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告白
最近重温了凑佳苗的成名作《告白》,每次读完都能有新的收获。这个只有短短六章的小说讲述的是女教师森口悠子因为不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而对杀死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采取独特的复仇方式报复的故事。虽然篇章简短,却涉及到了教育,伦理,法律与人性等方面,引人深思。
第一章“神职者”是以森口老师的视角来描述的,通篇自白的方式可轻易走进她的内心,随着讲述的深入,故事逐渐明晰。森口四岁的孩子爱美被班内的两名学生杀害,而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对两位学生施以报复,称自己把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两位的牛奶中。之后的五章都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展开来写的。第二章“殉教者”是班长美月的自白,描述了此事件发生后班级内的变化。第三章“慈爱者”是凶手之一的直树的姐姐的自白。第四章“求道者”是以直树的角度,描写了胆怯绝望的直树在家中由闭塞到接近疯狂的变化。第五章“信奉者"是站在另一位天才凶手修哉的视角,揭示了他心理的扭曲。最后一章又回到森口悠子的自白,揭开了她真正的报复计划。
《告白》将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单纯的叙述出来,或许会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但它给每个冲突、每个动机予以合理的环境和理由,这让它变得与社会、每个人切实相关。或许现实中你还没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发生也是必然。把里面的每个人都单独拎出来或许会觉得极端到不合理,但是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却又是自然而符合逻辑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痛苦、喜悦、愤怒,每个人都要独自一人面对真实的并非人前的那个自己,冷暖自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扮演好两个自己。最终,整个社会都在和表面的那个人维系着密切的关系,却和真正的那个人愈加背离。
《告白》采用个人独白式的叙事手法,把一个事情描画成了多面体,代入感很强,这不是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它很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和事实有关的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叙事惨烈而不留情面。同一件事,牵涉其中的人或旁观者分别以各自的视角来表达看法,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黑泽明的《罗生门》。那种用多视角的结构方式表达出人性弱点或丑恶的一面,充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信任性和不可知性。每个人都怀着利己的目的,提供着美化自己、使得所述真相不尽相同的证词。和《罗生门》不同的是,《告白》的每个部分没有任何刻意修饰的成分,每个人的内心告白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许会对别人或事件产生片面或不完整的解读,但都是从他们的视野中得到的真实印象。因为真实,所以我往往能从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某句自白中读出自己的内心。
我很喜欢美月,穿着那件有铁链装饰的黑色裙子的女孩,她走过去跟那个男孩见面的画面,很动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这个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聪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于站在众人反对的那一边,却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自己。他们恋爱的明媚桥段,一下子化为泡影,这从另一个层面,深入解读了男孩变态的心理。
还有直树,那个成绩比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杀了自己的母亲。
班级学生被教师暗中挑拨利用,群起欺负那两个男孩,沉抑的校园氛围,暗含着人性的黑暗和疯狂。善良被换上了另外的服装躲在角落里细细低语,复仇和变态的狂妄在乌云里慢慢压近教学楼的天台。
而这些,只因为那个教师的不幸经历和男孩的缺失母爱的病态心理。
在人们的常识里,孩子是懵懂而纯洁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全部是免检产品。然而,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认为孩子比成人更纯洁的说法,有些一厢情愿。
如果读过乙一的小说,你会发现,人的欲望并不是随着成长逐渐增加,而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且由于小孩子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并不存在满足上的延宕,因而他们恶得更纯粹,也更彻底。诗人北岛曾说:“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风暴,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成年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年轻的一代并未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因而他们是幸福的,也是无知的。理所当然他们并不具备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贾樟柯曾言,这种对待“苦难”强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种“苦难”霸权。
