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润发为什么在好莱坞发展得不顺没有什么经典的作品
90年代末,不少香港电影人都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比如成龙、李连杰、徐克、吴宇森等,也包括周润发,使得那段时间香港出现了“巨星缺口”,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票房冠军的得主。当然,话说回来,要是没有实力的话,也不可能会向国际影坛发力。
周润发在1995年拍完《和平饭店》之后,就去了好莱坞。他和妻子到好莱坞的第一年,先是攻克语言关,刻苦学了一年英语,然后便是耐心等待机会。所以1996年和1997年,周润发很罕见地连续两年都没有作品问世。终于1998年他主演的《血仍未冷》问世了,他在片中饰演一位冷血杀手。
不过这次开局并不顺利,票房不好,口碑也很差。本身这个剧本就编的很俗套,周润发也很难有发挥空间。或许是因为他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等电影在国外比较出名,所以周润发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就应该是杀手那一类的角色,所以找他的剧本也都是这一类型的。可是周润发也想要挑战新的角色,于是宁缺毋滥,拍戏的频率逐渐降了下来。
其实不止是周润发,像李连杰这样的功夫巨星,也很难在好莱坞闯出一片天,因为西方人对东方人有一种固定印象,认为他们就是演反派的,这种偏见通常很难改变,成龙或许能依靠个人鲜明的风格打出招牌,可是像周润发这样不靠拳脚的演员就不太吃香了。
周润发在好莱坞前后大概待了七八年,只有《安娜与国王》算是口碑不错的作品,而那段时间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还是演了中国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也大放异彩。这时发哥才渐渐明白,其实他真正的市场应该在中国。所以2003年他演完《防弹武僧》之后,就回到了国内发展。2006年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宣告了发哥的归来。
相较于在香港影坛的登峰造极,周润发的好莱坞征途是平淡了许多。这其中的原由,大致可以从几方面说起。
一是发哥自身的特色在好莱坞并不鲜明。作为华人偶像,90年代周润发赖以成名的警匪枪战、黑道枭雄以及深情文艺等标志性作品,因为文化和区域的差异,其实在好莱坞并不具备大放异彩的市场和空间。资深的如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正当其时的汉克斯、克鲁斯、凯奇,深情款款的休.格兰特等等,几乎在周润发擅长的每一个方面,好莱坞都有类型化的人才储备和受众偏好。因而,周润发并不能像成龙、李连杰、甚至包括甄子丹这些有特殊才艺的演员,用好莱坞无法复制的经验和技巧,用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去引发一种流行与热潮。
二是团队的合作经验和默契程度。周润发在华人电影圈的大红大紫,既与他本人的才华天赋和勤力拼搏有关,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造就发哥这朵红花的,还有一大批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优秀的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许鞍华、杜琪峰等,惺惺相惜的对手如狄龙、张国荣、李修贤、万梓良、张艾嘉等,正是一个个优秀团队的精彩合作,才让周润发成为最高光耀眼的那一颗明星。而在好莱坞,发哥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和资源,好莱坞借去的或许只有一个形象,就像《安娜与国王》里的国王,《血仍未冷》里面的墨镜持枪,而人物的血肉和神韵则差之千里。
三是好莱坞的种族优越感和国别观念。有色人种能在好莱坞大火,目前除了美国黑人演员中的几个演技大神,其他的出彩,除非是你有特殊的技能本领。成龙在好莱坞备受恩宠,与他的功夫喜剧强烈的个人特征密不可分。尽管如此,他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也是少之又少,票房一旦失手,市场也随之没有。作为华人演技大神周润发,要么是在a级之作里面混一个面目全非的配角,要么是在b级电影里演一个不咸不淡的男一,这种呼之欲出的偏见可能也消耗掉了周润发的坚持与热情。
随着老一辈明星从好莱坞回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加上各种其他的复杂因素,去不去好莱坞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中国演员的必答题。
周润发在好莱坞发展不顺,很正常,因为人种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就像我们的影视剧,外国人演绎我们的故事,偶尔演个配角还行,演主角就觉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会有种不真实,很奇怪的感觉,再说,我们的影视剧演绎的都是我们自己国家和人民生活中的故事,外国人根本无法涉足,想必外国人也有同感吧,去捧一个华人明星,大众不待见,商家是要亏本的。
好莱坞本身就是很排外的,而且他们对于周润发这些黄皮肤的演员了解不深,他们也不愿意去多做了解,因此周润发尽管一身“功夫”,可惜在好莱坞却毫无地方施展,白白浪费了8年的时间。
