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当年老电影中的《小兵张嘎》的英子是谁扮演的现在在做什么职业
蒙古族男孩,内蒙古著名的双枪女将乌兰之子。在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张嘎子。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人物介绍安吉斯消失的真相
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
玉英妈的黄素影
嘎子奶奶的李健
嘎子的母亲基本信息
经历
人物简介
人物介绍 安吉斯消失的真相
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
玉英妈的黄素影
嘎子奶奶的李健
嘎子的母亲 基本信息
经历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安吉斯,蒙古族男孩,内蒙古著名的双枪女将乌兰之子。在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张嘎子,神貌俱佳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和厚爱,嘎子成为儿童电影画廊中熠熠生辉的形象。只可惜安吉斯没有从事演员这一职业。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电视剧《小兵张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还特意搞了一个座谈会,把当年老电影安吉斯中许多还健在的演员都请了去,包括“胖墩”吴克勤,但“嘎子”安吉斯没来。胖墩说,他给嘎子打了电话,但那天正好北京下大雨,车不好走。不知道真是车过不来,还是他不愿意来,反正最后他也没来。
安吉斯消失的真相
这么多年来,安吉斯似乎销声匿迹了,很少在媒体上露面。这些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不久前,“罗金宝”扮演者张莹的爱人李慧颖揭开这一谜团。据她介绍,“文革”爆发后,张莹受到很大的冲击,不仅被批斗,还被关进了北影厂的牛棚,在牛棚里不许吃好的,只许吃窝头咸菜。最令张莹伤心的是,当时扮演嘎子的安吉斯有十六七岁了,他从内蒙古串联到北影,对崔嵬、张莹、于绍康这些《小兵张嘎》中的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还动了手……据说他打崔嵬打得最厉害。1969年6月,受到迫害的张莹因病去世,年仅45岁。
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
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说,嘎子的确是批斗过张莹,但其实我不太愿意提他名字的,因为他现在各方面都不错,我以及剧组中其他人这么多年都没说过这件事,就是不希望对他有什么影响。张莹当年确实非常伤心,因为他对嘎子非常好,嘎子的游泳还是张莹教会的呢!不过那个年代,大人都有很多疯狂的行为,何况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呀。我理解他,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也希望大家理解他,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当时有名的演员,哪有没挨过批斗的呀,越有名的演员被斗得越很,各地的红小兵都来斗,后来北影也害怕了,怕出人命。其实当年许多斗人的和挨斗的,后来有机会把当年的那段过结说开了,现在还处得不错。和嘎子,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谈谈。我想这件事对他而言,也是不愿意回首的一段过往,我也希望他能放下这个包袱,找时间跟大家聚聚。
玉英妈的黄素影
在电影中扮演玉英妈的黄素影,特别提到了大导演崔嵬对蒙古族男孩安吉斯的知遇知恩:1962年,《小兵张嘎》的拍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可是嘎子的扮演者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摄制组的同志到北京各小学、少年宫、活动站去物色小演员,好几个月过去了,他们仍然未找到理想的对象。后来,于蓝给北影送去几张照片,其中的安吉斯(扮嘎子)、吴克勤(扮胖墩)一眼就被崔嵬看中了。胖墩是北京人,而嘎子当时却在内蒙,于蓝跟嘎子的妈妈乌兰在延安时认识,当年一起在延安呆过,嘎子的父母都是老革命,但不是演员。 要说为这部戏,崔嵬导演没少费劲,骑马打枪爬树,嘎子没问题,可咬人、挤眉毛弄眼睛这些童真的东西,都是导演调教的,还有小胖墩儿和嘎子打架那场戏,也是导演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崔嵬非常有办法,开拍前,他也不让小演员排练,就让嘎子和胖墩都脱光膀子,赤脚跟白洋淀的孩子们一块儿去玩,十几天过去了,拍摄开始了。崔嵬选择了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作为第一场戏。这两个孩子非常松弛、自然,毫不顾及周围的一切。因为当时嘎子正在上小学,为了他们不耽误学习,崔嵬还特意从北京带了一个老师到剧组,每天拍完戏后,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嘎子的父母都在内蒙,他就被交给了导演,拍摄那半年他的吃喝拉撒都是导演在照顾,而且中间他还生过病,把导演急得够戗。拍完戏后,黄素影再也没有见过嘎子。
B.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形象分析
在影片中,宁静表演了一个在十五、六岁男孩心目中完美的女孩,纯洁、优雅。给观众一种青春朦胧的神秘感。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于北菇,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无聊的夏日里,马小军学会丁撬门压锁,进到别人家里成了马小军生活的一大乐 趣.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人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伙男孩子打架,马小军用砖头照一个人头上拍了下去,把他打伤 了,对方捎来话说要拉来几百人报仇,然而在中间人的调和下,这场大规模的争斗奇迹般地和解了,他们拥进莫斯科餐厅里庆祝。 马小军——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c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 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 “米兰,马小军爱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了刘忆苦。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从此以后,大家冷落了马小军。 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米兰去了文工团,刘亿苦去当兵,后变成残废。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
