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的父亲汤兴泰(完整版)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九十高龄了,身体还可以,但是已经有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
我一直以来并不是很了解我的父亲,幼年的时候,在我印象中,我父亲脾气不好喝酒易醉,酒后还会躲藏起来,让家里人焦急万分的寻找。我是我父亲在四十多岁中年时候生的幼子,所以我退伍回来参加工作后,他就退休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也很少和他交谈。直到这几年,个人有了一些业余时间,和他闲聊的时候,才陆续了解到我父亲的很多经历。才理解和明白当年他为何喝酒易醉。闲谈多了,就动了给我父亲写回忆录的念头。只是个人文采欠佳,几次动笔又几次放弃。直到现在,父亲年龄越来越大。才提笔替他做一个简短的回忆。
我父亲出生于解放前,,经历了中国社会打破一个旧社会,建设一个新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他的成长也经历了从一个有文化的农村少年,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过程。
我父亲出生在灵璧县高楼镇汤庄(当时隶属江苏省睢宁县桃源镇l)家里弟兄四个,我父亲排行老三。家里属于自耕农,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我的奶奶认为家里要有一个读书识字的,将来不受人欺负。所以送我父亲几个去读书,我父亲读书有拼劲有毅力。开始读书的动机是个人出人头地,但是后来遇到一个思想比较先进的老师,就有了为改变不公平社会而读书的念头。我父亲在很小的时候,还参加过对地主的批斗。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共产党的队伍撤离了高楼。我爷爷听说,被批斗的地主要报复我父亲,要将他活埋。于是我父亲还出去躲藏半年多时间。这段时间在外以打小工为生,因为我父亲当时年纪小,很难找到工作,多数时间都是乞讨要饭。后来风头过了,才回到家里。但是这个时候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解放后我父亲继续读书,这个时候上学的地方是灵璧县城,离我父亲老家高楼很远。每个假期都是步行来回,那个时候现在的禅堂还叫禅堂湖,还是一片汪洋。来回如果没有船的时候就需要泅水过河,但是我父亲依然坚持读书。有一次放假的时候,我父亲从家里带的干粮已经吃完了,恰巧遇到一个住在湖边好心的大嫂,这位大嫂见我父亲又冻又饿很可怜。又是学生,于是又煮红薯饭又擀单饼给我父亲吃。后来我父亲参加工作后,多次去寻找,都没有找到,心里一直念念不忘。
我父亲由于上过私塾受过严格的书法教育,思想又先进积极要求进步。所以工作后很受领导器重,我父亲工作能力也强,面对困难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年在任学校校长的时候,由于当时经济困难,粮食不足。住校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成了问题,我父亲带着全校教职工采野菜,上树抓麻雀,下河抓鱼,解决了全校教职工吃饭问题。在任向阳公社生产组组长的时候,带头成立铁姑娘队,生产涵管,水泥管,成为当时省里一面先进的旗帜。
我父亲参加工作后历任教师,朝阳区教育专员、灵璧县固镇沱河小学校长、灵璧县文化馆长。在任灵璧县文化馆馆长期间,正是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我父亲响应毛主席“文艺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号召,组织灵璧县的民间艺人深入发掘,整理流传于我们本地的扬琴、大鼓、拉魂腔(也就是泗州戏)等民间艺术,1956年4月被命名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并参加安徽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有幸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书画名家萧龙士同台参会。
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政治风暴,被打成右派,被撤职批斗,又做回教师,后来因为教师回原籍政策,又回到灵璧县高楼老家劳动。在恢复工作后,又成为向阳公社干部。后来又回城参加灵璧县西关电影院的建设工作。最后离开文化教育系统,到了供销社工作,后来在供销社职工学校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休的。
