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战争不属于少年:德国电影《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的战败国日本拍摄了一些反思战争以及揭露战争残=暴的电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树导演的巨片《人间的条件》。
在1959年的10月,联邦德国(西德)上映了一部战争影片《桥》。这部电影改编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国老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小说。
我看过的由德国人拍摄的反映二战题材的影视剧有《帝国的毁灭》、《从海底出击》、《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我们的父辈》。而《桥》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国人的视角剖析战争残酷的电影了。该片的导演是伯哈特·维奇(Bernhard Wicki),几年后,他又成为了著名的战争电影《最长的一日》的四位导演之一。
我看《桥》的原作者多夫迈斯特的回忆,其真实的经历远比电影的叙述要残=酷上许多:
多夫迈斯特参与守卫的桥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个叫做巴特托尔兹的小城。在德国战败前夕,多夫迈斯特和当地一群16岁的中学生被征入“人民冲锋队”,在仅仅接受了几天简单的军事训练后,他们被送往小城周边的各个防御阵地。多夫迈斯特和几个孩子连同一大堆武器装备一起被一辆大卡车卸在了伊萨桥头的战壕旁,这是一个临时凑成的战斗小组,他之前只认识其中的一个孩子。原来驻守在桥头的大人们都已逃之夭夭,他们的任务是接替这些“可耻”的成年人的任务,阻挡美军过桥。当时在他们心中交织着不同的感觉,他们为终于能够像大人一样拿到武器参战而骄傲,为即将到来的冒险和刺激感到兴奋,他们嘲笑着大人们的怯懦,同时又难免有几分激战前的惶恐。
与真实经历不一样的是,影片《桥》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桥,原本是出于一个善意。可惜的是,经过纳粹洗脑多年的少年们,头脑中却充满了狂热的战争思维。
影片开始于一个平静的上午,城外的小桥旁边落下了一颗来自盟军的炸弹,凄厉的警报声打破了小城的宁静。大人们开始担忧:“我们现在会遭到炸弹的攻击吗?”有的人开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觉到战争就要结束了。
然而,最兴奋的却是一帮16岁的中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传说中的战争就要在身边发生了。当七位少年收到军方的派遣通知后,都是异常的兴奋。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老师斯坦恩流露出的忧伤情绪。老师嘴角颤抖的看着他的学生们,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几位学生穿上了军服,与一帮年长的成年人开始了短暂的军训。从一些人戴着的旧式钢盔看,有人还参加过一战。
善良的斯坦恩来到兵营去找新兵们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这位五天前也是老师的同行能照顾他的学生,让他们能脱离战争。弗洛里希当即拒绝了他,并告诉他,自己和这帮孩子交谈过,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理想而战,他们想拯救祖国。
美军即将到来,这些拼凑起来的人被编入了战斗队伍。军官战前训导他们说:“你们保卫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国心脏的一部分。第一次执行任务的年轻士兵们需要知道,我们的营队只知道前进,没有后退,只知道战斗、胜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听到这番话后,起了恻隐之心,他安排士官海尔曼带着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该守的桥,因为这座桥离他们的家很近。他特别交代海尔曼:不要和敌军接触,不要射击,桥不重要,它将被炸毁,不要发生没有意义的伤亡。
孩子们带着装备来到桥边,惊呼道:“这是我们的桥!我们到这儿干什么?”他们甚至于非常的沮丧:“这不好玩。”
海尔曼让孩子们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给他的任务就是像保姆一样地带好这七位少年。
不料,当弗洛里希独自进入小城里时,竟然被执勤的宪=兵当做是逃兵而射杀了。这一幕却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晓,他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着自己守桥的“使命”。
后半夜,大批后撤的德国军车驶过小桥。七位少年十分震惊地发现,曾经被他们视为英雄的一位军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于尔根的坚决反对。于尔根的父亲是一位死在战场上的军官。
天亮了,美军的飞机在桥边投下了一颗炸弹,弹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军坦克驶近了桥边,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开始了战斗……看着战友不断地倒下,活着的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惧。
他们疯狂了。
当几位德国士兵按计划带着炸药前来准备炸桥时,最后的幸存者阿尔伯特向他们举起了枪……
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后,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杀。
与战争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几天前,这七位少年还坐在教室里,还在与心爱的姑娘散步,还在为了琐事相互争斗,母亲或父亲做好了饭菜等候着他们回家……战争本不该属于这帮少年,他们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的牺牲品。
本片获得1960年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8年,德国再次翻拍了这部电影。
