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烈日灼心剧情介绍
《烈日灼心》的剧情简介
七年前,福建西陇发生一起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某别墅内一家五口同日惨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然而此去经年,嫌疑人杨自道(郭涛 饰)、辛小丰(邓超 饰)、陈比觉(高虎 饰)却依然逍遥法外。
现如今,这三个人都在厦门过活,杨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小丰加入了协警队伍,因意外变成傻子的陈则带着三人捡来的女孩尾巴栖息在亲戚的渔场中。这一天,拥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伊谷春(段奕宏 饰)调到小丰所在的队伍担任警长。
伊颇为器重能力卓越的小丰,但嗅觉灵敏的他也隐隐觉出这个男子和当年的灭门惨案有所关联。在此期间,道哥在一次意外中结识了伊的妹妹小夏(王珞丹 饰)。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将这三个决心重新做人的男人推向无法更改的结局。
(1)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策略扩展阅读:
中国悬疑电影的叙事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主义的叙事伦理、客观的叙事者、多元化的人物、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烈日灼心》的结局延续了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的事实,其实本片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好人,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人性。不过警匪片向来都是以“正义战胜邪恶”为叙事的核心主题,在《烈日灼心》中,这个准则倒是没有变,但是导演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
从表面上看,本片的主角似乎是刑警,其实本片真正的主角是辛小丰。导演规避了审查风险,以刑警追查案子作为叙事起因,但电影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辛小丰的角度出发,讲述犯罪者的自我救赎,这是一种很巧的方式,也是比较难表达的方式。
⑵ 好莱坞电影中的典型特点
1、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
2、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
3、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
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
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全知的叙述模式: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
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⑶ 如何理解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与真实性的关系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地展现真实场景的纪实性节目形态,它通过调动各种电视手段,多角度地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透过凝练的生活,展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身及生存空间的审视。可以看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灵魂,而故事性则是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一、纪录片的故事化
长久以来,人类对于故事的需求是永不停止的。从故事诞生开始,人类就以各种叙事形式在改编与更新它,不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都已形成了本学科体系内一整套讲故事的技巧为人们耳熟能详,这就是已经论证和社会化的语言方式――讲故事。电视栏目纪录片同样推崇故事,
当然,故事性并不是经典纪录片创作的必要条件,经典纪录片里的很多类型也不依赖情节化而生存。经典纪录片从来是对故事模式极具反省与批判,它反对对现实作简单化和功利化的判断与阐释,它重视解读现实意义的暧昧、歧义与矛盾,它从不让现实去被情节模式裁减,这是经典纪录片的艺术力量所在,同样也是经典纪录片的小众化与精英意识使然。然而,与从不考虑收视的经典纪录片不太一样,将镜头下的公众生活视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电视栏目纪录片对故事的追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情节化叙事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纪录片故事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情节化的叙事。纪录片里的“故事”不像故事片那样是虚构出来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和概括。生活本身是发展着的,生活本身就具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当你把这些冲突和矛盾加以选择和概括时,就有可能形成既客观又完整的情节内容,这就是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过程。它依赖导演对于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来推动叙事。
⑷ 王家卫电影风格
连续看了几部王家卫的电影,颇具特色,电影中的故事、叙事方式、色彩、音乐、独白等都很独特,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
一、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二、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三、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 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通常都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也拒绝被别人了解。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用独白宣泄内心的感觉。例如《重庆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被朋友们一一拒绝,最终他选择在独白中抒发情感,那串独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都有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另一个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着家里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竟然就瘦成这样。”对着湿淋淋的毛巾说:“我都说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影片《堕落天使》中则是把独白运用到了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
五、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具体来看他的影片,从《阿飞正传》开始,《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影片,叙事的整体感都不强,而且是越来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规则,“碎片”式的叙事策略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电影中不难发现,基本找不到能够维系故事情节和因果联系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断裂的叙事片段组成,碎片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在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时,被感动的原因往往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词。而对于他的整个影片结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很是漂浮。这种“碎片”式的叙事策略状态,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典型特征。
王家卫电影中对数字或者是时间的偏执,是影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在《2046》中,“2046”这个数字就像是一个谜一样贯穿影片的始终。它是周慕云和苏丽珍回忆中的一段插曲,是隔壁的房间号码,是他在追逐露露时看到的一串号码,还是他小说中的发生时间,是一列一直走不到终点的列车„„还有《重庆森林》中,有一段独白这样说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相距才0.01公分,五十七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王家卫将人的情感变化直截了当的用时间量化,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戏谑成分。(部分摘自网络影评)
⑸ 电影后窗叙事结构是什么
所谓叙事手法无外乎整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技巧。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⑹ 城市宣传片的叙事策略是什么
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品牌营销的关键环节,如何整合城市资源,聚合城市影响力,完成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是城市大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城市宣传片的出现提供了解决之道。
首先,宣传片不同于平面和广播媒体,它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播效果也是平面与广播所无法匹敌的。其次,宣传片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赋予它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人们较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
那么,城市宣传片怎样讲述城市才能获得更好的城市传播效果呢?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城市宣传片的叙事结构,从叙事角度解构城市宣传片的成功密码。
宣传片的叙事往往呈现很多风格,但是作为城市形象的整合传播方式,它又有着一贯的特点。不管什么风格的叙事形式,总是以城市的内在人文为叙事支撑的,因为文化是城市的内在根脉;叙事的主体部分往往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市政建设,我们可以概括为城市的显要素或者物质要素,在此基础上总体呈现城市的形象。
城市宣传片是个复杂的营销传播活动,策略层面的城市定位和创意层面的差异化表达,以及执行层面的叙事结构环环相扣,彼此呼应配合才能打造出具有传播力和营销价值的城市宣传片。
⑺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论文关键词] 动画电影叙事方式角色中国风格