我的父亲工作能力很强,但是不够圆滑世故,所以一辈子吃亏就在这个性格上。虽然早早就入了党,也走上了一定的领导岗位,成为灵璧县文化馆馆长,工作️中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多次成为先进工作者,还是全省劳动模范(近年来,省工会在寻找历年劳模的时候,还专门送来慰问金,每年还享受国家的劳模高龄补助)但是因为性格耿直,在仕途上并没有太多发展。在面临被排挤被批斗的时候我父亲并没有屈服,至今灵城镇老东关人,还会津津乐道我父亲在被批斗的时候。从东关第三小学和几十个造反派一直扭斗到灵璧隅顶口,直到遇到一位正直的解放军军管干部,才制止了他们的行为。
在我幼年的时候,也是文革末期,也正是我父亲继续受排挤受批斗,不能正常为党工作的时候,所以当时我父亲心情苦闷,所谓酒后躲藏起来的行为也可能是他想要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打倒四人帮后,我父亲被平反了,能够正常工作后。又一次焕发了活力,在全省供销社职工培训中名列前茅,现在灵璧县老一点的商业系统的人,多数都在我父亲负责的供销社职工学校学习过。
我父亲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琴棋书画都很精通。不仅自己当过文化馆馆长,还虚心向民间艺术家学习。黄梅戏,泗州戏,京剧都能来上一段。
我父亲行事洒脱不拘小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是灵璧县首批购买机动三轮车的人,暨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又在方便的时候运送旅客,只收取油费。那个时候在灵璧县城开三轮车的都知道有一个退休老人也开三轮车。按我父亲的话说,这是老有所为。后来政府部门限制三轮车运营,我父亲就不再运送旅客,只是开车带着我母亲和我女儿在城里兜风,两位老人和我的女儿一辆三轮车成为一个城市的风景。
大约过了几年,交通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父亲响应号召,不再开三轮车了。又把以前书画艺术重新拿起来。我父亲不仅上过新式学堂,也上过私塾受过严格的书法教育,毛笔字一直很好,还受过萧龙士等书画名家的指点。恢复练习后,书画艺术提高很快。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绘画都有很大成就,书法、钟馗画、牡丹画都是一绝。还是江淮书画院灵璧分院院长。
我父亲这代人经历很多,勇于奉献在革命工作中的无私付出,对挫折和磨难具有很强的隐忍能力,在形势变好的时候又能放下包袱继续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❷ 能告诉我潢川县电影院地址吗
航空中路,西亚超市旁是老电影院地址 现在在三环路叫文化会展中心
❸ 请问,老电影《青松岭》是在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哪个山村拍摄外景的谢谢!
老电影《青松岭》在青松岭镇的青松岭村拍摄的。
《青松岭》外景拍摄地就在承德兴隆县茅山乡的一个叫“青灰岭”的地方,后来拍摄《青松岭》所在的茅山乡改为青松岭镇,所在村茅山村改为青松岭村。
青松岭镇位于兴隆县西南部,燕山山脉东段,古长城北侧,南部与天津市蓟县、北京市的平谷、密云三县毗邻,全镇总面积181平方公里。
青松岭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周边有国家级雾灵山森林公园、六里坪森林公园、天文台、金牛洞、九龙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青松岭镇不止拍摄过电影《青松岭》,还拍摄过《花开花落》、《烽火少年》、《到青山那边去》、《笨人王老大》、《青松岭后传》等20多部影视作品。
(3)灵璧西关电影院那边是什么村扩展阅读
《青松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刘国权、姜树森执导,李仁堂主演,于1974年上映。
该片根据河北省承德地区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青松岭生产大队的青年社员秀梅、大愣等人在模范饲养员张万山大叔带领下与破坏生产的富农分子做斗争的故事。
❹ 灵璧西关桥头还有吗
有。在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接壤。
❺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李宅村由来的历史
李宅村原名蟾程。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距东阳市城区10公里,是紧邻城区东郊的第一大村。土地总面积6平方公里。地处东阳江平原腹地,东接北江镇,西邻城郊,南屏青台山,北濒东阳江。旧属孝德乡八都;1929年属第二区,为区公所驻地;1932年属李宅镇。1949年后,曾为李宅区公所、李宅中心人民公社驻地。现属李宅镇,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区向为周围十余里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由4个行政村组成。1992年,全村1118户、3655人。耕地2068亩,其中田1831亩,地237亩。 李宅系东阳望族李姓聚居地。李氏源出唐宪宗李纯之裔。先居垅西,后徙河南陈留,五代时迁浙江睦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迁东阳南门积庆坊里仁里。
