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死亡诗社》‖有个老师,他撕掉了课本,还站在了桌子上
文/祝小妞
在看完《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我不由得感慨:“这一辈子得积攒多少人品才能遇到基廷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在现如今,老师很多,但好老师很少;教书的很多,但育人的很少。
《死亡诗社》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威尔顿大学预备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它以传统刻板的教育模式而闻名。在影片的开头,这所学校就给我一种浓浓的不适感——这里的气氛太过严肃。直到基廷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里死气沉沉的氛围。
在第一节课上,基廷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史陈列馆,从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中引导他们思索生命的意义。当看到那一组组照片时,我一瞬间也愣住了,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透过照片上那一张张鲜艳明快的脸,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生、老、病、死乃人世间的规律,再美丽的容颜也有衰老、化为尘土的那一天,那么就像基廷老师所说的,何不“把握当下”呢?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是那么的短暂,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才最好啊!
把握当下、探求生命的意义,是基廷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也正是这意义非凡的第一课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追求理想、打破束缚的种子。这第一课就是放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值得各位老师的借鉴和学习。
第二节课上,基廷带着学生们撕掉了一本英文诗歌著作的序言。他和学生们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这或许就是诗歌真正的意义,它并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铅字,它是人真实情感凝结而出结晶,它是有温度的,它热情、开朗、伤心、悲愤。
我本身是一个极爱书的人,不在书本上乱涂乱花、不用脏手碰书都是最基本的,撕书更是想都没想过。但基廷老师这一“撕书”壮举,表面上是撕书,实际却是教会学生们要敢于突破课本、学校的束缚,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基廷老师给同学上的第二堂课,不拘泥于课本,勇于突破,并且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节课上,基廷老师干脆站在了讲台上,并且让大家都尝试让大家都站在讲台上“换个角度看世界”。而这也是本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基廷老师用这样一种桀骜不驯的方式解放了这些一直被压抑的孩子们。他让他们站在讲桌上,用布满灰尘的皮鞋踩在象征着所谓“传统”“纪律”“荣耀”“威严”的讲桌上,然后把这些所谓的的意义全部踩在脚下。挣脱牢笼,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死亡诗社》全篇充满了对青春的缅怀和对教育体质的深刻反思。影片中出现的几个少年,尼尔、诺克斯、查理、陶德好像也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而在基廷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少年慢慢的都发生了变化,尼尔不顾父亲的命令去参加话剧演出、诺克斯鼓足勇气向喜欢的女孩表白、查理在校报上悄悄发表了一篇要求学校接纳女生的要求。改变,就在这潜移默化之中。而在这些少年中,有一个人带给了我太多的的感动和思考。他就是——尼尔。
尼尔,有一个早早就给他铺设好了一条康庄大道的父亲,他的父亲希望他在威尔顿毕业后可以考入哈佛医学院,以后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医生。
但尼尔根本不想成为医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这是尼尔在得到《仲夏夜之梦》演出资格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那时他激动得像一个孩子,他兴奋得又像一个刚开始了解世界的婴儿。他欢欣鼓舞、手足无措。但这一幕在我看来却又是那么的可悲、可怜。
基廷老师说:“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事实上,很多人终极一生也不过是混混度日,至死都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教会了我们怎么解三角函数、怎么看等高等深等压线、怎么用半个小时套路一篇分数不高不低的作文,却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人”。一个有脾气、有灵魂、有原则,不气馁、敢召唤、爱自由的人。
尼尔重组了基廷老师的秘密文学社团“死亡诗社”并瞒着父亲参加戏剧演出,导致他和父亲的矛盾最终不可调和。在舞台上,他光彩夺目,而在现实中,他又不得不面对父亲冷酷的目光和无情的逼迫,他痛苦、他迷茫、他被夹杂在了理想与现实的缝隙中进退不得。
最后,尼尔戴上演出时的荆冠,草草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尼尔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梦者曾经的热忱与激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深陷囹圄的少年的无奈和绝望。尼尔他什么都决定不了,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最后他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毁灭了自己,却也得到了自由。
那么,我们现如今又有多少人陷入了尼尔式的悲剧呢?老师父母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又可以左右多少孩子的人生呢?
