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自律是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学习来的道德礼仪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不论是戒律也好,还是自律也好,都是走向君子的一个方便法门,但是它们都不是无上智慧的法门和最究竟的法门,把它们做到最好,也不过是人生的低修为低境界!不论是戒律还是自律都是有为法,都是刻意而为之,都不是无为法的范畴!
❷ 《自驱型成长》:一本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的好书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美国心理学教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来我除了带领团队进行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英文书籍。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翻阅《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英文版时,我发现这真的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它带给我的就是那种句句敲击内心的感觉。
全书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娓娓地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那么如何做呢?这本书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让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叶壮老师精心翻译了这本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准父母、父母、祖父母,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相信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全新的思考以及养育实践的深度提升。或许,孩子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观点鲜明的书。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需要隐入幕后。
这本书充分阐释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作者针对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孩子内驱力和自律性的实操办法。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中国家长们抵抗过度学习之风的勇气和证据。
——王怡蕊,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是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 Brain(探客柏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我们跟着两位作者,学习处理那些让我们担忧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记住作者所说的,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
——苗炜,作家
The Self-Driven Child,这个英文表达相当传神,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我驱动,就像给人生安装了一台永动机。我认为叶壮老师的翻译更传神,中国古话讲“攘外必先安内”,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还得先学会控制自己。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仅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更自觉,也能让自己更自律。
——张杨果而,著名节目主持人,儿童有声阅读平台“果酱故事”创始人
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更自律、更有学习主动性吗?这是一本讲原理、讲方法、干货满满的育儿好书。两位作者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结合各种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你答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译者的翻译通俗有趣,即便是零基础的家长也能轻松看懂。
——覃宇辉,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科学美国人》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创新始于学校》(Creative Schools)
玛德琳·勒文
如果你还有所困扰,不知道过多的压力和对成功的狭隘理解会不会真的伤害到孩子,那么《自驱型成长》一定是你的必读书。有很多书借着一些奇闻逸事和临床案例来阐述压力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这本书中靠着翔实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孩子为何没有按照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茁壮成长。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这本书有着严谨与深入的视角,谈及了怎么才能让孩子正确地掌握自立能力,书中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到底干预多少才能确保孩子的最佳发展。书里还讲了怎么让孩子变得真正独立起来,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远离纠结。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著有《背离亲缘》(Far from the Tree)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基于多年的青少年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简洁而可行的建议。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不光会找出这些黑暗中的“恶魔”,还会“猎杀”它们。本书的内容诙谐、深刻,还有理有据,更能帮你的孩子学得高效、玩得开心。这真的是一本必读书。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A Perfect Madness: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雷诺·斯科纳兹,著有《释放愤怒的孩子》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美国心理学教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来我除了带领团队进行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英文书籍。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翻阅《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英文版时,我发现这真的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它带给我的就是那种句句敲击内心的感觉。
全书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娓娓地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那么如何做呢?这本书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让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叶壮老师精心翻译了这本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准父母、父母、祖父母,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相信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全新的思考以及养育实践的深度提升。或许,孩子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观点鲜明的书。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需要隐入幕后。
这本书充分阐释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作者针对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孩子内驱力和自律性的实操办法。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中国家长们抵抗过度学习之风的勇气和证据。
——王怡蕊,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是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 Brain(探客柏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我们跟着两位作者,学习处理那些让我们担忧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记住作者所说的,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
——苗炜,作家
The Self-Driven Child,这个英文表达相当传神,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我驱动,就像给人生安装了一台永动机。我认为叶壮老师的翻译更传神,中国古话讲“攘外必先安内”,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还得先学会控制自己。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仅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更自觉,也能让自己更自律。
——张杨果而,著名节目主持人,儿童有声阅读平台“果酱故事”创始人
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更自律、更有学习主动性吗?这是一本讲原理、讲方法、干货满满的育儿好书。两位作者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结合各种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你答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译者的翻译通俗有趣,即便是零基础的家长也能轻松看懂。
——覃宇辉,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科学美国人》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创新始于学校》(Creative Schools)
如果你还有所困扰,不知道过多的压力和对成功的狭隘理解会不会真的伤害到孩子,那么《自驱型成长》一定是你的必读书。有很多书借着一些奇闻逸事和临床案例来阐述压力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这本书中靠着翔实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孩子为何没有按照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茁壮成长。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这本书有着严谨与深入的视角,谈及了怎么才能让孩子正确地掌握自立能力,书中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到底干预多少才能确保孩子的最佳发展。书里还讲了怎么让孩子变得真正独立起来,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远离纠结。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著有《背离亲缘》(Far from the Tree)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基于多年的青少年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简洁而可行的建议。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不光会找出这些黑暗中的“恶魔”,还会“猎杀”它们。本书的内容诙谐、深刻,还有理有据,更能帮你的孩子学得高效、玩得开心。这真的是一本必读书。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A Perfect Madness: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雷诺·斯科纳兹,著有《释放愤怒的孩子》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❸ 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 观后感
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慎独
如果在空荡荡的街道上,遇到红绿灯,你是否会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凌晨三点钟一个人走在路上,你会不会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如果一个人开车,遇上交通拥堵或被超车,你会不会不停按喇叭或者开骂?