明宣德二年(1427),李毅庵偶憩蟾程槐树下,梦神授锁,遂卜居于此。后子孙昌盛,改称李宅。至今已有577年。李宅,蟹溪绕其东,泗溪流其西,龙山、笔架山、马鞍山矗立于南,山清水秀,为形胜之地。李宅花台门是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浙江省建筑协会所编的《浙江省建筑展览画册》。三开间,中辟大门,前半间鹤胫轩,采用木雕彩绘装饰,后半间为方格眼天花,次间重檐,格扇门窗封护。前立撇山影壁,水磨砖砌筑。形制高大,结构合理,建筑雄伟,线条流畅,色彩瑰丽。上有忠孝名家匾额。
李宅村
花台门前为桂坡大街,清澈的蟹溪沿街北流。旁为6000平方米广场,既是集市贸易中心,也是李宅镇娱乐活动中心。每逢元宵佳节,沿街张灯结彩,广场金龙飞舞,热闹非凡。花台门向西20米许是文昌阁,再向西行10米为蟾塘,塘面2亩余,形如满月,又称月塘。塘有一条石龙,塘旁有石龙庙。
月塘北边高大的尚书坊,乃明朝时为东阳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书)、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书)所建。尚书坊向北20米为集庆堂(又称大厅),现改为影剧院。再北行上十二级台阶为李宅大宗祠,清乾隆年间建,上有南渡名宗匾额,前后三进,五开间,正厅都用高大方、圆石柱,水磨砖石铺地,重檐斗阁,前有门楼11间,左右伴厢房32间,雄伟壮观,现保存完好。从大宗祠后进登十五级台阶为九间楼,中3间称映台楼,东3间为三德堂,西3间称四美堂,是全村的制高点。每逢佳节,层层大门洞开,登映台楼透过重门俯瞰月塘,犹如一面明镜,全村高低起伏的亭、台、楼、阁之恢弘气势,尽收眼底。从月塘向西南,有一座石狮门,上有侯伯世家匾额,系为宋时李诚之受封正节侯、李大有受封金华开国伯而立。此外,还有大小厅堂、宗祠、亭、台50余处,构成气势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俗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誉满四乡。
李宅的传统文娱活动,历来非常活跃。1926年在庆贺先祖卜居李宅500周年时,更是盛况空前。各大街道和公共场所全盖上幔天帐,挂灯结彩,月塘大放荷花灯,将荷花灯扎在木板上,下面缚着活乌龟,让其在水中自由游动,俗称乌龟灯,精彩别致,轰动县内外。1983年元宵节又在月塘大放荷花灯,著名诗人田间和叶晓山、青年作家张抗抗前来参观,并赋诗赞美。1984年国庆节,李宅荷花灯在杭州西湖灯会展出,并参与中日青年大联欢,博得中外来宾的盛赞,《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都作了报导。还有剧团(婺剧)、武术、迎龙灯、叠罗汉、秋车、抬阁、走马灯、莲花落等,尤以迎龙灯为最,其制作之精湛、阵容之壮观、迎行和蟠灯之技巧,均远近闻名。现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院、录像放映厅、3个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俱乐部、电子游乐场、书画培训班等。
❻ l灵璧石是什么
灵璧之壤,钟灵毓秀,珠藏川媚,璧藏川辉,璧蕴山辉,稀世物华,玑珠琅仟。其中灵璧石璀璨瑰伟,奇绝天下,更堪为华夏瑰宝。
灵璧石出于灵璧县城北磬石山北麓平畴间,必搜岩剔薮掘之始见,以北宋旧坑石最为名贵。石质坚贞,色如墨玉,体态玲珑,殚奇尽怪,瘦、漏、透、皱、伛、顽、拙、丑、清、奇、黑、响诸美具备,为文窗清供和园林叠山之冠。大者高广数丈,可置于园林延院,立石为山,峰峦洞壑,岩岫奇巧,如临界华岱;小者尺许,或乃盈寸,肖形状物,妙造天成,可供于斋窗几案,或装点山水盆景。闲暇小坐,一瓯清敬,神趋其中,但觉山水烟云,人物鸟兽,如卧如立,若舞若骞,可于意想之中得之,令人目悦意惬,心旷神怡,因而博得历代高人韵士雅爱。
灵璧石旧纯自然的造型艺术,质朴无华,具有返朴归真的天然美,恰如苏轼所云:"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它美在自然,美在浑朴,美在含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灵璧石绝不容许半点的人为痕迹,艺术家仅是通过寻觅、选择、审度、命名、定置,然后入藏一件灵璧石佳品,有时虽为一时偶得,但若要刻意搜求,却又"踏破铁鞋无觅处",往往爬遍千山万岭,费时积岁,也难以觅得佳品。这就是灵璧石收藏价值之所在。
