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字辈的影片花絮
电影《小字辈》是1979年由著名导演王家乙执导的一部抒情喜剧,影片通过公交车上的几位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歌颂了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积极为四化做出贡献、并建立真正的爱情的故事。27年后,当年年轻的小字辈们已人到中年,那个时代也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请到《小字辈》中的陈以心、迟志强、庞敏、张明明等几位主角做了一期节目,可是找寻他们的过程却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最先确定的是在影片中扮演小黄的迟志强和扮演小方的庞敏。两位老师没有半点犹豫就同意了来参加节目。
节目中有两位神秘嘉宾,就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小青的扮演者陈以心和女司机小洪的扮演者张明明,她们两人和剧组其他的演员几乎27年再也没见过面。栏目组对于她们的到来最了最严格的保密,当其他嘉宾问起有没有找到这两位的时候,栏目组都坚持说没有找到。当她们出现在节目现场时,大家都异常的激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陈以心当年是上海歌剧院的演员,而后也没有再拍戏,当栏目组打电话去上海歌剧院打听她的消息时,却被告知她早就离开歌剧院了,联系不到,连曾经跟她是同学兼同事的庞敏老师也是很多年也没有跟她联系上了。这对栏目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他演员很多也已经离开了原单位,去向也不明。
节目录制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栏目组实在没有办法了,再次打电话到上海歌剧院,希望能打听到和陈以心老师相关的任何消息,一翻口舌之战后终于打听到了可能知道她消息的人。当天下午,栏目组就接到了陈以心老师的电话,而且通过陈以心老师,还找到了女司机的扮演者张明明老师。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终到节目现场的就只有陈以心、迟志强、庞敏、张明明这四位“小字辈”,没能看到其他演员的风采,实在是一大遗憾,而王家乙导演在1988年因心肌梗塞去世了,更是遗憾中的遗憾。
《小字辈》说是迟志强的成名作,是庞敏、陈以心的银幕处女作,节目现场他们聊起当年的场景还感叹不已。由于事先一直对陈以心老师的到来进行保密,所以当庞敏老师听到她在幕后说话的时候,几乎是跑到了出场口,然后紧紧的抱住了她,还情不自禁的说了家乡话—上海话。
2. 有谁知道这部电影
100%确定,电影《小字辈》 (1979)
Bus No.3 (1979)
故事片: 小字辈
在上海29路003号公共汽车上,和平饮食店的青年工人小葛,由于乘车时爱看科技书并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引起售票员小青、小黄和司机小洪的注意。小青的妈妈劝女儿早些选对象,她在女儿衣服的口袋里发现一张小伙子的照片,认为这就是女儿的对象,便决定"私查"。原来,这是小青在车上拾到的小葛的照片。小葛看到售票员长时间报站嗓子沙哑 ,深为同情,决定试制一个报站用的扬声器,为他们减轻负担。小葛想通过原来的女友小方买些装配扬声器用的材料,可小方误以为他是想重温旧情,竟把他轰了出去。小葛没有灰心,在邻居老高的帮助下,脚踏实地地钻研着。一次,观看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人民的好售票员"节目,看到小朋友演的售票员向乘客耍态度,平时表现较差的小黄感到压力很大。第二天,他意外地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和一套公共汽车售票员用的扬声器,这使小黄深受感动。小黄的工作态度转变了。他在送幼儿园小朋友去医院看病时,认识了幼儿园阿姨小兰。小青通过乘客小方,知道了小葛的住址。看见小葛又在搞更先进的联动录音机,小青便热情资助他。在小葛和小青的带动下,司机小洪和交通警小白为繁忙的交通路口搞出一台自动讯号机,小黄也宣布他将设计出一台自动洗车机。小葛只知革新,却不会向小青表达自己的爱情。小黄和小白决定帮忙,他们暗中将小葛背诵的几名话录了下来。第二天,小葛同小青在公园见面时,又腼腆又激动,竟把想好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幸亏小黄和小白将录音机打开,放出了小葛向小青表达爱情的声音。003号公共汽车上装上了自动报站的联动录音机,它满载乘客,奔驰在新长征的大道上。
主要演员
王伟平 (饰 小葛)
陈以心 (饰 小青)
迟志强 (饰 小黄)
王琴宝 (饰 小兰)
于延平 (饰 小白)
张明明 (饰 小洪)
庞敏 (饰 小方)
庄培元 (饰 小江)
林彬 (饰 妈妈)
崔超明 (饰 老高)
叶琳琅 (饰 胖大嫂)
任伟民 (饰 车队长)
郭振清 (饰 交通队长)
丁浩 (饰 记者)
苏茵 (饰 沈伯母)
导演: 王家乙、罗泰
副导演: 孙沙
编剧: 斯民三、周泱、吴本务、孙雄飞
责任编辑: 许贻来
摄影: 吴国疆
副摄影: 赵跃
制片: 曹竹林
录音: 康瑞新
剪辑: 周铧
美工: 王继儒、靳喜武
场记: 唐兵
作曲: 雷振邦
演奏: 长影乐团
指挥: 尹升山、吴志光
合唱: 长影乐团
独唱: 李秀文
服装: 李荣伟
道具: 曲学善
化装: 高为
照明: 王凤吾、李树奎
绘景: 靳喜武
置景: 崔万有
音乐设计: 张锡山
3. 小字辈演员表
小字辈演员表如下
小葛饰演王伟平。
小青饰演陈以心。
小黄饰演迟志强。
小兰饰演王琴宝。
小白饰演于延平。
小洪饰演张明明。
小江饰演庄培元。
小方饰演庞敏。
妈妈饰演林彬。
老高饰演崔超明。
剧情简介
《小字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出品的电影,由王家乙、罗泰联合执导,王伟平、陈以心、迟志强、王琴宝、于延平、张明明等领衔主演。讲述了一批年轻人在技术革新中产生了友谊和爱情的故事。