C. 如果让你选一部红色经典拍成电影,你会有哪些办法与创意呢设计一份海报来表现吧!
1、《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
2、《刘胡兰》拍摄于1996年,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沈耀庭执导,池华琼主演的战争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女英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
3、《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军事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于1952年上映。
4、《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5、《红色娘子军》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谢晋执导 ,祝希娟、王心刚等主演,1960年7月1日上映 。
我觉得我要是想嗯拍成电影的话,就觉得《智取威虎山》那部电影特别的好,我觉得对于红色记忆也是一种传承。
当下影视界兴起了新一轮的红色经典改编热潮。在此背景下,笔者以《林海雪原》为例,来探讨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的若干问题,并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和探寻红色经典深受人们青睐的原因。
一、红色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从各方面加强,红色经典成为当时传播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力军和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红色经典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经典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6年“文革”结束之前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内容的文艺作品,包括红色小说、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戏剧(主要是“样板戏”)等。广义的红色经典则是指凡以革命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英雄事迹或英雄人物为表现内容的所有经典文本,除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红色经典的母本外,还包括1990年以后出现的各种衍生文本,如重拍或新拍的关于红色经典的影视剧、由当红歌星翻唱的红色经典歌曲等。红色经典本身是一个在“文革”后期产生的词汇,最初指的是“文革”时期创作的革命样板戏,后来被怀旧的人们泛化到用以指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红色经典作品主要出现于20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作品都不可不避免地沾染了当时的政治色彩。红色经典的建构是有意识、有计划地把文化生产和经典的两个过程结合起来,比如作品刚刚创作完成就被奉为经典之作,或开始创作时就当成经典来创作,“文革”期间样板戏的创作堪称典型。这似乎违背经典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过程,而这种方式又是一种快速的飞跃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它与“文革”时期的革命要求完全相符合。这种创作方式也符合“文革”时期的时代特点,以至于在“文革”结束后受到了一些读者的诟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又兴起了新一轮的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这说明虽然这些红色经典有着浓重的政治文化色彩,但是在创作上都吸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一批生动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而这些形象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能够不断地教育和鼓舞一代代人。当时创作的红色经典有很多,而《林海雪原》的发行量在红色经典中位居前列。同时《林海雪原》被后来的人们改编为不同的影视作品,而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改编影视剧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二、《林海雪原》的内容与改编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压向东北。在我军后方,国民党又组织了一些伪满洲国官员、地主、恶霸、流氓、大烟鬼等组建所谓的“中央一号队伍军”,不断进行军事骚扰,疯狂地烧杀抢掠,闻所未闻的邪恶。为了清除匪患,少剑波带领一支36人组成的小分队,插入到白雪皑皑的森林,与不同类型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小说问世后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其中很多经典的桥段被人们牢记,如杨子荣深入土匪老巢与土匪头子座山雕的对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些经典的话语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的机智与勇敢。此后对于这部小说的改编有很多。不同时期改编的版本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红色经典的解读。
D. 红色电影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1,《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歌剧艺术片,由谢添执导,王玉珍主演,于196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同名歌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故事。
2,《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史文炽执导,高保成、李力、李长华、张怀志、霍德集主演的剧情片。于195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写作的。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3,《渡江侦察记》