“石堪玩者,惟灵璧石称最。”历代文人学者为灵璧石(扌离)藻大(氵风),风流雅士争相搜求,一时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怀锦握玉,知音竞赏。灵璧石坚贞介。不亢不卑,以石喻人,坚操厉志,寄托人的情操和品德,这是人们供赏灵璧石的旨趣所在。多少文人立论辩识,刻谱系赞,因之灵璧石名价益高。所谓“尽天划神镂”珍品,多为少数高层人士所秘藏,很多文献记载了历代灵璧石名件和文人趣闻。南宋诗人范成大得一灵璧石,峰峦嵯峨,黛色荧荧,绝似峨嵋正峰,命我“小峨嵋”,并作《小峨嵋歌》,有句云:“览观此石三叹息,仿佛蜀镇俱(山召)(山尧)。”赵孟(兆页)曾珍藏“灵璧香山”一座,孔窍委婉,递相贯通,燃香于内,烟云迂绕,终日不散,松雪道人题刻“云根”二字于座下。道人又有一石,大如拳,色如漆,峰五列,命名曰“五老峰”,扣之拂之,其声冷然,道人均视作奇宝,终生相伴。
灵璧石在北宋已被列为贡品,政和七年,皇家建“寿山艮岳”于汴京东北隅,搜尽天下名花奇石,灵璧石为强征之首。
灵璧石为举世之宝,然沧海桑田,历遭百劫,历史名石,存世寥寥。今灵璧西关电影院西侧,为北宋兰皋园遗址,有灵璧石一座,瑰伟异常,是故园遗物。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一的座,玲珑剔透,摩挲声响,色极青润,状如苍鹰展翅,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现广州市教育南路南方戏院内有一座灵璧石,高丈余,立于药洲水上。“药洲”因五代南汉主刘(龙天)在仙湖(又称西湖)聚土炼药而得名,北宋时此地为士大夫泛舟游览胜地。这座灵璧古石,黛色荧荧,气象岸然,当时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宁诸公题铭”,其中以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药洲”题刻最为著称。今河南开封市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虽然不上佳品,但确系艮岳灵璧古石,亦弥足珍贵。现在北京多处公园亦存有灵璧古石。如琼华岛上普安殿、正觉殿、见春亭、峦影亭一带的假山,其中有不少灵璧石,嵯峨峭峙。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灵璧石散叠其中。灵璧石为华夏瑰宝,存世甚少,片羽碎鳞,不啻夏鼎商彝,应列为珍贵文物,善加保护。对灵璧石产区要加强管理,防止蛮横采伐。对新采集的灵璧石,应择其佳者,妥善供护,以飨世人。
中国灵璧石,因出产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而得名,在晚元古代震旦纪(距今约8一4.4亿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为近各类灵璧石矿体,形成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在印支构造运动后,地产发生褶皱和断裂,在燕山构造运动中伴有火山岩喷发运动,出现岩浆岩地质,形成最负盛名的灵璧石。
灵璧石观赏文化约形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尚书.愚贡》有“泗滨浮磐”之说,应该是中国观赏石文化的始作俑者,五十年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华夏第一镇物一虎纹磐,就是对灵璧石观赏文化最为古老的诠释。灵璧石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钟爱,南唐后主李煜有一“灵璧研山”径才逾尺,前耸三十六峰,高者为“华盖峰”,称参差错落泽为方坛,为月岩,为玉笋……又下有洞三折而上洞,中有龙池,天雨而润,滴水稍于池内,经旬不燥。此“灵璧研山”宋朝时为大文豪米芾所得,视为至宝,会书《研山铭》颂之,此《研山铭》近年有故宫博物院斥资上亿人民币,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购得,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之瑰宝。宋朝为中国古代灵璧石收藏最为鼎盛时期。宋杜绾修撰《云林石谱》,将灵璧石位列中国古代四大明石之首。北宋皇帝宋徽宗有一“灵璧小峰”长仅六寸,高半尺,玲珑秀润,卧沙,水道裙褶胡桃纹皆具,山峰之巅有白石圆光,晶莹如玉……徽宗帝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墨庄语录》载:灵璧张氏兰园皋元园一石甚奇,所谓“小蓬莱”也,苏子瞻爱之,题其上曰:“东坡居士醉中观此而醒”,故曰:醉酒石。南宋诗人范成大得一灵璧古时,峰峦嵯峨,黛色莹莹,绝似峨嵋正峰,喻名“小峨嵋”,云:览观此石叹息,仿佛属镇皆。赵孟会珍藏“灵璧香山”一座,孔窍委婉,递相贯通,燃香于内,烟云缭绕,终日不散。道人题刻:“云根”二字于座下。明、清时代是灵璧石文化又一繁荣时期,皇家宫殿园林大量引入灵璧石造景,“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之说盛于朝野。