周润发去好莱坞发展的时候,刚好是他在香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所以他想到国外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突破。为了保证到国外拍电影没有障碍,他甚至休息了一整年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在把英语掌握之后才开始正式接拍电影。他的第一部好莱坞作品《替身杀手》在1998年上映,那时候距离他去好莱坞已经过了3年的时间。
此后周润发陆陆续续接拍了《安娜与国王》《防弹武僧》《七龙珠》《加勒比海盗3》等多部电影,然而除了《安娜与国王》这部冷门作品的评价稍微高点之外,其他作品要么票房口碑扑街,要么只是打酱油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的。周润发用了八年的时间在这里折腾,最后没有出来半点水花,后来还是李安的《卧虎藏龙》让他在好莱坞名噪一时。
周润发的遭遇并非个案,此前章子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好莱坞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通常是把好的角色分给白人和黑人,剩下没什么发挥空间的角色才会留给他们。章子怡此前也是在好莱坞发展,后来是受够了各种区别对待,才决定回国好好发展的,在好莱坞只是蹉跎岁月,根本没有好的发展机会。
发哥整整在好莱坞浪费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么长的时间继续留在中国的话,他一定会留下来更多的经典作品。就像李连杰一样,去了好莱坞同样没有太大的发展和太好的代表作,整个华人明星只有成龙和李小龙在国外真正混出了名堂,其他人去了好莱坞除了浪费时间,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
好莱坞主要都是白人演员,再不然就是政治正确性的黑人演员,周润发这样的华人面孔,发展得不顺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适合他拍的电影本身就很少。
少数在好莱坞发展好的华人,大多是女演员,她们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异域美色,在片中充当花瓶,如杨紫琼在《007之明日帝国》里,刘玉玲在《霹雳娇娃》中,都是这样的功能性角色。男演员更惨,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李小龙、成龙能靠着一身功夫,借着中国武术文化的人气,拍动作电影成名。
总体来说,即便是发展成绩不错的华人演员,其拍片的空间也很局限,更何况周润发还是个不会功夫的男演员。
他在好莱坞拍过《替身杀手》、《再战边缘》、《安娜与国王》、《防弹武僧》四部电影,尝试过动作片、警匪片、功夫片。基本上,周润发能蹭上的题材类型都蹭了,但全都不成功。其中,《安娜与国王》的口碑最好。
影片根据史实改编,讲述了泰王与英国籍女教师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一部A级大制作,周润发饰演泰王,和他演对手戏的是著名女星朱迪·福斯特,两人的表现都不错,但由于影片在改编上难以摆脱之前歌舞片的影子,因此也不是很出彩。
发哥在好莱坞发展不顺,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没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发哥在华语影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他有高大帅气的外形,影片的人设符合观众的审美,演技一流,所以发哥在国内影坛是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英雄本色》和《赌神》系列也成为影坛经典。
从1998年,发哥在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替身杀手》上映,一直到2003年结束,5部影片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和票房,是因为他没有自身的特色。成龙和李连杰之所以在好莱坞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有真功夫,而中国功夫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是神秘的,令人好奇的。发哥是以枪战片见长,而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标志的好莱坞,最不缺少的就是这个类型的人才。发哥在这几年间也试着拍过文艺片,但是,西方人喜欢的是热烈而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东方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在好莱坞也是不讨巧的。
自从1995年发哥离开香港,就只有一部《卧虎藏龙》算是经典作品了,该片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 历史 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所以不得不说,决定到好莱坞发展是发哥这一生中做的最失误的决定。
这个主要还是观众接受程度的问题,电影是主观艺术,和小说一样,《红楼梦》对国人很伟大,但是西方人接受程度却有限!演员也是一样,虽然美国是一个相对开发的国家,但是大部分还是西方的特点。周润发又不像成龙和李连杰有动作特色,所以周润发很难激发美国观众的兴趣和审美!