《渡江侦察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由孙道临、李玲君主演,于1954年上映。该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
4,《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5,《地雷战》
《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E.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
哪些老电影比较深入人心?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我来说,过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但我觉得都很好。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江姐、青春之歌、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赞歌、沂蒙颂、党的女儿、夺印、箭杆河边、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海岛女民兵、春苗、红色娘子军、朝阳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白毛女、敌后武工队、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
这些老电影看了之后,真是深入人心,虽然都过去五六十年了,但有些情节仍在脑海里记忆犹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白毛女,通过喜儿的新旧 社会 两种不同命运的遭遇,阐述了一条真理,即旧 社会 让人变成鬼,新中国让鬼变成人。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另外电影春苗,歌颂农村赤脚医生全心全意为社员看病的故事,现在看来,那真是一部好片。
看一部电影深不深入人心,不是看它如何热闹,而是看它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我觉得过去那些黑白老电影都很好。看后让人受益。
太多了,数不胜数,最喜欢的是英雄儿女上甘岭地道战,东方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
东方红,长征组歌
铁道卫士,
秘密图纸,
五朵金花,
刘三姐,
铁道游击队,
地道战,
深入人心的老电影太多了,
按题材分类
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如下:
《上甘岭》《奇袭》《打击侵略者》
……
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
《小兵张嘎》
……
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
《战上海》《红色娘子军》
《东进序曲》
……
文革题材的电影:
《决裂》《红雨》《春苗》
……
阶级斗争题材的电影:
《艳阳天》《金光大道》
《青松岭》
……
歌舞题材的电影:
《东方红》《长征组歌》
《革命 历史 歌曲表演唱》
……
农村题材的电影:
《夺印》《李双双》《江山多娇》
……
英雄事迹题材的电影:
《雷锋》《董存瑞》
《焦裕禄》
……
儿童题材的电影:
《红孩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阿夏河的密迷》
……
外国电影:
《列宁在十月》《宁死不屈》
《追捕》
……
好了就先列出这些电影吧,其实还有很多,太费脑筋和时间了,
在此也敬告各位朋友们,每次答题都是现场发挥,想起那个就写那个,
都是凭记忆所写,难免有瑕疵,也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谢谢。
看过好多电影,最深入人心丶最难忘的是《东方红》、《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侦察兵》、《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小乓张嘎》、《青松岭》等等精典电影佳作。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如何界定老电影呢?我印象中小时候看过的很多黑白电影,人们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时候文化生活过于贫乏,心灵如白纸一般,容易被电影深入进去。那时候人们很少花钱进电影院看电影,电影主要是露天放映。(无法想象花钱看电影,农村干一天农活,记一个工分,当时一个工分才一到两角钱)我们经常自带小板凳,步行辗转于周围几个村子观看,只要是电影就可以,不管什么片子,哪怕多次重复观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
小时候看过以下黑白电影,至今印象深刻,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鸡毛信》、《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花木兰》、《女驸马》、《朝阳沟》、《天仙配》、《牛郎织女》、《刘巧儿》、《李双双》、《永不消逝的电波》、《甲午风云》、《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金光大道》、《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405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冰山上的来客》、《苦菜花》、《柳堡的故事》、《李双双》、《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董存瑞》、《一江春水向东流》、《永不消逝的电波》、《红灯记》、《乔老爷上轿》等等……太多啦,至少是深入我心……
老电影能深入人心,主要是 历史 原因形成,在改革开放前物质文化比较匮乏的年代,大家基本没有多少文化 娱乐 活动,看露天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最大的文化享受,而且在每隔一段时间看露天电影时大多重复的片子比较多,因而印象比较深。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在电影制作上比较精益求精,而且全部情节和素材都围绕一个主题,绝不松散。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到位,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翻牌亦或小角色,大家都尽心尽力,应了那句话: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比较深入人心的太多了,比如早期的《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后期的《开国大典》《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还有冯小刚导演,管虎导演的一些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的影视虽然传播和制作手段好了许多,但是深入人心的太少。至于许多的抗日神剧就更是不入流。同时重要的还有在市场操纵下,演员的演技简直不敢恭维。当下走红的几名所谓“影星”,其表演简直做作到令人作呕。一部电影他们绝对能把即使是真实的故事演成假的。