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三次途经灵璧,会御题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自此,奠定了灵璧石在中国观光历史中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山川精英每泄为至宝,乾坤瑞气恒结为奇珍”。中国古人赏石的审美元素可总结为:瘦、邹、漏、透、丑。其核心折射的古代文人雅士追求品行高雅、品质高洁品格高尚的道德诉求,同时又与古代哲人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相一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赏石文化复兴以来,当代人赏石美学集中体现在对形、质、色、纹、声的探究和追求。形、质、色、纹、声既是对瘦、邹、漏、透、丑的古代赏石美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当代人回归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生存,追求完美精神家园的时代风貌。
灵璧石在中国赏石界是一个无匹的最为庞大的家族,据1996年出版的《中国石玩石谱》和2003年出版的《中国灵璧石石谱》所列,可供收藏的灵璧石至少可分为磐石纹石皖螺石五彩灵璧石透花石白灵壁石等十多大类约三百余品种,品种不可谓不丰,其储量也极为可观,有利于广大民众参与灵璧石的收藏与研究,于灵璧石文化的发展与普及有极大的空间优势。由于2品种繁多,相对而言,一些形、质、色、纹、声五美具备的如磐石类名贵品种,又极具资源的稀缺性和收藏价值,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和文化精英参与灵璧石的收藏与投资,因此,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二十世纪末风起云涌的灵璧石投资收藏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而且,伴随灵璧石投资、开发、收藏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将成为造福乡梓、及子孙、惠及石友、收藏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
❼ 灵璧西关桥头人都去哪了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灵璧西关桥头人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了,原因是灵璧西关桥头这一片地被政府征收拆迁了。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和本公告征收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补偿费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为23.1-23.7万元/公顷;安置补助费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为42.45-44.55万元/公顷。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❽ 灵壁的三宝是
中国安徽省灵璧县的"三宝"已走向世界.三宝者:一美,一奇,一丑也.美者虞姬虞美人;丑者钟馗;奇者闻名遐迩的灵璧奇石。灵璧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首.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高山伴流水,琴簧合瑟鸣,闻声解雅韵,自然是知音!“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早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它与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并居首位。其可贵之处在于具备传统的赏石标准:"皱(石皮皴) 瘦(不臃舯) 、透(洞) 、漏(相通)、奇、清、坚、响诸美俱备,璀璨瑰玮,奇绝天下,堪称华夏瑰宝。 灵璧石就产在安徽省灵璧县。据说古人以“灵璧”二字名县,是取其“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义,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特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华之珍品。灵璧石不但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而且石质坚贞,硬度在6-7度之间,是“石之堪作玩者”(明 王守谦《灵璧石考》)。