子们不爱看电影吗?当然不是。如果国产儿童片占领不了市场,国外的儿童片就会乘虚而入。笔者小学二年级的侄子对好莱坞动画电影如数家珍,对国产儿童片却兴趣寡然。问他为什么,答曰不真实,“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不只他不爱看国产儿童片,他的同学好多也是好莱坞、日本动画的粉丝,对国产儿童片提不起兴趣。所谓,礼失求诸野。拍摄儿童片的大人,或许该听听作为观众主体的孩子们的意见。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下中国儿童片创作者存在的认识误区相关,也和影视圈普遍的结构矛盾不无联系。在商业片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儿童片所占的市场空间相当狭小。所以,相对于获得票房之类的经济效益,很多儿童片更多是奔着获奖和口碑去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电影奖项的评委和评论家当成了目标观众,而不是少年儿童。他们普遍认为,苦难叙事更显得深刻有内涵,更容易获得评委和评论家的注意和青睐。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多方努力。既需要政府和业界对儿童片创作多加关注和扶持,为儿童片的制作放映辟出一片市场天空,也需要儿童片创作者自身扭转思路,别局限在苦难叙事的窄巷里辗转腾挪,摒弃功利心态,回归创作初衷,让儿童片回到为其主体观众——少年儿童服务这个“正道”上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❾ 晨晨日记电影观后感
影片存在两条叙事线,一条是十九岁的少女晨晨返回老家的寻亲之路,一条是幼年晨晨与爷爷的生活回忆。两条平行线处理地非常好,既相互映照又达到了情感上的呼应。当回忆中儿时的误会解开,当下的残酷现实也随之浮出水面……线索和情绪层层递进,在结尾处到达高潮。
剧本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从优秀的悬念营造可见一斑,本片的人物关系复杂,年代跨度久远,加上又是多线并行,若是普通的叙事,想要全面又不紊乱,势必洋洋大观,落入俗套。然而王路导演偏不落窠臼,从一开始就埋下悬念,随着少女晨晨的寻访,更多的时空线和悬念被引入。
其中借助知情人,旧物,书信,回忆等等塑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情节丝丝入扣,有条不紊。即便是不具备电影专业鉴赏能力的普通观众,也能轻松领略到导演的伏笔,当然导演还是比观众高明,留了一手在结尾,给人意料不到的“打击”。于是观众一路暗自揣测,等看到结尾悬念落地时,都不免唏嘘不已,并为之一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