在本书中,暴力的滥用者以及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年轻的中学生。
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涉世未深。但是,他们对于人性深渊的罪恶意识却比成年人有着更为深刻和敏锐的洞悉。年长的人们肯定会质疑,他们认为苦难的岁月只会在自己的身上烙下印记,而年轻一代享有的则是由自己开创出来的美好明天。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发现,纵使你吃尽苦头,终于迎来人人拍手称好的时代,最后仍会无可奈何地明白这个所谓的“美好”不过只是一个通向地狱的路标。
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热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们,需要正确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长。为了得到好的东西产生的变态不正当的行为;为了报复自己遗失或被抢走了心爱的事物,而变得冷漠无情。而这些,根本性还是因为:爱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在《告白》中,女教师对少年犯A说:“如果你生性邪恶,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大多数孩子的立场观点,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这部电影是无比冷酷的,那位老师的形象与普遍的教师形象出现了巨大背离,女教师是幕后的指纵者。她意识到惩罚恶人,必须首先不把他当作孩子,要必要用极端的方式使之觉醒,或者付出代价。
“身为人母我恨不得把A和B都杀了,但我也为人师表。告诉警方真相,让凶手得到应有的处罚虽然是成人的义务,但教师也有义务保护学生。”难以想象森口是怎样悲痛又冷静的说出这句话。联系现行过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确,法律天生难保公平,所谓民主自由的社会和教育是否造成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畸变?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抽丝剥茧后的犯罪动机竟如此简单,这在造成强大冲击力之余,也促使我们产生更多思考。在这部电影里,谁都没有得到救赎。无边界的极端自我下,人们做着冷酷伤害他人的事情,却又不以为然。时时刻刻都践行着平庸而无知的罪恶。
就像《告白》中围绕着森口悠子的缜密计划所进行的报复之路上被剖析的每个人物的内心,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立体的,既担负着道义,良知与责任,又都有着阴暗的一面。在直树坦言看到爱美睁眼才把她扔进游泳池带来的震惊之余,修哉埋下的炸弹就像是高涨的青少年犯罪势头,带着犯罪心理及动机的不确定性在故事的结尾轰然爆裂。在直树和修哉先后杀害了自己最亲爱的人之后,痛失爱女的森口悠子用自己的完美复仇计划向学生们诠释了:最好的报复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将心比心。
在日本推理小说最纯粹的流派——本格派已经无法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支撑推理小说的发展之时,各种变革应运而生,包括对本格推理产生严重动摇的东野圭吾,写着温暖又不失推理风格的伊坂幸太郎,以及文笔细腻清冷的凑佳苗在内,都在传统本格精神下试图寻求突破。然而不管变革方向如何,都有一种东西会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曾经的正统作家所忽略,至少说不那么看重的,隐秘、幽微而又扭曲的人性。
看日本电影和小说,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压抑之中。那种被放大后的人性的丑恶让人不寒而栗。是日本如此还是人性如此?有种说法,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使大多数日本人与生俱来产生一种危机感。平静浮于表面,疯狂压抑深处,危机贯穿血液。你怎能忽视了它?
因此会不自觉陷入一种迷惘的反思状态。思考它的理性与疯狂,对待人性软弱面的严肃,对人性丑恶面夸张的渲染,对人性残忍面无原则的包容。似乎将人性所有复杂之处一并摊开,却又不负责对你感官的冲击你是否能够承受。但是,艺术源自生活,若把艺术当做生活,又不免有些愚蠢。
凡事不必庸人自扰,世界不完美,人性很自私,但还没有那么糟糕。
一点同名电影观后感:
导演非常成功的以各种电影技法成功的最大程度地影像化了凑佳苗的原著小说,给观众以莫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深远的心理冲击力,显示出非常了不起的导演功力与熟练技法。中岛哲是个很会用镜头说话的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点,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利用反光镜拍摄的模拟回忆的影像,暗示心灵与环境的扭曲,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影像美学。此外还有37名平均13岁的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告白》算不得是一部具有极高摄影艺术的电影。对于一个观众来说,由于大多数只有一次观赏某部电影的机会,所以,将技巧和艺术高度结合的摄影艺术,往往不太可能被观众所首先感知到。电影的故事,人物,最后是情怀,这些基本信息被观众所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电影院,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所谓的“摄影”好,对于大多数来说,只不过是“漂亮”而已。稍微专业一点叫形成了相对深刻的映像记忆,仅此而已。