人和社会
一次出行,我坐在朋友的副驾驶座上。说起我的朋友,他平时也是一个斯文,待人待物有分寸的人。在行驶的过程中,他的车被别人超了。他也开始无知觉的开骂,非要超车回来不可。当时我就纳闷,超他车的人是听不见的,而我就座在他得身边,我反而成了一个出气孔。但又反过来想,假如我开车,估计也比他好不到那里去。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个人在车里面的时候,变成跟微信上,办公室中,家里,餐厅里不一样的人呢?
原来,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微信上,在办公司中,家里,餐厅里,他需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他需要扮演好员工,好领导,好妻子,好丈夫,有礼貌的人;人在不自觉中,会引入一个社会效果评估体系,这也是常说的人格面具;而在车上,在路上,他撇开了一切社会关系,基本上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一旦坐上车以后,马上变成了一个人,这个时候他和社会关系失联,是什么样就变回什么样。人的这种社会关系,在潜意识里,牢牢的掌控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却全然不知觉。我们需要的是有一种形式,让这种潜意识,无论是让在人社会关系里,还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情况下,都能做到表里如一。而慎独,就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慎独是什么?
《礼记·中庸》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刘少奇也说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慎独在于一日三省吾身
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离不开不断的反思,自我批判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离不开经常性的自我道德审视,评价和扬弃;小处着手,防微杜渐,在独处中自我约束,在实践中自我磨练,方能见效。正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
慎独,它可以使你的内心不断的清朗透彻,可以让你的人格越发的坚韧。
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它可以使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可以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❹ 自律与人生成功
生活中你会碰到很多这样的回答,“这,我知道啊!”,“道理我都懂”,“我没时间啊”,“我感觉这没什么意义”,“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吧”等等。这些大都是不自律的表现,自律跟人生成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案例1: 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懒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败。”今天先讨论庸人,这里的庸人指的是不具有那些天赋异禀、生下来就会“跑”的普通人,绝大多数都是庸人。阻碍庸人成功的是“懒”,是什么导致“懒”的?是不自律,是内心的放纵,欲望的狂奔。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大我,一个是小我。大我是可知的意识,是理性的,小我是潜意识,是感性的,不好控的。两个我每天都在打架,大我想要管小我,小我总是爱偷奸耍滑,去大脑那告状。大我告诉大脑:“晚上10点多了,该休息了”,此时小我蹦出来说:“周末呢,偶尔放纵下没关系,明天反正不上班”,大我说:“最佳下休息时间是子时入睡,卯时起床,这是最佳的休息时间,也是体内排毒时间,休息效率最高”,小我说:“那好吧,我再打一把游戏就睡”,或者“我再看个电影就睡”,或者“刷十分钟抖音就睡”,此时大我就开始妥协了,“那好吧”。于是,熬夜开始了,类似的大我与小我打架场景比比皆是,大我说要看书学习,小我说明天再看吧,或者看不进去啊,甚至说看书有啥用呢……当小我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你的自律将逐渐消失,小我开始控制你的大脑,控制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又养成习惯,懒只是不自律的一个表现。自律的人有很强的气场,眼神也很犀利,做事雷厉风行,也很高效,凡是有大成就的人,绝大多数都很自律。
案例2: 如果人的认识用一个大圆表示,
认识、指导行动、实际的关系
那么用来指导行动的圆是认知的子集,知道的不一定都能用来指导行动,或者说不能很好的指导行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书呆子”,他知道的东西并不少,但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个人的并不多,仅仅停留在脑袋里。有更进一步的,把认知能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实践,这部分认知就具备了指导意义,具备了让自己的行为更先进的基础。接下来,能把指导行动的认知,能实际行动起来,能做到,这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转化不了,那就不是你不知道,而是没有去做,没有去做的原因就是不自律。 自律的最高境界,是实际行动和指导行动认知两个圆趋于相同的时候,这个人就是极度自律的表现。 那么认知和指导行动的认识如何趋向于相同呢?这个得靠悟,悟出来了就能得到,悟不出来,别人告诉你了,你也不一定能得到,因为你不理解。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你得到的理论不一定是自己实践过的,但你知道了,悟到了,就具备了用来指导实践,如果你没有去做,那么大概就是你不自律的表现。
自律的人能很好的利用先进知识和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合乎规律,合乎道,让自己的行为创造更高价值,每一步都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首先必须自律,没有自律,放纵自己,懒就开始滋生了,接下来迎接你的就是各种不如意,各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