宋代诗人方岩还专门写了首长诗《灵璧磬石歌》,赞曰:“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如玉……” 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享,在奇石家族中历来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宋代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且评述文字最多;明人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 水石章》中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清代赵希鹄在其所著《洞天清禄集 怪石辨》中也把灵璧石排在第一位,并说辩灵璧石的特点和真伪:“色如漆,间有白纹如玉,叩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另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张应文的《论异石》、清代谢的《金玉琐碎》等专著中都对灵璧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王守谦还著有《灵璧石考》,专门研究和探考灵璧石。 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也与灵璧石结下了不解这缘。据《苏子瞻集》载:宋元丰八年,东坡离黄州去金陵、扬州等地,道经灵璧,访张氏兰皋园,见一块“作麋鹿宛颈状”的灵璧石,甚爱,意欲得之,乃作《丑石风竹图》于张氏临华阁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赠。嗣后,东坡先生还专门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以表纪念。“石痴”米芾更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并口称“石兄”。据《灵璧志略》载:“米上司杨杰曾攫得他一块心爱的灵璧石,”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竞不复得,留下了一段两贤相争的佳话。乾隆皇帝受灵璧石之美所染,御赐其“天下第一石”的美号。薄松龄也是灵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纪念馆仍陈列着他当年收藏的数件灵璧石珍品。 灵璧古石,尤其是其中的名石,称利举步之宝,然沧海桑田,历遭百劫,现存世者寥寥。今灵璧县城西关电影院西侧,为北宋兰皋遗址,有灵璧石一座,瑰伟异常,是故园遗址,北京的一些公园亦多处存有灵璧古石,如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之南的一座灵璧石,上面刻有乾隆御书“青莲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的陈列物,乾隆南巡时运往北京的,琼华岛上普安殿、正觉殿、见春亭、峦影亭一带的假山,其中有不少灵璧石,嵯峨峭峙。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灵璧石散叠其中。另外,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的一座,状如苍鹰展翅,玲珑剔透,色极清润,摩挲声响,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广州南方戏院内有一座灵璧石,高丈余,立于药洲水上,黛色荧荧,气貌岸然,当时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宁诸公题铭,其中以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书“药洲”题刻最为著称。河南开封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据考为北宋遗石,弥足珍贵。 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此后即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士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有一个叫张鸿的御史决心来灵璧觅石,乘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一轮发坑取石的势潮开始了,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谦甚至担心在过量的采掘中,当地的灵璧石将成“广陵散”。