《告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慢速剪辑,唯美音乐,画面构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滴血都轻柔、安详。在看的时候,仅仅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就能够完全吸引住你,一切的想法在精彩的故事结束之后,才会浮上心头。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2. 一部日本电影,预告最后的镜头是女学生给老师一本书,书里的借书卡上写着女老师的同学对女老师告白的话。
是岩井俊二的《情书》吧,“一张在借书卡背面的画像岩井俊二的处女作,影片讲述了一个干净的故事。少年的男藤井树喜欢与自己同名的女藤井树,可是却深深埋在心底。男孩儿表达喜欢的方式很特别,他会骑着单车将纸袋倒扣在女孩儿头上,会去为了女孩打架,会在借书卡的背面给女孩儿画像,直到多年之后的一天,在比自己小好多届的学妹的手中看到那张借书卡,才知道原来当初的那个青涩内向的少年,是喜欢自己的。”
3.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剧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剧情深意在于人之私欲究竟有多可怕,谁也说不清楚,越是内心软弱的人越是会欺负弱小以欺骗自己的人格。
在电影《告白》中,镜头的移转似乎不曾停歇,也不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偶出现在某些冲击性的关键时刻的面部特写尽头,似乎就象征着复仇的杀人预告。在故事的行进中,整部电影似乎紧紧扣着报复和背弃这两个暧昧的主题。
中岛并不预设立场去判断孰是孰非,而是有意去除原著中较为带有西方宗教意味的段落标题,让故事一段段地连结着所有人物的自白以及对于他人的报复,反覆地让被害者成为加害者又成为被害者,就这么绕了一圈再回到原点。
4. 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究竟是想传达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看完《情书》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感概万千,原来这部电影讲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告别。
《情书》这个名字起的实在是巧妙,博子和藤井树之间往来的书信是情书,因为承载的是爱的追寻,满满都是浪漫的回忆。图书馆里的书签是情书,这种隐蔽的告白一旦被挖掘出来,便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爱意,或许这样的情书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是没有关系,爱在心里已经足够。总之只要你有心,细节处皆是情书。
五、关于美景
电影大部分镜头是在雪地里拍摄的,雪意味着寒冷,意味着掩埋,不管是女藤井树,还是博子,内心都如同被雪掩埋一样,无法走出那种悲伤,最终选择逃避。在回忆的时光里,总是阳光明媚,那是多好的一段岁月,闭上眼如同昨日一般,清纯青涩的年代,总是让人留念。在电影的结尾处,雪慢慢的在融化,意味着她们正在走出那种失去的痛苦。
六、关于结尾这是我看到的最棒的一个结尾了。迟到了十年的表白,仍然让她心动不已,她想藏起那根书签,却发现自己浑身上下没有一个衣兜。将书签放回书里,她抱着那本叫做《追忆似水年华》的书,放在胸前,生怕谁夺走一般。脸上的那种表情,和当前他将袋子套到她头上之后,她看着他背影的表情一样。不要说爱情是怎么开始的,因为在意识到之前,已经如同春草一般,发芽很久了。
七、关于音乐真是悦耳动听!
5. 松隆子主演的电影告白适合中学生看吗
虽然是讲述的中学生的故事,但是不推荐给中国的中学生看,毕竟我们的教育一向倾向于表现人性积极的一面,这部电影的确拍的非常的棒,但是需要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人才能透过影片中阴暗的表象发觉他真正要表达的内涵,只能说,我们的中学生这方面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搞不好只对影片中欺负同学的招数更感兴趣,还是等他们大一点再看比较好
6. 有哪些日本的青春校园爱情故事的电影
《
恋空
》
《属于你我的初恋》
《
天使之恋
》
《
只是爱着你
》
《
情书
》(这个比较老了)
《
我的机器人女友
》(不是校园)
《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
《
花与爱丽丝
》
《
初雪之恋
》
《
恋爱情结
》
《
花样男子最终章
》
记得采纳啊
7. 日本电影《告白》的详细剧情和结局
剧情:在一所普通的高中,在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同学目瞪口呆。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
森口随即辞去了工作。犯人A和往常一样来学校,犯人B却不再上学了。
结局:松老师的仇报了,两个母亲死了,一个凶手疯了,一个凶手不疯,也要痛苦一辈子。
(7)一个中学生的告白书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松隆子饰演森口悠子,S中学1年B组的班导,与知名热血教师樱宫正义交往并且怀孕,在婚前因为樱宫正义验出染上艾滋病,两人商议后决定取消婚礼,由自己一手抚养女儿长大,她十分疼爱去世的女儿爱美。爱美被谋杀后,森口一手计划计划了复仇并成功。
2、冈田将生饰演寺田良辉,樱宫正义的崇拜者,代替森口的位置当班导,同学们叫他“维特”,对森口对渡边及下村的复仇毫无认知,在蒙在鼓里的情况下被森口收买及误导,在下村杀死自己的母亲后被北原追责,因而离开了学校。
8. 谁给个《告白》这部电影的详细介绍跟看完的感受。