从小,当老师家长问起孩子们未来想当什么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就是千篇一律的“教师”、“科学家”、“医生”、“律师”,我们都知道,这些职业足够体面,足够“有理想”。
但实际上,孩子们的理想哪会如此的匮乏?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间谍”、“热气球驾驶员”、“演员”、“魔术师”、“风水大师”这些看上去“不太靠谱”的职业都曾是孩子们心中最憧憬的职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多少人儿时的梦想早已经蒙了尘、落了灰,小时候想成为“演员”、“魔术师”的那些人再谈起梦想也不过是摇摇头、再谈口气。他们也开始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追求稳定、追求安逸、追求一成不变。梦想终究只是梦想。
幼时埋下的种子一直被埋藏在见不得光的心灵深处,得不到阳光和雨露,这样的种子,如何才能开出美丽的果实?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他们的傀儡、不是他们实现愿望的工具。如果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多相信他们,相信他们会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那么尼尔式的悲剧必将不再上演。
因为尼尔的死亡,基廷老师被牵连,而这所保守古板的学校也容不下基廷老师这样的“异端”存在,他被辞退了。
但就是在基廷老师来教室里取行李时,陶德这个最守规矩、最谨慎的学生突然站在课桌上大喊“船长,我的船长!”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给基廷老师的“昵称”。接着,很多同学先后站在了课桌上。而这一幕也成为了《死亡诗社》最经典的、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死亡诗社”解散、尼尔自杀、基廷老师被辞退,这看上去好像是“封建势力”的胜利,但基廷老师教给学生们的自由思想、突破精神、创新意识早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了少年们的心中。直待幼苗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我相信如果到了那一天,威尔顿学院乃至整个教育界的教育体质将被全面颠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曾有这样一句话:“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那么今天我也想说:孩子们的思想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灵魂太闪耀。
在读大学生
写点故事,打些鸡血
心怀梦想,热爱生活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评论答赏和点赞哦~
② 《一个都不少》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都是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③ 想找国内的关于老师教学生的电影 比如辣椒教师一类 非常感谢…
3、《美丽的大脚》4、《我的教师生涯》5、《放牛班的春天7、《霍兰先生的乐章》8、《弦动我心》9、《死亡诗社》1、《心灵捕手》12、《跑吧,孩子》13、《天堂的颜色》14、《草房子》15、《家庭作业
④ 求部反映老师教学生罗马历史的电影的名字
《皇帝俱乐部》。
⑤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的去山村支教,而且哪里学生没有课本,老师上课还要把课
美丽的大脚 (2002)
导演: 杨亚洲
编剧: 李唯
主演: 倪萍 / 孙海英 / 袁泉 / 许亚军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⑥ 一个外国电影,讲的是老师特殊的教育学生方式。有一个片段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同学们都依次站在讲台
您好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 《死亡诗社》
您可以网络死亡诗社的经典截图 或者经典台词 就会出现这一幕 甚至是死亡诗社的海报
这的确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很不错 剧情也很精彩
⑦ 求教育类的电影。。主要讲老师学生的故事的。。对教学什么的有启发一类的电影
《冯志远》
主要剧情:
由教育部、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宁夏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主旋律艺术电影《冯志远》在北京中影集团举行了看片研讨会。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⑧ 谁知道有部电影是关于老师教学生然后改变了这所学校
Pay It Forward 吗
imdb连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223897/
官网 http://payitforward.warnerbros.com/Pay_It_Forward/
⑨ 求一部电影 城市男大学生 去乡村做教师. 然后有一个情节是`老师教学生识字.白`字 白菜的白`
不知道你是不是说 那老师还跳舞是不! 你自己看嘛 不是楼上 美丽的大脚 就是乡村老师
⑩ 有一部美国老师电影,其中有一个片段是他让学生撕书,最后他走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这部电影的
死亡诗社
外文名 Dead Poets Society
又译为 春风化雨;暴雨骄阳,
出品公司:博伟影视公司,试金石电影公司
上映时间:1989年6月2日
导 演: 彼得·威尔
主 演: 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思想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电影剧情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