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有人看过《12 angry men》这部影片没有呢中文译名是什么呀讲的什么故事呢非常感谢!
中文名《十二怒汉》
【片名】:12 Angry Men
【译名】:十二怒汉
【年代】:1957
【类别】:剧情/悬疑/罪案/惊悚
【导演】: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编剧】: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长】:96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评分】:8.6/10 (22,284 vote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点我
【简介】:
五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集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不朽的优秀演员和导演。亨利·方达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吕美特也是这一时期最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之一。
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Henry Fonda)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人认为影片开头和结尾还有法院大门的镜头,实际上剪掉这些镜头都不会对整部影片有任何影响。)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悉尼·吕美特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这间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也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经过一番争吵,有一个老者开始站到了工程师的一边;没有达成一致就要继续讨论,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的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十二个大男人在炎热的夏天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争得面红耳赤,时不时地有人要抡起胳膊扁人,那场面好不热闹。电影观众在看这十二个愤怒的男人争论的时候也会反思如果自己被赋予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自己会不会负责任地对待它呢。剧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许还有一些没有看过该片的朋友正要体会这个故事呢。
《十二怒汉》的节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要让观众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分段又会有机会让观众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采用了两种分段的方式:一种是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另一种是整个案件的思维活动状况。思维活动状况是指陪审团成员们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推理的进程,这个进程是时时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没有主意了。此时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新的案情突破点在某个人物的脑子里蹦出来,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插入一些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的变化,比如中场休息上厕所的时候,不同的人在厕所中的互相嘲讽;被说到伤心处的人暴跳如雷,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关窗子等等。交错出现的这两种状况变化使剧情层层递进,而又浑然一体。
最难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演员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绝的是在第一次表决中唯一提出异议的工程师,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个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过程中大多数角色都反复地思考着自己的立场,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争,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
《十二怒汉》是亨利·方达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吕美特的基石。众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对电影节奏的准确把握使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败经典。
陪审团醒了——评电影《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他们的确不知如何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财经版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程序毕竟是要走的。所以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亨利•方达主演的这个持反对意见的陪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比如同样的刀子不止一把;楼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车噪音中听到被告喊叫;老弱残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内赶到门口看到被告逃走;声称看见杀人的妇女鼻子两边有凹痕,证明她长期戴眼镜,而晚上她不可能戴着眼镜睡觉,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杀人的证词不可靠;甚至 “我要杀了你”这话也并不意味着被告真的杀了人,因为这也许只是一句气话,况且在辩论中,也有陪审员气急败坏地说过这句话;被告记不住看过的电影也正常,因为经过质问,一位陪审员在清醒的时候也无法记得看过的电影,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节,真实似乎得到揭示;正义好像得以伸张。但是,误读就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以为上述辩论所指向的就是所谓的事实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为辩论的过程乃是廓清迷雾、显现真理的过程。即使我们有了上面那么多所谓的“事实”,但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些事实反映的不过是“矛盾的事实”、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以证据本身的扑朔迷离来表现客观事实本身的不确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无罪,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而不是因为他事实上没有杀人。即使被告被宣判无罪,被告本身是否杀人仍然是一个谜,导演仍然没有、而且是故意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事实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这是为什么?这是制度的逻辑。且让我们再回到电影的一些具体细节当中。其实,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说,只要一个正常的、谨慎的人对案件的证据产生一个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无罪。所以,我们发现,在影片中,一直坚持被告无罪的陪审员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知道”:“你认为他是无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样?”“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长时间?”“不知道”。他承认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问,只是不想轻易表决,因为“事关人命,假如我们都判断错呢?”他知道自己判断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轻易判断。不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辩论中揭示出来的那些证据混乱的理由之外,他还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这孩子出生贫寒、童年悲惨,这种理由其实与案件本身无关,因为对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谓“品格证据”作为反驳。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双方辩论的焦点。既然事实问题大家都无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寻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断的论据。正如最先改变立场、支持无罪的老者所说:“这位先生有异议,并不表明他认为男孩无罪,他只是不能肯定。这是他的立场。我们能打赌我们的判断一定正确吗?我相信要有动机。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无法明晰的情况下,作为有自己感情和个性的普通人,认为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们照样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是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更是无关事实,例如其他陪审员用的最多的短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想快点表决;还有人是因为自己对被告这个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个最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曾经的痛苦记忆,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和自己争吵而离家出走两年。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common sense),一种大家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这也许是一个两难。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的确,这对法律十分重要,特别是当法律让他们成为法律的守护神之时。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十二怒汉》,我将不吝自己的赞誉,用“精彩绝伦”一词来形容它。这种精彩并不是建立在对法律、对制度、对人们展开表演的具体背景的夸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认识到法律、制度和人类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之后的精彩。这种精彩我们甚至可以从剧情的展开谈起:导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局限有多大,人类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类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现无遗。但同时,我要说,《十二怒汉》也是一部容易让人误解的影片:有研习法律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反而因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辩论而觉得法律太不确定;有研究哲学的人又认为将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学片”意味着一种肤浅,认为它展示的主题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这些看法的误会之处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决定这些陪审员人论辩的制度背景,并且固执于所谓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问题本身其实并不是真理问题。相反,这部电影的关注点是对这个制度的优势和缺陷的细微深描,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让人们认识到一种制度之不足的时候增强对这种法律制度的确信。