发哥当年在香港叱咤天下,在九十年代与吴宇森珠联璧合,二人联手打造的吴氏动作片风靡天下,《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影片受到全世界影迷的热爱。但是发哥不满足于此,靠着动作片积攒的超高人气和票房号召力,再拍完《赌神2》他毅然决定向全世界电影的圣地—好莱坞发起挑战!
发哥在前往好莱坞前,已经是香港影坛的顶尖巨星,但来到好莱坞,意味他将不得不从零开始,更不得不面对诸多困难。
首先是来自语言的压力,虽然来自于香港,但发哥并没有娴熟的英语口语能力,他不得不从头学起,也因此他两年没有推出新作品。
其次,便是好莱坞电影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制作模式,香港的电影制作更多是靠电影人的自律与发挥,巅峰时期可能一个明星早、中、晚都在不同的剧组赶场。但是好莱坞是一个严格工业化的影视基地,在那里一切事情都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严格运行。
最后,这一切归根到底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好莱坞看似是一个不同文化的大熔炉,但其实等级森严,西方人(白种人)天生就在金字塔顶端的,黑人和亚裔处于食物链低端;发哥身上独具的东方人魅力在好莱坞虽然能带给众人新鲜的感觉,但是却不足以带来市场的长期号召力……
在蛰伏了几年后,周润发陆续推出了《血仍未冷》、《再战边缘》《防弹武僧》等不痛不痒的作品,虽然他竭尽全力演出,但是却始终无法容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圈!
但幸好,周润发的老搭档吴宇森此时也正在闯荡好莱坞,二人在香港屡创辉煌,如果能在好莱坞来一次港式合作……
二人此刻正处于不同的人生方向,纵然吴宇森台前幕后为周润发出了不少力,但他们始终没能等到再次合作的机会!
不过周润发也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安娜与国王》他与好莱坞影后朱迪福克斯合作,虽然没有擦出预期中的火花,但是他的演技也开始备受认可;没能等来吴宇森,却等来大导演李安抛出的橄榄枝,《卧虎藏龙》享誉全球,发哥的在好莱坞更是声名鹊起!
不过最遗憾的仍旧是,《辣手神探》之后,吴宇森与周润发再无合作!
但如果《碟中谍2》里的汤姆克鲁斯如果换成发哥,是不是会更完美呢?
周润发去美国是张家振做他经纪人。张家振帮他谈第一部戏的时候,美国片方说:“周润发啊,就让他演一个打手吧”。张家振一听:“开什么玩笑,周润发是香港电影皇帝,演打手?张家振就跟他们说,你们用一个周润发,起码保证在亚洲地区,不管是香港、台湾、韩国、日本,一定有票房。好莱坞的公司才拍了这部《替身杀手》,包括后边的《再战边缘》《防弹武僧》,都是张家振帮周润发谈的,保证发哥进军好莱坞初期,部部电影做主角。但遗憾的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怎么样。好莱坞请香港电影人拍戏,目的也是利用他们的技术,或者亚洲票房的号召力。周润发作为一个不是动作片的演员混得算可以了。
在好莱坞你没有话语权,有价值人家就选你,就连曾经辉煌的吴宇森在风语者失败后也选择离开。
周润发在1995年之后进军好莱坞,他大概也预想到了香港电影市场的衰落。作为演员,你演技和人气再好,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市场。香港市场的不景气,他只能去更大的舞台发展,那便是全世界观众都喜欢看的好莱坞。
好莱坞不单是指美国电影,按如今的说法,更多是世界电影人士聚集的地方。
周润发当时在整个亚洲已经是一线大牌,不可能去更小的日本和韩国发展。只有顶尖的好莱坞制作团队,才能匹配他的电影地位。
可西方国家,一直都是以英语电影为主。亚洲人在那里得到的都是洋人挑剩下的角色。周润发初到好莱坞,美国观众对这位亚洲巨星,并不是很熟悉。也就意味着,发哥要从配角演起,而且还要去试镜,跟其他人一起竞争这个角色。
在好莱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一线的演员,才有机会接触好的剧本和制作团队。只要你票房失利了一次,你立刻就会被资本弃用。像发哥在美国没有票房保证,只能演配角。
发哥先后主演了《替身杀手》《再战英豪》等小成本电影,但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3000多万美元投资的电影,票房也没有超过2000万美元。
而被给予厚望的《安娜与国王》,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大制作,女主角也是大牌女星朱迪·福斯特,曾经凭借《沉默的羔羊》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票房和口碑都没有达到预期,美国观众不接受,亚洲观众也不喜欢。
周润发作为亚洲演员,在以西方为标准的好莱坞工业体系里,很难融入到人家的文化里面。在千禧年之际,李安开拍《卧虎藏龙》,专门为李连杰写了李慕白这个角色,但李连杰要陪怀孕的妻子利智,婉拒了李安的邀请。