每个时代的电影不仅是那个年代生活和文化的反映,更是一个时代面貌的整体展现,对于个人来讲,就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甚或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关键。
您好。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九月》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的儿童片,由张萌、张国立主演,于1990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小学生安建军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重新认识自己,最终争取到参加开幕式表演资格的故事。
《我的九月》是一部具有非凡意义的儿童片,在某种意义上,它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坐标,无论我们这一代人走多远,在以这部电影为起点的时代变化得多么厉害,它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许多早已变得不同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如果说美梦使一个人在醒来时感到睡眼惺松的惬意,那么一代人的美梦呢?它会成为什么,一个暗号,一种不言自明的真理,安建军羸弱的身躯以及他傻乎乎的笑脸喻示着八零年代生人的时间之矢,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与他会面,并且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他融入我心灵的深处,一如我们寄存了许多美好的情愫于他身上,也许,这就不单单是一部儿童片所能涵盖的了,还是让我们开始旅程吧。九零年代的北京城略显杂乱,但却有一股勃勃的生机;一群小孩放学回来时的情景将当时的场面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这同时也是当年所有地区特有的面貌;要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精神,那种昂扬的姿态以其意气风发为我们所记忆;我隐约的记得小学时,高年级的一位大姐姐在给我们讲她当时与其它学校一起参加团体操比赛时,脸上所浮现出来的荣耀感,这种感情之真切,一如安建军在得知自己的武术动作慢半拍被刷下来后流下来的泪水;我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再体验到那种为了团体的荣誉发自内心的真诚感与不懈的努力。当然在团体里边,他们并不只是一滴可以忽视的水珠,安建军,雷振山,刘庆来,安小妹,高老师,所有这些人都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让人感到这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是,我们在今天为孤独所困扰,而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在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电影 里最为出采的就是他在影片里所扮演的高老师,那是一种没有任何修饰的的真诚与淳朴,他与“安大傻子”一起被称为“高二傻子”,二位傻子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在那个年代,谁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呢?他亲切,友善,虽然不尽然像高老师那样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里边。安建军在高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地走出自卑的阴霾,而安建军憨厚老实又不失聪明的性格也很快让高老师找到了一个知己。安建军在捐款门事件被刘庆来抢走功劳后,高老师的与他的一段对话完全就是朋友之间的吐露心声,这也是令人感到惊异的,“我小时候受了委屈,没人听我说,只好对着家里的水缸说话,要是当时有你就好了”,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安建军的心扉,使他委曲的面孔又绽露出阳光的笑容。张国立塑造的这位老师一点虚假的痕迹都没有,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让人心里深深怀念。最能打动人的是安建军和小妹一起在周日把早餐钱买兑奖券,饿着肚子训练的场面;那时北京后海公园湖边两位小朋友在晨曦中“起武弄清影”的画面显得那么的富于诗意,这情节是导致影片最高潮时安建军的形象从胆小憨厚一下子变得那么的英姿勃发的伏线。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在绝望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总是希望,结果也许是梦想实现,如同安建军一样;也许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经历过来的肯定是不后悔自己的这么一个逐梦过程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要被生活所挫败,然后慢慢挣扎起来的经历,不管是生活,学业,爱情,事业,总是这样;每个人也都会在某个瞬间放射出闪亮的生命之光,一如比武胜出的安建军,这光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源动力。当安建军和小妹高兴的回到家里,被父亲数落奖券的事,然后情节一点点推进到父亲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又难过又高兴地说:“好孩子,别哭了,要是那什么……也让爸替你高兴高兴”,这样温馨的生活场景弥漫于整部影片,梦想融和温情始终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想,这也是电影甚或生活的本质吧。
本片1990年上映,由当时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尹力执导,张萌、张国立等主演。该片以近似纪录片的真实手法,展现了几位九十年代儿童的生动形象,是一部难得的、真正地贴近中国儿童生活的儿童电影。尤其对于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同学们来说,整部电影都充满着让人动容的记忆。电影是成年人拍的,主题是儿童的故事,却没有“说教”、没有“拯救”,没有从成年人的视角去评判儿童、教 育儿 童。电影中高老师几次俯下身来的场景,代表一位成年人对儿童、少年的平等之心。不必因为“高大”而自居“老成”,这是被儿童世界接纳的入场券,难道不是成年世界里“少点焦虑、多些恬愉”的高明之道吗?