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这就是这种陪审制度的安排。它与真理无关,但与真理无关并不意味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无关,也不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确定性。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很大缺陷的。记得有一本书叫《陪审团睡了》,该书分析了造成陪审团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许多潜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话,“谎言如此地被轻信,法庭辩论犹如娱乐圈的一场闹剧,司法尊严已不复存在”。对陪审团制度的批判可谓淋漓。是的,陪审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当受骗,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愿意说“陪审团醒了”。醒着的陪审团当然会在生命的活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有着其更大的好处。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法律专家的存在,但它更愿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识和判断。它是社会正义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则是:社会和强权不能因为认定一个人是“坏人”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我们这些不是坏人的人响起。它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在这个意义上,《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当然,至于中国陪审员制度建立,还需要许多配套的制度条件,因为一个运作良好的陪审团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机构和强权。当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承认人类的不足、承认这个制度本身并不可能完美为前提的。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
附注:关于我所批判的那种认为《十二怒汉》是“政治哲学片”,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的观点,可参见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汉》VS《罗生门》——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系”一文(载于《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这篇文章整体运思当然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作者显然以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代替了对法律本身之复杂深刻性的理解。
㈡ 求电影《十二怒汉》从法律角度影评
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
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
我是一个技艺平庸的编剧,我看这部电影,几乎是目瞪口呆。
在电影开始的十分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在做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必须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以及内心的理由。
编剧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连一场废戏也没有(题外话:因为场景完全没变过,时间也是顺接,电影其实应该只有一场戏吧?),一句多余的台词也没有。
在每次表决之后,或者当人们的情绪爆发之后,立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
让整个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自然的平缓下来。
电影笼罩到紧张碰撞的气氛中,却张弛有度,极其自然。
但是,我几乎无法用编剧的眼睛在看这部电影。
我只是像每一个观众一样,急切的想知道结局,那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孩的命运,让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个人都会对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怀疑”十分的清晰,
电影不断的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
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笃定的人产生了怀疑,
每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偏见怀疑和动摇,
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过剧中人说:“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我最喜欢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
电影的结尾,就是雨过天晴,绕过那象征着美国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头,彼此淡淡的问了姓名,散开,融入人群。
他们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公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这是57年的电影。
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看这种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会对美国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信仰的理想肃然起敬。
他们的电影,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温暖的,最有希望的种种。
我想,这才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吧。
㈢ 能介绍几部有关法律题材的电影吗(较精彩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提到法律题材的电影,真有几部国内外高分的法律题材电影要推荐给大家,而且情节足够精彩。
《控方证人》于1958年上映,是一部黑白电影。大家不要小看这部黑白片,就算是现在去观看,你也不得不被这部电影的精彩所折服。尽管后来有人把这部电影翻拍成彩色片,但还是比不上黑白的版本。
这部影片的魔力就是从开头就能牢牢抓住人心,讲述的是美国人雷纳被控谋杀富有的情妇藉以取得其巨额遗产,却在最后关头,韦菲接获神秘妇人来电,表示她握有克莉丝汀写给情夫的信件。案情急转直下,雷纳被判无罪的故事。
韩国经典犯罪题材电影,奉俊昊导演,《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
影片讲述一个小镇接连发生奸杀案,警方成立专案组,由小镇警察斗满(宋康昊 饰)和汉城特派警察泰允(金相庆 饰)联手追查。两人办案首发南辕北辙,合作产生不少摩擦。而当他们同时锁定凶手时,从美国发来的DNA报告令他们几近崩溃。
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电影过于经典就不予以介绍了。
该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该时间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女孩子看的话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剧情真的很扎心。
《全民目击》是由非行编剧导演,孙红雷、郭富城、余男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富豪林泰(孙红雷饰演)因女儿林萌萌(邓家佳饰演)而陷入杀人嫌疑后,聘请了律师周莉(余男饰演)和童检察官(郭富城饰演)智斗的故事。
不得不说郭富城和孙红雷在影片中的表演真的很精彩,而且剧情设置也是脑洞大开。
这部根据经典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改编的国产电影,取得不错的评价,虽然没有经典原版优秀,但在国内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讲述的是十二位学生家长作为辩护人,在一个仓库中为一起富二代的谋杀案展开辩论。
十二个人必须全票确定一种结果才能结束。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法律题材电影,希望你们喜欢。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中分享你所了解的相关电影。
《全民目击》,应该算近年来关于法律题材的不错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法庭审理来展开。看似俗的不能再俗的一桩“豪门里的仇怨”,通过明察秋毫的检查管童涛(郭富城)和老谋深算的企业家林泰(孙红雷))在法庭上的一次次针锋相对的较量,把故事真相一层一层的剥露开来,开始像是富豪林泰草菅。
孙红雷在里面饰演的林泰,把林泰那种总裁的霸气侧漏、工于心计演绎的相当到位。而郭富城饰演的检察官则是一丝不苟、嫉恶如仇。 两人在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表演 ,为本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但D哥认为这部影片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像观众们想象的那样千篇一律,而是由审理过程的唇枪舌战,童涛的一步步的推理分析,真凶也由林萌萌到孙伟再到林泰,直到童涛明白了 林泰所说的“龙背墙的传说”时,整部影片达到故事的高峰 。
林泰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女儿的再生, 完成自己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内心救赎。
首先说明,这部电影是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的。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十二位陪审员统一意见,判断当事者是否有罪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八号陪审员一人坚持己见,成功说服了其余的陪审员,还当事者一个真相!