2014-03-11 23:05:12
阅读(498)| 评论(5)
评论:
㈡ 保护桥那个是什么电影
保护的那个电影叫做《桥》。
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老片,就叫做《桥》。
㈢ 电影《桥》的故事,工程师惨死,原型闹乌龙,歌词姑娘变朋友
说到关于“桥”的电影,你会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桥》等,
说到关于“炸桥”的电影,你也许会想到《奇袭》,但可能还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电影《桥》。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很多《桥》的细节,但你可能很难忘记那个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关于这座“桥”还有很多故事:
一、《桥》的原型们
先说这座桥,游击队要炸掉的桥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境内,名字叫塔拉河峡谷大桥,是欧洲比较著名的大桥。
这座桥建于1940年,1942年被游击队炸毁,1946年二战结束后修复通车,因此电影《桥》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真实 历史 事件。
不过,稍微有点区别的是,在 历史 上游击队炸毁这座桥是为了阻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德国人压根没进入到这个区域。
在战争中为了阻击敌人炸毁重要桥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在抗战时就为了阻止日寇先后炸毁了惠通桥以及刚刚建成通车的钱塘江大桥。
随着近些年我国出国游旅客的增多,很多人也都慕名来到塔拉河峡谷大桥瞻仰,但有些无奈的是,很多游客甚至包括权威媒体都弄错了一件事,闹了个乌龙。
在如今的塔拉河峡谷大桥的桥头立有一座雕像,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达尔·祖季奇的,由于他牺牲于二战,同时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峡谷大桥桥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媒体都认为他就是电影《桥》中游击队指挥官“老虎”的原型。
事实上,这是一个大乌龙,博日达尔·祖季奇并不是参与炸桥的游击队员,甚至也不是铁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国国防军的一名中尉,在抗击意大利军队入侵时,他抵制上级的命令拒绝投降,率领自己的部下死战到底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甚至得到了对手的尊敬和赞誉。由于祖季奇的家乡就在塔拉河峡谷,因此他的家人为他在桥头立了这座雕像,实际上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并没有参与炸桥,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参与炸桥的人在桥头那座纪念碑上,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参与炸桥的一位工程师亚乌克维奇,当年他曾是塔拉河峡谷大桥的建造工程师之一,在他的帮助下,南斯拉夫游击队成功炸毁了桥梁。
不过,亚乌克维奇并没有像电影里的“工程师”那样舍身炸桥,他是在炸桥事件数月后被意大利军队逮捕,侵略者痛恨亚乌克维奇将桥炸毁,他们在桥上残忍地杀害了亚乌克维奇,所以电影里那么拍工程师的结局也是有真实事迹可寻。
二、《啊!朋友再见》翻译乌龙
《桥》留给中国观众很多有意思的误会,比如,这部电影其实早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两年,但在我国译制的顺序是《桥》在后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于1972年,译制于1973年,《桥》拍摄于1969年,译制于1977年,《桥》本来是内参片,当年为了欢迎铁托访华才拿出来公映。
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名在前,因此很多观众都以为《桥》是那部电影的续集,毕竟两部电影在演员上也是有很多重复,笔者当年也曾犯过糊涂。
有意思的是,有些观众犯糊涂的时间更长,他们始终认为“老虎”是“瓦尔特”的另一个外号。
更大的乌龙可能就是那首人人会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见》,曾经大家都一度以为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为了歌颂游击队上战场的,有点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
事实上,全拧了。《啊!朋友再见》首先是一首意大利游击队的歌,因为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南斯拉夫游击队也会唱,而在电影中,首先唱这首歌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扎瓦多尼。
其次,按照意大利语翻译的话,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歌其实应该叫《啊!再见了,美丽的姑娘》,这和片中的台词也是对应的,班比诺曾经和搭档扎瓦多尼开玩笑要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找姑娘,这首歌也是他们俩唱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配音时,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员配唱的,分别是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给班比诺配音的李连生,他们俩对着录音机学会了,然后在配音时唱了出来,没想到这首歌成了不朽经典。
当然,我们也知道,并不是当年的翻译不知道这首歌的原意,只是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笔者认为,这个改编很棒,不论是对于歌曲本身还是对于电影本身以及观众,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创作。