F. 能介绍几部反映文革时期或者知青生活的电影吗
1. 芳香之旅 (2006)
2. 电影往事 (2004)
3.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2001)
4. 天浴 (1998)
5. 红提琴 (1998) [非中文]
6.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
7. 活着 (1994)
8. 霸王别姬 (1993)
9. 蓝风筝 (1993)
10. 芙蓉镇 (1986)
11. 张家少奶奶 (1985)
12. 他们并不陌生 (1982)
13. 牧马人 (1982)
14. 苦恋 (1982)
15. 小街 (1981)
16. 枫 (1980)
17. 皇天后土 (1980)
18. 天云山传奇 (1980)
19. 巴山夜雨 (1980)
20. 戴手铐的旅客 (1980)
21. 苦恋 (1980)
22. 苦恼人的笑 (1979)
23. 瞬间 (1979) [未公映]
24. 泪痕 (1979)
G. 文革时期 电影
那十年之间没什么好电影,前期几年基本上颗粒无收,直到后期几年才逐渐拍摄了一部分作品,一般多集中于74,75,76三年。
京剧样板戏不推荐了,先看看这几部好了,电驴上全部有源。
《侦察兵》1973
《艳阳天》1973
《青松岭》1973
《战洪图》1973
《创业》1974
《杜鹃山》1974
《南征北战》1974
《园丁之歌》1974
《平原游击队》1974
《一副保险带》1974
《火红的年代》1974
《渡江侦察记》1974
《闪闪的红星》1974
《向阳院的故事》1974
《海霞》1975
《春苗》1975
《阿勇》1975
《红雨》1975
《小螺号》1975
《金光大道》1975
《长城新曲》1975
《烽火少年》1975
《车轮滚滚》1975
《碧海红波》1975
《黄河少年》1975
《年轻的一代》1975
《难忘的战斗》1975
《第二个春天》1975
《沸腾的群山》1975
《沙漠的春天》1975
《难忘的战斗》1975
《激战无名川》1975
《山花》1976
《锁龙湖》1976
《芒果之歌》1976
《江水滔滔》1976
《雁鸣湖畔》1976
《开山的人》1976
《钢铁巨人》1976
《南海风云》1976
《南海长城》1976
《阿夏河的秘密》1976
H. 如何评价电影《欢腾的小凉河》
太程式化、脸谱化,缺乏主题的深刻性和艺术的观赏性,在文革普遍带有左的痕迹的电影中,不算上乘,《创业》《春苗》《决裂》《海霞》《艳阳天》《闪闪的红星》都要比《欢腾的小凉河》强很多。
I. 电影《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它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里却特别的难受。我在努力地思考着一个问题:看上去很美,它到底美在哪里呢?是幼儿园的这段时光很美,还是老师的大红花很美,还是当时老师们的教育方法很美。
方枪枪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灵气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可是,李老师的一把大剪刀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也让我的心跟着方枪枪一起紧张。
园长老师对方枪枪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多:孩子,你应该记住,幼儿园的生活是你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在那个时代,在大人眼里,幼儿园的时光真的应该是很美很美的。可片中的方枪枪觉得这段童年生活美吗?他在恐惧、迷茫中过着他的童年。方枪枪认为最美的是那朵老师手里的日思夜想的大红花,当他想象着自己能得到一朵朵大红花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从此,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认真大便,好好洗手,但也没有得到大红花,因为它既不会穿衣服,还经常尿床。百般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孩子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不再为争夺大红花而努力了。
在方枪枪的眼里,李老师已不在是老师,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枪枪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在方枪枪的领导下,小朋友们组织了对李大灰狼的“围捕”行动,但因力量悬殊,李老师迅速控制了局面,并清查谣言的源头。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老师,方枪枪十分恐惧,但由于谣言传播的无序性,一个替罪羔羊的出现使方枪枪迅速摆脱了困境。方枪枪发现,所谓“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的定律并非那么灵验,而貌似强大的李老师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从此,方枪枪彻底改变了,他不再驯服,到处惹事生非,成为害群之马。
老师们知道,对方枪枪这样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孤立他,不给他恣意妄为的舞台。经过数天的禁闭,方枪枪终于又回到了群体中。在队伍行进过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脱队了,快告诉老师啊!小朋友们却始终熟视无睹。方枪枪终于明白,他的表演结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让方枪枪不明白的是,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为什么结束呢?一路走来,他始终在反抗,却从未逃出过;他始终在融入,却从未被接受过。
故事的结尾让人看着很心寒,我看到了孩子的孤单、无助、渴望被关注。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多少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伤害,这将会成为他们那一代童年抹不去的记忆。
J. 彭德怀的电影
没有。看书吧,,《彭德怀传》。好几部关于他的电影都只是描述他某一段时间的经历,比如《少年彭德怀》,顾名思义,讲述少年成长过程;《彭大将军》,讲述文革前后的经历,还有其他战斗片,解放大西北 铁血大动脉 破袭战 山雨欲来 悠悠故人情 进军 ,,我就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