片名:告白 又名: Confessions 导演: 中岛哲也 类型:剧情 / 惊悚制片 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片长: 106 分钟 上映日期:2010-06-05(日本) 编剧: 中岛哲也 / 凑佳苗 主演: 松隆子 / 冈田将生 / 西井幸人/木村佳乃 / 芦田爱菜 / 藤原薰 / 井之肋海 / 三吉彩花 / 野本萤 / 清水尚弥 / 高桥努 / 山口马木也 在学期结业日,女教师森口悠子在教室向学生们宣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她将辞任教师一职,而数月前在学校泳池溺毙的4岁女儿爱美的死并不是意外而是班上学生的蓄意谋杀,犯人就在37名学生之中。 森口不点名指出两名凶手:少年A和少年B,她不打算采取任何法律行动,因她知道未满14岁的凶手会被少年法保护而开释。她希望教会凶手知道生命的可贵,于是将带有爱滋病毒的血液注入牛奶给两名疑犯饮用… 然而事实却不仅是表面看到的这样简单... 电影改编自新人作家凑佳苗的同名推理小说,讲述一个阴冷的复仇故事。 《告白》算是恐怖片,不是那种靠妖魔鬼怪、断肢残骸来刺激神经,而是看了之后让你感觉周身发冷,看见再熟悉的人也忽然觉得陌生。影片开始时,慢镜头里的教室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学生完全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老师(松隆子)开始讲女儿死亡的真相时,看客的冷漠与兴奋交相出现。同时在学校天台上,有人被围殴,那些年轻稚嫩的脸上有嗜血的激动,让你觉得出现学生杀害老师孩子的事绝不是意外。 主要人物里有三个学生和三位母亲,有些人习惯把孩子犯罪归结到家长身上,但是松隆子却说,把孩子缺少伦理道德观念完全怪在家长身上,只是借口,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内心的邪恶与年龄无关。所以,松隆子对凶手,也就是她班里的学生的复仇,是直接触动罪犯内心最深的痛处,而不是单纯杀死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生命的意义。 影片的批判意义不仅限于杀人案件,而是集中在人性本身。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提倡“善”,是因为这种“善”有利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片中修哉和植树的罪不可赦在于他们轻视了生命。影片里的三个孩子都是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行为导致和集体意志相悖的结果,从而导致集体的报复。这个诡异的班级,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那种只要出名而不计代价的想法,网络、电视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即使是后来出现的班主任,那个阳光大男孩,他的家访也被揭穿并非只是为了学生好,所谓的帮助也有利己的成分,这大概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吧。 《告白》出自日本视觉系导演中岛哲也之手,全片基调阴暗,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意境。再回头看他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感觉他驾驭沉重主题并以商业化手法拍片的能力,真的是很出色。 日本人的偏狭,脱离现实的幻想。阴冷而凶残,毫无人性的温暖。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影片的风格也是有如动漫。 压抑,绝对的压抑,直到最后也不给一点阳光。形式上来说,将小说的独特自述形式映画化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些疑惑,一个不情,一种看似简单的动机——失爱少年的走偏,一定要用这样高的成本作为代价吗?不情,不情。 真是残酷,复仇的过程真是环环相扣。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疯狂起来真是无法想象。家庭原因造成的孩子的心理扭曲让人胆寒,这应该是造就如本校园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吧。 电影结局颠覆了传统戏路!仗着年纪小&不幸童年的脑残神经病不会改变的,连带教育出残忍脑残的家长跟社会一样有罪。对于我这种腻歪假大空搞原谅救赎的观众,这片子赞啊! 用如此干净的画面,如此清纯的面孔,如此青春激昂的音乐,拍摄如此真实残忍的故事,真是精彩! 将青少年犯罪问题放大到极端的后摇和民谣音乐电影。很喜欢里面的阴霾天和冷色调。中岛哲也和松隆子都尝试了个人风格的反面,想想《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下妻物语》和《四月物语》,总算突破吧。
9. 日本电影告白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告白》讲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复仇的故事。
自从被森口老师的宣告吓住后,犯人B一直窝在房间里,不仅不出门,甚至不理发、不洗澡。溺爱儿子的母亲看到他变成这样非常伤心。她对老师很不满,坚信在班主任女儿死亡事件中,儿子毫无责任,他只是被坏朋友骗了,帮了点忙而已。
谁也没料到,寺田的家访竟引发出意外的事态。
10. 电影中有哪些打动人心的表白/情书
《河东狮吼》——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 都要做到,对我讲得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 负我,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了,你就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了, 你就要哄我开心,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梦里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面 只有我,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