第三次采掘热近几年的事,随着奇石势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众,于是当地农民视采石为致富途径,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一些当地人惊呼: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一座“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以飨后人。 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钟馗是纳福除魔的鬼王。所以逢年过节、搬家开店时就去求购一幅钟馗画挂在室内,以除恶迎福。而灵璧钟馗画正是老百姓最喜爱之物了。 “楚汉之战,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失意之至,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不忍成为项羽累赘,自刎身死。成就一段千古凄美的爱情故事。而灵璧正是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的地方。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灵璧钟馗画就是传统的典型的世界的中国民间艺术。 明人汪云程《逸史搜奇》、清人张大复《天下乐》、金埴《不下带编》中都认为历史上确有钟馗其人。说钟馗是“大傩之仪” 中的方相氏转世生于唐代,“乃灵璧人”,“为人刚直忠勇”,才华出众,晋京应试,名列榜首,后为权奸所嫉害,,,一怒触阶而死。后人仰其品德,痛恨权奸,遂将钟馗写成神话故事,籍以伸张正气,鞭笞奸邪,将世间那些“王法不得而加” 的种种恶德败行加以类型化,“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别,发其隐情”。 自古以来,灵璧就被称为“钟馗画乡”。而据灵璧县志载:灵璧钟馗画艺人代代相传说:钟馗字正南,灵璧钟山南坡人。身体膘悍,聪颖睿智,文章锦绣。大比之年赴京应试,考中头名状元,因为权奸所嫉,以致名落孙山。愤怒之下,触阶而死。阴魂到了阎罗宝殿,阎王见其刚烈,乃封为“嫉恶状元”、“除魔将军”,可任意出入人间地府,捉鬼降妖,从此天下太平。钟馗的忠勇刚正为玉皇大帝所知,遂诏至天庭,加封为“翊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从此钟馗任意出入天庭、地府和人间,成为驱魔大神。宋朝元祜年间,灵璧县衙遭到恶鬼作崇,县官不得安于政事,乃求助于钟馗。钟馗一到灵璧,恶鬼顿时消声匿迹。次日,钟馗辞行他去,县官恳求久安之计,钟馗授意说:“你可请一画师为我画像,悬于衙内,恶鬼必不敢来”。县官遵意而行,画讫,张于壁上,一连数日,确实灵应。以后百姓纷纷效仿,于是钟馗画家愈来愈多,分布城乡各地,以摩写钟馗真像为能事,因此成为“钟馗画乡”。 据查史料载:灵璧钟馗画乡的形成,与吴道子画派名家宋代杨斐有关。杨斐尝作画于泗滨各大庙宇,在灵璧作画时间较长,曾传道子法与灵璧门徒,此应是灵璧钟馗画乡形成的主要背景。再者,由于钟馗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 首先是民间有着崇信钟馗的习尚民俗,其次是由于钟馗画产生于灵璧,把灵璧钟馗画冠以“灵判”,传每一年出一张“活钟馗”等神奇传说。然后是民间传说加上部分书籍载钟馗是灵璧人。其中清代学者金埴在《不下带编》一书里载: “周繇作《梦舞钟馗赋》,其警句云:‘奋长髯于阔臆,斜领全开;搔短发于圆颅,危冠欲坠。’后世画师写其象,须摩唐赋中语乃肖。相传,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 。这就增加了灵璧钟馗画的眩目光彩和迷人的魅力,以致风靡全国;还有清代学者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 钟馗像赞》中评灵璧钟馗画:“……唐玄宗梦钟馗斩虚耗之鬼而病瘳, 因命吴道子绘其像, 遍行天下. 玄宗览之阅:‘卿如与朕同梦,盖肖极矣’。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唯灵璧所画,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这段赞语把钟馗画的艺术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为灵璧钟馗画增加了知名度;最主要的是公元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灵壁翟光远的钟馗画获得金奖,使得灵璧钟馗画饮誉国际画坛。上世纪 80年代,灵璧孙淮滨的钟馗画被邀请参加新加坡“中国艺术节”,作品被全部购藏。 90年代,灵璧陈光林的钟馗画在香港一次拍卖会上,其“判官爷”以14 万港币成交。21世纪初,灵璧马林参加“国际徽商大会” ,现场画钟馗,被众多外国友人抢购,影响较深。也正是这些画家,使得灵璧钟馗画多次蜚声海内外,成就了灵璧钟馗画乡。 2006年,灵璧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钟馗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