这时,在好莱坞发展不顺的周润发,接拍了这个角色。这部电影在全世界都受到了欢迎,票房和口碑大丰收。此时的周润发才明白到,华人导演才是最懂他的。
在西方文化里,亚洲人始终是很难去诠释别人的文化。
纵观周润发好莱坞发展之路,关键原因在于,西方电影人对亚洲人的不重视。幸好,熟悉的发哥这几年拍的片子都很不错,像《无双》这样的纯港片,就真正体面了发哥的魅力。
❷ 梁朝伟加盟漫威电影,如何看待中国演员在好莱坞的发展
我个人的看法是,其实作为中国演员在好莱坞的发展,还真的是没有太多的优势,想一想周润发成龙这两位华语片的巨星不也是在好莱坞铩羽而归吗?真正能够在好莱坞,有自己地位的演员,也只有李小龙一个人,所以说中国演员要想在好莱坞有好的发展,那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得的事情,要知道好莱坞用中国演员也只不过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希望他们的片子在中国市场大卖而已而真正美国的关注对中国的演员还真的是不怎么关心的
❸ 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取得的成功,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好莱坞之所以能抓住全世界的观众,还在于它技术、内容、形式上不断的翻新,有技术方面的优先性,因此如果想要拍片,一定要有新意,这个新意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上才能有竞争力。好莱坞在故事的结构上不断改变,把故事情节写得惊险,这是一种定律。有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住在洛杉矶第三大道上的,到处都是写小说的人,高度商业化催生了大量的人才。
不单是拍电影,从创作到取景再到技术和特效很多方面都是要去借鉴的。文化也还是与观众有密切的关系,更要了解受众是谁。
❹ 中国演员进军好莱坞的电影有哪些
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尖峰时刻2》、《艺伎回忆录》、《天启四骑士》等章子怡参演的电影。
❺ 刘德华受邀好莱坞2次,王晶爆料刘德华不去好莱坞的原因,背后原因是什么
刘德华,香港四大天王之一,从出道至今已经火了40多年了,在音乐和影视市场有很高的造诣,创造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音乐和影视作品,在业内人品和口碑都是一流,可以说是中国香港娱乐圈代表人物之一
刘德华是“四大天王”之一90年代初走红当时可以说红遍东亚和东南亚,当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都受到他的歌曲和影视的影响。要说华人明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刘德华还真不如以下几位,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这几位明星都进入了好莱坞发展了一段时间,只有进入好莱坞才能有全球影响力,必定流行音乐也好影视也好起源于西服只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才能算全球影响力。
因此,可以说刘德华算是德艺双馨的演员了,从十五岁到五十五岁,刘德华影响力超过半数的中国人,或许唱歌没有张学友厉害、演戏也没有梁家辉、周润发他们影响力大,但综合起来的刘德华,在华人圈子里,目前无能能级。
❻ 闯荡好莱坞的五位女星,范冰冰打酱油,她被赞是送给好莱坞的礼物。是谁呢
是刘亦菲吧。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预告片,上线24小时播放量就达到了1.7亿,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一阵热潮。
❼ 如何看待好莱坞电影对世界的影响
所谓美国人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类型,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绝不仅仅是凭借的这个,还包括它的风格,类型,题材,深度,技术水平等等。所谓文化侵略政策,我也不太认同这一说法,我从小接触好莱坞电影,除了一些视觉感管享受以为,也或多或少了解到它许多电影所传达出的一些思想,而这些思想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宣扬美国英雄主义,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些普世价值观,关于爱,关于拯救,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是非选择等等,而我们作为人,虽然会受外界影响,但不代表就一定要被外界因素所决定,好莱坞电影也是如此,我受它好的影响,正面积极的更多,而对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之类的我其实并不买账,我也没有刻意往这方面想,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不是吗?