[论文摘 要] 动画电影结合美术和电影的综合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着广大的爱好者和制作者。动画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艺术形式,叙事则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从动画电影的选材、主题手法、角色上来谈,最后论述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发展,提出问题并展望中国动画应该如何发展。
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荣期,动画形式已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世界各国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像动画片《魔比斯环》这样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莱克》,关键就要看其叙事策略了。动画电影应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业动画电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
一、从选材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选材上应遵循电影艺术的一般原则,但动画电影由于其媒介、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制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而有别于其他电影艺术的选材。在选材上我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对象是谁,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动画题材最受欢迎,市场效益也最好,因为它受众面广,市场收益相应也会多。关于动画的选材也有侧重于儿童化的,有人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不适合表现深层次的题材。有人则认为,动画可以表现所有的题材,我们所谓的动画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实,动画隶属于电影中一个分支,在题材表达上必须符合动画本体特征。动画电影区别于实拍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动画具有高度虚拟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不可能像实拍电影那样接近真实。在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中,很少如实描写日常生活,相反的是尽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动画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没人会对动画片中的老鼠为什么会打败猫而吹毛求疵。其次,动画电影的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在动画中,造型的线索简单、矛盾简单、人物关系简单,例如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就比较容易被改编成优秀的动画作品,而《红楼梦》就非常不适合动画改编。在《红楼梦》中光是人物关系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再加上场景之类的更是繁复。
动画表现的题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动画片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以成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片现在比比皆是。这样从商业价值上讲,单纯考虑儿童观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仅仅能在电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时间放映,而国家经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儿童电影的票价,这样一来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动画电影观众扩展至成人范畴,那么就可以进入晚场时段放映并因此有获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这样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发展价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其后续的商业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从主题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是一种用来表现其特有主题的艺术形式。在动画片中不是说所有的都必须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主题。许多艺术类的动画短片并不需要深刻的叙事主题,其动画可以作为一种纯视觉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一部个性化的艺术动画短片,可能只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或者奇妙的视觉展现,就能创造出很好的效果,观众乐在其中,得到纯粹视觉感官体验。但是作为动画电影却并不是这样,动画电影通常是以故事情节来传达大众共有的精神状态。在动画电影的学习中不应纯粹追求视觉盛宴,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如果把这类作品打回原形,不过是儿童玩具万花筒罢了。因此动画电影的主题选材尤其重要。
动画电影的主题必须突出,如果一部动画片有多种主题而没有主次变化。那么最终这部动画片将失去主题。例如,日本动画《再见,萤火虫》就是一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战争悲剧的影片。除了在开场展现了空袭后的惨状外,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战争的惨状,而是通过描述两兄妹单纯真挚的情感将战争的残酷性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里,使得全片一直弥漫在悲剧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主题的选择的重要性,好的主题能引人入胜,使整部动画具有意义感。
在动画的主题选择中,应该通过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创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说越曲折越好,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好。另外动画片的主题选择应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要在动画语言、动画形式上做多种尝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主题以吸引观众。选择好主题的叙事方式后,故事的发展情节多以整个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先后时间顺序展开,围绕故事情节主线,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样的叙事结构可看性强,不仅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对于儿童这个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适合儿童。
三、从角色上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谈到角色,大家都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当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定下来以后,角色的设置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角色是动画中的视觉核心,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在多年以后,故事可能会被观众淡忘,但是观众往往能记住里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从每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在动画中,对角色的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虚拟夸张角色的塑造过程。角色造型设计不是纯粹的视觉问题,是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好的角色能给观众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观众的兴趣。
动画电影是一种允许和鼓励个人创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角色设置可以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可以超现实生活,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能力。在动画里,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可以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桌椅板凳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跃等。动画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拟人化了的人或物,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先生” “挂钟管家” “茶壶大妈”等。但动画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无节制地天马行空。不管动画片中的角色如何离奇,如何荒诞不经,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使观众相信并能够接受。如果只一味强调角色的“奇异性”,以至于失去了真实的逻辑基础的话,这样的动画角色必定是不受观众欢迎的、失败的。动画角色在性格上应简洁明了、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做并不是把角色简单平面化,而是为了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商业动画长片中,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的简单形象,而在后期开发的主要产品上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作用。
⑻ 从叙事架构、视听语言、主题呈现挖掘老片《泰坦尼克号》的魅力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就在于给人们讲述了一段非常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真的是相当不错,里面的每一个演员演技都非常的棒。
⑼ 求解,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美学。请详细点
广义地讲,叙事美学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进行时空序列的记叙与描述。叙事存在于历史史诗、神活、小说、戏剧、电影等等一切文学艺术之中,是这些文学艺术展开的基本形式。电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叙事功能。电影的摄录功能就带有依次序列性,利用镜头,画面依次序列的记录方式,决定了长于叙事的特征。当然这种技术特长只有与记录内容的时空序列相统一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叙事,电影无论类别,都离不开时空故事、情节、人物等等叙事因素。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模式、叙事视点铸就了独有的叙事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