法律,从来都不该是敷衍了事,无论贫穷富贵,无论
过去未来,事实求是,不凭主观臆断,还原真相,这是影片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剧情简介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 社会 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
总观这部电影,其实这部作品和美版、俄版、日版有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物的 情感 投射远远大于对案件的判断,就像很多人说——日版简直在推理,而俄版国仇家恨,美版司法正义,那么中版是什么呢?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剧本或者说是部分场面调度,都沿用了诞生于1957年的原作,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的价值仅仅在于其顺利融入的中国元素及成功合理的改编。
从现实意义来说,这部电影能在中国大陆上映,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看片中途见一突兀处,相信是在审查过程当中被剪掉了一部分。
影片主要涉及的法律知识:
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合理怀疑
关于陪审员的座位,特别留意了一下,纯属瞎猜⁽⁽ૢ(⁎❝ົཽω❝ົཽ⁎)✧
1号 交融的图案
2号 没有过多的阐述自己观点 和9号的老人一样
3号和10号 差不多 人设也差不多 都是急性子
4号和7号 商人椅子一样
5号 人设被关在大牢里1年半 像牢笼
6号 医生 像担架
8号 像天平 最后说了是检察官 (谢谢老司机@西东狗东西 的纠正)
11号 像栅栏 给人安全
12号 没有主见 四个交融的图案
我这给你推荐几部有关法律的题材的电影:
1:《费城故事》
这部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展现的娴熟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场面会让各位律师朋友们学到很多实用的技巧。这是个再主流不过的电影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清楚,叙事手段十分正统。结局也是正义终究战胜非正义的典型路数。看两位纯粹演技派演员飙戏真是莫大的享受。讲述的是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安德鲁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艾滋病,老板发现了他的秘密,并以安德鲁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获胜。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2:《永不妥协》
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而拍摄的一部令人激动的影片。茱莉亚·罗伯茨在片中扮演一名曾两次离婚并且有三个年幼孩子的单身母亲,当她遇到不平时,勇敢的站出来与之斗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电影讲述主角爱琳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工作中,她被一处房地产的医学记录所困惑,于是开始查询相关的事件。调查中,她逐渐发现出来一个被掩盖的污染水源,而这一污染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疾病。她动员了634人组成原告团,并克服了不平等的困难,打赢了这场官司,并且获得了美国诉讼 历史 上最大的一宗赔偿——3亿3千3百万美元。
3:《魔鬼代言人》
该片的主体都是在表现人类内心的恶与原罪,而对诱惑时的不能自拔。但是在最后,罗麦斯选择了自杀。人类内心的善与正义让他如梦初醒般回到现实,伸张了正义。撒旦的诱惑无处不在,人类内心的恶与原罪毁灭了仍会再生。
讲述的是作为年轻有为的律师罗麦斯有着辩护不败的战绩,纽约的律师行以高薪豪宅优厚条件相请。于是他带着妻子来到纽约发展。许多案子在他的辩护下得以胜诉。同时,他也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为之洗脱罪名的客户并非清白。他的妻子说,律师为钱而辩护,钱又把人变成魔鬼。这话深深触动了他。尤其是当母亲告诉他,雇用他的律师行老板米尔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时,他携枪来到米尔面前。
1.韩国电影《看见恶魔》,在复仇的道路上,没有赢家;
2.韩国电影《不可饶恕》,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饶恕;
3.韩国电影《委托人》,不看到最后一刻,总为以为自己全部的推测、想法都是正确的
反贪风暴①到④系列,寒战,无双,廉政风云
十二公民,很不错,透视民众
《十二公民》《我不是药神》《全民目击》《亲爱的》
辩护人,控方证人,费城故事
廉政风云,反贪风云,我不是药神,无间道。
㈣ 电影说有十几个人在房间里讨论一个小男孩是不是有罪的是什么电影,国外的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影片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4)合理怀疑这部电影说了什么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1号陪审员(马丁·鲍尔萨姆饰),一所高中的球队教练,会议的主持,负责主持会议并维持秩序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个人观点;但他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2、2号陪审员(约翰·菲尔德饰),戴着眼镜,小小个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参加这种陪审,是个善良的老好人,在讨论进行时还热心的给大家发喉糖吃。
3、3号陪审员(李·科布饰),在影片中大多时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愤怒的中年人,总是咆哮着要判处被告有罪,是最后一个还坚持被告有罪的人。