还有,对于好莱坞电影所联想到的文化侵略论,我想说,文化本无侵略,事在人为,你非要把它与政治联系起来,那它自然就会成为政治的附庸,手段,但我们也要反省自身,就好比落后是要挨打的,同样道理,首先我们不能选择排斥外来文化,排斥意味着自封,自封必然不会进步,而是应该自己去有选择的吸收,其次,我们要强大自己,如果我们自身文化发展不起来,那任何外来文化对我们来说都可以是一种“侵略”,就好比说我们与对方比赛输了,不追问自己是不是太弱,而是怪对手太强一个道理。
❽ 怎么看待好莱坞电影里出演的中国演员远远多于在中国电影里出现的美国演员
当今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行各业带来了新面貌。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造就了众多知名演员。但是,与好莱坞演员相比,国内市场上演员的专业化程度确实还不够好,那么中国演员和好莱坞演员有什么区别?国内著名影视名人高晓松对此做了比较新颖的论述。
这两个“演员”就像陈道明的解释。他们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内地有如此多的电视连续剧,或者在一些新闻发布会和影视剧中,他们回应了我在香港方言和闽方言中所不了解的台词。大街上的任何人基本上都能说普通话。作为演员,他不会学。正如高晓松所说:“口音不是光荣的事情”。演员应该从自己做起,创造良好的影视产业。
❾ 你认为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吸引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能胜过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爱好。这固然与好莱坞的一流技术有关,也与美国的“思想自由、创作自由”有关。美国的电影创作百无禁忌,什么故事吸引人就讲什么故事。乱伦、凶杀、暴力、欺诈、偷盗…… 美国电影所叙述的故事突破了种种人伦禁忌。文学作品若流于程式化、老套的表达,就容易让人厌倦。但好莱坞电影能不断地用稀奇古怪的东西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目前的科幻片则更加刺激,展示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可能性,让人们难以分别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从而让人们认为,电影所展示的一切,都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如克隆人、机器人、太空人、巨大的机器怪物、穿越时空、太空移民…… 票房价值是好莱坞电影的最有力的牵手,价值导向的后果似乎不是创作者、导演和制片人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但这是很危险的。目前,好多影片给人的印象是,我们并非只有一个地球,在将来,太空移民就像今天的国际旅游一样简单。于是,我们不必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而大惊小怪。这是很危险的导向。
艺术当然要突破种种政治的束缚,但不能什么新奇就渲染什么,艺术应为其价值导向负责,而不能只趋附金钱。
当然,好莱坞也拍过很多好电影,如《阿凡达》《美国队长》《魔兽》《钢铁侠》,现在好莱坞的市场占领全球,发展如此的迅猛,对于中国本土电影更是一个大的市场挑战,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无论在创作,制作工艺水平,电影题材,都和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有着相当的差距,也是需要中国电影人值得更多的去学习,也需要中国的电影演员去学习。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好的作品,像泰囧,战狼2,都是特别好的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制作,不过这也只是中国电影中非常少的作品,大部分的作品还是非常的平平,投资大,制作成本高不仅仅是好的电影的标准,更多还是从制作水平,水准,电影素材,演员等等多方面去审核一下好电影的标准。
希望国产电影会越来越好,有更多的好作品展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