三、《桥》并非一部战争片
《桥》的故事很简单,基本上和我国拍摄的《奇袭》剧情是大体相似的,为了阻止敌人通过那座关键的大桥,游击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炸毁桥梁,为此他们将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但和《奇袭》这部战争片或军事片不同的是,《桥》的导演克尔瓦瓦茨认为,《桥》应该不属于战争和军事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人性描写的作品。
在《桥》中,战斗过程基本上可以归属于抗德神剧一类,游击队员总有打不完的子弹和随手可得的装备,敌人总是那么“听指挥”,扔手榴弹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样,力道、高度恰到好处让迪希接到再反杀,活脱脱一副接力赛的样子。
因此要是为了看战斗场面,《桥》真没有什么多少可看性,笔者认为《桥》的经典主要在于人性、悬念和牺牲。
人性,班比诺牺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画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还是要炸死他,这是该片最催泪的一个片段,即使如今再看,听到班比诺那绝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亲手杀死搭档的痛苦,再想起之前两人有说有笑要一起去佛罗伦萨找姑娘的片段,确实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配音演员李连生功不可没,据说他当时配到这段时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结束后他和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两个配音演员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场。
悬念,《桥》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猫头鹰考斯,他在片中贡献了很多笑点和转折,比如他审问游击队员的那场戏活像一段单口相声:“请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内心我总是捉摸不透”。
然后在游击队员要集体杀青的时候,猫头鹰又突然成了游击队员,而且杀了一帮德国兵,按照常理,这不能有反转了吧。
没想到,居然还能再反转一次,猫头鹰还是反派,这让人实在有些烧脑。有意思的是,据说当年国内电影配音字幕上是不显示给反派配音的演员姓名的,但猫头鹰却破例了。
牺牲,影片最后,工程师用生命炸毁了自己心爱的桥,这个结局不仅是致敬原型亚乌克维奇,也是在致敬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这些牺牲里有战士也有工程师,当然还有那座“好桥”。
让人遗憾的是,桥炸了,还能修复,可国家没了又该怎么办呢?克尔瓦瓦茨导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们作为看客,重看《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同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㈣ 求,有关桥的电影。
《桂河大桥》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unIQZfI3lSz-ZRQCojI-A
《桂河大桥》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片,由大卫·利恩执导,威廉·霍尔登、亚利克·基尼斯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二战时期英国军官被迫为日军建造桂河大桥,之后全力阻止大桥被英国特遣队炸毁的故事。1957年10月2日,该片在英国上映。1958年,该片获得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第15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等奖项。
㈤ 桥这部电影是那个国家拍的
《桥》(Мост),南斯拉夫电影名(1969年),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该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㈥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5月首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介绍: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㈦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桥》。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桥》。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㈧ 电影桥简介 电影桥的介绍
1、《桥》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斯·佩洛维奇、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2、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㈨ 带桥字的电影有哪些
《飞夺泸定桥》《桂河大桥》《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凯桑德拉大桥》
㈩ 关于桥的电影
《桥》(其它译名《最后的桥》)。
出品时间:1959年。
国家:联邦德国。
介绍
战争即将结束,生活在德国某小城市的七个小伙子终于长大了。他们的教师不希望这些小伙子上前线,通过与一位关系不错的军官帮助,在家乡的一座桥边站岗。
负责照顾这些小伙子的是一位军士,可在一次侦察中被误认为逃兵而丧命,飞机低空扫射时一位小伙子又不幸中弹而亡,幼稚的年轻人发生了误会,经过一场流血决斗两个人幸存,可由于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自相残杀,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