在上海29路003号公共汽车上,青年工人小葛由于乘车时爱看科技书而引起了售票员小青、小黄和司机小洪的注意。小葛看到售票员长时间报站嗓子沙哑,决定试制一个报站用的扬声器。当小黄收到一套扬声器时,深受感动,平时表现较差的她工作态度转变了。
小青通过乘客小方,知道了小葛的住址,热情资助小葛搞更先进的联动录音机。小葛只知革新却不会向小青表达自己的爱情,小黄和交警小白帮助小葛放出了表达爱情的声音。003路公共汽车载满乘客,奔驰在新长征的大道上。
4. 上影老演员,豁达知性,秀外慧中,90岁去世
周末,我又重看了上影1957年孙道临主演的反映工商业进行 社会 主义改造的影片《不夜城》。以前也看过两次,一直觉得林彬那个张伯韩妻子,是她所有片子中扮相最好的一个角色,个人感觉比《林冲》中的娘子还耐看。也许《林家铺子》谢添是个小老板,那个老板娘印象不太深,本片中气质不俗、靓丽华贵,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前些年看《秋翁遇仙记》,她演那个唯我独尊,要百花一夜之间开放的女皇武则天,虽只几个镜头,但威严的架势还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心想林彬还能演这类角色啊。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至今无法看到的上影江南厂1958年拍的影片《热浪奔腾》中,林彬演过女主角、一个青工外,她在上影期间包括1979年退休以后参演的共20部左右片子,尽演些戏不多的配角,觉得比较可惜。
这些片子中的角色,我印象中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妻子,如与孙道临《不夜城》的老板娘,与舒适《林冲》中的林娘子,与谢添《林家铺子》中的老板娘,与中叔皇《地下航线》中的妻子,还有一部也是无法看到的1958年上影江南厂《消防之歌》,她演李纬那个消防队员妻子。《林冲》中林冲刺配沧州时林娘子叮嘱以及最后自尽等几场戏,我觉得表演不错。《地下航线》中,高笑鸥客串警察搜查中叔皇那个地下党家中武器时,林妻那种紧张、焦虑的内心及惊恐的表情挺到位。汤晓丹导演的最初版本《红日》中,林彬曾经与饰政委的康泰演一对革命情侣,完成后领导认为恋爱情节不妥,被删了。
另一类是教师。如《地下少先队》中,她演的是抗日战争时为党做地下工作的女教师;《苗家儿女》中,演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女教师,尽管被“高衙内”金川那个角色甩了,但仍对驻守山村从教的决心矢志不渝;《护士日记》中,演的是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向毕业生作临别赠言的女校长;《巴山夜雨》中,演的是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受挫折和不幸,内心不甘屈服的老教师,当女解差武断给她扣上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翻案的帽子时,老教师那句“高尔基等人的书是革命还是反革命呢?”,问得“张瑜”无言以对、张口结舌。
再一类,我觉得是母亲角色。比如文革片子《春苗》中,她客串的春苗妈,还有《青春似火》中杨雅琴那个轧钢厂电工角色的母亲。70年代末北影片子《拔哥的故事》中,她也演过几场戏的韦拔群母亲,王好为那部《潜网》中,她好象演刘晓庆角色的母亲?具体记不清了。对了,又想起一部长影《小字辈》,她演陈以心角色母亲,记得老演员梁明客串一个杂货店大妈之类角色,俩人经常窃窃私语议论别人,哈。
林彬(1925—2014,原名林孝文,北京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1947年综艺影片公司《吉人天相》,饰女主角音乐教师徐婉,因此片导演何通是话剧导演,片子拍的不算成功。解放初,还在惠昌、中企公司演过两部电影角色,分别是《婚姻大事》童养媳和《无限的爱》姐姐。之前,在美艺、风电、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演话剧。说起从艺,她其实挺早的,读小学时就经表姐沈浩(上影演员,导演叶明爱人,原青艺剧院演员)介绍,在阿英主持的剧团演出过话剧《赛金花》中的儿童角色珊儿。读中学时,在上海联艺、苦干等团体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艳阳天》《武则天》等20多部话剧。解放前后,还演过不少街头活报剧。上影期间,演出的《上海屋檐下》师母、《雷雨》繁漪、《西望长安》大嫂、《红色宣传员》(就是后来电影《李善子》))福善婶等都是比较成功的话剧角色。
林彬在电影配音上,应该说是有所建树的。她从1952年为前苏联影片《伊凡雷帝》配音开始,先后为40多部译制片配过音,包括10余个国家的影片,如前苏影片《第六纵队》《生活的一课》《第十二夜》,西班牙影片《影子部队》,意大利影片《如此人生》,墨西哥影片《生的权利》《被遗弃的人》,西德影片《献给检查官的玫瑰花》,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罗马之战》,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琴台三凤》《魂断蓝桥》,日本影片《生死恋》,英国影片《简爱》,波兰影片《广场奇遇》等等。其中在日本片《啊!野麦岭》中,一人同时为女厂主、妈妈、老女工等六个角色配音。
至于影片中尽演些妻母、教师之类配角,我想一个原因大概被导演们定位了,但并不能说演某类角色的演员就一定是戏路不宽,演技不好,要不她也不可能在《巴山夜雨》中和其他演员共同获奖了,这里面也有机遇等多种因素促成的。另一个跟她淡泊、豁达、知足的心性估计有关,犹如她银幕上多半角色一般,贤淑宁静,秀外慧中,从这个角度说,林彬老师基本上属于本色演员。宁静致远,并非人人都能够学会,也许正因为这个,让她快乐享受到了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